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作家

合集下载

沈从文——“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乡土文学之父”
•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 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 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作者想要通过 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 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 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同时抒发自 己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命运的关注、同情, 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批判,对湘西完 美人性的表现与思考,重建民族文化心理 结构的创作用意。
(三)、人性美
•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 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 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 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 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 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 《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 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 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 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 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 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 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4. 傩送
傩送长得很帅气, 他与翠翠的相互爱慕是真真切切的。 “ 傩送的爱情选择实际上是在义和利之间的选择,是在金钱和 爱情之间的选择。正因为他的选择是渡船,正因为他坚持了民 族的义利取舍标准,所以他在作者的心目中才成为民族优秀品 德的象征。而他的出走,也就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它暗示了一 个民族精神上的失落” 。
傩送喜欢翠翠,但是因为哥哥先说的缘故,他不得不建议 采取兄弟隔夜唱情歌的来获取翠翠的心。及至哥哥被水淹死, 他的心里有了隔阂。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他的爱 的需要是首位的,但因哥哥的意外死亡,这种需要不得不被暂 停。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 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 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 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贡献是他创造了一个特异 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乡下人的视角,来赞 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朴和风俗的古雅.并以 这样一个世界来观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 认为是丑恶的都市社会.因此,沈从文的小说同三 十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 会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通过两种文 化的对峙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

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

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

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

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

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30年代伊始。

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知名作家生平介绍:汪曾祺

知名作家生平介绍:汪曾祺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晚年生活
1990年2月24日,汪曾祺写散文《七十抒怀》。 1991年5月,《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春,应台湾《联合时报》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问题座谈 会”。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求学经历
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 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PART 03
创作题材
THEME OF CREATION
儒家美学
汪曾棋认为,儒家的精神内核是“仁心”和“恕道"。对于儒家仁 学思想,汪曾祺的接受是有选择的,他曾说:我不是从道理上,而 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 人情味的思想。 这里的“人情”,指的是儒家伦理情感。这种“人情”以亲情为起 点,由己及人,以等差的形式加以推衍,在日常创作中有所体现。
《逝水》《蒲桥集》《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初访福建》
《汪曾祺:文与画》 《晚翠文谈》 《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范进中举》 《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

京派小说详细介绍

京派小说详细介绍

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京派小说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编辑本段文化背景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

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京派小说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

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一、本文概述“京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一流派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北京背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老舍,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代表,其创作的文化品格更是充分体现了“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老舍的创作入手,深入探讨“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概述“京派”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以明确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接着,将重点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品格,探讨其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北京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生活,展现“京派”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文还将对老舍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京派”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老舍创作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全面揭示“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对“京派”文学的研究和理解。

也希望借此引发对现代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入思考,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老舍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满族家庭。

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这种经历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背景,使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视角。

老舍的创作背景深受北京文化的影响。

他熟悉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了解北京人的语言、习俗,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京味,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他的笔下,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寄托。

同时,老舍的创作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传统价值,这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传承传统文化,而是试图通过文学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期达到文化更新的目的。

老舍的创作还受到了现代文学的影响。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正在经历一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老舍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转变的影响。

京派作家群名词解释

京派作家群名词解释

京派作家群名词解释
京派作家群是一个由当代中国作家组成的群体,他们主要在京津
地区活动和发表作品。

京派作家群不仅仅是一群作家,更是一种文学
流派,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式。

京派作家群的作品大多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站在社会底层
人民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出生活的真
实和深刻。

他们的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对社会现象进
行观察和批判,呈现出一幅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画卷。

尽管京派作家群都是来自不同的背景和风格的作家,但他们在追
求创作真实性和触及现实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特点。

他们对社会的关注
和对人民命运的体察使他们的作品充满温情和人文关怀,为读者呈现
了一种真挚和动人的文学体验。

京派作家群的作品既深入人心,又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们的作品经常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内外各大文学奖项上获得嘉奖。

京派作家群不仅仅是一群作家的集合体,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
要分支和代表。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
的活力和创新力。

汪曾祺的介绍

汪曾祺的介绍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对汪曾祺的评价
汪曾祺的一生,可谓是极为坎坷,但在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汪曾祺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向政治俯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坚强的活着。
后世之人评价汪老先生,他的一生走的极为艰难,伴随着中国的脱胎换骨,汪曾祺也相当于被扒了两层皮。但无论经历了多少生活的折磨,精神的痛苦,却最终没有将汪曾祺先生打倒,他仍然具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淡泊名利的性,真诚率真的情,不畏强权的魂。汪曾祺先生爱好学问,在文学界内的海洋里驰骋遨游,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陶冶着自己的情操。经历过文革的考验,度过了四人帮折磨后的汪曾祺,反而更加能沉心静气的专注于对学问的研究,真乃是令人佩服。
,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其次,再来看看汪老的散文集,汪老的散文作品同样收录在散文作品集《蒲桥集》中,最为有名的有《我的家乡》等等。汪曾祺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特点,读他的散文,有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散文没有太多奢华的词藻,也没有过多浓烈的感情,相反地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描述,从细节处取胜,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考点名词解释:1、京派: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中国新感觉派: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新感觉派注重都市的体验与感受,注重对都市风景炫奇式的展览。

他们创作了真正的都市文本形式,从而把都市风景线的外在景观和对都市的心理体验落实到了小说形式层面。

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作家还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等九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向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5、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对30年代初的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介绍

集【胡同之末】写的序言。

汪曾祺(qí)(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文体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

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比较自由的。

汪曾祺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

不过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

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

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

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

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

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

”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

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

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

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

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名师的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

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

京派和海派——精选推荐

京派和海派——精选推荐

京派和海派京派:是30年代⼀个独特的⽂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致。

主要刊物有《⽂学杂志》、《⽂学季刊》、《⼤公报·⽂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但和政治⽃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学趣味"所体现出的⽂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是京派作家的第⼀⼈。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说和讽刺⼩说。

使⼩说诗化、散⽂化,现实主义⽽⼜带有浪漫主义⽓息。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种名称的沿⽤。

“京派”作家创作的⼩说就是京派⼩说,其⽂风淳朴,贴近底层⼈民的⽣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学形态,其统⼀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说提供了⽐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法。

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京派的基本风貌、特征:赞颂纯朴、原始的⼈性美、⼈情美;扬抒情写意⼩说的长处,熔写实、记“梦”、象征于⼀炉;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

海派有多种含义,第⼀种指发⽣于⼗九世纪中叶⾄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第⼆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化和商业⾊彩的⽂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层管理⼈员。

⽂学史研究界有“海派”⽂学之说,但⽂学史上并不存在⼀个标举“海派”旗帜的创作团体,被纳⼊海派⽂学的作家也是⾊彩各异,既有新⽂学作家群所排斥的“星期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现代派”和“唯美派”,甚⾄有⼈将鲁迅、茅盾等⼈也归⼊海派。

沈从文作品总结

沈从文作品总结

沈从文沈从文——京派代表作家,原名沈岳焕,特殊的气质多彩幻想和少数民族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作品残酷愚昧的写入无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形成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对民间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30年代起写出湘西主题的代表作走上独特创作道路,成为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之一。

沈从文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用湘西人主题来叙述关照特异的湘西世界,他的文化立场拥有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的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

丰富了30年代多样多元的特征。

80多部作品成书最多,早期《蜜柚》《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基本主题显现,但城乡两条线索不清晰,两性关系描写浅文字纯净度较差。

30年代后创作成熟小说《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

完成了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他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充满湘西精神抒情的文学(关切俗世的情趣,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这就是抒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大量渗入情感情绪童年记忆的记述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1928年后表现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小说成熟了。

他对故乡各种下层人物怀有同情关注。

《萧萧》中童养媳悲凉命运在于人对自身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柏子》妓女与水手蛮强的性爱闻名哀婉的艺术效果《丈夫》对其坚韧生活能力的赞美和人的命运不可知的深重哀叹。

京派文学代表作家及其对文坛的影响(1)

京派文学代表作家及其对文坛的影响(1)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 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 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 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 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 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 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 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 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 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 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二、语言风格
1.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2.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 “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3.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4.运用北京口语词汇,透露着独京韵,生活气息,民情风俗真实感人。用地道 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 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 日),汉族,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 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 “《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 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 “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 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 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三、语言上,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既能吸收欧 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出色地运用自己的 民族语言。

京派作家文档

京派作家文档

京派作家1. 简介京派作家是指以京派文化为背景或元素创作的作家。

京派是指北京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格,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京派作家借助京派文化的独特性,以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表达对京派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展现了京派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2. 京派文化特色2.1 京派建筑艺术京派建筑艺术是京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京派建筑以宏伟壮丽、庄重肃穆为特色,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

京派作家通过对京派建筑艺术的描绘,展现了京城的繁华与庄重,勾勒出宏伟建筑的神韵和灵动之处。

2.2 京派传统戏曲京派传统戏曲是京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京派作家常通过对京剧、豫剧等京派传统戏曲的刻画,表达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京派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才华,描绘了京剧的典雅和豫剧的粗犷,在作品中展现京派传统戏曲的魅力。

2.3 京派生活习俗京派生活习俗是京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京派饮食、乐器、习俗等。

京派作家常以京派生活习俗为创作素材,通过对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剖析,展现京派文化中的独特韵味和生活方式。

3. 京派作家代表作品3.1 《北方的春天》- 茅盾《北方的春天》是京派作家茅盾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北京为背景,讲述了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通过对京派文化的刻画和对人物内心的描写,茅盾展现了京派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2 《长恨歌》- 王蒙《长恨歌》是京派作家王蒙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北京为背景,以一个女性历经浮沉的人生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京派文化的包容性和女性的坚韧不拔。

王蒙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创作出了一部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3.3 《京华烟云》- 灵隐《京华烟云》是京派作家灵隐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近代京派文化为背景,通过男主角的历史变迁和个人成长,展现了京派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坚韧与张扬。

灵隐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情感表达,创作出了一部富有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文学派别,包括有一大批的作家、诗人及理论批评家,就小说家而言,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芦焚(师陀)和萧乾等人。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努力挖掘和表现历经磨难的底层人民坚韧、顽强、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性的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边城》、《三三》、《丈夫》等;二是讽刺绅士阶级和某些知识者以表现和批判人性沉沦的,如《八骏图》和《绅士的太太》等。

废名这一时期写有小说《莫须有先生传》。

老向的小说有《庶务日记》、《黄土泥》、《民间集》等。

萧乾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和《栗子》。

芦焚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和《落日光》等,《谷》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10)30年代小说

(10)30年代小说

萧红(1911-1942);她的小说主要 展示东北市镇的生活图景和农村的沉滞、 闭塞,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 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 浓烈的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是典型的散 文化抒情小说。代表作《生死场》《呼兰 河传》《小城三月》等。 萧军(1907-1908):主要写东北人 民英雄的反抗斗争,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 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品呈现 出强烈的流亡意识和英雄情绪。长篇《科 尔沁旗草原》、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 主要作品。
她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 有着成熟的女性话语与独特的女性 风格的作家。
丁玲小说的创作分期及特点 20年代——女权 30年代——左翼 40年代——双向
(一)20年代末期(五四思想)
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 印”登上文坛的。她早期创作主要探讨 五四的叛逆精神、个性主义、女性解放 等命题,表现了理想幻灭所产生的精神 苦闷(女性精神苦闷),具有鲜明的女 性主体意识。
因而,莎菲眼中的男性都是灰色、萎缩的 男人:懦弱的苇弟、粗俗的安徽男人、笨拙的 云霖、卑劣的凌吉士。 但是莎菲在贬抑、嘲弄男性的同时,也感 到困惑和荒凉。因为世界的完整状态就是男、 女的协力所为,提高任何一方而压制另一方都 会破坏协调、自然的两性关系。莎菲觉醒的同 时面对的却是男性的坍塌与沉沦。 “男人死了”“男人萎缩了”以后,“女 人怎样”的命题是当代女性文学面对的困惑, 丁玲早在20年代就敏锐的提出了这个棘手的问 题。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瞿秋白 “丁玲是我们最优秀的作家” ——鲁迅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双重人格:
女性解放/社会解放
“飞扬的政治革 命”是以“安稳 的女性欲求”为 双性写作: 底子的。 原因何在? (童年生活、 女性意识/社会政治 母亲影响)

第十三章 小说(二)“京派”作家群

第十三章  小说(二)“京派”作家群

“京派”作家群 从不做出显山露水和左冲右突的姿态, 远离各种带有戏剧意味的生活命运的转 折点,也远离惨痛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 折磨,以及大起大落的悲欢,他们也许 从来没有一个伟大的政治和社会实在方 面的背景或支撑,有的只是退回到心灵 独处幽居之中的寂寞劳作。他们的存在, 表明了精致的精神世界和令他们失望的 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分离。
“京派”作家群 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范畴上,也许可以 把它们划归为温和沉静的自由主义和个 人主义的一群,但更主要的,他们是尊 重知识、相信智慧的一群人,他们自身 就是学养厚实和天赋很高的精神智慧的 拥有者和提供者,读一读这些人的名字, 就足以令人神往的了:
“京派”作家群 朱光潜独步一时的美学视界,沈从文小 说中的湘西世界,卞之琳对汇通中西古 今诗学的沉湎,李健吾带着生命灵气和 温热的含英咀华式的评论,丁西林的机 敏,梁遇春的睿智,李长之的思辩,还 有芦焚、废名、冯至,以及一代才女林 徽因,“未带地图的旅人”肖乾……他们 大致共同拥有的文学景观是,心灵在纷 乱多难的现代世界中的平静独步,
“京派”作家群 悲悯人生: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
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 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 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 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 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 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 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 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 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 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 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派作家
1来源:A由沈从文引发的关于京派和海派的争论,京派名称由此而来。

B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主要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京派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C京派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2作家及作品代表:沈从文,周作人,杨振声,废名、俞平伯,叶公超,林徽因,陈西滢,凌叔华,萧乾,、李健吾、朱自清,朱光潜等,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3作家组成:京派作家基本由三部分人组成:
一是20年代末语丝社分化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

二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较密切的一部分作家。

三是清华、北大、燕京等大学的师生,包括一些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

其中主要的小说作家有废名、凌叔华、沈从文、林徽因、芦焚、萧乾、汪曾祺等
4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倾向于自由主义,提倡纯文学,既反对文学政治化,又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崇尚自然,表现乡土是他们的共同倾向。

古典化和抒情化的审美情趣。

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5语言特征:朴素,简雅,清隽淡远。

6产生的原因:大学的文化氛围造就他们深厚的文化与文学修养,宽泛的眼界以及思想上的民主,自由意识。

校园文化优雅而浪漫的艺术氛围以及北平单调而朴素的文化基调,使他们远离功力,不趋奇媚俗,同时也与激烈的社会斗争和急遽的社会变革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于个性,表现出平淡,古朴,闲适,中和的风格。

7突出特征:
表现“乡村中国”。

相对于城市的喧嚣,虚假和矫情,乡村所呈现的自然,淳朴,诚实和宽厚,就显得弥足珍贵。

不管是沈从文的湘西,还是废名的山水人情,萧乾的京城内外的平民,还是师陀的果园城,表现人性的美好,寄托对纯真的缅怀,始终是京派小说的共同倾向。

此外,对乡村中国的描绘,也给京派作品一种古风和怀旧的气息,使他们的审美格调和传统文人文学更加接近。

8艺术特色:
第一,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京派作家注重人性美、人情美,还表现在他们喜欢用儿童的视角来写成人的世界。

从林叔华的《弟弟》、《一件喜事》,林徽因的《吉安》、《文珍》,到萧乾的《篱下》、汪曾祺的《戴车匠》,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真切地表现出京派作家的拳拳童心第二,京派小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述中,形成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这种乡土抒情小说,结构上以舒卷自如代替严谨拘束,情节上以故事的疏淡代替因果的坐实,它把小说的传统特征的一部分让位给诗和散文的因素,因而削减了小说的史诗力度,却增添了小说的抒情神韵。

第三,语言上,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

既能吸收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出色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