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d4e87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7.png)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f2a21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5.png)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乐府常识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2.朗读诗歌正读音3.理解字词始:才阿:语气词,无意义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狗洞雉:野鸡旅:野生葵:葵菜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羹:糊状食物贻:送,赠送4. 读诗歌解诗意: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afeb7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2.png)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十五从军征》是中国古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
这首诗歌描写了楚国女子离故乡,投笔从戎,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爱国精神的高峰。
本课时旨在通过《十五从军征》的诵读,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伟大壮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目标•理解《十五从军征》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掌握词语“投笔从戎”、“奋勇杀敌”和“身名俱灭”的含义•通过默写、诵读、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投笔从戎”、“奋勇杀敌”和“身名俱灭”三个词语,并向学生征集解释它们的意思。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例诵和分析(15分钟)老师可以选取一位优秀的学生,进行《十五从军征》的诵读。
在学生朗诵时,教师可以用PPT播放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诵读完毕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句的内涵和感情表达。
3.默读和讲解(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默读诗歌,理解整个诗篇的意义。
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解释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语熟语,如“四望”“平沙万里”“征戍”的含义。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
4.朗读和默写(15分钟)通过每组代表的诗句朗读,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进行默写,巩固学生的语文能力,并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同学作为优胜者。
5.写作和表演(20分钟)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评价这首诗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现出对祖国的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然后,学生们可以表演一些自己创作的朗诵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教师可以详细了解学生对《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同时,对于默写测验,可以判断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否达到预设目标。
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及时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补充不足,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关键帮助。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33b39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f.png)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描写汉武帝令年轻士兵十五岁以上入伍从军,经过战争和训练,最终成为合格勇士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和战争文化的重要篇章。
针对《十五从军征》这首古典诗歌,我们可以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诗歌朗读和歌曲表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争文化和军事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学生通过翻译和注释汉字以及阅读故事全文,掌握词语和语法的使用方法,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学生通过分析和领会诗歌的情境、节奏、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诗歌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口头翻译,普及汉字的词义和使用方法。
2.学生听课还原,模仿教师的朗读,学习《十五从军征》的基本情境和韵律,然后进行小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3.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和领会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节奏韵律,例如诗歌的押韵和起伏,字句与意象的联系,隐喻和夸张的表现等。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作笔记和演讲,然后进行班级评选。
4.学生听课解析汉字,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解释诗歌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等,让学生通过经典诗歌和故事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5.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文本素材,创作和演绎相关话剧、评书和曲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三、教学方法:1.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像、声音、文字等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歌和文化。
2.教师采用翻译和注释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字和语言的用法。
3.教师采用分析和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境和语言特点。
4.教师采用表演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效果,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评选和表彰。
2.针对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综合测评。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879d0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2.png)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dc0c9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2.png)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揣摩诗句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诗歌意象,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诗句含义,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苦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直接导入本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 解诗题,知诗人: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和来源。
引导学生从“从军征”三字中揣摩诗歌的主题。
3.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诗句含义。
4. 揣摩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结合诗歌意象,揣摩诗句的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5. 改写诗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体会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认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默写重要诗句。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改写诗歌的作业,以检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针对学生在改写诗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 总结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f33d6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b.png)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难点: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展示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简述:“同学们,战争是无情的,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苦难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2. 了解乐府,初步感知介绍乐府诗:简要介绍乐府诗的背景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乐府诗的基本认识。
3.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通过对比和点评,提升朗读水平。
4. 深入探究,提升素养分析诗句: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兵从军之久的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并讨论其背后的兵役制度。
想象场景:通过“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等诗句,引导学生想象老兵回家后的凄凉景象,体会其内心的悲痛和绝望。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老兵为何会“泪落沾我衣”,并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揭示主题,升华情感总结主题: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主题,即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和平的向往。
情感升华:通过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的镜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
6. 拓展延伸写作练习: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兵回家后的心理活动。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乐府诗,拓宽文学视野。
通过这样的情境性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体会其中的悲凉凄苦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珍惜和平生活。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723e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1.png)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68d1ad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17.png)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苦难和极度 贫困的生活。
写作风格及特点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老兵归家后的凄凉景象。
采用对比手法,将老兵年少时的美好生活和归来后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突出了战 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主题思想探讨
战争与和平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合作学习。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五从军征》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介绍汉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 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 歌中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作者简介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提问导入
你们了解古代战争吗?你们知道古代 从军是什么样的体验吗?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就 是一首描写古代从军生活的诗歌,让 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军人的生活世界。
呈现环节:展示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和作品
介绍作者
让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呈现作品
学生以《十五从军征》的故事情节为 蓝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续写课文,创作出新的故事情节和人 物形象。
创意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和技巧, 如设置悬念、描绘细节、刻画人物心 理等,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富有感染力。
06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1 2
测试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单元测试来评估学生对《十五 从军征》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情感、 意象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d3f09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14.png)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能够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珍惜和平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老兵的形象。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在古代,有许多士兵被迫离开家乡,奔赴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去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士兵悲惨命运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了解乐府诗1、教师介绍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乐府诗是汉朝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后来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2、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乐府诗,如《木兰诗》。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这句诗开篇点明老兵十五岁就参军,八十岁才归来,突出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归途中遇到乡人,急切地询问家中还有谁在。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乡人指着远处告诉老兵那就是他家,但只见松柏环绕着一座座坟墓。
这一景象令人心碎。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老兵到家看到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梁上乱飞,院子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葵菜。
这些描写展现了家中的荒凉破败。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自己动手做饭,却不知道该把饭送给谁,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0ee85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9.png)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本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
通过学习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对唐代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
2.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深入分析诗歌结构和抒情手法。
4.通过这首诗歌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2.细致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获得欣赏诗歌的眼光和方式。
二、教学步骤1.引入首先,老师通过一张关于唐代士兵战争的照片,引入本课中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2.讲解接着,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PPT的方式讲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成诗历程、背景以及诗歌中的特点和抒情手法。
讲解中既要讲解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讲解与文学审美相关的知识点。
3.辅导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讨论,以巩固和深入学习。
如果有需要,老师可进行一些重点小组讨论。
4.梳理整体学习完毕后,老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点归纳和总结。
5.实践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会在教室内进行实际操作。
操作流程包括学生演讲和诗歌朗诵等活动。
三、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这里采用了讲解、讨论、演讲、朗诵和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教学效果本节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和审美视角,并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参加作文写作或口头报告等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期末考试。
3.总结通过《十五从军征》的学习,在对唐代士兵生活、民族精神、国家建立与发展等多个维度上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bf852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a.png)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c793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b.png)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这是一位壹五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3555915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b.png)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故事。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
2.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解诗题,知诗人:介绍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 解析诗句,体会意境: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5. 情感教育,珍惜和平:讨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教材:准备相关教材,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3.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战争和和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ffa3e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e.png)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37be4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9.png)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227c4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1.png)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之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五从军征》。
(二)文学常识介绍1、介绍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作者及作品背景:《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战争的残酷。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字表明老兵在外征战时间之长。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通过老兵与乡里人的对话,引出下文对家中情况的描写。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几句描绘了家中破败荒芜的景象。
十五从军征 方案设计
![十五从军征 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00500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0.png)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
【让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内容,此环节以学生自读、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主,我仅在生僻字音、词义上提供帮助、进行点拨。】
【《十五从军征》为叙事诗,语言平实简洁,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指导学生想象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再次强调,升华主题。让学生整体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归 松柏 、冢
兔、雉 『抒哀情』→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
旅谷、旅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老兵归家以后看到家里环境后的内心活动,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1.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老兵归家以后看到家里环境后的内心活动,理解诗句含义。(重点)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圈画生字,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教师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
在战争中妻离子散,的认识和看法呢?
学生自由回答
抽生回答,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来认识生字。
试试展开想象,注意老兵归家后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
2.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难点)
五.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准备好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98f6e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2.png)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
3.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培养学生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的战争和士兵的形象,并讨论他们的责任和勇敢精神。
二、学习(15分钟)
通过学习资料和讲解,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探究(20分钟)
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
容,并讨论自己的理解。
四、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原因、要求和内容进行归纳。
五、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今社会上是否还有类似的行为和精神,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十五从军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且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的探究时间较短,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同时,对于拓展的部分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c22c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4.png)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作者和内涵;•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十五从军征》的背景介绍;2.作者辛弃疾及其文学作品简介;3.《十五从军征》的文本解读;4.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5.常用的修辞手法介绍;6.学生讨论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十五岁离京念书的片段为导入,引起学生对于离家求学的感触,并逐渐引导学生进入与《十五从军征》相关的话题。
2. 《十五从军征》的背景介绍通过简单介绍南宋末年的战乱和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来源。
3. 作者辛弃疾及其文学作品简介通过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使学生对辛弃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了解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关注。
4. 《十五从军征》的文本解读详细解读《十五从军征》的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5.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表达,并借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6. 常用的修辞手法介绍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7. 学生讨论和文学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述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2.分析法:通过教师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思维。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听取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估学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对辛弃疾的评价,评估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文学鉴赏能力;3.教师观察学生的思考和反应,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一、激趣导入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师:在读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2、师:这是一个80岁的老兵的回家经历师范读(配乐)师: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是呀,悲呀,惨呀)你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心情。
同学们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
(生在小组里交流)以提出来。
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5:贻是什么意思呢?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4、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试着说一说)意思?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
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
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
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
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
(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
(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
)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
(生再读,好多了。
)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
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
(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
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
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
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
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
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
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很苦呀!靠的心里的痛苦。
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
(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3:他还会泣别人。
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
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
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
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
(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
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
(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吟诵(感悟诗境,提升情感)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吟诵再次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
出示:《十五从军征》师:这位80岁老兵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
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
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
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
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
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师: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