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与脱贫措施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

与脱贫政策措施浅谈

摘要:对一个问题是不是社会问题的界定,不仅要把它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考察,而且也要借用一个公认的准则来分析它。文章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一背景,并结合公认的分析社会问题的四要素,即问题对个人或社会的损害、对某些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持续性和过多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进行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城市中的贫困人口逐渐增多,而且数量庞大,这些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不仅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有效的对策予以救助,保障城市贫困群体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关键词:转型期;城市贫困人口;社会问题

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贫困人口自身必须面对的个人问题?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贫困的理解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中进行,而不是仅仅关注贫困人口这一亚文化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困是一个经济匮乏的现实,但贫困的持续以及在其持续的过程中引发并连带的其他相关问题(如犯罪、受教育程度低下等)表明,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足以减少所有与贫困相关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宏观背景中,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理解离不开这一背景。何谓“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

转型的具体内容包含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具备以上涉及的所有情况。何谓“城市贫困人口”?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城市贫困人口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主要表现为: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一、贫困以及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

贫困的概念,中外学者都有过论述,基本上都认为:“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它主要包括绝对和相对贫困两层含义。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能够维待最低生活需求的基本资源。相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下,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达到或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相比较而言仍处于较低生活水准的人群。也就是说,相对贫困反映的是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目前,我国的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城市贫困群体,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人员。而新出现的城市贫困群体中,大部分人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机会。在他们看来,当前庞大的城市贫困群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导致失业的群体;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退休较早、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流入城市、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大量农村人口。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6年年末的2148万人。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农村转向城市时,却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与农村贫困人口逐年下降的趋势相比,城市贫困问题反而表现出发展的态势。据国家民政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由政府定期

定量救济的城市贫困人员一般在60万~80万人之间;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包括在职、下岗和离退休人员)家庭人均收人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共329万人。到2001年底,纳人低保的城镇居民数量为1170万人,2002年为2064万人,2003年更是达到2235万人,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2240.9万人(1028万户)城市居民享受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6.7万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应保而未保的贫困人口。实际上,以低保线来作为城市贫困线已低估了我国城镇的贫困问题。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以“城市贫困与反贫困”为主题的中国脑库年会上,专家估算的城市贫困人口数字显然要高出各个部委的数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认为,中国城市中贫困群体接近3000万。城镇绝对贫困人口连年增加,贫富差距日渐扩大,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相对贫困之中,从而形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的局面。

二、转型期与城市贫困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前,城市贫困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60%,城市贫困人口相当普遍。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市中基本上不存在贫困人口,存在的是与全国农村基本一致的“共同贫困”人口,全国人民都在“共同贫困”的状态下生活着,这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城市贫困人口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号召,打破了“共同贫困”的局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但随之也产生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城市中贫困人口逐年上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展,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调整,这使城市下岗职工迅速增加。在当前社会救济制度和失业保险尚未健全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的失业和下岗人员在再就业之前就已经进入城市贫困人口的行列,同时,一些退休较早和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也极易陷入贫困。除此以外,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城市中还存在着大量农民工,他们往往收入较少、缺乏社会保障,也容易成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00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73元人民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