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秦汉编第一章至第三章

古代文学史秦汉编第一章至第三章
古代文学史秦汉编第一章至第三章

古代文学史秦汉编第一章至第三章

————————————————————————————————作者:————————————————————————————————日期: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1.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五经为主,解读辞赋成为一种

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互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的机遇;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使得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我活力。

2.汉代文学的基本趋势: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

强盛、疆域的扩展使得当时的作家充满豪迈的情怀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地再现;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弘的气势,欣赏那种士人产崇高感的巨丽之美。汉代文学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汉初的枚乘、邹阳等人游食于诸侯之间,为大国上宾,他们来去自由,具有独立的人格,兼有文人和纵横家的品性;

从汉武帝开始,朝廷对文人以倡蓄之,侍从文人很大程度上为了迎合天子的口味而创作;

东汉后期的文人任性使气,耿介孤傲个性回归到汉初的那种独立的状态。)西汉文学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而东汉的文学理性的精神日益增强。

3.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与经学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

也影响经学,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汉代文学重视摹拟,缺少创造性,许多文人不但摹拟前代的作品,而且同时代的文人也是相互的模仿,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汉初儒家传授经学,都由口授,数传之后,句读义训互有歧异,乃分为各家。

师所传授,弟子一字不能改变,界限甚严,称为家法),都是强调传授先师之言。汉代文学的摹拟之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本质是相同的;从总体上来说汉代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

4.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

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着新体赋的最高成就,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汉代文学的发展答题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自汉高祖到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2)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这一时期定型、成熟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史传文学也发展到高峰,不朽的传记

文学专著《史记》由司马迁杜撰完毕。

3)从汉元帝到东汉的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杨雄和班固。

4)从东汉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张衡集中体现了汉代文学的历史转变,从张衡开始,抒情短赋陆续出现,京都大赋也

发展到定点。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1.《吕氏春秋》:这本书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

代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吕氏春秋》全书由十二纪(一年的十二个月顺序排列,是时间的纵向流程)八览(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是空间的横向划分,来自地理范畴)六论(由六亲、六义等人间事象脱胎而来)。《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这部作品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2.李斯的散文: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他所作的《谏逐客书》挟战国纵

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3.贾谊的政论文:陆贾在贾谊之前创作了一些政论文,接着是年轻的思想家贾谊把汉代

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还有一些杂论。贾谊带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具体就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以《过秦论》最为典型。(贾谊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的时候以古鉴今,密切联系现实政治,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贾谊针对现实所写的政论文,其浩荡的气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以感情相驱使。晁错是贾谊之后影响较大的政论散文家,其代表作《论贵粟疏》。

4.《淮南子》及其他散文:《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帝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的,

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淮南子》一书许多篇章采用的是辞赋写法,是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论说事理;董仲舒的阴阳灾异思想和逻辑严雍容儒雅的文风,对西汉后期的说理散文创作影响甚大;刘向是西汉后期以为重要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一生有很多的著作,他在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编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写出了《战国策》。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赋是在远承《诗经》(黄河文化)赋颂传统,近仿《楚辞》(长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1.骚体赋及“九体”: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汉初以骚体赋为主,而贾

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他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骚体赋在体制上,则表现为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在贾谊之后还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质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其代表作家是淮南小山和司马相如。淮南小山的代表作是《招隐士》,司马相如不仅是大赋名家,也是骚体赋的高手。

2.枚乘和“七体”:汉代形成了多个亿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其中梁孝王最为突出,

梁王筑有梁园。很多当时的著名文人聚集到梁园形成“彬彬之盛”,而梁园的良好氛围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这些文人的文学才能,梁园文学群体盛极一时。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当中的杰出代表,枚乘最可靠、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七发》。这篇赋值得注意的

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秦文学的借鉴;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三是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四是《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自枚乘《七发》问世之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张衡的《七辩》。

3.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的文学活动的中心由地方转移到了中央。

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代表作是《子虚赋》《上林赋》这两篇赋其实可以当做完整的一篇来看,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这部作品创造的是一种巨丽之美(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

4.杨雄四赋:杨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对汉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赋家,也是中国文学

史上以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杨雄的四大赋是《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甘泉赋》是艺术成就最高的,在对景物的描写方面有新的发展:一是采用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二是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的是三维六合空间;三是对骚体赋予新的功能,杨雄之前,骚体主要是用于言志抒情,而且多是以抑郁为基调,而杨雄的《甘泉赋》采用骚体,用这种文体来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的声威,这在历史上是首创,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

5.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汉武帝是的东方朔和枚皋(是枚乘的庶子,是西汉赋坛创作最多

的作家)汉宣帝时的王褒(代表作是《洞箫赋》他以悲为美,又以悲为乐)。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之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

1.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为刻苦勤奋的学者,在史

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爱读书,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司马迁继承其父的职位做了太史令,在职中阅读了很多的国家收藏的文献资料。司马迁有过漫游的经历,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李陵之祸之前,司马迁继承父亲的遗志修史为的是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而李陵事件之后,经历的腐刑之后,司马迁的形体和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自己也属于发愤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抑郁和不平。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2.《史记》的叙事艺术: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创立的纪传体通史这种体例。《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七十列传组成。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史记》一书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有分记和合记。《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是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

3.《史记》的人物刻画:《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散文,通过

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同类人物形象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司马迁在刻画人物的时候,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在表现人物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生、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他使《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的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共性有以下三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抱怨,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司马迁在刻画人物的时候,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4.《史记》的风格特征:司马迁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

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具有雄深雅健的风格;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另外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是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的时候,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史记》富有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史记》的传奇性还根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5.《史记》的地位和影响:《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

学的开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它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的开发利用。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模拟试卷2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模 拟试卷2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7,分数:34.00) 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上请制度始创于( )。 (分数:2.00) A.秦朝 B.汉朝√ C.曹魏 D.隋朝 解析:解析:上请制度源于汉朝。 3.将流刑分为五等的朝代是( )。 (分数:2.00) A.曹魏 B.西晋 C.北齐 D.北周√ 解析:解析:北周将流刑分为五等,隋朝在此基础上将流刑改为三等。 4.最早下诏废除宫刑的朝代是( )。 (分数:2.00)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解析:解析:西魏和北齐政权下诏废宫刑,宫刑退出历史舞台。 5.“格”这一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 )。 (分数:2.00)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解析:解析:北魏“以格代科”,使格正式成为法律形式。 6.“式”这一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 )。 (分数:2.00)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解析:解析:西魏编有《大统式》,其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式。 7.皇帝制度始创于( )。 (分数:2.00)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解析:解析:皇帝制度最早创立于秦朝,汉朝沿用。 8.汉朝的行政中枢机构在设置上实行( )。 (分数:2.00)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 D.内阁制 解析:解析:汉朝在行政中枢机构的设置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国两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在行政中枢机构的设置上采取皇帝隶属六部的内阁制。 9.汉朝掌管军事的行政中枢机构是( )。 (分数:2.00)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令刺史 解析:解析:汉朝的“三公”中,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令刺史为汉朝的地方监察机关。 10.“亲亲得相首匿”制度正式确立于( )。 (分数:2.00) A.秦朝 B.汉朝√ C.曹魏时期 D.北齐时期 解析:解析: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正式确立。 11.汉朝为了实施重农抑商政策,颁布的法令是( )。 (分数:2.00) A.告缗令√ B.均输平准法 C.除盗铸钱令 D.推恩令 解析:解析:“告缗令”为汉朝重农抑商法令;“均输平准法”为汉朝平抑物价的法令,以限制商人牟利;“除盗铸钱令”为打击私铸货币的法令;“推恩令”为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的法令。 12.三国曹魏时期讲读法律的人员被称为( )。 (分数:2.00) A.州刺史 B.司隶校尉 C.律博士√ D.大理寺评事 解析:解析:曹魏时期讲读法律的人员称为律博士。州刺史是汉朝的地方监察机关;司隶校尉是汉朝掌管京师附近州县的监察机关;大理寺评事为大理寺的副职官员,宋朝以前属于审判官,明朝以后属于复核刑事案件的官员。 13.以“法条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分数:2.00) A.《北魏律》 B.《开皇律》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 1、勾栏 2、对棚 3、末本 4、旦本 二、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和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三类,全剧只能由或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等类,在剧中歌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具有强烈的性。 4、杂剧的曲调由民间歌曲、的乐曲和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的民间音乐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传统衍繁,彼此;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剧作多以故事、故事、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地区,既流行,也演出;剧作更重视的描写和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句中可以增加。作家纯以曲体,与毫无联系。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化的状态。散曲

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的方式加以、。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之美,与每以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三、简答 1、为什么说元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 2、元代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散曲为什么大盛于元代?为什么又会在元代走向衰微? 4、王国维认为元曲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王国维的看法是否可取? 5、吴伟业说元杂剧“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这“显而畅”的含义是什么? 四、论述 1、简析元代社会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3、怎样认识元代的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

法制史(前八章)

一、立法指导思想: 天讨、天罚、恭行天罚,将国家政权和其权力说成是神授的,把法律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二、主要法典: (一)《禹刑》 1、由来:“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夏代法律的名称,可能是后人为纪念禹而命名的。 2、性质:相当与现代的刑法典 3、内容:“昏、墨、贼,杀” 昏: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美名 墨:贪得无厌,败坏官纪 贼:肆无忌惮地的杀人 (二)文献记载所见的中国最早的军法 《尚书甘誓》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是夏王所作的誓师动员令。 三、监狱: 夏代的监狱称为“夏台”或“均台” 第二章:商代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指导思想: “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发展到高峰,“敬鬼神,畏法令也”。 二、主要法典: (一)《汤刑》 形式:刑事法律 有“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的规定 (二)《汤之官刑》 形式:单行刑事法规 有“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其刑,君子出丝二卫,小人否。” (三)弃灰之法 即:在公道上扬灰要处以重刑。 三、法律形式: 刑:如《汤刑》 王命:如《尚书甘誓》 单行法规:如《汤之官刑》、弃灰之法 四、主要刑名: 商代已经有后世五刑的滥觞,即:墨、劓、刖、宫、死。 五、司法制度: 1、司法官吏: 名“士”,即法官;“御鹿”一官 2、监狱: 牖里

一、立法指导思想: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二、“礼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 (一)基本原则: 亲亲:敬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 尊尊:下级必须服从和尊重上级 长长:小辈必须尊敬长辈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女有别、同姓不婚 “亲亲”和“尊尊”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又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二)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周礼所赋予的各级贵族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不得享有。 刑不上大夫:刑罚的主要锋芒不是针对大夫以上的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平民。 三、法典: 1、《九刑》 2、《吕刑》 3、有亡荒阅:搜捕逃亡奴隶的法规 四、礼与刑的关系: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礼与刑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凡是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禁止的,凡是合于礼的,也必然是礼所不禁的。 五、刑罚制度的的发展: 1、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2、五罚:即赎刑 3、五过:即赦免 六、主要刑法原则: 1、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故意为: 过失为: 惯犯为: 偶犯为: 2、罪人不孥 即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3、罔厉杀人 即不要杀无辜者,包含有不乱杀无辜、罪罚相应的意义。 4、罪疑从轻 5、同罪异罚 贵族官僚犯罪不仅有“八辟”规定的特权,而且宫刑不适用于贵族,对贵族处以死刑的地点和方式也不同。 6、宽严适中 即刑当其罪,不轻不重。 7、刑罚世轻世重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要点 第一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论 了解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基本特征及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 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1、时代背景(宋朝建立,北宋南宋建立)320多年 2、宋代政治的特点:高度集权,崇文抑武,军事孱弱,内忧外患宋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化2、道德化 3、理性化 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 1、宋词 1)、宋初令词的继续发展和长调的兴起 2)、词的雅化和词的两个流派 3)、南宋词风的转变和苏辛派的确立 4)、词的格律化和南宋后期的词风 2、宋诗 1)、唐宋诗之争 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且其作多各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明《沧浪诗话》 2)、宋诗的主要倾向 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形式上讲究雕琢,重视技巧,对仗精益,过于人工化 在艺术表现上,炫耀学问,善用典故,无一字无来历,卖弄才学。 3)、唐宋诗的异同 唐诗如贵介公子,举止风流;宋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佚客,辞荣鄙俗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 唐诗偏近风,故动人易,宋诗偏近雅。故入人难张蔚然 4)、宋诗发展的几个阶段 前期:中晚唐诗风的延续 中期:宋诗风格的形成期 南北宋之交 南宋后期:继承晚唐遗风 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诗文 一、宋初的诗文 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方回《送罗寿可诗序》) (一)掌握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偁的诗文创作概况及代表作 平易流畅,简雅古淡的诗风 王禹稱散文:成通以来,诗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送孙何序》 推崇韩柳文章,清丽疏朗的文风 (二)掌握宋初晚唐体诗人:九僧/林逋、魏野等隐逸之士的诗歌概况及代表作 (三)掌握西昆体诗人的创作概况及代表作 西昆派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西昆派学步李商隐,特点是对仗精工,词采妍丽,缀风月,弄花草,浮华侈丽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一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一章笔记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识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自刘裕代晋(420),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之风,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诗歌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南北朝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第一节南朝诗歌南朝诗歌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 1.元嘉诗歌识记: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的鲍照。简单运用①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原因: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流。士人从玄虚思索回到现实中来。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素族文人进入政权的同时也进入文坛,重抒情代替重玄思的文学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了。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②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四。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不但有各种体式的创作,而且注意对仗,格外追求用典使事。谢灵运及山水诗理解:①山水诗。先秦文学如诗骚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然多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独立审美客体。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但并未蔚

法制史期末

导论 1.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研究范围 概念: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用,一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作为一个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则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传播法制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中国法制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一门专史,同时还是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个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学科。 研究范围: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在这一点上使其与集中研究中国历史上各学术流派、各重要思想家法律思想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相区别。第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括动及其社会背景、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立法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第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第三,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宏观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第四,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特别是与具体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思想因素,都应是中国法制史着重研究探讨的问题。第五,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2.学习中国法制史有何意义? 第一,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 第二,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 另外:深入理解现代中国法治;古为今用;知古通今。 第一章 1.中国国家与法的形成有何特点? 2.什么是禹刑、汤刑? 禹刑:是指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以刑罚为主,并非是禹在位时制定的法,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怀念和尊敬;其特点是刑罚数量很多,以五刑“墨、劓、刖、宫、大辟”为主要内容。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的总称,以汤为名表示对商族杰出领袖和开国之君汤的怀念和尊崇;其主要内容为墨、劓、刖、宫、杀五种刑罚,称为常刑;特点上已将不孝作为重大犯罪加以制裁,目的在于保护血缘关系的稳定。

古代文学史秦汉编第一章至第三章

古代文学史秦汉编第一章至第三章

————————————————————————————————作者:————————————————————————————————日期: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1.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五经为主,解读辞赋成为一种 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互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的机遇;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使得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我活力。 2.汉代文学的基本趋势: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 强盛、疆域的扩展使得当时的作家充满豪迈的情怀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地再现;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弘的气势,欣赏那种士人产崇高感的巨丽之美。汉代文学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汉初的枚乘、邹阳等人游食于诸侯之间,为大国上宾,他们来去自由,具有独立的人格,兼有文人和纵横家的品性; 从汉武帝开始,朝廷对文人以倡蓄之,侍从文人很大程度上为了迎合天子的口味而创作; 东汉后期的文人任性使气,耿介孤傲个性回归到汉初的那种独立的状态。)西汉文学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而东汉的文学理性的精神日益增强。 3.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与经学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 也影响经学,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汉代文学重视摹拟,缺少创造性,许多文人不但摹拟前代的作品,而且同时代的文人也是相互的模仿,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汉初儒家传授经学,都由口授,数传之后,句读义训互有歧异,乃分为各家。 师所传授,弟子一字不能改变,界限甚严,称为家法),都是强调传授先师之言。汉代文学的摹拟之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本质是相同的;从总体上来说汉代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 4.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 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着新体赋的最高成就,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汉代文学的发展答题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自汉高祖到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2)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这一时期定型、成熟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史传文学也发展到高峰,不朽的传记 文学专著《史记》由司马迁杜撰完毕。

中外法制史

第一部分: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法律概述 第一节:中国法系及其特点 1.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缺少民事法律概念 2.司法行政不分 3.家族主义 4.大一统的君主主义 第二章: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第一节:中华法系传承的历史脉络 一、前2100-前770年,青铜时代,法律传统的创立期。 二、前770-前222年,春秋战国时代,过渡时期。 三、秦汉以降,法律传统的再造与完成时期。 四、清末以来,中华法系解体。 第二节:中国法制起源的时空特性 一、中华法制文明发端于青铜时代的黄河流域。 二、国家文明形成的四大促进因素: 1.生产工具的改进,金属工具被应用于生产。 2.地缘团体取代血缘团体。 3.文字的出现。 4.城乡分离。 三、中华法制起源的时间特性:“早熟”的国家 1.国家的形成并非技术革新的产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氏族首领权力的扩大,导致国家的形成。 四、中华法制起源的空间特性:大河文明 1.治水(1)牺牲个体,成就集体(2)绝对的权力 2.平原带来部族融合:刑起于兵。 3.家国一体,移孝作忠。重礼、重孝、重伦理。 4.重视吏治。 5.文明形态单一,试错机制薄弱。 第三章:夏商西周法制史 第一节:上古史的研究方法 一、遥远而陌生的上古史: 1.难解而让人着迷的上古史研究: (1)上古史研究之难:史料难觅、真假难辨、文字难解、人名难记、句法难懂 (2)上古史研究让人着迷处: 出土文物的发现与传世史籍的印证,是千年来未有过的机会。 2.研究上古史的材料:(1)甲骨卜辞(2)传世史籍 二、研究上古史的方法: 1.阅读古代史籍:中国古人对于“先王之世”的憧憬与追忆。 2.人类学的方法:通过调查现代世界上的一些尚未进入所谓“文明”时代的部族或民 族,以此来推测那些已经进入所谓“文明”时代的人类的过去。 3.综合的方法:运用各种理论和历史材料,彼此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求得历史之真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三编

2014,4 15.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是在 A.建安时期 B.正始时期 C.南朝 D.北朝 16.南北赋风完美结合的典之作是 A.《洛神赋》 B.《别赋》 C.《三都赋》 D.《哀江南赋》 1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是 A.《短歌行》 B.《步出夏门行》 C.《野田黄雀行》 D.《燕歌行》 18.植诗歌创作的前后期分界是 A.明帝即位 B.首次被贬爵 C.操之死 D.彰被害 19.丕为中国诗歌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种诗体是 A.五言诗 B.七言诗 C.杂言诗 D.四言诗 20.在诗歌创作上常常表现出老庄人生理想倾向的是 A.建安七子 B.正始士人 C.太康诗人 D.竟陵八友 21.阮籍《咏怀》诗的数目是 A.58首 B.72首 C.82首 D.108首 22.继操之后,其创作达到四言诗顶峰的诗人是 A.阮籍 B.嵇康 C.应璩 D.何晏

23.“悼亡”一词专为“悼妻”之用,始自 A.陆机 B.岳 C.左思 D.琨 24.靖节的原名为 A.元亮 B.泽 C.潜 D.侃 33.下列诗人的籍贯同属今省的有 A.操(亳州) B.阮籍() C.嵇康(省濉溪县) D.岳(中牟县) E.庾信(新野(今属)人) 37.志人小说 42.简述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征。 2013,7 15.操今传诗作皆为 A.乐府诗B.杂律诗 C.格律诗D.骚体诗16.建安诗人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A.追求冲淡之美B.追求浅显流丽C.追求悲凉之美D.追求观赏愉悦17.蔡琰的五言《悲愤诗》的字数为 A.50字以B.100字以

C.500字以上D.1000字以上 18.被称为诗风“峻切”的正始诗人是 A.阮籍B.嵇康 C.应璩D.何晏 19.元嘉诗坛“才秀人微”的作家是 A.灵运B.颜延之 C.庄D.鲍照 20.徐陵编成《玉台新咏》是在 A.宫体诗的先导阶段B.宫体诗的高峰阶段C.宫体诗的尾声期D.宫体诗退出文坛以后21.南北朝著名诗人庾信的字是 A.子山B.子渊 C.子才D.子建 22.《木兰诗》属于 A.吴歌B.西曲 C.鲜卑族民歌D.北朝民歌 23.操散文的特点是 A.清峻简洁平易B.注意辞采骈偶 C.气势宏盛D.文辞瑰丽 24.下列意象不是 ..出自植《洛神赋》的是 A.“翩若惊鸿,婉若游龙”B.“神光离合,乍阴乍阳”C.“凌波微步,罗袜生尘”D.“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33.下列关于胱的表述正确的是 A.死于狱中,时年36 B.齐梁诗坛首屈一指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3,分数:66.00) 1.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______。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2.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______。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3.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______”。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4.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______。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5.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______。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夏朝。 6.奴隶制五刑体系中,把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称为______。 A.劓刑 B.刖刑 C.剕刑 D.膑刑√

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三卷考试资料

填空、选择 1、北宋初年,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文集题作《小畜集》,表示有“兼济 天下”之志。散文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诗歌代表作《村行》。 2、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 3、白体诗人:是北宋初年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李昉、徐铉等。内容 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以王禹偁成就最高。 4、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 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晚唐体”。代表人物:“九僧”(以惠崇最为有名)、林逋、寇准是晚唐体的盟主。代表作林逋的咏梅诗《山园小梅》 5、林逋号称“梅妻鹤子”,代表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西昆体衰落的原因: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诗歌立足于模仿,缺乏创新 7、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 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诗歌代表作《戏答元珍》。 散文代表作:①政论文:《与高司谏书》、《朋党论》 ②记叙文:主编《新唐书》、《丰乐亭记》、《泷冈阡表》 ③抒情文:《醉翁亭记》 ④辞赋、文赋:《秋声赋》 8、梅尧臣,诗风平淡,《鲁山山行》、《东溪》 苏舜钦,诗风豪放,《淮中晚泊犊头》,两人并称“苏梅”。 9、王安石,散文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作答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文坛上,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词坛上,苏轼是开派人物,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11、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12、黄庭坚《寄黄几复》,黄诗被称为“山谷体”、“黄庭坚体”; 13、陈师道,北宋苦吟诗人,与黄庭坚并称为“黄陈”。代表作《别三子》、《舟中》 14、陈与义,“简斋体”,著有《简斋诗集》,曾以《墨梅》诗见赏于宋徽宗,爱国诗《伤春》 15、曾几,爱国诗《寓居吴兴》; 16、北宋后期的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苏门词人群;二是以周邦彦为 主帅的大晟词人群。 17、晏几道(小晏),词集为《小山词》。代表作《临江仙》。 18、秦观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 19、贺铸,有《东山乐府》传世,有“贺鬼头”之称。词风特点: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豪放词:《六州歌头》;婉约词:《鹧鸪天》(宋词中著名的悼亡词)和《青玉案》 20、周邦彦,词集《片玉词》,代表作《兰陵王·柳》

法制史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1、立法活动:禹刑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汤刑是商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2、刑事法律规范:五刑:墨、劓、膑、宫、大辟(夏商) a. 大辟:即死刑。(死刑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 b. 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法,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c. 膑刑:又称刖刑,剕刑。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 d. 劓刑:即割掉鼻子的刑罚。 e. 墨刑:又称黥刑。即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志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3、审判制度:“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名解>“神判”——夏商审判制度之一,是假借神意判刑罚罪。 “天罚”——夏商审判制度之一,即奉天罚罪,代天行罚。 4、监狱制度:夏朝时,称监狱为圜土 夏末时,称之为夏台 商朝时称之为羑里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1、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 <名解>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2、西周的立法活动 <名解>五礼指周礼的名目(内容、形式)。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选择>吉礼:五礼之首,是祭祀方面的礼节仪式。 凶礼: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 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军礼: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一分>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为孝,尊尊为忠,亲亲于尊尊说明维护王权与族权是礼的核心。 <名解>《九刑》:周初的九篇刑书(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指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名解>《吕刑》:西周中后期重要的刑书。《吕刑》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刑法的种类及适用刑法的原则。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吕刑》规定的适用刑罚的总原则是“明德慎刑”,要求做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3、刑:西周刑法适用原则 <一分>区分故意与过时、惯犯与偶犯的原则。眚:过失。非眚:非过失,即故意。终:一贯,始终。惟终:坚持不改,惯犯。非终:即指初犯或偶犯。 <填空>世轻世重的原则: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4、契约制度 <名解>“质”“剂”是西周买卖契约的形式。“质”指奴隶、牛马之类的大宗买卖用长券。“剂”指兵器、珍异之类的小宗买卖用短券。 “傅别”也是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 5、婚姻继承制度

古代文学史 第三版 第一卷

古代文学史 一. 填空 1.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最具代表性的滥觞之作。 2.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分体文学史中是最早、 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3.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 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 4.神农时《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5.《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6.《吕氏春秋·音初》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yi”是夏代歌谣 的遗文。 7.夏商时代和西周初七,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覡 8.《春秋》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庄子·天下》) 9.《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说 10.孔子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他提出“兴、观、群、怨”说。 11.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保留在《淮南子》中 12.在所有的古代文献当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13.《诗经》的编集有“献诗”“采诗”“删诗”说 14.今文是齐、鲁、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15.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精神概括为“风雅”精神。 16.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17.《商书·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18.《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我国的最高成就为《史记》 19.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对《战国策》借鉴 20.《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21.荀子的《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22.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23.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 24.《橘颂》是屈原早期作品 25.“天问”,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 26.《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 27.鸿都门是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 28.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29.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30.《新序》《说苑》采集群书中的逸闻轶事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编纂而成,上乘《韩非子》,下开六朝的《世说新语》类小说先河。 31.《孔丛子》是孔子后裔孔鲋所作 32.《七略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整合时期的中国法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编整合时期的中国法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 第六章秦代法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确立 6.1复习笔记 一、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秦朝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变化是确立了君主的皇帝名号以及皇帝集权专制体制。 (1)秦王赢政采上古“三皇”和“五帝”位号,创造了“皇帝”名号。 (2)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除了皇帝的名号外,还包括诏令制度、皇位继承、后宫制度、宗庙陵寝等制度一系列制度,它涉及朝仪、礼制、宫室、封禅、祭祀、舆服、陵寝等方面的内容,借以强化皇权专制的政治统治。 (3)秦朝还规定皇帝使用的词汇以及乘舆器物称谓都要赋予其独占的专用名词,任何人不得僭越,否则将受到严厉的制裁。 (4)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乾纲独断”,一人独制天下。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监察、祭祀等国家一切大权,最终无不由皇帝主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2.三公九卿制 (1)“三公”,即辅佐皇帝的三个最高职位。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统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作为丞相之副,掌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全国政务。 ①秦朝建立之后,正式在中央政府确立了丞相制度。丞相制度的确立,完成了战国以来

政治制度的重要创建。它标志着“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废除,也标志着权力进一步向君主集中,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 ②太尉一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认为始于秦:“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③御史大夫是秦始皇统治时期设立的官职。由于御史大夫有按章举劾之责,秦时皇帝经常派遣其查处诏狱(钦定重案)。 (2)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执掌行政、司法、财政、经济、礼仪、文化、军事等具体事务。它们依次为: ①奉常,为九卿之首,掌管宗庙礼仪。 ②郎中令,掌宫殿掖庭门户,负责宫殿门户守卫和传达事务。 ③卫尉,掌宫门卫屯兵,负责统领卫士护卫宫阙。 ④太仆,掌舆马,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马乘舆。 ⑤廷尉,掌刑辟,是秦时中央司法机构。 ⑥典客,掌蛮夷属国,即边疆少数民族事务和诸侯朝聘之事。 ⑦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⑧治粟内史,掌谷货,负责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 ⑨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皇室的花销。 (3)除上述九卿之外,秦时中央还设有中尉(掌徼循京师)、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詹事(掌皇后、太子家)、典属国(掌蛮夷降者)等机构。 3.郡县制 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秦朝延续战国时期开创的“郡县制”,彻底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两级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专制皇权。郡县制成为此后中国两千多年地方制度的基本模式。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概念题 1.铸刑鼎(人大2008年研) 答:“铸刑鼎”是春秋末期郑国公布成文法的一项重要活动。春秋末期,首先创制成文法的是郑国的子产。《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事件。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此举遭到晋国大夫叔向的抨击。“铸刑鼎”之所以引起争论,是因为在春秋末期以前,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未公之于众。“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 2.竹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竹刑》是春秋时郑国大夫邓析私人编著的刑书。《左传·定公九年》杜预注:邓析“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原文已佚。邓析造刑书是在子产铸刑鼎三十余年之后。邓析后来被郑国执政者所杀,但其竹刑却被国家采纳。《左传·定公九年》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竹刑较笨重的刑鼎易于携带和流传,它的出现是古代立法的一大进步。 3.《法经》(青岛大学2015年研;河北大学2015年研;南京大学2008、2003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4年研;人大2001年研;中国政法1996年研) 答:《法经》是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魏相李悝所编纂的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并成为秦汉及以后历朝立法的渊源。

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法经》有6篇,《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其他5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其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它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是地主阶级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的工具和武器。 4.改法为律(人大2008年研) 答:“改法为律”是商鞅变法中的对法律形式进行改变的一项重要内容。商鞅在秦孝公下令求贤时,便携带着李悝的《法经》,入秦见孝公,孝公任以为相,主持变法。他首先改“法”为“律”。清末著名法制改革家沈家本曾说:“商鞅改法为律,谓改李悝之六法为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也。”“改律之事,乃变法之大者也。”从云梦出土的秦法律令文书看,除个别法令外,大多数皆以“律”为名,也说明商鞅改法为律的事实。商鞅在秦变法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还颁布了一些单行法规。 5.韩非法律思想中的“势”(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韩非思想中“势”是指君主的权势。韩非提出了“势治”是指只有在君主牢牢掌握了权势并推行法治的情况下,天下才能达到治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法家认为,君主治国,以法为本外,还必须法、势、术三者结合。法是君主治国的原则,这就是“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除法、势结合外,法家还强调法与术的结合。“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皆不可达到天下的治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卷 详细讲义

第六编元代文学 1概述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政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但统治者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适应市民意识的文化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而深重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腐败的吏治和人民群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 文化:思想领域呈现活跃松动的态势,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论为书会才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写作群. 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2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元代文学审美情趣最突出的特征是“自然”与显畅。 1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贯穿于故事中的旨趣。与此相联系,元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也体现出不事雕琢、清新生动的特质。 2所谓显畅,是指元剧的题旨是突出的,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而总体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使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觉。元代的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跌宕,透彻地表现人生百态;在刻画人物方面,则不遗余力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鲜明地体现其个性特征。 3诸宫调 指流行于宋金时期的,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南方以笛子伴奏,北方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邹弹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