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合集下载

3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

3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

33
以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为主 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 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极为深重。
34
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 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 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
35
中国人对个人(统治者)的权威 和权力存在盲目的崇拜心理,“官本 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 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 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
13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4
第二节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四个特征
1. 家天下的延续 2. 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
15
家天下的主要特点: 一姓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 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直统治 下去。由此,宗法制度其本质就是 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1.
36
16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 史,一个家族接一个家族,长达二 三百年(清),短则十来年的统治 (秦)构成了中国的政治史。
17
2.封国制度不断 封国制度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 要内容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建 立郡县。汉代又采纳分封制。魏晋 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 只是称谓不同而已。皇帝家族一直 享受封邦建国的特权。
20
宋代以后,豪门大族不计 其数,虽不属皇姓,但权势极大, 有自己的庄园或园林。有大量的 土地,享受着荣华富贵,且历代 相传。 如红楼梦四大家族。
21
上下五千年,各朝代家族制 度一直长盛不衰。 族权和神权,政权和夫权一 起统治和束缚着中国百姓。
22
家族制度在经济领域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 中国的“老字号”企业几乎都 是某一个家族承办的。中国的私人企 业有许多都是家族企业。 如“同仁堂”、“荣宝斋”。 “希望集团”。

6中国宗法制度.pptx

6中国宗法制度.pptx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一)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 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 种制度。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 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 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 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 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在宗法制度 下,家族——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 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 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 造成的祸乱。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 考虑之列。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
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 是五常的纲纪。
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 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 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 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 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如下特点: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
❖ 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 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 趋势。
❖ 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 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 ”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 化。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 嫡长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 这两大集团的对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西周和春秋和战国 时期,甚至影响到整个中国历史。代表东夷集团的殷商 夺取政权以后,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了600年,末 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西 周就是华夏集团重新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的王朝,但建 朝之初东夷集团依然强大,西周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征 伐东夷的战争,代表东集团的诸嬴的势力范围进一步被 压缩并被分化牙解,迫使属于东夷集团的嬴秦、嬴赵西 迁,秦国远祖就是在这一时期由日照地区万里迁移来到 西北地区的。秦人远在西北,不忘故土,墓葬的头向都 朝着东方,这也是秦始皇登基后数次东巡琅琊的原因之 一。同样,留在中国的嬴江进一步被分割成嬴江、嬴黄 等三等诸侯小国,江国的国都也被迫从山东曲阜迁到河 南正阳。
• 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 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 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 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 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 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影响
• 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 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 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 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 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 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钱氏家族
• 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 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 钱复、钱穆等。钱缪的后裔不仅人才辈出, 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当代国内 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 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 四是家国同构:
• 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 性。 •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 忠孝矛盾处理:且夫孝始于侍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 举行一定的仪式 :司马、司空、司徒 • 有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周公分封,除了授土、授民, 还要进行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届 时对封君进行一番训诫,委以管理 一方的职责。”

3、宗庙祭祀制度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宗法型特征→中国文化伦理型 2、专制性特征→中国文化政治型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 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 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的特点,亦造成 了中华文化中的奴性化人格、官本位现象、狭隘的 小农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缺点。


二、宗法制度长期延续的原因
1、儒学的作用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程颐说:“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 则朝廷之势首尊。”
2、小农经济的影响 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以维护家庭生活的 自给自足,血缘关系愈发牢固,强化了家族观念, 实际上是宗法制度之根本。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宗法制影响下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宗法制度的演进
•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家天下的崩溃,宗法制 度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几近绝灭,形成大一统的 社会政治结构,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致命的冲击。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兴,提出一 系列以血缘宗法思想为核心的清规戒律,企图用血 缘宗法思想维护君臣伦理的封建秩序。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门阀制度。→ •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选官,宗族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以祠堂、家谱、族规等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3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套完整而严密的专制制度; 秦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 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等中央机构正式建立 唐朝:六部二十四司建立
尚 书 省
吏 部
礼 部
刑 部
兵 部
户 部
工 部
皇权与相权之争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设置
朱元璋与锦衣卫
内外之争
4、对人身控制严密(什伍制;连坐法) 5、思想文化控制
诸候受封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天子对诸侯有巡狩权、命官权、迁爵权 诸侯对天子有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的义务
封建与宗法制 关系图
3、宗庙祭祀制度 目的:尊祖敬宗,维护宗族的团结与 血缘关系的流传,巩固政权; 左宗右社制度
太庙正殿

思考题: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嫡庶关系 (嫡子与庶子、妻与妾),请用历史或文 学作品举例说明。
二哥(18岁)
嫡次子
庶次子
庶子
五哥(12岁)
妾二 (侧室) 大哥(2016岁)
庶三子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 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 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 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大 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 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 暮得水来归。手如错,足下无菲。怆怆履 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 悲。
宗法制是血缘的家族权和国家政权合 一的产物,是贵族等级制同政权等级 制相结合的结果。 时间:商代后期;西周建立了完备的 宗法制,创始人是周公。

1、嫡长子继承制

据《独断》记载,三代的“一夫多妻制” 情况是这样的:“天子娶十二,夏制也, 二十七世妇。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 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周人上法帝喾正 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人也。 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 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 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思考题
1、什么是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何特点?它为何能够 在中国长期延续? 4、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正负 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参考书 •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科版81年 • 汪汾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1992 •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中国思 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 张星久《新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武汉大学1993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 田昌五《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1996 • 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社1994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 度产生于商代后期。而宗法制度的形成、完备和确 立,则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
1、嫡长子继承制
• 世袭制度:商朝兄终弟及(母系)→周代的父子相 继(父系) •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 《春秋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不以长。”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结构
主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 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 严密。重点探讨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 国文化的正负面影响。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血缘宗法制度的产生
1、古代婚姻形式:原始群婚→血缘群婚(兄妹婚、 抢亲婚)→族外群婚→对偶婚(母系)→专偶婚(一 夫一妻制) 2、古代姓氏:“姓”缘于母系氏族公社时,主要 有明血缘的作用。氏则为姓衍生的分支,是父系氏族 或部落的标记,后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春秋战国, 社会发生大变革,姓氏制度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 秦汉以来,姓氏合一,通称为姓,一直延续至今。 3、通过姓氏与婚姻结合成宗族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
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一、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其完善程度是其它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二、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而后者不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但超姓氏的家族本 身却依然在发展。 身却依然在发展。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刘秀登基 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 后,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豪强地主对土地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他七次下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但最终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理学家所 垂青。 垂青。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pptx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pptx
人控严) 三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
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 成 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 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 表 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对 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 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 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 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
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1. 宗法制度的产生 中华先民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 从野蛮阶段转换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 类原有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 长期保留下来。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演化而成的。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氏族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欧洲:长期以来,教权凌驾于王权 中国:凭借武力,很早就夺取并强化专制权力,神职人 员成为顺从的奴仆 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进程后: 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型,其君主专制制度的阶级 基础有僧侣、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所以专制君主在维 护旧的封建贵族的利益的同时,也拉拢资产阶级,鼓励 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 以中国、土耳其为代表的东方型或亚洲型,其阶级基础 是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 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重农抑商。
2.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⑴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⑵经济基础稳固 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外朝(丞相)权力不断削弱→尚书台→中书省 →门下省 ⑷对人身控制严密 人口管理和户籍制度 什伍法、连坐 控制生计,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3.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 型范式。 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 型范式。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 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 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2.宗法制度的确立
西周宗法制度的确立者是周公。 周公在“封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从而系统 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 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 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 诸公六,诸侯四”。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卿四佾,士二佾。 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灌输君权至 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第三版中国文化入门第三章

第三版中国文化入门第三章

展的严重阻力。
•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 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
家族、家长制的历史发展
大家族和皇权的关系: 大家族势力强大,对皇权构成威胁,但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又是 皇权的得力助手。如何维持大家族的存在,并发挥维护社会安 稳的作用经宋代理学家设计后,大致如下: 1、发扬尊祖敬宗的宗法精神,利用现存的聚族而居的形式, 以祖庙、祭祀、族谱、族规等制度和法规,把同族人联系起来, 教育族人,使得家族和睦团结,使得家族成为社会安稳的因素, 不是对抗的因素。
君权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整个国家都是皇帝“家天下”的个人私产,臣民 都是皇帝的仆从。臣民则把皇帝看作是“天之子” ,当作自己的主宰而顶礼膜拜,尊崇有加,敬仰有 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说的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广大无边。
宗法制中的特权
皇帝的意志代表着法律,要 绝对遵从,不可轻慢。秦王 嬴政率先将自己封为始皇, 以后历朝都在吸收儒家学说 基础上不断对君权提出更加 具体的要求。汉承秦制以后 ,汉儒董仲舒提出“三纲五 常,强调君权、父权、夫权 ”,宋代进一步强化细化臣 对于君、子对于父、妻对于 夫的绝对服从意识。
周 初 世 系 分 封 图
血缘宗法的历史沿革
血缘在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与传统中国政体的形成密不可分。中国传 统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是在古代社会宗族的 普遍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
西周时期全面完善 了以血缘关系为核 心的土地分封制度, 形成了血缘亲属制 度。 春秋时期孔子把西 周看成是理想社会, 并试图恢复这一礼 仪制度。
家族、家长制的历史发展
夏商时期出现了父家长制家族。夏商的王家世系在 氏族社会组织中都是父子相承的。西周后期、春秋 战国时代,氏族解体向小家族演化。一般氏族演化 为一般小家庭成为国家徭役税收的基础,氏族贵族 演化为较大家族,成为统治者的助手与对手。

中国文化概论03章

中国文化概论03章

二、民间家庭财产为诸子平分
早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就奖励分居,《分户令》规定:“民有二 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西汉初,已实行诸子平分家产。
实例分析(二)
三、封国制度不断
据《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云:“高祖子弟同姓为王 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 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 赵国; 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 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 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 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 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 用承卫天子也。”
相关补充(三)
五、削藩、推恩令等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邪臣计谋为淫乱, 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为六, 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 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 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 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 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 犬牙相临,秉其 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也,尊卑明,而万 事各得其所矣。
《中国文化概论》 教师用书
《中国文化概论》教师用书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内容提要(一)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1.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制。 3.宗庙祭祀制度。
内容提要(二)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1、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极易养成惟上、 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2、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 “官本位” 困扰中国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 礼教,某种程度上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
思考题
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 特征? 2、宗法制度包括那些内容? 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 响和负面影响?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一)什么是政体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行使其统治权力实 现对国家的管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国体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 政体表现和服务于国体。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关系、文化传统、国 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国体的国家,也可能有不同的政体。如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主要实行君主专制统治,但也出现过民主 制或共和制政体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 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其中共和制又可划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具 体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采用民主共和制政体, 但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制 (三)宗庙祭祀制
(一)嫡长子继承制
1、宗族构成:同一高祖父以下四代子孙构成 的血亲家族 2、尊卑秩序: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 3、继统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称宗子。宗法 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定名分,旨在杜绝兄弟之间争王位
1、分封制目的:是为维护周王室 (二)封邦建国制 2、分封制的内容:受民受疆土 3、世卿世禄制:等级制度,爵位 4、受封仪式:凡受封要举行仪式 1、分封制目的 既分封制。它是在宗法制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它与宗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 法制相表里,构成了封建君 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 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主制度的坚实基础 ——《左传》昭公28年 宗法制确立了王位的继承 权,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室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 宗亲便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诸侯其实是王室陪臣 人。 ——《荀子 儒效》

中国文化概论(肖少宋)第04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肖少宋)第04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宗族:也称家族,是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 干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结合而成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2.宗法 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
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 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 则,是中国古代解决政治权力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
〔汉〕蔡邕《独断》载,天子一后多妃,诸侯一夫人 八妾、卿大夫一孺人二妾、士一妻一妾,嫔妃、妻妾生子 众多,不立章法,就会乱套,于是就以母亲的身份和子出 生的先后确定继承权。
嫡长子继承制事先确定了权力的归属,避免了兄弟为 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它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用血缘 亲情维系王权稳定。周天子,从君统看,是天下的共主, 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是天下的大宗。
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是中国古代解决政治权力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第三讲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引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一)完备的宗法制度 (二)严密的专制主义
《孝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 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
《大学》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家国一体”在儒家的推动下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 的稳定结构。国家利用宗族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宗族 要求政府的保护以利发展。
(五)普遍实行父系单系原则 严格将女性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在宗法制度中几乎
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 下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化为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第10页/共44页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民族有聚散,但文化由民族共同体诸要 素组成,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1、有一个共同源头;
2、历史上相互渗透,有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中国文化是由各地域文化组成的:
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 燕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历史上蒙古和满 族统治过中国。出:月氏族;入:朝鲜族、 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
(2)汉族前身是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 核心。汉族与非汉族不是绝对的 ;
(3)在巩固和开发边疆方面,少数民族做出了 特别重要的贡献。藏族(前身是吐蕃)在青 藏高原;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蒙古 族在内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 山族在台湾。
目前的文化遗址与文物保护:
中国目前发现古遗址95086处,其中新石 器时代至周代的最多,古墓葬达66360处, 化石类1571处。
中国文物藏品达1000多万件,国家一级 文物达10万余件,全国县级以上文物保 护单位5万处以上,建有各种博物馆已 2000座。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和 方法
现实意义: 其一,认识民族自身;其二,认识当前 国情;其三,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学习方法: 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 与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 新相结合。

3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中 国 与 欧 洲 政 体 的 差 异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是与一定的国 体相适应的,比如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多采用君 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 宗教势力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中国的神职人员只 是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中 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的眼界开阔, 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而中国的农耕经 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同时, 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 发展农业,抑制商业。
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 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
者其为人之本与4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忠孝节义第三节第三节专制制度与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1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异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是与一定的国体相适应的比如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多采用君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1、家天下的延续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
1、家天下的延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史。周代统治者是 姬姓家族;秦朝是秦姓的天下。汉代刘邦曾与 大臣们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种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就是一般的 平民。普通的知识分子也受其影响。
(秦/3,刘汉/12,司马晋,杨隋/2,李唐/21, 赵宋/9,朱明/16,清爱新觉罗/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如下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不仅延 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趋势。 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 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 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家天下的延续 2. 封国制度不断 3.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 族权和父权 4. 家国同构 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族制度深深植根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 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 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2.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⑴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⑵经济基础稳固 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外朝(丞相)权力不断削弱→尚书台→中书省 →门下省 ⑷对人身控制严密 人口管理和户籍制度 什伍法、连坐 控制生计,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3.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 型范式。 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 型范式。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 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 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欧洲:长期以来,教权凌驾于王权 中国:凭借武力,很早就夺取并强化专制权力,神职人 员成为顺从的奴仆 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进程后: 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型,其君主专制制度的阶级 基础有僧侣、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所以专制君主在维 护旧的封建贵族的利益的同时,也拉拢资产阶级,鼓励 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 以中国、土耳其为代表的东方型或亚洲型,其阶级基础 是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 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重农抑商。
周公制礼作乐,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
宗法制度: ①嫡长子继承制 商:兄终弟及→父子相继(康丁以后) 周自成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来看,是天下的共主, 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来看,又是天下的 大宗。 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 会的统治秩序。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1. 宗法制度的产生 中华先民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 从野蛮阶段转换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 类原有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 长期保留下来。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演化而成的。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氏族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②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 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逐级层层分封,天子→诸侯→ 卿→士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制侧室,大 夫有二宗。 诸侯受封有一定仪式,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 诸侯分封卿大夫——采邑制,卿大夫依此例分封 士。
③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制度既然是以血缘关系来辨别同宗子孙 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 十分强调尊祖敬宗。 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 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礼记· 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 三庙,士一庙 左宗右社——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 土的象征。
2.宗法制度的确立

西周宗法制度的确立者是周公。 周公在“封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从而系统 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 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 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 诸公六,诸侯四”。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卿四佾,士二佾。 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灌输君权至 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