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痿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痿病的主要病机、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证治规律;熟悉痿病的定义及诊断要点;了解痿病的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痿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痿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定义】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素问·痿论》:“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

●《内经》对痿病论述较详,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病因病机:《素问·痿论篇》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热叶焦”。《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说明湿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分类与命名:据五脏所主,提出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命名方法。

治疗大法:提出“治痿者独取阴阳”、“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而专题论述较少。

●金元时代:张子和对“风、痹、痿、厥”予以鉴别。《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

指出:“夫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壮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

●朱丹溪纠正“风痿混同”之弊。

1、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2、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首创名方虎潜丸。

●《景岳全书·痿证》指出痿证非尽为火证,强调精血亏虚致痿:“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

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

●《临证指南医案·痿》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范围】

凡肢体痿软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但有急缓与虚实的不同。虚证──发病缓,病程长,多肌肉萎缩明显。实证──起病急,发展快,多肌肉萎缩不明显。临床上有以手足麻木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肢体力弱的,也有起病即表现为肢体无力的。急性起病者,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等感染病史。病情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病因病机】

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是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其发病原因与感受温热毒邪和湿热之邪有关,或素体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而致;病位常涉及多个脏腑经络,主要与肺及脾胃肝肾有关;病性为本虚标实,起病急者多以邪实为主。病机重点为肺热叶焦、津液不布和湿热浸淫、经脉受阻,发病缓者多虚实互见,病久则以虚证多见,病机重点在脾胃肝肾亏虚。在病程中,因正气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变化,常出现病机的转变,往往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若毒邪炽盛,正不胜邪,可迅速出现脏气虚衰之证。

痿病病因病机示意图

【诊断】

1.以肢体痿软无力,和/或肌肉萎缩为主症。

2.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缓慢起病或突然发病。

3.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肉萎缩,必要时做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辨证应分急缓与虚实。起病急,发展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者,多属肺热津伤或湿热浸淫之实证。发病缓,进展慢,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脾胃肝肾亏损之虚证。

【治疗原则】

1.遵《素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以调理脾胃为主,兼顾他脏。多采用益胃养阴,健脾益气等法以补益后天之本,同时注意清阳明之热。

2.治疗痿病不可妄用风药,以防耗伤阴血。

肺热津伤

主要症状:始发热,或热退后肢体软弱无力,伴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

短赤,

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基本方药:清燥救肺汤。

湿热浸淫

主要症状: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

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

舌脉:舌胖,舌红,苔黄厚腻。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基本方药:加味二妙散。

脾胃亏虚

主要症状:肢体痿软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气短乏力。

舌脉:舌淡,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

基本方药:参苓白术散。

肝肾亏损

主要症状:起病缓,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伴眩晕、耳鸣、遗精早

泄,或经血不调,甚至步履全废,大肉渐脱。

舌脉: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基本方药:虎潜丸。

【转归预后】

【预防与调摄】

1.防潮湿,适寒温,调情志。

2.及时治疗外感热病,以防痿病的发生。

3.急病者,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神志昏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教学参考】

理论研究

1. 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刘氏认为“独取阳明”重在调脾胃,脾胃虚者益其损,脾胃实者调其气,针灸选穴要重视手足阳明两经。在辨证治疗中,不论起于何因,在立法用药时均把顾护脾胃之气置于首位,将独取阳明与辨证治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调理脾胃始终贯穿于治痿全过程[山东中医杂志1986;(6):9]。解氏对独取阳明作了以下几方面探讨:对“独取”两字的认识,“独取阳明”是否专用于补,“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与独取阳明的关

系,“各以其时受月”与独取阳明的关系。指出:“治痿独取阳明”为临床指导治痿的根本

大法,但不可为“独”字所拘泥,应以阳明为主或不离阳明为要,还应根据各种不同的病机,并结合受邪之经及时令季节,而灵活治之。既要重视后天之本,更应注意辨证论治,此乃《内经》治痿之实质[四川中医1990;(12):9]。

2. 治法研究胡氏认为治痿取中应悉两土之虚实,两土之治脾胃有别,痿之由虚者诚多,然而实者亦复不少,故取之法应随证而异:①中虚致痿补益之法脾胃有别:太阴虚寒,温补

脾阳;中气不足,健脾益气;脾阴亏虚,宜甘凉养阴;胃阴失充,治当甘寒养阴润燥为其大法。

②邪浊壅遏,治取中土泻其余:太阴寒湿辛温散寒,香燥化湿,佐以温阳健脾;阳明燥

热其治宜泻;湿热中蕴,清泄湿热。两调脾胃为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医

者借鉴[辽宁中医杂志1991;(5):7]。程氏就痿证的临床实际总结为清肺润燥、清利湿热、益气健脾、滋阴补肾、温阳散寒、理气活血、通腑泻热、消食导滞八法,作为治痿常用方法,灵活运用[陕西中医1991;(3):199]。

临床研究

1. 辨证论治郭氏以中医辨证治疗痿证400例,热型(本病初期)224例,用银翘散、知柏地黄汤、复脉汤加减等,针刺根据经络循行途径及患病部位取穴,用泻法重刺激,留针10~15分钟;肝肾亏虚型(久病体虚)136例,用黄精、玉竹、黄芪、牛膝、六味地黄汤、

虎潜丸等,针刺穴位同上,用补法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针刺治疗均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中药加针刺300例,单纯中药治疗100例,其结果:分别统计临床治愈240例、30例,显效50例、20例,好转0例、17例,无效10例、25例,总有效率99.66%、75%,中药加针刺治疗显著优于单纯中药治疗(P<0.01)[福建中医药1991;(1):4]。

2. 剂型改进孟氏用当归注射液治疗小儿痿证13例,以当归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20m1每穴注射1ml,1日1次,每次注射2~4穴,一侧肢体注射2个穴,15日为1疗程,取穴根据肢体患病部位和经络循行的途径而循经取穴。结果痊愈8例(62%),好转5例(38%),平均疗程35.6日。蔡氏以蝎毒膏贴穴治疗小儿痿证393例,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5.93%,治愈率81.6%,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29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治疗后患者血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降低[中成药1992;(4):23]。

【复习自测】

1.痿病如何与痹病相鉴别?

2.“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的中医理论依据是什么?治疗中如何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