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概述
邢幺吵吵已经“在阳沟里把船翻”,故 做出满不在乎样子,实则处心积虑准备肇 事。方治囯口是心非,迫于对方权势忍气 吞声又不得不为自己申辩。邢幺吵吵不忌 生冷的骄横之态,方治囯“软硬人”的性 格特点,只几笔客观的描述便跃然而出。
吴祖缃
吴祖缃(1908.4.5-1994.1.11),原名祖缃, 字仲华,十四岁时改名祖 襄,笔名吴组缃、芜帝、 木公等。代表作品 有《一 千八百担》、《天下太平 》、《樊家铺》等
江上“ 巨蟒似的 ”桥 ,桥下奔腾于黑暗中的 “ 凶恶的江水”,两岸野蛮的山峰,以及桥头破 败荒凉的神祠,共同构成一副阴暗凄郁的夜色图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渲染烘托了神秘 恐怖的气氛。
沙汀
• 沙汀(1904-1992)原 名杨朝熙,安县人。主要 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 记》、《还乡记》,短篇 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 、《老邬》,中篇小说《 木鱼山》等。有《沙汀选 集》(四卷)。
张天翼笔下的讽刺性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 为两类: 第一类是从政治、道德角度讽刺中下层统治 阶级的虚伪和堕落,撕毁其假面具、《砥柱》( 笃信程朱理学的黄宜庵)、《脊背与奶子》(族 甚长太爷调戏任三嫂)
•
《华威先生》刻画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 官僚形象,对抗战的校级思想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和暴露。同时,张天翼借华威先生形象隐约地揭 示了国民的弱点;重名分而轻实践,不顾民族大 局而膨胀一己。
张天翼
• 张天翼(1906— 1985),祖籍湖南湘潭, 生于南京。优秀的讽刺小 说家。张天翼的小说具有 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 基本讽刺主题。代表作有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 包氏父子》,中篇小说《 清明时节》,长篇小说《 鬼士日记》,童话《大林 和小林》《秃秃大王》
讽刺小说
张天翼继承了鲁迅讽刺小说的传统, 受到契诃夫、果戈理小说的影响,以讽刺 作为切入生活的利器,创造了“灰色”人 物系列,表现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 僚们庸俗、空虚、愚昧、可怜、可笑的生 活,在可笑中寄予了作者的批判和讽刺, 对下层民众思想中的愚昧成分进行了不遗 余力的讽刺,引人深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各章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一)本课程教学目的: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多少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每个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重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教学内容:①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变革也影响到文学。
③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条件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学观念的变革(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白话代文言等)和在新的文学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曾朴等人的谴责小说、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
教学重点:①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②这一时期散文、小说创作实绩。
思考题:现代文学发生期有哪些文学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观念变革梁启超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内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宣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及其他人的文章开展了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
②在众多外来文艺思潮和外来作品影响下,出现众多新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③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批判胡适及现代评论派。
④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决定第二个十年文学基本面貌的 是革命文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和人文 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人文主 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四”文学的 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文学” 的潮流,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则是新 兴的。
一、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通过《新青 年》等刊物宣传革命文学主张。他们强调 文学的阶级性。1925年五卅运动后,产生 了一批反帝题材的作品。广大文艺青年都 不同程度地接受革命的影响,一些作家纷 纷投入革命斗争。(郭沫若、郁达夫、鲁 迅)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2、左联成立后,参加左联,创作风格 转变,由个性主义主题转变为集体主 义的革命主题。其作品《韦护》、 《1930年春上海》 (之一,之二)、 《水》、《母亲》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小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 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
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
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
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
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1908-1994)《箓竹山房》,二姑姑《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京派作家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第二节丁玲等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Array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
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
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文学史考试大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一)
1936年逃离南京至陕北,毛 泽东赋《临江仙》词以示欢 迎: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 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 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 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二、丁玲的创作成就:
《莎菲女士日记》刻画了一个五四浪潮冲击 封建家庭的叛逆女性莎菲的形象:她寻求个 性解放,却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她追求灵与 肉统一的爱情,却又陷入失望和痛苦中。 《莎菲女士日记》以其性爱表现的真挚与大 胆,震动当时文坛;结构上采用散文式日记 体的形式,行文舒缓流畅;其细腻委婉、深 刻生动的心理描写,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 成就。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 度中》是早期运用现 代派手法的名篇。作 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 的一天,以挑夫流动 的脚步,将貌似互不 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 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 一起。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2005年中国 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林徽因。该图书讲述了林徽因早年 游学英伦,与诗人徐志摩恋情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一)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教学内容:这一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 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第二节论述丁玲、张天翼的小说 创作;第三节讲述新感觉派。
教学重点:新感觉派的概念;丁玲、张天翼的创作。
必读作品: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华威先 生》、艾芜《山峡中》、施蛰存《将军的头》、萧红《生 死场》《呼兰河传》。
代表作有: 《从空虚到充实》、《小 彼得》、《速写三篇》;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 《洋泾浜奇侠》;长篇童 话《大林和小林》、《宝 葫芦的秘密》等。
四、张天翼的创作成就:
短篇《华威先生》(《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第 1卷第1期,后收入《速写三篇》)。
30年代小说的名词解释
30年代小说的名词解释演变自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30年代的小说在当时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
3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人们对于忧愁、困苦、失落和绝望的体验成为了小说题材的主要侧重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释30年代小说的相关名词。
一、离散感离散感是30年代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指的是作者将主要情节和人物“离散”分散安排在小说的不同章节或片段之中,不按照传统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感到时间和空间的错乱,增加了小说的复杂性和深度。
离散感的应用使得小说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分裂和分离感,以及人们在动荡时代中的迷茫和困惑。
二、流散性流散性是30年代小说中另一个与离散感相关的概念,它强调了人物在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中的流浪和流散状态。
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社会底层的无产者、失业者、乞丐或者是被经济危机摧毁的中产阶级。
这些人物面临着贫困、失业和流离失所的困境,他们经历了社会的边缘化和流散,成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
流散性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那个时代的绝望和困境。
三、社会批判在30年代小说中,社会批判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小说来揭示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现象,以及强调贫困、失业和社会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作品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揭示了追求利益和金钱导致的道德堕落和人性的扭曲。
社会批判的小说传达了作家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担忧和愤怒,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四、心理描写30年代小说中,心理描写被广泛应用,它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和失落使得人们陷入了心理的压抑和痛苦之中,而心理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面临的挣扎和痛苦。
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家们使得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共鸣,体验到了那个时代的焦虑和不安。
五、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在30年代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十年代小说
茅盾:充分肯定《莎菲女
士的日记》的大胆与不凡, 并从社会学的角度评析莎菲
的形象:“是心灵上负着时
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 叛逆的绝叫者”,“五四以 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 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形象的意义
莎菲是我国新文学史中 真正具有强烈的现代意 识的新女性形象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旧 道德的挑战者和黑暗社 会的反抗者 她的苦闷、感伤、失落, 概括了五四落潮时期知 识女性的心理特征。
③莎菲们——叛逆的、矛盾的、孤独 的形象
梦珂 莎菲 阿毛 伊萨 贞贞 陆萍
《梦珂》 《莎菲女士的日记》 《阿毛姑娘》 《自杀日记》 《我在霞村的时候》 莎菲《在医院中》
挑战之二:贞操质疑
《我在霞村的时候》 贞贞
1942年创作的杂文《“三八节”有感》
在水深火热中奋力挣扎与执著追求,贯穿了
①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如: 《笑》里的九爷。 《蛇太爷的故事》里的蛇太爷。 ②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如: 《包氏父子》里的老包、小包。 ③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如: 《同乡们》里的长丰大叔,《善女人》里的长生 奶奶。
2、出色的讽刺艺术:
①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 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 ②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 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 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 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 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 式。如《砥柱》《善举》。
①不同凡响的起步
1927年发表小说, 第一篇是《梦珂》,第二篇 是《莎菲女士的日记》,在 沉寂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 27—29年末,丁玲的小说集 有《在黑暗中》、《自杀日 记》、《一个女人》,这是 丁玲创作的早期 表现其艺术个性的萌芽。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总学时数:105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九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的文学的整体格局:“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与互渗左翼文学30年代,左联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代表作家鲁迅、茅盾、丁玲、柔石、艾芜、叶紫、吴组缃、周文等,还包括东北作家群的萧红、萧军等。
京派文学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林徽茵、萧乾。
他们追求文学的独立性,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具有政治上自由主义、文化上保守主义倾向。
他们在作品中追寻逝去的美,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其小说的散文化和抒情形式的成熟表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熟的抒情和讽刺体样式。
“海派”文学“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代表作家有20年代过来的老海派张资平、叶灵风,及本时期崛起的新感觉派诸作家。
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30年代。
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
他们的理论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用极为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养蚕的程序、礼仪等民俗风 情,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老通宝: 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他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具有中国农民那种对生活十分执 着的韧性和忍受精神。虽然他搞不清是什么力量把他们一 家推到水深火热的深渊,但是他仍然对前途抱有希望。 这种希望支撑着他在整个养蚕过程中焕发出一个农民虔诚 的热情。一直到彻底破产,他仍然不能够理解“世界变了, 越变越坏”的原因。他只能凭直觉去仇恨一切带“洋”字 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之类。 老通宝的悲剧就在于时代变了,而他的思想一点未变,他 因循守旧,仍处在一个僵化封闭的封建意识的王国里。他 的悲剧正在于中国老一代农民固有的历史惰性。
.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 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 《子夜》。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 《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 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 盾被选为理事。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二)
。
第一节 茅盾
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概况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 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 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 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 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
1927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 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 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 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 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 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
.
《虹》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 店单行出版。 探讨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与“时代描写”的关系 主人公梅行素仍然属于时代女 性系列中的一员,她在努力挣 脱旧式家庭、婚姻的束缚、寻 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也曾遇 到挫折,受到精神重创,但她 并没有像章秋柳那样陷入狂乱 的精神状态,而是选择了投身 方向明确的社会革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 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 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 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积蓄 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 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
.
.
1938年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 那里跑?》)完成。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 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 1940年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 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 1940年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 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 《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
.
.
.
《蚀》三部曲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茅盾遭到蒋介石政府通缉, 几经曲折,潜回上海,蛰居家中,在苦闷的情绪中开始 了小说写作。 《幻灭》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9、 10号(1927年9、10月)上;翌年又在同一杂志上陆续 刊登了另外两部:《动摇》和《追求》。 《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原稿笔名为“矛盾”,后 由叶圣陶改为“茅盾”。 1930年5月茅盾把这三部中篇“合为一册,总名曰 《蚀》,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三部小说后来被称为 “《蚀》三部曲”。
.
《林家铺子》电影剧照
.
《春蚕》
《春蚕》、《秋收》、《残冬》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 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 运以及他们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春蚕》通过描写30年代中日淞沪战役前后,江南农村蚕农 老通宝一家的养蚕“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形象地揭示出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民族灾难;展示了中国 商业资本家和官僚阶级由于转嫁危机与农民阶级形成的尖锐 矛盾;同时勾勒了两代中国农民不同的思想与行为,预示着 他们所走的不同道路。 《春蚕》是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自然优美,在工细的笔墨中又有着深刻的 象征意蕴。
.
三,思想内容:茅盾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 物悲剧来反映中国社会的性质。主人公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作品就把他放在当时中国社会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在复杂而激烈的冲突中,展开他性格及其悲剧道路。 吴荪甫悲剧所蕴涵着的思想逻辑是这样的:中国是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中国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即中国资产阶级无法 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革命力量,无法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 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才能够使中国真正获得 解放,走上现代化道路。这就是吴荪甫悲剧所暗示的中国社 会性质及其发展道路。作品是用小说,论证了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的合理性
.
.
.
1946年末,茅盾夫妇应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这 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 书。 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 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 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 会)主席。
.
水乡乌镇
.
父亲沈永锡
母亲陈爱珠
.
.
.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 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7年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 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 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 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 《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
.
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新范式的开创
社会剖析小说: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内容上反映广阔的社会历 史变迁,而且注重从经济的政治的角度切入, 表现生活形态的阶级分野及斗争; 宏伟的史诗性结构:结构上追求宏大叙事,史 诗式结构和客观的呈现; 时代典型的创造:人物描写偏重时代内涵及阶 级性体现,致力于典型塑造。
茅盾主要的作品联系在一起来考察,几乎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 “编年史” 《霜叶红于二月花》——《虹》——《蚀》三部曲——
辛亥革命前后
五四到五卅
大革命前后
《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30年代 《第一个阶段的故事》、《锻炼》——《腐蚀》—— 抗日 《清明前后》 抗战后 皖南事变
.
《蚀》是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本意是客观的;本能 又是主观的),就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再现与表现相融合的 形式技巧。 作者在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现实时,部分采用了现代派的技 巧和手法,尤其是采用了局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段和多重视 角的表现方法,使得(蚀》的心理描写突破了现实主义传统 手法的局限,更为深刻、逼真地表现出小资产阶级时代病的 多种根源。
声音
茅盾国民党“对于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从来是限制和镇压。 他们自己大卖日货,当民众自发起来抵制日货时,他们却又 借抵制日货之名来敲诈勒索小商人,或没收他们的日货,转 手之间,勾通了大商户,又把日货充作国货大卖而特卖。国 民党的腐败已到了这步田地!这就是《林家铺子》的主题”。 (茅盾:《〈春蚕〉、〈林家铺子〉及农村题材的作品》, 《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 )
.
《幻灭》以章静女士的初恋被骗到终于恋爱成功为线索,集 中呈现她在革命烘炉武汉频繁调换“革命工作”的心路历程, 表现了大革命前夕知识青年的亢奋和幻灭。 《动摇》在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风云诡橘的社会 情态中,通过店员罢工风潮、筹建“妇女解放保管”所、反 动势力攻打妇女会和县党部三大事件的描写,表现青年革命 者与地主豪绅之间的曲折复杂的斗争。 《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白色恐怖之下, 他们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悲观、颓废、失望是他们流行 的心理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 扎和追求,又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
.
第二节 《子夜》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创作背景 1,茅盾 眼病、有意无意地收集资料。 2,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3,世界经济危机。 二,创作动机。茅盾创作《子夜》实际上是用小说参与了这 场讨论,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进行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 茅盾说: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 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文部 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 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1920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 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 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