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送魏万之京李颀厡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苦,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中曙色催寒近,御苑钟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翻译:秋日时分天渐黑,微微霜露遍原野。
昨夜你才刚启程,今朝听到离歌声。
抛家别舍不容易,候鸟鸿雁也难受。
千山万水陌生地,况且寄居客栈里。
接近关中家更远,纵有曙色亦凄寒。
皇家园圃花未残,接近黄昏钟声繁。
皇都风物阜盛极,不是我辈行乐地。
努力奋斗谋发展,莫令时光空耗散。
赏析:魏万到京城,作者写这首诗歌送他。
从尾联的嘱咐看,李颀应是长辈,从殷殷深情看,二人应是忘年交。
首联是叙事兼写景,“初夜微霜”,这是写景的文字,点明时令是秋天,因为开始降霜了。
这里主要是告诉读者,魏万是在什么时候入京的。
“初渡河”,是刚刚渡过黄河,“昨夜”与“今朝”对举,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那就是刚刚离家,就听到魏万唱起了离别的歌。
“游子”当然是指魏万,是说他不愿离家。
写“微霜”之景,起到了什么效果呢?是以景衬情。
秋天到了,秋风起了,落叶归根了,而我呢,却反倒要飘零在外了。
王勃写有《山中》一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歌的意思是:我悲叹滚滚长江流太慢了,简直就是凝滞不流了,就因为我在万里之遥,归家心切,坐在船上,只恨江流太慢,恨不得马上就回到故乡的怀抱。
况且在这秋风劲吹,漫山遍野黄叶纷飞落叶归根的深秋季节。
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悲秋情怀,作者特意点出“微霜”,不仅点明了时令,更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不忍离别的伤感情绪。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刚离家,就听到游子唱起了离歌。
从昨夜初渡河到朝闻离歌,显然是用了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无非是突出游子的离情与别绪的浓重。
颔联是叙事,这时作者大胆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相对于首联具体的离别来说,这应该是属于虚写。
第一句“鸿雁不堪愁里苦”,显然是大胆的联想,用拟人的手法,说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也忍受不了离别与迁徙带来的愁苦,鸟犹如此,人何以堪!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而我呢,却要向北行。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翻译赏析《送魏万之京》原文及翻译赏析鉴赏一:这是一首,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叙事,或在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微霜,挚友,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南去,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送魏万之京诗歌鉴赏及答案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练习(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潼关树叶的枯黄催促寒气日重一日,深秋为添置衣服,京城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1分)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分)(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劝勉他,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2分)表达了李颀对魏万关切勉励之情。
(1分)。
分析: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响彻长空。
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
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
前途迷茫。
作者用“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
“云山”,云雾缭绕的群山,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葱葱郁郁,生机勃勃,富有大自然的魅力。
哀婉的雁鸣本就让人心生孤单飘零之意,在心怀愁苦的远行人听来,自然更显凄苦忧伤;云雾缭绕的群山本就使人感到路途杳渺、心中惆怅,对客路远行的人来说,自然更显孤独迷惘。
而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这对一个失意的征人来说,怎能不倍感怅惘迷茫呢?更何况还将要一步步跋涉而过。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鉴赏及答案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鉴赏及答案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鉴赏及答案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
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
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
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白话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2]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3]文学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张九龄最出名的5首诗
张九龄最出名的5首诗引言张九龄(678年-740年),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诗中稳重派”的代表。
他的诗作以咏史、咏物、哲理等题材为主,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在他众多的诗作中,有五首尤为出名,本文将对这五首诗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 《送魏万之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介:这首诗是张九龄写给好友魏万之的送别诗。
诗中以自然景物描写和象征手法,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对友情的深厚感慨。
特点: - 山河景色与人类情愫的结合,以自然景物抒发对友谊的思念之情。
- 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简介: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抵抗安史之乱期间,辽阔的国土被敌军侵蚀,孤立的局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存亡的担忧和对战争的痛惜之情。
特点: - 通过写实手法,直观地描述了辽阔的国土以及高耸入云的山峦,烘托出荣光不再、局势逆转的气氛。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 《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介:这首诗是张九龄根据诗人贾岛的《登楼》一诗重新填词而成,通过描绘山川壮丽景色和自己的士人身份,表现了对事业进取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特点: -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示了壮丽的山河美景,凸显了诗人高洁的情操。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升高的楼阁为象征,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和精神上的进取。
四.《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简介:这首诗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场景,以及历史名将赵子龙替刘备阵亡的情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回顾。
特点: - 通过提及三国的历史背景,结合武将赵子龙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历史名将的敬仰和对英雄气概的歌颂。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历史的无情和遗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意思-赏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意思|赏析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作者:佚名这是一首送别,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送魏万之京颈联的巧妙手法
《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这首诗的颈联是“鸿雁不堪闻,风云况我亲。
”这句诗的巧妙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象征手法的运用:“鸿雁”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书信,这里用“鸿雁不堪闻”
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后书信难寄、音信难寻的担忧和惋惜。
同时,“鸿雁”也暗含了离别的
哀愁和思念之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鸿雁不堪闻”与“风云况我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者表达
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后者则表达了自己与友人虽然相隔千里,但心意相通,如同风云相亲。
这种对比既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又使诗句更具张力。
3.双关手法的运用:“风云”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也可以理解
为政治风云、社会变幻。
这种双关手法使得诗句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也寄寓了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和祝福。
总的来说,这句颈联通过象征、对比和双关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艺术造诣。
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
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作品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1-2]作品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霜渡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作品鉴赏鉴赏一: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唐诗三百首】《送魏万之京》译文注释_《送魏万之京》点评_李颀的诗词
【唐诗三百首】《送魏万之京》译文注释_《送魏万之京》点评_李颀的诗词送魏万之京[唐]李琪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大雁不忍心悲伤地听着。
云山是客人的错。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看不到长安快乐的地方。
空时间使比较权重变得容易。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始,“当我听到流浪者唱着离别之歌”时,我先说了魏婉的离别,然后用“昨晚过河之初的微霜”指了指前一晚的情景。
用落戟的笔法,我很有力量。
《第一次过河》是霜冻的化身,描写了深秋的凄凉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在六、两句话中,诗人又对游人做了一个深情的假设:“官城树木的颜色催冷关,御园铁砧的声音更晚了。
”。
从洛阳往西,我们要经过古老的汉沽关和潼关。
在凉爽的秋天和九月,植被摇曳而荒凉,标志着寒冷日子的到来。
最初是寒冷使树木变色,但寒冷是看不见的,树木的颜色是可见的。
树的颜色似乎带来了寒冷。
看到树的颜色,我们知道寒冷就要来临了。
正是树木的颜色促使寒冷。
“催促”这个词用情感和感觉描述了普通的风景,非常生动。
晚上有很多铁砧声,这是长安独有的。
【离别诗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_全诗赏析
【离别诗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_全诗赏析出自唐代诗人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设想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风物。
旁边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档次明显。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处所而沉沦其中,蹉跎岁月,应当捉住机会造诣一番事业。
这表白了诗人对魏万的蜜意厚意,情调深厚凄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十三载,因慕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隐士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比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义非常亲密的「忘年交」。
李颀暮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气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暮秋季节萧瑟的氛围。
秋夜微霜,好友分离,天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气氛。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顾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感到惘然悲凉。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耐了。
云山,个别是令人憧憬的景致,而对落寞潦倒的人,坐对云山,便会觉得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本人的心境来领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响应,往复抑扬,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斥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由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玄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记着寒天的到来。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译文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魏万之京》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魏万之京》原文:李颀〔唐代〕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送魏万之京》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
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唐诗解读——李欣之《送魏万之京》
唐诗解读——李欣之《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流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解读:魏万是玄宗天宝十四年进士,后改名魏颢,从年龄上看,他是李欣晚辈,曾隐居王屋山,这首诗是魏万途经洛阳时与李欣把臂会晤,故获赠此诗。
开篇两句,都有送别诗应的字眼——“游子”“离歌”,魏万这个人好求仙学道,访仙问友,他曾经寻访李白,此时准备赴京赶考,故李欣称他为“游子”,从“微霜”来看,此时季节应是秋冬之季。
接下来的鸿雁声声嘶鸣,令人不忍卒听,尤其是被离愁笼罩着的旅人来说,就更是如此,而云和山都是旅途中常见的景象,游子来往匆匆,蓬飞萍转,对于这些景物无暇顾及,“不堪”和“况是”两个副词虽不具实意,但却包含双方万事俱备、低沉的情感。
放眼望去,此时城关内外已是秋意甚浓,寒气正渐渐逼近,侧耳倾听,长安城中捣衣的砧声从千家万户传来,此起彼伏。
“树色催寒近”按理应是“寒催树色变”,但如果照实写来,诗歌语言应有的凝炼新鲜之感就荡然无存,与平常语言无异,树色催来的不仅是切肤所感的寒意,更是离人内心深处的寒意。
诗的最后两句是李欣以长者的口吻告诫魏万这个晚辈,不要在长安城这个花花世界里迷失自己,消磨掉自己雄心壮志,空令岁月蹉跎。
这是劝人者自劝的话。
李欣(690?—754?),河北赵县人,玄宗开元二十三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尉。
李欣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
后闭户10年,折节读书。
因久不能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
隐居时学佛读经、求仙炼丹。
生平见《唐才子传》。
李欣为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均有佳作。
尤擅长七律、七古二体。
《全唐诗》存诗3卷。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带拼音版sòng wèi wàn zhī jīng送魏万之京lǐ qí李颀zhāo wén yóu zǐ chàng lí gē ,zuó yè wēi shuāng chū dù hé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hóng yàn bù kān chóu lǐ tīng ,yún shān kuàng shì kè zhōng guò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guān chéng shù sè cuī hán jìn ,yù yuàn zhēn shēng xiàng wǎn duō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mò jiàn cháng ān xíng lè chǔ ,kōng líng suì yuè yì cuō tuó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翻译及赏析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
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
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送魏万之京》《筝》《梅花落》《蝶恋花 别范南伯》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问题】(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
(6分)【参考答案】:(1)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分)(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3)①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送别之时感官触到的物象,是写景;②“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触景生情),抒发离愁别绪。
唐代-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原文:送魏万之京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翻译: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赏析(3)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赏析(3)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赏析(3)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
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
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送魏万之京.赏析doc
【诗人简介】
李颀:(690?— 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在今河南登封)。
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当代文士。
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不久任新乡尉。
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辞官归东川。
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可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相颉颃;
描写音乐的诗篇,亦具特色。
他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况是:何况是。
关城:指潼关。
御苑:皇家宫苑。
指京城。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
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
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
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
李颀:送魏万之京
李颀:送魏万之京(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李颀:送魏万之京《送魏万之京》作者:李颀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
送魏万之京
唐朝: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译文及注释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4]】
送魏万之京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送魏万之京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
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