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与刀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筷子与刀叉

——从饮食习惯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中西方文化逐渐显现出自身的特色。通过我们熟悉的餐具——筷子和刀叉,可以透视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本文从筷子和刀叉的历史、使用方法入手,分析了中国综合思维和西方分析思维的差异,并由此联系到为人处世上的差异以及对于两种文化应如何平衡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筷子刀叉综合思维分析思维

回观历史长卷,中西方文化犹如两条时而交错、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条,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人们普遍使用筷子进餐,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使用刀叉。用餐工具的差异不仅带来了饮食习惯的差异,更影响了中西方人的生活观念,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筷子和刀叉的起源

1.由箸变筷

据历史考察,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不少于三千年。据说商代纣王就曾使用过象牙筷子。但在早期,筷子称作‚箸‛,之所以改名与文化有关。北方人习惯把筷子称为箸, 但在传到南方时,却犯了出海渔民的忌讳,出海最怕船翻,他们忌讳说‚翻‛,也忌讳说‚住‛,因为船‚住‛就意味着要‚翻‛。所以吃饭时若说拿‚箸‛,‚箸‛和‚住‛同音,船家就会大为不高兴。这时,一个聪明的南方渔人,他灵机一动,‚你越说‘住’(箸),我就越说‘快’。这样就用‚快子‛代替了‚箸‛。后来,因为筷子大多数是用竹子制成的,所以就改成了现在的‚筷‛

字。[1]《红楼梦》这本书里面时而用‚箸‛,时而用‚筷子‛,就体现了这一变化。而在日本使用的字还保留着‚箸‛。

改名称后,筷子在民间又增添一项文化含义。新婚洞房里摆几双筷子, 寓意为快快生子;吃饭时若不小心将筷子掉在地上, 就会说是‚快乐快乐‛。这样,在筷子的背后就形成了一种文化风俗。

2.先刀后叉

在西方,最初人们只用刀。早期的刀是由石头或骨头制成,随着冶炼技术进步,才逐步有了铜、铁和银制成的刀。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族最初是用刀来狩猎、宰杀、解剖猎物以及防御,到了肉食烧熟可食用时,又将刀作为餐具。在英国萨克特时代,一般平民还是徒手取食,而有教养的人开始养成刀子进食的习惯。[2]叉子在最初出现时只有两个齿,用于切肉时固定食物。但在15世纪以前,西方人还是普遍用手抓食物,将餐叉视为邪恶的东西。后来人们觉得用手将食物送入口中并不雅观,才选用了叉。刀叉的先后诞生将西方人先讲实用性、后讲雅观性的习惯体现得淋漓尽致。西方人完整地使用刀叉大约是在16世纪,极为巧合的是,几乎与用刀叉吃饭同时,在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高潮。

二、由‚筷子和刀叉‛看思维差异

1.综合思维

中国人吃饭时如果用一根筷子,几乎做不了什么,但只要两根筷子配合,就能准确无误、运用自如,充分运用杠杆原理,锻炼了人体的30多处关节和十几出肌肉,‚综合‛二字在此充分体现。同时,中餐的制作方式是综合的,如炒菜、

炖菜;中餐的就餐方式也是综合式的合餐制。于此相联系的中国人思维,同样是综合性。

综合思维,典型的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通过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来诊治病人,它看到的不是哪一点, 而是综合的各点,治病的中药不但对症下药,还会注意病人的身体素质,倡导‚上医治未病‛,注重饮食调养。于此不同,西医则秉承‚有病治病‛的观点,根据人体中出问题的某一部分,集中治疗。在哲学上,其思维方式可统一为‚天人合一‛,即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这一概念最早由庄子提出,后来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成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并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综合思维和辩证的思想。中国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单的物象,中国人可以从中读出苍凉的秋景,但倘若翻译成外文,怕是为难了外国人。其中的差别正可以归结为中国人综合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这样的综合思维方式,使我们看问题比较全面,遇事不但看人本身,还注意到与人相关的一些事情,但也常常导致忽视对事情本身的分析,使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辨证有余而逻辑不足。整体性思维导致中国人分析时逻辑思维薄弱,分类能力较差,所以我国古代只是技术发展较好,但科学发展不够好,想必这是重要原因之一,也从某一角度解释了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经验科学领先世界近千年,但中国却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中国人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善于运用大自然,却缺少把事物从自然背景中区分出来的意愿、能力,所以难以做进一步分析。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丹药炼制可以改变物质,甚至在隋唐时期由炼丹术发明了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但却不善于对此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区分

与分类,未进行更为细致的理论研究,也就不可能产生化学、材料学等理论学科。

2.分析思维

西方人思维过程就如同其用餐方式,拿过一块肉来用刀把它一一切开,切割正是其分离、分析性思维的过程。西餐的制作方式同样与分析思维方式有关,肉菜分开;而西餐的就餐方式也是分餐制的。从16世纪开始,西方的思维方式从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萌芽,后来被牛顿和爱因斯坦发展到高峰。

西方近代微积分中,用数学分析的概念将一个对象逻辑地分割再分割,直到最后无限小,再来积分。‚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倡导‚观察-原理-观察‛的逻辑程序和‚实验-数学相统一‛的科学模式,他的分解法就是分析、解剖自然界的方法。西方化学的开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任何物质都被分析到分子、原子核与电子、质子和中子,甚至到夸克,把万物划分到微小的单元或组成部分,门捷列夫由此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对微小部分间的关系,带动了其他新元素的发现。不可否认,分析性的思维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的进步。[4]

当然,分析思维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极端主义和偏执情绪。发达的科学成果被制作成武器用于侵略战争,对大自然的分割带来的全球环境危机,越来越快节奏的工作、脑力劳动带来的精神上的疾病。种种问题提醒我们,分析思维也需要综合思维的总结与调和,才能够培养出健全而和谐的社会。

三、由‚筷子和刀叉‛看处事之道

西方文化是向外主动的文化,吃饭时是用刀叉向外插、切;而中国人吃饭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