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呢?应该打仗的王八们,跑了。遭殃的是谁呢?除 开我们老百姓还有谁呢?我们现在就等着日本兵将我们赶跑吗?叫 他们将我们赶到大海里去喂王八吗?还是就在这里等死?” “不,不——一定要和他们拼命!拼命…..” 这是群众的声音,湮没着山岗,湮没着远天……
鲁迅在《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中道: “我却见过几种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 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 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 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 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 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 且有所得的。” 李健吾《〈八月的乡村〉——萧军先生作》:“萧军先生不苟且。行 文犹如做人,他要的只是本色……《八月的乡村》来得正是时候,这 里题旨的庄严和作者心情的严肃喝退我们的淫逸。它的野心(一种向 上的意志)提高它的身份和地位。” 小说先后被译成俄文、英文、日文、德文等多种文字,在许多国 家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著作书目: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自费出版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 《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1981,广东人民出版社。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文生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文生;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涓涓》(中篇小说)1937,上海燎原出版社 《侧面》(报告文学)1938,成都跋涉书店; 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香港海燕书店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上杂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作家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作家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 1980,黑龙江人民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四川人民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黑龙江人民 《我的童年》(自传)1982,黑龙江人民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山西人民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黑龙江人民
著作年表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萧军
《八月的乡村》
1935年7月出版,编入鲁迅主持的《奴隶丛书》里。
最早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小说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东北人民的抗日战 争,描写了东北人民军在磐石一带和日本侵略军的浴血奋 战,洋溢着中国人民杀敌御辱的英雄气概。 小说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知识分子出 身的游击队分队长萧明,有游击队长铁鹰,有革命军的司 令陈柱,以及由农民、工匠、旧士兵和胡子组成的游击队 员,还有前来支援中国抗战事业的朝鲜姑娘安娜,以及农 村妇女李七嫂等。
1936年左右,在上海形成东北作家群。 1940年,东北文学进入繁荣阶段。 文丛派、文选主办的《文选》刊物, 艺文志派主办的《艺文志》。 1941年3月日本颁布《艺文指导要纲》,以 “八紘一宇”的“建国精神”强化殖民统治, 规定不许写黑暗,严禁流露悲观失望情绪。 随着战争的升级,日本强迫作家创作“尚武 增产”、“勤劳奉土”的作品 。
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 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10月又 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朴之 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38年,与端木蕻良结合。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
第七章
东北作家群
东北文学的历程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东北主要作家的创作
东北文学的发展历程
1919—1930, 新文学阶段 1931—1945, 沦陷时期文学 1946—1949, 东北解放区文学阶段
新文学阶段(1919-1931)
1919年,《泰东日报》、《盛京时报》开始介 绍新文学。 1921年4月,《盛京时报》开始刊登本地作者的 新诗。 1923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出现。 吉林:穆木天、郭开轩、刘政同组织的白杨社, 《白杨文坛》。 沈阳:梅佛光等组织的启明学会,《启明旬刊》 东北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有成就的作家如二萧(萧 军、萧红)等人,就在这种文学氛围中开始创作的。
东北土地上芸芸众生如动物般的“生”与“死”
小说前半部展现了20世纪20-30年代初东北农村在封建地主压迫下 的悲惨命运,以及:
1、二里半:是个“跌脚的农夫”,“他伏身到井边喝水,水在喉中有 声,像是马在喝”,“青色的面孔为了丢羊更青色了!” 2、儿子罗圈腿:“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的两腿膝盖 远远的分开,两只脚尖向里勾着,勾得腿在抱着个盆样”。 3、妻子麻面婆:“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浸这每个麻 痕而下流”。“邻屋的烟囱,浓烟冲出,被风吹散,布满全院。烟迷 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 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帖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 来不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囱也走着烟了。过了一会,她又出来取柴, 茅草在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围裙下,她是摇拥着走。头发 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浓烟遮住太阳,院中一霎幽暗,在烟和云似的。” “篱墙上的衣裳在滴水滴,蒸着污浊的气。全个村庄在火中窒 息。”
东北解放区文学(1946-1949)
1945-9,罗烽、白朗从延安回东北,罗烽参加东北文 艺界的领导工作。 1945-10,东北文工团从延安到达沈阳。 1945-11,《东北日报》在沈阳创刊。 1945-11-13,东北书店开业。 1945-12-1,《东北文化》在长春创刊。 1946-3-9,哈尔滨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 1946,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分会在哈尔滨成立。 1946-12,东北文协主办《东北文艺》创刊,草明主 编。
质朴刚健、粗犷有力的写实风格
(其中如陈柱司令的演说)
那个司令,一只拳头上下捣动,他愤恨得似乎这拳头可以击透 了地体,击碎所有的敌人……听着的人们,似一块整块的铅,没有骚 动,也没有分离。这粗粗的声音又继续下去了:
“现在日本人一天比一天多了,日本兵也一天比一天恶了,还 有高丽人……他们要完全将我们赶跑!他们住我们的房子;种我们的 地,老的牛马他们杀死,拣强壮的使用……我们祖先底坟墓要刨了, 我们底子孙,也再不能在这里活下去了——” 提到子孙,这使年老的悲伤了。成群的响着鼻子。
萧红生平简介
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迺莹。 1920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 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 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 一顿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 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 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朋 友的接济住院治疗。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18日, 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21日,所住医院被日 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 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
东北主要作家的小说创作 萧军 萧红 端木蕻良
萧军(1907.7.3-1988.6.22)
萧军原名刘鸿霖,生于辽宁义县。另有笔名三郎、田军等。曾入本村 私塾和本县小学。 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 事。 193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 1932年结识萧红,不久同居。 1933年两人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 1934年11月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 等杂志的编辑工作。193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1940年赴延安,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及延 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先在抚顺总工会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 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不久专门从事写作,先 后编写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注释了萧红、鲁迅给他的信。出 版了自传《我的童年》。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1935年,罗烽、白朗、萧军、萧红等人流亡到上海。 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出版,萧军《八月的乡村》 (1935-7)、萧红《生死场》(1935-12)列入该丛书之 二和之三。 1936年,骆宾基、端木蕻良、林珏等来上海。 1936年左右,东北流亡作家以集束式的创作引起上海文坛 的新奇与震动。 1936-4,舒群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在《文学》杂 志发表,9月,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9篇)由生活 书店出版。 1936-8,萧军《江上》由文化出版社出版。 端木蕻良《鹚鹭湖的忧郁》,《文学》7卷2号。
萧红
萧红与萧军、端木的合影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1944年11月20日)
《生死场》
1935年12月出版,,也是鲁迅主持的《奴隶丛书》之一。 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中道: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 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 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 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 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 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 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 所得。”
沦陷时期文学(1931-1945)
在哈尔滨形成以中共党员和爱国作家为主体 的北满作家群:金剑啸、姜春芳、舒群、罗烽、 萧军、萧红、白朗、山丁等。《跋涉》(萧军和 萧红合集)是此期的主要成就。 1934年,萧军、萧红、舒群等为逃避日伪迫 害,相继南下。 1934年以后,敌伪实行怀柔政策,允许报纸 副刊出版,东北本土出现一些文学社团:追求完 美技巧的冷雾社、因袭欧洲古典创作的新社、贴 近现实的飘零社、讲求纯艺术的白光社。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 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 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 另一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 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