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信那
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色各
样的小说。”
——萧红
《呼兰河传》
•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 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 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 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 就裂开口了。
•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
• 鲁迅先生在《生死场》序言中对小说做出 高度评价,“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 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 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 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 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 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 免不能毫无所得。”
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 一、引领了抗战文学的现实主义创 作
• 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 三、弥补了现代文学的版图空白 • 四、为军旅文学的写作提供了新的
模式
萧军创作生平
• 1901.5.23-1988.6.22 • 祖父佃农、父亲木匠、母亲
破落官宦之家,七个月服毒 自杀。 • 6岁,村私塾。 • 10岁,长春,国民高等小学。 性格倔强,顶撞师长,拒绝 认错,开除。
发展历程
• 形成:三十年代中期。
• 标志:《八月的乡村》、《生死场》
• 消亡:抗战胜利后。
• 绝唱:《呼兰河传》和《第三代》
• 题材:

1、抗日题材

2、乡土东北

3、批判愚昧
崛起原因
• 一、党的教育和先进思想的影响 • 罗烽、舒群、骆宾基(1936) • 二、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 三、鲁迅和左翼作家的热情扶持。 • 茅盾推荐骆宾基《边陲线上》
第六节 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第六节 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学习目标 1、掌握“东北作家群”的概念、代表作家作
品和流派创作特色。 2、了解萧军小说(《八月的乡村》)、端木
蕻良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创作的主 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初步文坛
• “在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很出了一 批有才华的东北青年作家。”
萧军创作生平
• 1925年,18岁,吉林省城巴尔虎屯 • 驻军陆军第三十四团骑兵。 • 1926年,考入沈阳东北陆军讲武堂 • 1928年,转入炮兵科学习。 • 1930年春,毕业前夕,替同学打抱 • 以“军中暴行胁迫罪”开除。 • 后:昌图县陆军二十四旅,准尉见习官。 • 东北宪兵教练处,少尉助教。直到“九一
生死场
• 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20-30年代东北农村的 生活,以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小村三家 子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内容分为两大板块:
• 前十章:封建制度压榨下农民的悲惨境遇, 痛苦的遭遇和他们自发的反抗斗争。
• 后七章:描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所犯 的滔天罪行及人民的抗日意志、决心和斗 争。
• 中心内容:农民苦难。
八”
萧军创作生平
• 1932年,吉林舒兰,组织抗日义勇军,失 败,出走哈尔滨。“三郎”笔名,走向创 作。
• 1932年初到1934年6月,结识萧红。合著 短篇小说集《跋涉》。收《桃色的线》 《烛心》《孤雏》《这是常有的事》《疯 人》《下等人》。
• “从广漠的哈尔滨,它是一颗袭入全满的 霹雳。”——东北文坛
《八月的乡村》
• 思想内容:再现了30年代 • 初期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 • 现实。 • 王家堡子、龙爪岗、密林、 • 东安。 • 被侵占东北的典型环境:
《八月的乡村》
• “一枪也不放的就跑了” • “应该打仗的王八们,跑了” • “日本人一天比一天多了。日本兵一天比
一天恶了” • 伪满洲官兵:“和胡子并没有两样,不过
• 兼并土地、高利贷、商业资本、压榨农民、 日寇侵略。
• 结尾:农民参加义勇军,向日寇讨还土地。 • 农民新的觉悟和抗日诉求。
科尔沁旗草原
• 蒙太奇结构
• 两个世界:

苍凉荒莽的大草原

温柔富豪的大观园式的丁府
•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大地的海
• 《科》姊妹篇 • “九一八”之后。东北农民与日本帝国主
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 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 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人物形象
• 王婆:甚至三岁女儿跌死在铁犁下,也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有让她掉眼泪。她不是麻木不仁的人,也 不是铁石心肠的人,她以满腔热忱帮助自 己的阶级姐妹,替他们解决了很多难题。 尽管灾难接踵而来,但她对生活都没有丧 失信心。当她明白单靠劳动无法改变自己 的生活时,她具有了反抗精神。红胡子儿 子被枪毙,自杀又死而复生,参加了地下 党的抗日队伍,成为一个自觉的战士。
草原带来的粗犷豪放
• 土地传给我一种生命的固执,土地的浓郁 的忧郁性,猛烈地传染了我,使我爱好沉 厚和真实,使我也像土地一样负载了许多 东西……土地使我有一种力量,也使我有 一种悲伤。我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总之, 我是负载了它。……我活着好像是专门为 了写出土地的历史而来的。
• 土地是一个巨大的影子,铺在我的眼前, 使我的感情重添了一层辽阔……我的接近 文学是由于我的儿时的忧郁和孤独。
萧军创作生平
• 1939年4月底,甘肃兰州,《国民日报》 • 7月到成都,抗日救亡文化运动。 • 1940年,避难从峨眉到重庆。夏天转道宝
鸡、西安,第二次到延安。期间与萧红分 手。 • 1940-1945年东,延安。参与延座。 • 散文集《侧面》、长篇《第三代》(过去 的年代,战斗的年代,胜利的年代)
“汪殿甲之谜”
• 王恩甲、汪恩甲 呼兰游击帮统王廷兰次子。 • 叔伯姑姑的儿子陆振舜。北平。 • 回到哈尔滨。王家退婚。黑龙江省教育厅
以张廷举教子无方,撤消了他省教育厅秘 书职务。十个月的软禁生活。 • 1931年12月末,与王恩甲同居道外十六道 街东兴旅馆。吸食鸦片。 • 1932年2月末,第二次去北平。
《生死场》独特贡献
• 1、反映东北农民血淋淋的现实生活 • 2、符合时代的需要。 • 3、成功的人物组合、饱满的性格刻画。 • 4、独特的散文小说体式。
人物形象
• 王婆:这是一个饱经生活忧患而从不向命 运屈服、具有坚强、刚毅性格的东北劳动 妇女形象。她爱自己的牛马、土地、庄稼, 希望依靠辛勤的劳动能够改变不幸的命运。 尽管麦堆高了起来,但是粮食不值钱,她 还得把老马送去屠宰厂换钱交租,以维持 生活。第一个丈夫对她虐待和抛弃,第二 个丈夫因病去世,都没有让她丧失生活的 勇气。
胡子却更规矩些” • 老百姓遭殃:陈柱妻儿、松原鬼子李七嫂
《八月的乡村》
• 司令员陈柱、 • 队长铁鹰、 • 鲜族姑娘安娜、 • 知识分子萧明、 • 爱吸烟的小红脸、 • 中途参战的李七嫂、 • 普通战士刘大个子
大地之子端木蕻良
• 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鴜鹭树村封 建大地主家庭。小学:家乡昌图。中学:先后在 天津汇文、昌图、天津南开(“刻苦团”,除 名)。投笔从戎,孙殿英队伍。1932年,调防大 西北,返回北平清华历史系学习。秋天参加左联。 编《四万万报》。1933年,《科学新闻》,8月 受迫害,天津。期间与鲁迅发生联系。
• ——茅盾《抗战前夕的文学活动》 • 鲁迅 “奴隶丛书” 为两部作品作
序。 • 胡风 《生死场 读后记》 • 茅盾 《呼兰河传》作序
流派命名
• 高兰1947年《东北民报》——《抗战期间 在后方的东北作家群》
•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东北作家群”专 节
•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杨义《中国现代 小说史》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称其为 “准流派”
人员组成
一、来自夜幕下的、战斗的哈尔滨: 萧军、萧红
二、分散于各地的东北流亡作家: 端木蕻良、李辉英、穆木天、马加等 不包含沦陷区未流亡的战斗作家
东北流亡作家群
• 生长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在抗战 中流亡奔走于关内,以自己的笔控 诉侵略者的罪行,书写人民的斗争 精神,发出抗战呐喊和反法西斯先 声的东北青年作家。

——《土地的誓言》
家庭带来的深沉的忧郁
• 曾祖父官至京丞,两千多垧土地。草 原首富。
• 1926年父亲去世,剩了二百垧。 • 母亲出身卑微,贫苦佃农女儿。强娶,
女佣人使唤。善良,纯朴。 • “一半黑骨头,一半白骨头”
科尔沁旗草原
• 以自己家庭兴衰为基础。以“九一八”前 东北广阔的历史画面为背景,通过首富丁 家大财主(丁府)的描写,揭露地主阶级 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萧红创作生平
• 1934年夏,经大连到青岛。9月完成《生死 场》。
• 1934年10月底,到上海。1935年12月,出 版《生死场》。期间创作散文集《商市街》 (1932冬-1934年6月在哈尔滨的生活情况。 “寒冷”、“饥饿”)小说散文集《桥》。
• 1935年7月,日本疗养,短篇小说集《牛车 上》。1937年4月,北平。5月,上海。9月 武汉。38年夏,西北之行和萧军分手。武 汉与端木结合。40年,重庆到香港。《马 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草原带来的粗犷豪放
• 这种忧郁和孤独,我相信是土地的荒凉和
辽阔传染给我的。在我的性格的本质上有
一种繁华的热情。这种繁华的热情对荒凉
和空旷抗议起来,这样形成一种心灵的重
压和性情的奔流……表现在文章里,就是
《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
《大时代》……

——《我的创作经验》
草原带来的粗犷豪放
•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 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我的心便 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微笑……我为它战 斗到底,比拜伦为希腊更要热情。
人物形象
• 金枝:一个善良、纯朴、美丽、多情的农 村少女。有过对幸福和爱情的美好憧憬, 但由于青春的浪漫和懵懂,她和成业在人 们的嘲骂声中的畸形爱情结合,以悲剧告 终。女儿小金枝由于没钱过五月节竟被他 摔死。成为寡妇的金枝为了逃避日本鬼子 的蹂躏,被迫到城市谋生,但仍然摆脱不 了男人对她的凌辱。最后,想当尼姑都不 得。
义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修公路所引发的 的斗争。从自发到自觉。 • 《鹭鸶湖的忧郁》:日伪统治下东北人民 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反抗。
天才女作家萧红
萧红的创作生平
• 1911.6.1-1942.1.2. 原名张乃莹。黑龙江 省呼兰县。
• 父亲张廷举,开明士绅。黑龙江省立优级 师范学堂毕业,师范科举人。曾任呼兰农 工两级小学校长、呼兰义务教育委员会委 员长、呼兰县通俗出版社社长、呼兰县教 育局局长、黑龙江省教育局秘书等职。
• 母亲姜玉兰,姜文选之女。
与祖父在一起的快乐童年
• “养父说” •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
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 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 憧憬和追求。”——《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 10岁读小学。1926年,16岁毕业。 • 1927年,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 学。1928年,反日示威游行。
萧军创作生平
• 1934年初,经大连到青岛。《晨报》副刊 编辑。10月,完成《八月的乡村》。
• 1934年底到上海,11月13日见《鲁迅》。 参与《海燕》《作家》等刊物编辑。
• 第二个时期:抗战全面爆发到抗战胜利。 • 1937,到武汉,参加《七月》编辑。年底
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董必武交涉放出。 • 后经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聘请,到临汾教书。 • 西渡黄河,步行至延安。
• 1933年8月-12月。《科尔沁旗草原》 • 1936年到上海,未见过鲁迅。1936年6月《大地
的海》。期间创作《鹭鸶湖的忧郁》。
• 学生时代开始创作。科尔沁王封地。

草原带来的粗犷豪放
• “我的生命,是降落在伟大的关东草原上, 那万里的广漠,无比的荒凉,那红胡子粗 犷的大脸,哥萨克式的顽健的雇农,蒙古 狗的深夜惨阴的吠号,胡三仙姑的荒诞的 传说……这一切奇异的怪特的草原的构图, 在儿时,常常在深夜的梦寐里闯进我幼小 的灵魂。”——《大地的海后记》
人物形象
• 赵三:坚强与软弱并存。在东北乡间 具有普遍性。为抗击长租,组织了 “镰刀会”。因为打伤了一个小偷的 腿,坐了牢,地主救出,竟和地主讲 起了“良心”。当阶级矛盾成为主流, 喊出了“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 的呐喊!
萧红体
•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
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