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萧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的创作时期划分
以1938年为界分为期后两期: 1、前期作品包括与萧军合著的《跋涉》,以及 《生死场》、《手》、《牛车上》、《商市街》、 《桥》、《家族以外的人》等。 2、后期作品有《民族魂》、《鲁迅先生散记》、 《山下》、《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 《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传》。
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1938年4萧军前往延安,5月 萧红怀着前夫孩子与端木蕻 良在武汉结婚。8月萧红一 人逃难,男婴生下后夭折。 她日益觉察端木的冷漠自私 怯懦。 1940年二人从重庆到香港。 1942年萧红在病中孤独离开 人世。
患病去世—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孩子
1940年春萧红肺病征兆已明显 。“呼兰河传”在“星 岛日报”副刊连载。 文坛新人骆宾基因失业投奔端木蕻良。12月太平洋战争 爆发,端木蕻良再次不告而别。萧红肺病加重住院, 陪伴身边的是骆宾基;此时端木又有另一段新恋情。 44天朝夕相处,萧红和骆宾基谱出了一段黄昏之恋,她 允诺:若能痊愈,下半生将与骆长相厮守。 1942年1月,萧红病逝,遗嘱将版权给弟张秀珂、萧军 和骆宾基;留给端木的是离婚证书 。 “东北文坛三老”从此结怨。骆宾基《萧红小传》 虽然她曾经和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 一个人在走路。”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 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 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 然是一整体。 如风土画、如诗如谣的叙事风 格。在韵律和基调中,蕴涵的 正是与大彻大悟相伴相生的坦 然、平静和巨大的悲悯。地表191
萧红《呼兰河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萧军的主观、自我与个人英雄 主义日益伤害萧红,加上对方 情感上的出轨,某些粗鲁的举 止,令她痛苦不已。
“往日的爱人,/为我遮蔽暴风雨,/而他变成 暴风雨了!让我怎样来抵抗?”《苦杯》
5.1936年萧红赴日试与萧军隔 绝。后因鲁迅逝世回国。 6.1938年二人终于劳燕分飞, 结束了近6年的婚姻。
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
又不完全像自传。
何人绘得萧红影 望断青天一缕霞
30年代文学洛神
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 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 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 运低头。
萧军 (1907—1988)
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辽 宁义县人。《八月的乡村》由鲁迅 作序,于1935年出版 。结构是短篇 连缀式的,接近生活原型,全书响 彻着革命英雄主义的音调。 1954年出版了反映矿山生活的长篇小 说《五月的矿山》。 1957年出版《过去的年代》,人物众 多,结构宏大,情节曲折。
她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 ,石评梅和张爱玲
情感生活常波动
萧红:
萧红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父亲是个冷酷的人,只有祖父给她疼爱 和温暖,成为她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 祖父的支持下她才得以读书。祖父死后, 她失去了唯一的保护人,父亲和继母强 迫她辍学,她不得不逃离家庭,从此走 上文学创作之路。后来的生活也一直处 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不幸中的 更不幸者。
“萧红体”的文体风格:介于小说、散文和诗的
边缘文体。 形式与结构:第三人称全知观点叙述;散文化 的结构章法 描述了贫苦农村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 生是动物性的生,死是动物性的死。 “在乡村, 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怀着深重的悲悯情怀去描写这些农人的生死挣 扎的,展现的是“生死场”上悲壮的人生。
最后的岁月 享年31岁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 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 先死,不甘,不甘。天何苍苍, 吾复何言?
——萧红遗言
萧红的两重世界
似乎萧红自出世起便置身于两重世界:以父亲为象征 的冰冷的家庭和以祖父为象征的温暖的世界。地表167
冰冷、充满敌意的现实世界:隐忍被动、任人囚禁、 任人虐待 温暖无害的艺术世界:怡然自处、任意驰骋
萧
红
(1911—1942) 何人绘得萧红影 望断青天一缕霞
一、萧红的生平--源自文库泊岁月寂寞路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到上海。 1940年萧红与端木从重庆到香港。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端木蕻良(1912—1996)
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县人。先 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 1933年发表第一部长篇《科尔沁 旗草原》。 70年代开始写作三卷本长篇小说 《曹雪芹》。
骆宾基(1917-1994)
原名张璞君,生于吉林。曾在北大旁听、自学。 后去哈尔滨学习俄语,当过中学教员、编辑。
1936年流亡到上海,开始文学创作活动。 40年代创作中篇小说《吴非有》、长篇小说《姜 步畏家史》、《萧红小传》。《骆宾基短篇小说 集》
香港浅水湾
广州萧红之墓
萧红故居
作品中的后花园
萧红与萧军——不平等的生命姿势
1.旅馆老板以欠债为由软禁萧红, 深陷困境的她写信向“国际协 报”的“文艺周报”求援,笔 名“三郎”的萧军前往关切。 2.趁1932年8月哈尔滨水灾时助其 逃出。两人渐生情愫,共结连 理 。不久生下一女,因无力抚 养而留置医院。 3.1935年鲁迅为夫妇取名“萧 军”、“萧红”,并助其在上 海出版创作,自此奠定了她在 文坛的地位。
以两种方式、两重自我生存于两重对峙的世界想像与现实当中。她只能在文学的精神世界飞翔,在 现实生活中却被钉牢在奴隶的死所。
地表170
女性的天空
“这个社会,萧军、端木、还有日本人的飞机炸
弹,不管是谁……都是我的命运不好。我为什 么生下来就是一个女人呢……我败就败在是个 女人上。”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 的累赘是笨重的!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 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 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 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序 茅盾
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她写成了她的最后著作———小说《呼兰河传》,然而 即使在那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 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 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她之所以想离开香港因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 是寂寞的,她是希望由于离开香港而解脱那可怕的寂寞, 并且我也想不到她那时的心境会这样寂寞。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连用27个“寂寞”,陈词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