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要籍复习重点(仅包括问答、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答题:

1、《尚书》的相关问题:《尚书》: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现存五十八篇),记载上起于尧,下讫于秦穆公,由孔子整理编撰而成。

1、《今文尚书》(由伏生口述,交济南张生与欧阳生,形成欧阳之学和大小夏侯之学,西晋已佚散失传),《古文尚书》(得自孔子壁中(孔安国献书),以其用用古字写成而命名)。

判断《今文尚书》的真实性:文辞多艰涩,佶屈聱牙,义奥难懂,与商、周以后文辞截然不同

2、所谓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伪是针对梅赜所做的二十五篇还有孔安国的《尚书序》和《尚书传》

3、体裁:典谟诰誓命

4、体例:严格来说,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5、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①《尚书》实际上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传本末体的萌芽。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孔子编定的,全书编排,是按朝代的,在每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所以《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③《尚书》保留了上古时代的许多原始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4)《禹贡》开地理志先篇

2、春秋三传:是指对孔子编撰的《春秋》进行注解的三本书,包括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榖梁俶的《谷梁传》。公羊、谷梁二传用汉时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春秋传。左传文字则是古文,1、体例特点:①同属于编年体史书。②用史实疏证《春秋》。

③叙事时不只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④《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5)突破了《春秋》的思想范围

3、编年体及纪传体:编年体首先由孔子首创,《尚书》是编年体的首创,最初使用编年体编撰而成的书是孔子的《春秋》。编年体的特点是记事方法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优点是时间性强,以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使人容易看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缺点是如果一件事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想要了解这件事的全貌,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很不方便,同时编年体对人物的记载也是不全面,另外,这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纪传体:纪传体是我国古代史书中以记载各类任务的活动为中心的一种体裁。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特点是材料繁多,通过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把多种材料结合起来在一部史书中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可是缺点是内容繁多,阅

读者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了解完,而且纪传体因为某些原因把人物的评价分割到了很多传体中。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4、《资治通鉴》:一、《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我国杰出的编年体通史

1、体例: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

2、优点:材料丰富,比较真实可靠;长于叙事,文字生动,记事严肃认真。以年月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使人容易看清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缺点:一件事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如果连续好多年,要想了解此事的全貌,便要翻阅好几卷,很不方便;记人物的活动,更难详其来龙去脉。

4、《党锢之祸》

5、《资治通鉴》获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1)搜集材料丰富,而且比较真实可靠。(2)有比较完善的编纂方法。(3)关于正闰之说,这是古代史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司马光坚持从实际出发,弃封建“正统论”,这样就使《资治通鉴》更客观地叙述历史,增强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二、《资治通鉴》的续编

1、《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作者李心传

3、《三朝北盟会编》,作者徐梦莘

4、《续资治通鉴》,作者毕浣

5、《通典》:一、《通典》:作者杜佑根据刘知几的儿子刘秩的《政典》,增减添加完成的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沿革变迁,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共200卷。我国第一部史库类著作。

1、成就:开创了政书体,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现实政治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渗透了当时比较进步的政治观点和史学观点,对唐代及以后史学的发展都起了促进的作用。

2、续编:《续通典》,《清朝通典》

论述题:

《汉书*百官公卿表》:

一、概况:是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详细记载西汉中央和地方职官的名称、渊源、职掌、俸禄及其演变情况的文。

二:可信度:《汉书》中的八表中的六表是根据《史记》的有关各表制成的,除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新设的,《百官公顷表》是班固收集多方史料,经过仔细考证,而且班固在编撰《汉书》的时候使作为兰台令史,掌管图籍,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三、内容方面:《百官公卿表》详细介绍了秦汉各种职官的设置及其演变情况,除了让我们清楚知道官职的职能以及变化过程之外,也从中为我们体现了当时的皇权与官僚权力之争、

中央与地方之争、以及后权与皇权的抗衡等等。

(1)皇权与相权之争:“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是最初对丞相这一官职的描述,体现当时的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可是后来“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将丞相改为大司徒,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司徒主要职能是掌管国家土地,征发徒役以及对人民进行教化,职能范围也大大缩小了。体现了当时皇帝对膨胀的相权的压制;对武将的军权也进行了一定的分割,守卫皇宫的官员一共有郎中令、卫尉、水衡都尉等,这些武官分别具有不同的守卫范围,避免了权力集中于一个武官手中。

(2)后权与皇权之争:在《百官公卿表序》中提到“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从这里我们知道卫尉是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正常来说只守护建章、甘泉两宫,因为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可是长乐宫作为太后所居之宫,竟然也有设置卫尉这个官职,这从一方面是可以看出当时的太后也是非常有权力的,可是我们却在汉朝的法律中没有找到明文规定说皇太后也可以拥有自己的领导机构,这只能说明当时的中央权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太后手中也有掌握着一部分实权的。

(3)中央与地方之争:主要是体现在当时的王国建制与中央一样

四、史料价值

(1)为后世的《百官志》、《宰辅表》开辟了道路

(2)有利于人们研究当时的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政治状况

《通典*食货典*田制》

史通----二体&曲笔(翻译)

1、二体

三皇五帝的时代,记载历史的书有三填与五典,这些离现在时间已经很悠远,不能够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从尧舜以下一直到周朝的历史,都记载在古文《尚书》中。但是当时的社会敦厚朴实,文字记载简略,想要拥有完备的体系,当然会存在缺陷。之后孔子写了《春秋》,司马迁写了《史记》,史书的体例,到这时候在完备了。之后的作品,都相互因循,稍作改动,改变名目,范围有限,哪里有可以超过这二者的!荀悦,张璠都是跟孔子一样撰写编年史的人,而班固,华峤都是跟司马迁一样撰写纪传体史书的人。只有这两家,相互夸耀分辨他们的利弊,都可以说出来。

《左传》以日月为次,以时间为序,中国外夷,同一时间,同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没有不详细记述事情经过的。用一句话说明道理,言语没有重复的。这就是它的长处。而贤士贞女,有才有德的,关系到重要事件的人,一定会审视仔细,详细记录。而不重要的事情和不关系国家治理的人,就不会违背正道而详细地记录。像绛县老人,杞梁的妻子这样的人,有的是因为跟晋卿对话而被记载,有的是因为与齐君对话而被记载。有像柳下惠这样贤能和像颜回这样仁德的人,却最终不能够被记载,显露他们的言行。所以说编年体史书记载细致,那么一根细草都不会放过,说记载粗疏,那么连大山都放弃。这就是它的短处。

《史记》这部史书,本纪用来记在大事,传用来记载小事,表排列年代和爵位,志概括遗漏,记载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备,大小不失。这是它的长处。至于说到同一件事情,分在多篇之中纪录,故事不连贯,前后多次出现,《高祖本纪》中就说记载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中则说记载在《高祖本纪》中。又因为按照类别排列编次,不区分年代,后发生的事情却记载在前面,先发生的事情却记载在末尾,就使得汉代的贾谊与楚国的屈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