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递》科学创新实验
小学热传递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热的传递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科学实验室实验对象:四年级一班全体学生实验目的:1. 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2. 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热的传递方式。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原理: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热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本实验主要探究热传导和热对流两种方式。
实验器材:1. 铁勺、烧杯、蜡烛、浅管夹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水、茶叶。
2. 铜棒、支架、火柴、酒精灯、凡士林、铁片、蜡烛、火柴、酒精灯、试管夹、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烧杯、热水等。
实验步骤:一、热传导实验1. 将烧杯中倒入半杯水,加入少量茶叶,使水呈微红色。
2. 将铁勺放入酒精灯火焰中加热,使其温度升高。
3. 将加热后的铁勺迅速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水中的温度变化。
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热传导过程。
二、热对流实验1. 将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放入几块冰块。
2. 观察冰块周围的水流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 将烧杯中的热水倒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
4. 观察试管中的水流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5. 将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同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手感觉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
实验现象:一、热传导实验1. 当加热后的铁勺放入水中时,水中的温度逐渐升高,茶叶的颜色逐渐变深。
2. 实验数据表明,热量从铁勺传递到水中,使水温升高。
二、热对流实验1. 当冰块放入热水中时,冰块周围的水流较快,形成对流现象。
2. 当试管底部加热时,试管中的水流较快,形成对流现象。
3. 手感实验表明,铜棒温度最高,其次是铁棒、木棒、塑料棒和玻璃棒。
实验结论:1. 热传导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本实验中热量从铁勺传递到水中,使水温升高。
2. 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本实验中热水和冰块、试管底部加热都产生了对流现象。
《热传递》科学创新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第7课《热传递》—系列实验创新说课实验器材:支架试管夹烧杯2个酒精灯温变油墨铁圆片2个塑料棒1根木棒1根金属棒1根电烙铁热水铁条3片铜条铝条各1片实验原理:温变油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色,从而呈现出“热”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分别加热尖端—中间)实验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边缘—中心),中心采用电烙铁加热实验三:热在不同材料上的传递(金属、塑料、木放入热水中)实验四:热在不同金属上的传递(热水中放入铁、铜、铝)创新实验的亮点:1、操作简单,安全省时,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2、变抽象为直观形象,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实验材料可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4、充分运用新奇的科学材料,不断改进实验,既能使课堂变得高效,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说课过程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一、教材分析与创新对比1、教材呈现今天我要讲的是《热传递》系列实验创新。
热传递系列实验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6课和第7课的内容,总共有5个实验。
通过这5个实验,探究构建热传导-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不同的金属上的导热性能。
在不同的金属条上粘上火柴,然后在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掉下情况,从而推测材料的导热性能。
2、原实验的不足之处我在教学的实验过程中时候,发现这几个实验有几点不足: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火柴用蜡粘在铁丝上难度大、耗时长。
⑵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热传递过程,要根据现象推测结论。
⑶实验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失败。
3、实验的创新⑴创新了实验器材,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改变了实验原型要依靠现象来推测结论这一不足,让教学结论能直观形象地展现。
⑵改进了实验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操作见到。
⑶该实验材料能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二、实验前的准备1、呈现改进后的实验盒这是我们自制的多个热传递实验的实验盒,我们在实验时,一定要强调安全实验操作。
幼儿园大班热传递科学实验玩法介绍
幼儿园大班热传递科学实验玩法介绍傍晚的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锅里的饭菜,冒着诱人的香味;锅底的火焰不遗余力地将热量传给铁锅,铁锅更加的烫了,快速地翻炒几下,将热量传给了锅中的食材,一盘美味的菜肴出锅了。
小朋友,你知道热量是怎样传递的么?
蜡烛、铁片、牙签、底座、短立柱、销子、双面胶、长立柱、凡士林
我们先把长立柱安装在底座中再把销子插在短立柱上接着把短
立柱安装在长立柱上铁棒的一头贴上双面胶然后利用短立柱把铁片
固定在长立柱上我们在牙签上涂抹点凡士林然后依次粘贴在铁片上
点燃蜡烛燃烧我们看到牙签一根接一根慢慢掉下来啦是不是很神奇
呀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把热量从一个物体导体给另外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给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热传递实验教案:自己动手制作传递热能的小玩具
热传递实验教案:自己动手制作传递热能的小玩具自己动手制作传递热能的小玩具引言物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热,在我们的生活中,热能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需要热能来维持生命活动,汽车需要热能来驱动,电视机需要热能来发射电波,因此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的、有趣的实验教案,让大家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
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实践掌握不同热传递方式的原理。
实验原理:热传递是一种能量传递方式,通常有三种形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传递温度,即热的分子运动是通过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传递的。
对流是通过流动的液体或气体传递温度,即热能以流体的流动传递。
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温度,即热能以光线的形式通过空气或真空传递。
这三种方式通常同时发生在一个物体中,但是在不同的热传递过程中,某一种传递方式通常会比其他方式更为显著。
实验器材:1.塑料薄膜2.硬纸板3.填充物(如泡沫球等)4.两个杯子5.线6.计时器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杯子,一个装满冰水,一个装满热水。
2.将塑料薄膜拉紧,用线穿过塑料膜中央位置,从塑料薄膜上方垂下。
3.将硬纸板切成一个小圆盘,把它放到塑料膜下方,这样塑料薄膜就悬挂在硬纸板上方了。
4.在硬纸板上加入一些填充物(如泡沫球),让它们平均分布在硬纸板上面。
5.将这个组件浸入装满了热水的杯子中,观察几分钟,记录时间。
6.取出组件,立即放入装满了冰水的杯子中,观察几分钟,记录时间。
7.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统计数据。
注意事项:1.热水的温度应该足够高,而冰水的温度应该足够低,以确保实验的效果。
2.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安全,避免被烫伤或者被冷到。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当我们将塑料薄膜组件在热水和冰水中迅速翻转时,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在放入热水时,热量从热水向组件中传递,组件中原本的泡沫球就开始漂浮。
这是因为热传递使泡沫球的分子运动更加剧烈,从而形成了气泡。
【新版】湖南科技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热的传递》【创新教案】
《热的传递》创新教案教材分析物体都有一定的温度,在自然状态下,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直到它们之间的温度相等为止。
物体的热既可以在物体自身冷热不同的部位间传递,也可以在不同的物体之间传递。
本课继学生认识热胀冷缩是物体的基本性质后,进一步认识冷热现象。
教材从日常生活的实例出发,引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问题,并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热传递的规律。
活动1“物体怎样传热”研究热在同一物体的内部传递,有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活动2“测量变化的水温”研究热在不同的物体之间的传递,并将逐渐达到温度平衡。
拓展活动则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分析其他形式的热传递现象,促使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更广且走向深入。
活动的设计由训练学生定性的观察到用温度计定量观察,逐步认识热在同一种物体之间到不同的物体之间的热传递规律,在拓展到认识更多的热传递方式。
在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由易到难的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热得传递学生更是有切身的感受。
但是这些都是生活经验。
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热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这些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热的传递。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热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热传递的方式。
从而向学生渗透热传递的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了解发生在物体内部和物体之间的热传递的特征(热沿着物体传递,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2.初步了解其他的热传递形式。
科学探究:1.能对热在物体中怎样传递进行预测和猜想。
2.能及时准确的记录自己的实验现象。
3.能够通过把实验现象与假设相比较,发现热传递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与同学交流热传递的知识。
2.能够认真的操作实验材料,注意实验安全。
教学重难点认识热的传递方式。
评价任务1.实验中学生的安全意识。
2.学生收集到的关于热传递方面的资料的质量。
3.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和细致认真。
小学生科学实验的创意实验——热传导
小学生科学实验的创意实验——热传导学习目标:研究哪种材料导热性能最好。
实验简介:通过将汤勺放在热水中加热,学生研究木头和金属哪种材质导热性能更好。
前期知识准备:学生应该了解热量可以通过介质传导。
科学背景知识:热传导是一种热量的转移形式。
所有物质都是由粒子(原子)组成的,当物质被加热时,这些粒子获得能量(动能),会导致粒子振动加剧。
粒子振动时会碰撞周边的粒子,将能量传到这些粒子上,进而导致这些粒子振动加剧,并碰撞它们周边的粒子。
这个过程能使热量从物质的一端传到另一端,传导的速度就是该物质的“传导率”。
物质的导热性越好,热在物质内部传播越快。
能传导热的物质称为热的良导体,不能传导热或使热传导减缓的物质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金属是典型的热的良导体,木头则是典型的热的不良导体。
国家课程对接:■一年级课程:日常材料——描述各种日常材料的基本物理属性。
■二年级课程:使用日常材料——识别并比较各种日常材料的用途及其适用性,包括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砖、石、纸和硬纸板等。
■四年级课程:物质的形态——观察有些物质在加热或降温时形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测量或研究形态变化时的温度(摄氏度℃)。
■五年级课程:物质的属性和变化——根据硬度、溶解度、透明度、传导性能(导电和导热)、磁性等物理属性,对日常材料进行比较和归类。
——对金属、木头和塑料等日常材料进行对比和公平测试,分析其用途及原因。
所需材料:■金属勺和木勺,最好是一样大小。
■烧杯。
■硬纸板。
■凡士林。
■曲别针。
■计时器。
■水。
安全及技术注意事项:■本实验不需要开水,从热水龙头接的水就足够了。
■把曲别针靠近勺柄尾端放好,多用些凡士林将它们固定。
■为防止水蒸汽融化凡士林,最好在烧杯上盖个盖子,盖子可以用硬纸板做,上面开个缝让勺子穿过去。
■将勺子放入烧杯,勺肚部分浸在水中。
实验方法:教师准备工作:如果学生自己不做烧杯盖子,请教师准备好。
学生任务:1. 用凡士林将曲别针粘在金属勺和木勺的勺柄尾端,确保当你拿起勺子时,曲别针不会掉落。
《热传递》科学创新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第7课《热传递》—系列实验创新说课实验器材:支架试管夹烧杯2个酒精灯温变油墨铁圆片2个塑料棒1根木棒1根金属棒1根电烙铁热水铁条3片铜条铝条各1片实验原理:温变油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色,从而呈现出“热”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分别加热尖端—中间)实验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边缘—中心),中心采用电烙铁加热实验三:热在不同材料上的传递(金属、塑料、木放入热水中)实验四:热在不同金属上的传递(热水中放入铁、铜、铝)创新实验的亮点:1、操作简单,安全省时,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2、变抽象为直观形象,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实验材料可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4、充分运用新奇的科学材料,不断改进实验,既能使课堂变得高效,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说课过程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一、教材分析与创新对比1、教材呈现今天我要讲的是《热传递》系列实验创新。
热传递系列实验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6课和第7课的内容,总共有5个实验。
通过这5个实验,探究构建热传导-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不同的金属上的导热性能。
在不同的金属条上粘上火柴,然后在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掉下情况,从而推测材料的导热性能。
2、原实验的不足之处我在教学的实验过程中时候,发现这几个实验有几点不足: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火柴用蜡粘在铁丝上难度大、耗时长。
⑵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热传递过程,要根据现象推测结论。
⑶实验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失败。
3、实验的创新⑴创新了实验器材,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改变了实验原型要依靠现象来推测结论这一不足,让教学结论能直观形象地展现。
⑵改进了实验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操作见到。
⑶该实验材料能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二、实验前的准备1、呈现改进后的实验盒这是我们自制的多个热传递实验的实验盒,我们在实验时,一定要强调安全实验操作。
热传递实验改进与创新
铁丝传递热的实验上坪寨小学张龙一、实验地位和作用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完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一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为以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知识的积累和铺垫。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
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
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
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大胆改进,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解决了实验原型中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并且容易掉,影响实验效果的问题。
四、实验器材铁架台、铁丝、火柴、酒精灯、蜡环(在圆柱形蜡烛中间钻一个小孔)等。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1、实验原理:热通过金属丝传递到套蜡环的地方,蜡环会融化,先后掉下来,就能看到金属丝上热的传递过程了。
2、实验装置与说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创新与改进(注:红色的圆圈,代表套进去的蜡环。
)六、实验过程1、按装置图在铁架台上固定好铁丝。
2、每隔2厘米套上一段蜡环。
3、点燃酒精灯,在铁丝的一端给铁丝加热。
4、记录好蜡环掉下来的顺序。
热传递实验报告
热传递实验报告热传递实验报告热传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之一。
无论是煮水烧饭,还是使用电热毯取暖,热传递都在发生。
为了更好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我们进行了一次热传递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材料的热传递特性。
我们选取了三种常见的材料:铝、铜和塑料。
首先,我们准备了相同大小和形状的三个块状样本,分别由铝、铜和塑料制成。
然后,我们将这三个样本放置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中,以观察它们的热传递情况。
实验的第一步是将样本放置在一个恒温水槽中。
我们将水槽的温度设定为40摄氏度,并确保水槽中的水温保持恒定。
接下来,我们使用一个温度计测量样本的表面温度,并记录下来。
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测量样本的表面温度,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首先,铜样本的热传递速度明显快于铝和塑料样本。
这是因为铜具有更高的热导率,能更有效地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环境。
相比之下,铝的热导率较低,因此其热传递速度较慢。
塑料样本的热传递速度最慢,这是因为塑料是一种较差的热导体。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样本的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在实验的初期,样本的表面温度迅速上升,然后逐渐趋于稳定。
这是因为样本与水槽中的水发生热交换,热量从样本传递到水中,导致样本表面温度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样本与水槽中的水达到热平衡,表面温度逐渐稳定。
另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材料的热传递速度与其导热性能有关。
导热性能是材料本身传递热量的能力,取决于材料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
在我们的实验中,铜的热导率最高,因此其热传递速度最快。
铝的热导率次之,而塑料的热导率最低,导致其热传递速度最慢。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
我们了解到不同材料的热传递速度与其导热性能密切相关。
这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热传递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们还发现热传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热传递过程。
总结起来,热传递是一个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现象。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热传导》实验教学设计
《热传导》实验教学设计一、探究的问题(一)热水的热量去哪了?(二)温度高了,牙签就会掉下来。
哪一侧的牙签先掉呢?(三)为什么两种勺子不一样烫?二、实验材料(一)铁架台、水槽、烧杯、两只温度计(二)铁架台、火柴、牙签、凡士林、蜡烛(三)烧杯、热水、铝箔纸、长度粗细一样的木棒铁棒、绿豆三、实验过程实验一:我的实验结论:实验二:我的实验结论:实验三:我的实验结论:四、《热传导》实验教学设计讲稿《热传导》这一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我是按照以下思路进行阐述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首先讲讲我对这课的理解,《热传导》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七课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冷热现象以及温度的测量,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而本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课起铺垫作用。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知道热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知道不同材料的导热能力不同,金属等材料的导热能力强,塑料、木材等材料的导热能力较弱;了解导热能力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
2.能力目标: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测量观察记录,培养学生对信息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猜想—实验探究—结果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知道不同材料的导热能力不同,金属等材料的导热能力强,塑料、木材等材料的导热能力较弱。
科学热传递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方式;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3. 通过实验验证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
二、实验原理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主要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传导是指热量在物体内部通过分子、原子的振动和碰撞传递;热对流是指热量在流体(液体或气体)中通过流动传递;热辐射是指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真空中传播。
三、实验器材1. 实验桌、实验台;2. 铝块、铜块、铁块;3. 热水、冷水;4. 温度计;5. 计时器;6. 烧杯、试管、玻璃棒;7. 搅拌棒、酒精灯;8. 纸、笔。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热传导实验(1)将铝块、铜块、铁块分别放入烧杯中,倒入冷水,用温度计测量各块金属的初始温度;(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使水温逐渐升高;(3)观察并记录铝块、铜块、铁块的温度变化,直至达到热平衡;(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热传导速率与金属种类的关系。
2. 实验二:热对流实验(1)将热水倒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记录初始温度;(2)用搅拌棒搅拌试管中的水,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热对流速率与搅拌强度、水温的关系。
3. 实验三:热辐射实验(1)将铝块、铜块、铁块分别放在实验台上,用温度计测量各块金属的初始温度;(2)将酒精灯点燃,将火焰放在铝块、铜块、铁块上方,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热辐射速率与金属种类、火焰高度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铝块、铜块、铁块的热传导速率依次降低,说明金属的热传导性能与金属种类有关。
2. 实验二:搅拌强度越大,水温变化越快,说明热对流速率与搅拌强度、水温有关。
3. 实验三:火焰高度越高,金属块温度变化越快,说明热辐射速率与金属种类、火焰高度有关。
六、实验结论1. 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2. 热传导速率与金属种类有关,金属的热传导性能与金属种类有关;3. 热对流速率与搅拌强度、水温有关;4. 热辐射速率与金属种类、火焰高度有关。
热传递的实验作文
热传递的实验作文
哎呀呀,今天我们要做热传递的实验啦,我可太期待了,嘿嘿!
老师把实验要用的东西都摆在了桌子上,有铜棒、蜡烛、火柴,还有一些小纸片。
嘿呀,看着这些东西,我心里就痒痒的,好想赶紧开始呀。
老师先把蜡烛点着了,哈哈,那小火苗一跳一跳的,可有意思啦。
然后老师把铜棒架在了蜡烛上,让我们等一会儿。
哎呀,我眼睛眨都不眨
地盯着铜棒,心里想着会发生什么呢。
过了一会儿,嘿呀,神奇的事情发生啦!靠近蜡烛的那一端铜棒开始变热了,而且热慢慢地沿着铜棒传递了过去。
哇塞,太神奇啦,哈哈!
接着,老师又在铜棒热的地方放上了小纸片,哎呀,只见小纸片一下子就被烤焦了,掉了下来。
嘿嘿,这热传递可真厉害呀!
我和小伙伴们都兴奋极了,不停地讨论着这个实验,哈哈。
这次实验让我清楚地看到了热传递的过程,真是太有趣啦!哎呀,我以后还要做
更多这样好玩的实验呢,嘿嘿!。
热量传递实验了解热量传递的方式和规律
热量传递实验了解热量传递的方式和规律热量传递是能量在物体之间的传输过程,它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热量传递的方式和规律,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热量传递实验。
实验一:传导传热实验传导是热量通过材料内部的分子传递的方式。
为了验证传导传热的存在,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材料与装置:1. 导热杆2. 火柴3. 温度计4. 烧杯实验步骤:1. 将导热杆的一端加热,并将温度计插入杆的另一端。
2. 观察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当我们将火柴点燃并接触导热杆时,导热杆的另一端温度开始升高。
这表明热量通过导热杆传导,使其另一端的温度上升。
实验二:辐射传热实验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发射体向接收体传递的方式。
为了验证辐射传热的存在,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材料与装置:1. 发光灯2. 碗3. 红外热像仪实验步骤:1. 将发光灯放置在一定距离内,照射到碗上。
2. 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碗的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红外热像仪可以看到碗中心的温度明显高于周围空气的温度。
这表明辐射能够将能量从发光灯传递到碗中,使其温度升高。
实验三:对流传热实验对流是热量通过流体内部的循环传递的方式。
为了验证对流传热的存在,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材料与装置:1. 玻璃杯2. 热水3. 不锈钢勺子实验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热水。
2. 将不锈钢勺子放入杯中,并进行搅拌。
实验结果:由于勺子的搅拌作用,热水中的温度逐渐均匀起来。
这表明通过对流,热量被迅速分布到整个热水中。
根据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热量传递的方式和规律:1. 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传递。
2. 辐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不需要媒介。
3.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内部的循环传递。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热量传递的方式和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使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来制作保温杯,以减少热量的传导;太阳辐射可以使地球变暖;空调通过对流来调节室内温度等。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更好地了解了热量传递的方式和规律,也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
科学实验报告——热传递
科学实验报告——热传递
实验课题:热传递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具有不同的热传递方式。
实验器材:一杯红色热水、一杯无色冷水:蜡烛;火柴棍、铜丝、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原理:当两个相邻的物体温度不同时,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到较冷的物体。
实验步骤:
1、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烧杯壁慢慢加入一杯凉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
2、点燃蜡烛作为热源,用于感觉一下,手在火焰的哪个方向上感觉更热?趴在一段铜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棍,将铜丝的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火柴都向下悬挂,在铜丝的一端用酒精
灯加热。
实验现象:当两个相邻的物体温度不同时,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到较冷的物体。
实验结果:
1、发现冷水倒入热水中,先直接流到杯底,然后慢慢的从杯壁往上流,说明加入的冷水受到了热开始上浮了。
2、实验结果非常明显,火焰上方感觉热多了,说明热在空气中主要是向上传递的。
3、靠近酒精灯的火柴棍先掉下来,接着依次掉下来,直至最远一根。
备注:
粘火柴棍时,注意每根间隔都不要太长。
热传递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张和奎,来自朱村中心学校,我今天参加创新大赛的实验是《热传递》。
《热传递》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实验原形是:把一个水槽用隔板隔成同样大小的两半,在两边装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用温度计测量两边温度的变化,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本实验每次都要准备热水和冷水,每隔几分钟要测量水温变化并记录,要测量十次左右,时间长,操作复杂,实验结论要经过推理不够直观,针对于以上分析,我将本实验创新设计为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我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铁架台、酒精灯、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棒。
实验步骤如下:
一、将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棒安装固定在铁架台上。
(金属棒两端不涂色,中
间涂有红色的温变油墨,红色遇热变白色)。
二、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棒的一端。
(没有涂红色油墨的部分)
三、红色的温变油墨由加热一端逐渐向另一端变无色。
这说明热量由加热的高
温部分传给了未加热的低温部分。
四、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我们会发现,金属棒剩下的红色部分不会变白色。
稍等一会,金属棒涂有温变油墨的部分又恢复红色,这说明金属棒中已经没有热量,说明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而不会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我认为我创新的本实验的优点是:使用了新型的实验材料,而且材料可以反复使用,非常方便;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直观。
我的实验操作完毕,谢谢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热传递
中班科学教案热传递中班科学教案:热传递导语:热传递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实践课题之一。
通过科学教案的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中班科学教案,旨在帮助幼儿了解热传递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教案设计中,我们将运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和活动,来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热有重量的概念;2. 观察和描述热传递的现象;3. 培养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块适量的冰块;2.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容器,如玻璃杯、塑料杯和金属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热身活动,引导幼儿回忆他们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热传递现象。
例如,在冬天抱着热水袋感觉温暖、吃热面条、碰到炉子会被烧伤等。
2. 操作实验:教师给幼儿展示一块冰块,并请幼儿触摸冰块,让他们感受一下冰块的冷,然后询问幼儿对冰块的感觉。
接下来,教师将冰块放入不同材质的容器中(玻璃杯、塑料杯和金属杯),摆放在教室中的不同位置。
3. 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和容器的变化,询问幼儿是否发现了一些不同。
4. 讨论与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如下问题:a. 冰块在不同材质的容器中有不同的变化吗?b. 冰块在教室中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变化吗?通过讨论,幼儿可能会注意到以下现象:a. 冰块在塑料杯和玻璃杯中的变化相对较慢,而在金属杯中变化较快;b. 冰块放在离暖气或火炉较近的地方会融化得更快。
5. 知识概念引入:教师通过幼儿的观察和讨论,逐渐引入热传递的概念。
教师解释热传递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例如,冰块通过与容器接触的方式,传递热量给容器,从而导致冰块融化得更快。
6. 教学巩固: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亲身参与的活动:a. 消融速度对比实验:教师可以给幼儿准备多个相同大小的冰块,并让幼儿将冰块放在不同的材质容器中,观察冰块的融化速度有什么不同。
大班科学活动:热传递
大班科学活动:热传递一、课题由来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孩子们要参加户外体育活动了,如往常一样我为孩子垫汗巾,当我不小心把冰冷的手触碰到雨佳后背时,她顿时敏感地抖动了一下身体,并发出尖叫,老师你的手好冷,还说:“老师我的手很热,让我帮你热一下吧!”。
顿时一双细嫩柔软的小手捂住了我冰冷的双手。
其他小朋友见了也纷纷说:“老师,我的手也很热可以传给你”,顿时一股暖流沁入心田。
在一次早点喝豆浆时,由于当天豆浆降温不够到位,导致入口的豆浆比较烫嘴,于是生活老师发现了就及时引导孩子们慢点喝,还提醒要吹一吹,小口喝,也可以先把干点吃了,等一等放凉点再喝。
加热或降温在生活中随机可见,可见热传递现象在生活中运用是极其普遍。
选择热传递为活动题材,符合纲要科学活动内容与要求第一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由此产生活动主题。
二、活动准备:知识准备:收集生活中常见的保暖工具和散热办法。
材料准备:1温开水、不锈钢水杯、木制水杯、玻璃杯加防烫手套等。
2.电风扇、电吹风、电暖器、扇子、铝碗、木头碗、锅铲等。
3.记录纸和笔4.冰冻的塑料小鱼若干三、活动过程(一)感知生活中不同温度间物体的传热现象1.用手感知比较水杯内的水与空金属杯之间冷热差异。
2.把热开水倒入空金属杯中。
提问:摸一摸金属水杯发生什么变化?金属水杯为什么会变热?水杯里的热是从哪里传来的?3.请幼儿用手捂住热水杯或摸一摸与开水杯底接触的桌面,进一步感知热传递现象。
小结:通过摸一摸,小朋友知道两种物体冷热程度不一样会发生热传现象,温度高的物体会把热递传给温度低的物体,这种现象叫热传递。
4.生活联想: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热传递的现象,(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身体的热传给温度计,煮饭时火把热传给锅、锅把热又传给了要炒的菜、人在太阳底下晒太阳,身体会觉得热是因为太阳的热传给我们的身体)(二)判断生活中什么物体传热快,什么物体传热慢,并知道不同的用途。
热传递实验改进.doc
热传递系列实验创新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热传递实验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第七课的内容。
总共有五个实验,第一个实验通过手摸感知热会在物体中传递;第二、三个实验是探究热传递的特点,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或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构建热传导概念;第四、五个实验是比较不同种材料的传热性能,构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科学概念。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原型: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从而推测热传导方向和过程。
(二)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实验原型: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或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三)比较塑料、金属、木材的导热性能实验原型:把三种勺子(钢勺、木勺、塑料勺)同时放入热水中,用手握住另一端或在柄上涂上易熔化物。
(四)不同金属导热性能的比较实验原型:是在不同的金属条上用蜡粘上火柴,然后在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掉下情况,推测材料的导热性能。
原实验不足之处:1、实验操作中火柴用蜡粘在铁丝或金属条上难度大、耗时长。
2、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热传导现象,要从理解中推测结论。
3、实验操作稍有不慎会失败。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1、创新了实验器材,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热传递现象。
2、改进了实验方法,步骤简单,易于操作,不会失败。
3、该实验材料能重复使用,整合成“热传递实验盒”,可以成为仪器室的永久性器材。
四、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烧杯、热水、热传递实验盒。
五、实验原理温变油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色(黑色变红色),呈现出热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六、实验过程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将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其变化。
实验二: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
用酒精灯在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或在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金属圆片的颜色变化。
小学科学精品创新: 热是怎么传递的
热是怎么传递的
创新方案说明:
教科版五年级《热是怎么传递的》一课的探究主题是“热传导”,有两个实验,一个是“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另一个是“热在金属片的传递”。
第一个实验还比较成功,但是第二个实验很难做。
于是我想到用另一个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来代替。
看到实验室有高锰酸钾和集气瓶,我就想到了一下这个改进实验。
制作材料:两个集气瓶,玻璃片或厚纸片,高锰酸钾,热水,冷水
制作方法:
1.一个集气瓶装热水,另一个集气瓶装冷水。
2.在装满热水的集气瓶里放一些高锰酸钾。
3.将装满冷水的集气瓶用玻璃片改好,倒放在装满热水的集气瓶上。
4.抽掉玻璃片,观察现象。
创新方案优点:
本作品结构简单,所需材料基本都是实验室常见的,取材容易,制作简单。
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解释,热是从较热的一段传递给较冷的一段,顺便可以明显观察到分子运动的情况。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热的传递
二:研究热在液体和空气中的传递。
1、正确使用酒精的方法。
2、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三:总结。热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
实验后记:
实验效果较好,学生知道金属的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是热的不良导体。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夹河中心
年(班)级
四年级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Biblioteka 热的传递实验器材:铁勺、烧杯、蜡烛、浅管夹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水、茶叶。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实验步骤:一: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1、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前端、中间和末端分别滴上蜡,等其凝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操作实验
为了见证实验的效果,我们现在开始进行实验操作。
1、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
(组装摆放实验器材)
首先,我们将实验用的支架装好,这个支架就相当于实验室用的铁架台。支架装好后,再将试验用的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末端固定在支架上。然后把酒精灯放在金属条的最前端。
创新实验的亮点:
1、操作简单,安全省时,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2、变抽象为直观形象,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实验材料可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4、充分运用新奇的科学材料,不断改进实验,既能使课堂变得高效,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说课过程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热传递》科学创新实验
———————————————————————————————— 作者:
———————————————————————————————— 日期: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第7课
《热传递》
—系列实验创新说课
实验器材:支架试管夹烧杯2个酒精灯温变油墨铁圆片2个塑料棒1根木棒1根金属棒1根电烙铁 热水铁条3片铜条铝条各1片
⑷观察:下面请大家观察,金属圆片的中心,也就是受热点正在变红,同时,在向四周扩散变为红色。
经过这几个实验打架应该知道接下来颜色该怎么变,热该怎么传递。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直观的展现了,热总是向温度低的方向传递,让学生非常清晰的了解到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3、实验三:比较木材与金属的热传递性
(热水加热)
这个实验我采用一种热水加热的方式,我们先在烧杯中导入适量地热水,再将同样粗细、长短、且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塑料棒、木棒同时放入热水中。
⑵改进了实验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操作见到。
⑶该实验材料能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二、实验前的准备
1、呈现改进后的实验盒
这是我们自制的多个热传递实验的实验盒,我们在实验时,一定要强调安全实验操作。
实验盒里有哪些实验材料呢:(一一拿出器材摆好)支架、固定夹、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金属圆片。
2、介绍实验原理
(出示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现在我手上拿的就是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呈现出黑色的部分就是涂有温变油墨的部分。我们实验的原理就是:利用热导,温变油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色,从而呈现出“热”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的过程。
原实验是用三种材料的勺子同时放入热水中,通过用手摸感知。而我们实验改进后,不再是用手粗略的去感知,而是用更直观的现象来展现。大家可以看到,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温变油墨的颜色变化告诉我们:热在金属棒中传得很快,在木棒和塑料棒中传得很慢。这说明金属的传递性能很好,而木和塑料的热传递性能比较差。我们家里用的锅子的锅柄以及锅铲的手柄大都使用的是木头和塑料这两种材料,就是利用这两种材料的热传递性能比较差的特点。
⑶结论:这就说明,热由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
⑷加热中间: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呢,我们还可以加热金属条的中间。
请大家注意,这个时候金属条中间Fra bibliotek温度高,而两边的温度低。
⑸结论:温变油墨的颜色变化清楚的告诉我们,热由温度高的中间逐渐向温度低的两端传递。
2、实验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
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效果已经很明显了,那我们改变金属的形状,用金属圆片,那么热又会怎么传递呢?接下来做的实验就是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原理:在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进行加热。
2、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我在教学的实验过程中时候,发现这几个实验有几点不足:
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火柴用蜡粘在铁丝上难度大、耗时长。
⑵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热传递过程,要根据现象推测结论。
⑶实验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失败。
3、实验的创新
⑴创新了实验器材,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改变了实验原型要依靠现象来推测结论这一不足,让教学结论能直观形象地展现。
一、教材分析与创新对比
1、教材呈现
今天我要讲的是《热传递》系列实验创新。热传递系列实验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6课和第7课的内容,总共有5个实验。
通过这5个实验,探究构建热传导-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不同的金属上的导热性能。在不同的金属条上粘上火柴,然后在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掉下情况,从而推测材料的导热性能。
(开始实验)
大家可以看到,进过改良后,我们的实验操作变得非常简单了,再也不用一根一根的用蜡去粘火柴了。牵扯到很多实验,可以用来探究其他知识,使实验变得更高效。不仅如此,更突出的是我们看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形象。请大家注意观察。
⑴用火柴点酒精灯
⑵观察:观察在实验过程中,金属条上温变油墨的颜色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实验效果很快,而且非常明显。温变油墨的颜色正由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红。
实验原理:温变油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色,从而呈现出“热”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分别加热尖端—中间)
实验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边缘—中心),中心采用电烙铁加热
实验三:热在不同材料上的传递(金属、塑料、木放入热水中)
实验四:热在不同金属上的传递(热水中放入铁、铜、铝)
⑴加热圆片边缘
⑵结论:温变油墨的颜色清楚的告诉我们,热正由受热点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⑶加热中心(电烙铁):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还可以在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
金属圆片的加热我采用一种特殊的加热方式。那就是用电烙铁加热。可以看到,改进了实验后,加热的方式被解放出来了。原来用蜡做实验的时候,如果我们涂上薄薄的一层蜡,现象不明显。如果涂上厚厚的一层蜡,需要很多时间,而且加热的蜡会往下流造成实验不便。但我们使用了温变油墨后呢,这种加热方式就变得多样了。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
4、实验四:比较不同金属铜、铁、铝的性能
同样的是热的良导体,不同的材料它的导热性能也不同。由于实验材料的变化,我们加热的方式可以用酒精灯也可以用热水。为了便于观察,我还是采用热水加热的方式。
先在烧杯中导入适量的热水,然后将同样粗细长短且涂有温变油墨的三根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