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合集下载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模板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模板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一、导言良好的品德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其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学生品德不良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的任务。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提高,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层出不穷。

另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成就追求和功利心理的泛滥,使得学生面临种种压力,导致他们品德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2.家庭教育的不当家庭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然而,一些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过分溺爱、纵容孩子、过度关注功利,或者家庭内部亲情匮乏、争吵频繁,都可能导致学生品德的不良表现。

3.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学校注重学术成绩的追求,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另外,一些学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学生纪律不严,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品德偏差。

4.个人心理和道德观念的混乱一些学生内心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自私自利,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

他们追求短暂的快乐,缺乏长远目标和坚持的毅力,这也使得他们的品德表现不良。

三、矫正学生品德不良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其次,家庭要加强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三,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发展,多与孩子交流,解开孩子内心的困惑。

2.加强学校品德教育学校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首先,学校要明确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安排。

其次,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

第三,学校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一些中学生形成了不良品德行为,比如撒谎、偷窃、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自己造成伤害,也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一些矫正方法。

首先,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内在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自我认同、情绪和压力等。

一些中学生可能具有较为孤独、内向的性格,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常常感到被忽视和排斥,想通过制造扰乱和引起注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情绪问题也是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中学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家庭问题、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产生压抑和焦虑的情绪,习惯性地用不良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外在心理因素包括教育环境、同伴关系、媒体影响等。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教育环境对其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影响。

同时,同伴关系也能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更加重视同龄人的认同和赞许,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

此外,媒体对中学生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矫正方法。

首先,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建立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引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其次,加强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

对于那些存在情绪问题的中学生,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有效地管理情绪。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积极的情绪处理方式,防止情绪的负面影响。

第三,加强同伴关系的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师资,并鼓励中学生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第一篇: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近年来,学生的品德问题成为了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出现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品德不良?如何矫正?本文将会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家庭教育不当学生的品德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很密切的关系。

在学生的成长中,家庭是唯一的第一把手,定下了学生的成长方向,塑造了学生的性格。

然而,现今的家庭因为工作、事业等原因,无法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注。

学生在家中,通常会看电视、打游戏等,时间非常长,忽略了家教的重要性。

家庭主要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第一任管家,应该启迪孩子思想,传递一种健康的价值观,给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

正确的做法家庭应爱护孩子,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展示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倾听孩子的话语,尝试理解他们的心情,适时教导他们;强化家规,端正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做正确事情的成就感。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责任,学校的教育也应当越来越多元化。

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有一类内容是一些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的,尤其是在德育方面。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学校教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有些教育缺乏足够的的亲身经历和生动形象的模拟,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达到成绩的目标而进行焦虑而不是真正的关心。

正确的做法学校需要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定位,强化德育教育的力度,不仅让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功,也为他们的未来塑造出良好的人格符号;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兴趣。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把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校园管理,维护校园安全,防止不良品德在校园中扩散,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

三、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如今,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法不责众的风气盛行,导致学生们的价值观被扭曲。

中学生不良品德成因及纠正方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成因及纠正方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成因及纠正方略在和许多教师的交谈中常常听老师们说:“某某学生真难教!”“某某学生又打架了!”反映学生难教、成绩差、不好管、品德不良等的怨言。

这种怨言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中普遍存在。

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我对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进行了归类:一、厌学型。

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只要会认几个字,会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

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积极性。

如逃学、迟到早退、不按时、不认真完成作业等。

二、浪荡型。

做事马虎,吊儿郎当,放荡不羁。

三、两面三刀型。

当着人一面,背着人一面。

做事狡猾、不诚实,不讲信用。

四、压抑型。

遇到挫折时和不快时不愿与人交流,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

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消沉、低落。

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自我评价偏低,对自己甚至社会感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五、破坏型。

一些学生的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不好的后果。

这种学生常常以违反道德规范如说谎、骂人打架、破坏公物的方式和手段表现或发泄自己的心情,且不易接受教育者的评价,对行为后果一般不后悔,甚至有满足感、得意感。

根据农村中学生所处的环境,笔者分析出造成学生出现以上不良品德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每一天的气氛,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生活习惯,家长对社会事物的评价等时刻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

但在农村环境中,家长们往往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家长本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

有的家长自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有的家长长期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甚至在家里摆起“道场”,招摇撞骗。

有的家长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只养不教,重养轻教。

农村中大多数的轻壮年到外地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叔婶婶代为管理。

家长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没有在身边进行教育、管理和帮助。

当前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矫治措施【精选文档】

当前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矫治措施【精选文档】

当前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矫治措施------------------------- 讲座资料【内容提要】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准则或道德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

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逐渐失落,新的道德标准还没形成,这难免使人无所适从,在这种困惑下,有些人就会做出一些越轨行为,甚至犯罪。

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该遵守的不止社会道德,更应该包含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因此,笔者把学生表现出来的违背道德、违反纪律的行为称之为道德失范。

本文正是通过探究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成因,从教育的角度提出矫治的措施。

【关键词】道德失范表现成因矫治一当前社会面临转型,新旧道德观念正在交替,社会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也影响了在校的学生。

由于他们收到各种原因的影响,也表现出一些与道德、纪律相悖的思想和行为。

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第一,不懂礼貌,没有公德。

有些学生,见老师,不打招呼,背后揶揄;对同学,谩骂嘲讽,大打出手。

出门在外,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江湖义气,称兄道弟。

第二,目中无人,自私自利。

面对父母,妄自尊大;面对师长,桀骜不驯;与同学交往而缺乏诚挚友谊,把互帮互助看成交换功利。

第三,弄虚作假,奢侈虚荣。

考试作弊,不以之为耻,反倒见人就说;虚报成绩,避免责骂;挥金如土,追求时髦。

传统美德,抛诸脑后。

第四,纪律涣散,好逸恶劳。

追求自由,放纵自己;上课东张西望,下课玩物丧志;作业马虎应付,考试交头接耳;追求享受,逃避劳动。

二造成当前中学生这些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个是客观原因,即学生外部环境的因素。

另一个是主观原因,即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造成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策。

首先,父母的某些恶习对子女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子女的道德行为。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doc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doc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新塍中学李凯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而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不良行为、缺乏关爱和监督、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教师对学生行为缺乏约束力,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另外,欺凌行为和恶劣的同学关系也是一些中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3.同伴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他们的同伴圈子中有不良倾向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不良品行,比如吸烟、酗酒、旷课、违法等。

4.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品行。

比如,有些中学生为了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或违反规则。

5.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

媒体中对于暴力、毒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渲染和宣传,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都会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给予孩子关爱和监督,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和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制定正面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中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引导。

3.同伴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力很大。

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同学关系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中学生和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并将理想教育融入同伴关系中,共同传递和维护良好价值观。

4.培养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积极评价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从而减少不良品行的发生。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3、社会教育:社会应该为初中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加强对不良思 想和价值观的打击和防范。同时,社会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我们下面通过一个实际 案例进行分析。
小明是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大声喧哗、交头接耳,甚至干扰其 他同学学习。此外,他还经常抄袭作业,考试时作弊,不尊重老师和同学。小 明的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对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了负面影 响。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目录
01 不良品德的成因
03 案例分析的重要时期,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实际教 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初中学生存在不良品德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品德素养。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快 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可能会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如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矫治对策
针对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可以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提出具体的矫治对策。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小明的这些不良品德主要源于家庭教育和自身因素。 小明的家长经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导致小明缺乏和管教。 同时,小明自己也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 修养。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不良品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治对策:
1、学校教育:老师可以与小明进行单独谈话,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和学习问题, 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培养他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同时,班级可以组 织一些集体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班级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 形成。

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矫正

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矫正

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摘要:当代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存在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隐患,学校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其后果不言而喻。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造成初中生品德不起行为的心理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又从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心理动机和抓住有利时机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两个角度提出矫正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点启迪。

关键词:初中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受错误的道德支配从而违反道德规范,导致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道德过错行为,其外在的表现是小偷小摸、痞子习气、打架斗殴等。

最近,有关权威部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3-15岁的初中生是品德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这说明初中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稳妥而扎实地做好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要矫正品德不良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只要这样才能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学生的品德是在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

要矫正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必须从学生的主客观两方面入手。

初中时期是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发期,在这一年龄阶段,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能够独立地接受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念。

模仿和学习自己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他们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由于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加上自制力比较差,因而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从而沾染恶习,成为品德不良行为的问题学生。

二、造成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及原因概括来说,造成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从而衍生了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其道德认识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一些道德要求和标准,从而导致脱离实际,道德观念错位,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二)异化的人际关系在离异家庭或者父母关系异常的家庭中,学生往往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学生品德不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

首先,家庭环境是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品德的不良。

许多家长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放任自流,导致其产生各种不良行为。

此外,家庭关系不和谐、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也会对学生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学校教育体制也是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当前的教育体制侧重于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

一些学校为了应对考试竞争,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对于学生的品德问题往往只是敷衍概括,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无法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第三,社会影响也是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社会舆论环境负面、道德底线模糊、价值观多元化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年轻人对于网络、娱乐圈等影响较大,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或是追逐个人享受的快乐,缺乏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意识。

此外,社会对于一些不良行为的宽容度较高,学生容易受到错误的价值观影响,进而产生品德不良。

为了矫正学生的品德不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家庭要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完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觉悟。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

最后,社会要加强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媒体、网络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学生品德不良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解决起来需要多方合力。

家庭要注重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社会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差、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父母离异等都会造成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2.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不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不良、同龄人错误观念的影响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矫正措施:
1. 家庭教育: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有耐心地和孩子分享生活经验,做好家庭教育。

2. 学校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

3. 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4. 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指导,帮助中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提供机会:学校和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培养他们的成长潜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学生的品德不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在学生时期,培养良好的品德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剖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矫正措施。

首先,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原因三个方面。

在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常常会对孩子的品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任性和自私,使得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

另一些家庭则存在着家庭暴力、家庭纷争等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家长过分追求学术成绩,忽视了品德培养,也是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单一化的观念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形成了挑战。

现代社会普遍推崇物质追求和竞争导向,忽视了人的素质和道德。

学生可能在这种浮躁的社会氛围下,过分追求成绩和物质享受,缺乏对社会责任和他人福祉的关注。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沉迷于虚拟世界、缺乏沟通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等。

另外,个人原因也是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都会影响他们的品德发展。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成长环境不良、性格乖张、情绪不稳定等原因,产生了懒惰、自私、不负责任等品德不良的行为。

针对学生品德不良的现状,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矫正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应发挥重要作用。

父母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并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此外,家庭教育也要注意平衡学术成绩和品德养成,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教育也应加强品德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应该将品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和校规校纪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此外,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准则以及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阶段,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不多,但他们的消极影响很大,不仅加大老师管理班级的难度,还会无形间带坏其他同学,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德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峰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现在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矫正中学生的这种行为,解决中学教育的困境已迫在眉睫。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特点作为班主任的我在跟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主要表现为:1、学习热情不高,对学科没有兴趣。

碰到不喜欢的课程,他们就会把注意力转到其他的地方。

如:看漫画书,玩游戏,与同桌聊天等等。

2、缺乏学习的进取心,没有竞争意识。

他们不重视学习,更不重视学习成绩,甘于落后其他同学,没有上进心。

3、脾气暴躁、容易冲动。

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四处发泄,欺负同学,无视老师的教育,态度傲慢,有时甚至与老师起冲突。

4、喜欢攀比,存在不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衣服追求光鲜亮丽,头发追求时尚前卫,鞋子追求品牌质量。

5、盲目讲哥们义气。

看到朋友被欺负,就召集一群人对打人者群殴,严重者甚至召集社会不良青年在校外拦堵。

这些行为不仅加大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难度,还造成了班级的不良风气。

二.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学生出现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教学观察以及家访等途径,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长通过各种调查分析可以知道,真正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并不多,而兴趣、动机、脾气、生活、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对他们行为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而他们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父母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而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何培养独生子女,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首先,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管、家庭成员间冲突等都会给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家庭教育的加强和改进。

家长应该放弃溺爱和放任的教育方式,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关心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提供积极的榜样。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善于沟通也是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

其次,学校教育是中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环节。

一些中学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理念陈旧、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这些都会对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教师,提供终身教育机会,加强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师德师风的培训。

此外,学校还应该开展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品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社会影响也会对中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媒体的过度商业化、社会道德风险等都会对中学生产生负面示范作用,导致他们形成不良品德行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应该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提倡媒体伦理规范,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

同时,社会应该引导中学生接触和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提供健康的娱乐和社交平台,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解决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密切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和教育中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给予中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他们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成为社会有益的一员。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不良心理因素及矫正

中学生不良心理因素及矫正

中学生不良心理因素及矫正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是生理、心理都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多思多梦,对未来有种种的理想,而又缺乏必要的知识;有充沛的精力而又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有探索的精神而又分不清是非界线。

他们是社会中最积极敏感的阶层,他们从过去的传统走来,又向未来的理想走去。

社会上的各种力量,新与旧,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都集中交织在他们身上。

就这一群体整体来说,基本素质是好的。

他们向往美好的未来,立志成才,具有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视野开阔,尊师守纪,勤奋向上。

但是,毋庸讳言,这些花季少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不少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

这类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种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青少年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花季少年中成为高发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这些问题孩子的思想行为主要表现在:其一,没有奋斗目标,不思上进。

我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课间打打闹闹非常活跃,可一到上课,就开始睡觉。

一次语文课,上课铃一响,他又开始睡觉了,我将他叫醒,并说上课睡觉耽误了学习,他却极为不满地说:“学不学是我自己的事,你管不着。

”不难看出,他对学习生活根本没有奋斗目标,缺乏进取精神,这样的孩子在哪个班都有。

其二,言行不一。

主要表现在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和非正规场合不一样,角色不同不一样。

少数孩子当他的行为与规范发生偏离时,或有同学、朋友帮助指出,或有家长、老师进行教育,他都能满口接受,并决心改错,但事后就像没发生此事一样,依然如故。

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分析及其矫正-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分析及其矫正-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分析及其xx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表现出的稳定特征。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成因学生品德不良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的一定心理活动形成的,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①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中教育的不良因素,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②社会不良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人的交际往来也不断增多,这就使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就会受到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③学校工作不力。

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因此,教育者的错误观点、片面的思想方法、教育方式简单化、教育措施的不力和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品质问题,都会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恶化,④大众传媒影响。

大众传媒是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网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很大影响。

由于年幼,学生无法对信息正确辨别,一些不良信息容易对学生的品质造成不好的影响。

2.主观心理因素。

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学生的道德认识还在形成之中,他们的道德观念还不够稳定,缺乏评价能力,往往会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产生各种不良品质,②表现异常的情感。

有些学生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混淆是非、颠倒美丑、不明道理等异常反应;③明显的意志薄弱。

有些学生在错误面前缺乏自觉性和自制能力,经不起外界诱惑而重犯错误;④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将不良行为多次重复,形成了坏习惯。

3.学生不良品德的类型。

①过失型:采取违反纪律或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方式,②品德不良型:采取违反道德规范的方式和手段;③攻击型:主要采取发泄的方式,对特定对象对抗、报复、迁怒等,具有公开性和爆发性;④压抑性:主要采取逃避的方式,如不参加学习、交往活动或消极应付,以及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一般带有隐匿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
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同学们对周海的派头惊叹不已,周海也因自己的一
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2、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二]: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某市高一(1)班学生方宏伟躺在医院里,因失血过多而面色苍白。

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蒯彪找到方宏伟,让他一起去教训教训高一(2)班的李和林,因为李和林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蒯彪。

方宏伟和蒯彪是铁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结果,他们和李和林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方宏伟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斗现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三]: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

某中学高二学生谭明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拿第一,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

他从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

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谭明,谭明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
活乐趣。

4、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

某市高一学生程胜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好。

可是他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他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

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程胜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他总是乐此不彼。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

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

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

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

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

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

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

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

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