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_1
作者介绍——端木蕻良.docx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1912.9.25—1996.10.5)满族。
端木蕻(hòng)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同时,文章《土地的誓言》被录用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9课和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
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人物生平端木蕻(hòng)良(1912.09.25—1996.10.05),满族,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
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端木蕻良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端木蕻良
《八月的乡村》所描写的是,在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 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 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 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 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屈 不挠的斗争精神。 • 《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 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 作家群”的著名代表。抗战爆发后去延安,50年代到北京, 专门从事写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长期 遭到关押,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但得能为天下雨, 白云原自一身轻。”萧军生前的这两句诗就是这位著名作 家的精神写照。
•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 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 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1911年6月2日(农历五 月初六)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张 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 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 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 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 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 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 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 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 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 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 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 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 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 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 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 《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 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 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 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 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端木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
作家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
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
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
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
後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开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端木蕻良主要从事历史题材的戏曲和小说创作﹐曾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曹雪芹》(上卷)。
1932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一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鲁迅的著作中发现了与政治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独的和绝望的抗争,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哲学;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沫若的作品,不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联系,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种种难惬人意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冯至、《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秋,重新发现了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革命分子”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研究者、港台的研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
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东北作家群的,他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效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的专著出版,对东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自己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书。
但所有这一切,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热衷的是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穆时英、施蛰存、张爱玲的小说。
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并且是我们新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黑土地之子——端木蕻良
黑土地之子——端木蕻良
刘东来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
【年(卷),期】2024()2
【摘要】高粱红了的时候,我来到鴜鹭湖,我是专程为端木蕻良而来。
辽宁省昌图县是端木蕻良的出生地,也是他和夫人钟耀群的归葬地。
这里有端木蕻良故居、纪念馆,还有在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给人无限遐思的鴜鹭湖。
作为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之一,端木蕻良的作品饱含着黑土地的浓郁芬芳。
翻开《端木蕻良文集》,透过字里行间,我慢慢走近这位极富才气、充满个性、横跨现当代的文化名人,领略了他的细腻文风和近乎执拗的倔强。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刘东来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大地之子的歌吟——谈端木蕻良的小说特色
2.为了召唤研究端木蕻良的新潮——写在“纪念端木蕻良八十寿辰专栏”前面
3.雾与端木蕻良的内心世界——论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中的雾意象
4.黑土地之子的艺术情怀
5.端木蕻良小说的文学价值——纪念端木蕻良诞辰一百周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鲁迅的著作中发现了与政治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独的和绝望的抗争,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哲学;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沫若的作品,不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联系,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种种难惬人意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冯至、《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秋,重新发现了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革命分子”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研究者、港台的研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
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东北作家群的,他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效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的专著出版,对东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自己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书。
但所有这一切,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热衷的是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穆时英、施蛰存、张爱玲的小说。
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并且是我们新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端木蕻良“拜伦式的诗人”
东北作家群回眸 之五 端木蕻良本栏目主持 吴玉洁088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汉文,后改名为曹京平,中国现代作家,东北作家群作家之一。
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地主家庭,幼年喜欢研读父亲的藏书,较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想的熏陶与洗礼。
1928年前后开始投入创作,一生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等,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初吻》《浑河的急流》等,另还著有大量散文、诗歌、戏剧及书画作品。
他的诗文画作自成一体,别具风格,表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端木蕻良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位才子作家。
1996年病逝于北京。
一、现代文学史上的行吟诗人端木蕻良的气质和才华是属于诗的,20世纪40年代曾有人称他为“拜伦式的诗人”。
他的创作主要以小说见长,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端木蕻良是“第一位中国现代小说家”,称端木蕻良的长篇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是“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与“当时最具实验性的中国小说”。
在长达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端木蕻良的创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及文学理论逾千万字的作品,是文学史上多产而又高质量的作家。
端木的创作才能早在1933年就被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郑振铎发现。
郑振铎在阅读了《科尔沁旗草原》的部分手稿之后,兴奋地在给端木的书信中写道:“这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
”“这样的大著作,实在是使我喜而不寐的!对话方面,尤为自然而漂亮,人物的描状也极深刻。
近来提倡大众语,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大众语呢!”端木蕻良擅长抒情,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浓烈的情感,其语言魅力也一直为评论界所称道,其风格多变而绮丽。
端木擅长景物的描摹,几乎所有篇章都会以景色的渲染开篇,散文化诗化的语言,透露着作家独到的细腻与才情,“心情又折叠起来”“被青春的喜悦所照耀”……通感、空灵的文字犹如点点晨露在情节的枝Y上晶莹,这为原本绚丽的艺术世界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2.文章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3.重点字词
蕻hóng(端木蕻良)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蒿hāo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4.重点问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答:(1)运
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4)移情于物。
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整理版](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答:(1)“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如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开始涌现一批创作以抗日为主题的小说家。
他们是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白朗、罗锋、骆宾基等人,时称为“东北作家群”。
(2)“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如下:1932年1月,李辉英发表以反日爱国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长篇小说《万宝山》;不欠(久),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丰年》、《人间集》,集子中的小说太多描写东北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抗日武装斗争。
1933年,萧军、萧红在哈尔滨出版短篇小说合集《跋涉》,受到东北文坛重视。
1934年,萧军创作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0月,他们到达上海。
次年,这两部小说由鲁迅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出版。
同年,舒群、罗烽和白朗也先后流亡到上海,着手创作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舒群创作了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战地》和中篇小说《秘密的故事》,罗烽创作了短篇小说《第七个坑》,白朗创作了短篇小说《生与死》,这些小说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精神。
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
他于1936年初到上海,创作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并发表了《紫鹭湖的优郁》、《浑河的急流》等短篇小说。
骆宾基于1936年5月到上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于是,1936年在上海形成了一个东北作家群体。
同年,上海的《作家》、《中流》、《文学》、《光明》、《海燕》和《文学界》等文学刊物,比较集中地刊载了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东北作家的作品。
萧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上海生活书店为东北作家群出版了《东北作家近作集》,收有李辉英、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人的作品。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东北作家相继离沪。
他们除创作反映内地生活的作品外,仍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地区社会生活的作品,如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骆宾基的长篇小说《混沌》等,保持了东北作家创作上的特有气质。
端木蕻
端木蕻(hòng)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同时,文章《土地的誓言》被录用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9课和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
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十六讲三十年代其它小说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废名
《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和长篇《桥》《莫须 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作品特别之处: 1、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营造。 2、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
悟。 3、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体。
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 4、作品不易读,既有玄学意味,又有“理趣”和“禅
趣”, 是一种作家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萧乾
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33年写出了第一篇小说 《蚕》,得到沈从文的赏识后进入京派文学圈。1935年燕京大 学毕业后出版了短篇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矮檐》 以及自叙传长篇小说《梦之谷》 萧乾小说的特点: 1、作品多带自传性色彩,以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写作。 2、作品中有强烈的苍凉感,但清澈而健朗。 3、作品具有抒情性和感伤情调,语言雅丽清新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一、《生死场》1935年12月出版,鲁迅先生亲自写序。小说
写出了北国农民“死的挣扎”和“生的坚强”。 《生死场》的特点:1、“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2、小说中人物众多都用粗线条勾画,缺乏精细的雕琢。 3、全书近似许多生活画面的组合。全篇用严肃动人的情感贯穿始终,写出了虽 无中心事件却震撼人心灵的生与死的苦境。
端木蕻先生照片、简介及作品
端木蕻先生照片、简介及作品[duān mù hòng liáng]端木蕻良(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曹汉文(曹京平),(1912.9.25—1996.10.5)满族。
端木蕻(hòng)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同时,文章《土地的誓言》被录用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9课和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
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小说创作是端木蕻良的主要创作内容,在桂林,他写下了大量小说作品。
计有《初吻》(短篇小说)、《早春》(短篇小说)、《雕鹗堡》(短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长篇小说,未完)、《琴》(短篇小说)、《红夜》(短篇小说)、《女神》(短篇小说)、《前夜》(短篇小说)、《饥饿》(短篇小说)、《几号门牌》(长篇小说,未完),出版了长篇小说《大江》(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43年4月出版)。
创作书目《憎恨》(短篇小说集) 1937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大地的海》(长篇小说) 1938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科尔沁旗草原》(长篇小说) 1939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风陵渡》(短篇小说集) 1939年12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江南风景》(中篇小说集) 1940年5月,重庆,大时代公司《新都花絮》(长篇小说) 1940年9月,上海,知识出版社《大江》(长篇小说) 1944年4月,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罗汉堂》(河北梆子剧本) 1952年2月,北京,宝文堂书店《梁祝》、《除三害》、《戚继光斩子》(京剧剧本) 1952年10月,北京,大众出版社《此鹭洒湖的忧郁》(短篇小说集) 1956年6月,香港,艺美图书公司《钢铁的凯歌》(长篇小说,未完成) 1958年,北京,北京出版社《端木蕻良选集》1978年6月,香港,文学研究所《曹雪芹》(上卷) 1980年4月,北京,北京出版社《火鸟之羽》(散文集)1981年7月,香港,文学研究会《端木蕻良小说选取》1982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端木蕻良近作》1983年1月,重庆,花城出版社《曹雪芹》(中卷,与钟耀群合著) 1985年5月,北京,北京出版社《中国现代作家选集--端木蕻良》 1988年11月,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友情的丝》(散文集) 1993年1月,重庆,花城出版社。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_1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导读:本文是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希望能帮助到您!四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首先论述30年代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是因为东北作家群及其任何一个成员的价值和意义是无法脱离开左翼文学的存在和发展而得到单独地阐释和说明的。
遮蔽了整体,就是遮蔽了它的一切,其中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无法不处在这个巨大阴影的笼罩之下的。
如上所述,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把一个有别于胡适、周作人、戴望舒、沈从文这样一些非左翼作家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体验带入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学,丰富了它的内涵,扩大了它的表现幅度,提高了它的社会化的程度。
只要在这样一个意义上看待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我们就会看到,在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最典型地体现着它的这种作用和意义的几乎首推东北作家群。
东北,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上是一块很大的土地,但在我国文化的版图上有它的位置吗?当然,我们可以从尘封的历史资料上找到许多东北出身的文人,找到他们创作的许多作品,但这些文人及其作品却只是关内文化的复制品,他们没有体现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独立的生活体验和精神特征,没有把他们的独立的世界感受、人生感受、审美体验注入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中去。
能征善战的满族人进了关,成了中国社会的统治者,但他们的文化却丢失在关外那块广袤的土地上。
他们在关内学会了温文尔雅,学会了忠孝节义,学会了讲“道”论“理”,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他们在东北大地上自然形成的世界感受、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这样一个剽悍的民族当面对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的时候,不但早已失去了征服汉民族政权时候的剽悍的力量,甚至连直面西方列强的勇气也丧失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区发生的,是由少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发动的,他们带着自己的新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进入了中国的文坛,开创了中国的新文化,但这个新文化并没有把东北这块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立的、真实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充实到自己的肌体之中去,也很少带着自己的眼光烛照过这块广袤的大地的人们。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四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首先论述30年代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是因为东北作家群及其任何一个成员的价值和意义是无法脱离开左翼文学的存在和发展而得到单独地阐释和涵,品,?当然,上自然形成的世界感受、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这样一个剽悍的民族当面对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的时候,不但早已失去了征服汉民族政权时候的剽悍的力量,甚至连直面西方列强的勇气也丧失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区发生的,是由少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发动的,他们带着自己的新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进入了中国的文坛,开创了中国的新文化,但这个新文化并没有把东北这块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立的、真实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充实到自己的肌体之中去,也很少带着自己的眼光烛照过这块广袤的大地的人们。
这是一块沉默的土地,是被中国文化遗弃了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是无数沉默的人民,是被中国文化遗弃了的人民。
直至20年代,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受中,它仍然主要是一块由军阀张作霖统治着的土地。
它不但给当时的中央政权制造着各种麻烦,也给关内的人民带来了一次次的军阀战争,扰乱着关内人民的安宁和幸福。
人们很少想到,那里的人民也是中国的人民,那里的文化也是中国的文化,那里人民的1931东三省的事实吗?直至现在,我们中国人仍然不重视文化的作用,以为文化只是也只能是知识分子牌桌上的一副麻将牌,谁输谁赢都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事情,在社会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实际上,一个地区、一个社会阶层,在整个中国文化中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没有自己独立的真实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精神感受的表现,痛苦的时候叫不出苦来,高兴的时候笑不出声来,自己的哭声、笑声无法感染中国社会更广大的民众,自己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精神感受无法成为整个中国社会感受的一部分,这个地区、这个社会阶层就只能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策略原则中的一个被动的棋子,并且总是处在首先被牺牲的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 及答案 -3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三部分三、填空题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一版)》2009年第13期【生平】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193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十年浩劫后,他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等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1980年,他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8年,端木蕻良先生参加《作文周刊》第四届全国优秀小作者夏令营活动,与本报小作者亲切座谈。
【创作经验】如同端木蕻良所创造的形象自然淳朴一样,他的叙事语言也是一派清新自然而富于审美韵味,这是端木蕻良对现代小说史的又一建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鲜活的人物话语。
人物的对话及自言自语等,总能显示出人物的身份、教养、心境:农民的质朴,村姑的清纯,地主的豪横,老管家的谦卑,土匪的暴戾,媒婆的巧舌如簧,法师的看风使舵;得志时的兴奋,失意后的颓唐等。
不仅如此,而且言谈话语之中人物性格特征毕现。
2.描写叙述语言采用地方色彩与生活韵味浓郁的语汇。
标识地方风物的名词自不必说,更有一些东北味儿十足、生活味儿浓厚的动词、形容词与表达方式,信手拈来,自在天然,平添了一种生动感与乡土情。
譬如,写大神跳神:“腰里带的四个钩子上各挂一桶水”“全身像一窝风轮起来”“大仙总是凶凶妖妖地乱砍乱跳”;写丁大爷对佃户的不满:“吕存义那鬼东西,偏一点眼色也没有,夹七夹八地磨豆腐”“跟我贱忒忒的多难堪,你越是这样的,我越不给你顺碴儿”;写佃户的失望:“满腔的希望,便都簌簌地落了叶了……”“像挨了一击一样,全身缩了半截”。
端木蕻良生平及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生平及作品简介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端木蕻良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曾在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蕻良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端木蕻良1938至1940上在重庆复旦大学任教,编辑《文摘副刊》。
1940年,与萧红到香港。
1940至1942年在香港主编《时代文学》和《大时代文艺丛书》,曾先后参加《力报》、《大刚报》、《求是》的编辑工作。
建国后,历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副秘书长、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分会副主席。
三十年代学习世界语,热心世界语的宣传、推广,1936年曾在《世界》杂志发表文章盛赞世界语,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在报刊上继续写文章宣传世界语。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端木蕻良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等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端木蕻良作品表
端木蕻(hòng)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同时,文章《土地的誓言》被录用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9课和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
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作品特色端木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
作家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
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于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
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
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
后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开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创作书目《憎恨》(短篇小说集)1937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大地的海》(长篇小说)1938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科尔沁旗草原》(长篇小说)1939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风陵渡》(短篇小说集)1939年12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江南风景》(中篇小说集)1940年5月,重庆,大时代公司《新都花絮》(长篇小说)1940年9月,上海,知识出版社《大江》(长篇小说)1944年4月,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罗汉堂》(河北梆子剧本)1952年2月,北京,宝文堂书店《梁祝》、《除三害》、《戚继光斩子》(京剧剧本)1952年10月,北京,大众出版社《此鹭洒湖的忧郁》(短篇小说集)1956年6月,香港,艺美图书公司《钢铁的凯歌》(长篇小说,未完成)1958年,北京,北京出版社《端木蕻良选集》1978年6月,香港,文学研究所《曹雪芹》(上卷)1980年4月,北京,北京出版社《火鸟之羽》(散文集)1981年7月,香港,文学研究会《端木蕻良小说选取》1982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端木蕻良近作》1983年1月,重庆,花城出版社《曹雪芹》(中卷,与钟耀群合著)1985年5月,北京,北京出版社《中国现代作家选集--端木蕻良》1988年11月,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友情的丝》(散文集)1993年1月,重庆,花城出版社。
方案-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一\xa0我们现代研究,在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鲁迅的著作中发现了与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中国思想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独的和绝望的抗争,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沫若的作品,不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种种难惬人意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冯至、《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秋,重新发现了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革命分子”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研究者、港台的研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
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东北作家群的,他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效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的专著出版,对东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自己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书。
但所有这一切,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热衷的是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穆时英、施蛰存、张爱玲的小说。
端木蕻良
作者介绍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满族,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端木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
作者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
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于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
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
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
后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开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推荐作品——《鴜鹭湖的忧郁》《鴜鹭湖的忧郁》以诗意的笔法写了底层人民生存的艰难与贫困,其中人物无望的心态,配以鴜鹭湖四周阴湿缥缈的夜雾等环境描写,传达出一种难以言传的压抑和忧郁感。
整篇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忧郁氛围.这种忧郁烘托了环境,映照了人物,使整个作品烙上深深的忧郁"气质".作者构建作品忧郁氛围运用了多种方法、多重意象,包括"忧郁的月亮""忧郁的雾气""忧郁的人们",他们的忧郁共同构建了需鹭湖的忧郁,让读者深深地沉浸在骘鹭湖的忧郁之中.“精心营构意象,是端木蕻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
”他从自然、社会、文化等广阔的天地采撷具有特色的事物,加以富于智慧火花与艺术灵性的熔铸,在作品的语境中,形成了鲜明生动而意味深长的丰富意象。
他所创造的意象,若按来源属性来分,大致可分为:自然意象,如草原、月亮、土地、大江、大山、乌云等;社会文化意象,如护心佛、债券、跳大神、万岁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 东北作家群· 端木蕻良(之一) >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 个根本的变化。
这 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 鲁迅的著作中发 现了与政治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 国国民性的批判和 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 独的和绝望的抗争 ,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哲学;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 沫若的作品,不但 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联系,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 现了种种难惬人意 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 何其芳、冯至、《 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 秋,重新发现了周 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革命分子 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 研究者、港台的研 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 现了沈从文的小说 、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 研究的视野……在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
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 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 东北作家群的,他 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 效的是东北师范大 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 的专著出版,对东 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东北地区自己 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 书。
但所有这一切 ,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热衷的是周作人、 林语堂的散文, 穆时英、 施蛰存、 张爱玲的小说。
这当然是无可非 议的,并且是我们新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但假若我们从整体上对我们当前的 文学研究进行一次扫描,我们会发现,在我们每一步都似乎朝着一个 理所当然的正确方 和向前进的时候,当我们每个人都真诚地、认真地进行着自己的探索 和研究,都在发露 着我们现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我们却也在不自觉中遮蔽了很 多东西。
十七年 被奉为主流的左翼文学受到了自那时以来最严重的冷淡,甚至鲁迅因 与左翼更亲密的 关系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乃至轻视,似乎左翼文学已经没有 多少值得称道的地 方,似乎它原本来就是一次历史的失误。
在十七年,左是坠在它胸前的一块荣 誉奖章,而现在,左则成了打在它脸上的一块耻辱的印记,而十七年 被贬为 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文学的作品则拥有最大量的读者,似乎他们才 是当时最最 正确的文艺方向的坚持者,其作品也体现了那个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不左在十 七年是一块耻辱的印记,而现在则成了一个光荣的符号。
左翼文学被遮蔽了, 东北作家群自然也就被遮蔽了,因为东北作家群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 学的旗帜下陆续 走向文坛的,他们的基本倾向从来都是左的。
虽然上述那些研究者还在不断地阐释 他们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的作品却已经没有多少读者。
假若我们现在问林语堂是 谁?施蛰存是谁?只要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给我们作出正面的回答, 但假若我们问端木 蕻良是谁?骆宾基是谁?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出来了。
但是,只要真的读过端木蕻 良、骆宾基作品的读者,只要不是以他们的政治态度而是依其文学作 品本身的价值和意 义感受和衡量他们的作品,他们就一定是较之林语堂、施蛰存低一个 等级或几个等级的 作家吗?我认为,情况远不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对萧军和萧红是熟悉的,但我们熟悉 萧军并不是熟悉他的作品,而是熟悉他与萧红的关系,而对于萧红, 我们常常一反过去 的态度,不是把她视为一个左翼作家,而是将之视为一个非左翼作家而得到我们的肯定 的。
我们没有以她为标记拒绝张爱玲,但却常常以她为标记拒绝丁玲。
东北作家群的作 品在无形中被我们遮蔽了,我们不是不知道他们的作品,而是我们自 觉不自觉地离开了 他们,离开了他们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风格。
我们告别了豪放和粗野,走向了细腻和 缜密。
这个变化不是不可理解的。
我们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和动荡中走出来的,是在从 革命文学、左翼文化、解放区文学发展出来的十七年的文学中走出来 的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在革命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的旗帜下 横扫了学院派知识分子,横扫了所有被视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 知识分子, 同时也包括当时革命文学、 左翼文学、 解放区文学阵营中的大多数人。
我 们厌恶了豪放和粗野,我们尝到了左的苦涩,我们希望一个稳定的社 会,一个和睦 的人际关系,一个充满了爱和同情的世界。
任何带尖刺的东西,任何富有震撼力的激情,任何与我们平静生活的要求不相符合的东西,都会在我们的心灵中 引起一种恐怖的回 忆,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我们需要周作人,不需要鲁迅,周作人即使批评我们,也带着 温和的性质,而鲁迅的攻击则令人感到一种无可逃遁的紧张;我们喜 欢徐志摩,不喜欢 闻一多。
徐志摩的潇洒和从容是我们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一种人生 态度,而闻 一多则令我们感到一点憋不住的激烈,一种与我们希望平静的心背道 而驰的情绪;我们 喜欢戴望舒而不喜欢艾青,因为艾青的诗中有一种承担的沉重,一颗 动荡的反叛灵魂; 我们喜欢张爱玲而不喜欢丁玲,因为即使张爱玲感到荒凉和寂寞的那 个世界,也是我们 愿意进入的世界,而丁玲的世界却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愿进入的。
那是一个太危险的世 界, 一个令我们自身难保的世界……所有这一切, 都是我们这些知识分 子自然而然的倾 向,也是无可厚非的倾向。
我们就这样进入了文化界,成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精英。
我们还有很多的忧虑,很多的不满,但我们已经能够在我们的文化中居住下来,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按照我们自己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按部就班地进 行我们文化的建 设,按照我们给自己制定的质量标准检验我们的学术成就。
我们不承认任何外在 的权威,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权威;我们不承认任何的圣人,我们就 是我们自己的圣人 在我们自己的意识中,我们就是真理、正义、公道、进步、社会文明 的象征,我们以 反主流文化的姿态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
但是,我们是怎样成了我们时代的精英,我们时代的圣人的呢 ?我们 是在文化 大革命之后进入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制造了半生 的苦难,但也为我 们清扫了中国当代文化的空间。
旧的主流文化已被折磨得遍体鳞伤,没有了自愈的能力 ,我们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般地大踏步进占了新时期的文坛。
在开始,我们还能听到从 远方传来的零星的枪声,到了后来,到了比我们更年轻一代的作者那 里,则连这枪声也 听不到了。
这是我们的经历,也是我们的人生观和文化观。
我们喜谈建设而厌恶破坏, 因为我们已经不需要破坏,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我们需要破坏和不需要 破坏的所有的东西 ,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莽 莽苍苍的文化空间。
我们不必破坏什么就能建设起自己的园 地,这个园地的建设有西方文化的现成图纸。
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封闭为我们保留 下了这些图纸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使我们在中国大陆文化的疆域内获 得了创 造者和探索者的美誉;我们喜谈温和而反对激烈,因为文化大革命压 制了反对我 们和不反对我们的所有人的气焰,我们已经没有多少严峻的文化敌人, 我们不需要 激烈也不会激烈;我们喜谈爱情而诅咒憎恨,因为文化大革命让我们 在变成弱者的强者 身上发泄了所有的憎恨,只有把文化大革命那段应当让毛泽东负责的 经历丢到九天云外 ,我们这些精英知识分子就是没有憎恨也不会憎恨的人。
我们好说告别革命, 实际上不是我们告别革命,而是革命告别了我们。
我们根本就没有革过命,也从来没有打算去革命,我们向谁告别?……总之,我们是戴着白手套而 采摘了我们的文 化成果的。
但一当我们成了文化的精英,一当我们在被文化大革命清扫出来的文 化 空间中安了营,扎了寨,并且占领了这个领域的角角落落,其他的人 就很少有可能挤进 我们的文坛了。
他们开始向经济的领域、政治的领域进行战略转移。
但一当转入经济的 领域、政治的领域,我们这一套文化却行不通了。
在经济的领域里,金钱就是皇帝,经 营手段就是将军,我们的人道主义只能当老板们的擦脚布,谁要真把 我们的文化当成金 科玉律,谁就会被拔光吃净;在政治的领域里,权力就是生命,策略 就是骨骼,我们的 幽默和冲淡只能当政治家会议桌上的一种点缀品,谁要是真把我们的 文化当成自己的指 导思想,谁就会永久地被踩在别人的脚下,成为各种政治斗争的牺牲 品。
我们在文化 上胜利了,但我们在社会上却失败了。
在文化上,我们讲的是人道主义和个 性主义,是理解和同情,是幽默和冲淡,是达观和超脱,是中庸和和 平,而在社会 上,行动着的却不是我们的文化原则。
金钱和权力以及金钱和权力的联合力量起于草末 ,聚于原野,奔流在长江大河,我们的精英文化微笑着迎接了这阵给 世界带来清爽和活 力的狂风,但当它像龙卷风一样在世界上汇聚成了一股其大无比的力 量,我们的文化的 宫殿却也开始发生着精神的坍塌。
它把我们的文化连根拔起,抛到空中,旋到天上,而 后又撒落在大地。
我们的文化实际早已成了文化的碎片,收拾不到一起来了。
我们高谈 着个性主义,但我们的个性主义却不能不是在现实规范约束下的个性 主义;我们高谈着 人道主义,我们要求别人对我们实行人道主义,但我们却未必对比我 们更弱小的人实行 人道主义;我们高谈着自由,但真正得到自由的仍然是金钱和权力, 而不是社会上的人 ;我们高谈着同情和理解,但我们同情和理解的永远是那些根本不需 要我们理解和同情的国家和个人,是比我们更强大、更富有的国家和个人。
他们没有我们的同情照样能够强大和富有,而需要我们同情和理解的却未必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同情……我们自以为成了我们时代的孔子,但是实际上,我们却成了我们时代的杨朱。
我们与杨朱不同的是,杨朱为我,杨朱的文化也是为我的文化,而我们讲的却是人类、国家和社会,是人类的文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文学的发展。
在开始,我们是用现实的感受看待文化的,是用对中国的体验看待西方的,是用人的需要看待科学和理性的,现在却颠倒了过来。
我们开始用文化规范现实的感受,用西方的标准要求对中国的体验,用所谓科学和理性的标准来衡量人、要求人。
我们开始是被别人的思想标准和文学标准所衡量的,而现在我们开始用自己的思想标准和文学标准衡量别人、要求别人。
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我们已经成了我们时代的正统的文化、高雅的文化、主流的文化,我们以反正统、反高雅、反主流的姿态体现的却是我们时代的正统的、高雅的、主流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