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完成时间

专业年级

读桑兵的《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有感

余青

看桑兵先生《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书,看来看去,似乎只看到两个字“史料”,可见其对史料的重视。傅斯年也曾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他也提出了史料的重要性。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老师也会强调写论文重要的条件就是有史料可以利用,论文的写作简单说来其实就是用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然后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史料串联起来,足见史料对我们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延续到今天其史料是相当多的,其存在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我们做历史研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面对这么多的史料,我们要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去利用,不能一味的相信。在《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中桑兵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各种史料的用法和现状,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基于本人水平有限,同时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我仅关于其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感想。

目前,根据我的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主要是针对民初的报刊杂志收集相关的史料,为我的毕业论文做准备工作。在收集资料期间,我并没有怀疑其真伪,只是把我需要的内容集中摘录下来,但是后来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意识到似乎这些材料只是我断章取义而已,只是为了佐证我的观点而已,如果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可能并不是我想的那个意思,同时还有其他情况就是可能当时报刊杂志上报道的并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或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想法,只是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作者的初衷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现在的我要做

到去伪存真还是相当难的。桑兵的这本书中关于报刊的史料价值的介绍是很客观的,一方面介绍了其重要性,其为近代史料的一大主要类别,数量极为庞大,所以其对近代史各方面的的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史料,与此同时,桑兵先生还提出了现在报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一,迄今为止,报刊的编目主要集中在期刊方面,而报纸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编目;其二,已有的期刊编目还有不少缺漏;其三,有目无书或有书无目的情况没有得到系统清理;其四,著录的收藏信息不够准确;其五,缺少一些重要信息,主要是版本;其六,重印的规模进度不够。”虽然报刊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其重要的史学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大体而言,除了一般史料的基本功能外,报刊资料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回到历史现场的重要凭借;其二,可以补其他资料连续性的不足;其三,可以综合测量社会的普遍反应;其四,特定报刊与特殊人群具有密切关系,资料相对集中;其五,可以各种不同的报道相互参证,避免片面看待历史。”除了以上内容外,桑兵先生还向我们介绍了索引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同时还提出报刊的现状及其担忧,大胆建言“有心出版者不畏物议,以未必得到行内普遍认同而实际上唯一可行的方式大规模地编辑出版各类近代文献,以飨研究者和全社会,知我罪我,自在天地人心。”

以上是桑兵先生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论述,既提出其重要性,也说明其存在的不足,给我们今后运用报刊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不仅要看到报刊的史料丰富,也要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办报

的环境、报业的状况以及各报刊的主办、经营、编辑的具体情形。研究不同时段的具体问题,须知取材于不同的报刊。在充分利用报刊的丰富史料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做到尊重史料合理利用史料。

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说往往比做简单。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些道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国还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印证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例如,我一直在整理民国初期的报刊上关于法治的内容,将其归类,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些资料都很散,整理得越多感觉越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最终还是不能得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感觉每份材料都是自己写自己的,有时相同时期的人针对同一事情得出相互矛盾的结果,让人思维有点凌乱。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整理,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但是从中我并不能看出什么问题,似乎我只是机械的用关键词找到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工作,并没有什么成就感,思维还是处于混乱状态,在写文章是也是很机械的把与我相关的材料往文章上堆砌,让人觉得好像只是单纯的堆积史料而缺乏分析,使得文章显得苍白无力,所提出的观点很容易被人推翻,我自己本身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并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就出现了盲目运用史料,并没有分析其所在的具体环境和背景,这样可能会出现断章取义和歪曲作者真实想法的现象,而这样的文章也不具备史学价值不能与让人产生共鸣。

面对以上的现象,我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看的相关书籍和史料太少了,另一方

面是我的基础太差了,因为以前本科的学校一般是以课本为主,所接触的东西太少太单一,而且在本科期间还形成了一种惰性,所以在整理材料和辨别等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在与老师的交谈之后我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至少我自己也在学习中开始有所改变。在本科期间,说到写论文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我们一提到写论文就开始找几篇相关的论文然后组合成自己的,这样的论文完全没有含金量,但是在当时的风气下也就没什么感觉了,但是进入研究生的学习后,老师们提醒着我们学术规范,史料的运用和写作的要求,让我在慢慢变化,一方面是想摆脱大学的抄袭拼凑思想,不想那么浅薄,另一方面却开始害怕写作了,可能因为没有什么积淀所以不敢下手,越来越认为写一篇文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把收集到的相关史料往上堆砌,文章没有逻辑性,并没有体现一定的学术性,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进步还是仍然在原地踏步,但是我个人认为至少现在我已经察觉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这种情况还是会改善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所有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积淀太少,看的书和史料太缺乏,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就应该从这个方向出发,多看书多接触一手史料,这样才能在写文章时有东西可用,除此之外,还应该主义语言的组织力,提高自己的逻辑性,使写出来的文章更具逻辑性,能使人们产生共鸣,做到有充分的史料做依据同时又很有说服了。

虽然是读桑兵先生的《大门口的陌生人》有感,但是主要是针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