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合集下载

6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春秋战国

6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春秋战国

❖ 儒家: 创始人为鲁国孔丘,因其对中国文 化的巨大贡献,尊称为孔子,“文宣 王”“大成至圣先师”;
孔 子 讲 学 图
❖ 野合而生
❖ 圩顶、反宇
唐·司马贞: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 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 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
孔子像
曲 阜 孔 庙 中




孔子地位的变化
❖ 文化整合:
❖ 孟子:天下恶乎定,定于一。
❖ 庄子、荀子、韩非子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 指陈特点,为稍后的整合作了准备。
❖ 《吕氏春秋》、汉《淮南子》:整合的两次 尝试。
❖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华文化的确立提 供了发展契机,奠定了基础;同时, 也有力推动了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
拉 斐 尔 : 《 雅 典 学 院 》
❖ 雅典学院与稷下学宫
❖ “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 “无官守,无言责”
❖ 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自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53年),为春秋时期 。
“三家分 晋”至秦 始皇统一 六国(秦 始皇二十 六年,前 221年), 为战国时 期。
周 代 篆 文 的 毛正 公宗 鼎, 金 文 的 瑰 宝
晋 古 文 字
❖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礼崩乐坏;士阶层的活跃;
士的地位变化(知识与权威的变化)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 ❖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左传》
❖ 百家兴起: 儒、道、墨、法、名、阴阳、农、 纵横、杂家、小说家
❖ 特点: 1、尊从天道,崇尚自然; 2、倡导“无为”; 3、强调个体精神的自由、独立; 4、辨正的思维特点;
3、强调个体精神的自由、独立; “与天地精神相往还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 物论》) 平等观 个体自由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表记》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03讲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副本

03讲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副本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主张“因材施 教”,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主 张“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认为“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人们 “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 (固执)、毋我(自以为是)”,等等。
2.孟子(前372-前289)
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 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 车,古文;舆,今字。车又 音居,是故,子舆、子车、 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 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影响延续至今
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这些古老的文化, 因为未曾经历轴心时代的文化突破与文化类 型的成功转化,而逐渐被新兴的文化征服, 并自行死去,终于成为文化的化石。 古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 国文化因为经历了轴心时代的理性觉醒与伦 理宗教文化的确立,遂影响延续至今,成为 文化史上的活的存在。
1.正面:“立人达人”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反面:“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正己 2.修己 3.示己 1.为政以德 (三) 博施济众 2.遂民所欲 3.先富后教
(二) 行仁需正己
(三 )
“为仁”的目的
实 现 其 理 想 政 治: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礼之用,和为贵”.
(三)先秦儒家思想 精要
1.孔子 关键词: 复礼 归仁 正名 修身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一个“仁”字。 什么是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彼 此相爱。用什么方法去爱人?就是“推己及 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 恭,执事敬,与人忠”,在这里,孔子表现 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 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 现。

【最新资料】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最新资料】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论述题目: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试举例说明。

在回答“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何谓“轴心时代”。

把握了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涵,我们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和精神过程的坐标体系内准确定位“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充满“基督中心主义”色彩的“历史的轴心”概念。

之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对此概念作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分析。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命题。

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位于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区间)的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纷纷取得了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雅斯贝尔斯指出:“……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

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个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在印度,这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

在伊朗,祆教提出了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来、第二以赛亚。

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

”这些在全人类历史上足堪“伟大”之称的精神先驱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针对人类所遭遇的善与恶、是与非、痛苦与幸福,以及历史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了探索,以思考和著述接替了膜拜与巫卜,以“人类意识”的觉醒超越了漫长懵懂的原始时代,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世界,宗教也于斯萌蘖。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PT精选文档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PT精选文档
1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 题———“轴心时代”。
2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由甲骨卜辞知祝活动于商王左右。 《周礼·春官》有“大祝”、“小。象炙龟之形, 一曰象龟兆之纵衡也。
21
巫、史、祝、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较正式 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 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 治。
22
西周的社会意识由“尊神”转向“重德”,但文 化由官方控制的传统被强化,有“国学”“乡学”之 目,“学在官府”与“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 互为用。
15
(五)学术垄断于公室的局面被打破后,私学繁荣起 来。相应的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蓬勃发展。其 表现一为百家各自立说,互相争鸣;二为各门学科 走上了独立分化之路。
先秦诸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以至整个东方 文化的精神资源。
16
二、“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的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 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藏于王 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 商王和贵族无日不卜,无事不卜。
9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
10
郡县制的出现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封建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又是在春秋时期萌芽,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而东周时整个社会有特别重视各个领域的文化发展。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建立了这样一个“文化轴心”: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其基本背景是:1)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起“大一统”统治秩序和观念形态,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文化人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他们赢得了相对的人格独立;百家之说遂应运而生。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是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加快了文化的交流,又促使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还为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交流与渗透,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当时有力的背景下,形成了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的格局。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兵家……这些学家的思想理论以实用性为出发点,所以特别有生命力,有些战国文化即使在现代也非常有用。

因此,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个以大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此背景下,诸子蜂起,先后兴起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等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

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自此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容和方式,大多没有超出诸子百家的视野。

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1-3轴心时代在中国纲要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1-3轴心时代在中国纲要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1-3第三课:轴心时代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概况约公元前20XXXX世纪,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长安县沣水中游西岸营建丰京,第二年,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

西周建都镐京(西安);东周建都洛邑。

西周(公元前l20XXXX2--770)历十二代共353年,公元前771年亡于犬戎。

东周(公元前770--225年),共545年。

西周的社会状况:《左传》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而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20XXXX 年~公元前221。

春秋时期是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

之后是战国时代。

按照《史记》的说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西周时代,王室强大,诸侯国则相对弱小。

周天子能够控制各个诸侯国。

到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相互攻战杀伐。

潼关以西的王畿之地,都被秦国占走了。

东周王室只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西周初年分封作为王室屏藩的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力量逐渐强大相互兼并。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剩下的大国只有七个了,即战国七雄,最后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走向了统一。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普遍实行变法图强,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二、周代的礼乐文明礼的广义与狭义:广义来说,是各种政治社会制度规范的总名;狭义来说是指礼仪文明。

古人认为礼的功能,是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定后嗣者也。

”(《左传》)可以用于“别亲疏,定是非。

”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二)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二)

马 端 临 视 其 特 点 为 : 周 以 礼 造 士 。
民 之 敝 , 利 而 巧 , 文 而 惭 , 贼 而 蔽 。
远 之 , 近 人 而 忠 焉 。 其 赏 罚 用 爵 列 , 亲 而 不 尊 。 其
《 礼 记 表 记 》 云 : 周 质 , 不 胜 其 文 。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三代文化的特点〕夏商周三
朝,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华夏 族已成为一个较稳定的共同体,并 不断发展壮大。它又是中国文化发 展的关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各 种思潮、学术流派,都能在此寻找 到渊源,因此这一时期奠定并形成 了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范畴和概念, 为以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 的成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本特征:
文明奠基,元典创制。像世界其他地区独 自生成的文明系统一样,此一阶段已经奠定 了文化的基本构架,后来影响中国文化乃至 整个东亚文化达两千多年许多特征在此阶段 已初步显现。尽管这一时期华夏族的宏大空 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 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 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 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商人把现实的世界叫做“下”的世界,把神的世界称为“上”的 世界。既然“下”的世界有一个统治的王,那幺,“上”的世界也一 定有一个至上神是最高统治者,他们称之为“帝”或“上帝”。在殷 人的宗教中,不仅有至上神“帝”或“上帝”,而且还有帝廷,有帝 使、帝臣。商代的巫术已经普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达到无事 不卜、卜筮,无神不祭、不祀的程度。“巫”不仅是祭祀的代言人, 而且是当时天知地知的圣者,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代表者。
云 纹 铙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周公与周初的统治者通过反思夏商灭亡的 经验教训,认为天命无常,天命可以转移,上 天决不会把统治权永久地赋予一姓王朝;人事 最终决定天命。基于这种认识,周初统治者提 出了“明德”、“慎罚”、“保民”的治国思 想,这是对殷人敬神事鬼的一种反拨,在文化 史上初露重人事,轻神事之端倪,蕴涵着中国 文化模式的重塑,正如《诗经》云:“周虽旧 邦,其命维新”。近人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于 文化之变化,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 大变革,自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 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是旧制度废新制 度兴。”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这一章还是比较重要的,出简答题的资源点较多,不排除出论述题,因此要重点把握。

1、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外来因素以及社会政治结构。

2、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两个特点影响中国文化: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3、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国构)2、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秋战国:中国⽂化的“轴⼼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的⽂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变⾰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的主张,进⾏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是礼崩乐坏的社会⼤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产⽣了⼀个以劳⼼为务,从事精神⽂化创造的阶层。

⼆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静态的⽣活格局,⽂化传播规模⽇盛,多因素交织,提供了⽂化重组的机会。

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候列国,尚未建⽴统⼀的观念形态,为多种⽂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是周天⼦共主地位丧失后,世守专职的宫廷⽂化官员下次向下层,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2、春秋战国是中国⽂化的轴⼼时代。

因为此时中国⽂化精神的各个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化⾛向⼤致确定。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pt课件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pt课件
10
儒道的对比
儒家
道家
注重人事
尊崇天道
讲究文饰
向往自然
主张有为
倡导无为
强调个人对家族、 醉心于个人对社会
国家的责任
的超脱
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立, 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
儒和道由对立走向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11
法家
▪ 代表人物:管仲(齐) 子产(郑)
▪ 主张:严刑峻法(治 国方略) 实行 文化专制主义
自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 游及淮、汉流域广大地区的居民已基本上融合成 一个统一的民族,不再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 区别
18
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 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 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 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 仲连是同时代人。
17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不仅为文化轴心 时代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力的推动了华夏 族的最终形成。
兼并战争造成局部统一,秦、楚二国经过春 秋300年的变迁已实现华夏化,各方面趋于一致。
13
墨家
▪ 创立者:墨翟(鲁) ▪ 主张:尚力、节用、兼爱
天志、尚同 ▪ 发展历程:秦汉后逐渐消
失,近代出现复苏之势
14
墨子:出生日期:前468 ,逝世日
期:
前376;名翟(dí),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
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
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时期背景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 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 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
然而,在这充满血污与战 乱的动荡年代,中国文化却 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阅读答案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阅读答案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

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

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

“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

《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

”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莱然。

”“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

”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

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范文

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范文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人物: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孙武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封建领主制正在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新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阶级阶层之间,斗争激烈且复杂。

在这个的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这些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已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不同看法和主张,出现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百家争鸣”的局面。

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提到了战国主要的思想学派,称为“十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汇集的《七略·诸子略》,将《汉志》中提到的“十家”改为了“九流”,去除了小说家这一学派。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创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儒家以孔子为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法,崇尚“仁义”和“礼乐”,主张“德治”和“仁政”,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准则是“礼”。

在教学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特别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关爱他人,并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著《春秋》。

关于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语录体文集《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之后,儒家的继承人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反对战争和暴君污吏,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论述题目: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试举例说明。

在回答“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何谓“轴心时代”。

把握了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涵,我们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和精神过程的坐标体系内准确定位“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充满“基督中心主义”色彩的“历史的轴心”概念。

之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对此概念作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分析。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命题。

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位于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区间)的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纷纷取得了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雅斯贝尔斯指出:“……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

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个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在印度,这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

在伊朗,祆教提出了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来、第二以赛亚。

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

”这些在全人类历史上足堪“伟大”之称的精神先驱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针对人类所遭遇的善与恶、是与非、痛苦与幸福,以及历史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了探索,以思考和著述接替了膜拜与巫卜,以“人类意识”的觉醒超越了漫长懵懂的原始时代,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世界,宗教也于斯萌蘖。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人的文化维新(一)宗法制度的建立。

(二)一整套礼乐制度的确立:1、“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

2、“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历史上把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500余年称为春秋战国。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竟相争霸的时期。

中国文化就在这种大动荡、大变革中迎来了她空前的辉煌。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一)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专门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

(二)战乱使文化得以传播和重组。

(三)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四)文化官员从宫廷走向民间,直接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一)诸子百家主要流派:司马谈六家之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

(二)儒、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思想特征: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正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学派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墨家学派主张“尚力”,“节用”,“兼爱”,“天志”,“尚同”,典型地反映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阴阳家运用阴阳消长模式论证社会人事。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中原地区各古老部族,在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中被几个大国逐渐吞并。

到战国后期,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华民族。

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略讲)一、宏阔的文化精神(一)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秦与罗马、孔雀王朝为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

汉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惟有罗马。

(二)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安昆明池、汉赋、《史记》均为秦汉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巨制。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 敬天保民思想的意义:
• 第一,周初的统治者对统治权威的来源和 依据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民意、民心) • 第二,从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出发,周人 合乎逻辑地引发出一系列政治统治的思想 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逸”和 “民彝”。 • 第三,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和德政。
•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 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 (分吉、凶、军、宾、嘉五礼)。
• 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 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 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 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 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 “以德配天”。
• “敬天保民”的思想内容:
• 首先,敬天。天子是皇天选派来人间代天 行职的,因此他必须恭敬地对待上天,并 对上天负责。 • 其次,保民。即以关爱之情怀治理百姓。 这方面有功绩,即是有德,就会得到上天 的庇佑。 • 第三,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依据 便是“德”。“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 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后母戊鼎(原名“司 母戊鼎”)是商后期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铸品,原器1939年 3 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 家庄武官村。此鼎形 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 厘米、口宽79厘米,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 大最重的青铜器。
2、周人敬天保民
•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败了赫赫大国,这在西 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他 们震惊与反思。《尚书· 召诰》云:“我不 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 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 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明德慎 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 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 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 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4、“王官失守,学术下放”——世守专职 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 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 殷周时代,巫史掌管文化教育,只有贵族及 其弟子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内容,也 限制在礼制、法度、宗教神学的范围内。 • 随着周天子权力旁落,宫室衰败,宗法奴隶 制趋于瓦解。学在官府的局面自然维持不下 去了。许多原载王公贵族、诸侯大夫门下从 事各种文化活动的士,纷纷流落民间。
严明的军事团体作风
• 墨家不仅是一个学派,也俨然是一个军事 团体,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旋踵。”
• 其领袖称为“巨子”,由贤者担任。对所 有成员握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 孟胜“阳城自杀” ——田襄子
• 2、法家 • 先驱人物:管仲、子产。主张强化法 令刑律。 • 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申不 害、慎到、韩非。 •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 到重“势”。 • 韩非集法、术、势之大成,建构完备 的法家理论。
二、先秦诸子
•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 法、道。 • 刘歆《七略》增加:纵横、杂、农、小说。 • 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诸子十家, 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 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 流”。 • 1、墨家 • 2、法家 • 3、阴阳家
• 1、墨家显学 • 《吕氏春秋· 当染》“从属弥众,弟子弥丰, 充满天下。” • 《韩非子· 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 • 《淮南子》“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 《孟子》“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 言,不归杨则归墨。” • 《庄子》“钳杨墨之口”
•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 亲也,利索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 之富贵,匠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 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 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 人之死也。——《备内》 •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 之。——《外储说左上》 •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 市。——《难一》 •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外储说》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精选2021版课件
32
精选2021版课件
33
士作为一个拥有独立的社会政治地位,掌握专门文化知识,不耕 而食,不富而贵的专职脑力劳动者阶层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风云 激荡的历史舞台上,是有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原因的。
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的在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更高层次的 劳动分工,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完全分离;另一方面,也提供 了足够数量的劳动产品以减少一批“不耕而食”的劳心者。
精选2021版课件
29
稷下学宫有如下功能:
1.各派私学收徒授业的基地。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文则服。温柔孝 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 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 。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 管子集校·第子职》)这很可能是当时的学生守则。
——顾炎武《日知录》
精选2021版课件
14
4、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百余年中,变革尤其剧烈。在 不断的征伐交攻之中,各诸侯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 希望最终胜出。他们纷纷变法,如逐步推行郡县制, 以军功为晋升其阶级禄位的依据,大量吸纳人才等。 同时,诸子也纷纷提出各种谋求统一的理论设计,并 干谒王侯,以求获得实践的机会。这些人的种种政治 理论学说的创制以及各国君的反复实践尝试,为后来 统一帝国的实现准备着条件。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精选2021版课件
9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
精选2021版课件
10
郡县制的出现
封建制的敝端既已充分显露,于是出现了郡 县之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错金银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及纹饰展开,成都市出 土。是连环画的和装饰画的肇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 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前221)
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
地。董说(yue,明代)《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 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 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 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 物。
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 ———“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经济上重农;
政治上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 化上,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改造 土著文化。鲁国得到的西周礼器文物典籍甚多,有 “周礼尽在鲁”之说,鲁又有重礼的传统,所以孔子 和儒家产生于鲁,乃势所必然。 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
极大地促进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中华文化因 而获得更加蓬勃的生机。
其他如魏人吴起、尉缭,赵将廉颇、赵奢等,都是兵家
的重要人物。
秦文化
秦先世为西戎的嬴姓部落,不与中原会盟,各国以夷狄
视之。西周中叶受封为附庸;东周初,因救驾之功,周 平王封其为诸侯,并把周族聚居地丰、岐等处赐予秦人。
秦民风坚韧强悍,勇于进取,务实高效,功利主义鲜明。
齐鲁文化
一、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造成两种风格迥
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 齐文化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经济上“重 农”,又“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治上,不尚 “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 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 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 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
工艺方面的成就为青铜冶铸,丝织和髹漆。
楚文化巧夺天工的工艺,主要有青铜器、漆器、丝织、帛
画等。 荆楚艺术保留和延续了原始宗教的氛围,保留和延续了人类 童年期的炽热情感和天真气息,同时吸收了中原传入的发达 文化和工艺。它比中原艺术保留了更多原始文化和商文化的 遗迹,又绝无殷商艺术的恐怖、威慑和周代艺术的理智、秩 序,无论是工艺、绘画还是文学,想象总是丰富多彩,情感 总是鲜明炽热。 楚人有独特的风俗。
春 秋 战 国 势 力 图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
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 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 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其次,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汉初崇尚的黄老之学来自齐鲁文化。齐鲁 霸王之道,逐渐合成为“汉家制度”。刘向说,齐国尊贤 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鲁国亲亲者先内 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 齐有霸迹者武政也。汉朝统治者合而用之,对此后历代统 治者的治国方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明有效,因其封建制的传统并不深厚,所以变法改革的阻 力相对较小。大批非秦籍的人才如百里奚、西乞术、孟明视、 商鞅、张仪、公孙衍、白起、吕不韦、尉缭、王翦、李斯、 蒙恬等都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贡献。
秦文化以功利追求、法纪严明、实绩恢宏著称,不以
文学悠游,哲理创建见长。所谓“秦国之俗,贪狼强 力,寡义而趋利”。
龙凤虎纹绣,1982年湖 北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图案长29.5厘米,宽21 厘米,由龙、凤、虎、 虬四种动物组成,中间 是一只凤鸟,双翅张开, 脚踏虬;另一侧是斑斓 猛虎,张牙舞爪朝前方 奔逐龙,龙作抵御状。 图案色彩鲜艳,绣工精 细。
凤纹
凤鸟纹
龙纹
塔 形 纹 锦
镜衣 田猎纹丝带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之物。长 31、宽22.5厘米,1949年长沙 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二、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巨大的作
用和影响。 首先,齐鲁文化的出现,打破了镐京在文化上的垄断。古 代文化中心由西而东转移。战国时期,齐国一直是东方的 大国,统治者又重视文化发展,设立稷下学宫,“招致天 下贤士”,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战国以后,儒学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百家争鸣。仅在先 秦时期,齐鲁地区就产生了管子、晏子、孙武、墨子、孟 子、庄子、邹衍、孙膑、吴起等文化伟人。这在世界文明 史上也是罕见的。反映了齐鲁文化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 齐鲁之地是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于前302年毅然决定仿效北方游牧民族,把“博
衣大带”的华夏服饰改为上衣下袴的“胡服”;废除传 统的车战和步战,改用“骑射”。
这一改革成效显著,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
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武灵王以开放的文化观为指导,从服饰、战法改革入手,
与这个变乱的社会一道被抛弃于动荡之中的是思想的世界。…在这一 思想分裂的时代,人类才真的开始不完全依赖幻想的神明和自在的真
理,而运用自己的理性…… (葛兆光)
三、先秦时代的区域文化
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地域文化有: 齐鲁文化:姜太公封齐侯;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今都



属山东。 三晋文化: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名晋。 秦文化:陕西宝鸡、关中一带,受封最晚。 楚文化:长江中游,包括今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安徽等地区,面积最大。 吴越文化:今浙江、江苏南部地区。 巴蜀文化:今四川、重庆地区。
农业、水利、畜牧业发达,善养马相马,伯乐、九方
皋都是秦人。医药也较发达。秦以小篆为统一文字, 喜刻石,留下了今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
楚文化
商周之际,芈(mǐ)姓荆人鬻熊立国于今湖北荆山一带,其重
孙熊绎周成王时被封,立“楚”为国号。其创造的文化成为 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南支。
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是其表面的特点。“信巫鬼,
重淫祀”是其显著的文化特色。这一点似保存了殷商时期的 文化传统,与当时各国文化大异其趣。
长于幻想玄思是其另一个明显特色。哲学上以虚无为取向。
文学艺术上以浪漫华彩为尚。
楚地是道家的发祥地。老子、庄子都是楚人。 庄子的散文和屈原的楚辞是楚文化瑰丽神奇、惊采绝艳的文
学代表。33篇《庄子》以其幽远的意境,奇特的想象,变幻 莫测的章法,汪洋恣肆的文笔,成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屈原诗歌高洁的品格,炽烈的情感,驰骋的想象,宏阔的结 构和一咏三叹的节奏,开创了独领风骚的楚辞文体,留给后 世永久效法的楷模。
虎座飞鸟
战国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48厘米,高 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 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 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
春秋中期,1923年出土于新郑郑公大墓。现藏河 南博物院,被认为是时代精神开始变革的象征。
青铜盘龙纹尊, 1978年湖北随县 曾侯乙墓出土。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 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 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世界的几大文明同时进入理性思 维时期,出现了专门的知识圣贤。他们所创制的 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各自民族的文化走向。 这时形成的核心精神,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不断复 兴。那时的先哲们都创作出了包蕴该民族基本精 神的文化元典,又称元典时代。
专注于耕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 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以最适用有效的手段调集 资源、富国强兵,不屑于仁义礼乐的讲究,更无意于思 辨、玄想。对人伦关系的道德要求,也远远不如东方各 国那样严格。雍容纡徐的儒家文化难以立足,而励精图 治的法家学说在此得到充分的实践并终成正果。
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公室强大、私族卑弱,社会结构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3、兼并战争和商品经济使得文化传播和交流
的速度加快。 4、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二、百家争鸣
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
杂、农、小说家。
孔丘…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由反思 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 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 有很大的差别。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