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但新芳

寒假我认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有很多收获。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两个方面: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正直无私、尊重生命、诚实善良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真善美的情感感染学生,用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人性是美好的。即使有文章写到社会的黑暗面,我也会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告诉学生,那是过去(封建社会),不是现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或那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这可能也是大多数语文老师的选择,害怕现实的无情冰冷了学生稚嫩的心灵,希望在象牙塔中构建起一个个完美的人格。

直到那次我与新加坡华文教师团的杨老师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各上一节台湾作家王文兴的小说《命运的迹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开始再次认真思考,语文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无视生活残酷的一面,一味只想让他们看到鲜花和阳光,这可能吗?把现实的冷漠,人性的丑陋呈现给他们,就一定会给他们的心灵蒙上阴影吗?一定会使他们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吗?

小说讲了一个成长中的故事:五年级学生高小明因为一个同学说他生命线太短只能活到三十岁,为了能实现自己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三十岁时,他才打算出第一本书),他在向父母求助未果后,用一张保险刀片,在手掌上割出一道伤痕,把他的生命线,从原来终止于掌心的终点拉起,拉到手腕关节的动脉处。康复出院后,伤口复原之后的疤痕,与真的寿命线紧密相连,看來就跟那真的寿命线一模一样。我查阅了作家王文兴的相关资料,了解了王文兴小说的共同主题:人在命运前的渺小和脆弱,孤独和和恐惧。但是要向十几岁的孩子讲解命运的残酷无情,人对命运的反抗其实是徒劳的,不太合适,学生也无法理解,还是要让他们的心里始终充满阳光。于是,我篡改了小说的主题,在备课时把小说中的主角王文兴解读成为一个勇敢追寻梦想反抗命运的斗士,小说的主题设定为——做命运的强者,扼住命运的咽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课堂上,我首先以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出人与命运抗争的主题,慷慨激昂的旋律成功的使学生进入到我设定的情景中。梳理完故事情节后,学生分析高小明的人物形象。他体弱多病:体质差,每一学期必请四五

次病假;品学兼优:每学期都是班上的前三名,还当选为副班长;有远大的理想:当一个作家;踏实认真:慢慢的写作,不急于成名,计划三十岁再出第一本书;偏执多思:认真看待相命的结果,是班上唯一一个不肯忘记命运的孩子;命运的反抗者:在病中,他和医生争斗,和父母争斗,结果总是在退烧之前一瘸一拐的踱回学校。相命后,他独自在防空洞思索生命的意义,决定放手一搏,最后以割掌的方式完成了他对命运的反抗。课堂流程十分流畅,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完全在我预设的范围之内,对文本的分析也有理有据。

最后一个环节:小说主题。前面两个学生的发言和我预想的基本相符:高小明手掌上的疤痕与真的生命线紧紧相连,预示着他通过自己的反抗延长了自己的生命线,他改变了命运。所以应该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不惧挑战,终能改变命运。第三个学生的发言却在波澜不惊的课堂上引起了骚动,他说高小明“左手的巴掌上留下来了一条永恒不灭的疤痕,看来就跟那真的寿命线一模一样。”但那只是看起来像,并不是真的生命线,作家有一种讽刺的意味,讽刺高小明对命运徒劳的抗争。接着又有学生指出,由一个擅长于说谎,考试常作弊,并且还有偷窃的习惯的“坏学生”来宣判高小明这个好学生的命运,这本身就极具讽刺意味,体现了命运的荒谬性。课堂在这时达到了高潮,却不是我所期待的,最后我勉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原定的主题——做命运的强者,扼住命运的咽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感觉最狼狈的一次公开课。

接下来,是新加坡华文教师团的杨老师给九年级学生上课。杨老师先简介了《命运的迹线》的创作背景:王文兴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作品以儿童或青少年为主人公或为背景,以儿童的悲伤和恐惧刻画人生。然后杨老师在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入手,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小说。

一、意识流表现手法,心理描写的运用。王文兴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技巧,通过“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了人物变换不定的心理状态,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人物性格更为立体,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小明躲在防空洞时,思潮起伏,“想到许多未梦想过的问题”:“看到脚边的一朵小白花,因而想到花朵的生命,长的不过一个春天,短促的却只三五日;后来又看见一只飞到洞口寻食的麻雀,遂想到麻雀的生命,必也不长,因为他未见过一只白头的麻雀。他想,死去以后,将赴一处什么样的地方?会有地方吗?会有的,即今在黑夜,我们也有可以走路的地方。但倘如没有地方,倘如像这一朵花,凋零以后,落到根的所在,和泥土混化为一,一点痕迹也不剩;像那只麻雀(刚刚飞走的),从天空掉下以后,和泥土混化为一,一点痕迹也不剩——假如人死以后,相同,一点痕迹也不剩,难道没有这个可能?”以上文字让读者进入小明的心理世界,

了解他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的性格,让读者去揣测:小明到底会不会想不开?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小明在后来割自己的手掌,以延长寿命。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小说中的两名少年高小明和相命的孩子具有迥然不同的外形和性格。相命的孩子“相貌丑陋,有一对骨碌不定的眼睛、一条过于尖锐的小鼻子、两张干裂脱皮的红嘴唇,以及圆而稀薄的耳轮,散发出一种气味恶劣的典型形象”,不是一个好学生,嚣张自大,不可一世,没有志向,浑浑噩噩过日子。高小明则是“一个身体弱小的孩子,不过一双乌黑的大眼晴射出炯炯的光芒。他属于那类奇特、神秘,而复具异禀的孩子”。这样的人物对比,结合后面发生在小明身上的悲剧,让人不由感叹命运的荒谬残酷。此外,作者还对比了全班同学和小明对相命结果的不同反应:“班上同学早已忘却刚才的那一幕‘游戏’了”;“唯独高小明一人还念念不忘那一幕‘相命’;他是班上唯独一个不肯忘记命运的孩子”。其他同学的毫不在意与小明的耿耿于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后者性格上的执著、认真与心思细腻,更为最后的悲剧唏嘘不已。

三、反讽手法的运用。那个爱写小说的年轻外科医生对高小明自残手掌的看法,认为他的行为多半是爱情的因素造成的,很可能是他爱上了一个小女孩,但是遭到父母亲的反对。作者借由这名旁观者的心理描写,突出了成年人对青少年缺乏理解的现象,极富反讽的意味。

四、人物的象征意义。看手相的小孩:象征能掌握人的寿命的命运。父亲:象征认为人可以以伟人、英雄的姿态创造历史命运的人类观点。母亲:象征讲究母性关怀,但其实只关注外在肉体而未进入人类内在精神的观点。写小说的医生:象征自以为是,以为人类文明可以真正理解人类本质的观点。

这个过程是整堂课的主体部分,杨老师对学生的引导非常耐心,需要他讲解的内容,言简意赅。至此,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已经呼之欲出了。最后学生总结出了以下主题:

一、人与命运之间的对抗与挣扎的无力感:通过高小明看似愚昧但却不幸的遭遇,作者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一个体弱多病,可是又很有理想的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得知自己的寿命不长时,所面对的精神压力及企图挑战命运,逾越命运限制的痛苦挣扎过程,而这个挣扎过程又是没有结果的。

二.命运的不可抗拒与威迫感。在命运面前,人是脆弱又无助的。小说中的高小明就是这样,在面对命运所带来的威迫时,只能躲在类似坟墓的防空洞中,苦苦思索,却得不出一个答案。至于他的父母,尽管都受过教育(父亲有能力读报,和孩子说话时理智淡定,母亲负责编辑一份妇女界刊物),却无法给高小明一个肯定的答案。这似乎暗喻着,生命的问题是连父母都无法解答的问题。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面对不可知的命运时,人往往就是那么的脆弱无助与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