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三章 噬菌体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三章 噬菌体

医学微生物学-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三章  噬菌体

第四节
噬菌体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phage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1.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2.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 3.基因工程的工具 4.用于细菌性感染的治疗
本章小结
1.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 性,多为蝌蚪状; 2. 噬菌体包括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两类,其中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而温和噬菌体有两个周期:溶菌性周期和溶原性周期; 3. 对于温和噬菌体来说,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 性状发生改变,称做溶原性转换,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 4. 通常用噬斑形成单位(PFU)来作为表示噬菌体数量的 方法。
温和噬菌体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
溶菌性周期和溶原性周期(李凡 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 第8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溶原性转换 (lysogenic conversion)
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 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
溶原性转换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bacteriophage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噬菌体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二)特点
(1)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2)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3)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4)噬菌体分布极广。
噬菌体结构模式图(李凡 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 第8版)
第二节
毒性噬菌体

第3-5章 噬菌体、遗传变异、耐药性

第3-5章 噬菌体、遗传变异、耐药性

一、 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变异
❖ 细菌L型——在青霉素、溶菌酶、补体等作用下,使菌细 胞壁发生缺陷;细菌呈多态性,革兰染色阴性。
❖ H-O变异——细菌失去鞭毛
陈旧培基物
鼠疫杆菌
多形态性
变形杆菌(Proteus) 鞭毛变异,H--O变异
葡萄球菌--- L 型菌落
葡萄球菌---回复后
2、毒 力 变 异
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
区别要点 转导发生的时期 转导的遗传物质
转导的后果
转导频率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裂解期
溶原期
供体菌染色体DNA任何部位或质 噬菌体DNA及供体菌DNA

的特定部位
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 定部位的遗传特性
受体菌的10-7
转导频率较普遍转导增加 1000倍
三、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
1)影响氨酰-tRNA合成:莫匹罗星 2)影响核糖体功能: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四、影响核酸合成和叶酸代谢:
1)博来霉素:断裂DNA 2)利福霉素:抑制转录延伸 3)多柔比星和柔红霉素: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 4)新生霉素:DNA回旋酶抑制剂 5)甲氧苄啶(TMP)(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和磺胺(干扰叶酸代谢)
性菌毛有关 与耐药性有关 编码大肠菌素 与细菌毒力有关 与代谢相关的酶类
(三)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Jump Gene”
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由其 移动可引起插入突变、染色体畸变及基因的重排等,从而导 致细菌遗传性状改变。转座现象的发现,证明基因是在不断 改变遗传组成的动态有机体。(McClintock,1983诺奖)

医学微生物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医学微生物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关于非细胞结构微生物说法不正确的是A: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B:包括病毒C:在细胞外能增殖D:没有完善的合成酶系统答案:C2.下列对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无核膜,核质为裸露环状DNAB:有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C:含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D:有细胞膜,且含有胆固醇答案:A3.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A:放线菌B:螺旋体C:细菌D:真菌答案:D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区别在于A:有细胞壁B:单细胞C:二分裂繁殖D:仅有原始核,无核膜和核仁答案:D5.关于微生物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有致病性B:结构简单C:广泛存在D:个体小答案:A第一章测试1.细菌的荚膜具有哪种特性可用于细菌的分型A:抗原性B:黏附性C:侵袭性D:毒性答案:A2.细菌的芽胞A:是细菌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形成有抗性的休眠体B:是细菌的繁殖形式C:是细菌的有性遗传物质D:仅在肠杆菌科出现答案:A3.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A:核膜B:线粒体膜C:外膜D:荚膜答案:C4.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A:耐热性B:粘附于感染部位C:产生毒素D:抗吞噬作用答案:A5.细菌的普通菌毛是一种A:黏附结构B:细长波状的丝状物C:运动器官D:多糖质答案:A6.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是A:脂质AB:核心多糖C:肽聚糖D:特异多糖答案:A7.关于细菌L型,错误的说法是A:呈多形性B:失去产生毒素的能力而使其致病性减弱C:主要是由肽聚糖结构的缺陷引起D:可在体外试验中形成答案:B8.L型细菌是A:细胞壁缺陷的细菌B:细胞膜缺陷的细菌C:核质缺乏的细菌D:中介体缺乏的细菌答案:A9.溶菌酶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主要因为革兰阴性菌A:外膜有保护作用B:无肽聚糖C:有LPSD:无磷壁酸答案:A10.在某些条件下细菌缺乏哪种成分仍可生存A:细胞壁B:细胞膜C:核质D:细胞浆答案:A1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A:细胞膜B:荚膜C:细胞壁D:细胞质答案:ACD1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A:鞭毛B:荚膜C:芽胞D:菌毛答案:ABCD13.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说1.R 质粒:又称接合性耐药质粒,可经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达,它编码细菌抗衡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

2、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向来测定机体可否惹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响的一种实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3、SPA:葡萄球菌 A 蛋白,是存在于 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一种蛋白抗原,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 IgG 分子的 Fc段特异性联合,而与巨噬细胞竞争IgG 分子的 Fc段而抗吞噬,还可依据这一联合特色展开共同凝聚试验。

4、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其实不必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5、内基小体:即狂犬病毒的海涵体,是狂犬病毒感染机体后在中枢神经细胞胞质内增殖而形成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小体,察看到该小体对狂犬病拥有诊疗意义。

1、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真菌或其余微生物的病毒。

依据噬菌体侵入细胞后,能否增殖并裂解细菌,能够分为毒性噬菌体和平易噬菌体。

2、菌群失调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微生态均衡发生较大幅度改变并高出正常范围而致使的疾病,也称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3、BCG:即卡介苗,是早在1980 年卡介二氏将有毒牛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甘油马铃薯培育基上,经13 年连续传230 代获取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之作为减毒活菌苗以预防结核。

4、Dane 颗粒:即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好的 HBV颗粒,因系 1970 年 Dane第一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的,故名。

5、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惹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 抗原的诊疗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聚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实验。

1、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含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2、时机性感染:指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借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惹起的感染。

004噬菌体

004噬菌体

004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本世纪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

分布极广,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

1.在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或污染的井水、河水中,常含有肠道菌的噬菌体。

2.在土壤中,可找到土壤细菌的噬菌体。

噬菌体的特点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专性胞内寄生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菌,只寄居在易感宿主菌体内,并裂解细菌。

所以可利用噬菌体的这一特性故可利用噬菌体进行细菌的流行病学鉴定与分型,以追查传染源。

临床上有时利用噬菌体作为某些局部感染的辅助治疗。

噬菌体由于基因数目较少,增殖速度较快又易于培养,在分子生物学中被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用于研究核酸的复制、转录及及表达等重要理论问题,成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工具。

★噬菌体分布极广一、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噬菌体很小,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蝌蚪形大多数噬菌体呈蝌蚪形。

微球形细杆形(一)噬菌体的结构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1.头部:呈六边形,立体对称,由蛋白质衣壳包绕核酸组成2.尾部:尾髓:中空,收缩功能,将头部的核酸注入宿主菌。

尾鞘:包裹尾髓尾板:可能含有裂解宿主菌细胞的溶菌醺酶尾丝:吸附器官,识别宿主宿主菌体表面的特异性受体3.头部和尾尾部连接处有尾领、尾须结构,尾领与头部装配有关,某些噬菌体尾部很短或缺失。

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1核酸:为DNA或RNA,RNA多为单链DNA多为双链的,大多数DNA噬菌体的DNA为线状双链,一些微小DNA噬菌体的DNA为环状单链;多数RNA噬菌体的RNA为线状单链,少数为线状双链且分成几个节段。

有尾噬菌体的核酸均为线状双链DNA,无尾噬菌体的核酸可为环状单链DNA或线状单链RNA作用:噬菌体的遗传物质2蛋白质:构成头部的衣壳和尾部作用:保护核酸、构成衣壳和尾部、决定外型和表面特性噬菌体的核酸为DNA或RNA,并由此将噬菌体分成DNA噬菌体RNA噬菌体噬菌体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噬菌体对理化因素与多数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强(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一般经加热75℃30分或更久才能被灭活耐低温和冰冻,对紫外线敏感和射线敏感一般经紫外线照射10~15min即失去活性。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

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

第3.4章噬菌体细菌遗传与变异

第3.4章噬菌体细菌遗传与变异
将二种经处理后失去细胞壁的 细菌(称为原生质体)进行 融合,获得的新的细菌个体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一、影响细菌学诊断 二、预防耐药菌株的扩散 三、制备疫苗 四、检测致癌物 五、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复习要点
• 名词解释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毒性噬 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 菌、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有荚膜肺炎链球菌 (活菌)IIIS
无荚膜肺炎链球菌 (活菌)IIR
分离出 ⅢS
有荚膜肺炎链球菌 (死菌)IIIS
IIR活菌+IIIS死菌 或
IIR活菌+提取的IIIS DNA
分离出 ⅢS型有 荚膜的活 菌
(二)接合 conjugation
• 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 (质粒)传递给受体菌
• 接合性质粒——能通过接合方式 转移的质粒(F质粒、R质粒等)
▪ 但由于噬菌体过于专一,限制了噬菌体 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变异的现象
• 形态结构变异 • 抗原性变异 • 菌落变异 • 毒力变异 • 耐药性变异
• 遗传性变异:
是微生物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故又称基因型变异
常发生于个别的微生物,不受环 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 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 遗传给后代
• 毒性噬菌体的溶菌周期(复制周期)
吸附→释放子代噬菌体——噬菌体的复 制周期
• 增殖过程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毒性噬菌体溶菌现象
• 液体培养基:使浑浊菌液变为澄清
固体培养基:若用适量噬菌体和宿主菌 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有透 亮的溶菌空斑出现
一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 裂解细菌后形成的,称为噬斑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 1、ß-内酰胺类:化学结构中含有ß-内酰胺
抗生素
▪ (1)青霉Βιβλιοθήκη 类▪ (2)头孢菌素类▪ (3)头霉素:头孢西丁
▪ (4)单环ß-内酰胺类:氨曲南
▪ (5)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亚胺培南与 西司他丁合用称为泰能
▪ (6) ß-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 巴坦
为溶原状态时,噬菌体的基因整合 到宿主菌的染色体中,使细菌的 DNA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变异。
5、原生质体融合
第四节 变异的意义
1、有利的一面 (1)制备疫苗 (2)基因工程
2、不利的一面 (1)形态变异给诊断带来困难 (2)耐药变异给治疗带来困难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质粒(plasmid) 1、定义: 2、特点: (1)自我复制 (2)可传给子代 (3)可自然丢失 (4)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菌
3、分类
F质粒——决定性菌毛产生(致育性) R质粒——决定细菌耐药性 Vi质粒——决定毒力
Col质粒——编码产生细菌素 代谢质粒——编码与代谢相关的酶类
三、噬菌体基因组 四、转座元件(跳跃基因或移动基因)
并将遗传物质(质粒DNA)传递给受 体菌的过程
F质粒的接合、R质粒的接合
F质粒的接合
3、转导(transduction)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 物质传给受体菌进行基因重组,使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性状
普遍性转导模式图
局限性转导模式图
4、溶原性转换 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而使之成
噬菌体结构模式图
2、化学组成 核酸:DNA或RNA,为遗传物质 蛋白质:构成头部的衣壳和尾部 3、抗原性 4、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
第二节 毒性噬菌体
▪ 1、概念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
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 菌体。
▪ 2、溶菌周期 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包括吸附、穿入、
▪ 2、大环内酯类:
▪ 3、氨基糖苷类:
▪ 4、四环素类:
▪ 5、氯霉素类:
▪ 6、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
▪ 喹诺酮类:
▪ 7、其他 ▪ 抗结核药物
▪ 多肽类抗生素: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3、影响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4、影响细菌核酸合成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细菌对某 种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 对抵抗性。
▪ 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 敏感、耐药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1、固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
(1)耐药基因来自于亲代 (2)存在于其染色体上 (3)具有种属特异性
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 核苷酸序列,可在DNA分子中移动 1、插入序列 2、转座子 3、整合子
第二节 细菌基因突变
指细菌自身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DNA 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而导致基因 结构发生改变
包括:点突变(小突变) 大突变(染色体突变)
彷徨试验、影印试验证实了突变的自发性、 随机性
第三章 噬菌体
(bacteriophage)
概念:是侵袭在细菌、真菌、 螺旋体内的一种病毒,具有一定 形态结构,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和 高度的宿主特异性。
第一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 形态:蝌蚪形、微球形、细杆形 ▪ 结构(以蝌蚪形为例):
头部:蛋白质衣壳、核酸 尾部:尾须、尾领、尾鞘、尾髓、尾板、 尾刺、尾丝
生物合成、成熟释放四个阶段。
▪ 3、溶菌现象 : 液体培养基——变澄清 平板培养基——噬斑(plaque)
噬斑形成单位(PFU):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 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噬菌体噬斑
第三节 温和噬菌体
▪ 1、概念 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
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 但噬菌体DNA可随细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 并随细菌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 中。又称溶原性噬菌体。
▪ 2、溶原性周期 ▪ 3、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
体基因。 注:温和噬菌体可转变为毒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第四节 噬菌体的应用
1、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2、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 3、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4、用于细菌性感染的治疗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 变异:生物亲代与子代的差异性 变异的分类: (1)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 (2)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
细菌的变异现象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 1、L型变异 2、荚膜的变异 3、芽胞的变异 4、H-O变异(鞭毛变异)
二、毒力的变异 毒力增强 毒力减弱
三、耐药性变异 某种细菌增强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或失去 了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
四、菌落的变异(S—R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基因组
一、染色体 单一的环状双螺旋DNA链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 基因转移: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 ▪ 基因重组:转移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
一起
1、转化(transformation) 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从
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ⅡR ⅢS DNA
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
2、接合(conjugation) 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连接沟通,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加强药政管理 4、研制新的抗菌药物 5、破坏耐药基因 6、选配新的复方制剂 7、开发天然抗菌蛋白
2、获得耐药性 ——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 性表型 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机制: (1)染色体突变 (2)耐药基因在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 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
▪ 3、多重耐药性 ▪ 交叉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钝化酶的产生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4、主动外排机制 5、细菌生物被膜作用及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