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三境浅说
唐代诗歌意境理论
![唐代诗歌意境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3b2661852ea551810a687c7.png)
一、什么是“诗歌意境” 二、殷璠的“兴象论”
三、王昌龄的“
三境说”
四、皎然“三境合一” 五、司空图的“韵味”说和“思与境偕”
一、什么是“诗歌意境”
是指诗歌的创作环境,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的
表达。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诗境的创造正是 诗人创作追求的极致,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气势飞动,具有动态之美
《诗式·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荆、巫,
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 态。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 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 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三)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文章宗旨”条说谢康乐为文“真于性情,
“意境”这一概念,第 一次明确运用出现在王 昌龄所作的《诗格》中。 “诗有三境:一为物境, 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
什么是“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 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 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 于心,则得其真矣。” 三境,作为诗歌所创造的三种境界,也可以简单的 理解为诗歌的三种表达方式:一曰写景状物;二曰 抒发感情;三曰揭示哲理。
四、诗境论的发展——皎然“三境合一”
皎然诗论的中心,它最有价值 的部分,是在论诗歌的已经创 造和已经透露出诗境和禅境合 一端倪的诗歌美学理想方面皎 然在其《诗式》谈到了意境论 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诗情 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 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 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并 对其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高中语文 1《诗经》三首课后巩固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1《诗经》三首课后巩固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7ead3aa1c7aa00b52acbf2.png)
高中语文 1《诗经》三首课后巩固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填空。
《诗经》(简称《诗》)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总集,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______的优秀传统。
收录诗歌跨越两.个时代:自________初年至________中叶。
收录诗歌________篇,故又称为“诗三百”。
诗句多为________。
收录了约________年(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精华。
《诗经》“六.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的分类,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的写作手法,合起来叫做“六义”。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者,________________”,“兴者,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现实主义西周初年春秋305 四言500 风雅颂赋比兴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2.背诵默写。
(1)氓之蚩蚩,________。
________,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________。
既见复关,________。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2)岂曰无衣?与子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________,与子________!岂曰无衣?与子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________,与子________!岂曰无衣?与子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________,与子________!(3)静女其姝,________。
________而不见,搔首________。
静女________,________彤管。
彤管________,________。
自牧归荑,________。
匪女之为美,________。
(4)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____。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cacde5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7.png)
359典型说话2020年第9期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很多的文人学士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美学思想是超凡脱俗的,它提示了超越性的审美态度,提供了直觉性的审美方式,启迪了象征性的审美传达和规范了体验性的审美追求。
惠能在《坛经》中说:“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信。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是真如性。
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首。
”对于当时仕途坎坷的王维来说,参禅似乎是令自己放松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禅意的名篇,于是著有“诗佛”之称,连字都要与禅有关,摩诘来自禅宗七经之一的《维摩诘经》。
难怪乎王维的诗处处透露出一股脱俗、空灵之气,真可谓不着一个禅字,却处处有禅意。
王维诗中最大的特点是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山水风景的刻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
而诗禅相融是主体以“平常心”,“无住心”处世俗,重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体验个体生存的超旷状态。
那么对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概括起来有以下4点:1 寂照静观,澄淡精致“静”、“空”两个意境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佛门清净,参禅之人必是清修、静练,有着泰山崩顶而面不改容的超凡气度。
王维好佛,因此他的诗也体现出“静”和“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诗人在这首诗里旨在描写春夜山涧的幽美静谧,却有意打破常规,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衬托出“人闲”、“夜静”、“山空”,创造出的意境既单纯优美又不苦涩,既安恬平静又不死气沉沉,既绝少人迹又不幽僻冷寂。
他多表达的意境恰恰是禅学的意境,澄淡精致。
又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空山”、“明月”、“清泉”的意想,塑造出一幅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和空灵的禅意。
王昌龄的诗格中谈到诗有三境它们是
![王昌龄的诗格中谈到诗有三境它们是](https://img.taocdn.com/s3/m/5694dbf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6d.png)
王昌龄的诗格中谈到诗有三境它们是王昌龄的诗格中谈到诗有三境它们是意境是一个层深式的又空间维度的艺术创构,许多诗学家都把意境分为三层。
其中,王昌龄之“三境说”,是最出名的,广泛的流传着。
下面是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王昌龄的“三境说”,欢迎阅读。
王昌龄的“三境说”: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汉代之前为自发阶段。
其时,诗人们并不曾刻意创造意境,但意境却客观存在于一些诗歌之中。
例如《诗经·周南·芣苡》清末方玉润就曾评论:“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其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此诗意境甚美,但作为创作主体的劳动人民,只是客观地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情景,并未考虑到创造这样一个意境。
因此,可以说,此诗的意境是完全自发形成的,当然更谈不上有理论总结。
到了汉末六朝,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人五言诗的出现和成熟,使更多的理论家们开始自觉地探讨诗歌理论问题。
意境,作为诗歌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当然得到了发展。
在其时著名的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中,对意境的相关问题均有论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钟嵘《诗品序》)刘勰的论述中,提出了一个与意境理论密切相关的概念——意象。
其意指在创作过程中,客观现实反映于作家头脑中后,主体创造性想象的具体呈现。
而钟嵘的论述中,则提出了意境范畴的若干审美特征: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主观情感与艺术形象均关系密切。
此即言,汉末六朝时,意境理论已自觉地、零碎地出现于其时各类理论著作中,但仍旧缺乏系统的总结,因此,人们对之仍不甚了了。
到了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日益繁盛,创作经验的日益积累,意境理论的提出亦如箭在弦,不得不发了。
王昌龄的“三境说”,正是在此情形下提出的。
它或许不太成熟,但因其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故而不可或缺。
浅论诗歌阅读教学中“以象入境”的三重境界
![浅论诗歌阅读教学中“以象入境”的三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f49adb9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d.png)
浅论诗歌阅读教学中“以象入境”的三重境界我们深入研究了诗歌“语言”“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尝试找出“以象入境”的审美鉴赏途径及所要达到的审美高度,发现可以把“以象入境”的审美教育目标划分为三重境界:语言艺术境界、情思意韵境界和物我相融境界。
一、从诗歌的韵律节奏和结构体式去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境界诗歌形体是诗歌作品中一切构成要素的落脚点,诗人的种种人生体验、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人格修养等,最终也都要在诗歌形体上显示出来,并积淀为形体特有的组合方式及其规范。
由此可知,诗歌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我们教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审美价值,首先可以从诗歌直接被感知的外在形体入手。
具体来说,可以从诗歌的韵律节奏和结构体式去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境界。
1.从韵律节奏入手,感受诗歌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境界从诗歌的构成要素看,“韵律节奏”既不是“意象”,也不是“意境”,但是弄清楚“韵律节奏”与“意象”“意境”的内在关系,对于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境界大有裨益。
正如王易在《词曲史》中指出:“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诗歌,读出诗歌不同韵律之间的美,感受诗歌在语言上带来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美感,感受诗歌语言艺术境界的差异之美。
如杜甫根据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选择不同的“韵”创作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押的是“阳”韵,“阳”韵适合表达喜悦之情。
根据音律节奏及其构成,原则上以第二字、第五字为节奏点,将上句分为“上四下三”两部分,上四再分为“二二”,下三再分为“上一下二”的单元,这样整首诗就呈现“二二一二”的基本模式。
朗读吟诵时第二字、第五字重读,语调宜轻快短促,抒发诗人在饱经丧乱之苦后,忽闻官军收复失地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
诗境浅说 唐诗百话
![诗境浅说 唐诗百话](https://img.taocdn.com/s3/m/04b3465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b.png)
诗境浅说》和《唐诗百话》都是关于唐诗的著名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为教育儿孙而编写的,以《唐诗三百首》为基础,专讲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尤其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
全书收录了王勃、骆宾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卢纶、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人的名篇名句数百首(联),意浅韵纯,品评精到,是一部久负盛名的诗歌启蒙读本。
《唐诗百话》则是俞陛云的个人研究心得,他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唐诗作品,通过分析唐诗的题材、风格、意象和韵律等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唐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书中对于每首诗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配以注释和赏析,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自考(本科)2018.10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
![自考(本科)2018.10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598687d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2.png)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练习【2018.10】1.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观点的是 A.荀子 B.庄子C.孔子D.老子 【答案】C2.下列选项中,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A.知人论世B. 兴观群怨 C. 大象无形D.天人合一【答案】A3.在《庄子》中,庄子以"轮扁斲轮"的故事为喻,是为了说明 A. 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B. 文学为政治服务 D. 文以明道 C. 文学是对现实、自然界的模仿 【答案】A4.对于文学作品功用的认识,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这一说法的是 A.《文心雕龙》B.《左传》 D.《论语》 C.《毛诗序》【答案】D5."文以气为主"的提出者是 A.王充B.王国维C.曹植D.曹丕 【答案】D 6.陈子昂反对诗歌创作中的六朝余风,提出"风骨兴寄"主张的作品是 A.《与元九书》B.《诗格》 C.《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D.《诗式》【答案】C7.下列选项中,属于李清照批评观点的是A."味外之旨"B."词别是一家"C."尚于作用"D.“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答案】B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提出者是A. 白居易B. 元稹C. 杜甫D.李白【答案】A9.《沧浪诗话》的作者是A. 欧阳修B. 严羽C.苏轼 D. 王安石【答案】B10.下列选项中,属于元好问诗论著作的是A.《论诗绝句三十首》B.《滹南诗话》C.《瀛奎律髓》D.《宋元戏曲考》【答案】A11.下列理论家中,论戏曲主"本色"的是A. 朱权B.何良俊C.李开先 D.李贽【答案】B12.下列批评家中,认为艺术作品应该以"意、趣、神、色"为主的是A. 沈璟B.李贽C.方回 D.汤显祖【答案】D13. 清代诗论中,"格调说"的提倡者是A.王夫之B. 沈德潜C. 钱谦益D.顾炎武【答案】B14.《原诗》的作者是A.叶燮B.顾炎武C. 黄宗羲D.王士祯【答案】A15. 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是A."意境说"B."境界说"C."天才说"D."气象说"【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16.下列选项中,对"兴观群怨"说的理解,正确的有A."兴观群怨"是基于对文学价值的认识。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https://img.taocdn.com/s3/m/171d3ce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e.png)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前言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及其诗学理论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提问:怎样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用什么来做评判的标准?我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不那么直白?如何使我写的诗有诗味,使人愿意咀嚼,愈咀嚼愈有味道?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喜爱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以为,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歌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以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
(意境)那么,分析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言语——二·意象及意象群——三·意境(整体艺术世界)来进行鉴赏。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每一个层面都提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高境界、高标准的诗美追求。
我国聪慧的古代前辈,从丰富的汉语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我国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范畴。
并以此来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精粗、文野。
在言语层面,提出整首诗的“气”的灌注;在意象及意象群层面提出神、韵;在诗的意境(整体艺术世界)层面提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下面我们从我国古典诗学所追求的诗美的极致这一角度结合具体诗例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一.为什么说写诗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在言语层面,一首诗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我国古典诗学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唐朝韩愈继承了曹丕的说法,他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诩书》)他的意思是说,在文章的言语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是根本的。
论王昌龄的三境说
![论王昌龄的三境说](https://img.taocdn.com/s3/m/d72297f3ddccda38376baf90.png)
论王昌龄的三境说2006级文学院文艺学 2006020299 魏宁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云石泉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首先看“物境”。
“物境”并非指纯客观的景物,客观景物需要被“神之于心”而达到“莹然掌中”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然后用思”(也即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最终才可“了然境象”而“得形似”。
“物境”的特征就是“得形似”。
王昌龄对“物境”的解释,是专论自然山水的具体创作方法的,是对创作方法的总结。
其次看“情境”。
王昌龄对情境的表达与物境性质上基本相同,它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强调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在设身处地的想像中,重新获得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感而发,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其二指写做代言体类型的诗歌,王昌龄脍炙人口的宫怨和闺怨诗作,善于描摹揭示女性的内心活动,正是这种创作方法的产物。
“情境”中的情与“物境”中的“情”是不同的,“情境”在“物境”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在“物境”中,心物交互作用比较单一,只是一种或少数几种情感与物交融。
而在“情境”中,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同时迸发,创作者需要同时体味多种复杂的情感。
一个“驰”字,点出了情感运动的激烈程度,因景生情,情中全是景,景中满含情,情境互激互发,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另外,“情境”中的情是“深”的,强调了情感的深度。
可见,“情境”高于“物境”的地方就在于情景相交相融,使丰富、复杂、细致、幽微的情感得到充分完美的展现。
再看“意境”。
“意境”可以理解为由意而形成的一种境象,意境是一种更深层的情景交融过程,达到“真”和“意”。
“真”是艺术之本真,“真”是一个与“似”对立的范畴,“真”要求进一步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生命,还原为人与世界万物一体的本真状态,情景的交融使事物本真自然而然表现出来,达到和谐的存在本质。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917edfc1ce2f0066f5332293.png)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作者:秦忠良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12期内容摘要: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诗”以其独特的文学样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诗”是情与景的融合,是人间世相的返照,是“心”与物的对话。
本文就从诗境之营造、情趣与意象、诗无穷的言外之意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诗的无限之美。
关键词:诗诗境情趣意象一、引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蕴育出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观照了社会现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娱乐了芸芸众生的精神世界,让人们从中体验到诗意的生活。
因此,诗是凭借自然,但也超脱自然,它是根据自然而建立的另一个“美”的世界。
就凭借而言,它是写实的,就所建立的“美”的世界而言,它是理想的,超越现实的,它是对人世的反映,也是对人生、生活、生命的弥补。
进而从诗“言”的有限达到“诗境”的无限超越之美。
二、诗境之营造“意境”理论是中华诗学的精华,在这里,我们不妨称其为“诗境”,传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云泉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当然,王昌龄这里的意境不等同于我们现在说的美学范畴的意境,他说的诗有三境,实则是三类诗,一类是山水诗,重在写景,故其境为“物境”,二类是抒情诗,重在抒情,故其境为“情境”,无论是“物境”,还是“情境”都是在实写,“物境”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而“情境”是作者当时内心感受的真实再现,三类是意与诗,重在写意,故其境为“意境”也就我这里所说的“诗境”,当然,写意这个“意”就应是虚的了。
诚然,一首好诗,是虚与实相结合的产物,也只有虚实相生,“诗境”才能得以营造。
如何营造这“诗境”呢?《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传为王昌龄的《诗格》中曾有如此论述:夫作文章者,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198e3eb065ce0508763213fb.png)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摘要:情(意)、景(境)结合而有意境,以中国古代禅诗为例:作为我国诗史上的奇葩,禅诗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由最初毫无诗意的偈颂逐渐发展为具有无穷意境美的禅诗,曰: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
由于禅宗对诗歌的渗透,禅诗的三种意境往往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共同交织了一个令人无限回味的意境。
关键词:禅诗;意境;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所谓意境,无非是诗人主观的“意(情)”与客观的“境(景)”两个方面的交融,也可叫做有情之境,具有使读者动情而神游象外的艺术魅力,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则包孕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禅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禅诗的意境进行初步的探讨,宗白华先生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
”[1](68)因此,对禅诗意境的探讨也是无穷尽的。
一从历史上看,禅诗真正成熟和兴盛应在禅宗开创很久以后,大约是晚唐,若宽泛来讲,恐怕从南北朝起诗中带点禅意的“禅诗”就出现了。
禅诗大多为僧人和士大夫文人所作。
僧人写诗始于东晋,历宋、齐、梁、陈、北周、隋诸朝,代有其人,康僧渊、支道林、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
宋人姚勉在《赠俊上人诗序》中说,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
士大夫文人以谢灵运、王维、贾岛、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代表。
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使士大夫文人接触到佛经,尤其是禅宗的偈颂以后,不可避免地受其内容形式的影响,正是对偈颂禅理的心慕手追,士大夫文人自觉创作了不少意境深远的禅诗。
禅诗始于佛教的偈颂,但早期诗偈完全是在阐述佛教哲理,没有丝毫诗意可言,陷于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马祖道一的示法偈: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再如南岳怀让的示法偈: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
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中唐以后诗意越来越浓,不少禅师已自觉提倡语言修饰,反对不讲修辞的野谈俗语,文益禅师《宗门十规论》里的观点就集中代表了这种倾向: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
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的局限性
![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的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1554bc7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8.png)
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的局限性刘丹丹【摘要】As anthology, there are some obvious limitations for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Poems selected i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that focus on “gentle style”poems, lack of language concise and express too directly, and be confined to solemn and elegant style, compact structure, rhyme all the time;lack of realistic critics, long narrative and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orks.%作为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唐诗三百首》在选诗上偏重“温柔敦厚”的诗作,轻语言凝练奇谲、表达过于直接之作;二是在所选诗歌风格、结构、用韵上的局限:风格上忌纤佻浮艳之作,结构上偏爱“起承转合”之作,用韵上偏爱“一韵到底”之作;三是缺乏批判现实之作;四是缺乏长篇叙事之作;五是缺乏初唐之作。
【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2【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局限性【作者】刘丹丹【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与今天能看到的唐诗选本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唐诗选》、宋朝人选的《唐百家诗选》、明朝人选的《唐诗解》、元代人选的《唐音》,包括个别诗人的集子如《李白诗选》、《杜甫诗选》、《韩愈诗选》等比较来看,《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诗歌与其他重要的唐诗选本重合率较高。
据统计,元代杨士弘编所编《唐音》,共收入1420首唐诗,与《唐诗三百首》选入的相同诗作有114首,占《唐诗三百首》选入诗作的36.8%。
痖弦谈诗歌的三个境界
![痖弦谈诗歌的三个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3f12d57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1a.png)
痖弦谈诗歌的三个境界痖弦所谈的诗歌三个境界,就像是诗歌世界里的三层神秘楼阁,每一层都有着独特的风景和韵味。
一、第一层境界:生活的写实与感触的直白流露。
这一境界就像是诗歌的入门小径,诗人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像倒豆子一样,直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说,看到街头的小商贩在寒风中叫卖,诗人可能就直接写下这样的场景:“街角的小贩,守着他的货物,在风里瑟瑟发抖,叫卖声被吹得七零八落。
”这种写法简单直接,就像我们和朋友聊天,把刚刚看到的事情马上讲出来一样。
它的魅力在于真实,让读者能轻易地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仿佛自己也站在那个街头。
而且,这种直白的感触流露能让读者迅速与诗人产生共鸣,因为大家都在生活里经历着相似的场景,那些平凡又真实的瞬间很容易打动人心。
二、第二层境界:意象的构建与情感的含蓄表达。
当诗歌迈上这一层境界,就开始变得有点“高深莫测”了。
诗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描述,而是开始运用意象来传达情感。
意象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符号,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比如“月亮”这个意象,它不仅仅是天上那个发光的天体,它可能代表着思念、孤独或者团圆。
诗人可能会这样写:“那弯月,像一把冰冷的钩子,钩住了离人的愁绪。
”这里的月亮就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通过把月亮比作钩子,再联系到离人的愁绪,就含蓄地表达出了那种思念和惆怅。
这就好比是给情感穿上了一件华丽又神秘的外衣,读者需要透过意象的表象去解读背后的情感密码。
这一境界的诗歌就像是一场寻宝游戏,意象是宝藏的线索,读者要跟着这些线索去挖掘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宝藏,这个过程充满了趣味和挑战。
三、第三层境界:哲理的蕴含与生命的深度洞察。
到了这最高的一层境界,诗歌就像是一位智者,充满了深邃的哲理。
诗人不仅仅是在表达个人的情感或者描述生活场景,而是在对生命、对宇宙进行深度的洞察之后,把这些感悟用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比如说“人生就像一场无法回头的旅程,每一个脚步都在书写命运的篇章,而我们都是那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星光的行者。
诗之有三境、三格、三不、三旨、五趣、五用
![诗之有三境、三格、三不、三旨、五趣、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efe619481c758f5f61f67ac.png)
诗之有三境、三格、三不、三旨、五趣、五用一、诗有三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之有三境、三格、三不、三旨、五趣、五用二、诗有三格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三、诗有三不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诗之有三境、三格、三不、三旨、五趣、五用四、诗有三宗旨诗有三宗旨: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兴寄。
立意一:立六义之意,风、雅、比、兴、赋、颂。
有以二:王仲宣《咏史》:“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此一以讥曹公杀戮,一以许曹公。
兴寄三:王仲宣诗“猿猴临岸吟”,此一句讥小人用事也。
五、诗有五趣向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诗“从君过函谷,驰马过西京”。
古雅二:应休连诗“远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颓”。
闲逸三: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幽深四:谢灵运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
神仙五:郭景纯诗“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诗之有三境、三格、三不、三旨、五趣、五用六、诗有五用例诗有五用例: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
一用字:用事不如用字也。
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潜波涣鳞起”,“萋”、“涣”二字,用字也。
二用形:用字不如用形也。
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三用气:用形不如用气也。
刘公干诗“谁谓相去遥?隔彼西掖垣”。
四用势:用气不如用势也。
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五用神:用势不如用神也。
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作诗的三大境界
![作诗的三大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6773eae1b9f3f90f76c61ba2.png)
诗歌的三大境界一旦谈起“境界”这个词儿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清末民初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话。
无他,只因它有它存在的价值。
故此,便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摸索,人生的第一境界;便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人生的第二境界;便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人生的第三境界。
正因为有了这三大境界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步伐才会在其伟大的导航下徐徐前行。
人生如此,有了生活的导航器,使得生活中的我们不至于方向的迷失;那么我想说,作为诗人的我们,诗歌也有这样的规律可循吗?我觉得,万事万物必然有其规律可循。
很多事物、事情,并非没有规律,只是没有被发现,或者被发现的时间问题罢了。
而随着自己对诗歌的热爱,理论的掌握虽然并不多,但是根据自己在诗歌圈子里打混的经验,在此斗胆提出自己对诗歌三大境界的看法。
故此,便有了以下我的领悟——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我们对文体练笔的熟练程度犹如人的生长期。
懵懂时期:婴儿落地,抡起王八拳诗歌的境界是个很微妙、很虚无的存在,只能用心去感受,却够不着、看不了。
然而,在我们每个人进入这个境界的学堂之前,还必须经历一段出生的懵懂时期。
而这个懵懂时期的存在,在诗歌的境界里,我将它称之为“还没进入高速公路之前”的时期。
所以严格来说,这个时期不属于诗歌里面的任何一种境界,那只不过是我们比赛前的热身运动罢了。
故此,这个懵懂时期的存在,就好像婴儿呱呱坠地一般,这个时候的我们,是刚刚接触文体的时候。
我们有理由相信,诗歌/散文处于这个时期的每一个人,其写作水平只是相当于婴儿的牙牙学语。
一句话,能让人听得懂你的话清楚你的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已经是很不错了。
或者我们可以用更形象化、更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来概括这个时期的文体功夫,而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天生所拥有的一种本能打斗方式——王八拳。
关于古诗词鉴赏的五要
![关于古诗词鉴赏的五要](https://img.taocdn.com/s3/m/81add93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9.png)
古诗词鉴赏的五要关于古诗词鉴赏的五要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古诗词鉴赏,对不少学生而言都是难点。
现根据古诗词创作规律,探求命题热点,结合高考实例,提出解答的五个切入点,姑且称之为“五要”。
一、要抓住诗眼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映照。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题目意境的关键语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
诗眼的锤炼和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今诗家无不从这点出发,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意”(李渔)昭示给读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题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湎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
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
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诗有三境
![诗有三境](https://img.taocdn.com/s3/m/07c32722cfc789eb172dc8c9.png)
浅谈诗词诗词乃无声之乐,乐乃无字之诗。
纵览古今,唐诗宋词延传之今,精彩绝伦。
乃异空之境,形美之现。
文无固体,诗无固形。
在写作上对诗词而言,无新旧之说,新旧之说是我们后来者强加的名说而已,破旧立新是以个创新的过程-------即创作。
在历史的长河里,把诗词分成不同的诸多派类,如新月派,豪放,现实等,不过是表异质同,风格手法的多样化。
什没是诗?郭沫若言:“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诗最本质的特征是:诗言志,歌咏言,律和声.诗是人们对万物之美的诠摂,用字符进而的形式的表达展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浓缩。
诗是原始人集体劳动的节奏,协调动作,振奋精神的动力,无一言表,文字的出现随岁月的变迁其诞生.诗歌的形式特征有节奏,韵律,适歌唱吟颂。
诗贵在含蓄精炼,景情交融互动,静动相间,远近错落句间跳跃虚实交错条理分明语言形化.意象是诗歌组成的主要元件拼接组合转换,把孤立零散相互间不明确的意象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诗歌的创作的全过程。
意象是在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下,以直觉思维形式而瞬间生成艺术表像。
意境和意象因物而生,是通过视觉,知觉,感觉,听觉嗅觉而生,由感性到理性,是物象堆集发生质的飞跃而成,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也是对客体审美的初步速写。
意境是通过情景融彻的艺术而造就出的一个空间,有虚实之分,实境是诗中具体的,个别的境象,像外之象的第一个象,由这个象之外有升发的出来的虚境,是第二个像,让读者产生虚无缥缈的丰富想象空间,真假含蓄似离非离之感。
意象是诗歌最为典型的审美信息,营构意象就是要在一般,个别,具体性的矛盾中运作,通过具体组合,凸显语汇的具体,个别,可感可世视的功能意象分感觉,记忆和瞬间意象,是不同感管作用于客体的结果。
在矛盾中统一柔和。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的组合和升华,拼接组合转换方式的不同,意境各异,它是最终的审美形态。
诗有三境,情境,意境,物境.物境是由五官直接获得的。
是对客体的初步概括的整体素描,是意境的根本之源,因应主观的变化而变,进而构成错落分明的景秩。
诗境浅说名句
![诗境浅说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60a54fc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b.png)
诗境浅说名句1.清晨起来,望着窗外的晨曦,落地窗里映出树影粼粼。
秋风微凉,瑟瑟的叶子落下,在灿烂的阳光下,在诗境中沉浸。
2.天地间五彩斑斓,诗境中更是意境绚丽。
云烟缭绕,宛若仙境,诗人墨客在此创作,笔耕不辍。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文化传承不绝。
山高水长,溢彩的天地与古代文学,注定了古诗词的永恒价值,勾勒出诗境的美妙蓝图。
4.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云雾缭绕,诗境的神韵舒展。
长风破浪,错落有致,血雨腥风,唯美的语言写入经典。
5.美妙的声音,缠绵悱恻,温柔的眼眸,轻轻诉说着心事。
轻轻的叮咚,清风微拂,诗境中的音乐洋溢着天籁之音。
6.诗里千言,一字千金。
枯藤老树,昏鸦一片,萧瑟的景色埋藏着诗境的千韵。
梦里南柯,春水满枫,诗境中的情感丰富、博大精深。
7.琴声悠扬,诗思泛起,悠然自得,境天成诗。
嫣然一笑,情思挥洒,十年磨一剑,诗人的豪迈无悔。
8.春风拂面,嫩绿的新芽迎风舞动,四季轮转,人生变幻多舛。
诗境中的岁月静好,寻得一份宁静,踏遍山川,才得此民谣般的诗境。
9.躲在梅花香里,看那花开花落,海天一色,神秘的传说在漫天飘荡。
山长水阔,心中的情怀与自然相映,风清月明,书写着诗的美丽轮廓。
10.锦绣江南,绿荫蔽日,寒山孤影,花落见红。
江城子弟,美色如画,洛阳才子,潇洒如风。
描绘色彩斑斓的诗境,唯美自然的气息令人陶醉。
主题诗名词解释
![主题诗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610324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4.png)
主题诗名词解释【诗余】: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
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琴趣】: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
【叶】:凡词谱中注有叶字者,即与上句所押之韵,同属一部,而不变换他韵(关于是否一部,请检用词韵)。
【韵】:凡词谱中注有韵字者,即每阕词中,起首押韵之处。
【句】:凡词谱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韵之句。
【豆】:凡词谱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顿逗处。
【换】:凡词谱中注有换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韵,至此则换平韵。
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平。
凡词谱中注有换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则换仄韵。
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仄,既换平韵之后之后,又换仄韵。
与上文之仄韵不同一部者,谓之“三换仄”。
同属一部者,称为“叶仄”。
既换仄韵之后之后,又换平韵者,亦同此例。
【叠】:叠字的意义是重复。
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
凡词谱中注有叠字者,有四处区别:一,叠句,如如梦令,如梦如梦。
二,叠字,如忆秦娥后前后第三句起三字皆叠用第二句之尾三字。
三,倒叠字,如调笑令,下片起首例叠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转。
四,叠韵,如长相思,起二句,君泪盈,妾泪盈,二句韵同。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
【遍】:“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词的上下可称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徧】:即遍。
【片】: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
【段】:与片、遍同义。
【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
【么】:一首词的下遍。
【结拍】:词的结尾处,谓之结拍。
但结拍井非结句。
【歇拍】:即结拍【换头】:词从单遍发展为两遍,凡是下遍开始处的句式与上遍开始处不同的,这叫做换头。
【过腔】:即换头。
【过】:即换头。
【过片】:即换头。
【过变】:即换头。
【过处】:即换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三境浅说
梅培军
“境界”出自佛家经典,它的审美性格使它成为了“意境”的理论渊源。
那么值得追问的是意境在艺术创作上是怎样诞生和彰显的呢?王国维这样描述艺术意境产生的过程:
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
”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世人而设。
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惟诗人能以此臾之物,錈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
遂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作欲言,而又非为所能自言。
此诗人之密妙也。
(《人间词话》第114—115页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齐鲁书社1999年)
这即是说意境是“心”与“物”相契合相、融合的产物,这一心境与物境的融合模式从根本上建构了意境的辩证结构。
意境是一个层深式的又空间维度的艺术创构,许多诗学家都把意境分为三层。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出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
”(按:王昌龄这里所说的“意境”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境。
我们所说的意境包括了“物境”和“情境”。
王国维以“不隔”的“意境方法论”将这两个境推向了最高的一境,他说:“大家之作,其言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这就是“不隔”。
)
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序这样论及意境的层级性:
“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
始读之则万萼春生,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
再读之则烟涛泓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
卒读之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萧然而远也。
”江顺贻评之曰:“始境,情胜也。
又境,气胜也。
终境,格胜也。
”
这种意境的三层论并非是偶合,却是意境的空间维度的体现,即是说意境是一个层递的创构,而不是一个线形的结构。
意境的这一个层递的创构决定了其辩证结构也理应呈层递的构成模式。
因此我以以下的三个层次论证意境的辩证结构。
第一个层次是在语言层面上来讲的,即是语言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有限的,它能传达千差万别的感觉吗?它能呈现无限的思想意义吗?这些问题无疑会把我们的讨论引向哲学范畴,这并非我的意图。
那么就文学来讲,它是怎样解决这一哲学的症结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以下的几首诗歌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王维)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这些诗歌的语言似乎呈现一种“消极性”的描摹,大致属于王昌龄所说的“物境”这一层境界,均是一种审美的静观。
然而他们的精妙之处在于以粗陋的、本真的感知驾驭了有限的语言,成了尼采所说的“一挥而就的好作品”。
它们均不是从逻辑理性出发,也不归结到逻辑理性上来,所以其表达的不是语言本身,也不是语言背后的感觉、思想,而是一个有无限意味的语言空间,“空山”、“人语”、“森林”、“青苔”等等“物境”并非语言学上的“名”与
“实”的对应,实乃是心与物的相合。
这成就了意境辩证结构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就表达的情感而言,有一个小我情绪与大我天道的辩证。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对意境的定义启示我们:意境并非为艺术所独有,实用的、政治的、伦理的等等均有意境可言。
在文学作品中政治的、伦理的意境也常常有所体现,而当这些意境与艺术意境相融合时,便成就了艺术意境的小我情绪与大我天道的辩证关系。
我将以“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作品来加以说明。
在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中,“浸透着生命无常的飘忽感,前途迷茫的惶惑感,以及脱俗无亲的孤独感”,[5]这无疑是政治、伦理意境的显现。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一身不自保,何况念妻子?
朝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
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
开轩韬四野,登高忘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逝者岂长生?亦生荆与杞。
自然又成理,生死到无常。
人生若朝露,天道竟悠悠。
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
对政治、伦理意境的咏叹却产生了对“天道”的追求。
阮籍仰慕老庄,渴望成仙长生,追求“飘摇”的神仙境界,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诗里说神仙,但其实他是不信的”,那么这种神仙境界可以理解为他对“天道”的大我追求,成就为自然本体的逍遥境界。
而这一小我情绪到达我天道的辩证的过程,成为了艺术意境的第二层创构。
第三层次的辩证结构是中国文艺所独有的空间意识,即香的有限与境的无限的辩证。
“象”可通指任何形象和表象,禅宗用象表悟,不受定义限制,不巡逻辑理性之规律。
“象”是“悟”的工具而不是出发点和归结点,这与语言是相当的。
因而不能就“象”而论“象”,“象”成为表现无限丰富的“境”的载体,具有直观的模糊性,在文艺上来讲,就相当于“造境”的方法。
中国绘画向写意的方向发展,即使是工笔画也没有达到西方写实的境地,这与禅的方法是相当的。
“境”也如此。
禅宗讲求证悟,其意在于的境,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一个悟的过程,终而得境。
禅宗强调自性、心性,这一说法其实是借外物来返照心灵,达到自省的精神境界,主体要通过把握主体自身来世界的本源和本体,因而“境”是自我意识的影像,是客观融会于主观的心理状态。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历来是儒道互补,而又求于禅,宋明理学将这一境况发挥到了极致。
禅的方法不断渗透文艺,文艺又不断洗礼禅,去除其宗教性,成为中国古典文艺的一个主潮,成为文艺画家所共同追求的艺术意境。
诗仙李白做诗之妙在于用实的象来表现无限的境。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襄阳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
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长安白日照青空,绿杨结烟叶袅风。
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阳春歌》
吴沆《环溪诗话》论李白诗曰:
“太白发言选语,宜若自然,初无计较。
然用事亦多实,作语多健。
……盖不实则不健,不健则不可为诗也。
”
“实”在此可解作“实词”,与“虚词”相对(李复波先生注),但也可以作“实在的象”来解。
“宜若自然”,“无计较”是不执着于象,而用“健”的方法使“实”成为“虚”的境界,故意境全出。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又一方天的《雨》系列
一、物境的如:《春雨四题》
1.长沙.岳麓山
竹掩潭映爱晚亭,雾锁云封岳麓峰。
贪踏夜雨崎岖路,览尽长沙万家灯。
2.九江.浔阳楼
湓浦浪歌琵琶行,柴桑雷隐操练声。
浔阳楼上酒何去,细雨飘满九江城。
3.遵义.娄山关
黔岭奔驰披云烟,心系春色恋娄山。
柔花嫩蕾不胜露,溪挂崖间雨叩关。
4.南宁.十万大山
醉景迷人数壮乡,峻峰十万抱邕江。
多情更有山城雨,挟雷裹电来冲凉。
二、情景的如:《洗礼》
----晨雨即兴
空谷琴乱伴浅觞,临溪草醉惹诗香:归帆还海一篇痴,挥笔润山几段狂。
轻颤清韵流顿挫,柔挑倩律煨抑扬。
诉衷情近塞翁吟,凭阑人尝早梅芳。
灵窍洁纯出境界,卷舒心音洗春光。
再如:《夜雨》
鼠标点隐窗外星,键盘敲醉案上灯。
多情蕉叶续文笔,唤来风雷写涛声。
三、意境的如:《山溪秋雨》
淙淙音韵透新凉,吟罢曲岸三叠狂。
出谷清流娇几许?斜雨微风溢清香。
再如绝句:《冲浪》
破雾穿云浪里冲,裹风披雨一舟轻。
弄潮不拒惊涛意,怀揣霞霓自有晴。
还如:《雨之东海有浪》
无悔云间落尘埃,管它定数怎安排。
高山不留心甘去,东海有浪拍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