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
京派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
京派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
1. 京派呀,那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的一股独特力量呢!就好比是文学天空中的一颗闪亮星星。
像沈从文的小说,那充满诗意的文字,不就是京派的经典例子嘛!
2. 京派,简单来说,就是一群有着独特风格的文学家群体哟!这就好像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学俱乐部。
像废名的作品,不就有着浓浓的京派韵味吗?
3. 嘿,京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可重要啦!它就像是一座坚固的文学城堡。
汪曾祺的那些散文,不就是京派风格的绝佳体现吗?
4. 京派啊,那可是有着别样风情的存在呀!可以想象成文学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凌叔华的小说,不就是很好的京派实例吗?
5. 哇哦,京派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非凡呢!如同是文学海洋里的一艘独特帆船。
萧乾的作品,不也带着京派的影子吗?
6. 京派,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呢!可以比作是文学丛林里的一条幽静小路。
林徽因的诗歌,不也有着京派的气质吗?
7. 京派呀,真的是很特别呢!就像是文学宝藏中的一块璀璨宝石。
何其芳的作品,不正是京派的代表之一吗?
8. 哎呀,京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独特地位哟!好比是文学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李健吾的戏剧,不就是京派的精彩呈现吗?
9. 京派,那可是不能小瞧的呢!仿佛是文学宇宙里的一颗神秘星球。
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不也和京派有着紧密联系吗?
10. 京派啊,真的很值得去深入了解呢!它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文学百宝箱。
卞之琳的诗歌,不就是京派魅力的展现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京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它的作品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文学享受。
第九讲++京派文学
一切只是一种不谐和的拼凑:自然的美好,
人事的丑陋”。
师陀在4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果园城记》和 《结婚》。《果园城记》里的18篇小说,写 一个小城的历史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各种小人 物的命运,内容与格调与其30年代的作品是 很相近的,略有不同的是作者的怀旧情绪是 愈加浓厚了,在凄凉中也带有一丝温暖。 《结婚》是一部讽刺长篇小说,写一个来自 乡村的青年胡去恶为了结婚,为了在上海立
废名小说独特的文体价值在于“文章之美”,
他的小说深受古典诗文的影响,废名自己就说 过:“我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 诗”,“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 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 以写诗的手法来写小说,首先是使他的小说充 满了跳跃、省略和空白,这也是废名小说难懂 的原因之一。
曲折而富有韧性,短句活泛而有灵气。文气
绵密而又坚韧,很有质感。
芦焚是另一位以“乡下人”自居的现代作家,
他的小说主要描绘故乡河南乡村小镇的景象, 但与废名、沈从文不同的是,他笔下的中原
农村就不再是一个牧歌般的田园乌托邦,而
是一个衰败、荒凉的“废园”世界,“一个 荒旱兵匪,土棍恶绅,孤寡老弱的凄惨世界,
京派主要成员有三部分人: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 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象 周作人、废名(冯文炳)、俞平伯;二是新月社 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较密切的一部分作 家,象梁实秋、凌叔华、沈从文、孙大雨、梁宗 岱;三是清华、北大等校的其他师生,包括一些 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象朱光潜、李健 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李长之等。
沈从文和朱光潜。京派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注 重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评判,又带有批评家
本人的丰富情感体验,所以是颇为可读的。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印象 式批评,批评的视野还是稍狭窄了一些,对 社会历史的洞察力似乎也欠缺了一点。
京派
京派与沈从文引言: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一、京派(一)定义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二)京派文化1、京派出现的地域文化背景:30年代的北京(废都)2、京派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三)京派形成的标志:京海之争(1933—1934)1、京派是由一些有着相同的文学趣味的作家自觉形成的民间组织;2、京海文学之争;(四)京派的文学观念首先,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其次,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追求人的尊严、和谐生命境界、固守传统文化),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五)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色(六)代表作家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说著称的,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他们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共同特质以外,每个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风格,关于废名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青年时代及晚年时代的萧乾芦焚(师陀)林徽因(1904―1955)沈从文(1902-1988)一、京派小说的集大成者:沈从文(一)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1、探索并努力建构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和人性。
一是这种追求的执著性,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既是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二是这种追求的独特性,他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了特有的“湘西世界”;三是这种追求的针对性,他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是针对当时都市文明的堕落而言,沈从文把民族出路和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上。
京派简况
京派简况"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有以下特点: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是"文化精英";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大都集中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北京等地的作家处于"文化边缘"地位.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为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中心,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这些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第三,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京派"与"海派","京派"与"京味"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左翼文学,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狭义的海派主要指鸳鸯蝴蝶派海派文学特点:一,世俗化与商业化,二,都市题材,三,性爱小说风尚,四,重视形式的猎奇与创新.张资平,叶灵凤等重点是新感觉派,把握其写作姿态上的现代性与先锋性,并大略了解其对后来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的影响.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春阳》为代表作,注意其心理分析的手法以及由男女情爱透视人性的母题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是广义的,强调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鲁迅在《"京派"与"海派"》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使用了狭义概念,强调创作者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两人所说的"海派"不是同一个概念京派指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一种文学风格.是两个不相干的文学概念京派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生活在都市,创作却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京派创作及风格京派创作的共同特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小说样式.以废名与芦焚为重点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这与他们的文学态度,对往日生活的怀旧情绪及其人生态度有关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这来自于他们的怀旧情绪,追求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的美学理想以及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京派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田园浪漫主义相关知识: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富和发达,形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特征的启蒙主义,和以沈从文为代表,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的田园浪漫主义两大流派京派作家小说方面,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凌叔华,林徽因,汪曾祺等散文方面,主要有废名,何其芳,李广田,沈从文,芦焚和后起之秀吴伯萧等诗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三人因出版有《汉园集》,又称"汉园三诗人"),以及晚起的林庚等戏剧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理论方面,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主要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著名评论家李健吾(刘西渭)等。
建筑风格之京派风格
建筑风格之京派风格京派建筑风格,以其古朴、典雅、庄重的特点,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广泛存在于古都风貌保护区、传统四合院、皇家园林、庙宇等建筑中。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深入探讨京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京派建筑风格起源于明清两朝的皇家建筑,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京派建筑风格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京派建筑风格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式园林、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特点1.古朴典雅:京派建筑风格以古朴、典雅为主要特点,注重建筑的内在气质和历史感。
建筑外观庄重、大气,色彩以灰色、白色为主,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
屋顶采用庑殿或歇山式,屋面呈曲线,给人以柔和之感。
2.四合院布局:京派建筑以四合院为主,院落宽敞,布局合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东西厢房组成,形成一个封闭式院落,给人以安静、舒适之感。
3.雕梁画栋:京派建筑注重雕刻和绘画,以展现建筑的华美和精致。
梁柱、斗拱、门窗等部位,常采用彩绘、雕刻等形式,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4.园林融合:京派建筑风格与中式园林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建筑周围配以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营造出幽静、雅致的氛围。
三、文化内涵京派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京派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
其次,京派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如“中庸之道”、“和谐统一”等。
此外,京派建筑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如“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等。
这些文化内涵在京派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四、结语京派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古朴、典雅、庄重的特点,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两个流派,指的是在中国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中,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和传统。
京派指的是北京风格,主要源自于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京剧、评剧等京剧戏曲艺术的影响。
京派注重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扬,注重修养和礼仪,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舞台呈现、表演技巧,注重剧本的故事情节和扮相的精致。
海派指的是上海风格,主要源自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沪剧、豫剧等地方戏曲艺术的影响。
海派注重新潮与时尚,融合了民间文化与外来文化,追求个性化与时代感,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舞台设计的美观和艺术感。
京派与海派论争主要体现在各个艺术领域中的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京派注重传统与技巧,海派强调创新与表现力。
两派之间的论争既是地域与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对于艺术发展方向的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京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京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
京派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京派文学在形式上注重现实主义,追求真实、生活化的表达。
作家们常常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真实的社会景象。
他们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其次,京派文学在主题上注重对现代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映。
作家们关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常常以批判现实、关怀弱势群体为主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此外,京派文学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创新和突破。
作家们在叙事结构、语言运用、意象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他们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的鲜明性,追求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京派文学以其对现代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以及对语言和艺术的精湛表达,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京派
京派“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第一,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第二,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第三,他们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第四,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但他们大都集中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第五,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京派作家群:一是与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有关的讲究文学趣味的作家,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二是与新月派和评论派有关的作家如胡适、沈从文、梁实秋、凌叔华、孙大雨、梁宗岱等三是北京的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校中的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林徽因、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等京派形成的原因第一,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移到了上海,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浓重的文化氛围为这些志趣相投的作家的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政治的中心,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大多趋于保守,较少沾染社会上的商业气息和党派作风,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也郁积着浓厚的怀旧情绪.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在内心里就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沈从文的"两个世界":"现代都市世界" "湘西世界"《边城》集中体现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
京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的名词解释京派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种传统流派,它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来解释一下京派的含义和影响。
京派最初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北京。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一直是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
京派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一流派起源于明代,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派艺术涉及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门类,表现了北京地区的生活、风俗和精神世界。
在绘画方面,京派艺术讲究写意而又工笔的风格。
画家们通过独特的笔法和构图技巧,表现出了北京城市风貌的独特韵味。
京派绘画擅长以精细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物和街道的轮廓,再通过墨色的运用来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这种绘画风格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又保留了本土传统的韵味,因而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风格之一。
在音乐方面,京派艺术以宫廷音乐为基础。
它融合了北方民间音乐的元素,并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创新。
京派音乐以其庄重而典雅的风格而闻名。
其音调高亢激昂,却又不失庄重,给人一种独特的视听享受。
京派音乐中以琵琶、古筝、四胡等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配以以京剧唱腔为基础的演唱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器乐和声乐结合的艺术形式。
在舞蹈方面,京派艺术以京剧舞台为主要表演场所。
京剧舞蹈髙度发达,它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表演方式成为了京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舞蹈追求舞姿的优美和肢体的协调,通过皮影形式,以及大量的舞台道具与服饰的辅助,展现出戏剧舞蹈的独特魅力。
京剧舞蹈风格独特,动作幅度大,融合了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蹈的特点。
舞者身段挺拔,动作优雅而富有力度,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态。
在戏剧方面,京剧是京派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舞台艺术而闻名。
京剧以专业的演员团队,丰富的剧目和戏曲表演技巧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京剧中的表演方式注重对情感和角色性格的深挖,注重身段的表现和手势的运用。
演员通过语言和肢体的配合,以及精妙的打击音效,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名词解释京派
京派,也称作京剧,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剧种。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北京是清朝的都城,京剧就是在这里发源和发展起来的。
京剧最早起源于清朝时期的皇家宫廷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京剧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唱腔、念白、调式、武打和舞蹈,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和武术于一体的艺术。
京剧的服装与道具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服装分为“大褂”和“小褂”两种,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角色。
京剧的道具也有很多种,比如扇子、长柄刀、箫、琵琶等。
京剧的表演风格也是非常独特的,它的表演风格被称为“扮相”。
扮相是指表演者在表演时,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表现出角色的性格、情感、心理状态等。
京剧的扮相非常丰富多彩,有白脸、黑脸、面具、饰品等,每一种扮相都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和性格。
京剧的音乐也是非常独特的,它的音乐风格被称为“京味儿”。
京剧的音乐是由传统的中国乐器演奏而成的,包括二胡、琵琶、笛子、箫等。
京剧的唱腔也是非常独特的,它有许多不同的唱腔风格,比如“二黄”、“西皮”、“丝竹”等。
京剧的剧本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的剧本涵盖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故事,也有许多当代的剧本。
京剧的剧本通常是由对白、唱腔和舞蹈组成的,内容涉及历史、爱情、喜剧、武侠等多个领域。
京剧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吸引了许多观众,使它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派
一、京派简介
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以北平的作家
为主体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三部分人:
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
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象周作人、 废名(冯文炳)、俞平伯; 二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 系较密切的一部分作家,象梁实秋、凌 叔华、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 三是清华、北大等校的其他师生,包括 一些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象 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李广田、卞 之琳、萧乾、李长之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些成员的思想、艺术倾向并不完全一
致,但在三十年代前半期,他们在文学 事业上有共同的趋向和主张,在创作上 也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具体来说, 在文学观念上,京派既反对文学成为政 治的附庸,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倾向, 而是强调文学有着独立的人性的、美的 价值。京派的文学创作植根于深厚的传 统文化底蕴,更多地表现了对现代都市 文明的质疑和批判,风格淡远隽永,在 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朱自清和俞平伯:京派散文的两极 朱自清的散文是一杯清亮的水,用一 句俗话讲:“水至清则无鱼”; 俞平伯的散文是一杯混浊的老酒,使 人感到辣味、苦涩味,过后却有甘冽 味。 前者是执着于道德理想的“刹那主义” 者,后者是周作人式的趣味主义者。 二者的创作构成京派散文的两极。
京派简介
一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的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湘、川、桂三省的交界,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活中古风犹存,某些方面甚至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
沈从文稔熟于此地的乡俗民情,热爱这里善良淳厚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带有野蛮性的民风。
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湘西情结”,深深镌刻于他的作品之中。
这也使他站定了“乡下人”的立场,认同于湘西古朴而康健的乡村山野文化,担忧于世事变迁对这种凝固的文化形态的冲击,对立于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畸形文明。
由于沈从文的人生理想设置在过去,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较少对社会人生进行历史评价,而更多采取道德评判的立场。
当沈从文宣称“永远不能同读‘子曰’的城市中人爱憎感觉一致”1的时候,实际上,他既拒绝了封建正统文化,也拒绝了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文化。
他1922年受新文学运动影响来到北京,一面在北大旁听,一面开始创作。
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鸭子》。
30年代是他创作最丰盛且走向成熟的时期。
1928年后连续出版了《入伍后》、《旅店及其他》、《虎雏》、《都市一妇人》、《边城》、《八骏图》、《新与旧》、《绅士的太太》、《月下小景》等中短篇集。
从而成为现代最多产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创作反映生活面相当广阔,除了他最熟悉的船夫、水手、军人、老板、杂役等湘西人物,城市的绅士、太太、学生、文人、妓女、演员等也都悉收笔下。
沈从文自己说过,他的创作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并进一步探讨民族品德重造的方式。
他的小说创作也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用充满温情的笔调赞美“过去伟大处”。
一类则无情冷峻地讽刺抨击“目前堕落处”。
属于表现“目前堕落处”的作品,有《八骏图》、《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暴露、讽刺现代都市文明的虚伪、矫情、孱弱、淫糜的篇什。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文学派别,包括有一大批的作家、诗人及理论批评家,就小说家而言,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芦焚(师陀)和萧乾等人。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努力挖掘和表现历经磨难的底层人民坚韧、顽强、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性的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边城》、《三三》、《丈夫》等;二是讽刺绅士阶级和某些知识者以表现和批判人性沉沦的,如《八骏图》和《绅士的太太》等。
废名这一时期写有小说《莫须有先生传》。
老向的小说有《庶务日记》、《黄土泥》、《民间集》等。
萧乾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和《栗子》。
芦焚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和《落日光》等,《谷》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京派名次解释
京派名次解释京派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流派,也是中国国术的一种代表。
它起源于清朝时期的北京,所以被称为“京派”。
京派武术以拳法为主,在技法上注重力量的发挥和身法的灵活性。
下面是对京派名次的解释。
首先是“京派”的起源。
京派武术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北京,这个流派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晚期,经历了光绪、宣统两朝发展壮大,成为现代武术系统的代表之一。
京派武术的起源与北京这个历史名城紧密相关,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武术文化传统为京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次是京派的特点。
京派在拳法上特点鲜明,注重进攻与防守的协调性,偏重于实用性和实战性。
拳法中融合了刚柔并济的特点,既有刚劲有力的拳劲,又有灵活变化的身法,给人以刚柔相济的协调感。
京派武术注重发力的技巧,力求将自身的力量最大化地输出到对手身上,以达到快且准确的打击效果。
同时,身法的灵活性也是京派的一个重要特点,身法包括腿法、步法、身体形态和转身等,灵活变化的身法能够帮助武者在实战中更好地应对对手的攻击。
再次是京派的名家与名家拳谱。
京派流派中有一批著名的名家,他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丰富了京派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如刘智宇、吴作人、杨露禅、董海川等,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武术技艺上,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留下的拳谱和教学著作中。
这些拳谱和著作详细记录了他们对武术技巧和理论的总结和研究,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外,京派还有一系列的名次供武者评定和晋级。
京派的名次以“段”为单位,共分为10段,从低到高依次为入门、三段、五段、七段、九段、大九段、一段、三段、五段、大五段。
京派武者通过考核晋升名次,每一级都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和要求,学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实战和考核才能提升到下一个名次。
最后是京派的传承与发展。
京派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国粹之一的京派武术,传承工作一直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专业院校设立了京派武术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京派武术专业人才。
海派与京派
海派与京派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海派,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在全中国兴起,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和上海均有很大的发展,其早期骨干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虽在北大成军,但其文化能量莫不起源于上海。
京沪两地在新文化运动的头十年大致平分秋色。
1920年代初的北京,除了文研会,以北大教授为核心形成另外两个著名文学社团。
1924年11月创刊的《语丝》,以鲁迅为主将,集合了周作人、顾颉刚、钱玄同、刘半农等。
另一派是以英美派为代表的胡适集团,由徐志摩、蒋延黻、梁实秋等创办的《现代评论》以自由主义为标榜。
林语堂是一个例外,他没有参加《现代评论》,而加入了《语丝》。
后来《现代评论》的骨干又组织了新月派。
1926年张作霖入京,实行文化高压,大学教授纷纷南下,北京文化界陷入凋零,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的大本营。
随后伴随着“左联”以及“孤岛文学”的兴起,上海文学界出现了持续繁荣。
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属于上海的独特文化。
京派名词解释
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指中国京剧中的一派表演风格和传统。
京派最初形成于清朝末年,流行于北京地区,是戏曲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京派在中国戏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京派的表演风格独特。
京派的演唱以“咬字清、做功细、断句短、diào节转”为特点。
咬字清指演唱时清楚地发出字音,声音清亮;做功细指演唱时要用力鼓掌、跺脚等动作,使演唱更加饱满有力;断句短指在演唱时要注意把句子拉长,使语句自然流畅;diào节转指演唱时要准确掌握曲调,转音自如,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和音乐美感。
京派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
京派的表演注重塑造人物形象,演员要通过声音、动作、造型等方面的表现,完美地诠释人物性格和情感。
京派鼓励演员通过身段儿和神态来表达情感,以求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同时,京派也注重角色的唱腔和音乐性,演唱时注重音乐韵律和节奏感,追求声音的和谐美,使演唱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京派的传统受到了京剧的影响。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影响了京派的发展。
京派在表演中兼容并蓄了南戏的唱腔和声腔,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表演特色,并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独特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
京派也倡导创新,注重人物的造型和表演方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京派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为观众呈现出更加鲜活生动的表演。
总之,京派是中国京剧中的一派表演风格和传统,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京派以其咬字清、做功细、断句短、diào节转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强调声音和音乐性,同时受到了京剧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
京派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派文化PPT
二、京派文化艺术
1、紫禁城
•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 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 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 精华
午门:故宫的正门,午门是皇帝下诏书、 下令出征的地方。它当中的正门平时 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 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 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 大臣进出东华门,宗室王公出入西华 门,太监宫女走的神武门。
豆汁
• 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灌肠分两种: 一种为大灌肠,用猪肥肠洗净,以优 质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 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 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 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炒肝
• 所谓炒肝并不是炒的,而是煮出来的, 而且除了肝,还有肥肠,肥肠一般还 比肝更多一些。最后放淀粉,因为比 较浓稠,要不停搅拌,还是挺有“炒” 的感觉的
京派文化
一、历史渊源
• 京派是指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京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其成员主要有沈从文、 老舍等。
• 他们被标榜为北京作家的“诚实与质朴”。 • 他们主张要张扬文坛正气,描写生活中的小人物,贴近底层生活。 • 京派文化,泛指具有北京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它不仅包括以老舍为代表
的文学,还包括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建筑,及以京剧为代表的戏剧等。京派文 化常常与海派文化相比较而被论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当于今天的 人民大会堂,不是皇帝上朝处理国政 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 地方。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 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 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 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 皇家气派。
•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 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 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 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 农具。
有关京派的讨论
话题二:有关京派的讨论——史的梳理、文学观念、形成的原因、表现何种传统、在现代文学中处于何种地位。
(一)史的梳理1.京派的概念:参考《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文学中心南移(1927)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北方、天津其他城市的作家结成的群体,也称“北方作家派”或“平津作家群”,主要指以清华、北大、燕大等一些大学的师生的松散组合。
他们是一批学者型文人,即非职业化的作家。
他们一方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其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意识淡泊,文学的独立意识比较强烈。
从时间上看,指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包括抗战胜利后到全国解放前的1945到1948年。
2.京派主要成员:参考《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包括三部分: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性灵、趣味的作家,像周作人、废名、俞平伯;二是新月社留下的与《新月》月刊关系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如梁实秋、凌淑华、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三是清华、北大等校的其他师生,包括一些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如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李长之等。
3.主要阵地:创刊于1931年,由周作人、废名、冯至主编的《骆驼草》;沈从文1933年9月开始接编的《大众报·文艺副刊》;创刊于1934年10月,由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等主编的《水星》;创刊于1937年5月,由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
【《文学季刊》《文学评论》】4.主要代表:诗歌——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散文——周作人、俞平伯;理论——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李长之;小说——废名、沈从文、凌淑华、林徽因、萧乾等。
【废名是京派小说的开山鼻祖;沈从文的创作成就最大;40年代出现的汪曾祺是京派的最后一位小说家】废名:把周作人的审美理想用叙事学加以体现,以田园牧歌的风味与意境在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
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