第二节滑轮设计一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滑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通过自制教具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对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得出定滑轮是一种等臂杠杆、动滑轮是一种省力杠杆的变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滑轮,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及特点【难点】找动滑轮的支点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展示自制教具“神奇的盒子”,通过盒子用一个钩码提起两个钩码。
并打开盒子展示内部构造。
环节二:新课讲授1、滑轮概念。
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出滑轮的概念:像这样能够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就叫做滑轮。
2、认识两种滑轮。
演示实验展示两种滑轮的使用过程。
学生观察滑轮的轮轴。
总结归纳出两种滑轮的概念,并辨析。
3、定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在没有利用定滑轮时,要将重物举高,力就要向上。
而用了定滑轮之后,力的方向可以向下。
总结: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教师带领学生演示实验,测量并总结,因为动力大于阻力,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引导学生同时继续演示:无论沿哪个方向拉,力的大小都不变。
演示:杠杆提重物的实验操作:用自制教具改装:讲授:滑轮实际上就是杠杆的变形分析:斜拉时,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现在动力是沿着这个方向的,发现动力臂还是等于半径,即定滑轮还是个等臂杠杆。
因此F1‘= F2。
水平拉时,动力臂仍然等于半径,说明它仍然是一个等臂杠杆,则F1= F2总结:所以,无论我们沿什么方向拉,定滑轮始终是一个等臂杠杆。
综上定滑轮的特点:1.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不能省力3.实质:等臂杠杆4.动滑轮的工作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并提问,利用动滑轮工作会不会改变力的方向,并请一个同学来分析。
第二节 滑轮(第1课时)
铁佛中学活页教案授课教师李中权授课日期课型新授课班级三(4)、(5)、(6)课题第二节滑轮(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2、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
3、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和课堂实验等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实质教学难点1、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
2、根据设计要求,连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集体备课个人修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新课1.提出问题: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做一做:选择合适的器材做一个模型,试一试能否实现自己的设想。
二、预习设计、成果展示介绍滑轮的结构: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观察使用时的情景: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
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
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三、小组合作、师生探究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0章 第2节 滑轮及其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学案(6份)
教案一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探究滑轮应用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不同作用。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器材准备】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让学生讲讲周一升国旗时,这国旗是怎样被升上旗杆的?2.提出升旗手向下拉绳子为什么旗帜上升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
出示滑轮,滑轮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它没有随物体的升降而变化,所以叫做定滑轮。
然后操作。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
二、探求新知1.猜测滑轮的作用。
问:你们认为定滑轮可能有什么作用?汇报小结。
2.组装定滑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1)分组做一个跟旗杆相似的滑轮装置。
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此装置。
①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②学生可多次改变钩码个数,并记录。
(绳子一端挂钩码,一端用测力计)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有什么发现?(2)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省力不明显,为什么还要在高高的旗杆上安装定滑轮呢?(3)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红旗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组装动滑轮,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是否省力呢?(2)学生实验(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③汇报实验结果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作用1.出示图片。
初中物理《滑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滑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滑轮》章节,内容详细包括滑轮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
重点探讨定滑轮和动滑轮原理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滑轮定义、分类及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滑轮工作原理理解,尤其是动滑轮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模型、演示用滑轮组、测力计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滑轮组、测力计、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使用滑轮实例,如吊车、升国旗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作用。
2. 知识讲解(1)滑轮定义:介绍滑轮概念,让学生解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2)滑轮分类: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并通过模型展示。
(3)滑轮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滑轮工作过程。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几道有关滑轮选择题和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使用滑轮组时力大小,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滑轮定义、分类、工作原理。
2. 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
3. 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滑轮定义及分类。
(2)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
(3)计算题:已知物体重力和绳子拉力,求滑轮组机械效率。
答案:(1)见课堂笔记。
(2)见课堂笔记。
(3)机械效率 = (绳子拉力 / 物体重力)× 10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熟练程度,以及对物理知识运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解其他简单机械,如杠杆、斜面等,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滑轮应用,我会精心挑选一些生活中实例,如升国旗、吊车等,让学生思考滑轮在这些场景中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第2节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它们。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与实质,并能用它们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定滑轮、动滑轮的实际使用.2。
对实践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有好奇心.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会按要求组装滑轮,并画出它的绕线,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杠杆,知道了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应用了其他简单机械。
如我们每周一升国旗,升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我们会看到国旗缓缓上升;工人在动滑轮的帮助下,居然用50N的力提起重95N的物体,你知道这些是应用了什么吗?生思考、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先不急于解答.师你们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呢?我们学习了本课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
【进行新课】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师好,请大家先看教材P81页图12.2-1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大人能将重物吊到二楼,孩子却被重物吊了起来?生思考、发表看法。
教师展示一架定滑轮、动滑轮装置,并利用它们分别提起钩码,对滑轮的构造简单介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它们在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生:定滑轮工作时,轴不动,轮转动;动滑轮工作时,轴随着物体一起上或下运动。
师回答正确.好,下面请大家分组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可参照教材P82页《实验》).教师参与实验指导,这样便于降低学生实验难度.设计表格(供参考)学生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实质”,并讲解。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二节《滑轮》第1课时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知识,本节课后学生将学习滑轮组、轮轴等机械。
滑轮是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劳动人民通过使用滑轮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学生通过学习滑轮的知识既能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又能感悟物理对社会的影响。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学生具备力学和杠杆的相关知识,并已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初步具备收集证据的能力,但是仍不甚明了如何进行分析论证、为何需要交流与合作。
因此必须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晰数据处理方法、经历分析与论证的过程,并感受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先让学生了解滑轮,然后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滑轮的使用特点。
教师通过自制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滑轮的工作原理,进而了解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强调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参与。
通过探究滑轮使用特点和分析滑轮工作原理的过程感受物理建模的思想方法,养成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和工作原理。
(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完成观察、测量、记录等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将滑轮抽象成杠杆的展示及分析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2)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特点的实验过程,感受对比、分析、归纳在探究实验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实验和大组交流,养成互动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了解滑轮在残奥会开幕式中的使用,感触残奥运动员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难点: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两人一套):滑轮、重物袋(每个小组重物袋重力不同)、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线、学习活动卡等。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2《滑轮》教案设计(1)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2《滑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2课《滑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以及滑轮组的特点与应用。
具体章节内容为:1. 滑轮的基本概念;2.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3.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及计算;4. 滑轮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滑轮的基本概念,掌握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学会计算滑轮组的省力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滑轮组的计算。
难点:滑轮组省力比的理解与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模型、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绳子、重物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如吊车、电梯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滑轮的基本概念、分类、工作原理等,结合滑轮模型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讲解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举例说明滑轮组的省力比计算。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解答与指导。
5. 动手实践:分组让学生动手操作滑轮模型,观察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与省力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
2.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3. 滑轮组的省力比计算公式。
4. 实际应用中的滑轮例子。
七、作业设计a. 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b. 由两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2. 答案:省力比分别为2和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滑轮应用,了解滑轮在工程、运输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112滑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112 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简单机械》的第2节“滑轮”。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滑轮的概念,掌握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及应用;学习滑轮的机械优势,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滑轮的概念,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学会计算滑轮的机械优势。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分类、工作原理及机械优势的计算。
难点:如何将滑轮的工作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模型、绳子、重物、尺子、计算器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滑轮模型、绳子、重物、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场景(如升国旗),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
2. 知识讲解:a. 介绍滑轮的概念、分类(定滑轮、动滑轮)。
b. 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c. 分析滑轮的机械优势,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计算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滑轮的机械优势。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的机械优势,并进行分析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概念、分类、工作原理。
2. 滑轮机械优势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如下)。
a. 如果一个动滑轮的半径是5cm,绳子的拉力为10N,求滑轮的机械优势。
b. 一名学生用定滑轮将一桶水从一楼提到二楼,已知桶水的重力为200N,求学生所做的功。
2. 答案:a. 机械优势 = 2 b. 学生所做的功= 200N × 提升的高度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的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和机械优势的计算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的理解。
初中物理_第2节 滑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2.2滑轮教学设计》主讲人:学科:物理(人教版)年级:八年级下学期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具体情境,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2、通过实验分析,理解两种滑轮的特点。
3、通过滑轮组的绕绳情况和受力分析,掌握施加的拉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能分析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通过滑轮组的绕绳情况和受力分析,掌握绳子自由端施加的拉力大小与物体自身重力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周一都会升国旗,在升国旗的过程中,五星红旗是向什么方向运动的?旗手施加给绳子的力向什么方向?(思考:为什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红旗还可以顺利升起呢?起关键作用的部件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滑轮”。
(二)自学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根据学案上的思考问题,自学P81-P83页,并完成自学检测。
(小组内对答案,统一对)思考问题: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2、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是如何操作的?3、滑轮组是什么? 施加的拉力有什么变化?(三)讲授新课一、滑轮(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1、定义:定滑轮:轴固定不动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2、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步骤和学案上的实验装置图,组装器材,完成实验。
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结合思考问题,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数据用展台拍照展示,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1)探究定滑轮的特点物重物体移动方向物体移动距拉力拉力方向拉力移动距离(2)探究动滑轮的特点思考:1、拉力与物体重力有什么关系?省力吗?2、拉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3、拉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省距离吗?结论:定滑轮 力, 距离;但 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 力; 但 距离,且 改变力的方向。
①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②本质: 等臂杠杆(讲解)】 动滑轮: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第二节滑轮案例
F
.
A
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如图是用滑轮组把同一辆陷入沟里的汽车拉出来的两种方法。其中更省力的是 ( A.图(a)的方法 B.图(b)的方法 C.两图的用力一样D.无法比较
)
图所示,一物体重400N,不计滑轮重和绳与滑轮的摩擦的情况下用20N的拉力拉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移动。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
(
)
N
B.200N
滑轮本质
定滑轮
L2 O L1
外形相同的滑轮,为什么由于使用方法 的不同,出现了如此不同的作用?它们 是杠杆吗?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改 变拉力方向拉力大小为什么不变?为 什么要使用定滑轮?
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滑轮本质
动滑轮 L2 L1 F1
L1 O L2
O
L1/
F1/ F2
G
动滑轮为什么省力?他的本质是什么?改变拉力方向拉力为什 么变大?
例题分析
5.如图3所示,滑轮下挂重500N的物体G,滑轮重40N, 绳和杠杆都是轻质的。要在图示位置使杠杆平衡,在 杠杆的A点所加的竖起向上的力F应是(杠杆上标度的 间距相等)( ) A.270N B.360N C.540N D.720
例题分析
6.如图所示,一个重力为600N的物块,通过滑轮组在 拉力作用下作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块受到的滑动摩 擦力为50N。则拉力为F ,墙受绳子的拉力 为 。
物和动滑 轮总重G /N 物体上 绳端(拉力 动滑轮 F/ N 升高度 作用点)移 上绳子 h/cm 动距离 段数n s/cm 拉力
F=(G + G动)/n
S=nh V绳=nV物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即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N指绕在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绳头向上算,向下不算。
探索滑轮幼儿园教案
探索滑轮幼儿园教案1. 简介滑轮运动是幼儿园中一项受欢迎的运动,它能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
本教案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滑轮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 教学对象适用于幼儿园3-5岁的儿童。
3. 教学目标1.让幼儿学会正确地使用滑轮;2.培养幼儿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3.培养幼儿的团体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4.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节:滑轮介绍1.介绍滑轮的种类和材质;2.演示滑轮如何正确使用;3.让幼儿自由玩耍,让其感受滑轮的特点。
第二节:学习滑步1.让幼儿站在滑轮上,保持平衡;2.一脚着地,一脚轮动滑轮,学习前进;3.练习转弯和刹车。
第三节:滑轮比赛1.分组比赛,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2.比赛项目可以是滑轮步、滑轮跳等;3.可以设置奖励,增加比赛乐趣。
第四节:自由活动1.让幼儿自由发挥,可以进行自由滑行、跳跃等;2.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创新,可以增加一些难度操作;3.引导幼儿进行团体活动,可以组织滑轮联赛等。
5. 教学评价1.检查幼儿对滑轮的使用掌握情况;2.评估幼儿在滑轮比赛和自由活动中的表现和技巧;3.鼓励幼儿不断创新和提高,在既定的滑轮游戏中进行更多的自由发挥。
6. 教学注意事项1.教学时需要保证安全,特别是在滑轮比赛和自由活动中;2.督促幼儿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如头盔等;3.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场地和设施;4.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游戏项目。
7.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幼儿将能够学会正确使用滑轮、提高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教学者应当注意安全,维护教育质量,让幼儿在快乐之中成长。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第二节 滑轮》优秀教案
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 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
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使用动滑轮能改变为动力的方向吗?
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
3.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
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 小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提问:
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有哪些绕线的方法?可以画出绕线的示意图。
这两种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绳子的起点:
2.拉力的方向:
3.拉力的大小:
4.移动的距离:
讨论:如何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
总结: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装置称为。它既可以,还可以。
学生对实验更有兴趣
二、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利用桌上 的实验器材,通过滑轮来提升钩码,看谁的办法又快又多?一会向大家展示你的设计并画出示意图。
学生展示思考
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复备标注
二、杠杆的特点
针对图1,请学生观察,看两种方法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在比较轴是否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
《滑轮》教学设计.doc
《滑轮》教学设计一、教学冃的1.能用滑轮、测力计、钩码等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获得科学结论。
2•知道利用滑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在生产中的运用。
3•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滑轮的特点难点:了解滑轮分别起到的作用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口制滑轮演示板教具,教学课件一套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谈话:同学们,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1)看了升旗仪式,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可能回答:自豪、激动。
(2)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吗?学生可能回答:国旗在绳子的带动下上升的;升旗手向下拉绳子,国旗就虽绳子向上升;在旗杆的顶端还有一个轮子在传动。
(3)教师小结:看来国旗是在绳子和轮子的共同作用下升上去的。
旗杆顶端轮子是什么样?出示滑轮,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轮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屏幕出示滑轮,并揭示滑轮的概念)。
今年我们就一起研究滑轮中的奥妙。
板书:滑轮(二)动手体验1、教师提出要求和规则要求:用一根绳子、一个轮子向升国旗那样把桌子上的钩码提到与铁架台一样高,然后再稳稳的放回原处。
2、学生分组做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请各小组把你设计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每个小组派两名同学上台演示提升方法,教师将学生的方法画在黑板上。
)4、教师小结: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和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教师演示。
5、学生尝试,教师指导。
(三)认识定滑轮、动滑轮1、提问:(出示自制定滑轮动滑轮演示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提升重物的两个滑轮,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可能回答:一个滑轮在动,一个滑轮没动;一个能改变方向, 一个不能改变方向。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2《滑轮》精品教案设计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2《滑轮》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滑轮分类和特点,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以及滑轮组计算方法。
涉及章节内容为112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滑轮分类、特点及工作原理,能够运用滑轮组进行力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滑轮分类、特点及工作原理,滑轮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动滑轮工作原理,滑轮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绳子、重物、尺子、弹簧测力计。
2. 学具:每组一套滑轮、绳子、重物、尺子、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使用滑轮例子,如升国旗、吊车吊重物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作用。
2. 知识讲解:a. 讲解滑轮分类(定滑轮、动滑轮)及特点。
b. 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展示,使学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
c. 讲解滑轮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滑轮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滑轮分类及特点2. 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3. 滑轮组计算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
b. 计算给定滑轮组力大小。
c. 分析生活中使用滑轮实例,说明滑轮优点。
2. 答案:a. 定滑轮:改变力方向;动滑轮:减小所需力。
b. 根据滑轮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数据进行计算。
c. 结合实际例子,阐述滑轮优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掌握情况较好,但对滑轮组计算方法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查阅关于滑轮在其他领域应用,如航海、航空等,提高学生知识面。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2节滑轮》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2节滑轮》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12.2《滑轮》学科:物理专业:物理学使用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背景】学生在学习了杠杆等简单机械和了解生活中部分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对滑轮充满了好奇心,对深入的了解简单机械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2.定滑轮的特点是什么?3.动滑轮的特点是什么?4.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什么?5.什么是滑轮组?6.滑轮组的特点是什么?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实践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实质,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理论分析法观察对比法讲授法【教学用具】铁架台、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滑轮若干、细绳、多媒体课件等。
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让人肃然起敬,在五星红旗缓缓上升的过程中,有一种神秘的机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是什么?引出课题《滑轮》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五星红旗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内探默读大屏幕的学习目标学生默读明确本节究一.滑轮动手摸一下实验桌上的小轮,知道滑轮的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分类课的学习学生动手思目标,并考,学生展围绕着学示自己的想习目标展思考:这两个滑轮的不同?将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法开学习探究生动反映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通过动学生思考回画展示答让学生能自己概括出滑轮的定义生动形象的动画,能让学生更好的了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通过滑轮来提升钩码,分组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和拉力,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h 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二】第2节 滑轮
第2节滑轮[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的新理念。
因此这节课采取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认清它们的本质,并能在实际生活问题中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是第十二章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功和功率、杠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功和功率学习的延续,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它为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组装及作用。
[教学方法]这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为主,整节课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兴趣中进入学习状态,在问题的困惑中引领探究,在观察、比较、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仪器材料]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用组装好的定滑轮、动滑轮。
学生分组器材:滑轮2个、细线、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夹子。
[教学流程设计]一、热身运动引入新课由“想想议议”漫画的引入引发学生对滑轮的使用提出猜想:(1)、小男孩为什么被吊上去了?(2)、滑轮怎么用呢?这个滑轮的使用省力吗?(3)、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滑轮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漫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滑轮使用的欲望。
)二、探究:滑轮探究(一):认识滑轮动手组装和研究滑轮使用,提出初步活动要求:(1)、只用一个滑轮、细绳、用多种组装方法将两个钩码竖直提高?(2)、仔细拉动比较观察:使用各种滑轮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之处?(3)、你认为不同滑轮在使用时可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认识滑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比较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对是否省力、省距离的的猜想提出下一个探究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 【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后结合课本83页“科学世 界”部分,完成下面的问题。 • 1.轮轴由 和 组成,生活中你所知道的轮轴 的实例有哪些? • 2.轮轴是一种 (填“省力”或“费力”)的简 单机械,但要 。 • 3.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列举生活中的应用实 例。 • 4.斜面是一种 (填“省力”或“费力”)的简 单机械,但可以 。 • 5.实践探索:骑自行车爬同一个陡坡,第一次按 直线上爬,第二次按“S”型上爬,比较哪一次更 省力?试说明原因。
-14-
• 【思维拓展】
• 仔细观察绳子的起始端和与 动滑轮绳子的段数,你有什 么发现? • 绕线小窍门:当n为奇数时, 绳子的起始端在动滑轮上; 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始 端在定滑轮上。
-15-
• 【练一练】 • 1.用下左图示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若 拉力F将绳子的自由端移动1.5m时,重物升 高0.5m,请你在图中画出绳子绕法。 • 2.人站在地面上,用下右图所示的滑轮组 将重物提起,画出绕法。
-16-
• 【回归生活】
• 你能否帮助胖爷爷轻松地将米袋运上楼? 选用哪种方法更好些?
-17-
4.轮轴和斜面
• 【过渡】生活中除了杠杆和滑轮,你还知 道哪些简单机械? • 1.出示带有螺丝钉、螺丝及螺母的木板、扳 子、螺丝刀、手钻,依次让学生从木板上 拧下螺丝,在木板上钻孔。 • 2.使用这几个工具时有什么共同学们按你们 的设想,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 动滑轮组合起来看看,看哪一 组做的又好又快,并且做实验 来验证是不是又省力又改变了 力的方向?绳子移动的距离S和 物体升高的高度h之间存在什么 数量关系?
• 【点拨】指导学生绕线,完成 滑轮的组装。
-11-
• 【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不同 组合F的大小。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达到学会正确使用滑轮组,并比较: • (1)F(提起重物所用的力)与G(总重力)的 关系? • (2)绳子移动的距离S和物体升高的高度h之间存 在什么数量关系? • 【点拨】象这样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是 滑轮组。用几个定滑轮和几个动滑轮也可以组成 滑轮组,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拉力与物重之间有 何关系?
2
滑轮
-2-
• 【提出问题】吊车上的滑轮,也像杠杆一 样,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生活中你还 了解哪些滑轮的应用?
-3-
1. 认识滑轮
• 生活中的滑轮
定滑轮:轴固定不动 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移 动
-4-
• 利用一只滑轮来提升物体,有哪些方法?
-5-
2. 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 【提出问题】 • 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可以提升物体,结合前面学习的简单 机械——杠杆的特点,关于滑轮的学习,你想进行哪些方 面的探究? • 问题1:使用定滑轮、动滑轮能否省力? • 问题2:使用定滑轮、动滑轮能否省距离? • 问题3:使用定滑轮、动滑轮能否改变力的方向? • 【设计实验】 •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在设计过程中思考下面的问题: • (1)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 (2)使用滑轮提升物体时,应如何拉动? • (3)应该测量和记录哪些数据?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12-
• 【难点剖析】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 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总 重的几分之一。 • 【结论】 • 1.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 2.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与动滑轮的重量G动和重物 的重量G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 F=1/n(G动+G物)(不计绳重和摩擦); • 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 为:s=nh。
-9-
• 【思维拓展】 • 定滑轮虽然能改变力的方向,使我们工作 方便,但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虽然能省力, 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时经常感觉不 便。 怎样才能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 向呢?
定滑轮可 以改变力 的方向 滑 轮 组 既可以省力 又可以改变 力的方向
优点 组合 动滑轮可 以省力
-10-
-6-
物体上升 绳子移动 物重G 距离h 距离 大小 方向 (cm) s(cm)
拉力F
实质
实验结论: 【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实验前要注意下列事项: 1.拉动物体时要匀速; 2.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时,要重新调整弹 的零刻度; 3.测量距离时做好起点和终点的标记; 4.实验数据记录到表格内。
-19-
【课堂小结】
-20-
-21-
答案:
-22-
2.瘦子若用此滑轮组把重为3600牛的小象提高1米,滑轮
的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请问:(1)瘦子需用多大的力? (2)瘦子拉的绳端应拉下几米?
答:(1) 450牛
(2) 8米
簧测力计
-7-
• 【分析数据】 •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 • 【结论】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 的方向 • 动滑轮特点:省力费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省力杠杆
-8-
• 【知识拓展】 • 1.通过理论分析,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 的力,但在实际实验中,为什么没有省 一半的力呢? • 影响因素:绳子与滑轮之间有摩擦;动 滑轮自身有重力;没有沿竖直方向拉绳 子。 • 小结:沿不同方向拉动滑轮上的绳子, 拉力不同,竖直方向最省力。 • 2.若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时,从3个不同 的方向拉动绳子,三个力的关系如何? • 小结:沿不同方向拉定滑轮上的绳子, 拉力一样。
-13-
• 【练一练】 • 1.下图是滑轮的组合中,确定F 与G的大小关系?(不计摩擦、 绳重和动滑轮重) • F=____ F=____ F=____ F=____ • 2.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将重为 9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不计 摩擦和滑轮重,所施加的拉力F • =______N,绳子移动的 • 距离S = ___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