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概述

合集下载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左翼革命文学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随着世界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加剧和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左翼革命文学开始在中国兴起,成为了文学发展的主流。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社团和刊物的涌现:30年代是中国文学社团和刊物大量涌现的时期,这些文学社团和刊物在思想、艺术上都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追求,成为了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小说和诗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4. 文学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作家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特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 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得到了很大的强调。

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也更加贴近人民的心声。

总的来说,30年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最新版】目录1.左翼文学的定义与特点2.左翼文学对封建阶级的反对3.左翼文学的艺术表现4.左翼文学在我国的历史与影响正文左翼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用文学武器反对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

在我国,左翼文学主要指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文学。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阶级立场和革命精神,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翼文学的核心观点是反对封建阶级,揭示封建制度的黑暗面,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

在左翼文学作品中,封建阶级的形象往往是腐朽、堕落、压迫民众的,而劳动人民则在苦难中挣扎、反抗,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平等、公正的渴望。

通过鲜明的对比,左翼文学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必然崩溃的趋势。

左翼文学在艺术表现上,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强调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挖掘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以及展现社会矛盾的冲突与演变。

在叙事手法上,左翼文学注重群众视角,关注大众命运,倡导用文学为人民服务。

同时,左翼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勇于创新,既有传统的小说、诗歌、戏剧,也有新兴的电影、报告文学等,体现了时代特色。

在我国,左翼文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

自 20 世纪 30 年代起,左翼文学逐渐成为我国文学的主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等。

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变革的巨幅画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了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总之,左翼文学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阶级立场和艺术价值的文学思潮。

在我国,它为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我们的文学家,一个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三十年代的文学综述

三十年代的文学综述
学的阶级性》
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四、左翼陈营内部的“两个口号”之
争 1、“左联”的缺点与错误 2、“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
“国防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30年代文学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一)三十年代的文学发展,受 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和影响。
1、30年代,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迅速加 剧
【思考题】
1、概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的主 要内容及其缺失。
2、概述“左联”成立时期的主要文 学活动及与各方力量的论争情况。
3、解释:左联、民族主义文学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一节 概述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1、背景 国内外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 2、原因 形式 影响 队伍 思潮
二、“左联”的成立及其成 就
(一)左联的成立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冯雪峰与 太阳社、创造社部分成员共40余人出席大会。
2、从对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生意义的思 考,转向了对社会性质、出路、发展趋 向的探求
(二)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1、左翼文学运动造就了左翼作家创作 的丰硕收获。
2、形成了文学见解和和创作倾向各异 的作家群体。
(三)3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20年代 的文学相比,表现出显著的不同:
1、创作思想 2、题材内容 3、形式体制 4、创作方法
(二)左联的成就
1、在艰苦的环境中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
2、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3、积极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4、自觉加强同世界文学尤其是世界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5、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

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

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文献导读)唐世贵一九九一年四月十日关于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发生在革命和反革命力量空前剧烈斗争的十年内战时期.它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史上光辉的一个篇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根据历史史实,做了科学的结论,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说:”革命的文艺学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这就明确的对卅年代革命文艺运动做了高度的,实事求是的中肯评价.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又再一次肯定了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每当我们从新学习毛主席这些话时,再回顾那些文学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岁月,我们这些文学后学者总感到无比亲切.对于卅年代的革命斗争,毛主席在做了前言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量的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么?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主席对党所领导的,以鲁迅为主将的左翼文艺运动做了高度的评价.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应作为我们研究评价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的指导思想.众所周知,卅年代文艺运动内部存在着争执,展开过激烈的论争.早在一九二八年,文艺战线就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论争.这就是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他们同鲁迅之间的争论.这次论辩初步阐明了文学的阶段性问题,作家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同鲁迅一起国共对”新月派”的斗争等问题.这些历史功绩是不应该抹杀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中一部分人对革命文艺运动本身也有不正确的看法,特别是个别人把矛盾指向鲁迅先生,这是很不好的.现在看来,鲁迅在争论中是正确的.他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力的说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他强调首先要做革命的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他指出文艺是很好的为文艺服务,就应”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他认为文艺是革命的主要工具,必须有文艺的特点.”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这些都显示了他对革命文学的相当深刻的认识.通过者次论争,大家重现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学习和介绍,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发展.党组织找到论争的双方与鲁迅一起,要求联合起来,成立统一的左翼文学组织.于是1930年2月16号在上海一家咖啡屋召开了”左翼联资”的筹备费,鲁迅先生在会谈中讲了话,要求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敌,为推进我国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艺而努力奋斗.之后,3月2日在上海赛乐安路的中华艺术大学教室里正式成立了左联.左联成立以后,成绩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左联在艰苦的环境中,在中国文艺战线上坚持了无产阶级的立场,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的斗争,在鲁迅先生的坚强引导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好些作家为此献出了生命.30年十月左翼戏剧家宗晖被国民党杀害;1931年2月,著名的左翼五烈士英勇献身;1933年应修人,洪灵维,潘漠华等同志也相继遇难.鲁迅先生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斗争.”第二,在文学方面,高举无产阶级文学的旗帜,批判了”新月派’,”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以及”论语派’.他们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对他们的批判不仅在政治上打击了敌人,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有着建设性的发展;强调了文艺的阶级性,战斗性,公开宣传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的文艺观点.这些批判观点是在左联统一组织下进行的,有着较大规律和声势,在文化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大量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文艺理论,广泛的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左联在自己的决议中就提出,”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并设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这就使当时的上海成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许多经典著作开始出了中译本.左联的刊物经常有马列文艺的理论论著的翻译和介绍.这对当时的文艺界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在创作实践方面,左联作家和进步作家,创作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左联除编辑多种刊物以外,还出版了叶紫的小说集<<丰收>>,肖红的小说<<生死死>>和肖羊的<<八月的乡村>>等等.特别是鲁迅的杂文集和矛盾<<子夜>>的出版,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赞扬.还有团结在左联周围的作品,如巴金的<<家>>和曹禺的<<雷雨>>,<<日出>>等,都极大的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第五,培养了一批革命的文学青年,造就了一批革命文艺事业骨干.鲁迅先生从文学事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培养青年作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张天翼,周立波,沙丁,叶紫,蒋牧良,周文,葛琴等.而左联所造就的一批革命文艺工作干部,经过反文化”围剿”的锻炼,特别是后来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和深入群众的锻炼,成为党的文艺事业的核心和骨干,几十年来在文艺战线上的坚持耕耘,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在文艺大众化,培养工农通讯员和国际文交流方面也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总之,左联的功绩是主要的,虽然他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例如,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脱离文艺的特点,把文艺组织变成了政治组织,搞什么’正纠集会’以及’武装保卫苏联’等脱离中国实际国情的极左口号.还有某些同志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情绪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同志缺乏革命斗争经验,是不应苛责的.正如鲁迅先生在<<毁灭>>第二部一节三章译后附记中写到:”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这是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我们也应该本着鲁迅先生这样的态度,来看待左联.左联的解散,是王明通过别人给上海党指示,上海党组织才做出决定的。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摘要:
一、左翼文学的历史背景
二、左翼文学的反对封建阶级的艺术特点
三、左翼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左翼文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在20 世纪初,我国社会正面临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个时期的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许多有志之士投身于文学创作,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民众,反对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左翼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左翼文学的反对封建阶级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现实主义,它紧密地结合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此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其次,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群众性,主张文学应该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

再次,左翼文学倡导文学的革命性,它主张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的革命变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左翼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左翼文学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为新文学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左翼文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再次,左翼文学对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它是我国现代史上一股不可忽视的进步力量。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综述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综述


第一,“五四”时代所有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消失,代之而起 的是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的传播和初步运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其后二三十年间的文坛 面貌。 第三,在左翼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 多种倾向的文学与左翼文学共存共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创作。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⑴批判“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左联”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进行了坚决的揭露
和批判。 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茅盾《“民族主义文艺” 现形》、 《<黄人之血>及其他》 ;瞿秋白的《屠夫文 学》、《狗样的英雄》、《青年的九月》等文,从不 同角度揭露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反动性。

第五,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⑶成立意义: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 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 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联系,经“左联”盟员们 的共同努力,从“左联”成立到1936年初自行解散,左翼 文艺运动取得重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联与 其他左翼文化团体一起挫败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使 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文化,在3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一页。
“文艺自由论辩”的中心则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1910-2004)和自称“第
三种人”的苏汶(杜衡,1907-1964)。他们的文艺观 的核心,是要求文艺脱离政治,主张创作自由。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1930年代左翼文学内部的文艺论争

1930年代左翼文学内部的文艺论争

9 ・ 6
第7 期
高建青等 :13 年代左翼文学内部的文艺论争 90
第 3 卷 4
众 ? J ”在这种 情形 下 , “ ” ( 民众艺 术 ” 的存 在 就 很 可疑 ,而 只有 “ 产 阶 级 艺 术 ” 才 能恰 当 地 表 无
被 “ 众文 艺 ” 所 取 代 呢 ?显 然 ,这 不是 一 次 文 大
一 一
李初梨在 《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中认 为 ,12 96 年 4月郭沫若的 《 革命与文学》是 “ 中国文坛 在 上首 先倡 导革命 文学 的第 一声 ” [( 这 有 美化 创 ,】 1脚
造社 的嫌疑。实际上 , 恽代英在 12 94年 5月发表 于 《 中国青年》 的 《 文学与革命》就 已经使用 了 “ 革命文学”这一概念 :“ 我虽不知道文学是什么 , 亦相信文学是 ‘ 人类高 尚圣洁 的感情 的产物 ’ ;既 如此 说来 , 自然是 要先有 革命 的感 情 ,才 会有 革命 文学 的。 【( 倘若这还算不上是 明确 的对革命文 ”2脚’ 】
学的倡 导 的话 ,那 大 约 半 年 后 出 现 的 沈 泽 民 的
《 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蒋光赤 的 《 现代 中国社 会 与革命文 学》 的系统 阐述可 以消 除我们 的疑 虑。 而沈雁 冰 于 12 9 5年 5月 发 表 的 《 无 产 阶 级 艺 论 术》 甚 至 “ 越 ” 了 “ 命 文 学 ” 这 一 概 念 : 超 革 “ 无产阶级艺术非即所谓革命 的艺术 ,故凡对于资 产阶级表 示极 端之 憎 恨 者 ,未 必 准无 产 阶级 艺 术 。 怎么叫做革命文学呢?浅言之 ,即凡含有反抗传统 思想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称为革命文学 。所 以它 的性 质是单 纯 的破 坏 。但 是无 产 阶级 艺术 的 目的并 不是 仅仅 的破坏 。 不难 看 出 ,茅 盾 ( ” 沈雁 冰 ) 已经 自 觉地将 革命 文学与无 产 阶级 “ 对接 ” ,作 为 大 多数

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讨论

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讨论

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讨论30年代的电影之所以如此大的功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创作者们能够把火热的创作激情与严肃的创作态度结合在一起,广泛学习、勇于探索、力避偏狭,这些经验对中国电影的未来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标签:左翼电影;繁荣;功绩;历程30年代电影在时间上具体指的是从1932年左翼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到六年中。

在这段时间里,电影发展的格外繁荣,无论是在艺术形式上,还是思想内容都有了,都有了全新的尝试,并产生了一大批非常的作品。

这个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第一个原因必须要關注一个时间点——1931年9月18日,至此,日本开始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所以,国内政治形势的改变,人们心理的状态的改变,这些因素刺激和导致了创作者在电影创作上,对主题的改变,和观众心理需求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电影内容上的,还是电影的思维的改变。

电影思维的改变不能仅仅归功于政治形势的改变,还要靠世界电影的发展带动。

30年代,随着有声电影的产生,电影艺术技巧也随之大幅。

这也需要关注一个时间,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

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

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些技术与技巧的发展也传到中国,推动了当时电影的发展。

总体来看,30年代电影大概经历了3个时段,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抗战电影,成为中国电影非常值得肯定的一次繁荣发展的时期。

左翼电影运动被认为是30年代电影的开端,左翼电影运动中出现的电影多为富有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电影,也有电影富有浪漫主义的诗意色彩,虽很少揭露现实,但颇为美,例如《大路》结尾,主人公想象中的再生,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来,30年代,电影创作人在电影上,不断吸取西方电影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思考与求变!究其发展背景,第一主要是政治上的,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促进变革的发展,第二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该联盟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当时,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冯乃超的《艺术与生活》、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 革命文学》、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从 不同的方面,传达出了这样一些基本观点: 1)任何文学运动的产生,都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文学革命”的终结与 “革命文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内在发展的产物; 2)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3)革命文学家要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必须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以工农大众为 服务对象; 4)革命文学一定要“暴露旧势力的罪恶,攻击旧社会的破产,促进新势力的发展。” 应该说,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对“革命文学”的倡导,从根本上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 的建立和发展,但是由于存在着严重的“左倾”幼稚病和宗派主义思想,致使他们在 倡导“革命文学”的时候,出现了不应有的、但是又是必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招致 了鲁迅等人的批评,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大论争。后来论争不断升级, 终于引起了国共两党的高度关注。国民党竭尽破坏之能事,趁机提出了“三民主义文 艺”的口号,发起了一场旨在铲除“革命文学”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而共产党 也认识到如此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只会让敌人钻空子,破坏革命文学。于是,在1930 年2月16日,由共产党建议,论争双方坐在一起,召开了一个“清算过去”、“确定 目前文学运动的任务”的讨论会,才使论争结束。讨论会的结果是决定成立“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
2、文学及作家原因
尽管1928年后,革命的左翼文学成了主潮,但自“五四”以来出现的个人民主主义 文学传统并没有消失殆尽,而是随着局势的动荡不安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因为 在当时,比较深刻地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作家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作 家依然奉行和标榜的是“五四”以来的民主主义思想。“五四”文学的传统依然强 大。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四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首先论述30年代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是因为东北作家群及其任何一个成员的价值和意义是无法脱离开左翼文学的存在和发展而得到单独地阐释和涵,品,?当然,上自然形成的世界感受、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这样一个剽悍的民族当面对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的时候,不但早已失去了征服汉民族政权时候的剽悍的力量,甚至连直面西方列强的勇气也丧失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区发生的,是由少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发动的,他们带着自己的新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进入了中国的文坛,开创了中国的新文化,但这个新文化并没有把东北这块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立的、真实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充实到自己的肌体之中去,也很少带着自己的眼光烛照过这块广袤的大地的人们。

这是一块沉默的土地,是被中国文化遗弃了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是无数沉默的人民,是被中国文化遗弃了的人民。

直至20年代,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受中,它仍然主要是一块由军阀张作霖统治着的土地。

它不但给当时的中央政权制造着各种麻烦,也给关内的人民带来了一次次的军阀战争,扰乱着关内人民的安宁和幸福。

人们很少想到,那里的人民也是中国的人民,那里的文化也是中国的文化,那里人民的1931东三省的事实吗?直至现在,我们中国人仍然不重视文化的作用,以为文化只是也只能是知识分子牌桌上的一副麻将牌,谁输谁赢都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事情,在社会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实际上,一个地区、一个社会阶层,在整个中国文化中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没有自己独立的真实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精神感受的表现,痛苦的时候叫不出苦来,高兴的时候笑不出声来,自己的哭声、笑声无法感染中国社会更广大的民众,自己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精神感受无法成为整个中国社会感受的一部分,这个地区、这个社会阶层就只能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策略原则中的一个被动的棋子,并且总是处在首先被牺牲的地位。

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通常意义上的“30年代文学”指1928年到1937年这一阶段的文学,也称为“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尽管掌握政权的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思想文艺领域却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独立力量。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1—192页。

30年代基于不同政治立场的文艺群体在文坛上占主流地位的是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

1.国民党党制文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宣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以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运动》(1930.10)等。

刊物:《前锋周刊》、《前锋月刊》(1930);《黄钟》(1932)等。

代表人物及作品:潘公展、朱应鹏、王平陵、黄震遐、傅彦长等;小说《陇海线上》、《大上海的毁灭》,诗剧《黄人之血》等。

2左翼文学运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3“自由主义作家”群体(“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在文艺观点上对国民党的党制文艺和左翼文艺都有不满,更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第一节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的成立一、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1.国际背景:1928年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澜壮阔地展开的时候。

当时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活跃,日本乃至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高涨,给了中国革命作家以推动和鼓舞。

1928年和1930年在莫斯科和哈尔科夫先后召开了两次世界革命作家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还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

(苏联有“拉普”——20世纪20~30年代初苏联最大的文学团体,“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俄文缩写的音译。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
1、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基本线索: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也没有像前一时期一样,组成众多的文学社团。

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追求一致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
30年代的文坛。

左翼与30年代

左翼与30年代

虎妞的形象特征
虎妞大胆泼辣,有些心理变态,有剥削的不良品
格;又有追求自身幸福的合理愿望。
有时蔑视宗法道德,有时又屈从于礼俗人情。 一个挣扎、周旋于不同社会层次与文化之间的具
有多向意义的悲剧性人物 。
在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被妖魔化了。
4、小说的艺术特色
1、世态和风俗画 2、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3、单线索的结构技巧 4、善于使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5、鲜明的“京味”
新时期:



汪晖:《关于〈子夜〉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丛刊》1989年1期 程丽蓉:《〈子夜〉新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3 王一力《论茅盾小说的文体风格》《上海大学学报》 1995年4 陈幼学《茅盾长篇小说的史诗风格与托尔斯泰》 《茅盾研究》3辑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剖析小说”? 2、什么是茅盾开创的新文学范式 3、《子夜》的艺术特色。 3、《春蚕》的艺术 4、为什么说茅盾创作是左翼文学公认的 主流?(结合作品和同时代作家创作)
创作热情格外高涨 ,题材扩大 。
返 回
(三) 《骆驼祥子》
1、 主题的现实意义 2、祥子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是来自社会的原因。 其次是祥子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 再次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悲剧。
3、祥子的性格特点——两面性
(1) 憨厚能干、坚韧善良,以劳动为本分、 不愿过苟且偷生的生活。 (2)个体劳动者的思想印记(车与祥子=土 地与农民)小农意识。 (3)狭隘的目光,个人奋斗的思想。
3、《春蚕》的艺术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 风俗画与风景画的绘制 先扬后抑和对比反衬效果
(四)茅盾的散文

茅盾的散文创作始于20年代,主要以叙事议论为主。 40年代以《白杨礼赞》《风景谈》为代表作,表达了 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主题 ——抗战时期中共、西北民众 和中华民族的赞歌。

现当代文学史之30年代左翼小说

现当代文学史之30年代左翼小说

郭沫若、田汉、冯乃超等是左翼,而张资平、叶灵凤则
是海派的领头羊。
• 1、左翼文学是中国当时政治状况的产物。 • 上海是左翼文学的大本营。租界特殊的言论环境,繁盛的出 版业,众多的报刊,使左翼文学有了成长的土壤。
• 左翼文学的总体特点是“愤怒的控诉”。它带有全面批判性 质(批判封建宗法农业文明,批判初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批判殖民主义文明)。着力表现的是20世纪革命者们的生活 与心路历程。
• 海派不会去说左翼拿了卢布,也不会去攻击京 派的保守落后,它嘴上讲的是文学应当有趣、 可读,行动上则毫不犹豫地去占领读书市场。
• 从时间上看,这三类文学都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相继
浮出地平线。
• 从作家情况考察,左翼、京派、海派是五四文学分流的
结果。文研会的作家,留在北京的成为京派,聚集在上
海的,如鲁迅、茅盾则成为左翼作家的核心。创造社的
• 二、小说整体状态: • 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丰收期;各类型的作家作品百花齐放。 • 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萧红、 芦焚、萧乾、施蛰存、穆时英等。 • 三、左翼文学、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构成了30年代文坛的主要格 局。
• (一)左翼、京派、海派
• 左翼视京派为“封建余孽”,视海派为“洋场 恶少”(等同于资本主义恶瘤)。 • 京派把左翼看作是党派政治,将海派看得铜臭 一堆。
• “愤怒”的左翼文学在当时很有魅力,既吸引作家也吸引读 者。主要吸引的是激进、叛逆的青年学生。
• 2、京派文学是当时游离于主流政治话语之外 的文化状况的产物。聚集地是北京,当时中国 的文化后院。主要由北京的一批学院派文人、 作家组成,他们心仪文学、文化本身,厌烦政 治斗争和商业炒作。多半对社会抱改良态度。 • 总体特点是“忧郁的反思”。 • 京派的读者大多文化趣味大于政治趣味,藐视 赶潮流,具有思想家的气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荣的一页——批判“四人帮”全盘否定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谬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荣的一页——批判“四人帮”全盘否定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谬论

作者: 鲍霁
作者机构: 北京师院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9页
主题词: “文艺黑线专政”;左翼文艺;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代;“四人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盘否定;文艺运动;历史地位;左翼作家
摘要: <正> 所谓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一般地说,即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鲁迅为旗手、以左翼作家联盟为基千的革命文艺运动。

本来,这个文艺运动的光荣历史地位,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早已根据历史实际科学地论定了。

今天之所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完全是批判“四人帮”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需要。

全盘否定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是“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危害严重,流毒甚广。

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

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

作者: 方浴晓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5-84页
主题词: 三十年代;革命文艺;四人帮;文艺运动;毛主席;形成过程;文艺界;王明路线;机会主义路线;领导
摘要: <正> “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鲁迅在三十年代说的这句名言,正可以十分恰当地用来评价三十年代党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

由于当时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都很尖锐、激烈,这个运动自始至终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矛盾,它有功也有过。

对这些功过作出恰当的评价,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现代文学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

林彪、“四人帮”为了实现篡党夺权的野心,在炮制“十七年文艺黑线专政”论时,极其阴险地把三十年代文艺作为“十七年黑线”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从而不但全盘否定解放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文艺,而且也全盘否定革命文艺的历史。

为了深入揭批“四人帮”,在文学和历史领域中拨乱反正,肃清流毒,有必要对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进行重新评价,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本文想从“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对这一段文艺运动作概括的评述。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探析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探析

作者: 林红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党的文献
页码: 73-78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左联;文化启蒙;文艺大众化运动;革命文学
摘要: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革命文艺思潮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五四新文学到20年代革命文学,然后通过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再发展到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文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变迁历程。

这场运动将大众提升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和中心议题,强调文艺“为大众而存在”。

在左联领导下,左翼作家们进行了三场思想论争,分别涉及大众化动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途径以及文字改革等从抽象到具体的议题。

这场运动以完成文艺大众化、获得文学的“现代立场”为历史使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由于远离大众、远离政治现场,这场文艺大众化运动还无法形成联结民众与政治、推动政治革命的文化力量。

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

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
通过以上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 和研究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 程、代表人物、活动和组织以及影响和评价等方面的 内容
PART 9
当代视角
当代视角
从当代视角来看,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具有以下启示和意义
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一时期的音乐运动是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产物,同时也 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表明艺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艺术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也可以影响社会变革
王文利. 聂耳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研究[J]. 中国 音乐学:2007(4)
张静. 任光音乐创作中的民间素材运用[J]. 中国音 乐学:2009(2)
陈芸芸. 冼星海音乐创作中的抗战主题研究[J]. 中 国音乐学:2011(3)
王勇杰. 上海音乐学院与左翼音乐运动的关系研究 [J]. 中国音乐学:2013(4)
活动与组织
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左联)
左联为左翼音乐运动 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促进了音乐与文学的 结合,为艺术创作注 入了新的活力
活动与组织
活动与组织
左翼剧联
左翼剧联则通过组织各类戏剧演出,为左翼 音乐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推动了音乐与戏剧 的交融
PART 4
影响与评价
影响与评价
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对中国近代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中国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还为中国音乐 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一运动还培养了大批优秀 的音乐人才,为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 动
背景与意义 影响与评价
研究论文
-
目录
代表人物与作品 结语
互联网资源
活动与组织 参考书目 当代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文献导读)唐世贵一九九一年四月十日关于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发生在革命和反革命力量空前剧烈斗争的十年内战时期.它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史上光辉的一个篇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根据历史史实,做了科学的结论,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说:”革命的文艺学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这就明确的对卅年代革命文艺运动做了高度的,实事求是的中肯评价.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又再一次肯定了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每当我们从新学习毛主席这些话时,再回顾那些文学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岁月,我们这些文学后学者总感到无比亲切.对于卅年代的革命斗争,毛主席在做了前言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量的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么?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主席对党所领导的,以鲁迅为主将的左翼文艺运动做了高度的评价.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应作为我们研究评价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的指导思想.众所周知,卅年代文艺运动内部存在着争执,展开过激烈的论争.早在一九二八年,文艺战线就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论争.这就是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他们同鲁迅之间的争论.这次论辩初步阐明了文学的阶段性问题,作家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同鲁迅一起国共对”新月派”的斗争等问题.这些历史功绩是不应该抹杀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中一部分人对革命文艺运动本身也有不正确的看法,特别是个别人把矛盾指向鲁迅先生,这是很不好的.现在看来,鲁迅在争论中是正确的.他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力的说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他强调首先要做革命的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他指出文艺是很好的为文艺服务,就应”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他认为文艺是革命的主要工具,必须有文艺的特点.”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这些都显示了他对革命文学的相当深刻的认识.通过者次论争,大家重现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学习和介绍,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发展.党组织找到论争的双方与鲁迅一起,要求联合起来,成立统一的左翼文学组织.于是1930年2月16号在上海一家咖啡屋召开了”左翼联资”的筹备费,鲁迅先生在会谈中讲了话,要求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敌,为推进我国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艺而努力奋斗.之后,3月2日在上海赛乐安路的中华艺术大学教室里正式成立了左联.左联成立以后,成绩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左联在艰苦的环境中,在中国文艺战线上坚持了无产阶级的立场,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的斗争,在鲁迅先生的坚强引导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好些作家为此献出了生命.30年十月左翼戏剧家宗晖被国民党杀害;1931年2月,著名的左翼五烈士英勇献身;1933年应修人,洪灵维,潘漠华等同志也相继遇难.鲁迅先生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斗争.”第二,在文学方面,高举无产阶级文学的旗帜,批判了”新月派’,”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以及”论语派’.他们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对他们的批判不仅在政治上打击了敌人,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有着建设性的发展;强调了文艺的阶级性,战斗性,公开宣传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的文艺观点.这些批判观点是在左联统一组织下进行的,有着较大规律和声势,在文化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大量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文艺理论,广泛的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左联在自己的决议中就提出,”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并设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这就使当时的上海成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许多经典著作开始出了中译本.左联的刊物经常有马列文艺的理论论著的翻译和介绍.这对当时的文艺界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在创作实践方面,左联作家和进步作家,创作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左联除编辑多种刊物以外,还出版了叶紫的小说集<<丰收>>,肖红的小说<<生死死>>和肖羊的<<八月的乡村>>等等.特别是鲁迅的杂文集和矛盾<<子夜>>的出版,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赞扬.还有团结在左联周围的作品,如巴金的<<家>>和曹禺的<<雷雨>>,<<日出>>等,都极大的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第五,培养了一批革命的文学青年,造就了一批革命文艺事业骨干.鲁迅先生从文学事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培养青年作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张天翼,周立波,沙丁,叶紫,蒋牧良,周文,葛琴等.而左联所造就的一批革命文艺工作干部,经过反文化”围剿”的锻炼,特别是后来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和深入群众的锻炼,成为党的文艺事业的核心和骨干,几十年来在文艺战线上的坚持耕耘,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在文艺大众化,培养工农通讯员和国际文交流方面也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总之,左联的功绩是主要的,虽然他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例如,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脱离文艺的特点,把文艺组织变成了政治组织,搞什么’正纠集会’以及’武装保卫苏联’等脱离中国实际国情的极左口号.还有某些同志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情绪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同志缺乏革命斗争经验,是不应苛责的.正如鲁迅先生在<<毁灭>>第二部一节三章译后附记中写到:”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这是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我们也应该本着鲁迅先生这样的态度,来看待左联.左联的解散,是王明通过别人给上海党指示,上海党组织才做出决定的。

鲁迅对解放左联起先是不同意的,他曾说,解散也必须发一个公开的宣言。

结果左联解散了,宣言却没有发,为此,鲁迅始终耿耿于怀,表示不满的。

我们认为鲁迅的意见是应该尊重的,因此,左联在最后解散的问题上,却有些不十分光彩。

这边为以后关于两个口号的争论埋下了导火索。

1936年春,在左翼文艺运动内部又发生了“国防文学”和“名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两个口号的争论。

争论的中心问题,如何组织文艺界的统一战线。

也就是说,当前的首要任是抗日救亡,党的文艺家和党影响下的文艺家都要善于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各个阶级、各个党派、各种流派的文艺家,共同抗日救亡:无论是资产阶级文艺家、地主阶级文艺家,只要他们愿意抗日,我们就要团结他们共同抗日。

在当时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左翼文艺家必须带头深入到人明群众去,在努力抗日的文艺创作上做出模范。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对两个口号的争论做了充分的肯定。

在此之前,毛主席与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七月《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八月《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九月《国共合作之后的迫切任务》等著作中,都一再肯定了党的《八一宣言》所提出的组织“国防政府”的主张,并具体阐述了“国防政府”的性质和任务。

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一文中,毛主席还提出了“国防教育”的口号,并作为坚持抗战的八大纲领之一。

两个口号的论争,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在社会政治发生剧烈激变的关头,由于思想认识不统一,不一致,发生意见分歧,本来是正常的真理是逾变逾明,通过论争,大家的认识可以更加清楚。

一种理论。

一种口号,开始往往不完备,通过论争,通过时间的检验,道理也可以更明白,所以不,争论争鸣是件好事,而不是坏事。

当时论争的规律较大,争论的弛度双方不仅有自己的队伍,而各自都有自己的阵地。

但争论的双方,队伍并非整齐划一,认识也很不一致,双方都有人说了一些错话,并且在原则争论中也不完夹杂一些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现在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去弄清楚原则问题辩照是非,而不应该把个人的言论同总的问题纠缠在一起。

评论两个口号的争论,必须从实际上着手,从总的方向上把握,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来。

“国防教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究竟那一个对?如果两个都对时,关系又怎样?我们先看国防文学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口号提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第一,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实施完全征服中国大陆政策。

在全国人明面前的是亡国危险。

第二,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在日寇野蛮侵略当前,在我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奋起救亡,以1935年“一二、九”运动为标志,全国抗日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由于族矛盾的尖锐发展,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而产生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了变化,也有一部分转向了抗日。

第三,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提出。

1935年党发表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

同年十二月,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一个多月,毛主席又亲自主持了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力量,是党的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

成为各阶层人民一致的要求和奋斗目标。

在这种形势下,革命文艺的作者以文艺为武器,来推动抗日运动,提高抗日情绪,加强抗日联合,促进抗战决心,是天经地义的责任。

国防文学就是“抗日文学”,就是由这些政治形势的基础特点所决定的。

这个口号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不是这一个或那一个同志的个人行动,也不是卅年代苏联“国防文学”的照搬。

国防文学的口号,明确的提出要坚决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在抗日上是很清楚地不含糊的,并没有不明了性。

这一口号不仅是作家联系的标志,而且为了民族救亡伟大事业的利益,提倡作家多学对抗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益的内容,这也是清楚地不用多家说明,但国防文学也有鲁迅先生所说的“不明了性”。

我认为主要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他没有强调民主,二是在文学上没有鲜明表示提倡什么样的文学。

我们党在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口号的时候,同时也提出争取民主的口号。

要全面抗战,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要发动群众就必然争取民主。

我们组织统一战线的目的,是为了抗日,也只有抗日的口号才能团结一切爱国的中国人民共赴困难。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说:“我们的统一战线是包括资产阶级及一切同意保卫祖国的人们的,是举国一致对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