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合集下载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国演义》章节,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三国演义》中的这段经典故事,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及献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曹操献刀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曹操的机智勇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曹操献刀背后的寓意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

2. 教学重点: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课文朗读与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献刀背后的寓意。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对比其他人物,加深学生对曹操形象的认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曹操献刀所展现的智慧与勇敢。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事件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曹操献刀背景曹操人物形象献刀背后的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曹操献刀事件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

(3)谈谈你对曹操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曹操献刀的原因:为报父仇,攻打徐州。

过程:曹操单刀赴会,献刀给刘备。

结果:刘备收下刀,曹操成功报仇。

(2)曹操献刀事件在《三国演义》中展现了曹操的机智勇敢,为后续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人物形象:机智、勇敢、有谋略。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国演义》选段“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21课《曹操献刀》的全文阅读理解,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以及故事情节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心机深沉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三国故事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讲解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演绎《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故事情节梗概2.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曹操:机智、权谋、心机深沉刘备:仁爱、厚道、宽容关羽:忠诚、勇猛、正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曹操献刀》读后感。

2. 答案要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性格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深入了解三国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三国人物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心机深沉的性格特点。

2.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部分,具体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和第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详细内容主要涵盖曹操的生平、性格特点、主要事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的生平、性格特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2. 掌握曹操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主要事迹。

3. 分析曹操的政治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曹操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重点:曹操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主要事迹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曹操这个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的生平、性格特点,以及他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曹操讨伐董卓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曹操为何能成功讨伐董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讲解其成功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关于曹操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1. 曹操生平及性格特点2. 曹操主要事迹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3. 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影响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其对三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示例:曹操性格复杂,既有英勇果断、足智多谋的一面,也有狡猾多疑、残暴专制的一面。

例如,曹操在讨伐董卓时,能够审时度势,联合各方势力,成功击败董卓。

但他也因多疑而误杀吕伯奢一家,表现出其残暴专制的一面。

曹操的性格特点使其在三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不仅统一北方,还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曹操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三国演义》节选《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章节为第四单元第15课,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忠诚、智谋、勇敢等品质,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分析。

难点:曹操内心矛盾的分析,以及故事中所体现的忠诚、智谋等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出曹操献刀的故事。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了解故事情节。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4. 例题讲解:讲解曹操献刀的原因及心理矛盾,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析曹操献刀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情节:曹操献刀人物:曹操、刘备、关羽性格特点:忠诚、智谋、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及心理矛盾。

(2)从故事中找出体现忠诚、智谋、勇敢等品质的情节,并加以阐述。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较为深入,但对曹操内心矛盾的理解仍有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曹操内心矛盾的分析;2. 教学过程中曹操献刀原因及心理矛盾的讲解;3. 作业设计中分析曹操献刀原因及心理矛盾的问题。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国演义》曹操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曹操生平介绍、曹操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才能及对当时历史的影响、曹操与刘备、孙权的斗争策略、曹操的重要战役及人物评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2. 使学生理解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及其在三国争霸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的政治、军事策略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

教学重点:曹操的生平事迹、重要战役及人物评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三国演义》原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对曹操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曹操的生平、政治军事才能、重要战役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曹操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策略,阐述其军事才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曹操的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三国演义》曹操2. 内容:曹操生平政治军事才能重要战役人物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误,谈谈你对曹操的评价。

2. 答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过于自信,未能充分了解敌人的实力,导致战败。

个人评价:曹操虽有过人之处,但过于自信,有时忽视他人意见,这是他的一大缺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曹操的了解程度较高,课堂互动良好,但部分学生对曹操的评价较为片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历史人物。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曹操的政治、军事策略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曹操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曹操献刀》教案范本

《曹操献刀》教案范本

《曹操献刀》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五章节,详细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曹操献刀》。

该片段描述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的故事,展现了曹操的智勇与果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机智、勇敢、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重点:体会曹操的智勇与果敢,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演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代,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突出其智勇与果敢。

3. 例题讲解:选取一段故事中的精彩描述,进行阅读理解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曹操的智勇表现。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故事背景:《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曹操、董卓情节概述:曹操为救父献刀2. 曹操形象:智勇、果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写一篇关于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曹操人物形象。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培养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改编或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故事背景的导入2.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3. 阅读理解分析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答案要求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故事背景的导入1. 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背景、作者及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对三国时代的整体认识。

三国演义-曹操教案之一

三国演义-曹操教案之一

《三国演义-曹操》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曹操。

2、掌握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国演义》篇头曲,学生学唱并记录背诵此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教师讲解,学生识记1、初识曹操(第一回)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

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

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

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

请你评价操之为人:感言:都说曹操是个大奸臣,孰不料有如此胆识和谋略。

2、操之计谋与勇略(第四回)董卓弄权,专横跋扈,谋杀少帝与太后,满朝文武皆愤恨,但无计可施。

于是众官皆哭。

独一人抚掌大笑曰:“,,,”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欲拔刀刺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后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请你概括曹操性格特点:举:为:除:者:皆:之:之:由是:为:拜:接受官职;上任汝:耶:耳:虽:之:以:谢:避席:屈身:乘间:颇:虽死不恨:之:何为:惶遽:huángjù恐惧慌张乃:3、曹操的名望:且说曹操逃出城外,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

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一、导入新课。

以曹操在京剧里的脸谱形象导入新课师: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方有两个实力较大的军阀,分别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直接展开了一场战役,这就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官渡之战。

展示东汉末年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的背景。

师: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让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后引出曹操写的首诗“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一曹操《龟虽寿》 (屏幕显示) 师:这首诗是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他就有了统一全国的念头。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志向远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他自己能够实现吗?2.赤壁之战(1)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师: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

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失败特点以少胜多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师:同学们,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呢?师:我们从作战双方来考虑,一是孙刘联军,他们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火攻,很好地利用了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教学设计8: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教学设计8: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习如何抓住描写的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词句来把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分析、鉴赏曹操的性格,培养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评价人物的能力。

3.从历代名人评价曹操的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的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词句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多角度鉴赏、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仁孝治国,礼仪传家,这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直为我们所称颂。

所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成为了我们的座右铭。

正因如此,当出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时,这无疑于一声惊雷,震惊了我们的灵魂。

那么,我们就会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怎样的环境写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们一起去感知去领悟这位历史人物。

二、了解作品教师:下面,采用提问的形式对上节课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简问简答。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学生:罗贯中教师:“三国鼎立”指哪三国?学生:魏、蜀、吴教师:《三国演义》所叙故事起于何时?终于何时?学生:起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终于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

教师:魏、蜀、吴三国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学生: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

教师:《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拥刘反曹教师:《三国演义》创造了“三绝”形象,哪“三绝”?各指谁?学生: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

教师:《三国演义》主要写了哪三场战争?学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教师:你能说出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哪些熟语?学生:空城计、讨荆州、三顾茅庐、赔了夫人又折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意打,一家愿意挨教师:你学过哪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课文(诗、词、文各举一例)?学生:诗:杜甫的《蜀相》;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文:苏轼的《赤壁赋》。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的生平事迹、政治军事才能、人格特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涉及的教材章节有《曹操起兵》、《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理解其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2. 分析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评价其人格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复杂的人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评价。

教学重点: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起兵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曹操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曹操的生平事迹、政治军事才能及人格特点。

a. 曹操起兵,展示其英勇善战的一面。

b. 官渡之战,分析曹操的军事才能。

c. 赤壁之战前夕,探讨曹操的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战术为例,讲解曹操的军事才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讨论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性格表现,分析其优缺点。

六、板书设计1. 《三国演义》曹操2. 内容:a. 生平事迹:曹操起兵、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夕b. 政治军事才能: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善于用人c. 人格特点:英勇、果断、狡猾、多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概括曹操的生平事迹。

b. 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军事才能。

c. 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评价曹操的人格特点。

2. 答案:a. 曹操起兵、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夕。

b.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c. 曹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但狡猾多疑,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曹操的故事,让学生对曹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曹操,避免过于片面。

三国之曹操阅读教学设计

三国之曹操阅读教学设计

三国之曹操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国之曹操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相关章节,学生能够了解曹操的背景、性格特点及其对三国局势的影响,并能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述评。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回顾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阅读理解:2. 学生个别阅读关于曹操的章节,并标注重要事件、情节。

3. 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讨论并整理曹操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三国局势的影响。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帮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曹操的性格特点,并解读其行为和决策。

角色扮演:5. 小组内学生分配角色,扮演曹操、刘备、孙权及其他关键角色,模拟三国时期的对话与对峙。

6.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曹操及其他角色的心理和战略。

写作练习:7. 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或故事,围绕曹操展开,描述其背景、性格特点及其在三国故事中的重要影响。

8.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价与修改。

课堂讨论:9.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文,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10.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讨论曹操对三国时代的影响是否正面或负面,并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观点和论证。

延伸活动:11. 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了解曹操在历史上的评价和影响,进行个人思考和研究。

评估与总结:12. 根据学生参与和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情况以及在写作和讨论中的表达能力。

1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设施与资源:- 三国演义相关章节的复印件或电子版- 学生作文互评表格- 板书或投影仪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曹操的故事,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曹操献刀》这一历史故事,该内容位于教材第四章《三国时期》,具体涵盖曹操与董卓的关系、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曹操与董卓的关系,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通过学习曹操献刀的故事,教育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献刀背后的历史意义,分析曹操的心理和策略。

教学重点: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其对三国时期历史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曹操与董卓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献刀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过程,分析曹操的策略和心理,阐述其历史意义。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曹操为什么献刀给董卓?b. 曹操献刀的过程中,他是如何应对董卓的?c. 曹操献刀对三国时期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曹操献刀背后的道德品质,如忠诚、勇敢、智慧等。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a. 曹操与董卓的关系b. 曹操献刀的原因c. 曹操献刀的过程d. 曹操献刀的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曹操献刀的原因和过程。

b. 分析曹操献刀的历史意义。

c. 结合曹操献刀的故事,谈谈你对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理解。

2. 答案:a. 曹操献刀的原因是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以便刺杀他。

过程:曹操以献刀为名,接近董卓,趁机行刺,但未成功。

b. 曹操献刀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使曹操在三国时期崭露头角,为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c. 学生自由发挥,围绕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曹操献刀的故事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曹操》教案

《曹操》教案

《曹操》教案
曹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曹操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熟悉曹操的家世、才能与政治事业
- 分析曹操在三国时期的军事、政治及文化成就- 掌握曹操的成功策略与领导风格
二、教学内容
1. 曹操的生平简介
- 曹操的出身背景及家族关系
- 曹操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才能与成就
-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评价
2. 曹操的政治成就
- 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与策略
- 曹操的改革措施与政治理念
- 曹操对统治地区的治理与发展
3. 曹操的军事成就
- 曹操的军事思想与战略策略
- 曹操的主要战役与军事胜利
- 曹操对军队建设与指挥艺术的贡献
4. 曹操的文化影响
- 曹操的文学才华与文化成就
- 曹操及其子孙对文化教育的推动
- 曹操在文化领域的传承与影响
三、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曹操的生平事迹、成就及其时
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曹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运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曹操的相关文物、战场地图、书信等,使学生对曹操有更直观的认知;
- 利用小组讨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
生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研究笔记的整理与交流,加深对曹操
的理解与认知。

四、教学评价
- 学生研究笔记的质量与深度;
-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解决能力;
-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 学生对曹操的理解和认知程度。

五、教学资源
- 《三国演义》及其他相关历史书籍;- 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资料等;- 学校图书馆或在线资源。

(字数:208)。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曹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曹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曹操一、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迹;2. 探讨曹操的领导才能和智谋;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曹操的生平简介;2. 曹操的领导才能;3. 曹操的智谋。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曹操的主要事迹和贡献;2. 理解曹操的领导才能和智谋;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曹操的了解;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就曹操的领导才能和智谋进行讨论;3. 课堂互动法:设计问题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曹操的画像或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曹操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和智谋。

3. 研究:教师讲解曹操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4. 总结:教师总结讲解的要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5. 提问:设计问题进行互动,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6. 拓展:推荐相关书籍、电影或网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曹操。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小短文,总结曹操的领导才能和智谋,并陈述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讨论表现和问题回答情况;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曹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教材资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相关内容;3. 图片或画像:曹操的画像或相关图片;4. 书籍、电影或网站推荐:相关资料的书籍、电影或网站。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曹操》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曹操》教学设计

《曹操》教学设计

《曹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曹操【导言】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历史人物曹操,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目标】1. 了解曹操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掌握曹操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才能;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独立分析和评价能力;4. 提高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曹操的历史背景a.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b. 曹操的家族背景和早年经历2. 曹操的政治才能a. 曹操的统治策略和对政权的巩固b. 曹操的文学才华和文化宣传3. 曹操的生平事迹a. 通过案例分析曹操的军事才能和军事思想b. 探讨曹操的内政措施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4. 曹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a. 曹操的影响力和地位b. 曹操对后世文化和政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呈现: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曹操的形象、时代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针对曹操的政治才能、生平事迹等进行深入研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战役,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思想,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评价。

4.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曹操或曹冲等角色,进行演讲或对话,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演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一段描述曹操的引子或历史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课题的思考。

2. 知识讲授:通过多媒体展示及讲解,向学生介绍曹操的历史背景、政治才能和生平事迹等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讨论自己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并记录下来。

4.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战役,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军事思想和才能,并进行相关讨论。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曹操或曹冲等角色,进行演讲或对话,展示自己对曹操的理解和评价。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国演义》节选《曹操献刀》。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主要情节解读、文学常识掌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2. 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的分析,课文情节的理解。

重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文学常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教师进行辅导。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解读课文中的关键情节。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7. 课堂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类似曹操献刀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人物关系图: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主要情节及发展脉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曹操献刀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给出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课文情节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小组讨论。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生平介绍、曹操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曹操的性格特点与历史评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理解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曹操政治军事才能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

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性格特点及其对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曹操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才能及其历史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段经典片段,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2. 新课导入:介绍曹操的生平事迹,分析其政治军事才能。

3. 例题讲解:以官渡之战为例,讲解曹操的军事策略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误,讨论其性格特点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曹操性格特点对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的影响,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三国演义》曹操2. 内容:a. 曹操生平b. 政治军事才能c. 性格特点与历史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才能,结合其性格特点,评价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曹操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课后应关注学生对曹操评价的把握,提高其历史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全书,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学会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曹操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以官渡之战为例,讲解曹操的军事策略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_曹操_课文教案

初中_曹操_课文教案

《初中曹操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曹操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使学生了解曹操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课堂讨论等方法,全面认识曹操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曹操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状况,曹操起家及崛起的过程。

2. 曹操的文学成就:曹操的诗歌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曹操的评价:正史对曹操的评价,民间传说和戏剧中的曹操形象,以及现代对曹操的研究成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曹操的历史地位,曹操的文学成就,曹操的评价。

2.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评价曹操的功过,理解曹操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曹操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曹操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文献法: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对曹操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曹操的兴趣。

2. 讲解曹操的历史背景:讲述曹操起家及崛起的过程,分析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贡献。

3. 讲解曹操的文学成就:介绍曹操的诗歌创作,分析曹操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

4. 讲解曹操的评价:分析正史、民间传说和戏剧中曹操的形象,介绍现代对曹操的研究成果。

5.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曹操的功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总结:强调曹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曹操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 选取曹操的一首诗歌进行鉴赏,分析曹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撰写一篇关于曹操的短文,阐述自己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曹操的历史地位、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第16课三国鼎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docx

第16课三国鼎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docx

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世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与技能(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2)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3)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6)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7)了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的影响。

(8)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

(2)联系曹操为恢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理解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的品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

(2)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3)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教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阅读学习目标。

2.听歌曲,观看图片,回答问题:(D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2)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3)补全三国歇后语1.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安排学生齐声朗读。

2.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展示三国人物图片,设疑。

3.教师总结:无数英雄人物成就了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引入本课内容1.提前预知本课内容,以便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习。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历史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课一一官渡之战1.学生看图读诗《蒿里行》,回答问题。

2.学生看地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归纳、概括有效信息,配合解说。

【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具体章节为《曹操献刀》。

详细内容包括:学习《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罗贯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手法,以及了解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罗贯中的创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分析人物、提炼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三国历史的兴趣,提高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罗贯中塑造人物的手法。

2. 教学重点:《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了解故事情节,初步认识曹操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教师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探讨罗贯中的塑造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曹操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曹操献刀,董卓识破,曹操逃亡。

人物形象:曹操机智、勇敢、果断、狡猾。

罗贯中塑造手法:对比、衬托、细节描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献刀》中曹操的形象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2. 答案:曹操形象特点:机智、勇敢、果断、狡猾。

论述要点:献刀事件中的表现,与其他人物的对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和曹操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理解,但部分学生对罗贯中的塑造手法掌握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课题:《三国演义之曹操》
授课人:姚冬媚
授课时间:20XX年9月11日
授课地点:高三(6)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

2、促进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激发阅读兴趣。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试找出有关曹操的情节脉络。

2、合作探究:①识记主要情节,②学会概括主要情节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团结协作,合力解决难题的正确学习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

难点:筛选并概括主要情节主要事件要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过程】
一、引入新知
1、20XX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语文考试大纲(面向普通高中考生)考试内容:阅读两部以上文学名著其中必读书目:《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2、20XX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语文考试大纲参考样卷
下面名著阅读题选做一题(6分)
(1)《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请简述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

(2)“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说的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二、新知讲授
(一)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三国演义》之曹操相关情节脉络梳理
曹操出场——劝何进勿招董卓进京——曹操借刀谋刺董卓——献刀——出逃——遇陈宫——杀伯奢——投陈留谋起事——曹操袁绍会盟共讨董卓——曹操与袁绍发生矛盾——盟军瓦解——曹操建“青州军”——张闿杀曹操一家——报父仇讨徐州——曹吕交战——吕布败逃——曹操应诏辅佐王室——迁都许都——曹操与张济妻私通惹祸致典韦惨死——曹孟德败师淯水——杀粮官王垕——践麦田割发代首——曹阿瞒许田打围——曹操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祢衡裸衣骂曹操——黄祖杀祢衡——吉平下毒遭刑——曹操厚待关羽——官渡之战——曹操乘胜追击——用程昱“十面埋伏”计仓亭再败袁绍——曹操回师大败刘备——用郭嘉遗计平定辽东——统一北方——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杀孔融——三江口曹操折兵——曹操横槊赋诗——黄盖诈降烧曹军——曹操惨败被追杀——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曹操大宴铜雀台——曹阿瞒割须弃袍——曹操抹书间韩遂——曹操平定汉中——左慈掷杯戏曹操——曹操兵退斜谷——曹操杀杨修——“梦中”杀人——洛阳城曹操感神——曹操建宫触梨神得头痛之疾——杀华佗——曹操死
(三)经典情节:
1、曹操出场
2、曹操献刀
3、错杀伯奢
4、报父仇讨徐州
5、杀粮官王垕
6、践麦田割发代首
7、许田打围
8、曹操煮酒论英雄
9、望梅止渴 10、祢衡裸衣骂曹操 11、曹操厚待关羽 12、官渡之战 13、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 14、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15、曹操大宴铜雀台 16、割须弃袍 17、曹操抹书间韩遂 18、杀杨修 19、“梦中”杀人 20、杀华佗
(四)经典情节逐一梳理
(五)课堂练习
判断题:1、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临行时向曹操推荐祢衡。

祢衡为人狂傲,曹操为侮辱他就给了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借机击鼓骂曹。

曹操大怒,怀恨在心,遣祢衡前去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于杀掉祢衡。

刘表没有看破曹操的心思,无法忍受祢衡的讥讽,便杀了祢衡,曹操非常高兴。

2、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

曹操亲自前去劝降,说了拼死有“三罪”,投降有“三利”。

关羽也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

曹操应允了。

3、曹操为了离间马超韩遂之间的关系,想到了“抹书”之计。

即曹操亲笔作书一封,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

超必索书来看,必然猜疑,疑则必生乱。

派谋士贾诩按计行事并取得了成功。

4、针对曹操的为人多疑,孔明采取疑兵之计,接连挫败曹操。

曹操只得退兵斜谷,三军士气消失殆尽。

主簿杨修为人放旷,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在军中擅自传播曹军必败之说,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了。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个示范,教会学生分工梳理小说的主要人
物主要情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四、作业设计
按老师介绍的思路方法梳理概括刘备的主要情节。

五、板书设计
经典情节:
1、曹操出场
2、曹操献刀
3、错杀伯奢
4、报父仇讨徐州
5、杀粮官王垕
6、践麦田割发代首
7、许田打围
8、曹操煮酒论英雄
9、望梅止渴 10、祢衡裸衣骂曹操 11、曹操厚待关羽 12、官渡之战 13、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 14、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15、曹操大宴铜雀台 16、割须弃袍 17、曹操抹书间韩遂 18、杀杨修 19、“梦中”杀人 20、杀华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