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医学院《局部解剖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设计
南华大学医学院局解课堂教学教案2010
第三讲 胸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胸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肋间隙的解剖 2.掌握乳房的局部解剖特点,乳腺手术的解剖基础,乳腺癌根治术的解剖基础 3.掌握胸膜、胸膜腔、胸膜隐窝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4.熟悉肺根 二、教学重点 1.胸前外侧壁的层次 2.肋间血管神经的走行和分布的规律 3.乳房的结构特点、淋巴回流、血管神经配布 4.胸膜隐窝 三、教学难点 1.胸前外侧壁的层次特点 2.胸膜隐窝的概念 四、讲授内容 1.胸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15’) 2.乳房的局部解剖特点、淋巴回流、血管神经配布(30’) 3.肋间隙血管神经的走行(10’) 4.胸膜配布、胸膜腔的概念(5’) 5.胸膜隐窝的概念(10’) 6.壁胸膜的返折及体表投影(10’) 7.胸膜腔积液、积气的穿刺要点(5’) 8.肺根的结构特点(5’) 五、教学时间:2hr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资料:乳房模型 七、复习题 1.乳房的结构及淋巴回流方向? 2.肋间隙肋间血管、神经的走行规律? 3.什么叫胸膜隐窝,它的分布位置? 4.胸膜腔积液穿刺抽液时穿刺针进针部位、需经过哪些层次;胸膜腔积气抽
11
第九讲 腹后壁及腹膜后隙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腹后壁的层次特点 2.掌握腹后壁的薄弱区:腰上三角及腰下三角的位置、临床意义 3.掌握脊柱区椎管内容及腔隙 4.掌握腹膜后隙的概念、连通、内容 5.掌握肾脏的位置、毗邻、被膜、结构特点及血供特点 6.了解肾脏的淋巴及神经分布 7.掌握输尿管腹部的走行与毗邻 二、教学重点 1.腹后壁的薄弱区:腰上三角及腰下三角的位置、临床意义 2.腹膜后隙的概念、连通、内容 3.肾脏的位置、毗邻、被膜、结构特点及血供特点 4.输尿管腹部的走行与毗邻 三、教学难点 1.腹后壁的薄弱区:腰上三角及腰下三角的位置、临床意义 2.肾脏的血供特点 四、讲授内容 1.腹后壁的层次特点(10’) 2.腰上三角及腰下三角的位置、临床意义(20’) 3.椎管内容及腔隙(10’) 4.腹膜后隙概念、肾脏的位置、毗邻、被膜、结构特点及血供特点(40’) 5.输尿管腹部的走行与毗邻(5’) 6.肾上腺(5’) 五、教学时间:2hr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复习题 1.腰上三角及腰下三角的位置、临床意义? 2.硬膜外穿刺需经过层次到达硬膜外腔,腰穿常采用的部位,穿刺针经过哪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二、教学内容纲要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颈部(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第二局部胸部(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二)熟悉:胸肌三角肌三角;胸膜下界和肺下界;肺段的定义和肺段划分;肺的血供、淋马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胸膜的神经支配;食管的分段、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三)了解:表面解剖第三局部腹部(一)掌握:腹壁层次(9层);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肝、胃的位置、毗邻、韧带、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外胆道、胆总管分段及各段毗邻;胆囊三角;胰腺的毗邻;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腹腔干分支;网膜囊组成;网膜孔境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二)熟悉:膈下间隙的划分;左、右肠系膜窦;十二指肠分部及各部毗邻;Treitz 韧带;Mcburney点;腹后壁神经、血管;肾的位置和毗邻;腹膜后隙的概念。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局部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各个局部的组织结构、形态特征以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局部解剖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展开讨论。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人体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结构和形态特征;2. 掌握各个局部的解剖学功能和相互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剖学结构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上肢解剖学本部分主要包括上肢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掌握上肢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了解其与上肢功能的关系。
2. 下肢解剖学下肢解剖学部分将涵盖下肢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深入了解下肢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掌握其与下肢功能的关系。
3. 躯干解剖学躯干解剖学部分将包括胸部、腹部和骨盆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全面了解躯干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理解其与躯干功能的关系。
4. 头颈解剖学头颈解剖学部分将涉及头部和颈部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全面了解头颈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掌握其与头颈功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解剖实验通过解剖实验,学生将亲自操作解剖刀和解剖工具,进行人体局部的解剖,观察和分析各个局部的结构和特征。
2. 解剖模型使用解剖模型,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理解人体局部的解剖学结构,有助于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
3. 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将被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一些解剖学问题。
这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和分析解剖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合集五篇)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合集五篇)第一篇: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下肢1.掌握下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2.掌握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属支穿通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血管神经。
4.了解阴部外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的行程和分布。
5.掌握腹股沟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6.掌握阔筋膜及其所形成的髂径束及卵圆窝的形态特点。
7.了解肌间隔及骨筋膜鞘。
8.了解股前内侧部肌肉的分群。
9.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股鞘和股三角的组成及内容。
10.掌握股管的组成和内容。
11.了解收肌管的内容和组成。
12.了解股内侧区闭孔动脉和神经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13.了解股后区的肌肉。
14.掌握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行程分支和支配。
15.了解股后部的动脉吻合。
16.掌握腘窝的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17.了解小腿后区的肌肉。
18.掌握小腿后区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胫神经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19.了解小腿前区的肌肉。
20.掌握小腿前区的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行程。
21.了解小腿外侧区的肌肉安排及腓浅神经的行程和支配。
22.掌握踝管的形成和通过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3.了解踝部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支持带。
24.掌握足背动脉的行程和分支。
25.掌握足底部的血管和神经。
上肢1.掌握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2.掌握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属支、穿通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腋窝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4.了解三角肌区及肩岬区浅、深层肌肉的配布及血管神经束的行程。
5.了解臂前区的深筋膜、肌间隔、骨筋膜鞘和肌肉的配布。
6.掌握臂前区的血管神经束、正中神经与肱动脉的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7.了解臂后区的肌肉配布。
8.掌握桡神经肱深动脉的起始、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
9.掌握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
10.掌握前臂前群肌肉的层次、腕管神经束、正中神经的体表投影。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2102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后续课程: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80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5学分;一、课程简介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
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
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内容及要求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实验学时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股前内侧区浅层股前内侧区深层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臀部下肢后部和足底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44444实验六实验七实验八实验九实验十实验十一实验十二实验十三实验十四实验十五实验十六实验十七实验十八实验十九实验二十腋窝上臂和肘前面前臂前面手掌上肢后面和手背面背部胸壁腹壁腹股沟区头面部颈部浅层颈部深层胸腔腹腔盆腔与会阴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444444444444444合计80四、实践教学实验一股前内侧区浅层【目的要求】1.了解: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股部内侧区的境界2.熟悉: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意义3.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腹股沟淋巴结群的位置、分群收集范围;下肢皮神经的分布范围【实验讲授】1.局部解剖学的定义2.常用解剖器械的的准备和使用方法3.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和解剖方法4.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5.局部解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6.腹股沟浅淋巴结7.股前内侧皮神经8.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腹股沟浅淋巴结2.观察股前内侧皮神经3.观察大隐静脉的走行及属支【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二股前内侧区深层【目的要求】1.了解:股部内侧区深层肌肉的层次关系2.熟悉: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3.掌握:股前群肌和内侧群肌;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及其内容的毗邻;股腔隙与血管腔隙,股鞘与股管,股管的构成及内容;股动脉分支类型【实验讲授】1.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2.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及其内容的毗邻3.股腔隙与血管腔隙,股鞘与股管,股管的构成及内容4.闭孔血管和神经【实验方法】1.观察股三角的构成及主要内容的毗邻2.观察股动脉的主要分支3.观察股鞘与股管4.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三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目的要求】1.了解:足底的皮肤与浅筋膜;足底深筋膜的特点及筋膜鞘,足底肌分群、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的位置、足底动脉弓的构成;踝区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2.熟悉:膝关节动脉网构成及其应用意义;小腿部前外侧区、后区浅层结构,前及外侧骨筋膜鞘构成及肌肉;踝前、后区与足背皮肤、浅筋膜特点,浅静脉与皮神经分布3.掌握: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胫前血管、腓总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足背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与腓深神经的关系;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实验讲授】1.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2.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3.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实验方法】1.观察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2.观察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膝关节结构特点3.观察胫前血管、腓总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及分布4.观察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5.观察踝管内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的排列关系【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四臀部【目的要求】1.了解:臀部境界、分部、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2.熟悉:臀筋膜的分布、形态结构机形成物3.掌握: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血管和神经;髋关节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组成,通过的血管和神经及临床意义2.坐骨神经和梨状肌的关系【实验方法】1.解剖观察臀部的层次结构2.解剖观察臀上神经血管、臀下神经血管和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五下肢后部和足底【目的要求】1.了解:股后皮神经的分布:膝关节的韧带和动脉网2.熟悉:股后部肌肉配布、神经支配;大、小隐静脉的位置,走行及回流;踝关节的韧带;足底的血管神经配布3.掌握: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分布、走行及伴行结构;腘窝的境界和内容;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踝管的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股后部肌肉配布2.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走行3.腘窝的境界和内容4.膝关节的韧带和动脉网5.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6.踝管的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股后皮神经2.观察股后部肌肉配布3.观察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走行4.观察腘窝的境界和内容5.解剖观察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6.踝管的构成和内容【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六腋窝【目的要求】1.了解:上肢的境界与分区,各局部的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肩胛动脉网的构成及临床意义2.熟悉:肩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腋腔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实验讲授】1.三边孔、四边空的境界及穿行的结构2.腋淋巴结分群、淋巴回流,乳腺癌根治术时为什么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扫荡”,清除淋巴结时,应避免损伤哪些结构3.肩胛动脉网的构成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头静脉穿深筋膜的部位及锁胸筋膜2.观察腋窝的构成及三边孔、四边空的构成及穿行的结构3.观察腋窝的内容,臂丛神经及主要分支、腋动脉及主要分支、腋静脉、腋淋巴结4.观察肩胛动脉网的构成【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七上臂和肘前面【目的要求】1.了解: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上臂前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肱二头肌内侧沟及肘窝的构成及其穿经结构;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程、回流和交通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实验讲授】1.肘窝的构成及内容2.臂前群肌的配布及神经分布3.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肱动静脉在臂肘部的位置与走行2.观察肘窝的境界和内容3.观察肘关节动脉网4.观察臂的肌肉配布及骨间膜【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八前臂前面【目的要求】1.了解:前臂的境界2.熟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起始、行程、回流和交通及其临床意义;前臂前群肌的层次;桡、尺骨及骨间膜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前臂前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实验讲授】1.前臂的境界2.前臂前群肌的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实验方法】1.观察肌皮神经、桡动脉、尺动脉、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动脉和静脉、桡动脉和静脉在前臂的位置与走行2.观察前臂屈肌后间隙的位置与交通3.观察前臂的肌肉配布及骨间膜【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九手掌【目的要求】1.了解:手功能位置的解剖学基础2.熟悉: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特点,指腱鞘及伸、屈指肌腱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腕部深筋膜形成韧带及通过腕横韧带浅面及腕管结构,腕管神经束经过,正中神经体表投影;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特点;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浅支的分支、分布;手掌的滑膜囊、间隙构成与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手功能位置的解剖学基础2.碗管的结构、内容及临床意义3.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特点,指腱鞘及伸、屈指肌腱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4.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的特点;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浅支的分支及分布;手掌的滑膜囊、间隙的构成与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碗管的构成和内容2.观察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3.观察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4.观察手掌部的神经分布【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上肢后面和手背面【目的要求】1.了解:上肢后面、手背面的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2.熟悉:上肢后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及临床意义3.掌握: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手背部的神经分布【实验讲授】1.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2.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及临床意义3.手背部的神经分布【实验方法】1.观察上肢后面的层次结构特点及肌肉配布2.观察手背静脉网及手背部的神经分布3.观察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4.探查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一背部【目的要求】1.了解:脊柱区的境界、分区、层次及一些结构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其深筋膜解剖特点;椎内、外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2.熟悉:脊柱区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3.掌握:枕下三角、腰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腰上、下三角的界域及临床意义;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枕下三角及其内容;听诊三角的位置及构成及临床意义2.腰上、下三角的位置、构成及其神经血管临床意义3.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背部的层次特点2.观察腰上三角、腰下三角及胸腰筋膜3.观察枕下三角4.观察椎管的内容物【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二胸壁【目的要求】1.了解:胸部的境界、体表标志及胸部标志线2.熟悉: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3.掌握:女性乳房位置、构造及淋巴回流;胸壁的层次结构及其特点,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走行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女性乳房的构造、淋巴回流及临床意义2.胸壁层次结构及其特点,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排列关系、走行及其临床意义3.胸膜腔穿刺部位及解剖学依据【实验方法】1.观察胸壁的层次、肋间隙的结构特点2.观察乳腺的结构【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三腹壁【实验目的】1.了解:腹部的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2.熟悉:腹部不同切口位置的选择、层次3.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主要腹腔脏器的体表投影2.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形成结构和临床意义以及腹壁神经的走行【实验方法】1.解剖观察腹部浅筋膜(Camper氏筋膜、Scarpa氏筋膜)2.解剖观察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观察腹直肌鞘及白线3.解剖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四腹股沟区【实验目的】1.了解:腹股沟区的位置2.熟悉:腹股沟区的特点3.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其体表投影,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实验讲授】1.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2.腹股沟管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3.窝间韧带在腹股沟斜疝修补时的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腹股沟韧带2.解剖探查腹股沟管的结构及内容3.解剖观察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五头面部【目的要求】1.了解:头部的境界、分部及重要体表标志;面部软组织间隙2.熟悉:面部的浅层结构3.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2.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3.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额、顶、枕、颞部软组织的层次结构特点及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2.观察面部神经、血管的走行特点3.观察腮腺区的局部关系4.观察颌面部各间隙的位置、内容及交通【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六颈部浅层【目的要求】1.了解:颈部分区和各三角的构成,各区的主要结构和重要体表标志;颈部淋巴分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颈部皮神经及分布;颈阔肌的位置、形态和肌纤维排列方向3.掌握: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甲状旁腺的位置;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实验讲授】1.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2.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甲状旁腺的位置;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实验方法】1.观察颈部重要体表标志及颈部分区和各三角的构成2.解剖观察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及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甲状旁腺【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七颈部深层【目的要求】1.了解: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的位置、境界2.熟悉:颈动脉三角、肌三角的位置、境界、层次、内容及各结构的毗邻关系3.掌握:颈部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情况;第四颈椎横断面的结构【实验讲授】1.颈动脉三角、肌三角的内容及各结构的毗邻关系2.第四颈椎横断面的结构3.颈部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实验方法】1.辨认颈部各层筋膜及筋膜间隙的构成2.解剖观察颈动脉鞘及毗邻3.观察面动脉、面静脉、舌动脉、舌下腺与下颌下腺的关系4.观察胸膜顶及颈部淋巴结【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八胸腔【目的要求】1.了解:胸腔、胸膜腔、胸腔脏器2.熟悉: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分部和内容3.掌握: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以及胸膜的体表投影;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与肺根的定义,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上纵隔和后纵隔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心包和心包腔概念,心包横窦、斜窦的位置、毗邻【实验讲授】1.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分部和内容2.上纵隔和后纵隔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3.动脉导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4.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实验方法】1.解剖观察左、右肺和肺门的结构及毗邻2.观察胸膜的区分、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下胸膜间区3.观察心包及心包窦的位置4.解剖观察纵隔的构成、内容,注意膈神经、迷走神经、上腔静脉、奇静脉、主动脉及分支、动脉导管索、气管、支气管、胸主动脉、食管、胸导管、心脏的毗邻关系5.解剖观察动脉导管三角【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九腹腔【实验目的】1.了解:胆囊、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异常情况;脾脏的位置、毗邻以及副脾的存在情况;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境界、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以及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2.熟悉:各局部层次结构特点;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腹膜形成物的名称、位置、重要间隙及其临床意义;胆囊三角(Calot三角)在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格利森系统和肝段概念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和临床意义;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空、回肠动脉分布的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方法;结肠的动脉供应,特别注意中结肠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门静脉的特点、组成及其主要属支,与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以及在门静脉高压症时的意义;肾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实验讲授】1.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方法2.中结肠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3.门静的特点、组成及其主要属支,与腔静脉间吻合情况以及在门静脉高压症时意义4.胆囊三角(Calot三角)在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5.格利森系统和肝段,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腹膜、腹膜腔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2.观察腹前壁的皱襞和陷窝3.观察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韧带、系膜和皱襞)4.观察腹膜腔的区分及形成的间隙5.以胃、十二指肠为中心观察上腹部局解,重点观察其毗邻关系、周围韧带、血管及神经的分布6.观察肝门的结构及胆囊、胆道的位置和胆囊动脉的走行7.观察十二指肠、胰头与胆总管的关系8.观察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位置,小肠系膜根的走行,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9.观察回盲部和阑尾的位置及血管的分布情况10.观察结肠的分布、毗邻及血管来源、走行和分布11.观察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和毗邻12.观察腹膜后间隙的范围和内容【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二十盆腔与会阴【目的要求】1.了解:盆部及会阴的境界、分区及体表标志;卵巢与输卵管的血供和淋巴回流2.熟悉: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组成;盆壁构成、盆底肌配布,盆内脏器相互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盆部及会阴血管神经位置、行程、分支及分布,盆腔淋巴结名称、位置、流注;尿生殖膈形成;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局部解剖关系3.掌握:盆膈的概念与组成;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膀胱、前列腺、子宫的位置毗邻、血管、交通及固定结构,子宫动脉的行径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直肠、肛管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以及神经、血管、淋巴的配布特点和引流规律;肛门外括约肌对肛门直肠环的形成的重要性;坐骨直肠窝的境界(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2.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3.肛门外括约肌对肛门直肠环的形成的重要性4.坐骨直肠窝的境界(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腹膜在盆腔形成的结构以及盆筋膜间隙2.观察盆膈的层次、结构及内容3.观察肛门三角、坐骨直肠窝的构成、内容和毗邻关系4.观察盆腔脏器的血管及走行5.观察子宫的毗邻、固定装置及血液供应6.观察膀胱、前列腺的位置和毗邻7.观察精索和睾丸的层次结构【计划学时】4学时五、课程考核性质、形式及方式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核,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前言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人体各局部区域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以及层次关系,并适当联系临床应用的科学。
医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学习临床课之前,通过实地解剖而牢固掌握解剖学基本知识,培养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的能力,为临床主要课程–内、外、妇、儿以及有关手术科室打下比较坚实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教学方式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理论操作一贯制,即教师重点讲授,学生自行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本大纲所规定的理论知识分“掌握”和“了解”二个层次,凡属“掌握”内容,均标以横线,要求学生必须解剖好,显露清楚;凡属“了解”内容,要求学生在系解知识基础上,通过解剖操作进一步观察认识,达到一般理解。
其中,需掌握的内容中标记下划线为“”的,表示重点,重点讲授;标记下划线为“”的,表示难点,详细讲授;标记下划线为“”的,表示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其余一般讲授。
本门课程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20学时,操作实习44学时,讲课与实习比为1:2.2。
适用于临床医学及麻醉等专业五年制本科。
理论课学时分配理论与操作内容与要求第一小节绪论、脊柱区、肩胛区和三角肌区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目的要求】1、熟悉局部解剖学的概念;在医学教学计划中设置的目的和任务;与系统解剖学的分工和联系。
2、臀区、股后区和腘窝各局部区域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和骨筋膜鞘的构成。
3、臀区、股后区和腘窝各局部区域血管、神经的行程和毗邻关系。
【教学内容】理论3学时;操作5学时一、绪论1、局部解剖学定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任务、与系统解剖学的关系。
2、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律。
3、本门课程的重点和特点:重点学习表面解剖、层次解剖、毗邻关系、血管及神经的分布并适当联系它们的临床意义。
二、脊柱区、肩胛区和三角肌区1、项、背、腰部及三角肌后缘中部的皮神经及分布。
2、项、背、腰部的浅、深层肌群及其神经血管。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操作操作 内 容 课时课时一 胸壁胸壁3 二 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3 三 颈根颈根 3 四 腋窝腋窝 3 五 上肢前面上肢前面 3 六手掌手掌3七 上肢后面上肢后面3 八 腹壁及股前内侧区浅层腹壁及股前内侧区浅层 3 九 腹股沟区及股前内侧区深层腹股沟区及股前内侧区深层3 十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3 十一十一 臀部及股后区臀部及股后区 3 十二十二 小腿后区、踝后区和足底小腿后区、踝后区和足底 3 十三十三 胸腔(肺、胸膜及上纵隔)胸腔(肺、胸膜及上纵隔)3 十四十四 结肠上区结肠上区 3 十五十五结肠下区结肠下区3十六十六 腹后壁及后纵隔腹后壁及后纵隔3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 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二、教学内容纲要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 颈部(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第二局部 胸部(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局部解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践性强。
本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系统解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及神经走向的辨认,进一步熟悉掌握人体局部的配布规律,使康复治疗学学生的技能专门化。
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突出“三基”要求,培养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自学能力。
达到理解基础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为学习相关课程以及临床主要课程打下一定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局部解剖学实验是《局部解剖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解剖操作和具体实践,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验课落实和巩固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2.通过学生自己解剖操作,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人体各部结构的层次关系、毗邻关系以及变异,认识其结构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应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设置情况备注:根据专业性质及课程要求,结合实验室条件,灵活调整实验项目。
四、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头部解剖2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颅顶的层次及结构特点。
2.掌握海绵窦的位置、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
3.掌握面神经分支和分布,掌握三叉神经的终末支(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的出孔位置及分布。
4.熟悉穿过腮腺的神经、血管以及腮腺导管投影和开口。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各种解剖器械、教学尸体、教学模型、教学挂图、标本陈列台、多媒体、数字人解剖系统等。
(三)实验内容1.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课注意事项;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及学习方法。
2.摸认头部体表标志。
3.剥去浅筋膜后,显露表情肌,观查其纤维方向,并联想其功能及神经支配。
4.在眶上、下缘查找眶上神经、动脉及眶下神经。
局部解剖学课程设计
局部解剖学课程设计1. 前言局部解剖学是医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掌握人体各个局部器官的解剖学知识。
在医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局部解剖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会直接影响到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工作。
因此,为了加强医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我们设计了以下课程。
2. 课程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人体解剖学概述•器官系统解剖学•典型器官局部解剖与生理学3. 课程内容3.1 人体解剖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内容:•人体各个部位的位置与方向•人体结构层次•人体组织学和器官学•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3.2 器官系统解剖学本章主要介绍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学,包括以下内容:•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3.3 典型器官局部解剖与生理学本章主要介绍人体中一些典型器官的局部解剖与生理学,包括以下内容:•头颈部局部解剖学•胸部局部解剖学•腹部局部解剖学•盆腔局部解剖学4.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
主要分为以上三个章节进行讲授,每个章节的讲授时间为4周。
每周的授课时间为2小时,共计24个小时。
除课堂讲授外,建议学生还应该配合实验室实践,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实验室实践应当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一方面保证难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安全和实践可行性。
5. 课堂互动在课堂授课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老师应该发布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个人回答,从而考察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此外,老师还可以邀请医学专家到课堂上进行学术交流,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6. 作业安排每个章节的结束后,老师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或者小组任务。
这些任务视情况而定,可以是让学生完成一篇论文、参与学术交流或者进行一次小组报告等。
为了保证作业的有效性,老师应该对作业进行评分并及时反馈作业成绩和评语,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提升能力。
康复治疗学本科《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学本科《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康复治疗学本科《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康复治疗学本科《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
《局部解剖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103 学时(理论课:52 学时;实验课:51学时)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康复治疗学专业局部解剖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属形态学范畴,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实践的基础和桥梁,其任务是学习康复治疗师必须掌握的临床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及神经走向的辨认,进一步熟悉掌握人体局部的配布规律,以康复治疗学化为轴心,理论联系实际,功能联结构,局部联整体,基础联系临床,使解剖知识系统化,同时注重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康复治疗学学生的技能专门化,同时通过临床观摩,实际操作的专题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和严格的操作的学风和医德.第一章绪论与人体层次特点目的要求:一、掌握局部解剖学的概念;人体各个局部的层次结构。
二、熟悉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
三、了解人体的分区。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8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局部解剖学、人体结构层次特点。
二、主要教学内容:1、局部解剖学的概念、目的。
2、人体基本分区和层次结构及其特点。
3、介绍局部解剖学学习方法“五联系";“局部与整体联系;功能与结构联系;理论与实际联系;基础与临床联系;与活体联系”。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第七版)(供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利用)前言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是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门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层次关系、位置关系、正常形态与变异关系及临床应用特点。
在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独立自学的能力,达到明白得基础理论,加固大体知识和常握大体技术的目的。
本大纲适用于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要紧有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要紧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温习试探题、参考书籍和经常使用网址五个部份组成。
“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份为重点把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把握内容”的细化或补充。
依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打算要求,本课程学分为学分,总学时为60学时。
理论教学采纳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为主,学习时应结合插图、自体、生活实际和临床进行明白得经历、对照比较经历、反复经历等方式;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理论内容开设验证性实验,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看和识别,把握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并依如实际内容结合临床开展病案教学讨论,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理论考试为闭卷,题型多样化,要紧出名词说明、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表达等,占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30%,要紧包括考勤、平常考核和课后作业考核等方面。
理论与实验课学时分派表绪论【目的要求】把握局部解剖学的概念。
了解解剖器械的预备和利用,了解各类结构的解剖要领。
【教学内容】1.局部解剖学的概念,它在医学教学中的目的和任务,它与系统解剖学的分工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解剖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topographic anatomy课程编号:1001010090401课程类别: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学时:28 (总学时56 实验学时28)学分:3.5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妇幼、急诊、肿瘤、放医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本科学生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任务: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着重研究人体各个局部的层次结构、区域内重要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其相互毗邻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是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在实验室完成,教学采用讲课、观察标本和尸体标本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解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突出“三基”,培养辨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自学能力,达到理解基础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为学习相关课程以及临床主要课程,打下一定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一)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二)通过实习课,对基本内容进行实地解剖或标本观察,并密切结合活体熟悉各部的表面解剖,能写出解剖记录,画出必要的简图,能进行分析、综合,以达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
(三)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剖器械,达到能在尸体上进行切割、剥离、解剖等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及办法:目前为标本观察效果评分考核。
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局部解剖学实验安排一览表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头部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复习已学过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结构的特点;掌握面部的血管、神经支配及临床意义;掌握腮腺的位置及毗邻关系,腮腺管的行程、开口及临床意义;掌握颅内外静脉交通的主要途径。
2. 实践内容⑴观察颅顶枕区软组织层次的情况,重点在血管神经的分布。
⑵指导面浅部、腮腺区的观察。
⑶示教指导血管、板障及海绵窦。
3. 实验材料⑴额顶枕区模型;⑵颅顶软组织分层显示标本;⑶去顶颅骨标本;⑷面神经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二颈部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颈部的层次特点;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毗邻、血供与喉的神经的毗邻;掌握气管的位置、毗邻;了解颈根部的结构。
2. 实践内容⑴观察内容:逐层观察浅静脉、颈丛皮支,颈筋膜浅层、中层,显露甲状腺鞘;⑵观察甲状腺的形态、找到甲状腺悬韧带,观察其作用;⑶观察甲状腺周围的毗邻,寻找甲状腺上、下动脉、静脉、甲状腺中静脉,注意有无甲状腺最下动脉,自侧叶上下极寻找喉上、喉返神经。
3. 实验材料⑴颈部模型;⑵整尸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三胸壁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胸壁的层次特点及胸部的主要标志线;掌握肋间隙的层次及肋间神经、动脉及静脉的排列关系;掌握乳房的位置、构造及淋巴回流;掌握胸膜隐窝的概念及意义;熟悉肺根的组成和毗邻关系、肺门结构的排列。
2.实践内容⑴ 观察乳房的结构特点、淋巴结;⑵ 观察肋间隙血管神经走形特点;⑶观察胸膜隐窝及返折线。
3.实验材料⑴乳腺标本、模型;⑵示肋间隙结构标本;⑶胸膜标本、模型4.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四纵膈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了解纵隔的概念和分部;掌握上纵隔结构及相互的毗邻关系;掌握食管的起止、行程和重要毗邻。
2. 实践内容⑴观察主动脉弓的行程、毗邻;⑵寻找心包横窦、斜窦;⑶寻找动脉导管三角;⑷观察胸导管走行、毗邻。
3. 实验材料⑴整尸标本;⑵胸纵隔标本(开胸切除肺)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五腹前外侧壁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了解腹部的主要体表标志及腹内脏器在各区的体表投影,掌握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腹腔与腹膜腔的区别。
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各层结构的特点及其与腹部手术切口选择的关系。
掌握腹股沟区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
掌握腹股沟管的组成(四壁、两口)及其内容。
掌握腹壁下动脉的行程,腹股沟区的重要韧带及其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意义。
2. 实践内容⑴观察浅筋膜内血管、神经及Camper筋膜、Scarpa筋膜的延续;⑵辨别腹白线、半月线、弓状线及腱划等结构;⑶利用腹壁模型结合对照腹股沟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壁下动脉等的位置、行程进行示教,提示疝气发生的解剖机制;⑷观察腹前外侧壁的层次;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⑸腹壁切口的比较与选择及切开层次;⑹观察海氏三角与直疝的标志;⑺观察腹股沟管的组成,斜疝、直疝的解剖学鉴别。
3. 实验材料⑴整尸标本;⑵腹股沟区标本(含腹股沟管及有关神经、动脉、韧带);⑶腹股沟管模型;⑷腹膜模型;⑸骨盆标本(保留韧带)、经网膜孔横切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六结肠上区(一)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腹膜形成结构的位置、构成,腹膜腔各区的重要间隙的形成、位置、临床意义。
掌握胃的位置、毗邻、胃的血供与神经支配。
掌握肝的位置、毗邻及肝的韧带。
肝蒂的组成,其主要结构的位置排列关系。
熟悉肝段的概念,肝叶、肝段的划分法。
2. 实践内容⑴观察网膜孔及小网膜右缘处三个重要结构,利用经网膜孔横切模型及挂图指导同学弄清网膜囊的位置范围、各壁的构成;⑵利用肝脏模型、肝段的标本了解肝的分叶、分段;⑶观察胃的韧带、血供、神经。
⑷指导确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结构及其毗邻。
3. 实验材料⑴腹膜模型,经网膜孔横切标本;⑵肝脏模型、十二指肠、胰、脾模型;⑶游离完整肝标本;⑷肝段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七结肠上区(二)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肝内胆道、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与毗邻;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分段及毗邻;掌握胰的位置、分部与毗邻;熟悉脾的位置、毗邻及脾脏各韧带的配布、脾动脉、静脉及其行程和分支。
2. 实践内容⑴观察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各段及各段的毗邻;⑵观察确认脾肾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明确十二指肠的分段与毗邻;⑶寻找胆囊三角;⑷胰的毗邻。
3. 实验材料⑴肝脏模型、十二指肠、胰、脾模型(塑料模型);⑵肝外胆道系统标本;⑶腹膜深层标本(去掉腹腔大部分脏器,保留十二指肠、胰腺、胆总管、门静脉、肾及肾上腺的标本),要求见到门静脉汇合、组成情况及门静脉的毗邻等有关重要结构。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八结肠下区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系膜三角和小肠动脉分布的特点以及它们对肠切除吻合的意义,掌握阑尾的常见位置和异常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及其寻找方法,阑尾血供;掌握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行程和毗邻。
2. 实践内容⑴观看阑尾切除术;⑵观察空、回肠的血供特点;明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和寻找阑尾的方法;解剖边缘动脉;⑶观察小肠及结肠的血供特点;阑尾切除术的模拟操作。
3. 实验材料⑴整尸标本;⑵腹腔血管标本,要求有完整的肠系膜上、下动脉及伴行的同名静脉与它们的分支分布;小肠血管弓及从弓上发出的垂直血管和结肠的边缘动脉;⑶完整的腹腔脏器。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九腹后壁与腹膜后隙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腹后壁的软组织层次特点及椎管内结构;掌握腰上三角与腰下三角的位置、意义;掌握腹膜后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及其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掌握肾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肾蒂内主要结构的排列、肾的血供。
了解肾血管的常见变异;掌握输尿管的行程、分段、狭窄部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2. 实践内容⑴观察内容:解剖腰上三角、腰下三角,提醒学生注意腰上三角底面的神经;指导学生撕开腹后壁腹膜,解剖并确认肾的被膜、分离肾蒂。
⑵理解硬膜外麻醉与腰穿的进针部位与层次;⑶肾的血管与被膜特点;⑷输尿管的行程、分段、狭窄部。
3. 实验材料⑴整尸标本;⑵完整的腹腔脏器;⑶肾毗邻、被膜、输尿管行程的观察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十盆部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盆部的构成;掌握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及盆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掌握盆内脏器的毗邻关系和临床意义。
2. 实践内容⑴观察盆部的构成及盆腔内容物;⑵观察盆膈、盆筋膜间隙;盆腔脏器的位置、毗邻、血管及神经;⑶观察盆筋膜及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
3. 实验材料盆部局解标本及模型、挂图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十一会阴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肛管结构特点、肛直肠环及坐骨肛门窝的构成、内容;掌握尿生殖三角,尿生殖膈、会阴浅、深间隙的概念;掌握会阴中心腱的构成及生理、临床意义;掌握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方向。
2. 实践内容⑴观察肛直肠环、坐骨直肠窝的界壁、内容物;⑵观察会阴浅隙的位置、内容物;⑶观察会阴深隙的位置、内容物;⑷观察会阴中心腱的位置。
3. 实验材料盆会阴局解标本及模型、挂图。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腋腔的构成、内容;掌握臂和前臂横断面的骨筋膜鞘;掌握臂部与前臂血管神经的走行、易损伤部位;掌握肘腔的构成与内容。
2. 实践内容⑴仔细观察浅静脉,肘正中静脉与深静脉的交通;⑵辨认腋动脉的分支,臂丛的形成及分支,腋腔淋巴结的排列;⑶寻找正中神经与桡神经深支;⑷辨认臂部、前臂肌群的支配神经;⑸肘窝内容:由外至内为肱二头肌腱、肱动脉、肱静脉和正中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