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三十年代小说创作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丁玲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丁玲

一九二一年春天,年仅十六岁的丁玲,在 母亲的帮助下,对封建集权的家族发起了 一次进攻。废除和舅舅家的婚约,并在长 沙报纸上发表文章,痛斥舅舅和他所在的 整个社会阶层。 于是,丁玲作为一种“流放的叛徒”, “象一只放出笼的鸟”同王剑虹、王一知、 杨之华等七人结伴离开了湖南到上海。由 于她年少幼稚,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在以后 对丁玲发生过深远影响,但在当时却并没 有吸引住她。

前者取材于瞿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生活, 描写革命者韦护和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的 爱情生活。这三个作品都采用了“革命与 恋爱”的题材,通过革命与恋爱的冲突, 表现革命战胜恋爱的主题。 这反映出作者的创作与革命斗争、社会生 活关系日益密切,但“陷入了恋爱与革命 的光赤式的陷阱里去了” ,革命被写得空 泛、粗略,只是恋爱的陪衬,没有更深刻 地展示革命与恋爱的关系 ,把冲突归结为 革命太忙所致。作者自己也表示“以后决 不再写恋爱的事情了” 。

于是,莎菲从“热望”陷入了“懊丧”: “想起那落在我发际的吻来,真使我悔恨到 想哭了! 唉!我应该怎样来诅咒我自己了!” 这对于一向倨傲骄纵、自视清高,把女性尊 严看得高于一切的莎菲来说,无疑是不能容 忍的。于是,莎菲愤怒了,并图谋报复。 “我决心让那高小子来尝一尝我的不柔顺, 不近情理的倨傲和悔弄”。 她主动约会凌吉士,在“承受”了凌吉士那 “富于诱惑性的红唇”的吻以后,一脚踢开 了这位不值得恋爱的青年。

二、“莎菲”时期和左联时期
一九二七年秋天,丁玲在“孤独的愤懑,挣 扎和痛苦”之中,以“极端反叛的情绪”, 写了第一个短篇《梦珂》,以头条的位置发 表在同年十二月的《小说月报》上。编辑叶 圣陶原以为是一个成名作家化名写的。 一九二八年一月,丁玲发表《莎菲女士的日 记》,这是她的成名作。主人公莎菲是“心 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叛逆的绝叫 者”,“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 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现代文学史12第十二章 巴金

现代文学史12第十二章  巴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地位: 一、《激流三部曲》是反映五四运动的 长篇小说。 二、《激流三部曲》是我国现代文学作 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 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 三、《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 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总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内容的 时间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主要 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 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 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 的罪恶。宣告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死 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小说多侧面地暴露封建家庭统 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 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封建家庭 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 歌颂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 的叛逆行动,表现青年女性的悲惨 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 的一位中国作家。1999年,国 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 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 的荣誉称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二节
小说创作概况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 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 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 等属于前者。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 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 名为《激流》,后以单行本发行 时改名为《家》。1938年和1940 年,又先后写成了《春》《秋》, 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写作意图: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 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 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 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 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7 30年代小说概况

7 30年代小说概况

加恋爱”(革命的罗曼蒂克)题材与创作方法最
为流行。

代表作品:蒋光慈《少年飘泊者》、《短裤党》、
洪灵菲《流亡》、阳翰生的《地泉》、胡1901~1931)。自号侠 僧,笔名光赤,安徽金寨 人, 1927 年与阿英、孟超 等人组织“太阳社”,宣 传革命文学。著有诗集 《新梦》、《哀中国》, 小说《少年漂泊者》、 《野祭》、《冲出重围的 月亮》等。 是普罗小说的 代表作家。
30年代小说
2016.12
30年代:小说的成熟、繁荣阶段
小说取得了创作上的丰收,据统计,这10年发表
的小说仅中长篇就在500部以上。小说创作题材不
断扩大,作家的审美意识和主题开掘进一步深化 。小说与社会、时代结合紧密,取得了较好的艺 术效果。20年代是抒情的时代,30年代是叙事的 时代。
小说繁荣原因:
三、社会剖析小说

是 30 年代重要的小说流派,以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新的革命现实主义
文学模式。在大规模、全景式地再现中国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进行剖示。茅盾是社会剖
析小说的开创者,代表作家还有沙汀、吴组缃。 (请参考129页理解社会剖析小说的含义。)
沙汀

沙汀( 1904 - 1992 )原 名杨朝熙,主要以四川作 为他故事的背景。以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 的艺术气质描写中国现代 农村。《困兽记》、《还 乡记》,短篇小说《在其 香居茶馆里》、《老邬》、 《木鱼山》等。 具有浓重 地方色彩。
李劼人:《死水微澜》
李 劼 人 ( 1891.061962.12),男,原名李家祥, 常用笔名劼人、老懒、懒心、 吐鲁、云云、抄公、菱乐等, 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具有 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 代表作《死水微澜》、《暴 风雨前》、《大波》(大河 小说)等 。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决定第二个十年文学基本面貌的 是革命文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和人文 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人文主 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四”文学的 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文学” 的潮流,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则是新 兴的。
一、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通过《新青 年》等刊物宣传革命文学主张。他们强调 文学的阶级性。1925年五卅运动后,产生 了一批反帝题材的作品。广大文艺青年都 不同程度地接受革命的影响,一些作家纷 纷投入革命斗争。(郭沫若、郁达夫、鲁 迅)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2、左联成立后,参加左联,创作风格 转变,由个性主义主题转变为集体主 义的革命主题。其作品《韦护》、 《1930年春上海》 (之一,之二)、 《水》、《母亲》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子夜

子夜

《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倾心演奏了“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

从中大规模的深入与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形象的回答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殖民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整个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难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子夜》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更是“我国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说过:“《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子夜》这一部小说不管是在深度的拓展、广度的延伸方面,还是在宏大的框架安排、人物的复杂心理的表现方面,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术水品以及对人物的驾驭能力。

《子夜》是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30年代小说概况

30年代小说概况
❖ 《梅雨之夕》、 《春阳》转向较 为典型的心理分析。
2、穆时英(1902-1940)
❖ 浙江慈溪人,笔名伐扬、匿名子。 ❖ 《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
等小说用纯是印象式、卡通式的 跳跃写法。 ❖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 女的感情》
3、刘呐鸥(1900-1939)
❖ 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 台湾台南人。
土人情、生存世态 ❖ 再通过“我”这一叙事者和作品
的人物,叙述小城故事。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三、萧军 (1907年—1988年)
❖ 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大多选取沦陷区血腥的故事和浴 血奋战的场景,集中地写日寇的暴行、人民的苦难和人 们的抗争,塑造受难者和反抗者的群像。
❖ 风格基调:粗犷雄浑的格调,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力。大 多抒发悲哀、愤怒、豪迈的激情,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主 观性。
❖ 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的探索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沁旗草原》 ❖ 注重方言的运用,自觉地吸收
电影剪辑手法来结构小说,叙 述带有跳跃性,讲究力度,在 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第三节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一. 京派小说: (一)“京派”
❖ 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 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 作家群;没有正式的结社 ,有自己的阵地,如《文 学月刊》、《骆驼草》、 《水星》 等。
❖ 早期创作涉及诗歌、戏剧、 小说等领域。
❖ 中篇《到莫斯科去》和长篇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小二黑小芹和二诸葛三仙姑的冲突是民主意识和封建意识的冲突和金旺兴旺的冲突是民主力量和乡村恶势力的冲突对这种种冲突的揭示反映了40年代抗日根据地农村中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而小二黑和小芹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喜结良缘地痞流氓金旺兴旺在斗争大会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糊涂落后的家长备受嘲弄后也相继认输被迫进行自我改造二诸葛收起了自己的那一套阴阳八卦三仙姑则把30年来装神弄鬼的香案也悄悄地撤去了说明了作者对历史进步倾向的准确把握
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 都从多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表现中,流露出了对处于 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这一类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和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比较有 代表性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巴金 的《寒夜》;李广田的《引力》;严文井的《一个人的烦恼》;夏 衍的《春寒》等,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中下层知识分 子的悲惨命运、抗战现实下知识青年的弱点和苦闷、以及知识青年 如何摆脱对政府抗日的幻想奔向新天地的历程。此外,一批女作家, 如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小说都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视女性人生, 是继庐隐、冯沅君、丁玲之后的又一代女性作家。
第四节 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艺思潮
一、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定义:所谓“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 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因为当时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战,所以这些 租界就成为了日军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岛,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 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 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 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 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 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二、 沦陷区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 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 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再加上台湾地 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沦陷区 文学”。 沦陷区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不自由"状态,所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对乡土文学的倡导。 (二)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 (三)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四)由于一 些成名作家的流亡,新进作家得以出现。如华北沦陷区有梅娘、上海沦陷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三十年代小说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三十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三十年代小说概述巴金(1904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巴金的曾祖做过县官,曾著有《醉墨山房仅存稿》一卷,祖父也做过九年官,刊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抄》,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童年时代的巴金大都是在一种充满“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1[1]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的母亲陈淑芬,是他童年时代的第一位先生,“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

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的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

2[2]这种“爱的教育”实质上已带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它使巴金幼小的心田里从此埋下“博爱”的种子,对巴金后来的思想发展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1914年母亲的病逝与1917年父亲相继病故,这两件事对巴金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

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

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神上,‘压迫’象沉重的石块重重地压着”。

3[3]这些压迫主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的威权。

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

于是,他心中燃起了“憎恨”的火苗。

“接着‘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4[4]年轻巴金的目光从仆人、从自己同辈人的不幸遭遇中,开始投向了社会,开始从家庭的专制想到了社会的腐朽。

他说“我开始觉得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了。

我常常狂妄地想:我们是不是能够改造它,把一切事情安1[1]巴金《短简(一)·我的几个先生》。

《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2[2]巴金《短简(一)·我的幼年》。

2.三十年代小说:巴金

2.三十年代小说:巴金

二、表现社会革命的小说
• 《灭亡》、《爱情三部曲》 塑造了一批鲜明的革命青年形象: 杜大心、陈真:悲情英雄 周如水:“多余人” 吴仁民:在爱情和革命间摇摆 敏:恐怖主义革命家 李佩珠:近乎健全的革命青年
三、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
(一)《家》 • 1、《家》的主题: 一方面,揭露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生命的 压迫,吞噬。 另一方面,反映了青年一代觉醒,挣扎,斗 争的悲壮历程。
• 4.《家》与《红楼梦》的比较阅读 提示: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
(二)《寒夜》
• 1.《寒夜》的主题 • A时代的悲剧:由于战争以及国统区统治的 腐败、黑暗造成的生活困境导致的悲剧。 • B家庭伦理悲剧:婆媳矛盾是导致汪文宣家 破人亡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家庭伦理悲 剧。
《寒夜》
• C性格悲剧: 汪文宣:是一个在新文化运动中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 曾有过远大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但在现实生活中,变成一 个可怜的小职员。 善良而无能是其性格主要特征。 作者在这个失败的小人物身上表达了社会对人的物质与精 神的双重压迫。 曾树生:一个接受过新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沦为“花 瓶”,承受家庭、道德、情感多重压力,充满精神矛盾的 知识分子女性。 充满生命活力,不甘于贫穷与寂寞是其性格主要特征。 这一形象反映了作者反传统道德,重自我的现代女性价值 观。
《寒夜》
• 2.《寒夜》的艺术特征(与《家》对比) A.主题:由表现宏大的、历史性的变革转向 表现琐屑的家庭生活矛盾。 B.人物:由塑造觉慧式的叛逆者转向塑造汪 文宣式的灰色小人物。 C.艺术手法:情节趋于平实,抒情由激昂转 为深沉,更重视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 作来揭示内心。 3.《寒夜》与《烦恼人生》的比较阅读
《家》
• 觉慧 •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封建礼教的叛 逆者形象。 其性格的主导性特征是“大胆”,但也有 幼稚甚至带有封建性遗存的另一面。 高老太爷:旧制度、旧礼教的人格化代表 个性并不残忍,甚至可谓是封建大家长的 典范;但他是旧制度的化身,每一件悲剧 都与他相关。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能够简析解放区文学在1942年以后取得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了解赵树理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能够分析其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能够评价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孙犁和周立波的生平与创作概况,能够分析其代表作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成就;对《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等作品的思想及艺术成就也要熟练掌握。

第一节概述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解放区文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民族的斗争、阶级的斗争与战天斗地的生产劳动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题材,工农群众在作品中真正取得了主人公地位。

解放区文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过去二三十年代的文艺有很大不同,跟当时国统区的文艺也有明显差别。

解放区文艺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

解放区文艺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束缚了新的人民文艺的进一步提高。

解放区文学创作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作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

《讲话》发表以前的解放区文艺创作。

诗歌上有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陈辉的《守住我的战斗岗位》等塑造工农兵形象的作品;报告文学方面有《贺龙印象记》、《彭德怀速写》等;小说上有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柳青的《土地的儿子》,杨朔的《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等作品。

《讲话》发表以后的解放区文艺创作:诗歌方面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歌剧方面有《白毛女》、《赤叶河》等;小说方面,欧阳山的《高干大》是反映解放区农村生活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柳青的《种谷记》是较早反映农村初期互助合作组的长篇小说,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动力》是解放区第一部以东北解放后工矿企业复工为题材的具有开拓意义的长篇小说。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1904—2005)第一节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早在1936年,鲁迅就称他是“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姓李,原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大地主家庭里。

四、五岁时随父亲到广元县“住过两年”。

辛亥革命后回到成都,直到1923年。

他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度过的。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在广元县当过知县。

母亲陈淑芬,是个贤淑慈爱的女性。

巴金在幼年时从母亲那里接受了“爱一切人”的教育,从与仆人和轿夫的接近中看到了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从封建家长制统治下兄弟姐妹受礼教的迫害以至死亡的生活里感受到了重压。

这一切使年幼的巴金产生了朦胧的反抗意识和摆脱封建统治的渴求。

巴金自幼表现出性格中善良、多愁的一面。

母亲陈淑芬贤淑慈爱,对他影响很大。

文学所受的影响:曾祖、祖父都出版过诗集,父亲非常喜欢看戏。

(过节的时候经常请唱戏的到家里来唱戏。

13岁时父亲去世。

)这种性格对他早期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应该是有必然的联系。

散文《最初的回忆》: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

我的最初的回忆是跟母亲分不开的。

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温柔的声音。

母亲亲自教他们背词。

1919年9月,在“五四”精神鼓舞下,他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这个“铁丝笼”,迈向了社会。

先进入成都青年会补习学校学习,1920年考入了成都外语专科学校学英文。

这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以及爱玛.高德曼的《无政府主义》等文章。

同时参加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秘密团体“均社”,出版刊物,鼓吹反抗封建制度,为人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1923年春,巴金进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1925年夏到上海,开始文学活动。

此时,他研究了安那其主义,并翻译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面包与自由》。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30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即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一个成熟、繁荣的时期。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成就)有以下几点: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30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和广大的内地农村进行了激烈的对峙和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城乡社会生活急剧动荡,刺激作家们关于“人”的观念的转变,最终促进了长于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的发展;其次,30年代小说广泛借鉴、择取了中外文学资源,受外来小说(如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如巴金家族题材小说)的影响;最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作家们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

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寻获自身需要的适合的艺术领域,并在对中外文学资源的选择吸收中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它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

学术界认为《虹》是茅盾最好的作品,它所述的女主人公梅行素远比《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清澈、明朗而富有理性。

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学1、总体特征;意识文学思潮的空前郑智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多种文学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有共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文学。

此外对本时期的多种文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有知识性的了解。

左联的贡献: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以理论的研究。

二、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

三、加强分别是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峙与互渗。

大体说来,"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

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念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而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

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

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大文学派别(潮流)创造了不同的文学景观,但又统一生存于3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而在整体文学的张力场上又显示出某些共同的趋向。

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30年代,形成了以左翼文学为主流,多种倾向文学竞相发展的多元格局。

蒋光慈、丁玲、叶紫等人的小说,中国诗歌会诸诗人和臧克家的诗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勃勃生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十二)-巴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十二)-巴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十二)-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1)可用“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巴金的前期创作,其特色是: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

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

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要从特定时代的审美需求角度理解出现在前一类小说中那种狂躁浪漫的抗争气氛与“英雄”的追求,何以能大受欢迎,理解当时青年读者怎样从后一类小说中读出他们同一代人的心境。

要思考巴金小说“不成熟”的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功能。

还要大致了解巴金这些小说与同一时期“革命罗曼蒂克”创作的异同。

二《家》的杰出成就(2)《家》也属于前期创作。

除了上述有关“青春型”创作的共同特色之外,还要分析和了解这部长篇小说杰出成就的几个方面:一是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

系统描写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并号召青年投入社会革命洪流,在当时有极大的感召力;二是人物塑造的成功。

可重点比较分析觉新与觉慧两个人物。

注意理解觉慧作为幼稚单纯的“叛徒”的时代特征,也注意觉新是更见艺术功力的形象,作品对其在罪恶泥沼中难于自拔的思想矛盾,及其人格分裂的悲剧命运,都有真实而深入的刻画。

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人生的选择。

此外,对《家》的结构艺术及抒情特色,也可以作较细致的分析。

《家》是巴金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激流三部曲》其他两部的创作激情相对较少,特色也不如《家》的鲜明。

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艺术(3)了解巴金在40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

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

也可以将后期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30年代是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其是小说。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都加速了资本主义化的现代化过程,而内容仍收封建宗法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使得作家对中国社会与人生做出了思考,于是,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唱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得到了发展,30年代的小说对于以往来说-,其发展是巨大的,至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归为三个特点: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一使得扩展对城乡的描写,打破了20年代小说着重描写的农村和现代青年生活题材觉得局面,并且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对历史做出了富有时代色彩的个人化选择。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30年代的小说相比于20年代稚嫩小说,在质和量上都取得成就,如茅盾的《倪焕之》、《蚀》、《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这使得30年代的小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是小说新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新涌现一批小说,最早的是普罗小说、左联作家流派、社会剖析拍、,东北作家群,于是不同风格的小说横空出世,给后世留下了不是影响深刻的作品。

长篇小说数量激增逾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

作者与读者队伍迅速扩大,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显示了迅速早30年代的长足发展。

迅速作者信任迭出,迅速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迅速数量激增,也标志着30年代小说的繁荣。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第一个特点。

20年代的小说如鲁迅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显示关系中加以再现,从而展现一个未经彻底革命的封建半封建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除了鲁迅,很多作家弄明题材的小说都发生在农村。

五四以后的新闻学,多以描写只是分子与弄明省会简章,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困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困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不少优秀的小说家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社会风貌。

这些小说作品,既反映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爱情、理想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

一、现实主义风格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突出表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作家们通过小说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如巴金的《家》、郁达夫的《沉沦》等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爱情题材在30年代的小说中,爱情题材成为一大热门。

小说家们通过对爱情的艰难追求和坎坷经历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脆弱。

例如张恨水的《新生》、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表现了在动荡年代里,爱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三、个人命运30年代的小说作品多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挣扎和选择,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朱自清的《春》、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描绘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坚守和奋斗,引起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四、文学风格30年代小说在文学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有的作家继承了传统文学的精髓,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有的作家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如萧红的《生死场》、冰心的《雪山飞狐》等。

这些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为当时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五、人文关怀30年代的小说多以人文关怀为主题,强调对人性的探讨和关注。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使读者对人类情感、尊严和尊重产生共鸣。

老舍的《骆驼祥子》、郭沫若的《太阳神》等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生活和奋斗的描写,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崇敬与敬意。

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当时文学界的繁荣和活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三四十年代小说

三四十年代小说
“这一定是很美味的呢。”——施蛰存《石秀》
D、“京派”:坚守五四人文精神,情感内敛节 制 废名、沈从文、萧乾、芦焚
京派:是三十年代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和 文化中心上海,而活跃于北方的作家群体。以 北平高校师生为中心,没有明确发表宣言或结 社,组织较为松散。京派作家反对文学反映政 治斗争和直接的文学功利目的,表现出文化批 评的自由立场。在审美观念上,趋向情绪的内 敛和节制,体现出古典化的审美情趣。主要成 员有小说家废名、沈从文、萧乾,诗人卞之琳、

பைடு நூலகம்
“五年前它也是一匹年青的马,为了耕种, 伤害得只有毛皮蒙遮着骨架。现在它是老 了!秋末了!收割完了!没有用处了!只 为一张马皮,主人忍心把它送进屠场。就 是一张马皮的价值,地主又要从王婆的手 里夺去。”
二、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民族矛盾突出与深化 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简称“文协”。 文学区域化:国统区/ 解放区 / 沦陷区 / 孤岛 带来40年代文学创作的复杂走向。
二、40年代小说—张恨水
1、张恨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界 之集大成者。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啼笑因缘、八十一梦、五子登科
文学观:以商业目的为旨归、重视文学的消遣性和 娱乐性。 创作方法:传承了中国传统小说。 贡献:通俗小说现代性加强。(性格悲剧、心理描 写)

“我守着看人家不是有些呆吗?这就回得家去,一 个人坐在书房里呆想,那人在胡同口上那微微一 笑,焉知不是对我而发的?当时可惜我太老实了, 我就回她一笑,又要什么紧?我面孔那样正正经 经的,她不要说我太不知趣吗?说我不知趣呢, 那还罢了,若是说我假装正经,那就辜负人家的 意思了。他这样想着,仿佛有一个珠圆玉润的面 孔,一双明亮亮的眼珠一转,两颊上泛出一层浅 浅的红晕,由红晕上,又略略现出两个似有似无 的笑涡。燕西想到这里,目光微微下垂,不由得 也微微笑起来。”

第十二章 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一)南师大

第十二章 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一)南师大
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2、姚雪垠的小说创作: 1938年春去武汉,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 文化活动。发表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 德与红萝卜》等作品,成功地运用活泼生动的群众口语,写 出了农民在抗战中的觉醒与变化。1939年起,姚雪垠开始创 作中长篇小说,写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 《新苗》、《重逢》等。这些作品多以抗战初期知识青年从 事抗日救亡活动为题材,写出了年轻一代高昂的救国热情, 并从侧面触及了国民党军政机构的黑暗腐败与地方封建势力 的猖獗。笔法转向委婉细腻。有的作品在青年男女爱情生活 方面用了过多的笔墨,遭到胡风等人的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四、后期浪漫派小说 1、无名氏的小说创作 无名氏(1917-2002)江苏江都人,原名卜乃夫,无名氏中 学未毕业就只身去北京大学旁听,自学成名。30年代即从事 写作,抗战时做过记者和教育部职员。1940年去西安独居华 山一年。1944年去重庆,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后隐居杭州从 事写作 。1943年,首次以“无名氏”为笔名发表小说《北 极风情画》,轰动一时。《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二书在海内外为新文学第一畅销书,多年来各销五百数十版, 历久不衰。1946年至1949年,创作《无名书稿》首卷《野 兽、野兽、野兽》,次卷《海艳》及三卷《金色的蛇夜》上 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北极风情画》:这部小说主人公(林)的原型是韩国革命 志士李范奭(shi)。无名氏想写韩国志士李奉昌行刺日本天皇 的故事,便去找重庆的韩国革命者,从而结识了光复军参谋 长李范奭。他和李范奭同住在一间屋子里。有两个晚上,李 范奭讲了他在俄国托木斯克时的一段爱情故事。“九一八” 事变之后,李范奭在东北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任高级参谋, 抗日失败,他跟着马部撤到苏联境内西伯利亚托木斯克。一 天深夜,偶遇波兰少女杜尼亚(小说中的奥蕾利亚),当时 她是中学教师。多次相会之后,两人产生了爱情。但是部队 不能长驻,当部队撤走后,杜尼亚不能随他而去,竟殉情自 杀。小说写韩国流亡战士和波兰将军遗孤邂逅相遇,但同病 相怜。奥蕾利亚殉情后留书一封嘱林十年后爬上一座高峰北 向高歌他们一起唱过的《别离曲》。所以才有开头一陌生怪 客在除夕的华山风雪中遥望北方放声高歌的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三十年代小说创 作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创作
• 一、三十年代革命文学受欢迎的原因: 当时社会普遍存在政治文化心理。 • 大众的心理需求:不满的政治情绪的宣泄 • 大众对文学市场的导向: • 左右文学在市场的流通 • “民众虽不能估定作品的价值,但却能规 定文学作品的市价。” ——梁实 秋 • 大众的逆反心理:同情、猎奇,越禁越看
4、主体意识的缺乏(女性无意识、不自知的 状态)。 对自己的命运习以为常,欲有所动,又无处 表诉,“默认”、“承受”,没有半点怨恨 和反抗,甚而有“续典”的愿望。
• “沉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 延着、拖延着……”
阶级性 社会的 双重 人性 心灵的 悲剧 • 艺术上的白描手法: • “她离开他底大门时,听见她底秋宝的哭 声;可是慢慢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了,还 听见她底秋宝的哭声。” • “……一顶没蓬的轿子,轿里躺着一个脸 色枯萎如同一张干瘪的黄菜叶那么的中年 妇人,两眼朦胧地颓唐地闭着,嘴里的呼 吸只有微弱地吐出。”
• 2、叶紫(1912——1939)
• “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 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 • ——鲁迅《叶紫作<丰收>序》 • 代表作:《丰收》《山村一夜》(短篇) • 《星》(中篇) • 1933年发表《丰收》(成名作),“丰收 成灾”的畸形社会现象。(叶绍钧《多收 了三五斗》、茅盾《春蚕》) • 1935年出版的“奴隶丛书”:萧军《八月 的乡村》、萧红《生死场》、叶紫《丰收》
• 1、柔石(1902-1931) • 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左联”五烈士 之一。 • 代表作:《二月》(1929), 《为奴隶的母亲》 (1930)。 《二月》:芙蓉镇 萧涧秋 ,文嫂,陶岚 信奉人道主义思想和个人奋斗道路的知识分 子在现实面前的失败。 《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 “典妻”
• 主题:小说以“典妻”为题材,既写出了重 血缘承续的封建宗法社会的丑陋习俗,更呈 现了一位普通女性(母亲)的心灵痛苦。
• • • • 色: 题材政治化,人物群像化,风格粗犷化。 普罗小说的不足: 革命理想化,作品概念化。 “有什么东西能比革命还有趣些,还罗曼蒂 克些?” ——《冲出云围的月亮》 三、左翼小说 左联五烈士: “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 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 • • • “典妻”题材的小说 1926许杰《赌徒吉顺》,浙江天台; 1930年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浙江宁波; 1936罗淑《生人妻》,四川沱江。 “为奴隶 “奴隶”:屈辱 的母亲” “母亲”:爱和痛 无告 悲苦
• 春宝娘的悲剧所揭示的女性处境: 1、女性的依附性地位(无自由决定命运的权 利); “三纲五常”的规定,女性没有作为“人”的 权利和独立性,依附于别人而存在; 2、人(女性)的物化、器具化; 女性:一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流通的商品,一 件“交易品”,完全剔除情感和人性的成分。
• “说实话,对革命文学所宣传的所谓无产阶级 革命,我并不懂。但又朦朦胧胧似乎又懂四 个字:革命和爱情。革命是悲惨的、热情的, 让人感到神秘、崇敬;爱情是寂寞心底的一 颗嫩芽。”
• • • •
蒋光慈(1901-1931) 诗歌:《新梦》《哀中国》《乡情集》等。 小说: 1926年,《少年漂泊者》; 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不到半个月, 写出《短裤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写出《野祭》《菊 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 1929年,《冲出云围的月亮》; 1930年,《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 的风》)。
•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 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 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 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 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腼腆、羞涩) • 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 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 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苍皇失 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 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 吃力。(忘年之谊) •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 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 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 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 模样的。(朴实) •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 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 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 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 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 罢?……”(善良)
• 贫困—陋俗—被任意出典—传宗接代的工 具—人格被典当、母爱被毁灭—没有姓名、 没有言语、没有尊严,默默充当为别人生子 的工具,又默默的思念着任何一个自己亲生 的儿子。 3、封建贞节观念又使女性又因贞节问题难以 见容于丈夫; 贞节观念—要女性守节,重血缘承续的宗法 观念—女性替人生子,“失贞”; 封建观念的虚伪、荒唐:守节与失贞的两难。
• 创作特色: • ①、时代特色鲜明 • 叶紫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大革命时 期的湖南农民运动为背景; • “因为全家浴血着1927年底大革命的缘故, 在我的作品里,是无论如何都脱不了那个 时候的影响和教训的。我用那时候以及沿 着那时候演进下来的一些题材,写了许多 悲愤的、回忆式的小品、散文和一部分的 短篇小说。” • ②、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 • “一分为二”的阶级阵营两分法,黑白分 明的阶级阵线。
• • • • •
二、早期普罗小说 洪灵菲《流亡三部曲》 阳翰生《地泉》三部曲 包括《深入》《转换》《复兴》 “革命加恋爱”模式 “先锋与流行” 文学 • “菲哥,家于我何有?国于我何有?社会于 我何有?我所爱的惟有革命事业和我的哥哥! 哥哥,从速离开你的腐败的家庭,到我的身 边来吧!唉!亲爱的哥哥!让我们永远地手 携着手,干着革命去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