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

合集下载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诗歌的手法诗歌手法一共分为三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描写角度。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通感、双关、借代、叠词、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角度:白描、渲染、衬托、动静、感官、方位、对比、虚实、细节。

(一)修辞手法1、比喻: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事物的特点或者化抽象为具体。

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例句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例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拟人: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特点,如神态动作和心理。

作用:富有人情味。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夸张:夸张除了可以夸大还可以缩小。

作用:突出特征,营造气势。

例句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例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用典:包括化用古人、事件、诗句。

作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情感含蓄。

常见典故:桃源闻鸡5、通感:五感相互转换,多为化视觉为嗅觉、化听觉为视觉。

作用:形象生动。

例句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例句2: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6、双关:一个词语有两个含义,多出现在炼字题里面,一般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事物。

作用:深化内涵。

例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借代:借代包括以特征、部分、具体、专名、官职来代指事物,常见不常考,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叠词:两个一样的字连用。

作用:形象生动、拟声准确或突出情感。

例句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例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句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阶段练习: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诗句直接抒情。

例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白描、细描知识点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白描、细描知识点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白描、细描知识点白描: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渲染、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它原为中国画技法,即用简练的墨线来勾勒画面,不事烘托,不着色彩。

这种绘画手法被引入文学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或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捷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勒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作用:可使描写的景物的内涵更加丰富,使描写的人物更富神韵,更能传神地表达人物内心,展现情操品质。

能烘托气氛,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所描写重点更加突出,使人过目不忘。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历来被认为是元曲中的绝唱,早在元代就被周德清《中原音韵》列为“秋思之祖”,它的独特魅力主要在于对秋景的简洁、朴素的描绘。

前三句由名词铺排而成,十八个字九个名词,罗列了九种景物,集中展示了“秋”的特色,描绘出一幅简洁明快的秋景图。

再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劚,zhú,用砍刀、斧等工具砍削或锄一类的农具。

)全诗没有任何修饰,寥寥数语就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以小见大,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细描(工笔):即“细节描写”是对诗词中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一般会使用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或者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使所描写的人或景物形象生动逼真,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

例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两句给我们很深刻的印象。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最新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最新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

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

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

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一)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手法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 山水图。请从写景的顺序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空间顺序,由江山写到江面和山泉,最后写天 空。先写长江的长、淮山的翠绿,再写江水湍急 和山泉湍急,最后写天空中云雾变成露水,新月 变成扇形,鸿雁一字排开如一条线。写出了一幅 绚丽多彩的浔阳山水图。 2、作者写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先写远处万里 长江像一条白练,点点淮山显得愈发青翠,再写 近处江上的帆船来往迅速,山上的泉水激流而下, 像闪电一样快;最后写天空中云彩都变成了露水, 刚出来的月亮像一把扇子,塞外的鸿雁排列一字 向天边飞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浔阳山水图。
诗歌鉴赏 炼字型
启发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手法的要点出)。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白”和“黑”都是使动用法,分别是“使……
变白”“使……变黑”的意思(1)。写出遍地
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浓重的雾气使河
方法八:渲染(绘色绘声绘形)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进行渲染。突出了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 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 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
总结方法: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或如何)写景 的?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水面平的池塘,后两句是 动态描写,东风起,垂杨舞,荷叶万点声,采用 动静结合使荷塘美景赋予了动静变化之美。

2020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终极总结

2020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终极总结

2020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课件
22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2015天津)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 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 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①词中借景抒情; 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勾 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③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⑤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2014全国)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 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 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含、耐人咀嚼。
15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6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幢幢:chuáng chuáng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 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撩乱的边关 愁绪无数,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 着长城。 ②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 无限。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和长江的奔腾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在《念奴娇 赤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 壁怀古》词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借塑造周 由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由此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 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采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诗人对故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2: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3:起兴起兴,又叫“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7年上海卷第16题“就作品中的画线句, 联系上下片内容,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 写一段鉴赏文字。”
• 2008年天津卷第16题考查王维的《山居即 事》的后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2008年山东卷第14题第一问“上阙的景物 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 析。”
• 2009年江西卷第14题第二问:前人认为司 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颔联“雨中黄 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为全诗动人处,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意境) •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 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 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 寄托和抱负。
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 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 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 蓄、耐人咀嚼。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 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①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②春风吹雨,残红满地, 从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 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 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古诗鉴赏中的 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
写景句的作用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这首诗(词)开篇(首句)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写景句,并分析其作用。 4、这句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写景句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奠定诗歌感情基调。 3、交代时间,时令,天气状况,地点等内容。 4、先言他物,引起下文。(起兴)
参考答案:①上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通过 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 “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③表现 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 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 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 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 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 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 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 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 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 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 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①词中借景抒情; 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勾 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③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⑤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2014全国)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 生漪,雨晴还日西。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 舟的景象 ②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 ④衬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感,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 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写景句的作用
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时不仅 是一种作用,而是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所以在鉴赏 诗歌或是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 去鉴赏分析,总结积累。
答题要注意层次,步骤。 内容作用+ 结构作用+情感
写景句的作用
送人到松江 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 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撩乱的边关 愁绪无数,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 着长城。②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 无限。
•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9题考查周朴的 《春日秦国怀古》设题为:“你认为这首 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 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 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问: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 分析。(4分)
结构上: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内在关系
} 以乐景写乐情 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 以哀景写乐情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 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
• 如2007年北京卷第12题对苏轼《望江南》 这首词设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 首词作赏析。”
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 为本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 对沉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 离愁的难耐。 (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二、情景关系类答题步骤
•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 2、列举景物(意象) •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幢幢:chuáng chuáng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