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简介

民国四大才女简介
民国四大才女简介

民国四大才女简介

吕碧城生于1883年,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

吕碧城

卷。12岁那年,父亲去世,因吕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

1904年,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从此,吕碧城声誉鹊起,一发不可收。此后,她兴办女学、提倡女权、出国游学,后因不屑袁世凯称帝,毅然辞去了大总统秘书的职位。

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作为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民国四大才女生平

吕碧城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吕凤岐曾做过山西学政,但在她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且无子嗣,其家族拒绝分配遗产,其母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吕家四姐妹投奔在塘沽任盐课司大使(八品官)的舅父严凤笙。

8年后,在清末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吕碧城有意去天津“探访女学”而遭到舅父严词骂阻,并训之以女子当“恪守妇道”。愤然之下,年方二十的碧城小姐逃出家门,独闯天津。

[2]

1923年,也就是吕碧城离家出走的20余年后,鲁迅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演讲“娜拉出走之后”,谈到娜拉出走之后会面临的两个结果: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当时女性很难在经济上做到独立,“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他还告诫年轻人“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而当年,当离家出走时的激愤、兴奋渐渐地消退,吕碧城第一个意识到的就是这个现实问题:她两手空空,身无分文,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就在她苦想无计的时候,通过和车上乘客的谈话,她意外地结识了一位贵人——天津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这位好心的女人非常同情吕碧城的遭遇,不仅为她补上车票,抵达天津之后,还将暂时无处可去的吕碧城带到自己家中安顿下来。知道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吕碧城经过打听,得知方太太就住在天津《大公报》报馆中,于是提笔给她写了封长信。无巧不成书,这封信恰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一读之下,不禁对吕碧城的文采倍加称许,又兼得知吕碧城就是自己早先认识的才女吕美荪之妹,便欣然前往佛照楼探望。两人相见后,言谈甚欢,英敛之对吕碧城的才华胆识甚是赞赏,当即约定聘请她担任《大公报》见习编辑。这对吕碧城来说,是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那意味着她拥有了当时离家出走女性面临的“堕落”和“回来”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独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不久,吕碧城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格律严谨、文采斐然的诗词作品,因其迥异于一般女性的开阔视野和胸襟,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当时名流纷纷唱和,并登门造访。

而且,吕碧城的文章还为她引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朋友。

1904年6月10日,借住在英敛之家中的吕碧城正在看书,门房举着一张名片进来禀报说:“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儿。”吕碧城接过名片一看,上书“秋闺瑾”三字。等到门房将此人引进来之后,吕碧城但见来客身着长袍马褂,一副男人的装扮,头上却梳着女人的发髻,长身玉立,目光炯炯,英气勃发,气度非凡,一看就不是寻常之辈。此人就是后来号“鉴湖女侠”的秋瑾,当时正准备留学日本。秋瑾亦曾以“碧城”为号,因此许多人经常将吕碧城的诗词误为秋瑾之作,而秋瑾读吕碧城的作品,亦尝有引为同调之感,所以此次留日之前,特来登门拜访。

吕碧城和秋瑾交谈之下,不禁都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晚,吕碧城即将秋瑾留宿在自己的住所内,彻夜长谈,同榻而眠。对于国家的积弱凋敝、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的危机忧患,两人在观点上可谓一拍即合,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各有选择。秋瑾试图劝说吕碧城跟她一起东渡扶桑,筹划革命。可是吕碧城自称是个世界主义者,虽然同情革命派,但并没有政治上的企图,相反,她更愿意从教育入手,启迪民智,转移社会风气,以为将来济世救民作准备。

吕碧城和秋瑾的此番相会不足四天,却一见如故。二人约定,秋瑾去日本从事革命事业,吕碧城则在国内倡导舆论,遥相呼应。秋瑾还慨然取消其“碧城”之号,让与吕碧城专用,成就了两位卓异女性间的一段因缘佳话。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吕碧城用英文写就《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颇大反响,一度也使自己陷于险境。

吕碧城不但才华出众,特立独行,便是在穿衣打扮上,亦是敢于领时代之先,处处风标高致。她喜穿洋装,而且最爱绣有大幅孔雀的衣衫。女作家苏雪林在《女词人吕碧城与我》一文中记述说,虽然因缘交错,使得自己和吕碧城从未谋面,但一直对其心怀仰慕,曾“从某杂志剪下她一幅玉照,着黑色薄纱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绣孔雀翎,头上插翠羽数支,美艳有如仙子”。

英敛之与吕碧城相识后,因为欣赏其才华胆识,一度生出倾慕之心。英敛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觉感到丈夫的热心有些过了头,暗自伤心悲痛,几欲离家避走。最后,英敛之“发乎情,止乎礼”,以君子之风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业上给予吕碧城以指引支持,不但对她力加拔擢,还将她引荐给当时的众多社会名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敛之和吕碧城之间的关系却慢慢地出现了不和谐的音调。

在个人层面上,吕碧城个性很强,遇事极有主见,随着交往日多,在各种事情上,难免与英敛之言语失和,甚至发生矛盾争执。由于英敛之对吕碧城恩情太深,所以这时吕碧城即使没有忘恩之心,在别人看来,也难免有负义之嫌。英敛之对她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欣赏渐渐地变为不耐和反感,在日记中甚至斥之为“不通”、“虚骄刻薄,态极可鄙”。随后发生的另一件

事,终于将两人本已不睦的关系推向了破裂。

吕碧城性喜奢华,打扮新潮,这些都为英敛之所不喜,并曾因此批评过她,吕碧城对此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1908年,《大公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师表有亏》的短文,批评几位教习打扮妖艳,不东不西,不中不外,招摇过市,有损于师德。当时的女教习并不多,打扮妖艳者更屈指可数,又兼英敛之之前曾经对自己的装扮有过微词,吕碧城读后觉得这是在刻意讥刺自己,于是在《津报》上发表文章,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英敛之在日记中记道:“碧城因《大公报》白话,登有劝女教习不当妖艳招摇一段,疑为讥彼。旋于《津报》登有驳文,强词夺理,极为可笑。数日后,彼来信,洋洋千言分辩,予乃答书,亦千余言。此后遂永不来馆。”

在上海,吕碧城投身商界,从事外贸生意,凭借自身独特的女性魅力、过人的才干胆识,再加上在政坛和上流社会所累积的丰富人脉,迅速在号称“冒险家乐园”的十里洋场崭露头角,仅两三年间,就积聚起可观的财富。

驰骋于商场、旋转于舞场的同时,吕碧城也继续着自己诗词唱和的生涯。1914年,她在上海加入由柳亚子等人创办的著名诗歌社团——南社。当时,吕碧城与南社同仁,如汪精卫、张默君、铁禅、余十眉等,都有往来。柳亚子称其为“南社女诗人中的佼佼者”,林庚白赞其曰:“碧城故士绅阶级中闺秀也,惊才绝艳,工诗词,擅书翰……读之使人回肠荡气,有不能自已者。”这一时期,吕碧城还自学了法、德等语言。

对于婚姻,吕碧城因“年光荏苒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母亲病逝后,吕碧城了无牵挂,又兼经济上已经具有足够的能力,1920年,一直向往西方的她以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只身赴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旁听,主攻美术,兼学历史和文学,同时将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

旅居西方的她,长年住在当地的豪华宾馆里,因为其气质高贵、出手豪绰,许多西方人甚至以为她是东方的公主。到处是缤纷的色彩,悠扬的音乐,然而身处锦绣丛中、繁华世界,她的心中却有不为人知的落寞,自觉如一粟漂于沧海,感慨不知生存的目的何在。

1943年1月4日,吕碧城梦中得一诗,抄寄友人:“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这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作,堪称绝命诗。

20天后,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辞世。[3]

民国四大才女个人记录

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及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民国四大才女个人著作

吕碧城著作颇丰,诗词、散文俱佳。代表著作有《信芳集》、《吕碧城集》、《欧美漫游录》等。

代表诗词

《琼楼》

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冥意已阑;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

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侧绕吟坛。

《祝英台近》

缒银瓶,牵玉井,秋思黯梧苑。蘸渌搴芳,梦堕楚天远。

最怜娥月含颦,一般消瘦,又别后、依依重见。

倦凝眄,可奈病叶惊霜,红兰泣骚畹?滞粉黏香,绣屧悄寻遍。

小栏人影凄迷,和烟和雾,更化作、一庭幽怨。

民国四大才女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1905年1月至1913年为呼兰府,2004年后划为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

萧红

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

民国四大才女生平

萧红的童年并不美好,生母早亡,父亲张廷举续弦后,继母梁亚兰与萧红姐弟感情并不亲密。

据黑龙江大学萧红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君介绍,父亲张廷举在当时,担任过呼兰小学校长,通俗出版社社长,省教育厅秘书等职,表面上的做派比较新,但骨子里的观念比较旧。萧红母亲死后,家境变坏,张廷举工作和理家不能兼顾,心情不佳,对孩子也没有好态度。这些都给幼时萧红留下了影响。

家中最疼爱萧红的就是祖父张维祯,叶君说:“她常跟祖父一起在后花园里做游戏,栽花、种菜、拔草,捉蝴蝶等。这后花园,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祖母死后,萧红搬到祖父屋里住,祖父也教她读诗。祖父给了她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成就了她日后的文学想象。”

小学时代,萧红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叶君透露:“同学回忆说她的一篇作文《大雨记》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家庭环境复杂导致萧红的性格很叛逆,懂得反抗。张廷举曾为萧红订下一门亲事,在萧红小学毕业后劝她放弃学业,令其成婚。萧红想上中学读书,逼迫父亲做出让步。叶君还原了当时的一些细节,“萧红在家消极抗争一年没什么结果。就放风说如果家里不答应上学,就仿效小学同学到呼兰天主堂当洋姑子。”

1928年,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时,就已展现出文学天分,并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叶君称:“萧红在东特女一中时代,发表在校刊上的作品是一首诗,名叫《吉林之游》,原文不存。大意是记述全班同学到吉林春游的感受和热闹场面。这个时期,她最爱读的鲁迅、茅盾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美国作家辛克莱的《屠场》也对她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记者提到萧红读中学时代深受五四运动及新文化影响,参加过五卅运动和1928年反对日本修铁路的学生游行时,叶君说:“五卅运动中萧红参加过为声援五卅运动而举行的募捐、义演活动。当时,还在义演的话剧《傲霜枝》里出演了一个小姑娘。1928年是在游行队伍里散发传单。”

萧红初中读完并没有放弃自己学业的想法。当时她认识了一个表哥叫陆哲舜。是当时哈尔滨法政大学学生,与萧红相识后,鼓励萧红去北平读书,二人在北平读书的经历中,由于陆家切断经济来源,萧红与陆哲舜不得不回哈尔滨。有些书中描绘二人互有好感的经历在叶君看来是不实的,“萧红当时与汪恩甲订有婚约,萧红到北平原意是求学。到北平后,陆提出同居要求,被萧红严词拒绝。”

1931年1月,萧红寒假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遂与家庭断绝关系。2月底,萧红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两人同居,萧红怀孕后,汪恩甲却失踪。汪恩甲这个人物形象很负面,叶君介绍:“汪恩甲是哈尔滨三育小学的一名老师。跟萧红恋爱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夜校进修。与汪的婚约,萧红一开始并无恶感。两家也算是门当户对。不过汪恩甲身上有些纨绔习气,后来,萧红还偶然发现他有抽大烟的恶习,心里有些恶感。萧红的文字里的汪没有只言片语的负面评价。应该是一个本性不坏的男人。最后,他在东兴顺旅馆弃萧红而去,至今没有材料说明是怎么回事,因而是一个谜案。”

萧红当时挺着大肚子,只能困守东兴顺旅馆,旅馆老板曾逼迫萧红还债,“因为欠下400块大洋”,叶君解释,“老板见还钱无望,声称将其卖到道外圈楼(低级妓院)抵债。”

萧红与萧军的相爱与分手,故事曾被人说过无数遍,很多人认为是萧军救了萧红,在叶君看来却并非如此,“萧军确实在萧红面前有‘拯救者’的优越感。其实,1932年从东兴顺旅馆逃出,也不是源自萧军的拯救,而是哈尔滨的大水,萧红最终被红十字会的难民船救出。但是,离开东兴顺旅馆之后,萧军确实接纳了怀有身孕的萧红。并开始了两人的共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萧军有拯救之功。”

萧红与萧军曾出版过合集《跋涉》,二人对鲁迅十分敬仰,经常与鲁迅有书信往来。鲁迅在看过他们作品后,将二人邀请至上海。到上海后,在鲁迅指导下,萧红发表了小说《生死场》

,萧军发表了《八月的乡村》。二人的作品都被鲁迅收集到《奴隶丛书》。在叶君看来,《生死场》写出了东北乡村的荒野图景。是萧红极为天才的想象和创造。《生死场》是以萧红被软禁在阿城张家地主庄园的那几个月的见闻为素材。“某种意义上,跟抗战的关系的不是很大。小说写出了东北乡村底层人们黑暗的生存状态。”

作为“鲁门弟子”,叶君称:“萧红身上延续了鲁迅的自由主义立场。如她认为作家是属于全人类的。作家的写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萧红生命后期创作的《马伯乐》明显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路子。有学者指出,鲁迅的《阿Q正传》是‘精神胜利法’,而《马伯乐》里的马伯乐是‘精神失败法’,可以看出内里的传承。”

萧红和萧军在上海时感情已经产生了裂痕,二人就相约分开一年,萧军回青岛,萧红去东京。

1937年抗战爆发,萧红认识了她生命中第三个男人,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据叶君回忆,萧红跟端木是在上海的《七月》筹备会上认识的。“萧军跟端木一开始关系比较友好。但是,随着三人在一起有了‘瓜田李下’的嫌疑之后,两人关系恶化。端木确实十分欣赏萧红的文学才华。至于最终走到一起,比较复杂。这里边跟萧军和萧红的关系破裂有必然的关系。”

萧红与萧军分手后,与端木蕻良相爱,在当时的文艺圈中受到非议。叶君说:“当时左翼文学圈子里的人对端木普遍没有好感。萧红和端木结婚后,立即遭到‘友情封锁’。此前,跟她和萧军来往的一些作家朋友,大多不来往了。”

1938年2月萧红与萧军在西安正式分手,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当时,萧红已经怀上了萧军的孩子。前文提到萧红曾怀上汪恩甲的孩子,这个孩子被萧红过继给一户人家,而萧红和萧军的孩子生下后,不久就夭折了。叶君说这个孩子的死亡原因仍是一个谜,“1938年秋天,是在重庆江津白沙镇生下与萧军的孩子。产后三天萧红对前来看望的白朗平静地说孩子头晚抽风死亡。而前一天,她曾向白朗索要过去痛片。说是自己牙痛。白朗给了她药片。孩子的真正死因至今不明。”

萧红在重庆期间患上了肺结核。同期也写下了很多关于回忆鲁迅的文章后,又于1940年初与端木蕻良来到香港,这也是萧红生命中的最后一站。

萧红在香港期间静养身体,但当时战火蔓延到香港,萧红的病情也变得严重。对于萧红的死因,叶君做出解释是死于误诊:“养和医院的医生,认为患有肺结核的萧红咳嗽是由喉管结

瘤引起,需要开刀。端木向他说明,结核病人不能手术,但对方一意孤行。手术虽然成功,但并没有发现结瘤。战时缺医少药,萧红的病情迅速恶化。如果不是手术,萧红应该不至于死在香港。”

在很多撰写萧红的故事中,骆宾基是最后陪伴在萧红身边的人,甚至二人之间有爱情。但叶君给出解释是:“骆宾基最后陪伴了萧红44天,但我并不认为他们之间有爱情发生,因为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说明,仅凭骆宾基的说法不可靠。端木

蕻良要为医药费而奔走,萧红躺在病床上因担心端木会抛弃自己,而端木确实有八天左右不在萧红身边。让萧红对他心生不满和失望。萧红死时陪在身边的是端木蕻良。骆宾基那天回宿舍了。”

萧红在死时留下遗言:“我将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对于“白眼”和“半部红楼”,叶君认为,白眼不是一个具体所指。是泛指萧红所遭受到的苦难。“半部红楼”历来有多种解释。一说,是冯雪峰想写一部表现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但没完成,萧红跟友人想合作续完。我觉得此说比较牵强。“在我看来,‘半部红楼’是泛指萧红未能完成的写作计划。临终时她也说过,我所有的不幸就因为我是个女人,从东京回来之后,萧红身上的女性意识极大唤醒。”[4]

民国四大才女主要作品

小说

跋涉

生死场

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

马伯乐

呼兰河传手小城三月萧红短篇小说

散文

萧红散文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

萧红选集

萧红散文选

民国四大才女简介

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而自取笔名石评梅。石评梅出生于

石评梅

山西一个清末举人家庭,自幼受“四书”、“五经”熏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1919年,“五四运动”后,石评梅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期间,她结识了一大批挚友,也因此闯入了文学的门槛。石评梅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够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辨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庐隐曾评价她说,石评梅注定了她是悲剧中的主角。她经历了从幻想到现实痛苦,从虚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坏的连续悲剧起落的过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这中间巨大的思考时空的真实记录。

石评梅的作品无论是对光明的渴望、爱情的追求,还是对妇女和社会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满着柔弱女性奋力挣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她的作品呈现了其思想发展过程中从充满时代悲哀的叹息到对理想追求执著精神的转变过程;她充满了对既崇敬又心爱的人的缅怀,也表现了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她深深地理解中国劳动妇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惨命运和对黑暗的抗争,从而使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执著精神也赫然纸上。

民国四大才女生平

石评梅(1902 ——1928),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父亲石铭,字鼎丞,清末举人,其家庭为平定城内一个书香门第。

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后来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以后,她父亲仍然教读《四书》、《诗经》等。所以评梅童年时代在父亲严正的教育下,就打下了国文根底,为以后从事文学活动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不久,评梅父亲石铭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于是评梅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附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一次女师闹风潮,她为组织者之一。风潮过后,校方要开除她,后因惜其才学,又恢复了学籍。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迈出这一步,是对石评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验。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思想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她在父亲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到北京后,她本来要报考女高师的国文科,但是当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使改考体育系。

从闭塞的娘子关内来到全国思想活跃的中心——北京,这在石评梅是一生中的重要转折。其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以后不久,新文化、新思潮方兴未艾。就文学革命而论,鲁迅等已发表了一系列新文学作品,白话文已开始取代文言文。封建旧道德、旧礼教受到强烈冲击,民主与科学已成为思想进步青年心目中的新的旗帜。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高师勤奋学习课业,一方面即开始写诗和散文向各报刊投稿。1921年12月20日,石评梅

的诗歌《夜行》就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办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正式刊出。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这是石评梅一生中又一重大转折点。在同乡会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二人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

1921年4月15日,石评梅曾致信高君宇,倾吐了她思想的悲哀。高君宇次日去信,帮助她分析青年之所以普遍感到烦闷,就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以我就决心来担负我应负改造世界的责任了。这诚然是很大而烦难的工作,然而不这样,悲哀是何时终了的呢?我决心走我的路了”;“我很信换一个制度,青年们在现在社会享受的悲哀是会免去的——虽然不能完全,所以我要我的意念和努力完全贯注在我要做的‘改造上’去了。”信中鼓励石评梅“积极起来,粉碎这些桎梏”,“被悲哀而激起,来担当破灭悲哀原因的事业,就成了奋斗的人”由于思想深交,高君宇认为石评梅是一个才情十分可取的女子,便由友情转成了爱情。石评梅也视高君宇为知己。

1924年,高君宇因张国焘被捕叛变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他从在京住所腊库胡同十六号化装脱险,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到石评梅住处告别。石评梅后来写文章回忆说:“杏坛已捕去了数人,他的住处观尚有游击队在等候着他。今夜是他冒了大险特别化装来告别我。”他劝石评梅“不要怕”,“没要紧”,“就是被捕去坐牢狱他也是不怕的,假如他怕就不做这项事业。”这件事对石评梅教育和印象颇深。

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评梅与体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组成“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南下旅游,她们沿京汉铁路,经保定、武汉、南京、上海,从青岛、济南返回北京。返校后,石评梅写了一篇五万余字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连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9月4日到10月7日。

同年,石评梅完成学业,走出女高师“红楼”。她接受师大附中聘请担任女子部学级主任和体育教员、国文教员,后来还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师大等校兼任教员和讲师。北京师大附中从1921年开始男女同校。在封建传统思想依然顽固的当时,敢于冲破旧礼教,实在是一件大事。至于如何管理、如何施教这都是新的问题。

1923年,石评梅担任女子部主任后,在管理上她采取理智指导、真情感化的方法,使学生心悦诚服接受规则约束。她的教育管理浸透一个“爱”字。她曾说过;“我从前常常是不快活的,后来我发现了她们,我这些亲爱的小妹妹,我才晓得我太自私了。我最近读着一本小说,叫做《爱的教育》,读完之后,我哭了。我立誓一生要从事于教育;我爱她们。我明白了我从前的错误。”所以在教学上她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尽方法,使学生有所受益。她平时担任的教学课时很多,但是她无论怎样忙碌,从来没有对学生的课程敷衍过,常常在深夜里为学生批改作业,第二天一早又到学校上课去,由此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同人的尊敬。

1925年3月,高君宇因病逝世。高的突然病逝对石评梅精神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此后她把全部感情都放在已故的高君宇身上。3月29日,北京大学、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和山西省立一中校友会召开高君宇追悼大会,石评梅送了挽联,上写:“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又在白布上亲笔题写一首挽词,悬挂在追悼会上。5月8日,根据高君宇的遗愿由石评梅和高全德出面将高君宇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评梅在高墓周围亲手植松柏十余株,并在墓上题了如下碑记: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刻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民国四大才女评价

高君宇去世后,石评梅写了十多篇文章寄托哀思。这些作品收在散文集《涛语》中。但是石评梅并没有沉沦下去,在悲痛之余,她严肃认真思考社会和人生,逐渐理解高君宇所从事的事业,精神开始振作起来。1926年,她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我还是希望比较的有作为一点,不仅是文艺家,并已是社会革命家呢!”同年,她向朋友说,“象我这样人还有什么呢?我干教员再这样下去,简直不成了!我虽然不能接续天辛(高君宇)的工作去做,但我也应努力一番事业。你看,北京这样的杀人,晶清是革命去了,北京只剩下我了,暑假后我一定往南边去,让他们认识认识我评梅,做革命事业至少我还可多搜集点资料做文章呢!”有一次行装都整理好了,只因北京教育界同人劝阻,母亲不同意,未能成行。

在此之前,1924年11月,石评梅与陆晶清等编辑出刊了《京报》副刊——《妇女周刊》。她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抨击社会的黑暗势力,激励人民革命斗志。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石评梅和陆晶清等编辑的《京报》副刊《妇女周刊》于7月1日第二十九期发表本刊编辑部特别启事,对“沪汉惨屠”表示愤慨之情。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要求段祺瑞执政府拒绝日、英、美等八国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碟,抗议日舰对大沽口的炮击。会后2000余人游行情愿。段祺瑞执政府出兵镇压,制造了“三一八”惨案。石评梅虽然没有亲自参加到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行列,但好友刘和珍不幸遇难,陆晶清也负了伤。第二天,石评梅即奔医院看望负伤的朋友。3 月25日,又参加了女师大为刘和珍和杨德群召开的隆重追悼大会,并于3月22日在《京报副刊》发表散文《血尸》,3 月25日在《京报副刊》发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愤地指出:“昨天的惨案,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1926年上半年,石评梅又与好友陆晶清等编辑北京《世界日报》副刊《蔷薇周刊》,工作之余在京从事文学事业。最初以写诗歌与散文为主,当时即被称为北京著名女诗人,到后期创作不少短篇小说。五四以后,革命青年因对旧制度不满,追求光明的前景,女子尤甚,但现实又是那样无情,所以她们苦闷、彷徨。石评梅前几年的大部分诗歌、散文都表现了这种情调,恋爱的挫折,离开父母的心绪都反映了出来。后期她写小说渐多起来,1927年发表的小说《匹马嘶风暴》,是这一时期石评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石评梅思想和创作的进步,除高君宇影响外,石评梅和鲁迅的交往也是应予以注意的。1924年石评梅和陆晶清合编《京报》副刊的《妇女周刊》时,深受鲁迅的关怀和支持。在《两地书》中许广平曾有记载;“今早打算以此还《妇周》评梅所索之债,但不见来。今请先生阅之。”1925年11月26日,鲁迅在日记中记载:“寄《妇女周刊》社信并稿。”这就是1925年12月24日《妇女周刊》上的《寡妇主义》。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京南下,石评梅曾至前门车站送行。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三时至车站,晶清、评梅来送。”鲁迅支持《妇周》及评梅事业,但也确曾批评过《妇周》“议论很少”。《妇周》和石评梅的进步不能说和鲁迅没有关系,1926年创刊的《蔷薇周刊》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西栓马桩八号寓所开始发病,剧烈头痛,但她以为身体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还是照常去附中教书,但病情日益加重。友人庐隐等送石评梅进旧刑部街日本山本医院,师大教授兼附中主任林砺儒和庐隐等均在医院守护,不久开始昏迷。23日由日本山本医院转到协和医院,诊断为脑炎。30日石评梅即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

1928年10月21日,世界日报社、女师大学生会、春明女校、蔷薇社及绿波社等在女师大礼堂开追悼会,庐隐报告石评梅生平事迹,焦菊隐代表绿波社致辞,女师大学生会写祭文,陆晶清从上海专程赶回北京,悲恸万分,写下了《我哭你唤你都不应》的祭文。

1928年11月11日至17日,《蔷薇周刊》陆续发表了《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

12月,由蔷薇社编辑,《世界日报》印行《石评梅纪念刊》,登载三十余篇悼念文章。

根据石评梅生前遗愿,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

石评梅逝世后,经庐隐、陆晶清等努力,编辑出版了石评梅生前所著小说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涛语》等书。

民国四大才女主要作品

石评梅终年不满二十七岁,创作生涯仅仅六年。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体裁,她都曾驾驭过;但其成功却在散文和诗歌。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与1929年编辑成《涛语》(散文集)、《偶然草》(小说、散文集)两个集子,分别由盛京书店(后又改由北新书局)和文化书局出版。

1984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又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石评梅作品集》。第一卷为散文,收入《涛语》、《偶然草》,以及过去未收入的作品;第二卷为诗歌、小说;第三卷为剧本、长篇游记、书信。同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综合性的《石评梅选集》。其研究资料书目有1928年世界日报社出版的《石评梅纪念册》(蔷薇社编)。

2012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石评梅大全集》,将石评梅最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歌、小说、游记、戏剧、书信等作品精选出来,集结成书。

著作书目

《偶然草》(小说、散文集)1929,北平华严书店

《涛语》(散文集)1929,神州

《石评梅选集》(诗歌、散文、小说等合集)1983,山西人民

《石评梅作品集》(散文集)1984,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评梅作品集》(诗歌、小说集)1984,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评梅作品集》(戏剧、游记、书信集)1985,书目文献出版社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张爱玲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

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民国四大才女作品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张爱玲的电影缘《不了情》(1947年)是张氏小说《多少恨》的电影版本,讲述了女家庭教师虞家茵与有妇之夫夏宗豫一段辛酸爱情。虽然情节上未见新意,但有张爱玲奇才异女的盛名护驾,又有大导演桑弧联手,加上刘琼和陈燕燕的人缘,仍然有许多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去享受这段归来泪满巾的悸动。《太太万岁》(1947年)是40年代末中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作品。张爱玲继续与桑弧合作,在电影中增添了些许酸溜溜的讽刺味道。老戏骨张伐、石挥、上官云珠配合得天衣无缝,新秀蒋天流也藉此走红。怎样做一个完美的太太?作时兴打扮的民国少妇依然要履行千古不变的义务,站在传统观念的阴影里推敲答案,尽管怎样做都不能完满。《哀乐中年》(1949年)张爱玲与桑弧的三度合作,默契和灵感的火花使编和导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这却成了这对创作绝配的最后灿烂。《金锁记》是一个搁浅的计划,也预示着张爱玲电影生涯的第一个分号。在风云突变的历史中,影迷们惟一可以做的只是寻一处幽静所在,想像一下张瑞芳扮成曹七巧的模样,顺便留意小说中欣赏月亮时的苍凉快感,对人生中“不彻底的现实,永不完满的情愫”发一番感叹。将近十年后,张爱玲才有机会重续电影不了情。

1956年起,她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陆续编写了10个剧本:1956年《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桃花运》,1960年《六月新娘》、《温柔乡》,1962年《南北一家亲》,1963年《小儿女》,1964年《南北喜相逢》和60年代的《一曲难忘》(又名《魂归离恨天》)。此后,张爱玲再没创作过电影剧本。如今,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许多电影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片。

民国四大才女语录

1、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

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

4、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

5、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

6、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出自《张爱玲语录》

7、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

8、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

9、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

10、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

11、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12、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白玫瑰》

13、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

14、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

15、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16、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17、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

18、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枝桃花。

19、人生恨事:海棠无香;鲥鱼多刺;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高鹗妄改死有余辜。

20、小小的忧愁和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

21、感情这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

22、人类总是害怕自己未知的东西。

23、记得绝望和希望,彼此厮杀。

24、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多数事情超出我们的理解之外。

25、我是一朵不开花的花,尚未学会绽放,就已学会凋零。

26、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更衣记》

27、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等待,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等待的是什么。

28、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金锁记》

29、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题写)

30、啊,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31、最讨厌是自以为有学问的女人和自以为生得漂亮的男人。

32、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都是严格的考验。

3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

34、但是,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象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35、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36、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

37、很多女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作用。例如丈夫对她冷淡,就乱花钱。狂喜的人,我还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心理;你们这种谦逊得过分的人,我简直没法了解!

38、即使是家中珍藏的宝物,每过一阵也得拿出来,让别人赏玩品评,然后自己才会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民国四大才女年历

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

1922年,迁居天津;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1930年,改名张爱玲;

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

1943年,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

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

1952年,移居香港;

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67年,赖雅去世;

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年9月,逝世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 一、最后一位女诗人——吕碧城 吕碧城生于1883年,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12岁那年,父亲去世,因吕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 1904年,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从此,吕碧城声誉鹊起,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她兴办女学、提倡女权、出国游学,后因不屑袁世凯称帝,毅然辞去了大总统秘书的职位。 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作为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启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二、文学洛神——萧红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阮玲玉的一生是怎样的

阮玲玉的一生是怎样的 阮玲玉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也是民国时期著名影星,出演多部电影,最后由于感情风波自杀身亡。而纵观阮玲玉的一生,不禁让人感叹这位悲剧人物的坎坷命途。阮玲玉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国四大美女之一阮玲玉的一生阮玲玉父亲早逝,由母亲供养长大。母亲给人帮佣供阮玲玉上学,母女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让阮玲玉十分懂事,在十六岁时便开始自立,并考入了明星影片公司,开始奉养母亲。随后阮玲玉开始电影艺术生涯,并拍摄了《神女》、《新女性》、《野草闲花》、《小玩意》、《一剪梅》等多部电影,历经战火硝烟,时至今日只有九部电影保留下来。阮玲玉在我国影坛的地位,就如赫本于好莱坞。阮玲玉的电影风格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底层堕落女性为主,后期饰演角色范围变广,有农村妇女、女教师等多种类型。 尽管阮玲玉在电影艺术中有着极高的成就,而她的婚姻生活却是极其不幸,也正是不幸的婚姻将阮玲玉推向了死亡。阮玲玉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是一位玩世不恭的少爷,叫做张达民。张达民对阮玲玉进行猛烈追求,并经常拿钱接济阮玲玉和她的母亲。当阮玲玉与张达民同居时,她只有十六岁。而这时将阮玲玉带入影坛的,正是张达民的哥哥张慧冲,之后的阮玲玉在上海影坛得到迅速发展。一二八事件爆发后,阮玲玉和张达民逃到香港,在这里遇到了唐季珊,这也是阮玲

玉生命中第二个男人。唐季珊是东南亚的大富商,也是阮玲玉电影制片厂的大股东。在一次场面见过阮玲玉后,唐季珊开始追求阮玲玉。在阮玲玉和唐季珊同居后,张达民出现了。张达民对阮玲玉敲诈不成,诬告阮玲玉偷盗他家钱财,并送之唐季珊。唐季珊为维护自己声誉,让阮玲玉发文宣称两人经济独立。经历诬告风波后,唐季珊有了新女人,阮玲玉失去了感情寄托,这也成为她选择死亡的导火线。 回首阮玲玉的一生,着实让人扼腕叹息。阮玲玉死后留遗书给唐季珊,让唐季珊赡养自己的母亲和养女,而唐季珊按照阮玲玉的遗书,每月都寄钱给在香港的阮母,这或许会减轻他心中的不安和罪恶感,同时也让天堂的阮玲玉能够有些许慰藉。 阮玲玉养女是谁阮玲玉养女名叫唐珍丽,但人们通常叫阮玲玉养女为小玉。阮玲玉早年去世,她养女的消息也随之就很少出现在公众新闻里,历史上对阮玲玉养女的记载也不是很多。阮玲玉领养小玉的时间大约是在1927年,此时阮玲玉差不多17岁,而阮玲玉是在1935年去世的,所以说阮玲玉在领养回来小玉后,一共陪了她差不多八年左右。 在阮玲玉去世后,小玉的生活环境自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阮玲玉在准备自杀前就写了有关抚养小玉的问题。之后阮玲玉养女便由唐季珊照顾,一直照顾到小玉中学毕业,差不多也有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候,小玉已经长大成人了,她也有能力照顾自己。而且唐季珊在照顾小玉日常生活起居的同时,还为她提供了上学的机会,小玉这个过程中在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对她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作

历史趣谈民国四大家族 最富有的孔家掌曾经舵经济二十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四大家族最富有的孔家掌曾经舵经济二十年 导语:可以说四大家族中最富的就是孔家了,而实际说起来孔家却是参与政治最少的一个家族。孔祥熙担任中国金融界的主要掌舵者的期间正是中*国经济 可以说四大家族中最富的就是孔家了,而实际说起来孔家却是参与政治最少的一个家族。孔祥熙担任中国金融界的主要掌舵者的期间正是中*国经济几十年来最为困难的二个时间。 1933年4月6日,孔祥熙被南京政府任命为中央银行总裁。当时南京政府每月国库收入约为1500余万元,而每月支出账面数字就为2200万元,其中军费一项为1800万元,每月赤字就达700万元。当时财政部由宋子文负责,由于9·18和长城会战等原因,1933年前半年国库就有6000万元的新亏空。宋子文表示自己才能不足以扭转这个局面,希望辞职。10月29日,蒋批准宋的辞呈,以孔祥熙继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 抗战开始以后,孔祥熙被任命为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此时国家财政形式艰难到了无以形容的局面。由于抗战开始二年那,中*国华北、东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中国海岸线被日军全面封锁,沿海重要城市也大多被日军占领,占战前财政总收入90%以上的关税、盐税、统税和烟酒税的税源大部丧失。 国民政府此时要维持一支400万人的军队,还有数以千万的逃往大后方的中国难民和大小的政府机关的职员,实在是非常可怕的局面。 孔祥熙为此建立了一整套战时经济制度,虽然到了后期普通老百姓生活非常痛苦,法币也几乎成为废纸,但是中国的经济在抗战中始终没有垮掉。中国几百万军队虽然粮饷不足,但是仍然始终保持必须的供应,以保证其可以继续作战。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四大美女阮玲玉简介

民国四大美女阮玲玉简介 阮玲玉出生在中国的民国时期,著名影星,民国四大美女之一,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阮玲玉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阮玲玉,原名阮凤根,广东香山县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中国无声电影时期非常著名的影星。 1910年4月26日,阮玲玉出生于上海,父亲早逝,幼时随母亲为人做帮佣为生,母亲节衣缩食供其上学。1926年,十六岁的阮玲玉为了自立、奉养母亲,经由张慧冲介绍,考进了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了其电影艺术的生涯,期间主演了《挂名夫妻》等五部电影。之后相继转入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因主演《野草闲花》而一举成名,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其中代表作有《神女》、《新女性》等。 阮玲玉的母亲在张家当帮佣,阮玲玉因此结识了张家的小少爷张达民,张达民追求她,且得到了她母亲的支持,尽管家中父母反对,但二人毅然决然地走到了一起。但张达民游手好闲,之后得很多年里,都是阮玲玉在养着他。阮玲玉成名之后,结识了唐季珊,很快被他所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也因此陷入了同张达民与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中。1935年的妇女节,阮玲玉终于因为不堪舆论诽谤而服安眠药自杀,年仅二十五岁,在她的遗书中留有“人言可畏”。 阮玲玉是怎么死的阮玲玉的死因离不开两个男人,他们就是张达

民和唐季珊,他们都是阮玲玉的追求者,看似会对她好给予她幸福的未来,却终究把她推向了死亡。 张达民和唐季珊是何人呢?张达民是阮玲玉的首个丈夫,他们的姻缘与阮玲玉从小的遭遇有关。阮玲玉还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留下了她与母亲生活,他们两人没有了依靠便来到了别人家当了佣人,这家人就是张家,张达民是张家最小的少爷。他有着优越的条件,生活得衣食无忧还可以去上大学,可是张达民其实并不上进,他每天都在混日子,混完了大学就呆在家里。他在18岁的时候遇上了15岁的阮玲玉,随后便爱上了她,因为他虽然学业不精但也是受过新潮教育的年轻人,所以他没有轻视阮玲玉是佣人的女儿,还发誓一定要娶到她。后来他们真的结婚了,阮玲玉的单纯让她并没有真正地看清这个男人,导致婚后甚至是她在养家。 阮玲玉是一代影星,工作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有钱的男人,唐季珊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阮玲玉美丽,所以唐季珊很喜欢她,长期处下来两人产生了感情,可是阮玲玉其实并不知道唐季珊和她在一起的同时还有别的女人。单纯的阮玲玉还采纳唐季珊的意见和张达民离了婚,本以为条件只是给张达民生活费,可是张达民见阮玲玉生活滋润便开始敲诈她,甚至无端地制造一些事情来污蔑她而唐季珊并没有真正地给她解决问题,只是一味地希望这些事都与自己撇清关系。长久以往在阮玲玉受尽了伤害,最终再也承受不去,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用“遇人不淑”这个成语来形容阮玲玉遇到张达民与唐季珊再恰当不过了,他们曾经都是阮玲玉以为能给她幸福的人,他们却把她带

孔孟颜曾四大家族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商王廪辛

思修 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题目: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必然性 摘要: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取代旧民主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推动新中国的成立的因素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民族意识的觉醒、抗日战争的胜利等多个因素。本文着重探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军阀割据、土地兼并、政府腐败、社会风气 正文: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可从多面进行考证。在本篇文章中我们着重探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对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一场令世界瞩目的开国典礼在庄严肃穆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拉开序幕。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暴发,一张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席卷全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可是就在几个月之后,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迁都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他们出卖路权、矿权,签定众多不平等条约引起爱国人士的强烈不满,并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袁世凯复辟失败郁郁而终后,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导致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土地兼并问题自古以来便一存在,但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有利益。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摄取利益。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等县占有的土地就有4万多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占地150万亩。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之《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做出统计:边界土地状况: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永新次之,约百分之七十是地主的。全国其他地区也基本是这个情况。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农民陷入破产和失去土地的境地,生活穷困潦倒,而大地主、官僚、军阀们却聚集了更多的财富,进而使得农民与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同时,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这些都为日后广大农民群众响应中国共产党打击国民政府,解放全中国的行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民国时期政府腐败问题极为严重。官僚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官僚之间也形成了一条复杂的利益链。贪污受贿成为官场中一种极其常见的现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四大家族”政治经济联系紧密,贪污腐败本质不言而喻。 此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风气令人堪忧。这一时期,娼妓业甚为繁荣,北京的八大胡同便是因此而闻名。许多人留恋于烟花柳巷之中,烟鬼们也在附近的场所里吞云吐雾。据统计,当时北京城的妓院达3000多家,全国烟鬼竟达2000多万人。此时的社会俨然成为了一个乌烟瘴气之地,亟待出现一个新的政权来对此局面做出整治。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当时国家的卫生状况,百姓的健康状况。在当时,广大地区医疗卫生水平低下,传染病肆虐。娼妓业发达,烟民人数暴增,自然灾害频发、战

回忆鲁迅先生原文

回忆鲁迅先生 编辑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品名称 回忆鲁迅先生 创作年代 民国年代 文学体裁 回忆录 作者 萧红 目录 1. 1内容简介 2. 2作者简介 3. 3鲁迅简介 内容简介 编辑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记忆力非常之强,他的东西从不随便散置在任何地方。 正说着那矮胖胖的保姆走下楼梯来了,和我们打了个迎面。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许先生从早晨忙到晚上,在楼下陪客人,一边还手里打着毛线。不然就是一边谈着话一边站起来用手摘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叶子。许先生每送一个客人,都要送到楼下的门口,替客人把门开开,客人走出去而后轻轻地关了门再上楼来。 来了客人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鸡,买回来还要到厨房里去工作。 鲁迅先生临时要寄一封信,就得许先生换起皮鞋子来到邮局或者大陆新村旁边的信筒那里去。落着雨的天,许先生就打起伞来。 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些是白了的。 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 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出去。 那白影噢的一声叫出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像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子的人在坟场上半夜做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民国有佳人,绝代名徽因—林徽因最全照片集

民国有佳人,绝代名徽因—林徽因最全照片集 本文荟萃了多幅林徽因珍贵老照片,相当一部分很少流传出来。群友“窗子内外”提供了不少照片及背景说明,在此深表谢意。。童年林徽因(1912年,8岁的林徽因与表姐妹们。右二为林徽因的亲妹妹麟趾,后夭折)少女林徽因1916年,林徽因在培华女子中学开始接受英国贵族式的教育,优裕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使她和一同上学的表姐们个个文雅 出众,谈吐得体。她们身着五四时代女学生的改良装,在北京最好的一家照相馆拍下合影。林徽因原籍福建闽侯,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治家。后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司法总长。随着父亲升迁的脚步,林徽因一家也有杭州搬到上海,而后迁居北京。图为1920年,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的合照。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考察。这次为时一年半的长旅,林长民携女同游,他在给林徽因的信中说道:“……要汝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近我身领悟我胸怀;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图为林徽因在海轮上与友人在一起)(1920年林徽因在伦敦寓所的壁炉前阅读)在新奇世界里,林徽因敞开心灵取吸收知识,萌生出对未来建筑事业的愿望。同时她也因远离故土而感到孤独。此时她结识了徐志摩,

两人向彼此敞开心扉,她受到徐志摩迅疾而强烈的追求。最终十六七岁的林徽因选择郑重珍藏这份感情,报以朋友间的敬重和挚爱。图为1920年在伦敦的林徽因。名媛林徽因(林徽因和她父亲,时任民国司法总长林长民先生,在家一起用餐)(梁启超携梁思庄与林徽因游览长城。梁思庄是梁启超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泰戈尔访华时陪同,左一是梁思成) (泰戈尔访华时陪同,后排左一是徐志摩)(1924年5月8日,新月社举行晚会庆祝泰戈尔64周岁生日,林徽因扮演泰戈尔诗剧中的公主) (二十年代,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期间参加化装舞会)(林徽因留美期间与同学们的合影。左一梁思成。右一杨廷宝、右二陈植,后来都是我国著名的建筑专家和建筑教育) (美国留学期间,和冰心在一起野炊)(1927年林徽因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美术学士学位)(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美国友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在山西避暑) (1931年6月林徽因与沈从文在北京达园)(1933年3月21日林徽因/左五、梁思成/左一、胡适/右四等知识界名流合影截取片段,下文还有全幅大图)(1935年于北京天坛,左起分别是金岳霖、梁再冰、林徽因、费慰梅、费正清等)(北京总布胡同3号家中的院子里,《大宗师》的感觉)妻

钮氏家族与民国四大家族关系

钮氏家族与民国四大家族关系(2007-10-24 07:31:03)转载▼标签:人文/历史 转薇仙真人帖—— 钮氏家族与民国四大家族关系 (一) 状元厅是湖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钮福保的住宅,1838年钮福保参加当年科考,被擢为状元,这一年中进士的还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国藩。 钮氏在春秋时由国君赐姓,定居于湖州花林,花林钮家又是汉代二个皇后,五个公候的后代,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经过屡屡迁徙,后代遍布于苕霅震泽之间,世代相承,有的分出一个支脉,有的又重新组合,目前,在湖州居住的分东西两支。在三国的百家姓中,把钮氏的姓氏望地确定在吴兴郡(今湖州),应该说是非常确切的,钮氏繁衍至今,代有人才。 著名的民国人物戴季陶(注1)的夫人钮有恒就是钮氏的后裔,她是钮福保的堂侄孙女(实是芳椿一支钮福钟之孙女),也是当时少数思想开放,追求个性自由的女性之一。关于钮有恒,有了解她情况的族人如此介绍和评价:她与孙中山、蒋介石都有联系,称她是是钮氏第一女中豪杰, 中华民国第一面国旗出自她手. 她亦做过孙中山的秘书. 与秋墐(注2)关系密切,她也是四太子(蒋介石之子经国、纬国,金诵盘之子定国,戴季陶之子安国)之一蒋纬国(注3)之养母。而戴安国的夫人也是钮氏中人,名钮因棠(是钮福保后第五世嫡孙女),又名鄂华(1914—1997年),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曾陆续就读于中央大学美术系、国立艺专、延安鲁迅艺术学校,任中学教师;是国画大师徐悲鸿之弟子,其前夫戴安国(民国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之子),1948年解放前夕与戴离婚,未去台湾而留在大陆。 (注1)戴季陶(1891~1949)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原名良弼、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1891年1月6日(清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生於四川廣漢,原籍浙江湖州。1905年去日本留學,進法政大學。1909年回國,任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教習。1912年回國,在上海創辦《民權報》,後任孫中山秘書,1916年隨孫中山回國。次年由上海去廣東任大元帥府秘書長。1920年夏曾參加籌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中途退出。1924年到廣州,參加國民黨一大,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任中央宣傳部長,後任黃埔軍校政治部長等職。1928年後,戴季陶任國民黨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總司令部政訓部長等職。1948年6月改任國史館館長。1949年2月,他看到蔣介石的統治即將崩潰,對前途感到絕望,在廣州服安眠藥自殺。m G2l& P** (注2)秋瑾,女,字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末民主革命者。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发起共爱会,创办《白话报》,号召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提倡男女平权。1905年回国,参加光复会。同年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因抗议日本取缔中国留学生而回国。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倡导民主革命。1907年主持绍兴大通学堂,任督办,联络浙省革命志士和会党成员,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策划皖浙同时起义。7月徐在安庆举义失败,清政府探查到皖浙联系,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遂于14日被捕。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就义。 (二) 在钮氏后裔中,还有一位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的钮永建,他后来曾任国民政府秘书长、考试院代院长等职,一九四六年曾专程到花林寻根访祖。目前钮氏后裔中有

民国四大才女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萧红出生于1911年6月2日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2.萧红名字、乳名和学名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

大上海时期和四大家族

大上海时期和四大家族 说到上海,总是给人一种在经济上无与伦比的气势,不管是鸦片战争以后还是民国解放后一直到现在,上海都是我国的经济重镇。大上海时期也能够概括民国时期的一部分,因为它代表的是那个时期中国经济的辉煌。民国时期的上海在当时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当时的日本东京,香港,新加坡等等跟上海相差不是一点点。当时的大上海是亚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都落户了上海,上海也是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着中国钱包的美誉。民国政府还将上海建为上海特别市(其实就是直辖市),当时外国人在上海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很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称那段时期为大上海时期,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四大家族的大部分经济政治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四大家族也是在大上海时期迅速的发家致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依赖政治地位,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立夫、陈果夫攫取了巨额财富,形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庞大力量,被合称为“四大家族”,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通过联姻等,四大家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蒋家: 蒋介石,孙文爱徒,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国家党、政、军核心领导人,也是四大家族的政治核心。 宋家: 宋嘉澍: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和宋子文 宋子文: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历任国民党政府财长、外长及行政院长等职,后改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并兼任蒋介石广州行营主任等职。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拥有巨大经济实力,操纵著国民党的经济实权。 孔家: 孔祥熙,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操纵国家机器疯狂的榨取国家财富,并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 陈家: 陈氏兄弟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陈氏兄弟之叔父陈其美为早期革命党人,青帮大头目,与蒋介石、黄郛为结拜兄弟,故陈氏兄弟称蒋介石为三叔,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 陈果夫,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CC系首脑,负责国民党党务及监察工作,掌管以“中统”为核心的特务组织。利用其在国民党政府中数任要职,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后担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土地开发公司理事长、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与宋家、孔家瓜分中国的金融业。抗日战争期间在川、云、桂等省兴办和投资许多企业;抗战胜利后主持经营“党营生产事业。 陈立夫,中国国民党政治家,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 由此可以看出四大家族在民国时期显赫的地位,而上海在当时又是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民国政府的所有经济政策能否成功,就看在上海能否成功,足可见上海对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说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首都都不为过。因此,在经济上,上海就是四大家族控制的重点。四大家族控制着当时中国的财政大权 四大家族掠夺全国人民膨胀官僚资本主要通过以下的手段: (一)发行公债。(二)增加捐税。由于工业、商业发达的沿江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关税、盐税、统税三税收入大为减少。国民政府便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和增加税率的办法,来弥补减少的税收. (三)通货膨胀。抗战开始后四个月,国民政府决定用增发纸币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滥发钞票的结果,使四大家族的财富迅速集中,而广大人民则越来越贫困。 (四)外汇管制和买卖黄金。四大家族利用特权,以官价买进大量外汇和黄金,以黑市价格抛出,转手之间,牟取暴利。 (五)实行专卖制.对食盐、糖、卷烟、火柴、茶叶、酒等六类物品实行专卖。国民党官员和有关机构乘机营私舞弊,套取专卖品转投黑市,从中牟取暴利。 (六)统购统销。1937年9月,在国民政府之下成立贸易委员会,对国统区的丝、茶、桐油、猪鬃等主要出口物资,实行统购统销。 总之,国民政府用种种手段对人民实行公开的掠夺,使官僚资本在抗战期间迅速膨胀起来。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在抗战前即已开始,抗战中不但金融垄断更为加强,而且将垄断扩展到工商业的各个部门。民国后期,全国财富集于上海,四大家族掌控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在农村,四大家族是最大的高利贷主。四大家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劳动人民的最大剥削者,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极大障碍。由于官僚资本残酷剥削所激起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是中国革命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试题及答案wd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首先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D) A、康有为 B、洪秀全 C、林则徐 D、孙中山 2.洋务运动最先从哪入手的(E) A.兴办民用企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派遣留学生 D.建立新式海陆军 E.兴办军工企业 3.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的旗号是( D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 C.“扶清灭洋” D.“求富” 4.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率领的用洋枪装备的军队是(B)。A.鄂军 B.淮军 C.新军 D.川军 5.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块租界是在(A)。A.上海 B.广州 C.福州 D.宁波 6.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标志是(B)。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中华民国建立 7.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B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8.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理论特点是(C)。 A.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同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B.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C.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9.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的是( B )。 A.梁发 B.洪秀全 C。冯云山 D.杨秀清 10.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B)。 A.安庆失陷 B.天京变乱 C.洪秀全病逝 D.天京陷落 11.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B) A经验主义B教条主义C主观主义D宗派主义 12.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其政权性质是(D) A资产阶级专政 B各革命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C抗日民主专政D工农民主专政 13.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立了(B)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14.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方面是在(B) A.工业 B.金融业 C.农业 D.交通运输业 15.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 A )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

北师大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

北师大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回忆鲁迅先生 知识点 导读:作者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点追忆鲁迅,去怀念他那种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将鲁迅更拉近人们身边。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原文欣赏】《回忆鲁迅先生》 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

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记忆力非常之强,他的东西从不随便散置在任何地方。 正说着那矮胖胖的保姆走下楼梯来了,和我们打了个迎面。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 “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许先生从早晨忙到晚上,在楼下陪客人,一边还手里打着毛线。不然就是一边谈着话一边站起来用手摘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叶子。许先生每送一个客人,都要送到楼下的门口,替客人把门开开,客人走出去而后轻轻地关了门再上楼来。 来了客人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鸡,买回来还要到厨房里去工作。 鲁迅先生临时要寄一封信,就得许先生换起皮鞋子来到邮局或者大陆新村旁边的信筒那里去。落着雨的天,许先生就打起伞来。 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些是白了的。 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

民国人物传记

说起民国四大美女,有“校园皇后”陆小曼,“金嗓子”周璇,“默片影星”阮玲玉以及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其中林徽因是一个清丽脱俗、温柔似水、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女,在民国的文化园中,她像一朵神奇的玫瑰,散发着淡紫色的光芒。 著名建筑家,诗人以及作家等多个名衔集齐在这一女子之身,不可谓不称之为才女,而才华与美貌并存的林徽因,在民国文化的土壤上孕育而生,更像一朵鲜花盛开,由内而外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林徽因自幼便是人群中那颗闪耀的那个人,早年经历就丰富非凡。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江南杭州,其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任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官职。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在这样的家庭熏陶的林徽因,自然不同一般的女子。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这样的一位才女,攻略建筑学、诗文、书法、美术……在物质层面上俨然优秀到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这样优秀的才女的感情经历也实为丰富。 林徽因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的是三个不同风格的男子。诗人徐志摩,建筑师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视林徽因为掌上明珠,一生的目光,都围绕着林徽因的身影转动着。她有幸被几位出色男子宠爱的故事,将会流传千古,成了无数女人追求爱情的榜样。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时,刚刚16岁,恰值情窦初开的美好年华。林徽因被对方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打动。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多年以后,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看来,林徽因着实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或者可以夸张一点地说,没有林徽因,徐志摩是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可惜当时的徐志摩已是有妻之人。随着时间,距离的洗刷,两人也就不欢而散。 在与梁思成赴美留学,二人也是在外相互扶持,最后结婚,徽因留学归来以后,身心方面更为成熟,她能够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两人时有走动,把当初的恋情升华为更高的境界,比红颜多一点,比情人少一点,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许上天也觉得这段感情应该有个结果,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搭乘一架邮政飞机。当飞机抵达济南上空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轰隆一声撞上白马山,当即燃起了熊熊烈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这段感情也有了终点。 金岳霖的终身未娶,更是说明了林徽因的魅力所在,林徽因当时深爱着两个

大学 中国近代史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A 2.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在清代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之治 D.康乾盛世 正确答案是:D 3.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瑗珲条约》 正确答案是:C 4.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正确答案是:B 5.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马建忠 D.郑观应 正确答案是:A 6.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正确答案是:C 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 A.1851年 B.1853年 C.1856年 D.1864年 正确答案是:A 8.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洪秀全病逝 正确答案是:C 9.最早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 ) A.冯桂芬 B.马建忠 C.王韬 D.郑观应 正确答案是:A 10.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 )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正确答案是:A 11.1898年发表《劝学篇》一文,对抗维新变法的洋务派官僚是(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正确答案是:C

与名人有关的菜名

专业:旅游管理科目:旅游文化专题 姓名:唐先琴学号:09320102 与名人有关的菜名 1、"多尔衮”和“皇太极"全名应分别为“多尔衮蒸肉”和“皇太极小拌菜” 据说多尔衮生前很爱吃肉,后来由此得名的“多尔衮蒸肉”也便传承下来;而谈到有关“皇太极小拌菜”的来历时,该店负责人孙经理说得绘声绘色:当年皇太极出征时,用木桶装着绿豆带到战场上作为粮食,不料发现绿豆已发成豆芽,士兵们便将那些战死沙场马匹的肉做熟后,浇上陈醋,拌上豆芽,皇太极十分欣赏这道菜。“皇太极小拌菜”由此得名。另外还有 "满族格格出嫁”、“李鸿章杂烩”、“咸丰猪肝豆腐” 2、毛泽东红烧肉 毛泽东红烧肉是先把猪肉酱好,然后酥炸下锅,这道菜是按照伟人毛泽东家乡的口味做的,在青岛这已然成为一道特色菜。 3、清蒸西门庆曾出现在长春某大排档 4、东坡肉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 婚宴菜单 情意绵绵、双喜临门、喜气洋洋、欢乐一堂、海阔天空、幸福人生、合家欢乐 恋爱症候群冷盘为你疯狂佛跳墙等

中国四大名人、名著、名案、名曲、名佛、名都、名镇、名菜、名吃 四大美女:-沉鱼落燕,闭月羞花-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婵- 四大丑女:膜母、孟光(举案齐眉)、许允或是阮氏女-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四大才女:蔡文姬、班昭(又说上官婉儿)、卓文君、李清照-四大美男:潘安、宋玉(又说曹植)、兰陵王(又说沈约)、卫芥- 四大丑男:宴婴、左思、包拯、刘墉- 民国四大美男:-汪精卫、梅兰芳、张学良、周恩来-民国四大美女:-校园皇后:陆小曼 才气与美貌并重:林徽因、金桑子:周璇、电影皇后:阮玲玉- 文学作品:-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四大喜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关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清朝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清宫四大奇案:-《太后下嫁》、《雍正被刺》、《顺治出家》、《狸猫换太子》- 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与织女》、《孟姜女》- 山川古迹: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四大名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四大名楼:岳阳楼、腾王阁、黄鹤楼、蓬莱阁 农业科技:-四大发明:-罗盘、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农业指南:-《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 四大古镇:-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 四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四大美食:-鱼翅、燕窝、海参、鲍- 四大名吃:-南京夫子庙小吃、上海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长沙火宫殿小吃- 四大名酒: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特曲酒、西凤酒- 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四大剧种:-京剧、黄梅戏、粤剧、豫剧- 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四大姓氏:-李、王、张、刘- 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 四大经典玩具: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孔明琐- 四大名山:-黄山(绝)、华山(险)、庐山(名)、泰山(文)- 四大名刹:-四川成都灵岩寺、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天台国清寺- 四大书院:-河南中州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书院- 四大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四大名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 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奇观:云南石林、吉林雾淞、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四大淡水湖:洞庭湖、潘阳湖、太湖、洪泽湖-四大古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岳、安徽歙县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四大名塔:嵩岳寺塔、释枷塔、千寻塔、飞虹塔- 四大名兽:-龙、凤、麟、龟-四大会议:-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四大名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自学考试- 四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四大“火炉”:-武汉、南京、重庆、南昌- 四大别称:-神州、九州、华夏、中原-四大名导:-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王家卫- 四大影后:-赵微、徐静蕾、周迅、章子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