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

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 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 法吗? 、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 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 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

教学内容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 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

2

3

本课作业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

的抗弯曲能力。

记录

形状

预测抗弯曲

能力

实测抗弯曲

能力

问题: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 T”、“ U'、“L”、“工”字或

“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

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第二单元第二课的概念知识。

2、完成基础训练的第二单元第二课练习。

《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实验记录表

《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说课稿

、教材简析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了增加厚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方法。

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接着进入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探究,最后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根据我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在上一节课《抵抗弯曲》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通过增加

厚度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并有学生学生提出“改变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的猜想。学生觉得三角形、波浪形、正方形等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2、技能基础

在技能基础方面,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三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已经掌握了科学课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巧,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另外对数据的分析也具有了一定的水平。

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却发现学生很多时候并未能按照实验计划去进行操作,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实验结果,而忽略实验的过程。

3、认知特点

在认知特点方面,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抽象思维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把教学目标制定为:

科学概念:

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的结构并对其抗弯曲能力作出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关注实验过程的公平性,养成一丝不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能增强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中关注到实验的公平性。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 直接提出本课研究问题,导入新课;环节二,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解决问

题;环节三,运用刚才得出的结论,研究瓦楞纸板;环节四, 对本课进行归纳总结。

环节一:导入新课

策略一:在试教时用生活中改变形状来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应用图片来引入,但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很少留意到这些,他们较难想到材料做成这样是为了增强抗弯曲能力,这样的引入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就不够了,也很难引入本课的探究。于是调整策略。

策略二:上课初先回顾上节课增强纸抗弯曲能力的方法,让学生再想出其他增强纸抗弯曲能力的方法。这个策略是先调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再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开门见山的引入更有效。

环节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作出猜想

在确定了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后,让学生提出猜想:把纸折成什么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在黑板上把学生所想到的形状画下来。

2、设计实验

在上一节课《抵抗弯曲》学生已经对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很清晰,这课用“温馨提示”的方式来梳理学生实验设计的思路:做这个实验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

实验每一次要改变什么条件?实验每一次不变的是什么条件?

3、实验探究(重难点)

这课的重难点就在实验探究环节,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没有注意到实验相同条件的操作,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策略:

(1)分析错误设计。出示不同折法的两张波浪形纸,让学生分析哪张纸适合和平

面纸作比较。当把两张波浪形的纸放在木块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就知道了应该从纸的长度来折,这样才能做到和平面纸一样的架空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