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79-1984共32页文档
中国经济近现代史教程ppt课件
.
7
❖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 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艰苦奋斗,走出被动局面。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这个战略部署进一步作出了具体安排, 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党的首要任务是 发展社会生产力。
❖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任务,十三大部署了必须认真努力完成的三个重要 方面的工作:
.
5
二、经济改革及发展战略(三步走)
❖ 在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 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同时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 业革命的双重任务。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提出了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目标大体上分三步走战略部署:
❖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随即,在现 实经济活动中,缩小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 性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扩大了地方计划管理 权限,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主权,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 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
.
11
❖ 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利用价值 规律的调节作用,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 计划调节为主,充分重视市场作用的经济管理体制。
❖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在坚持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
6
❖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 温饱的问题。(10年)
❖ 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翻一番),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0年)
近现代经济史
1956—58农业高级合作社—(1958—78人民公社) 中国现代(三)1978——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所有制体制改革: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中心环节:
2、三个阶段:
增强企业活力
(1)试点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综合配套改革、厂长负责制 (2)全面展开:1984年。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 控的管理体制。 所有制体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1世纪 初)
思考:1985—1989、1992—1997年代、21世纪初 我国经济出现三个发展高潮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对开放三大步是什么?
新中国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前30年:(情况、原因是什么?)
第一产业:农业占主要地位
第二产业: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较快 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较慢(绝大部分是国营和集体) 改革开放后30年: (情况、原因、影响) 1、农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农业迅速发展、粮棉世界第一)
(5)西欧开始崛起。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了,对世界
的认识开始改变。
“价格革命”的影响:
1、物价飞涨。对封建贵族、贫民、早期资本家产生重大影响。 2、理顺了一个价格。即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价格体 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削弱了两个国家。先是壮大了西、葡两国,后因它把财富 购买奢侈品大肆挥霍而削弱。它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政、 经、文) 4、壮大了三个国家的实力:
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出现新阶级新阶层(原因和影响)
春秋战国: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绪论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
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
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
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北部等地。
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农经济的集合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79-1984
3.1.2人民公社体制结束 包产到户 政社分开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 开创 3.2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
3.2.1由半自给经济向商品化经济的转化 3.2.2农村经济管理方式与调节体系的改革 3.2.3农业机械化与科技化发展的新路径 3.2.4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3.2.5新道路的基本内含与黄金果实
——1979---1984
1979—1984年,是经济转轨的准备阶段。 其间分别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 转轨的任务,经济工作以经济调整为主, 改革为辅,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 轨的真正启动准备了历史条件。
内容提要
• 1.经济现代化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契机 • 2.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 开创 • 4.城市经济体制的进步 • 5.“六五”计划提前完成与经济发展道路的 根本性
形成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体,以邓小平 理论来指导工作。
2.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2.1 调整、改革、整顿与提高方针的提出
• 调整是八字方针的中心,主要是指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 系。 • 改革,是指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 • 整顿,是指整顿现有企业。 • 提高,是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在进行 经济调整中,继续搞好企业整顿,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同 时,对束缚经济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要坚决改革。 • 改革的方向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 的辅助作用,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 职工物质利益挂起钩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 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给地方以更展 道路的根本性
• 5.4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1978——1984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 支出的比重,由10.1%上升到17.4%,平均每10000人口 中大学生数量,由8.9人上升到13.5人。国有制单位科学 技术人员数,由434.5万人上升到746.6万人,增长72%。 重大科学技术成果项数,由1980年的2600项上升到1984 年的10000项。
(课堂)中国现代经济史PPT课件(2024)
0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012-至今)
2024/1/30
2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 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4/1/30
发展历程
乡镇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 支柱。
贡献与问题
乡镇企业为农村经济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 在一些问题,如技术落后 、环境污染等。
15
对外开放与引进外资
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 进外资和技术,推动国内经济发
展。
2024/1/30
2024/1/30
31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2
发展并广泛应用。
30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挑战
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
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更 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加强 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 战。
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 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环 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024/1/30
25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镇化战略
2024/1/30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PPT文档共42页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2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课堂中国现代经济史ppt课件
培养新式人才等。
洋务运动的影响
03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 以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受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 的双重压迫,发展艰难。
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等方式,增强企业活力。
对外开放政策
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01
02
03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决定性作用,建立市场体 系和市场规则。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从直接管理经济向宏 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需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及成果展示
01020304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自主 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培育 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
制度创新
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 体制,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创新成果展示
织、面粉、卷烟等行业。
03
外资的涌入与影响
随着列强在华势力的扩张,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
响,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1 2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振兴经济,发起了国民 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 业。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制度的剧烈变迁和工业化初步发展时期 (1895——1926年) 经济增长的特点:民间三次投资热潮; 民营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劳动密集 型产业发展较快;1913-1926年的黄金时期; 自然经济继续解体,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外资的进入及外企先进的管理提供了一些 便利。
3、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工业化的继续推进时期。 (1927——1936年)相对稳定时期 特点:近代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全面干预 经济的强政府,政府规划、调节并引导经 济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异常突 出;形成了一个在近代时期最有利于经济 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国家资本发 展很快;民营经济由原来的无序竞争、产 业无进入壁垒到有序竞争和有进入壁垒的 转变;产业结构由完全的轻型化向轻重型 化转变,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
保罗贝罗克《1750-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化》
国别与年份 整个欧洲 英国 法国 德意志 意大利 俄国 美国 日本 第三世界 印度 中国 1750 23.2 1.9 4.0 2.9 2.4 5.0 0.1 3.8 73.0 24.5 32.8 1800 28.1 4.3 4.2 3.5 2.5 5.6 0.8 3.5 67.7 19.7 33.3 1830 34.2 9.5 5.2 3.5 2.3 5.6 2.4 2.8 60.5 17.6 29.8 1860 53.2 19.9 7.9 4.9 2.5 7.0 7.2 2.6 36.6 8.6 19.7 1880 61.2 22.9 7.8 8.5 2.5 7.6 14.7 2.4 20.9 2.8 12.5 1900 62.0 18.5 6.8 13.2 2.5 8.8 23.6 2.4 11.0 1.7 6.2
北美
3.8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1927
1949 1952 1956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
1、特征 、 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自由开放, 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2、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 、对中国侵略和掠夺, 济,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 代化的进程 4、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 、 5、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是蒋介古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 2、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3、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根本不可能使国家走向富强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反动统治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中国的
6、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 、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所 占 比 重
1840
1860
1900
1914
1927
1949 1952 1956 时间
三、洋务经济
1、19世纪 年代产生 、 世纪 世纪60年代产生 2、维护封建统治为其根本目的 、 3、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 4、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洋务经济结束 、 5、具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色彩 、 6、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但瓦解了 、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件和社会基础, 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基础所 占 比 重18源自018601900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第一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第一节集权官僚制小农经济一、集权官僚制掌控土地所有制的大一统专制1、集权官僚的土地权利关系皇帝名义的土地国家所有权官僚地主(大量)自耕农(少量)土地占有权佃农土地使用权2、土地兼并的实质:官僚地主依据政治、经济的权势扩充土地所有权主要矛盾:官僚地主土地占有权扩张,对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威胁。
王安石变法:强化行政集权的改革,保证税收,富国强兵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明清土地上的主要问题则是均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而非均土田以安定民生。
3、土地使用权的表现二、小农经济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小农经济农民因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对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而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并有了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即小农经济。
2、特点:“小”:以家为生产单位经济(父亲、诸子析产、与个体体力劳动相匹配的小块土地)自耕农:土地占有权佃农:土地使用权富农:多出其体力的土地占有权,自身参加劳动或雇工“农”:从生产方式和技术经营管理而论,它是手工农业生产3、进步性:“民”的身份相对人身自由,经济权利的增加,从而农民有了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4、局限性: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保守性是农民保小块土地的占有权)维持小农经济的简单再生产,没有扩大化三、小农意识(“民”文化)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意识、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
1.勤俭持家2.安分守己(对社会地位的认可)3.自私自利(明确意识到个体生产者的利益,既得利益的保守,缺乏责任意识)4.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农民的反抗意识,但有限度,不要求制度变革)5.平均主义和等级制(对总体社会环境的要求,均田土地所形成的个体小生产)小农经济中的农民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不包括对权利的捍卫和争取。
四、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以各种方式压制大商人资本,但容许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存在。
汉昭帝始元六年盐铁会议抑商表现:官商为主(官府、官员个人出资)民商为辅以官商控制工商业,以政策限制民商(借商、苛捐杂税、限制市场、压抑社会地位)第二节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矛盾的构成势力传统官僚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识时务者)转化的官僚资产阶级[官僚资本]外国垄断资本的渗透和控制[外国资本]私人资本家[民族资本]在传统经济中生存的农民和个体工商业者[小农经济及其他个体经济的小手工业、小商业]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阶级[产业工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根据地中的少量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矛盾:官僚资本与工人、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官僚资本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1、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情况十八世纪以来至十九世纪初,英国一直逆差,中国出超二三百万两。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
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以及应对措施。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贸易概述
介绍了商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商业贸易的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商业 贸易逐渐受到冲击,开始出现一些变 革。
商业贸易的现代化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引进西 方商业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推动商 业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 深化,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 关键因素,应加大科技创新 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经济发 展效率的重要手段,应加强 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配置 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 投资计划,推动产业结构 向更加合理和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产业扶持
政府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 产业给予扶持,包括财政 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 持等措施。
04
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思潮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思潮
总结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注重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加大民 生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未来中国经济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促进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应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境 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经济史1、经济史的基本含义什么是经济史?顾名思义,经济史就是“经济”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谓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目前,这两个方面都有许多专门学科加以研究。
生产力方面,如地理、化学、冶金、电力、煤炭等;生产关系方面,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经济财贸学等。
但是,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所谓经济史,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换句话来说,经济史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这就是经济史一词的基本含义,需要同学们首先加以明确。
2、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
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它能够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经济史的学习和研究中,不可能完全脱离生产力,而孤立地、片面地研究生产关系。
这就是说我们把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发,从当时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只有这样的学习和研究,才是科学的、全面的、完整的。
3、经济史与历史学的关系由于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因此,它与一般的经济学和一般的历史学有所不同。
一是重点不同。
经济学的许多分支都是以现实经济为研究对象,并且偏重于理论抽象。
历史学的许多学科都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理论综合。
经济史则只是研究历史经济,并且偏重于历史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论述。
二是作用不同。
经济学主要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历史学主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史学只限于历史经济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和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问题。
中国近代社会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关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三个大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一八四○——一八九四年)这是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度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转化的阶段。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虽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还十分微弱,没有形成一种能够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力量。
当中国还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并积极向东方开辟殖民地市场.中国成了它们最好的猎取目标。
英国最早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势力。
当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时,清政府采取了“闭关政策”。
这种政策是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在政治上的反映。
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入,起了巨大的抵抗作用,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可耻的鸦片贸易。
外国侵略者与腐败的清朝官吏相勾结,采取走私偷运形式,把大量鸦片输进中国。
烟毒泛滥对中国社会起了极大的腐蚀作用,同时大量的白银外流也给清政府在财政上造成很大困难。
于是在中国人民和一部分开明官吏的反抗下,形成了禁烟运动。
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其鸦片贸易,于一八四○年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
战败的清政府被迫订立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美、法侵略者要求“一体均沾”,又订立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须割地赔款外,还要开放五口通商,改自主关税为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丧失),以及默许鸦片公开贩卖等。
从此,中国的领土不再完整,独立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鸦片战争后的最初几年,外国商品输入迅速增加,通商口岸附近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在外国商船的排挤下,中国沿海的运输业趋于衰落,运输工人大量失业。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
– 原因: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 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思潮 的推动。
– 影响: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 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近代官办企业出现
– 原因: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 企业。
– 影响: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原因:原来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的 解体,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 影响: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无产阶 级的力量,对封建社会起着瓦解作用。
– 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
•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历史上经验教训,作出了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鼓 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影响: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推动我 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 瞩目的成就。
– 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所有 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
• 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 原因: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其转变为国 营经济。
– 影响: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 和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 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
– 原因:新中国政府对其进行合理调整。 – 影响: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 封建地主经济消失,个体经济大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官僚资本主义形成并急剧膨胀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第一章
一、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主要经济制度
③行会组织 中国古代行会组织是政府出面组成,具有明显的官办 性质。清代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会组织官办性 质弱化,行会组织制定了一些限制竞争、约束同行行为的 行规。入会者大多是拥有一定资产的独立经营者。同时, 出现了雇工行帮组织。行帮是雇工的组织,目的是为了维 护雇工的利益。行帮大多是按乡土观念组织起来的小集团, 维护的只是狭小的集团利益。
一、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主要经济制度
地租 地租是依靠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得的经济收入。地 租有三种形态: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19世纪中叶以前,我国封建地租形态以实物地租 为主。实物地租具体又分为分成制地租和定额制地租。 分成制地租是指农民按契约规定把收获物按一定比例 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四六分)。定额制是指农民按契 约规定把收获物的一定数量作为地租交给地主。(10 亩、3硃)。定额制地租分为硬租和软租,又论收成如 何,农民按规定数额交纳地租叫硬租,若租额已定, 但收成不好,可酌情减少交租数额叫软租。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 制度和经济结构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悠久的历 史长河中,曾创造过无比灿烂的文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里中国一直都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进 入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的经济便开始由鼎盛转向衰落,并 且,渐行渐远地与日益发展的世界脱离开来,不断拉大与 西方新兴国家的经济距离,沦落为世界经济、政治的边缘。 举例,中国人均GDP水平比较(1700-1950年) 1820年523元/人 1900年652元/人 1950年393元/人
一、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主要经济制度
我国历代赋役制度十分繁杂,但大体上可以分为户口税和 土地税两种。清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大多数地区丁税并入 地税,统一由田地征发,称为“地丁”。清政府税率占产量的 10%左右,这是正税。此外,各地还有杂办(杂税)、渔税 (打鱼交税)、芦(对芦地所征得税),纳银有为耗、纳粮有 粮耗。 清代徭役征发,虽较前代有所减少,但并未完全废止, 仍有“按田起夫”的签派劳役。因为地主豪强不服劳役,结果 是“田归不役之家,役累无田之户”。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