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论文)

合集下载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第一篇: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目录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1)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2)(一)失业问题 (2)(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 (3)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4)(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 (4)(二)积极的就业脱贫的根本措施是“就业保障” (5)1、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实现就业 (5)2、做好做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5)3、组织和帮助贫困人口从事社区居民服务 (6)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 (6)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6 参考文献 (8)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内容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贫困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

本文讲述关于这一群体对其所处的困境进行分析,找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贫困人口措施研究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

贫困的定义是: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

贫困可以是国民普遍幸福条件下部分人生活改善相对滞后——相对贫困。

人们常常以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区分,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

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迄今为止,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

社会实践论文: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论文: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论文: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第一篇:社会实践论文: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论文: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一、有关“弱势群体”的介绍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我国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机和动力。

然而,改革和社会转型也使我国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位、整合的过程中。

作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的代价,社会弱势群体日益浮出水面,并已成为我国当前独特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关注并认真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了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加快经济发展的不容回避的任务。

XX年3月,朱铬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社会学界常用的“弱势群体”这个词。

深刻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人数较多、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广泛援助的,以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体制外”人员和过早“内退”的“体制内”人员为主的“弱势群体”。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

上述弱势群体主要生活居住在城市,由于其社会地位、利益诉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它们构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力量。

城市弱势群体的存在,对于城市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构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解决城市弱势群体问题,既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大局,又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弱势群体又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弱势群体的分类有若干种,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类型划分。

本文提出的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以城市为主要居住地,由于社会转轨这一社会性原因而导致其沦为弱势群体的人群或阶层。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自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然而,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贫困问题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贫困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贫困是指人们生活在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环境中,缺乏食物、住房、教育和健康保健等基本资源。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贫困线标准,大约1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条件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进行了广泛的扶贫工作,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24年以来,中国成功脱贫了超过7000万贫困人口。

然而,仍然有大约30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中,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

其次,城市贫困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城乡差距以及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引起的。

城市贫困人口通常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和下岗工人,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低工资、无稳定工作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此外,城市贫困还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福利和机会。

对于城市贫困问题,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努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城市贫困地区的资源投入,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融入城市社会。

此外,政府还推进了户籍制度,放宽了城市落户政策,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机会。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国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首先,扶贫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执行不到位、腐败现象和信息不对称等。

此外,贫困问题也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有关,需要通过和调整来解决。

总之,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仍然存在,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未来,中国应进一步改进扶贫政策的执行,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和调整来解决贫困问题所根源的社会结构问题。

城市贫困:现状及对策

城市贫困:现状及对策

城市贫困:现状及对策摘要:城市贫困人口规模膨胀,极易引发社会风险及贫民窟的产生,继而会成为诞生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土壤,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它比农村的绝对贫困更容易引发社会危机。

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现状及城市最低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发展经济、提高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促进再就业、对贫困家庭进行医疗和教育救助等对策。

标签:城市贫困;经济增长;对策一、城市贫困及其负面影响城市贫困属于低于贫困线的相对贫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的贫困问题一向被看做一种农村现象,当时城市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微不足道。

根据1992年世界银行出版的研究报告《中国减少贫困战略》估算结果,198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高达28%,根据以上比例计算出的农村贫困人口总数是2亿多;当时城市的贫困人口的比例仅为2%左右,城市贫困人口总数为400万左右,前者是后者的50倍。

到了1989年农村的贫困人口仍有1亿3000万,而城市贫困人口只有100万左右,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估计不到0.4%。

可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从以前的下降趋势转变为逐渐上升的趋势。

美国学者阿齐兹·卡恩估算了中国1988年和1995年城市的贫困发生率,结果表明:1995年的贫困发生率比1988年上升了12%,1995年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更加恶化。

伴随着1997年“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的到来,中国贫困问题开始由大面积的农村贫困让位于城市贫困。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反贫困政策在农村取得了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失业和下岗职工大量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加剧了城市贫困。

一是2005年民政部公布的我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数已达2195.5万,人均支出只有70元;二是国际上通常所说的“问题城市”如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我国就有180多个,占全国县级市总数的26%,占地级城市数的32.4%:三是在2004年,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而城市贫困发生率却扩大到6%~8%;四是中国常住城市的流动人口已达2亿;五是贫困有可能发生代际转移,目前这一部分数据尚无法统计。

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

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

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分析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与分布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众多,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民工聚集区。

他们通常生活在简陋的住所中,基本生活条件艰苦,缺乏饮用水、食品、医疗保障等基本生活需求。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普遍较为薄弱。

他们通常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收入稀缺且不稳定。

即使有工作,也常常是低收入的劳动力工作,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在城市生活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他们难以拥有足够的储蓄,并且无力承担意外支出。

三、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与健康状况教育和健康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与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无法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和高额的教育投入。

这导致他们在教育与健康方面受限,缺乏获得高质量医疗和教育资源的机会。

四、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为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机会。

政府可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指导,鼓励企业提供更多岗位,推动贫困人口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范围。

政府应加大保障力度,确保贫困人口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险福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3.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方式来帮助贫困人口顺利完成学业。

4.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条件。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

根据202x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202x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2x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202x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2x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英县社区中贫困群体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

大英县社区中贫困群体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

前言贫困主要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层含义,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维持基本生活的能力。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较生活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不能达到其生活水平。

所以,相对贫困比例能够反映出地区的贫困状况。

对于贫困问题的了解,长久以来人们的视角一直都停留在农村,大多数人对农村的定义就是贫穷,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扶贫视角一直投在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也主要是尚未温饱的农民。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中的贫困群体数量却在不断攀升。

在我国,最早提及贫困问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及的新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在1982年,中央政府对甘肃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颁发了政策。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城市的贫困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我国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数量是很大的,长久以来城市社区中的贫困人口保持着稳定数量,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为例,对大英县社区中贫困群体的现状、原因、脱贫措施进行研究。

大英县社区中的贫困群体主要为老弱病残和失业群体,这些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差、饮食达不到营养标准和发病率高等;就业问题表现在技能差、就业机会少和工薪待遇低等;适龄子女受教育问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学历低学习环境差等。

在了解了现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城市社区贫困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一)研究背景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是研究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城市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贫困人口数量是高于30%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产生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使得城市中的贫困人口逐年上升。

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问题,许多人对其进行研究,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的问题无太大改善,这样的结果促使着越来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以及探讨话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浅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浅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浅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城市贫困人口是指在城市中生活贫困的人群,他们通常因为没有足够的收入或受到歧视而难以满足日常需要。

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贫困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贫困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城市贫困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这些人通常是贫困人口。

城市的成本高昂,让很多人难以承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城市环境恶劣、空气污染、工作环境恶劣、生活不便等都增加了贫困人口生存的压力。

如果政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贫困人口问题,贫困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地增加。

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城市贫困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结构、政策措施、经济制度、市场机制、文化传统等等因素都有关系。

以下是几个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收入不足许多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这是城市贫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城市中的生活成本通常很高,包括房租、食品、医疗、教育等等。

但是,大多数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都非常低,没有办法承担这些费用。

许多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于低收入工作或季节性工作。

教育程度低城市贫困人口通常教育程度低,这使得他们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和获取更高的收入。

教育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而城市贫困人口由于教育程度低,很难获得高薪水的工作。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城市贫困人口通常找不到好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收入不足的问题。

许多城市贫困人口缺乏技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难以找到有价值的工作。

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城市中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贫困人口就会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贫困劳动力的歧视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多数贫困人口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经常会遭受歧视。

这使得他们很难寻找稳定的工作和相应的福利。

在某些国家,政府对贫困人口实行歧视政策,让贫困人口更加无助。

市场机制对城市贫困的影响市场机制是城市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市场机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但是市场机制也可以导致城市贫困。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国成功取得了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然而,由于缺乏教育、技能或资本,这些莫名其妙的市民很难找到高薪的工作。

此外,新移民和官员们可观的收入差距也是城市贫困的一个原因。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行业开始逐渐淘汰,造成一部分人员失业以及贫困化。

其次,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状况。

其中,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住房条件是关键的一步。

目前,一些城市的住房价格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政府应该考虑制定相关的政策以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住房需求。

此外,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岗位机会和培训课程,帮助这些人获得工作技能。

除了这些,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计划也是减少城市贫困人口的重要措施。

最后,作为社会主体的市民也可以做出贡献。

城市贫困人口通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面临困难。

因此,市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传递爱心和温暖,让贫困人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组织和慈善机构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城市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措施来解决。

政府应该给出更为有效的政策支持,市民们也应
该积极参与到城市贫困人口的帮助中。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英县社区中贫困群体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

大英县社区中贫困群体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

前言贫困主要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层含义,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维持基本生活的能力。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较生活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不能达到其生活水平。

所以,相对贫困比例能够反映出地区的贫困状况。

对于贫困问题的了解,长久以来人们的视角一直都停留在农村,大多数人对农村的定义就是贫穷,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扶贫视角一直投在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也主要是尚未温饱的农民。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中的贫困群体数量却在不断攀升。

在我国,最早提及贫困问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及的新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在1982年,中央政府对甘肃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颁发了政策。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城市的贫困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我国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数量是很大的,长久以来城市社区中的贫困人口保持着稳定数量,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为例,对大英县社区中贫困群体的现状、原因、脱贫措施进行研究。

大英县社区中的贫困群体主要为老弱病残和失业群体,这些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差、饮食达不到营养标准和发病率高等;就业问题表现在技能差、就业机会少和工薪待遇低等;适龄子女受教育问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学历低学习环境差等。

在了解了现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城市社区贫困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一)研究背景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是研究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城市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贫困人口数量是高于30%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产生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使得城市中的贫困人口逐年上升。

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问题,许多人对其进行研究,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的问题无太大改善,这样的结果促使着越来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以及探讨话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贫困群体”与社会保障城市贫困已经并越来越成为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矛盾。

如何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保证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高贫困人员的就业质量,加强就业保障,帮助其脱离贫困和贫困边缘。

可以说,对城市贫困群体来讲,就业是最大的社会保障。

一、城市贫困群体的主体及现状当前“城市贫困群体”的主体是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线”的人员。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1.贫困人数逐年增加。

近年来,享受低保人数出现逐年上升趋势。

2.贫富差距逐渐加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虽然建立起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调整机制,但市场规律带来的无情竞争、优胜劣汰,造成经济体制转型期的贫富悬殊,差距加大。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幅逐年下降与社会平均工资标准增幅的逐年提高形成反差。

3.多种困难类型组合造成家庭更为贫困。

据调查,贫困群体中单一困难的是少数,而大多数为多种困难类型组合造成的家庭,我们暂且称为“多元贫困家庭”。

他们中有的是双下岗、双失业或一下岗一失业,其子女未成年,正在上学;有的本人下岗或失业,其爱人是农村户口,并带有未成年子女;有的家庭有残疾或重残、重病人等等。

二、城市贫困群体的成因“城市贫困群体”的问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之一。

人们对“城市贫困群体”成因的认识与理解,必须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一是不能陷入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有些人把城市贫困归咎于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看成是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之过,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是诸多错综复杂的综合因素造成的,改革和市场经济,尤其是竞争机制的引进是出现城市贫困群体的原因之一,但绝非根本的、唯一的原因。

恰恰相反,没有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只能带来整个国家的落后。

改革发展是缓解直至逐步缩小、消除城市贫困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举。

浅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浅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浅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城市贫困人口是指在城市地区生活的家庭和个人,由于收入水平低、教育程度低、就业困难等原因而生活贫困,在城市中无力承担基本的生活费用,甚至生活陷入绝望的状态。

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

首先,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主要来源于农民工群体。

这些人陆续到城市寻找工作,由于没有合适的职业技能和文化背景,只能从事低技能和低薪的劳动,收入水平很低,而且难以获得城市福利和保障,很难摆脱贫困状态。

另外,由于职业技能不匹配,他们面临着许多就业机会的限制,导致他们难以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

其次,教育水平低也是城市贫困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许多贫困家庭缺乏资金、时间、机会等资源,孩子们在学习上面临着很多挑战,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而且,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质量普遍较低,教育资源也很匮乏,导致这些家庭的孩子无法接受足够的教育,无法改变自身和家庭的贫困状况。

第三,无法获得基本的城市福利和保障也是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他们的工资水平很低,很难支付高额的社会保障费用,大多数人并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的福利保障,无法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生活非常的艰难。

最后,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也在逐渐增加。

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内部的职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导致很多人无法改善自身的贫困状态。

针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政府应该扶持和引导农民工向工业、服务、技术等行业转型,通过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提高其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的能力。

同时,应该加大城市福利保障的力度,鼓励更多城市居民加入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家庭的帮助和支持,提供精神慰藉、物质帮助等,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范文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范文

目录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1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带来的社会问题⋯⋯⋯⋯⋯⋯⋯⋯⋯⋯⋯⋯ 2三、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3(一)企业职工下岗⋯⋯⋯⋯⋯⋯⋯⋯⋯⋯⋯⋯⋯⋯⋯⋯⋯⋯ 3(二)城市收入差距扩大⋯⋯⋯⋯⋯⋯⋯⋯⋯⋯⋯⋯⋯⋯⋯⋯⋯ 4(三)子女教育费用增加⋯⋯⋯⋯⋯⋯⋯⋯⋯⋯⋯⋯⋯⋯⋯⋯⋯⋯ 4(四)高昂的医疗费用⋯⋯⋯⋯⋯⋯⋯⋯⋯⋯⋯⋯⋯⋯⋯⋯⋯⋯ 4(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5四、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对策⋯⋯⋯⋯⋯⋯⋯⋯⋯⋯⋯⋯⋯⋯⋯ 5(一)通过扩大就业渠道,实现脱贫⋯⋯⋯⋯⋯⋯⋯⋯⋯⋯⋯⋯⋯ 5(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52、扩大保障范畴⋯⋯⋯⋯⋯⋯⋯⋯⋯⋯⋯⋯⋯⋯⋯⋯⋯⋯⋯⋯63、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6(三)加大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救助⋯⋯⋯⋯⋯⋯⋯⋯⋯⋯⋯⋯⋯ 6 结语⋯⋯⋯⋯⋯⋯⋯⋯⋯⋯⋯⋯⋯⋯⋯⋯⋯⋯⋯⋯⋯⋯⋯⋯⋯⋯⋯ 6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摘要】贫困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贫困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出现了城市贫困人口。

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分配制度的改变等原因,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

本文立足社会实际,探讨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寻求贫困人口脱贫的措施与手段。

关键词】贫困人口现状措施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深刻的社会问题。

广义的贫困包括经济上的生活困难,获得生活物质资料的能力不足,享受社会政治文化权利的缺失等。

我们通常讲的贫困是针对经济收入方面而言的狭义贫困。

人们经常用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划分 , 狭义贫困指经济上的物质生活生产资料缺乏从而使得日常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标准的贫困,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

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现状与改善措施

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现状与改善措施

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现状与改善措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贫困人口生活困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社会各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现状城市贫困人口是指那些在城市中收入低于生活最低保障线的人。

他们通常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贫困社区中,生活环境恶劣,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医疗、教育和就业机会。

1.经济困难: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有限,多数依赖低薪行业或临时工种,收入稳定性差,很难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2.住房条件差:城市贫困人口居住条件不佳,房屋面积小、环境脏乱差,甚至存在无家可归的情况。

3.教育资源不足: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陷入教育贫困。

4.医疗服务不完善:城市贫困人口面临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二、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的措施为了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社会各界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从经济、政策和社会等方面入手。

1.加强就业培训: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企业招聘贫困人口,鼓励社会各界提供岗位机会。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低保和医保政策等。

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3.改善住房条件:加大对城市边缘地区和贫困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住房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以通过建设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加大农民工集中住宅的建设等方式来实现。

4.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提供贫困人口子女的免费教育、设立教育赠品和奖学金等。

同时,需要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教育扶持,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5.加强医疗服务保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与脱贫措施浅谈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与脱贫措施浅谈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与脱贫措施浅谈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与脱贫政策措施浅谈摘要:对一个问题是不是社会问题的界定,不仅要把它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考察,而且也要借用一个公认的准则来分析它。

文章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一背景,并结合公认的分析社会问题的四要素,即问题对个人或社会的损害、对某些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持续性和过多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进行了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城市中的贫困人口逐渐增多,而且数量庞大,这些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不仅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有效的对策予以救助,保障城市贫困群体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关键词:转型期;城市贫困人口;社会问题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贫困人口自身必须面对的个人问题?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贫困的理解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中进行,而不是仅仅关注贫困人口这一亚文化群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困是一个经济匮乏的现实,但贫困的持续以及在其持续的过程中引发并连带的其他相关问题(如犯罪、受教育程度低下等)表明,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足以减少所有与贫困相关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宏观背景中,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理解离不开这一背景。

何谓“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包含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函授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年级: 2010 级专业:行政管理层次:姓名:指导教师:函授站名称完成日期: 2012 年 01 月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设计(论文)题目设计(论文)题目来源指导老师设计(论文)题目类型自选项目起止时间 2011 年 12 月至 2012 年 01 月一、设计(论文)依据及研究意义: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贫困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

二、设计(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技术方案、路线)本文在对品牌战略相关基本概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并针对我国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三、设计(论文)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1、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

四、设计(论文)研究方法及步骤(进度安排): 08 年 11 月 20 日—08 年 11 月 25 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并完成前期材料 08 年 11 月 26 日—09 年元月 20 日完成毕业设计的基本设计并加以改善 09 年元月21 日—09 年 2 月 10 日完成毕业设计的后期工作并加以调试 09 年 2 月 11 日—09 年 2 月 26 日检查设计中有无错误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五、进行设计(论文)所需条件: 1、资料:包括图书、期刊、网络资料; 2、工具:电脑及相关软件。

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1)序评分标准具体要求分数范围号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作风严谨务实,按期圆满完成规定1 学习态度 0—6 分的任务。

浅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浅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浅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摘要】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和研究目的入手,分析了城市贫困人口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介绍了政府的扶贫政策及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

探讨了救助措施和效果评估,为全面推进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解决提供了思路。

结论部分提出了促进城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加强城市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现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现状、研究目的、特点、形成原因、政府扶贫政策、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措施、效果评估、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解决、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建设。

1. 引言1.1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十分严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少是农民工和其他贫困人口。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这些城市贫困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不高、技能不足等原因,他们很难在城市找到稳定的工作,生活质量低下,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城市贫困人口普遍缺乏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基本服务不到位,导致他们的生活状况更加艰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贫困人口个体的生活,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解决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城市化进程中,贫困人口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政府的扶贫政策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情况,进而评估目前的救助措施的有效性。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推动城市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研究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扶贫政策,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城市贫困问题的全面解决。

【推荐下载】人口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推荐下载】人口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键入文字]
人口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是小编为您奉献的精编范文人口问题论文: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说到贫困,一般人都会想到农村、农民的贫困,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也主要针对农村贫困来进行。

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约合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了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化的趋势日益显着,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
 (一)城市贫困的定义
 在国内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中国城市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城市
1。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分析_职教论文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分析_职教论文

◎数字透露的城镇贫困从三个角度看生活状态:城镇贫困人群收入低且不稳定,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较大,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

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年节关;他们最发愁的是无力承受日益加重的医疗、、住房方面的开支。

从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和消费状况三个角度,大体上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状态:收入状况。

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与10%的高收入户相比(人均收入为13311元),则相差5.7倍。

我国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一种迅速上升的势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0年的0.32。

财产状况。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1999年6月底,城市居民户均资产已达52895元,与1984年城市体制改革开始时户均金融资产1338元相比,增长了38.5倍。

但居民金融资产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

20%最低收入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户均为4298元,仅为平均水平的1/12,与20%的高金融资产家庭相比(户均146615元,占全部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55.4%),则相差34倍。

以如此微薄的金融资产,却要面对诸如子女教育、买房、赡养老人、医疗保健以及人情交往等必不可少的开支,其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消费状况。

2000年,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其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1173元,恩格尔系数为50.6%,比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恩格尔为39.2%)高出11个百分点,按恩格尔系数的一般分类,为勉强度日。

贫困群体成员在其他主要消费项目的支出也远低于的平均水平,其中:衣着支出166元,为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3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6元,为平均水平的24%;医疗保健支出141元,为平均水平的44%;通讯支出125元,为平均水平的32%;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258元,为平均水平的41%;居住支出281元,为平均水平的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内容摘要:城市贫困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正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制度变迁的结构调整与转轨,以及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并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的深入,将越来越尖锐和复杂。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致贫与脱贫的相关理论,并从分析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状态特征以及保障措施入手,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产生了城市贫困群体。

这种伴随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贫困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学术论坛的热点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

因此,对我国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城市社区贫困人口措施一、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现状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目前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

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月,人均补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

在《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60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约有2200多万人,两者合计有48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7%。

如果根据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即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最近的估计,目前中国超过1亿人还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他们收入低,入不敷出;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有的甚至无力支付电费,晚上不敢开灯。

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和年节关。

这些贫困人口是中国今后要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最关键的人群。

总体上说,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为贫困减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无论是以我国官方的贫困线标准还是国际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例如,根据Ravallion与Chen(2004)的估计,中国的贫困率从1981年的53%下降到了2001年的8%,这显然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在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贫困人口的绝对规模仍然较大,而且贫困减缓的速度在下降,贫困减缓的难度在逐步增加,甚至贫困减缓可能出现反弹;2.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失业下岗等导致城镇贫困逐渐凸现,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也使得城镇贫困越来越不可忽视;3.贫困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收入,贫困人口获得医疗教育等的能力较差将成为扶贫的重要内容;4.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

迄今为止,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

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月,人均补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

在《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约有2200多万人,他们收入低,入不敷出;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有的甚至无力支付电费,晚上不敢开灯。

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和年节关。

这些贫困人口是中国今后要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最关键的人群。

二、造成城市贫困人口的原因1.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是有着特殊国情,特殊历史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数是国有企业,通过单位制,让城市社会实现重组,满足工人的各种需求。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大规模存在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将非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市场化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有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双轨制度的存在,致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财富集中到少数管理人员手上,而那些工人只有面对工资压低、社会保险覆盖面缩小或是直接下岗的困境。

由于当今竞争激烈,那些知识水平不高,技术能力不强的下岗工人很难找到下一份工作,再加上我国下岗工人的技能培训基地较少,使得他们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谋职困难,以至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成为城市贫困人口的一部分城市贫困率随之提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形势与预测”。

自1996年以来,我国收入最低的20%城市居民中占绝大多数是这一类人口。

2.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间,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在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市场机制难免会有些漏洞。

让有些人钻了政策的空子,运用手中的权力去掠夺弱势群体的资源,致使一部分的贫困人口出现。

这里指的掠夺资源包括显性掠夺和隐性掠夺。

其中显性掠夺有用工企业压低工资,在城市的拆迁过程中掠夺财富等等,而隐性掠夺则有以下几种:社会保障覆盖面缩小,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投资。

于是那些依靠社会保障生存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9年对13.7万户城镇居民的调查,只有36.6%的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1.8%的人参加了失业保险,13.9%的人参加了医疗保险,由于保险基金的严重短缺,使参保者领不到足额的保险金,如养老保险由于企业累计欠缴达370多亿元,个人帐户空帐运行,严重影响养老金的正常发放。

2000年拖欠养老金72亿元,人均拖欠1800多元。

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只有50%,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拖欠医疗费的情况更为普遍。

据估算有40%的参保者因社会保险金不能足额按时发放而缺乏社会安全感。

国务院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跃指出:过去由于投入不足,到2001年初,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人有1580万,而实际得到保障的贫困人口只有382万,此外,福利政策还存在平均主义倾向,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按职务分配,职务越高福利越高,反之越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养老、医疗、住房、实物福利等几项人均福利收入,富裕户比贫困户高87%,其中养老金高4.2倍,医疗保险高62%,住房补贴高61%,实物福利高38%。

由于社会福利政策没有向贫困户倾斜,因而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3.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就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行为。

这里主要指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宽松,户籍制度控制力度的减轻,以及城市对干脏、累、工资不高活儿人员的需求的拉力,再加上农村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的推力作用。

不少农民开始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发展付出自己的精力。

可是他们因为知识,技术的缺乏,很多权利受到侵犯。

始终无法融入城市的中、高层社会,游离于社会的边缘。

于是他们也成为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一部分。

4.自身素质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偏低、无固定职工或从事体力劳动的居民户,以及在健康和教育方面面临较大风险或不确定性的家庭,最有可能陷入贫困。

一方面由于年龄、性别、残疾、疾病等因素导致部分劳动者无法正常就业和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同时部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偏底或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技术过时,容易丧失就业机会或陷入低收入状况。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劳动力少、抚养系数高、单亲家庭等特殊困难造成贫困,或者由于劳动者过去长期处于无固定就业和无保障状况,或较早退休、退职和被精简,以及下乡返城等原因导致目前无正式的就业机会。

另外,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过去长期依靠国家和单位安排就业和收入保障,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倾向,缺乏自我解困的动机、能力,而且目前所获得的保障水平也偏低。

有的失业人员对再就业期望过高,不愿意或不适应通过非正规就业来获得再就业。

三、解决城市人口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1.政府主导,实行就业促进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消灭贫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是完全可以通过就业、增加收入脱贫的。

因此,政府要重视为贫困人口主动参与脱贫创造条件,并采取“就业保障”的措施,帮助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我国政府无可选择地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然而,贫困群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回到主导产业中,甚至很难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

为增加就业岗位,除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外,还要注重开辟灵活的就业形式。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给传统产业、非正规就业留有空间,并在政策上提供适当支持,以便多渠道地促进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其生活来源。

作为政府要加大力度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对那些最困难的地区、行业和最困难的群众开展就业援助。

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国家给资金、给政策,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改救济为就业”,解决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2.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首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的保障范围随着城市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将所有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都包括进来,实现广覆盖。

不能只保城市中原有的“三无”民政对象,必须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在岗、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等各类人员都给予保障,而不论其身份、地位、有无职业,都应一视同仁,以体现最低保障制度的全面和公正,真正解决城市所有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其次让城市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外,还应对其子女的教育费用进行资助或采取减免特困生的学杂费、建立贷学金制度等,以保证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

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覆盖在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养老金,由于过去老职工的隐性缴款未能得到补偿,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企业欠缴和拒绝保险金。

为解决此项难题,政府应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用作养老金。

第五,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和《社会福利法》等法律,使解决城市贫民问题最终走上法治的轨道。

3、社区建设带动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合。

社区生活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至关重要,社区生活是城市贫困人口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