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2014新教师培训讲座

开篇寄语

大家好!

首先我以一个老教师的名义对在场的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即将走上教学岗位,有了可供自己耕耘人生的一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你种下什么,又将收获什么,将决定你生命的质量。

看到你们一张张青春活力的脸,我想到了朱自清《春》里的三句话: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希望大家用你们的“新”和“美”去创造中国教育的不朽神话,用你们的“力”去引领中国教育的崭新未来!

如何快速成长、成熟、走向成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这是我们每一位新教师关注的焦点。

成长的门径在哪里?许多新教师从模仿老教师,特别是一些知名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入手,期望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快速丰富。我刚刚师范毕业的时候,就走了这条路。我模仿于漪、模仿钱梦龙、模仿魏书生……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即便你把这些名师的课堂实录一字

不差地背下来,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也不会有人家的教学效果,反而处处受制、处处尴尬、处处蹩脚。

关注名师,向名师学习,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这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关注名师的视角,错的是我们学习名师的切入点。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名师外在的东西,我们学习名师不应该从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开始。

名师的教学技巧从哪里来?他来自名师的教育思想,来自名师对教育教学的独到的理解和见解,这是“源”。思想和智慧是教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教学过程以及其中的技巧是“流”。“源”只有一个,而“流”可以有很多。

所以,学习名师的正确方法是追本求源,即探究名师的教育思想,汲取精华,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教育信念,这是一个成熟教师必备的底蕴,是一切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强大支撑。

思想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善恶美丑、是非对错时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思想决定取舍,取舍决定走向,走向决定命运。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战胜蒋介石,凭的绝不是实力,而是思想。蒋介石把革命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少数富人身上,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的成功寄托在广大的劳苦大众身上,蒋介石重战术,毛泽东重战略,如此而已。

同样,一个教师要在教育这块土地上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靠的也是自己的思想。教师的成长与成熟是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与超越,绝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技巧的不断纯熟。

思想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反思中获得提升。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的螺旋式上升轨道。

中国的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有许多的东西受到了或正在受到来自我们自身以及外部的巨大冲击,有许多传统观念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位。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承,还有发展、创造的使命。这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站在民族发展及人类发展的高度,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价值走向。

一、教育思想之教育观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思考教育。就像农民不能不思考土地一样,教育是教师的土壤。

教育的问题纷繁复杂,但我们总要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才能搞教育,才能搞好教育,才不至于犯方向性错误。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还是人。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人的成长需求,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人才培养。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基石出了问题。当我们把目标锁定为人才培养的时候,已经与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当然也与杰出人才渐行渐远了。

美国没有全国性口号式的教育目的,但各级各类教育总是围绕着培养“珍视自由、努力独立、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的公民”在进行的。

一个是社会本位,从社会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一个是个体本位,从人的发展需要制定教育目标。一个注重共性,一个注重个性。

两种文化直接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比如,孩子跌倒了,美国的家长会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而中国的家长会火急火燎的把孩子扶起来,而且还会大骂地不平,再踹上两脚。一个培养了独立性,有了困难,独立面对;一个培养了依赖性,遇到挫折,怨天尤人。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苏格拉底说: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就好像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而现实是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功利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

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功利主义的教育,必将造成整个民族的集体浮躁,大家都冲着名利去了,趋之若鹜;没有人再去追求所谓的理想、自由、精神的超拔、思想的高迈。

二、教育思想之学生观

一个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情绪。有人说,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教师如果视与学生打交道为烦恼之源,那一定是他的学生观出了问题。

学生是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考试的机器。他们需要关注、需要沟通、需要理解、需要尊重。

案例1:

高一年级新生第一篇作文,某特级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校园秋桐》。批改时发现一个女生苏秀的作文,从语言文字、布局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均无可挑剔;思考良久,该特级教师决定第二天把此文作为范文。老师先请苏秀声情并茂的朗读,然后,在学生的一片惊叹声中,宣布苏秀的作文为零分。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方式,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然后,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