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 东北作家群· 端木蕻良(之一) >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 个根本的变化。 这 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 鲁迅的著作中发 现了与政治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 国国民性的批判和 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 独的和绝望的抗争 ,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哲学;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 沫若的作品,不但 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联系,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 现了种种难惬人意 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 何其芳、冯至、《 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 秋,重新发现了周 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
革命分子 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 研究者、港台的研 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 现了沈从文的小说 、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 研究的视野……在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 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 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 东北作家群的,他 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 效的是东北师范大 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 的专著出版,对东 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东北地区自己 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 书。 但所有这一切 ,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
们热衷的是周作人、 林语堂的散文, 穆时英、 施蛰存、 张爱玲的小说。 这当然是无可非 议的,并且是我们新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但假若我们从整体上对我们当前的 文学研究进行一次扫描,我们会发现,在我们每一步都似乎朝着一个 理所当然的正确方 和向前进的时候,当我们每个人都真诚地、认真地进行着自己的探索 和研究,都在发露 着我们现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我们却也在不自觉中遮蔽了很 多东西。 十七年 被奉为主流的左翼文学受到了自那时以来最严重的冷淡,甚至鲁迅因 与左翼更亲密的 关系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乃至轻视,似乎左翼文学已经没有 多少值得称道的地 方,似乎它原本来就是一次历史的失误。 在十七年,左是坠在它胸前的一块荣 誉奖章,而现在,左则成了打在它脸上的一块耻辱的印记,而十七年 被贬为 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文学的作品则拥有最大量的读者,似乎他们才 是当时最最 正确的文艺方向的坚持者,其作品也体现了那个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不左在十 七年是一块耻辱的印记,而现在则成了一个光荣的符号。 左翼文学被遮蔽了, 东北作家群自然也就被遮蔽了,因为东北作家群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 学的旗帜下陆续 走向文坛的,他们的基本倾向从来都是左的。 虽然上述那些研究者还在不断地阐释 他们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的作品却已经没有多少读者。 假若我们现在问林语堂是 谁?施蛰存是谁?只要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给我们作出正面的回答, 但假若我们问端木 蕻良是谁?骆宾基是谁?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出来了。 但是,只要真的读过端木蕻 良、骆宾基作品的读者,只要不是以他们的政治态度而是依其文学作 品本身的价值和意 义感受和衡量他们的作品,他们就一定是较之林语堂、施蛰存低一个 等级或几个等级的 作家吗?我认为,情况远不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对萧军和萧红是熟悉的,但我们熟悉 萧军并不是熟悉他的作品,而是熟悉他与萧红的关系,而对于萧红, 我们常常一反过去 的态度,不是把她视为一个左翼作家,而是将之视为一个非左翼作家
而得到我们的肯定 的。 我们没有以她为标记拒绝张爱玲,但却常常以她为标记拒绝丁玲。 东北作家群的作 品在无形中被我们遮蔽了,我们不是不知道他们的作品,而是我们自 觉不自觉地离开了 他们,离开了他们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风格。 我们告别了豪放和粗野,走向了细腻和 缜密。 这个变化不是不可理解的。 我们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和动荡中走出来的,是在从 革命文学、左翼文化、解放区文学发展出来的十七年的文学中走出来 的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在革命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的旗帜下 横扫了学院派知识分子,横扫了所有被视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 知识分子, 同时也包括当时革命文学、 左翼文学、 解放区文学阵营中的大多数人。 我 们厌恶了豪放和粗野,我们尝到了左的苦涩,我们希望一个稳定的社 会,一个和睦 的人际关系,一个充满了爱和同情的世界。 任何带尖刺的东西,任何富有震撼力的激情
,任何与我们平静生活的要求不相符合的东西,都会在我们的心灵中 引起一种恐怖的回 忆,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我们需要周作人,不需要鲁迅,周作人即使批评我们,也带着 温和的性质,而鲁迅的攻击则令人感到一种无可逃遁的紧张;我们喜 欢徐志摩,不喜欢 闻一多。 徐志摩的潇洒和从容是我们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一种人生 态度,而闻 一多则令我们感到一点憋不住的激烈,一种与我们希望平静的心背道 而驰的情绪;我们 喜欢戴望舒而不喜欢艾青,因为艾青的诗中有一种承担的沉重,一颗 动荡的反叛灵魂; 我们喜欢张爱玲而不喜欢丁玲,因为即使张爱玲感到荒凉和寂寞的那 个世界,也是我们 愿意进入的世界,而丁玲的世界却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愿进入的。 那是一个太危险的世 界, 一个令我们自身难保的世界……所有这一切, 都是我们这些知识分 子自然而然的倾 向,也是无可厚非的倾向。 我们就这样进入了文化界,成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精英。 我们还有很多的忧虑,很多的不满,但我们已经能够在我们的文化中
居住下来,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按照我们自己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按部就班地进 行我们文化的建 设,按照我们给自己制定的质量标准检验我们的学术成就。 我们不承认任何外在 的权威,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权威;我们不承认任何的圣人,我们就 是我们自己的圣人 在我们自己的意识中,我们就是真理、正义、公道、进步、社会文明 的象征,我们以 反主流文化的姿态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 但是,我们是怎样成了我们时代的精英,我们时代的圣人的呢 ?我们 是在文化 大革命之后进入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制造了半生 的苦难,但也为我 们清扫了中国当代文化的空间。 旧的主流文化已被折磨得遍体鳞伤,没有了自愈的能力 ,我们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般地大踏步进占了新时期的文坛。 在开始,我们还能听到从 远方传来的零星的枪声,到了后来,到了比我们更年轻一代的作者那 里,则连这枪声也 听不到了。 这是我们的经历,也是我们的人生观和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