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5篇模版)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5篇模版)第一篇: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
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
读《读书治学写作》的心得
读《读书治学写作》的心得作者:李玉芳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8年第7期前段时间看了季羡林老先生《读书治学写作》一书,字里行间可以感受老先生对书的情有独钟,常在文中把置身于图书的世界描绘成自己的天堂,这种境界可能也只有读书才能做到。
后来由于教育工作需要,我开始看些专业类的书,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让我边学习边实践,让我懂得了,从书中可以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
但是我的心态还是放的挺高的,每次都还看一些杂书,但每本都很难坚持读完,回过头现在想想都看了哪些,总觉得有些懵了,而反观季先生,从他的这本书中,认识了他博览了古今中外许多书籍,也写过很多书,文学功底之深可见一斑,这都离不开他平时的读书、治学、写作。
季老曾说:“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进步,靠的就是读书和书写的本领。
”多么深刻的读书理念啊,也让我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
二十三年前,我带着一腔热情耕耘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一路高歌、激情澎湃、心高志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起谈天说地,共话桑麻。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滚滚红尘中那骨子里的豪情逐渐退去,人生色彩暗淡了许多。
终起因,究其果,那并是惰性思想在人的脑海中作怪,居安不思危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纷繁复杂的大环境更加剧了人们所守望的那条底线,争名夺利这一催化剂的添加更使人感到茫然,无所适宜。
该何去何从,又该怎样静心、放下。
思前想后,还是读书,古人不是说开卷有益吗?对,因为读书能启迪人的心智,陶怡情操。
从纷繁复杂的尘世中脱颖而出,也让自己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
于是扎根书海,看得多了,收获的也就多了,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改进过程中也充满了活力,或许这就是懂得放下的缘故吧。
读书让我释然、快乐。
我将与书相伴,在欣喜与忧惧中继续前行。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读书报告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读书报告《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是一本关于历史学治学方法的著作。
作者在总结前贤治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治学所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历史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对于初入史学之门的研究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近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口述史料收集等。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史料,包括文献、实物、口述、民间传说等,并介绍了这些史料的获取和应用方法。
本书的第三部分,则是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具体研究领域的史料和取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史料支撑。
晚清民国时期的史料主要包括文献、报纸、杂志、手稿、档案等。
这些史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记录了当时的思想、思想家、社会运动、政治事件等。
因此,晚清民国时期的史料对于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历史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如何正确地利用史料,成为历史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桑兵先生的《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书,精辟地阐述了各种史料的用法和现状。
本文将以报纸史料为例,探讨其在晚清民国研究中的价值和应用。
清代以降,报纸作为新兴媒体,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时事、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读书与治学方法
读书与治学方法我折腾了好久读书与治学方法这事,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呢,就拿我自己读书治学的这些经历跟你唠唠。
我一开始读书完全是瞎读,看到一本书,就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地啃。
这就跟没有方向的蚂蚁似的,到处乱撞。
后来发现这样效率低不说,还很容易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
就拿我读历史书的时候说吧,光是各种事件的年代就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这时候我意识到得找个更有效的方法才行。
我试过做笔记这个方法,那可真是个好办法。
就如同在黑夜里走路有了一盏灯。
比如说读文学作品时,看到那些描写优美的句子,或者是对人物性格刻画很独特的语句,我就把它们记下来。
有时候还会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就像是跟作者在对话。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问题,我一开始的笔记做得太详细,像是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浪费不少时间。
后来我才学会挑重点来记。
在治学上,光是有笔记还不行,还得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我在学文科类知识的时候,会把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看,这个过程就像拼图。
刚开始的时候很混乱,但是随着把一块块的拼图放对位置,整个知识体系就呈现出来了。
比如我想说的是文艺复兴这个时期,那我就不仅仅要看意大利发生了什么,还要看看其他欧洲国家同时期的文化、经济的状况。
这样就能更全面地理解文艺复兴这个历史时期的意义以及它影响下的周边变化。
还有争论。
这个听起来有点奇怪,但真的很有用。
当你对一个学术观点或者书中的理论有不同看法的时候,你可以和别人争论。
比如说在关于某个哲学理论的讨论上,我跟我的同学观点不一样,我们两个就开始吵。
这个过程你得找到支撑你看法的依据,这就在无形之中促使你把知识翻来覆去地研究。
有时候吵完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有漏洞,那就赶紧去查资料修正。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适合所有人,但对我来说确实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好方法。
在读书方面,选书也很关键。
以前我就是看着排行榜买书,但是后来发现有些书并不适合我。
现在我选股的时候会先看看简介,再看看别人的评价,就像买菜的时候先闻闻新鲜不新鲜一样。
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纠结着终于把这本书翻完了,大体有如下的感受:第一,不具备可读性。
不敢妄言,文笔很烂,但是作者文白参半的写法,的确让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劲。
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很有一种吊书袋的炫耀感。
我一向认为文章是写给别人读的,可读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哪怕是学术论文也应当保证文字的流畅性,最起码在理解上不会遇到认知的障碍,但是这本书很可能只是给行内人看的,在给行外人看的时候难免摸不着头脑。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很喜欢用看朱成碧这种说法,孤陋寡闻的我总以为朱成碧是一个人的名字。
类似的地方还有一些,总之,因为读不下去而让我屡屡有弃书的想法。
第二,整本书有一种拼凑或者堆砌的感觉。
作者并没有围绕着一个主题,而是做了一种专题式的论述,各个专题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紧密的联系,而且每个专题内部都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例如作者在多处强调了对古籍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并阐述了现在工作的不足。
看一处觉得说的挺有道理,但是看多了就会觉得,作者都在凑字数吗?第三,作者或者立意高远,视角宏大,但难免可能会有一些曲高和寡。
这本书的内容也可能因此而略显空洞,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对于一些初入门的人来说,可能并没有多大的现实价值。
虽然书名叫做治学的门径,但是可能会让读者仍然摸不到门。
第四。
作者反复强调了对于史料的整理,难免会让人想到历史客观主义的危机。
由于大量的史料已经失散或者尚未被人发掘,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保证我们所认识的历史正在解读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
作者也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正面的回答,而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是从他的书中的内容可以直接引发的一个问题。
我们当然不可能因为无法充分的收集史料而不去做历史学的研究,但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历史学的研究呢,当然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可能过于杞人忧天。
第五,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的确有非常大的差别,就法学和历史学来说,历史学很可能会要去做一个文本研究,他可能会更加偏向于中国化,而法学可能更多的需要采用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社会科学的方法在历史学中是否适用?从作者的书中没有直接找到答案,在我的感知里面好像可能也不太实用,历史学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学,可能更加适合用一种传统方法。
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
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
任应秋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81(0)3
【摘要】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一门科学,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
必须设法找到门径,穿墙而入,才有可能看见科学内容的富和美。
做学问又要下刻苦工夫。
学问多半都是一望无涯的汪洋大海,不具备一点牺牲精神,甘冒风险,战胜惊涛骇浪,坚定地把握着后舵,航船是不可能安全达到彼岸的。
下面把我学习中医学的经过略述如次。
【总页数】9页(P1-9)
【关键词】中医学院;素问·热论;理论体系;元气;气血;伤寒论;格致余论;阴气;脾胃论;金医要略;东坦;阴火;《本草经》
【作者】任应秋
【作者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治学之门径,读书之方法——论张舜徽的《汉志》目录学研究 [J], 许刚
2.卓荦不凡的治陶成就与灵活多样的治学门径--简论魏正申先生治陶与治学的双
重贡献 [J], 李金坤
3.目录方法与治学门径的新探索 [J], 许琰
4.治学门径考据津梁——评王兆鹏《词学研究方法十讲》 [J], 黄俊杰
5.目录方法与治学门径的新探索 [J], 许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课程名称完成时间专业年级读桑兵的《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有感余青看桑兵先生《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书,看来看去,似乎只看到两个字“史料”,可见其对史料的重视。
傅斯年也曾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他也提出了史料的重要性。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老师也会强调写论文重要的条件就是有史料可以利用,论文的写作简单说来其实就是用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然后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史料串联起来,足见史料对我们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延续到今天其史料是相当多的,其存在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我们做历史研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面对这么多的史料,我们要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去利用,不能一味的相信。
在《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中桑兵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各种史料的用法和现状,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基于本人水平有限,同时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我仅关于其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感想。
目前,根据我的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主要是针对民初的报刊杂志收集相关的史料,为我的毕业论文做准备工作。
在收集资料期间,我并没有怀疑其真伪,只是把我需要的内容集中摘录下来,但是后来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意识到似乎这些材料只是我断章取义而已,只是为了佐证我的观点而已,如果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可能并不是我想的那个意思,同时还有其他情况就是可能当时报刊杂志上报道的并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或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想法,只是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作者的初衷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现在的我要做到去伪存真还是相当难的。
桑兵的这本书中关于报刊的史料价值的介绍是很客观的,一方面介绍了其重要性,其为近代史料的一大主要类别,数量极为庞大,所以其对近代史各方面的的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史料,与此同时,桑兵先生还提出了现在报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一,迄今为止,报刊的编目主要集中在期刊方面,而报纸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编目;其二,已有的期刊编目还有不少缺漏;其三,有目无书或有书无目的情况没有得到系统清理;其四,著录的收藏信息不够准确;其五,缺少一些重要信息,主要是版本;其六,重印的规模进度不够。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关键词:治学,心得体会,论文写作,方法《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介绍:读书与治学是我们终身都要做的事情,正如古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而读书与治学中,治学方法也很重要,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在这学期学习的史老师的《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中正是教会了我们在治学中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也想简单的谈一下我学习这门课的《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详情:[免费论文:]读书与治学是我们终身都要做的事情,正如古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而读书与治学中,治学方法也很重要,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在这学期学习的史老师的《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中正是教会了我们在治学中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也想简单的谈一下我学习这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为在论文写作中选题与读书的方法是比较重要的环节,错误的方法有可能事倍功半,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说一下选题,我们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学习了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有些对写作有用,有些无用,要想写一泛读和精读。
泛读:泛读的书既是只需要浏览翻阅的书,我们平常也要多读泛读类的书,这样有利于我们纵向知识的存储,使我们对问题认识的更全面,为我们所从事的专业研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天下学问本就是属于一家,我们要想将一门学问研究透彻,就必须对其他学问知识都有所涉猎。
但是所说的泛读也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书,要有所选择,学习贵在博学而非杂学,再从博中取其精华,用于治学研究之中。
精读:泛读是为了从宽度上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而精读则是纵向的来钻研一本书,一类知识,所以精读书本时要认真扎实的读,甚至可以达到会背诵的效果,并可以适当的做些笔记,记录一下自己对文章的心得体会,这样也有利于以后的复习查找,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而且也会使读者对书本知识了解的更透彻。
对治学求精的认识和收获
对治学求精的认识和收获几经周折,终于就要回国,接过老爸的衣钵,成为一个教书匠了。
有点激动,也有点紧张。
激动的原因自不必说。
而担心的就是这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工作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吗?牛顿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人如顿者都需要靠山,我等上路新手自然也不例外。
于是,我仰望着教育界的巨人:孔子。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他的弟子中。
有学富五车的颜回,有商界巨子子贡,有政坛翘楚子路,子夏等。
其弟子遍布各行各业,桃李满天下也。
本文尽我所能把他关于教育和治学方面的论述从《论语》中归纳出来,并加适当点评。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管学生的贵贱贫富,只要肯学习,他都会收为弟子,诲人不倦。
当然了,学费是要交的,那不过是十条干肉而已。
也有人说,“十条干肉”只有士大夫阶层以上的人家才能拿的出来,因而他的有教无类其实也是“教不下士大夫”。
现在很难考证当时的社会情况,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就是极端贫困的。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是不是有什么新见解就应该立即付诸行动?”孔子说“你应该先征询你父母兄弟的意见”。
另外一个学生冉有问了相同的问题,孔子却说“对你来说就应该立即行动。
”孔子进一步解释道:子路胆大冒进,所以他需要约束;冉有比较胆小退缩,所以我就给他更多鼓励。
人各有短长,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长补短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3.启发式教育。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提倡一味地灌输。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愿意是:教导学生的时候,不到他竭尽全力想弄明白而不得,我不会去点拨他;不到他竭尽全力想表达清楚而不得,我不会启发他。
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
”这说明治史()A.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可以知得失,辨真伪C.应相信史料,重推理D.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答案】D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研究·史料的甄别【名师点睛】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是最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最大。
文学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虚构的成分。
2.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
秦王朝这一做法()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应该是有利于解决民族矛盾,排除;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排除C;女子前往南越,解决了将士们的生活问题,有利于当地的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对地方的治理3.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清正廉明的政治理想【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历史起源很早,自先秦时代已逐步建立起行政监察制度。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著、演讲和书信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学书简”。
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
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
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
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
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
胡适先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
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
但如果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远了。
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
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
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
而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
读书治学 成才修身启示和感悟作文
读书治学成才修身启示和感悟作文《读书治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读书治学是一件超级有趣又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说我们的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吧,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读书非常认真。
在桌子上刻“早”字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他就是靠着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学到了好多好多知识,成为了有名的大作家。
读书治学能让我们变得聪明,知道好多好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弯。
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不能随便翻翻就算啦,要认真读,多思考。
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得好好想想,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所以呀,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好好读书治学,变得越来越棒!《读书治学》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读书治学。
你们看,《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高强,那是因为他跟着师父努力学习法术。
我们读书治学也是这样,能让我们变得厉害。
比如说,我们读历史故事,能知道古代有好多勇敢的将军打了胜仗;读童话故事,能想象自己飞到了神奇的地方。
我有个同学,特别喜欢读书,每天都读好多好多页。
慢慢地,他知道的东西可多了,每次老师提问,他都能回答出来。
小朋友们,咱们也一起多读书,认真学习,好不好?《成才修身》小朋友们,你们想成为很棒很棒的人吗?那就得成才修身。
什么是成才修身呢?就像我们班的班长,学习特别好,还经常帮助同学,大家都喜欢他。
这就是因为他不仅学习努力,还很有礼貌,懂得关心别人。
再比如说,古代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才四岁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让给别人,自己吃小的。
这就是懂得谦让,是修身的表现。
我们要成才,就要好好学习知识,每次作业都认真完成。
还要学会做好事,比如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
只要我们努力成才修身,一定会成为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成才修身》小朋友们,成才修身是很重要的哟!你们知道雷锋叔叔吗?他总是帮助别人,做了好多好多好事。
他就是一个成才修身的好榜样。
我们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在家里,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中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涉及到许多学科,如生物学、药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免
疫学、心理学等。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察、记录和分析病人的病史、体征和体格检查,以及对病人的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
摩治疗等。
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影像学检查可以检查病人的内部结构,药
物治疗可以治疗疾病,中药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免疫力,针灸治疗可以调节病人的内分泌,按摩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血液循环。
此外,中医学还有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如脉象学、面部诊断、腹部诊断、脊柱诊断等。
脉象学是一种检查病人脉搏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面部诊断可以检查病人的面
部表情,腹部诊断可以检查病人的腹部结构,脊柱诊断可以检查病人的脊柱结构。
总之,中医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治学心得体会5篇
治学心得体会5篇治学心得体会篇1通过学习《政治理论》,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在政治思想方面,我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学习政治理论,提高了思想素质。
使我更深刻地领会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刻地理解共产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严格按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胡适《治学方法》感悟
胡适《治学方法》感悟
在我读到胡适先生的《治学方法》时,我深受启发,对于我的学术研究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胡适先生强调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治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而应该深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更加注重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次,胡适先生强调了实验和实证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验和实证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我对待学术
的态度,我开始更加注重实证和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
的观点和想法。
此外,胡适先生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刻认识
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我开始更加注重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观点
和证据,以避免陷入盲目相信和盲从的境地。
最后,胡适先生还强调了学习和求知的态度。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探索性的、谦虚的。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我对待学习的
态度,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同时也保持谦虚和
谨慎的态度。
总之,胡适先生的《治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实验、实证、批判性思维和积极求知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生活质量。
我治中医学的门径和方法 任应秋
我治中医学的门径和方法任应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治中医学的门径和方法任应秋前一句是说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正如于贡所说:”夫于之增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凡是一门科学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必须设法找到门径,穿墙而入,才有可能看见科学内容的富和美。
后一句是说做学问必须要下刻苦工夫,学问多半都是一望无涯的汪洋大海,不具备一点牺牲精神,甘冒风险,战胜驾涛骇浪,坚定地把握着后舵,航船是不可能安全达到彼岸的。
下面把我学习中医学的经过略述如次:一我十七岁开始学习中医学。
在未学医之前,从四岁开始便以通读十三经为主,如《尔雅》那样难读的书,都曾熟读背诵。
同时还读一些有关诗文典故的书,如《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声律敢蒙》、《唐诗三百首》、《赋学正鹄》、《少岩赋》、《清代騈文读本》、《古文观止》之类。
先后凡经历十四年。
教我的老师,都是清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之流,我的古汉语知识,便从此打下了基础,也是我后来学习中医学较雄厚的资本。
当我赞完十三经的时候,老师许君才先生要我看张文襄的《輶轩语》,这是南皮张之洞在光绪元年(1875)作四川提督学政时写的一本”发落书”,但确是当时指导读书的一本好书。
其中特别是《语学》一篇,对我颇多启发。
全篇主要提出如何读经、读史、读诸子、读古人文集以及通论读书五个问题。
如说:”读经宜读全本,解经宜先识字,赞经宜正音读”、”读经宜明训诂、宜讲汉学、宜读国朝人经学书,宜专治一经,治经宜有次第,治经贵通大义”等,至今在我脑子里还有较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我后来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许多方法,都是由于张文襄所影响的。
尤其是他在谈到”读书宜有门径”时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
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周,即略知学问门径矣。
”后来我终于买到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来看,果然大有收获。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_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_桑兵
2014年第1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12014第54卷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Vol.54(总247期)(SOCIAL SCIENCE EDITION)General No.247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桑兵摘要:历来讲究治学方法,大抵分为二途,专论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实用则浅学不易捉摸。
良法必须学识功力兼备才能领会把握,一味面向后学新进的趋时横通,犹如江湖术士的自欺欺人。
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各种时髦方法,大都生成于域外,移诸禹内,难免具有统系却格义附会,导致越有条理去事实真相越远。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还须恪守古训,读书为己,严格自律,以免治学则无知无畏,教书则误人子弟。
关键词:晚清;民国;史料;史学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14)01-0085-1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之昂:《登幽州台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长恨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王国维关于成就人生的事业学问须经历三境界说,世人耳熟能详。
上引唐宋三诗,则似与今日治学的三种状态神似。
前者凭空天降,横逸斜出,无知无畏。
其中则动手动脚,踏破铁鞋,实则家有金山,却沿门托钵。
后者各以一定之规裁量所有,看似清晰,其实始终茫然,且不自觉。
治学以及读书,必须熟悉前人研究、相关材料以及事实问题,才有可能拿捏得当,三者缺一不可。
否则谨慎者难免心中无数,忐忑不安,摸着石头却过不了河,大胆者索性扫除羁绊,打倒前人,凿空逞臆,以便随心所欲。
即使见识高明,也有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智者之失,乃至不温故而欲知新的臆论妄言。
诸如此类的超越创新,不知前人*收稿日期:2013—09—2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13FZS013)的最终成果作者简介: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510275)。
我的一点治学心得
我的一点治学心得
作为学习者,治学是我们一生修养的必修课,学习者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掌握有效的治学技巧,从而实现理想的学习成果。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以细心的态度观看复习,细心思考,就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要以课堂学习为重点,即使不会,也要勇敢提问,主动求助,多讨论,交流观点,用更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收获直接性知识和技巧,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
其次,要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率不高是人们面临的常见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分配好时间,安排好自己的复习计划,及时有效地完成每一份学习任务。
其次要学会利用各种工具,比如可用于学习的技术,例如电脑和网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再次,要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为了满足老师的要求,拼命地刻苦学习,却忽略了掌握知识的核心目的。
我们应该如实地盯住每一门课程,把每一部分内容都学懂,明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协作,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最后,要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真正学会,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学以致用,修养才是有效的治学之道。
总之,学习者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以有效的技巧去治学,得出满意的学习成果,既要积极常识,又不能疏于实践,借助实践习题,结合理论概念,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己理想的学习目标。
我的中医治学门径
我的中医治学门径有人说,作为医生每天看好自己的病人就行了,何必谈治学。
我认为中医属于国学,亦当按国学方法治学,若只是临床自悟,或能有所成就,但却无以了解前圣先贤的学术所长,闭门造车,必有所短,终不如广聚众家为好。
再者,治学需要儒家精神,中医人“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有此抱负,则能精进有得。
治学需读书,读书需有门径,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凡是一门学科,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
必须设法找到门径穿墙而入,才有可能看见这门学科内容的富和美。
若有门径可循则难者亦易矣。
关于中医治学的方法,不过以下几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能做到此五点,坚持不懈,必然能在中医上有所成就。
一、关于治学我认为中医学者需建立儒家思想,此为根本,欲以培养经世儒医也。
且儒家思想重进取,求其日新,最合于中医之理。
故学子需博览经史子集,看似于医道无关,但素闻之“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国学乃为医之根基,此亦余所求大矣。
中医属国学之一奇葩。
精于国学,自可轻易入于中医之门。
此亦学医门径也。
对于初学中医的年轻人,我建议先下些功夫在古文上。
因此,推荐南开大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读本》。
此书简而约,精而奥,最适合于欲提高古文基础的年轻人。
书中所引文章皆来自先秦两汉,若能反复研读成诵,进而从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培养古文根基,最好能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烂。
如何变成秀才呢?最简单的方法是精读《医古文》。
不必拘泥于哪个版本,都有可读之处。
不但初学者需要,即如临证多年后,再回来读读此书,亦颇长识见。
我喜读诸家医书序,文辞甚是精美,且反复琢磨传统文化知识,常读常新。
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如何提高读书效率?如何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书上的知识?《朱子读书法》。
其论如何读书既精确又细微,且甚是平易。
r>吕思勉《为学十六法》:吕氏此书教人读书为学之法,其文恢宏博雅,辩达通畅,从二十四史之治学法谈及人生,通贯古今,联系实践,博而约,实而广,于年轻学者裨益良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完成时间
专业年级
读桑兵的《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有感
余青
看桑兵先生《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书,看来看去,似乎只看到两个字“史料”,可见其对史料的重视。
傅斯年也曾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他也提出了史料的重要性。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老师也会强调写论文重要的条件就是有史料可以利用,论文的写作简单说来其实就是用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然后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史料串联起来,足见史料对我们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延续到今天其史料是相当多的,其存在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我们做历史研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面对这么多的史料,我们要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去利用,不能一味的相信。
在《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中桑兵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各种史料的用法和现状,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基于本人水平有限,同时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我仅关于其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感想。
目前,根据我的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主要是针对民初的报刊杂志收集相关的史料,为我的毕业论文做准备工作。
在收集资料期间,我并没有怀疑其真伪,只是把我需要的内容集中摘录下来,但是后来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意识到似乎这些材料只是我断章取义而已,只是为了佐证我的观点而已,如果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可能并不是我想的那个意思,同时还有其他情况就是可能当时报刊杂志上报道的并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或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想法,只是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作者的初衷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现在的我要做
到去伪存真还是相当难的。
桑兵的这本书中关于报刊的史料价值的介绍是很客观的,一方面介绍了其重要性,其为近代史料的一大主要类别,数量极为庞大,所以其对近代史各方面的的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史料,与此同时,桑兵先生还提出了现在报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一,迄今为止,报刊的编目主要集中在期刊方面,而报纸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编目;其二,已有的期刊编目还有不少缺漏;其三,有目无书或有书无目的情况没有得到系统清理;其四,著录的收藏信息不够准确;其五,缺少一些重要信息,主要是版本;其六,重印的规模进度不够。
”虽然报刊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其重要的史学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大体而言,除了一般史料的基本功能外,报刊资料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回到历史现场的重要凭借;其二,可以补其他资料连续性的不足;其三,可以综合测量社会的普遍反应;其四,特定报刊与特殊人群具有密切关系,资料相对集中;其五,可以各种不同的报道相互参证,避免片面看待历史。
”除了以上内容外,桑兵先生还向我们介绍了索引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同时还提出报刊的现状及其担忧,大胆建言“有心出版者不畏物议,以未必得到行内普遍认同而实际上唯一可行的方式大规模地编辑出版各类近代文献,以飨研究者和全社会,知我罪我,自在天地人心。
”
以上是桑兵先生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论述,既提出其重要性,也说明其存在的不足,给我们今后运用报刊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不仅要看到报刊的史料丰富,也要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办报
的环境、报业的状况以及各报刊的主办、经营、编辑的具体情形。
研究不同时段的具体问题,须知取材于不同的报刊。
在充分利用报刊的丰富史料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做到尊重史料合理利用史料。
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说往往比做简单。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些道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国还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印证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例如,我一直在整理民国初期的报刊上关于法治的内容,将其归类,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些资料都很散,整理得越多感觉越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最终还是不能得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感觉每份材料都是自己写自己的,有时相同时期的人针对同一事情得出相互矛盾的结果,让人思维有点凌乱。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整理,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但是从中我并不能看出什么问题,似乎我只是机械的用关键词找到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工作,并没有什么成就感,思维还是处于混乱状态,在写文章是也是很机械的把与我相关的材料往文章上堆砌,让人觉得好像只是单纯的堆积史料而缺乏分析,使得文章显得苍白无力,所提出的观点很容易被人推翻,我自己本身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并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就出现了盲目运用史料,并没有分析其所在的具体环境和背景,这样可能会出现断章取义和歪曲作者真实想法的现象,而这样的文章也不具备史学价值不能与让人产生共鸣。
面对以上的现象,我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看的相关书籍和史料太少了,另一方
面是我的基础太差了,因为以前本科的学校一般是以课本为主,所接触的东西太少太单一,而且在本科期间还形成了一种惰性,所以在整理材料和辨别等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在与老师的交谈之后我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至少我自己也在学习中开始有所改变。
在本科期间,说到写论文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我们一提到写论文就开始找几篇相关的论文然后组合成自己的,这样的论文完全没有含金量,但是在当时的风气下也就没什么感觉了,但是进入研究生的学习后,老师们提醒着我们学术规范,史料的运用和写作的要求,让我在慢慢变化,一方面是想摆脱大学的抄袭拼凑思想,不想那么浅薄,另一方面却开始害怕写作了,可能因为没有什么积淀所以不敢下手,越来越认为写一篇文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把收集到的相关史料往上堆砌,文章没有逻辑性,并没有体现一定的学术性,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进步还是仍然在原地踏步,但是我个人认为至少现在我已经察觉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这种情况还是会改善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所有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积淀太少,看的书和史料太缺乏,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就应该从这个方向出发,多看书多接触一手史料,这样才能在写文章时有东西可用,除此之外,还应该主义语言的组织力,提高自己的逻辑性,使写出来的文章更具逻辑性,能使人们产生共鸣,做到有充分的史料做依据同时又很有说服了。
虽然是读桑兵先生的《大门口的陌生人》有感,但是主要是针对
其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论述谈及到自己的现实情况有感而写,可能感觉此篇文章欠缺点逻辑性,写得有点零散,但是这都是自己的亲身感受,感受到运用史料的疑惑,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桑兵先生的这本书主要是讲述治学的方法和各种史料的介绍,对我们今后的历史研究是有着相当的启发作用的,但是对比我平时的做法是存在矛盾的,所以我看完之后需要时间去消化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运用史料对的规范与合理,就仅关于对报刊的利用这一方面来说,我要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把史料用活,同时还需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力,是使自己的文章更具史学特色,当然这些都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的,所以我们做学问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对第一手史料的掌握和运用,让其支撑我们的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使其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