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干扰项
论述类文本十大错误
![论述类文本十大错误](https://img.taocdn.com/s3/m/f3fc540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7.png)
设题误区一:范围概念不清;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原文: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选项:“草原之路”是路上丝绸的前身,……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的概念缩小原文:苏文提出,在窦娥冤中,张驴儿与窦娥“都没有提出而且无法提出现代司法要求的可靠的直接证据”……选项:苏文认为张驴儿与窦娥都无法提出可靠的直接证据,二人的话究竟谁的可信,只能根据人之常情和一般的逻辑判断来确定;范围扩大解题技巧提示: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高考例题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2010年全国I卷选项: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试题第5题C项解析:“了”字未然当已然理解;解题技巧提示: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高考例题原文: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项: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试题第2题A项解析:提取原文主干,可以发现“再快一点就是草书”的是“真书”而不是“行书”;草书的来源是章草,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而不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原文:苏文提出:如果窦娥不认罪,而让蔡婆去挨那无情的棍棒,如果蔡婆婆也能挺住刑讯,那么依据当时的法律,就要对张驴儿拷刑,或只能取保放之;然而笔者有理由提出两种可能性更大的假设:一是年迈的蔡婆熬不住酷刑,屈打成招;二是蔡婆被活活打死;选项:针对苏文如果窦娥不认罪及蔡婆婆能挺住刑讯的假设,作者认为这种假设更可能的后果是蔡婆婆不是被屈打成招就是被活活打死;后者是作者提出的“可能性更大的假设”解题技巧提示: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高考例题原文: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年全国Ⅱ卷选项: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试题第7题A项解析:选项错误地把“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理解成“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生存环境”的必要前提条件;原文:卖毒药给张驴儿的赛卢医——本案的唯一证人,即使是污点证人,与张驴儿对簿公堂,真凶便会落入法网;选项:作者认为本案的关键证人也是唯一证人就是赛卢医,尽管他是个污点 ,但只要把赛卢医抓捕归案,窦娥一案便会水落石出;解题技巧提示: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高考例题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2010年湖南卷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试题第14题D项解析: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因果颠倒原文: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选项:因为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海上丝路在唐代也逐渐建立起来,这与陆上丝路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强加因果解题技巧提示: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高考例题原文: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2010年广东卷选项: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试题第12题A项解析:“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遗漏了原文中“并不是只有‘我’”这一信息;解题技巧提示: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高考例题原文: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010年天津卷选项: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试题第6题B 项解析:“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属于无中生有;解题技巧提示: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则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设题误区八: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原文: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路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选项: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使其发展成为主干道,到了唐代它就更加繁忙了;解题指导: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再进行判断;设题误区九:逻辑错误;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高考例题原文: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2010年江西卷选项: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试题第6题C项解析:推断不合逻辑;解题技巧提示: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设题误区十: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高考例题原文: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2009年江西卷选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试题第2题A项解析:从原文可以看出,“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所以选项说“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明显曲解了原意;解题技巧提示:阅读中我们要从整体上感知,准确寻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意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信息;。
论述类文本设误类型及解题思路3(学生版)
![论述类文本设误类型及解题思路3(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1711b49ec3d5bbfd0a7481.png)
武汉为明学校/武汉为明高级中学级部:高三编制人:叶明焱日期:2019.12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及解题思路三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设误类型;2.掌握做题方法,并能准确选择答案。
【导学流程】一、出题陷阱设置干扰项的类型: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混淆是非、因果混乱、曲解文意、混淆模态时态、模糊范围二、例题解析:命题陷阱之七:无中生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岀来。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岀这种说法。
(1)(2015全国二卷)见导学提纲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2)(2018全国三卷)见导学提纲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县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命题陷阱之八:混淆模态、时态:把在原文中是可能岀现的情况说成是必然岀现的情况,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推测说成是既成事实。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f03a53396edb6f1aff001f36.png)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
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错,把或然说成了必然。原文说“让蜗牛、蠕虫和昆虫 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什么时候 能“用在家用电器上”还是个未知数,而选项却说“为 期不远了”,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命题陷阱 4:因果混乱
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 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 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 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也是层层积累的, 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 原则甚至知 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 化” 。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
陷阱 剖析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①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 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因(条件)”。 ②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因此、由于、 因而”等;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 以、就只有”等;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原文信息]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 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一国内部 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 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每个 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 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 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 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 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同时遏 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f931c20408a1284ac95043ac.png)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好: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十大雷区共56页文档
![好: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十大雷区共56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e41e4c74431b90d6d85c737.png)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好: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十大雷区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讲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b91a726a300a6c30d229f31.png)
11、肯否混乱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 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 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对应文段】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 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 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 “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 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 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常见设误类型和答题思路
考纲再现
社科文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 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5【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全国卷第7题)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
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设误方法 6、偷换概念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 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 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 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 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 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 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 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二、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 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十种: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493ac367375a417866f8fc5.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1.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2.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3.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4.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5.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6.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7.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8.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不明确而发生错误。
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9.未然变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10.已然变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论述类文本三步阅读法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采用三步阅读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判定选项的正误。
1.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第二步,审读题干,圈划语段。
对应每个选项,圈划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两点:(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阅读理解题目常见的干扰项有哪些
![阅读理解题目常见的干扰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ea5ac4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03.png)
阅读理解题目常见的干扰项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阅读理解题目干扰项的类型2、干扰项设置的目的3、识别干扰项的方法4、应对干扰项的策略11 阅读理解题目干扰项的类型111 无中生有这类干扰项会在原文中没有提及的内容上进行编造,试图误导考生。
例如,原文只是提到了某个现象的一部分特征,而干扰项却描述了一个全新的、未在文中出现的相关内容。
112 偷换概念它将原文中的某些关键概念进行替换或曲解,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可能是把相似但不同的概念进行混淆,或者对词汇的定义、范围进行错误的改动。
113 以偏概全只是选取了原文中的局部信息,将其夸大为整体的结论。
比如原文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情况的讨论,干扰项却将其推广到所有类似的情况。
114 张冠李戴把属于甲的内容错误地安到乙的身上,或者把不同主体的行为、观点等进行错误的搭配。
115 过度推断超出了原文所提供的信息范围,进行了不合理的推测和引申。
虽然看似有一定的逻辑,但并没有在文中得到明确的支持。
12 干扰项设置的目的121 考查考生对细节的把握通过设置细节上的干扰项,检验考生是否能够准确捕捉文中的关键信息,避免粗心大意或想当然的理解。
122 测试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复杂的干扰项需要考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判断其合理性和一致性。
123 衡量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识别出那些看似合理但与文章主旨不符的干扰项。
13 识别干扰项的方法131 回归原文仔细比对遇到疑似干扰项,要迅速回到文章中对应的部分,逐字逐句进行对比,查看是否存在差异。
132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明确文章的核心观点和重要细节,以此为依据判断选项是否符合。
133 注意选项中的程度和范围表述对于过于绝对、宽泛或狭窄的表述要保持警惕,与原文的表述进行细致比较。
134 分析选项的逻辑合理性思考选项的推理过程是否严谨,是否存在逻辑漏洞或跳跃。
14 应对干扰项的策略141 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问题的核心,避免被干扰项带偏方向。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f12becd1a37f111f1855bf7.png)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一、错误选项中常见9大陷阱1.以偏概全[应用体验]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2.混淆时态[应用体验]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选项:(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3.混淆是非[应用体验]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十陷资料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十陷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80c0b0b102de2bd97058825.png)
我国的政党制度(下)【解析考点】1、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多党合作的基本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①人民政协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直击高考】(07.海南卷.11)2006年7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这表明民主党派在我国①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②是有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参政党③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是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的执政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06.上海卷.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奋斗的结果。
我国民主党派是A.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政党 B.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执政党C.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参政党 D.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10.福建卷.30)在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各界的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向大会提交提案5000多件,涉及我国经挤、政冶、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76ed344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d.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陷阱读论述文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文章类型之一,它会给读者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知识和见解,但也有一些陷阱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
下面就说说读论述文本阅读的十大陷阱:一是缺乏对背景知识的理解。
有些读者不会去思考论述文的背景知识,忽略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文章分析往往失误,文本认知效果不佳。
二是缺乏细节的注意力。
论文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提取,缺乏细节理解往往会让读者了解不到全部信息,观点判断不完全准确。
三是缺乏篇章结构的理解。
论文包含了多种文本结构,如开篇、背景介绍、理论证明、论证问题。
如果缺乏篇章结构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会被忽视,阅读效果也会降低。
四是缺乏反思的态度。
很多读者会停止思考,而一定要学会反思,思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细节,去选择性地回顾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是缺乏再思考的能力。
不只是简单地阅读,需要培养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从中发现以往未有的发现,从而形成新的观点。
六是缺乏专业术语的理解。
由于论述文有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不清楚,便可能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歧义,甚至会影响阅读理解。
七是过度汲取浅层的理解。
许多读者都倾向于汲取浅层的文章内容,但是,有些文章它的内涵深受探索,会隐含很多更深层次的含义,阅读这些文章,应该尽量考虑这些更深层次的含义,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八是没有给文章留下思考空间。
只有有给文章足够的思考空间,对文章思考才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九是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论文一般会给出很多知识内容,但不能停留在知识所容易产生的花絮,阅读要综合性,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而不能死记硬背。
十是忽视文章的目的。
每篇论文都有其特定目的,读者应有意识地去思考文章的作者是想传达什么信息给读者,以期待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高考论说类文本阅读题干扰点设置类型分析
![高考论说类文本阅读题干扰点设置类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682c6e8762caaedc33d4cc.png)
高考论说类文本阅读题干扰点设置类型分析第一类: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以全为偏)(一)含义: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
(二)例析: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
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很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实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
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实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实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问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有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个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实行辨证论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实行治疗。
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三)巩固:自然圣境泛指由原住民族和世居民族以传统文化信仰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以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为目的,得到当地社会公众承认和尊重的赋有精神与文化信仰意义的特定自然地域。
因为自然圣境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文化性样系统融为一体,对其认定的自然景观系统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因而在现代自然保护领域中又被称为“文化景观”。
问题:对“自然圣境”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自然圣境是民间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圣境的建立是以传统文化信仰为依托的。
C.自然圣境是中国民间以出于信仰而建立的自然生态系统。
D.自然圣境是把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信仰系统融为一体的。
第二类:事实与判断(一)含义:1、已然与未然:将“即将出现或没有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者相反。
2、或然与偶然:将“或许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偶然出现的情况”,或者相反。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之干扰项“十大雷区”复习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之干扰项“十大雷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f86249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6.png)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 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 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的信息,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六)因果倒置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 或强加因果关系。注意“所以”“而”“导致”“引发”等词,看是否乱用因 果,违背逻辑。
•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文阅读之干扰项“十大雷区”
Hale Waihona Puke 命题者对干扰项的设计有如下十大雷区
1.以偏概全 2.已然未然不分 3.前后倒置(时间事件) 4.主次颠倒 5.选择与兼备 6.因果倒置 7.答非所问 8.肯否混淆 9.夸大与缩小 10.无中生有
(一)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计干扰,故意以片面的、局部的认识来概括整体。出现 “凡”“一切”“全”“都”等词一定要小心。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例3: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 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 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分析]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则是说“已经实现了”。将未然当成了已然,属于“混淆时态”的错误类型。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十大设错方式及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十大设错方式及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e1112b8aaea998fcd220e62.png)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十大设错方式及解题技巧论述类阅读的文本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涉及学科门类齐全,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等,可谓包罗万象;它与时代紧密相连,往往反映某一社会领域的最新指向,有时甚至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可谓与时俱进。
尽管论述类文本在某些术语和专业知识的阅读理解上会有些障碍,但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的能力,而不会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设置难点。
那么今天,小编就帮大家梳理论述类阅读最常见的十种设错方式,再也不用担心你的论述类阅读啦!~设错方式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高考例题]原文: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10年天津卷)选项: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试题第5题C 项)解析:选项将“生态道德”范畴扩大为“道德”。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错方式二: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高考例题]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2010年全国I卷)选项: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7188e1eac77da26925c5b0a0.png)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四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见的出题陷阱
![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见的出题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44432fb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a.png)
• 解题策略:
• 考查点
应对第略
• 语句含意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现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 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判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是绝对的情况。 • 3.断章取义
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 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
• 4.答非Leabharlann 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问题。常表现为“下列不属于······的一项是”。
尽管选项表述完全符合原文,但选项并没有回答题干所探讨的问题。要注意题干中“原 因”“根据”“证据”“表现”“实质”“目的”等关键字眼,要特别注意辨析选项是否 符合题干要求。
• 3.思想情感总结不当
•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 命题人有时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情感进行分析评价,在这些分析 评价中设置干扰信息。
• 4.表达技巧理解不准
•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 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 高考链接:[2020全国卷ⅢT12]C项,“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 错误,由原文中的“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和“百官多列家疾, 不入”可知,官员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不符合朝廷要求。
• (4)事件先后设错。 • 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ⅠT12]C项,根据原文,“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在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位信息] 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 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 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 无理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 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 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 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 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 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 果。
论述类文章干 扰项设计的十 大雷区
考点风向 论述类文章一般是指社会科学类的文 章,这类文章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 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内 容涉及经济、文化、民俗、考古、生物、 医学、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 考查重点是重要概念的理解,文中信 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 概括。
规范答题
例8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 项是( )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 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解析】 根据原文,尽管祈福愿望成为年 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但是木版年 画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有所改变的, 如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 件的木版年画就“一反传统(理想主义), 十分写实”。所以A项说“木版年画的传统不 会改变”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 以“否定”的错误。
6.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会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 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 系。如: [对位信息] 如果人能活到1 200岁,那么 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 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 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 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
8.肯定与否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 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 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 [对位信息]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 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 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 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第二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 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 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 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第五段)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 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 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 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 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 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 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 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例1 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 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 广谱的杀虫剂。
【解析】 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 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 “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 “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发生的情况, “未然”是事物没有或即将出现的 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 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 为“已经发生的情况”,或将“已 经发生的情况”表述为“即将出现 的情况”。如:
【解析】 “阿尔戈斯”方案的持续实施或许可以 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但利用这一成果,并 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因为,根据原文,厄尔尼诺 现象是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上升所导致的气候非典型 的破坏性剧变,只有消除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上升这 一因素,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而“预报海流循环” 并不能消除这一因素。所以,该项对“阿尔戈斯”方 案作用的推断就犯了夸大事物效用的错误。
二、答题步骤 1.通读原文 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 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 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 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
2.审读题干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 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理解正确(或不正 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 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 (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 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 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5.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 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 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设计 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 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如:
[对位信息]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 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 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 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 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 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 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 切的关系。
例6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 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解析】 根据原文,是因为“有些基因改 变”,导致了“活动缓慢,活力降低”的结 果;而B项却表述成了因为“活动缓慢、活力 降低”,导致了“基因的改变”的结果,这 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
7.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计干扰, 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 述成彼方面。如: [对位信息] 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 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 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 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 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 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 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一、论述类文章干扰项设计的十大雷区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计干 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 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如: [对位信息]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 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 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 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例5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 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 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 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 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 主要功能。
【解析】 对“干栏居”的作用(功能) 的推断,A项提及的是“躲避野兽、蛇虫 侵扰”,而D项提及的是“防潮和防 寒”,那么到底哪一个是它的主要功能 呢?查看原文引述的史料:“山有毒草、 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 ‘干栏’。”不难看出,“躲避野兽、 蛇虫侵扰”方为其主要功能,而“防潮 和防寒”只是其次要功能。所以,D项 的推断就犯了将“主要”和“次要”倒 置的错误。
[对位信息]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 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 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 我们一样常常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 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 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 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例2 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 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 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4.先期与后期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发 展的时间上设计干扰,他们有时 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 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 表述为“先期和后期”。如:
[对位信息]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 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 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 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 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 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 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 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例7 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 确的一项是( )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 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解析】 根据原文,“文化转型”是文化 危机的结果,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而 D项所说的“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 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 判”却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所以 D项表述的对象是“文化危机”,而不是“文 化转型”,这就犯了将“此”(文化危机)表 述成“彼”(文化转型)的错误。
10.有据与凭空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 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如:
[对位信息]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有过一系列的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 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 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 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 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 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 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 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 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 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9.客观与夸大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 中事物的客观性,而故意夸大事物实有 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如: [对位信息] 1997~1998年,南美西 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 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 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例9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 项是( )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 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 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例10 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 错误的一项是 ( )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解析】 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恩格斯的 论述的引述及其评价;二是从恩格斯的论述的高度 来考察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一层意思来看。恩格斯 的论述并没有针对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二层意思来 看,恩格斯的论述只是作者考察天人合一思想的一 个视角。综合这两层意思,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 人合一思想,自然也就谈不上“丰富”,更谈不上 “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了。所以D项的理解就犯了 凭空臆造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