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的历史价值

合集下载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个作家群体。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从农村、工厂基层成长起来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在政治运动的打击下被迫分散到全国各地,此后有的回到原籍东北,有的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昆明等城市,其间虽然也有过往来,但总体上没有聚合过。

由知青文学发展而来的城市作家群(如舒乙、韩映山等),始终游离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既不像北京的“伤痕文学”群那样全部隐匿,也没有出现省际、地域性作家的大团聚。

所以这一作家群与“先锋文学”或“寻根文学”具有明显的差别,具有比较稳定的面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社会环境变化,这些“先锋派”们纷纷回归文学本体,而且出现了全国性的小型文学流派。

他们将现实题材的写作作为主攻方向,开始探索人性的真谛,并进而关注历史、思考现实,使得东北作家群文学创作在新世纪有了新的拓展。

主要成员代表作品三大名旦:指长篇小说《改革者》、《春天的道路》、《海南纪事》在创作时期受到省内评论界和出版界较高评价。

曾被列入文学史。

陈荒煤的《不沉的湖》、刘绍棠的《人到中年》、王松的《阴阳沟》、何申的《那五》等小说也颇负盛名。

沙汀、柳青的长篇小说已具规模,柳青《创业史》成为经典;罗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周立波的《山乡巨变》,马加的《罗霄山脉的回声》,张光年的《重整河山》等,都可列入优秀长篇小说行列。

许多作家的创作活跃期已超过30年。

作品多带有半自传色彩。

沈阳: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局、辽东省委、辽宁省委、辽东军区、辽东省军区等党政机关,及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央电影局、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剧协、中国作协、中央戏剧学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等,曾设在沈阳。

在1949年之前,沈阳就已出现著名作家李满天、张恨水、老舍、萧军、萧红、王统照、端木蕻良、艾芜、金剑啸、马加等。

建国后沈阳更出现白桦、杜晚、李辉英、于德翔等享誉全国的名家。

现代派小说:指以刘绍棠、王松、李存葆、刘心武等人为主要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九章、东北作家群

第九章、东北作家群
• 同时,东北作家群即继承了“五四”新文 学的反帝爱国主义传统,又继承和发展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改造社会形态、 改造国民灵魂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 代表性研究成果: • 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
育出版社,1995.
• 参考资料: • 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
1.萌生期: 1931-1935年
• 九.一八事变后,由上海的穆木天、李辉英发起东北流亡 文学。穆木天的《别乡曲》、李辉英的《最后一课》、 《万宝山》,初步奠定了东北作家流亡文学的基础。
• 在北平求学的端木蕻良于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科尔沁 旗草原》第一部。
• 此时,在哈尔滨逐渐形成了东北作家群的雏形“哈尔滨作 家群”,成员包括巴来、塞克、舒群、萧军、萧红、罗烽、 白朗、金人、林珏等,他们主要利用报纸、剧展展开救亡 宣传活动。除二萧外,他们的文学创作尚都处于习作阶段, 比较稚嫩,多写日寇高压下的呻吟与愤懑,发泄着一种个 人的求生欲望。
• 此时,东北作家群体意识明显,思考民族 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书写了人们对日寇 暴行的反抗,塑造了受难者和反抗者的群 像,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审美风格沉郁、 苍凉、悲壮。
3.低落期:1938-1940
• 七七事变后,他们的创作也响应时代号召,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写一些具有宣传、 鼓动作用的报告文学、战地通讯、纪实小 说、话剧。
• 1934年,“哈尔滨作家群”成员流亡到青岛,二萧写出 《八月的乡村》、《生死场》
• 1935年,二萧到上海,他们的《八月的乡村》、《生死场》 被编入“奴隶丛书”出版,轰动文坛。
2.崛起期:1936-1938
• 1936年,东北流亡作家群的成员舒群、罗烽、白 朗、塞克、金人、林珏、全部到达上海,北平的 端木蕻良也来到上海,与穆木天、李辉英相聚, 至此,从作家队伍上,东北作家群已完全形成。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简答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简答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简答东北作家群是指聚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群作家。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这片土地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创作人才。

东北作家群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东北作家群的成员包括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剧作家等各个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坚毅、厚重为特点,常常揭示出东北地区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追求。

他们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了东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人民的命运,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常常描绘出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生动地刻画了东北人民的豪爽和坚毅,以及他们在各种艰苦环境下的顽强拼搏精神。

这些作品既是东北地区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犀利的批判精神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除了鲁迅,朝鲜族作家汪曾祺的《草原兄弟》,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雪夜》,以及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也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之一。

东北作家群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他们以自己的笔触诉说着东北地区的故事,传递着东北地区人民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简答到此结束。

通过对东北作家群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风貌,也能够体会到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独特文化魅力。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不仅为中国文学增添了色彩,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希望东北作家群能够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创作力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呼兰河传》是作家对故乡呼兰河城20年代生活的记叙,是一部自传性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女孩的 视点,对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乡风民情,做了详尽的描述,展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故 事 ,从对中国国民生命状态的直接观照中展开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带有鲁迅小说和老舍小说 批判国民性的特点。 作品写了这个北国的小城里,人们世世代代持续着的一种不幸然而却没有人感到不幸的沉滞而麻木 的生活。大泥坑陷人陷马,淹死猪淹死鸡淹死鸭,人们却乐得享受这些悲剧所带来的种种刺激,谁 也没有想到去填平它。卖豆芽的王寡妇虽因儿子被淹死而发疯,但发疯之后仍是每天平静地去卖豆 芽。染房里一个学徒把另一个学徒按进染缸里淹死,“不声不响地成了古事”,然而这个染缸染出 的布却照样行销各地。在这里,人的生命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只是遵循自然的机遇和历史的惯例 苟活着,如一片死寂的荒漠。当然也不能说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放河灯、赶庙 会、看野台子戏,但这些盛举又大都是在虐杀着无辜的生命和扭曲着人们的心灵。老胡家那个黄瘦 萎靡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在这种“盛举”中被一次又一次扔进开水锅里活活烫死的。更可悲的是这些 折磨人的人却并没有意识到对别人的“折磨”,反而认为是善意的爱护与救治,因而当他们最终家 破人亡之后,仍然不明白败亡的原因。 萧红笔下的呼兰城,如同鲁迅笔下鲁镇未庄一样,是一个麻木而荒漠的世界。然而,这是一个群体, 一整座城,一段沉滞凝冻的历史,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更加触目惊心!这是一种残酷的真实。作家 正是从这生命的苍凉中揭示出规范着生命的文化的荒唐,从而呼唤着伟大变革的到来。 在艺术上,它比《生死场》要更为成熟,表现为抒情更加浓厚,笔调更加活泼自然,童年视角的运 用,增加了民间色彩。茅盾曾高度评价它,说它虽不像传统小说,但有“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 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

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

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一个由在东北地区活跃的作家所组成的文学组织。

该群体由一群在文学创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自发组织而成,旨在促进东北地区作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作家们的创作水平和影响力。

东北作家群的成员主要是在东北地区出生或生活的作家,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文学创作。

他们的作品通常关注东北地区的历史、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展现出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和风貌。

东北作家群的成立对于东北作家的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文学活动,如座谈会、讲座、读书会等,东北作家群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使得作家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同时,通过组织文学作品的展览和评选活动,东北作家群也为作家们提供了展示和推广自己作品的机会,增强了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东北作家群还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文学组织的交流合作,扩大了作家们的影响范围,推动了地区文学的发展。

作家们互相激发创作灵感,不断交流、沟通,推动了作品的多样化和文学风格的更新。

东北作家群的建立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

许多东北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对东北地区的深情厚意,描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典型人物、传统节日等。

通过创作和交流,东北作家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文化的传承和传
播,为东北地区的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总之,东北作家群作为一个由东北地区活跃的作家所组成的文学组织,对于促进东北作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作家们的创作水平和影响力,传承和弘扬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东北作家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也为东北地区的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当代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向度与价值

当代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向度与价值

当代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向度与价值李帅【摘要】当代东北作家群的概念与现代东北作家群相对提出,指的是1950年代以来的东北作家群体,其创作的题材以东北地域特色、民风民俗、文化传统为主体,命名的根据是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文化群落理论.通过作家论的角度对当代东北作家群进行纵向的社会心理学考察和横向的文学地理学考察可知,东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作家的精神气质、文化心态、审美倾向的影响,使其在创作主题、题材、风格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倾向和特质.在此基础上倡导当代东北文学的经典化,建构一个真正的大东北文学.【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15)001【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当代东北作家群;文学群落;文学地理学【作者】李帅【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9当代东北作家群的概念是与现代东北作家群相对提出,在时间上指的是1950年代以来作品中以东北地域特色、民风民俗、文化传统为主体的东北作家群体;在内涵上,当代东北作家群继承了深受东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的现代东北作家群的精神气质、文化心态、审美倾向,在文化底蕴、文学传统、文学风格等作家的内在文化积淀和创作主题、题材、风格及语言选择等作品外在表现方面具有相同的倾向和特质,从而形成了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域而言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家群体。

但从文学研究角度而言,现代东北作家群的核心是东北抗战文学研究,当代东北作家群的核心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振兴与发展研究,二者各自有着鲜明的时代主题。

一、作为一个文学群落的当代东北作家群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作为一个群体的当代东北作家群缺乏整体性研究,但是对单个作家作品如迟子建、孙惠芬、刁斗、马原、金仁顺等的评论,或是对小群体如辽宁儿童文学“小虎队”、大连海蛎子组合、铁岭女诗人群体等作家群体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主要成果包括传记批评视域中的东北当代作家研究、地域文化视域中的东北文学作品研究(体裁广涉小说、儿童文学、散文、诗歌等)、文学史建构角度的辽、吉、黑各地方文学史研究及性别政治视域中的东北女作家研究等。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作家,他们的作品以鲜明的东北特色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因此,东北作家群成为文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东北作家群的起源和成长东北作家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个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时代激情洋溢。

东北作家们深受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他们立志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解放,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这种文化热情的融合和碰撞,使东北作家群逐渐形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东北作家群逐渐发展壮大。

他们追求真实、纯粹的创作精神,致力于通过文学作品展现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们对于东北地区的独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关注,赋予了他们的作品独特的魅力,也使得东北作家群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二、东北作家群的文学风格东北作家群的文学风格鲜明而多样,他们的作品大多注重表达现实的真实感受,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他们触摸到了生活的本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东北人豪放、坚韧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有认真、沉稳的气质。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主题多样化,既有以乡土为背景的,展现东北人民真实生活的作品,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的作品。

他们的作品时而悲壮时而幽默,既有力量感又有温暖感,在表达情感和展现社会问题时使用的手法独具匠心。

三、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品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如著名作家巴金的《家》,以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普通人民生活的细腻刻画和对深刻社会问题的揭示,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阅读。

在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北地区特有的底蕴和文化血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怀,这使得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触动力。

四、东北作家群的影响与灵感东北作家群不仅仅在东北地区有影响力,他们的作品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是指聚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群作家。

他们以自身的创作活动为中心,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关系网络。

这个群体在文学创作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并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东北作家群的形成与发展与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工业化最早和最先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大批具有社会关怀意识的作家在东北地区涌现出来。

这些作家以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品为主,积极批判和思考社会现实,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反映东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作品,也有揭示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东北的历史变迁、工业化进程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以犀利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一系列既有社会思想深度又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东北地区的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风格主要具有精炼、直接、真实的特点。

他们善于运用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将人物形象、情节变化或者社会问题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他们的作品多以刺激、震撼人心为目的,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

东北作家群在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取向,以及一种特有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体现了东北地区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和批判意识。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既是对东北地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邃思考和反思。

总之,东北作家群是一群在东北地区活跃并以创作为主要活动的作家群体。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并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通过他们的努力,东北作家群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研现当代名词解释

考研现当代名词解释

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

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

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

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

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

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从读者接受看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价值

从读者接受看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价值

从读者接受看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价值作者:张英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7年第02期[摘要]东北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创作群体。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他们的创作具有多重的价值与意义。

就读者接受的角度而言,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域,提供了读者阐释的多种可能与想象空间,具有激励读者与时代共鸣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读者;接受;价值作为特殊历史时期较为松散的文学创作群体,东北作家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相对短暂的黄金时期。

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东北作家群抒发了民族的呐喊,谱写了人民的心声。

因此,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东北作家群是被广泛接受的。

然而抗战结束以后,多种复杂的原因导致东北作家群及这一群体中的作家文学命运多舛。

虽然受众群体及接受广度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读者接受的视角来看,东北作家群及其创作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一、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名家辈出,名作云集,流派纷呈。

那些优秀的作家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激励着一代代读者,那些优秀的作品以丰富的思想感染着一代代读者,东北作家群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30年代崛起的东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既高举抗日的大旗,又表现出了独特的乡土地域风情,给现代文坛注入了热血。

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的创作,不仅丰富了现当代文学的表现领域,而且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域。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果一生只涉猎一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可能在文学的深度上有上佳表现,从专注性、专一性的角度上来说是比较突出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当中涉猎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我们就会称之为“多面手”,这样的创作自然在文学的宽度上有突出的特点。

不同体裁的创作为读者了解作家提供了多个渠道、多个选择,这样更会拓展读者的阅读视域。

东北作家群中的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李辉英等人就是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之间都能运用自如的作家。

“流亡”文学群体的民族意识与生命意识论“东北作家群”的乡土小说

“流亡”文学群体的民族意识与生命意识论“东北作家群”的乡土小说

“流亡”文学群体的民族意识与生命意识论“东北作家群”的乡土小说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流亡”文学群体的民族意识与生命意识,并以“东北作家群”的乡土小说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梳理和分析“东北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揭示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文学群体如何借助乡土小说表达民族情感和生命体验,从而进一步理解“流亡”文学群体的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流亡”文学群体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于战争、政治动荡等原因被迫离开故乡,漂泊异乡的作家群体。

这些作家在流亡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更承受着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考验。

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东北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群体,其成员主要包括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作家。

他们的作品多以东北乡村为背景,描绘了东北人民的生活状态、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更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意识和生命意识。

本文将从民族意识和生命意识两个维度出发,对“东北作家群”的乡土小说进行解读。

一方面,通过分析作品中对东北乡村生活的描绘,探讨作家们如何借助乡土元素表达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作家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东北作家群”乡土小说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流亡”文学群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创作特点和精神风貌,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东北作家群的形成与特点东北作家群的形成,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文学发展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东北,饱受外来侵略与内部动荡之苦。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批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文人墨客,因共同的文化追求和情感体验而汇聚一堂,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着故土的苦难和人民的觉醒,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东北作家群。

这一群体作家以乡土小说为主要创作阵地,将文学的笔触深入东北的田野、山川和村落,挖掘出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民间故事和历史记忆。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风生水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

为了促进东北地区作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东北作家群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东北作家群的成立背景、组成及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展示东北作家群在东北地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一、东北作家群的成立背景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作家脱颖而出,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笔触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为了让这些作家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借鉴,相互交流,并有机会与其他地区的作家展开合作,东北作家群应运而生。

二、东北作家群的组成东北作家群由东北地区的作家组成,如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的作家都可以加入。

作为一个自发组织,东北作家群并无严格的条件限制,只要是在东北地区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都可以申请加入。

在加入东北作家群后,作家们将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的话题,分享经验和心得,互相鼓励和扶持。

三、东北作家群的活动内容东北作家群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旨在提升东北作家的创作水平和影响力。

以下是东北作家群的主要活动内容:1. 作品交流会:定期举办作品交流会,作家们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与其他作家进行交流和评论。

这不仅有助于作家们发现自身创作中的不足,还能够从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吸取灵感和经验。

2. 主题讨论会:组织各类主题讨论会,讨论文学创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关键难点。

作家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创作灵感,拓宽文学思维。

3. 作品集推荐:推荐和宣传优秀作品集,提高东北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出版和展览等形式,向更多的读者展示东北作家们的优秀作品。

4. 合作创作项目:鼓励和推动作家们展开合作创作,共同完成文学项目。

通过合作创作,不仅能够提高作品的质量,还能够促进作家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四、东北作家群的积极作用东北作家群的成立和活动对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六)东北作家群(定义)指"九一八事变"后从沦陷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苦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伪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和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代表作主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左联创作的一部分,虽然其中有些人并未加入左联。

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作品充溢着深沉的力,把作家的心血,和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二、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

)(参考:扬联芬的《中国现代小说导论》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一)地位和价值;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风格独特的天才女作家,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30年代的文学洛神””创作生涯仅9年,却创作了大量凄美动人的文学作品,早在三、四十年代就风靡一时,盛誉至今不衰。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短篇集《牛车上》《旷野的呐喊》等,以自己不足十年的创作生涯,创造了上海――东京时期,香港时期两个高峰,留下了不少佳作。

(二)、逃避男权与“寻找父亲”1、成长期的感情缺史;2、爱情苦旅;(三)浓重的悲剧意识。

1、生存的物化状态:承受压迫和贫困、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缺式或被忽略,动物一样生2、精神的原始落后:麻木的人生,扭曲的精神活动,落后蒙昧的人性的人性3、男权压迫下的苦难的女性。

:不幸的婚姻、痛苦的生育过程,悲剧的生死轮回(四)艺术特色:1、淡化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2、重文化风格和自然景物的描写;3、重自我主观感受的抒发;4、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1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萧军,意思为“小小红军”)。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共3篇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共3篇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共3篇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1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抗日战争是中国在二战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而东北作家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东北作家”的定义、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他们的创作成果等方面对东北作家进行研究。

一、“东北作家”的定义在抗战时期,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作为主要活动区域的文艺工作者被称为“东北作家”。

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地域特色,也受到了东北战时环境的影响。

东北作家不仅仅是一群写东北的作家,更是一群扛起了抗日大旗的文艺工作者。

他们通过文艺创作声援民族大义,为保卫祖国奋斗到最后一刻。

二、东北作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东北作家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工作者,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们的文学作品广泛传播,对鼓舞民众抗战意志、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东北作家的作品内容以抗日为中心,反映了抗战前线和后方的同胞们的生动形象、艰辛的斗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东北作家的文学作品充满深情和激情,用生动而深刻的笔墨抒发了对抗日战争、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东北作家不仅在文艺创作方面具有影响力,在文艺理论下是起着推动和引领作用的。

三、东北作家的创作成果东北作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生动地描绘了战争中人民的心情和命运,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大力传播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东北作家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创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其中《巴彦淖尔》、《蒙古大夫》、《天涯春色》、《大宅门》等作品,在战时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东北作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抗争的历史记载,还是对那段战火纷飞岁月的深刻反思。

东北作家的精神、意志和创意,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状况,也不断激励着新一代文学创作者的持续努力。

悲愤流亡的文学印记——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悲愤流亡的文学印记——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悲愤流亡的文学印记——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东北地区的文学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朴,是中国的粮仓和重工业基地。

然而在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东北人民也承受了极端沉重的历史磨难。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东北开展革命斗争,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东北人民遭受了血腥暴行,战乱不断,迫使许多作家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东北作家群众多,其中著名的有老舍、沈从文、杨绛等人,他们都在东北度过了青年时期,并以此地为创作依托,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然而,这里所聚集的作家们同样遭受过历史的沉重压磨,深受内心的痛苦和思想的挣扎,他们的血泪与悲愤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成为东北文学的印记。

上世纪20年代,东北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作为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东北的作家们深受这场革命的影响,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创作使命。

对于大多数东北作家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困局就是对家庭、对人性、对历史及命运的矛盾感和迷茫。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是对只能沉重劳动的乞丐阶层的控诉。

他把人性之光放在普通人身上,将其机会和能力的缺失归咎于社会上层的虚假人情和制度的堵塞。

小说中的祥子,对命运的反抗只用极端的手段才能减轻痛苦,这种悲剧背景直接反映了东北创作环境的深度神伤。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也同样呈现了东北作家对于乡村和边疆民众同样重要的关注,故事中的白秋终究不能融入温馨的家庭,最后离开了故乡、亲人和友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从何开始。

这些来自于东北文学的作品,在许多经历过生死浴火的作者的笔下,揭示出一种强烈的悲愤情绪。

许多作品中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批判和反对,尽管有人可能会争辩这些情感是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的主题之一,但是东北作家群的思想深入却同样卓然。

东北作家群的流亡和离散也是东北文学另一个重要的创作标志。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作家四处逃亡,无家可归。

如战时疏散的杨绛与萧红,在逃亡中思想、生命皆受到严重的冲击。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的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也称“东北新月派”,源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一群来自中国东北地区从事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组成的一个集体,他们把自己口中的“新月”作品发表在新月杂志上。

该群体由袁野、宋文翰、施庆新、杨素贞、吴钢、任延辉、刘惠子、黄祖鹗、曾建华等十余人组成,大多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文学家及新文艺运动的代表人物。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思潮及文学特点,主要有洋式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的兼容结合,“古今东方”情怀之融合、实验性创作与表现形式的探索、思想深刻而又兼具开放性。

他们倡导以“民族文学”“民族情怀”“农村文学”等概念为主旨,以写实的文体突出民族、地域的特点,把中国传统文学的民间性主题与现代思想形态相结合,使东北新月派文学既追求“现代”又把民俗态度实践而成的。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多以写实主义的方式展现,描写表现主要集中于贫苦农民群体的生活,即所谓的“民族情怀”。

在其作品中,把当时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映射出来,把东北文学的思想宣讲以及时代背景融入其作家创作的浪潮之中。

袁野、宋文翰、施庆新等作家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写实特色。

袁野曾写过《春江花朝》、《赤地飞花》、《背马载砚》等短篇小说,主要描写东北地区农民群众农耕生活的繁重、贫困和痛苦的社会状况。

《背马载砚》以抗日斗争的父女恋爱故事为主线,描写了穷困的农村家庭在抗日战争中保持义与正义的精神,探讨了东北百姓的忠诚与爱国情怀。

宋文翰的作品《大江东去》、《海鸥》则把“大江东去”的人文气息浓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思想感情:“宁静的景象中,大江东去,似乎包含着无限的深意。

”描写出丰富的东北地区农村生活百态,以及人们心中的美好憧憬,再次彰显出作家的民族情怀。

施庆新的《河口》就更多地表现了集体主义的特色,描写了青苗子们在农忙期间欢聚一堂,把一段轻松欢快的河边渔夫生活结合到作品中,表达出农民群众抗日战争时期友爱同心、情义团圆的浓厚感情。

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中国新文艺运动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个篇章,在这支文学运动中,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创作表达,至今仍被中国文学界广泛推崇、赞赏,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作家群”的历史价值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把边远的东北带给现代文坛,东北文学萌生于“五四时期”,但是发育的比较迟缓,“九一八”以后,东北作家突破了那道关隘,使东北和内地联系起来,通过他们的新作旧作,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汇入整个文坛,把两地的文学联系起来了。二、在中国文学史上,反帝文学是伴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而产生的。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反帝,这时候,东北作家群产生了,东北是中国最早受日本侵略压迫的地区,作为生活在这片领土的作家,东北作家群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因而在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上,他们有话语权。他们的作品以色彩浓厚的笔墨,粗犷雄健的力度和激愤的情感,在现代文学上第一次集中强烈、鲜明地体现了抗日就过的时代主题。三、反帝爱国和国际主义精神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早就号召被压迫人民和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反对共同的压迫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马克思注意的光辉旗帜。中国东北作家群就一直关注这个主题,如李辉英的《万宝山》,可以说描写蒙古姑娘为救助和掩护中国游击队而遭到日本强盗的奸污,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东北作家群写出了爱国主义和国际注意相结合,表现邻国人民交往密切,劳动人民之间相互支援,相互渗透和影响。
东北作家群,在中国文坛虽然崛起比较晚,但是至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以积极的行动为中国文坛添砖置瓦,成为东北文化甚至中国文坛一种标志性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