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
汉语语音史9近代声母系统
三、声母系统从近代到现代的变化
《中原音韵》有二十五个声母,到15世纪的《早
梅诗》变成二十个,即知[tʃ]痴[tʃ’]十[ʃ]与之[tȿ] 齿[tȿ’]诗[ȿ]合并,儿[ʒ]与疑[ŋ]辅音脱落,并入
零声母。这与现代汉语的辅音已经很接近了。
从《中原音韵》到《早梅诗》再到现代,声母的变 化主要有:
各地方言也体现了这个现象,见组分化而精组未 分化的方言还有很多,但精组分化而见组未分化 的方言却不存在。
[ts][ts‘][s]发音部位靠前,是舌尖前音,而[i][y] 是舌面前元音,声母受韵母影响后移,变成舌面 前的[tɕ][tɕ‘][ɕ]。
而[k][k‘][x]是舌根音,发音部位靠后,受[i][y] 同化前移,也变成了[tɕ][tɕ‘][ɕ]。
这个现象,直到十六七世纪的韵书、韵图中尚无反 映,在《五方元音》中,“剪鹊系”和“金桥火” 仍截然分明。
酬,市流切 是,承紙切 善,常演切 盛,是征切(chénɡ) 盛,承正切(shènɡ)
奉[v] 邪[z] 匣[ɣ]
非[f]肥犯附乏 心[s]松随/徐祥/似俗/谢席 晓[x]和寒/嫌匣/祸憾/幸学
规律:
塞音和塞擦音的平声字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送气 清声母;
仄声字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不送气清声母;
清代的意大利传教士金尼阁《西儒耳目资》(1626 )仍以k[k]注见母字,以ç[ts]注精母字,表明当时 的北京音中二母尚未发生演变。
十八世纪,《圆音正考》(1743)教人们辨析所谓 “尖音”和“团音(圆音)”,是最早反映这个现 象的。
在[i][y]前念[tɕ][tɕ‘][ɕ]的叫团音,如“经、轻、兴” 等,属见组声母。
(平聲) 透[t‘]堂田徒頭 定[d]
(仄聲) 端[t]宕電杜獨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1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摘要: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以及现代。
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上古语音,到《广韵》三十六字母,宋时期三十六字母,《中原音韵》等阶段,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声母系统中的22个声母。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论述汉语声母系统的演变。
关键词:汉语声母系统演变一、上古声母系统的发展在汉语语音史中将先秦时代的语音称为上古音。
我们研究上古韵部和声调主要根据先秦的韵文,如《诗经》、《楚辞》,然而上古声母研究的资料不如韵部和声调方面来的丰富。
因为在声母问题上,上古韵文不能再作为根据。
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一般根据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
大体上,凡“同声者必同部”,此原则由清代小学家段玉裁所提出。
然而虽“同声必同部”,但不一定是同一个声母,而且这是从韵部说的。
并且这只是一个原则,允许有例外存在。
目前对上古声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古无轻唇音”说、“古无舌上音”说“娘日归泥”说“喻三归匣”说“喻四归定”说等。
古无轻唇音,由钱大昕先生提出,钱先生指出“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
如,古音“微”如“眉”。
《仪礼·少牢礼》:“眉寿万年”注:“古文‘眉’为‘微’。
”孔子写作春秋时写作“筑郿”(《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在《公羊传》中“郿”作“微”。
古无舌上音,也是钱大昕先生提出,是指上古没有“端透定泥”只有“知彻澄娘”。
这一说法在《经典释文》中的反切中,已大量事实证明,直到隋代,知系还没有从端系中分化出来。
娘日归泥说,最早由章太炎先生提出。
即在中古的娘母和日母字在上古都读作泥母字。
从谐声偏旁的角度来看。
如“尼”属三十六字母的娘纽,但从“尼”得声的“泥”却在泥纽,可知上古娘纽读如泥纽。
对古无娘母没什么异议,然而,古无日母还存有争议。
声母
声部韵部
根据汉语哑文音节的双拼化和双方化需要,规定声母和介母构成音节的前半音,称为声介合母或声部,韵母 (含韵调)则构成音节的后半音,称为韵部。
一声部表 二韵部表
谢谢观看
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类(发音部位: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 ①双唇音:b p m(3个) ②唇齿音:f(1个) ③舌尖前音:z c s(3个) ④舌尖中音:d t n l(4个) ⑤舌尖后音:zh ch sh r(4个) ⑥舌面音:j q x(3个) ⑦舌根音:ɡ k h(3个) 2.按发音方法分类(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包括三个方面: (1)阻碍方式 ①塞音:b p d t ɡ k(6个)
普通话声母总表1.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规定,y、w分别为有韵头的零声母音节,韵头i、u的改写,如音节yan 是零声母音节ian的改写,即yan作为一个整体,故y、w不算做声母,但根据人们的习惯拼法,会将yan使用声母 拼韵母的方式拼出,即y-an-yan,故把y、w算作声母。
2.韵尾ng属于鼻辅音,但普通话发音系统中,此音已不再作首辅音,故不在普通话声母的范畴内,但在一 些方言中,会以声母形式出现。
2.zh ch sh
舌尖后音zh ch sh,山东的一些方言区容易发成舌叶音。即舌前边缘跟上齿齿龈接触,舌尖脱离硬腭,舌面 前部向硬腭抬起靠拢,舌面凹下形成一个小孔道,嘴唇略向前突出,这样发出的音叫舌叶音。矫正时,应将舌尖 翘起,接触或接近硬腭,发出纯正的舌尖后音。长江以南绝大部分地区、山东济宁、东北部分地区,大多将翘舌 音zh ch sh发成平舌音z c s.如何发好翘舌音难度较大,尤其南方地区,长期发音习惯很少将舌尖翘起,使得舌 尖不那么灵活。练习翘舌音,必须改变以往习惯,反复使舌尖上抬,按照发音要领,准确发出zh ch sh,其次要 掌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有些同学能够练习发好声母zh ch sh,但发具体音节时,又会出错,其原因是不 清楚哪些字读翘舌音,哪些字读平舌音。下面提供几种方法,试着练习:
论普通话声调的演变与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档
论普通话声调的演变与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言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汉语最早出现的时期是上古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时期成为汉字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时期。
汉语的语音从上古到中古,从近代到现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声调也不例外。
知道中古声调到普通话的四声的演变,掌握声调演变的规律,对于说好普通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的有自己的方言。
了解声调的发展规律,对于各民族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学习汉语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普通话声调的演变要想了解声调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声调。
声调就是指音节内部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的变化;音节读音的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具体变化值就是调值。
调值的确定我们通常采用国际语言大师赵元任发明的“五度标记法”。
把声调的高低调值分为五度,分别用1、2、3、4、5来表示,其中1表示音高最低,2表示次低,3表示中,4表示次高,5表示最高。
普、55通话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35、214和51。
中古是由魏晋初期开始,止于明朝中叶。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
(由于史料和文献的不足,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的内容无从考证,因此这里不予探讨)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该书原书已经失传,但语音部分幸运的因《广韵》等增订本而保留下来)全书中,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归入到平、上、去、入四部分,这是最早的确定声调的文字记载,也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最重要的依据。
普通话的声调也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叫“四声”,现代汉语的声调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继承和发展。
想研究中古“声调”到现代“四声”的历史演变关系,首先要掌握四个规律:第一个是“平分阴阳”,第二个是“清阴浊阳”,这两点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汉字读音的演变规律
汉字读音的演变规律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时间流逝,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原因,汉字的读音也在慢慢地产生变化。
那么,我们现在学习的汉语普通话相比造字之初的古音,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先从声母的角度讲一讲。
汉字读音声母的演变,大致有以下几个规律:一.分化①古无轻唇音:上古音中没有声母f,它是从声母b或p中分化出来的。
比如“庖牺”就是“伏羲”;“旁”的声旁是“方”;阿房宫“房”读páng;“板”、“版”、”阪”声旁是“反”;刚愎自用中“愎”声旁是“复”;“邦”、“蚌”的声旁是“丰”就是这条规律的反映。
②古无舌上音:即上古音中没有声母zh 、ch 、sh ,它们是从d或t中分化出来的。
比如“蛇”的声旁是“它”;“橙”、“澄”的声旁是“登”;“郑(鄭)”的声旁是“奠”;“铁”的声旁是“失”;“都”的声旁是“者”;“雕”、“凋”、“调”的声旁是“周”……③声母n和r古音相近,后来各自分化出来:如“汝”的声旁是“女”;“仍”、“扔”的声旁是“乃”;“佞”的声旁是“仁”……④声母j、q、x是从g、k、h或z、c、s中分化出来的。
具体的对应关系是:g和z,k和c,h和s的后面如果是i或ü,它们就分别变成了j、q、x。
如北京有庞各庄、史各庄、这个“各”,实际上是“家”的古音,粤语中“家”的发音为gā也可以证明,北方语系中g和ā中间发展出介音i,逐渐演变为jiā,又如“江”的声旁是“工”……二.脱落上古和中古汉语中没有零声母音节,但很多字的声母演变过程中弱化脱落了,如形声字:妹—未,忙---亡,晚---免,桃---姚……三.复合声母的单化据音韵学家研究,古音中存在着两个声母连在一起发音的现象,只不过后来逐步成为单独的声母,如:“麦”是由“来”分化出的字,但一个声母是m,一个声母是l,这就证明了上古时有ml着个复合声母的存在,类似的还有gl、sk、sm、sl、bl等。
例如:果---裸、各—路、录---剥……四.发音部位接近的声母之间会发生转化汉语拼音21个声母按发音部位可以分为与嘴唇有关的b、p、m、f,与舌尖有关的d、t、n、l,与舌根有关的g、k、h,与舌面有关的j、q、x,翘舌的zh、ch、sh r和平舌的z、x、s六组。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2.谐声字(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2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1.《切韵》系统。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叶音法-2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关雎》四章:采、友▪《芣苡》一章:苡、采、苡、有▪《葛藟》二章:涘、母、母、有▪《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期▪《风雨》三章:晦、已、子、喜▪《载驰》四章:子、尤、思、之▪《泉水》一章:淇、思、姬、谋王力三十韵部表-1王力三十韵部表-2关于上古韵部需要讨论的三个问题▪1.韵部的含义。
▪2.关于上古音的构拟。
▪3.通韵和合韵。
关于复辅音问题▪Star,plan,blood,flee,sky▪Zhi,chi ,shi (不是复辅音)1、杠:g 江:j;2、招:zh貂:d3、辅:f 铺:p4、盆:p 份:f獭、癞;體、禮;监、蓝;禀、凛关于上古声调的各种学说中古汉语语音史▪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二、中古汉语声调系统▪三、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四、简介从上古到中古声母和韵部的发展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1.反切▪2.《广韵》▪3.三十六字母反切法-1反切法-2广韵-1广韵-2广韵韵目-1广韵韵目-2广韵韵目-3广韵韵目-4广韵韵目-5广韵韵目-6平水韵韵目-1平水韵韵目-2平水韵韵目-3平水韵韵目-4三十六字母-1三十六字母-2中古汉语声调系统▪《南齐书¡¤陆厥传》载: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形成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这个过程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对汉语声母系统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理清其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及其规律,对声母系统的细化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声母系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音韵学把一个字的字音分成三部分:声母、韵母、声调。
如“声(shēng)”,“sh”是声母,“eng”是韵母,“-”是声调。
声母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上古到现代,它不断发展,形成今天所用的普通话声母系统。
(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根据谐声偏旁。
王力说过,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但不一定同属一个声母,例如“广”,黄声,“广”属见母,而“黄”属匣母。
[1](P65)此外,异文、读若、现代方言及古代外语借词等都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材料。
学者们对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进行了归类。
但由于所依原则不同,归纳的类别和数量也不同,这里我们采用向熹的归类方法:唇音帮[p] 滂[ph] 並[b] 明[m]舌头音端[t] 透[th] 定[d] 余[dj] 泥[n] 来[l]舌面音章[?] 昌[?h] 船[?] 书[? ] 禅[?] 日[?]齿音精[ts] 清[tsh] 从[dz] 心[s] 邪[z]牙音见[k] 溪[kh] 群[g] 疑[?]喉音晓[x] 匣[?] 影[?](二)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中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依据《广韵》等韵书的反切,及前代反切材料和日韩越等外语的借词。
其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广韵》声母系统—唐末守温三十字母—宋人三十六字母。
《广韵》声母共35个:唇音帮[p]滂[ph]並[b]明[m]舌音端[t]透[th]定[d]泥[n]来[l] 知[?]徹[?h]澄[?]齿音精[ts]清[tsh]从[dz]心[s]邪[z]庄[?]初[?h]崇[?]生[?]章[?]昌[?h]船[?]书[?]禅[?] 日[n?]牙音见[k]溪[kh]群[g] 疑[?]喉音影[?]余[j] 晓[x] 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日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审穿禅照喉音心邪晓匣喻影守温三十字母有一定进步,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他把心母和邪母归入喉音,显然缺乏一定根据。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晓h 匣 h 喻y
三、到了宋代,不知什么人又在30字母的基础上增补为 36个,这一增补,也反映了由唐入宋这一时期声母系统 的演变情况,根据发音部位的部位的不同将36字母划分 为七类,又称“七音”。 增补情况பைடு நூலகம்下: 舌音中舌上音增加了一个“娘”母。 齿音中正齿音又添了一个“床”母。 唇音中又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 并且对具体的声母的归类也作了一些调整。36字母影 响深远,后代的一些韵书均采用36字母的编排方式,所 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具体如下:
2.谐声偏旁(形声字) 一个形声字的读音和这个形声字声符的读音, 必定相同或相近,即声、韵都相同或相近。如: 共—供、拱、恭、龚。 3.通假字 一般能够构成通假的,这两个字之间读音一 定相同或相近。如:《搜神记》:“吾父所在?” 《桃花源记》:“问所从来?”“所”通“何”。 4.其它材料等:如古代的注音等。如东汉郑玄: “古读猪如都。”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这是近人曾运乾提出的。即36字母中的喻母 字,在上古一部分归入匣母,一部分归入定母。 即今声母以“y”为零声母的字的一部分在上古一 部分读为h、一部分读为d。如:谐声偏旁: 弋——代;也——地。有——贿;或,域;悦、 兑。
5.腭化音声母 所说的腭化音声母就是指普通话声母中的 j\q\x。 腭化音声母,产生很迟,到清朝前期才在北 方语音中逐渐产生。其来源渠道主要有两个:一 是古代的齿音(正齿)精清从心邪,即今声母 z\c\s,一是来自古代的喉牙音,即今声母g\k\h。 腭化音声母的出现是伴随着四呼的逐渐完备 而产生的,宋元时期只有开合两呼,明清时期四 呼逐渐完备,由于中古音精\见组的声母,都不 能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的韵母相拼合,如果与这两 组声母相拼时,分别受靠前元音的影响,就腭化 为j\q\x。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表四:《广韵》声母表(三十五个):《[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全浊声母指的是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如/b, d, g/等。
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声母的发音会发生一些规律性的变化,这就是全浊声母演变规律。
一、浊化现象浊化是指原本清音的辅音发音变为浊音的现象。
在全浊声母演变过程中,浊化现象十分普遍。
例如,在古汉语中,“百”字的声母原本是清音的/p/,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浊音的/b/。
二、爆破音变擦音在全浊声母演变中,爆破音(也称为阻塞音)一般会变成擦音。
爆破音是指发音时由于气流的阻塞而产生的破裂音,如/p, t, k/。
而擦音是指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时产生的摩擦音,如/f, s, x/。
例如,在古汉语中,“破”字的声母原本是爆破音/t/,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擦音/f/。
三、塞音变元音在全浊声母演变中,塞音(也称为闭塞音)一般会变成元音。
塞音是指发音时气流完全被阻塞而无法通过的音,如/b, d, g/。
而元音是指发音时气流通畅,口腔不受任何阻碍的音,如/a, e, i/。
例如,在古汉语中,“八”字的声母原本是塞音/b/,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元音/a/。
四、爆破音变鼻音在全浊声母演变中,爆破音有时会变成鼻音。
鼻音是指发音时气流通过鼻腔而产生的音,如/m, n, ng/。
例如,在古汉语中,“东”字的声母原本是爆破音/t/,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鼻音/n/。
五、特殊变化除了以上常见的演变规律外,全浊声母还有一些特殊的变化。
例如,在古汉语中,“巴”字的声母原本是全浊辅音/b/,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清音的/p/。
这种变化被称为反浊化。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是语言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通过研究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我们可以了解语言的历史变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现代语言的发音规律。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涉及浊化、爆破音变擦音、塞音变元音、爆破音变鼻音以及特殊变化等方面。
这些规律的存在揭示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对于语言学研究和语音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读音的演变
a
22
入声韵诗词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
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 风残照,汉家陵阙。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崩云),惊涛拍岸(裂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间)如梦,一尊(樽)还酹江月。
a
5
中古汉语的声、韵、调
反切 声类~字母 守温三十六字母
a
6
a
7
声:就是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 纽、母等名称。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为半舌 音、半齿音两类。
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a
8
韵部~韵目
按照各个韵目,类聚反切和被切字,以为 诗文押韵查检字词之用,就成为韵书。
朱熹发展到顶峰 家:叶音谷、叶各空反、叶古胡反
明代焦竤《笔乘》评判说:“如此‘东’亦可以音‘西’, ‘南’亦可以音‘北’,‘上’亦可以音‘下’,‘前’ 亦可以音‘后’。凡字皆无正呼,凡诗皆无正字矣。”
明代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 移。
a
4
汉语语音演变的四个时期
第一是上古音时期,即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主要是指从 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二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诗经》、《楚 辞》等古典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音面貌;
a
12
上古汉语的声、韵、调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
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
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
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
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唤、逆迎。
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
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
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
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简述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主要演变情形
简述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主要演变情形
中古汉语(或称古代汉语)时期的声母主要演变至今的普通话,从双音节演变至双音节,以及声母的变化。
中古汉语主要是以双音母开头的声音,即声母中的b,p,m,f,d,t,n,l,k,g,h,j,q,x,zh,ch,sh等。
其中b,p,m,f比较常见。
这些双音节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变,形成了古代汉语声母出现的阶段:
1、唐朝到宋朝:此时,双音节b,p,m,f开始演变成普通话声母,但是如果是首元音开头的声母,后面还有双音节,这种情况在这一时期也可能出现。
2、宋元至明代:p,m,f已经完全演变为普通话的声母,b,d,t,n,l,k,g,h,j,q,x,zh,ch,sh也完全变得和现代汉语声音一样,但是仍有例外情况,比如t之后是n,n发音像声时仍是双音节的,这种情况仍可能出现。
3、清朝至今:所有的中古汉语双音节声母都已经演变成现代普通话声母,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普通话声母(b,p,m,f,d,t,n,l,k,g,h,j,q,x,zh,ch,sh),而且它们发音一模一样。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摘要:声母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较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上古到现代声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出声母系统的特点。
对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以中古为立足点,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到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演变规律。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对汉语声母的演变的研究是以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中古声母系统以《广韵》的声母系统、《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唇音:帮、滂、並、明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齿音: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喻唐末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按“五音”排列如下:宋人三十六字母是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如下:以上声母系统表现出来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广韵》声母还没有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齿音还分三套。
以上便是对中古声母的认识,以中古声母为立足点,我们上推上古声母,下探近代和现代声母来认识不同时期声母的特点。
二、上古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中说:“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章太炎对上古声母研究的贡献,主要是他提出的《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他在文中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你纽也。
”黄侃提出“照二归精”,曾运乾对上古声母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他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综合上述诸家研究,就可得到上古时期声母系统:唇音:帮(非)、滂(敷)、並(奉)、明(微)舌音:端(知)、透(彻、)定(澄、喻四、禅、邪)、泥(娘)、来齿音:精(照二)、清(穿二)、从(牀二)、心(审二)章(照三)、昌(穿三)、船(牀三)、书(审三)、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喻三)、影三、近代的声母系统近代声母系统是在中古声母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反映了近代汉语声母系统,《中原音韵》中有25个声母:唇音:帮、滂、明、非、微舌音:端、透、泥、来齿音:精、清、心知、痴、十、日之、嗤、诗、儿喉牙音:见、溪、疑、晓、影《中原音韵》表现出来的声母特点有:1.全浊声母清化。
现代普通话语音体系的历史形成与演变
现代普通话语音体系的历史形成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语音历程也源远流长。
“文有音,音通文”,语音和文字同样重要。
现代普通话是中国最通用的语言,作为国家的标准语言,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那么,现代普通话语音体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呢?一、语音体系的形成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语言主要是古汉族语言与部分游牧民族语言,大概是繁华语、燕语、吴语、越语、楚语、秦语、齐语、晋语、韩语、周语、夏语、商语、殷语、纣语等。
古汉族语言是最早的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等汉语形成了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的言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形成了巨大的语音体系。
宋朝时期,为了方便国家官员沟通和交流,制定了遵照国语基准讲话的规定,这就是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清朝时期,普通话的基础语言因京韵与杭州话混合而形成。
1913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讲国语”的主张,这为现代普通话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语音体系的演变语音体系的演变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音位、音系和语音规则的改变和发展。
1. 音位的变化音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节单位,是语言音系的基本组成元素。
语音学家和文学家们分析了汉语各个方言的音响特征,根据《普通话音标拼音方案》制定了普通话的语音体系。
普通话音系特点是:“音位简洁,发音标准化,语音规律易于记忆和掌握。
”2. 音系的变化音系是指同一种语言中的所有音素的系统总和。
语音学家研究发现,现代普通话的音系不同于古汉语时期的音系,它的特点是声母、韵母、声调简单、清晰,音位比较少。
普通话中的声母、韵母、声调、儿化音等构成了现代汉语语音体系的核心要素,其演变有着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3. 语音规则的变化语音规则是指语音系统中一些固定的规定,包括方言特有的语音规则和普遍适用的语音规则。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交流,语音规则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演变。
由于各方言的发音方式不同,语音规则也不尽相同,使得普通话的语音规则日趋缜密,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语音规律。
声母的演变
4.声母的演变我们学习音韵学,学习古音,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不是为学习音韵学而学习音韵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透彻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我们通过中古时期的三十六字母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可以从历史上认识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特点,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的历史来源,寻求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做好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化工作。
对方言区的人来说,可以利用音韵学的知识,运用语音演变的规律,寻求自己的方音与普通话对音关系,更好地学习掌握普通话。
因此,进行语言历史比较研究是很重要的,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看声母的演变。
拿宋人三十六字母(或《广韵》三十八字母)与现代汉语二十二声母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变化: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2.精、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ʨ]、[ʨʻ]、[ɕ];3.知组、照(章、庄)三组合流为舌尖后音[tʂ]、[tʂʻ]、[ʂ];4.零声母字大量地增加;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中古时期的全浊声母,从宋人三十六它母来看有:“并、奉(《广韵》无)、定、澄、从、床(船,崇)、群、邪、禅、匣”共十个,这十个声母从发音方法上来分,有三组:塞音(并[b]、定[d]、澄[ ]、群[g])、塞擦音(从[ʣ]、床[ʤ/ʥ]、奉[bv])和擦音(邪[z ]、匣[ɣ]、禅[ʑ])。
后来这套全浊声母逐渐清音化,元代初年已经完全变为清音,与相应的清声母合流。
因此,中古音的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全部消失(普通话的全浊声母[ʐ]来自古次浊声母“日”)。
但是在某些方言中,这类声母并未完全清化,仍旧保留有全浊辅音,例如吴方言和湘方言。
下面是苏州话中全浊声母的读音:步[bu]331、族[zoʔ]23 、度[dəu]321 、事[zɿ]331、陈[zən]24、食[zɣʔ]23、共[goŋ]331、常[zaŋ]24、复[voʔ]23、学[ɦoʔ]23这三类音的演变规律并不完全一致,下面首先看塞音:A..塞音的规律是:平声演变为同部位的送气清音,仄声则演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
壮语同普通话在声母的增减的差异
壮语同普通话在声母的增减的差异壮语同普通话在声母的增减的差异在研究语言差异和相似性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声母系统。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壮语和普通话在声母增减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这两种语言的声母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对语音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1. 普通话声母系统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被广泛使用。
在普通话的声母系统中,有23个辅音,它们分别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2. 壮语声母系统壮语是中国国家通用话言之一,主要使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壮语中,声母数量要比普通话多,并且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
一般来说,壮语的声母系统包括30个辅音,它们是b、p、m、f、d、t、n、l、g、k、h、j、c、s、y、w、z、s、v、r、j、q、ɲ、ŋ、x、ɣ、dʒ、ŧʂ、dʐ、ɬ等。
3. 声母增减的差异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壮语比普通话的声母数量多。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特殊的声母上,如ɲ、ŋ、x、ɣ、dʒ、ŧʂ、dʐ和ɬ等。
这些特殊的声母在普通话中并不存在,因此对于学习普通话的壮族人民来说,掌握这些特殊声母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壮语的声调系统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普通话有四声,而壮语则有八个声调。
这种差异使得两者在语音上的韵律和音调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4. 声母增减的相似之处尽管壮语和普通话在声母增减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它们都使用了类似的辅音,如b、p、m、f、d、t、n、l、g、k 和h等。
这些辅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着相似的发音方式和用法。
壮语和普通话都有着丰富的辅音系统,因此可以通过声母的准确使用来区分不同的词义。
这种丰富的声母系统为语言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壮语和普通话都能够清晰地传递信息。
壮族人民并不仅仅只会说壮语,很多人也能够流利地使用普通话。
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
第八讲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本讲主要内容:1、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2、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重点掌握内容:韵尾的发展和声调的演变规律。
本讲主要叙述两个问题,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一、韵母的发展汉语从上古发展到中古,韵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古汉语三十韵部,按照主要元音和韵尾的不同分为阴(9)、阳(10)、入(11)三类十一组。
到魏晋南北朝42个韵部(见王力《汉语语音史》113页)。
到中古《广韵》九十五韵部(61阴阳 34入声韵部)。
这之间,韵部的分合显得十分复杂。
比如上古的“之”部韵分化出中古的“咍、侯、灰、皆、之、尤、脂”七个韵。
趋势是韵部的划分越来越细密。
从中古到近代,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广韵》95韵部,206韵,141个韵母,到平水韵106韵,再到《中原音韵》19个韵部,46个韵母。
总的发展趋势是整个韵部系统大大简化。
我们知道,汉语音节中的韵母一般是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而韵头和韵尾最能体现汉语语音的特征。
所以,我们从韵头和韵尾两方面来看韵母的发展。
1、韵尾的发展韵尾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①、-p、-t、-k尾的消失;②、-m尾的消失。
[-p]、[-t]、[-k]是塞音,听起来很紧促,所以带这种韵尾的音节叫“促音尾”音节,也叫“塞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之为“入声韵”;[-m]、[-n]、[-g]是鼻音,用鼻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鼻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阳声韵”。
戏曲界又把阳声韵中收[-m]尾的音节叫“闭口韵”。
塞音尾和鼻音尾因为都是唯闭音尾,听着不敞亮,所以合称“闭音节”。
用元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元音尾”音节,没有韵尾的音节叫“开音节”。
这两种音节在音韵学上合称“阴声韵”。
[-p]、[-t]、[-k]都是“唯闭音”,即只把双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闭就完了,并不让气流冲出来。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没有这类韵尾了。
但在现代粤方言广州话中,普通话里同音的“力、栗、力”三个字分别读作【lap】、【løt】、【lΙk】,还保留着韵尾[-p]、[-t]、[-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形成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这个过程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对汉语声母系统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理清其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及其规律,对声母系统的细化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声母系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音韵学把一个字的字音分成三部分:声母、韵母、声调。
如“声(shēng)”,“sh”是声母,“eng”是韵母,“-”是声调。
声母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上古到现代,它不断发展,形成今天所用的普通话声母系统。
(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根据谐声偏旁。
王力说过,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但不一定同属一个声母,例如“广”,黄声,“广”属见母,而“黄”属匣母。
[1](P65)此外,异文、读若、现代方言及古代外语借词等都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材料。
学者们对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进行了归类。
但由于所依原则不同,归纳的类别和数量也不同,这里我们采用向熹的归类方法:唇音帮[p] 滂[ph] 並[b] 明[m]舌头音端[t] 透[th] 定[d] 余[dj] 泥[n] 来[l]舌面音章[?] 昌[?h] 船[?] 书[? ] 禅[?] 日[?]齿音精[ts] 清[tsh] 从[dz] 心[s] 邪[z]牙音见[k] 溪[kh] 群[g] 疑[?]喉音晓[x] 匣[?] 影[?](二)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中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依据《广韵》等韵书的反切,及前代反切材料和日韩越等外语的借词。
其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广韵》声母系统—唐末守温三十字母—宋人三十六字母。
《广韵》声母共35个:唇音帮[p]滂[ph]並[b]明[m]舌音端[t]透[th]定[d]泥[n]来[l] 知[?]徹[?h]澄[?]齿音精[ts]清[tsh]从[dz]心[s]邪[z]庄[?]初[?h]崇[?]生[?]章[?]昌[?h]船[?]书[?]禅[?] 日[n?]牙音见[k]溪[kh]群[g] 疑[?]喉音影[?]余[j] 晓[x] 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日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审穿禅照喉音心邪晓匣喻影守温三十字母有一定进步,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他把心母和邪母归入喉音,显然缺乏一定根据。
到了宋朝,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增补和修正,形成宋人三十六字母: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舌头)知徹澄娘(舌上)唇音帮滂並明(重唇)非敷奉微(轻唇)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照穿床审禅(正齿)喉音影喻晓匣半舌音来半齿音日从《广韵》声母到宋人三十六字母有以下几点变化:1.在《广韵》的声母系统中,无“非敷奉微”这组声母,说明这一时期唇音还没有轻重音的分化。
《经典释文》中的一些反切可以证明这一点:闭,方结反邶,方代反臂,方纸反(帮非混切)[2](P166~169)2.不论是《广韵》声母,还是宋人三十六字母舌音均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
其实,舌上音娘母和泥母是一个声母。
即使在现今的方言中也没有找到“娘”母的存在,宋人之所以加个“娘”母,也许是出于上下对称的原因。
3.在《广韵》声母中正齿音分为庄、章两组,庄组一般只出现在二、三等韵中,而章组只出现在三等韵中。
可见这是两组不同的声母。
但在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庄章合流成“照、穿、床、审、禅”一组声母。
4.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在《广韵》声母中,依据反切上字分为两类:云母和余母,云母在《广韵》系统中归为匣母。
(三)上古到中古汉语声母的发展声母系统不断发展,从上古声母,到《广韵》声母,守温三十声母,再到宋人三十六字母,这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进行简单的阐释:1.唇音分化,轻唇音产生。
钱大昕曾提出“古无轻唇音”。
他认为:“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
”又说“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
”[3]他通过异文、声训、反切等材料证明了这个观点。
事实上,上古汉语声母在发展到守温三十字母时,唇音只有“帮滂並明”一组,并无轻唇音产生。
直到宋人三十六字母时唇音才分化成重唇音和轻唇音。
在《切韵》中有25%是轻重唇音混切,《广韵》中也有轻重唇音混切。
不仅如此,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轻重唇音基本也是不分的。
由此可见,在唐朝之前,轻唇音尚未分化。
在唐初颜师古《汉书注》中,轻重唇音基本上有两套反切上字,也是在这个时期,轻重唇音开始有了分化。
到晚唐,由敦煌出土的《开蒙要训》等文献的直音材料才清楚地证明轻重唇音的分化已经完成。
2.舌上音“知徹澄”母的产生。
根据钱大昕的观点,“古无舌上音”,上古没有“知徹澄娘”四母。
上文提到过娘母和泥母实际并无对立,因此在这里不谈。
“知徹澄”三母在隋唐前还未分化,在六朝的一些语料中可以得到证明。
如:是谁宅第,过佳。
(《洛阳伽蓝记》卷五)“宅第”一词为双声,“宅”属澄母,“第”属定母,可见舌上音尚未分化。
到《切韵》时代,端、知两母的反切所占比例已经很少。
在颜师古《汉书注》和《开蒙要训》中,端、知两组的反切已截然分开。
因此说“知徹澄”已经从舌头音分化出来。
3.庄组声母的产生,以及庄、章合流。
我们在上古汉语声母系统中并未见到“庄初崇生”这组声母,这组声母其实是从精组声母分化出来的。
精庄组声母的分化开始于汉代,六朝时分化几近完成,在《切韵》《经典释文》以及《汉书注》中精庄两组声母是各自为切的。
庄组声母产生后,和章组声母并存过一段时间,在《开蒙要训》中我们还未见到庄、章两组互为直音的情况,但到宋人三十六字母时庄章两组声母的合并已经完成,两组声母合并成为照组声母。
4.匣母分化和云余合流。
在上古时期云母(喻三)仍然归属匣母,在六世纪初以前云匣两母可看成一体。
在《切韵》时代云母仍然归匣母。
后来由于受到高位介音“ǐ”的影响,云匣开始分化。
云母(喻三)分化出来后并没有马上与余母(喻四)合并,起初两者的分别还是十分清楚的,但到了晚唐,尤其是宋代两者便合为一体。
(四)近代汉语声母系统近代汉语声母系统的研究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依据,该书完成于1324年,可代表当时首都(今北京)的语音系统。
各家对《中原音韵》中声母的归类各不相同,罗常培归纳出20个,陆志伟归纳出24个,王力归纳出24个。
这里我们取王力的归类:唇音帮[p] 滂[ph] 明[m] 非[f] 微[v]舌音端[t] 透[th] 泥[n] 来[l]齿音精[ts] 清[tsh] 心[s]照[?] 穿[?h] 审[?] 日[?]纸[t?] 齿[t?h] 史[?] 耳[?]喉牙音见[k] 溪[kh] 晓[x] 喻[?]《中原音韵》声母系统并没保持多久。
15世纪,声母系统进一步演变,北方话的声母系统就只有20个声母。
《韵略易通》中的一首《早梅诗》可以代表当时汉语的声母系统。
这首诗是:东[t]风[f]破[ph]早[ts]梅[m],向[x]暖[n]一[?]枝[t?]开[kh]。
冰[p]雪[s]无[v]人[?]见[k],春[t?h]从[tsh]天[th]上[?]来[l](五)中古到近代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从中古到近代,汉语声母系统由繁趋简,声母间由于种种原因合并或失落,数量逐渐减少。
到15世纪,以《早梅诗》为代表的声母系统只有20个声母,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非常接近。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如下变化:1.全浊声母清化。
从唐代开始全浊声母发生清化的趋势,到宋代更为显著,但仍存在全浊声母。
清化彻底完成是在元代,因为在《中原音韵》中已经看不到全浊声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全浊声母共十个,其清化的规律可总结为:“平送仄不送”。
具体说来,中古全浊声母的塞音和塞擦音平声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仄声变成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
擦音由于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因此全部变成同部位的清音。
[4](P264)2.知、照合流以及卷舌声母初现。
知、徹、澄三母在上古读作[t][th][d],后来从端母中分化出来读作[?][?h][?],由于受韵母的影响,读音逐渐发展成[?][?h][?],后与照组发生合流。
照组声母是由庄组和章组合流形成,庄章两组声母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并存,但不久合流,形成照组。
庄组声母最初的发音是[?][?h][?][?],后来与章组合流形成照组,发音逐渐向卷舌声母[t?][t?h][?]演变。
3.零声母字不断增加。
零声母就是以元音起头的字。
《广韵》中只有“影”母是零声母。
后来在中古时期云母(喻三)和余母(喻四)合并归为喻母,到了14世纪,影、喻合并,最后变成零声母。
(六)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其声母系统共有22个声母,包括21个辅音和一个零声母。
下面为普通话的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zh ch sh r z c s(七)近代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发展《早梅诗》时期,近代汉语声母系统已经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非常接近,但仍存在一些不同:1.舌面声母[?][?h][?]的产生。
普通话中的舌面声母[?][?h][?]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精组的[ts][tsh][s];一个是见组的[k][kh][x]。
这两组声母在同韵母[i][y]相拼合时,发生同化作用,变成现在的[?][?h][?]。
但我们在《中原音韵》和《早梅诗》中未见到这两组声母合流产生的[?][?h][?],因此推断其变化应是在16世纪之后。
在清《圆音正考》中,有尖团音的区分。
所谓尖音就是精组声母同[i]和[y]相拼得到的音;团音就是指[k][kh][h]的腭化音,即[?][?h][?]。
到康熙年间,精组声母同[i][y]相拼同化演变成[?][?h][?],与[k][kh][x]的腭化音合流,即尖团合流,舌面声母[?][?h][?]产生。
2.卷舌声母[t?][t?h][?][?]的最终形成。
元代已经产生了卷舌声母,不过是[?][?h][?][?]和[t?][t?h][?][?]并存的过渡阶段。
其后,[?][?h][?][?]这组声母受后边齐撮两呼韵母的影响,发音逐渐向[t?][t?h][?][?]靠拢。
15世纪,在《早梅诗》及《韵略易通》等资料中我们仅见[t?][t?h][?][?]一组声母。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该组声母只与开合两呼相拼。
3.[v]母的消失。
[v]母从微母发展得来,《广韵》时期,属于明母的一部分,读作[m]。
后来在宋人三十六字母中我们看到微母分化,读作[?],[?]和[m]发音方法相同,和[v]发音部位相同,因此逐渐演变成了[v]。
我们在《中原音韵》和《早梅诗》中都能见到[v]母,这个声母一直保持到17世纪,然后形成半元音[w],最后同喻疑二母合流,变成零声母。
总的来看,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系统最终于18世纪形成。
王力写的《太平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正好代表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22个声母。
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清]钱大昕.音韵问答[A].潜研堂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易欣王佳琪吉林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