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学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学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指具有社会属性的土地,即作为财产的土地土地管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经济代价土地分等定级:是通过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的综合鉴定,并将其结果等级化的过程土地登记:指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其它权利提出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册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过程。

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字和图表资料,系统的记载,整理研究,分析和反映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订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信息:指反映土地的地理空间位置,数量,类型,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律方面的特征组成的综合信息。

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以及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界限等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2.土地区别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是自然的产物4.土地的永久性3.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1.土地总数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土地类型多,到但山地多于平原3.难开发的土地面积大,但后备资源潜力不足4.水土资源不平衡,季节性缺水严重5.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4.现代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人本原理,行为原理,动力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相对封闭原理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规律效应原理5.地租含义及种类?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6.收益还原法?7.土地管理的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8.土地分等定级的方法经验判断方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方法,逐步聚类法,回归分析法9.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有利于团结和有利合理用地10.我国地产市场有哪些特点?垄断性,地域差异性,地产稀缺性,地产质量的可改造性11.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哪些主要原则?认地不认人房,地产一致效益不可损12.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自然因素…………(核心),社会经济因素……,人的文化素质……。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土地资产是明确了权属关系的土地,简称地产,是产权主体对作为其财产的土地资源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各种制度所形成的体系的总称。

第七章土地市场:土地市场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从狭义上讲,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作为交易对象进行交易的场所;从广义上讲,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何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使用权一级市场:城市土地以及市场是指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城市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土地使用权二级市场:城市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受让者将剩余年限的土地使用权让予其他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

反映的是土地使用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土地有形市场:在固定的交易场所内按照一定的规则所进行的土地交易行为。

第六章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可以是生产性的活动,如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建造工厂等;也可以是非生产性活动,如建造住宅、设旅游风景区、施行自然环境保护等)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建设用地:通常是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使用范围的土地,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

土地管理学试题

土地管理学试题

试题(A)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

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腕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类管理办法的总称。

地籍: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大体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互换的总和。

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整体计划,划定土地用途区,肯定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和利用者必需严格依照国家肯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资源特性,是土地能成为资产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是土地的土地空间承载功能。

3、产生土地报酬递减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容量。

4、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市场管理是核心,土地利用管理是目的。

5、地籍调查的大体单元是宗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大体单元是县。

6、土地利用权转让与出租的主要区别是所有权是不是转移。

7、我国东部沿海地域的土地管理应着重于土地利用再生产和再开发及防治土地污染。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与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明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答:土地资源特性包括:客观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地域分异性、可持续发展性、多功能性;(1)土地与人口土地以其养育功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存、发展、繁衍的环境。

土地生产能力决定着其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2)土地与环境土地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好坏。

(3)土地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的功能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强调土地为人类服务,可是,人类若是只强调向土地索取,而不重视保护和改善土地,增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增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土地的功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将与人们的期望愈来愈远。

土地管理相关概念

土地管理相关概念

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利用系统:指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土地的功能:生产性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提供原料(仓储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

土地的性质:自然:1,面积有限性。

2,位置固定性。

3,质量差异性。

4,物质自然性。

5,功能永久性。

经济:1,供求稀缺性。

2,剩余方式相对分散性。

3,利用方向变更困难性。

4,社会性。

土地与相关概念辨析:土地与土壤:土壤反应了气候,地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地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含土壤)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从形态结构上土壤是土地地表层的一部分。

土地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构成了自然地理系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它在具体地段的表现可称为土地系统。

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有质和量,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不仅是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复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当土地被垄断与所有权加入流量被让渡时,必然从经济上得到补偿,进而取得价格形态。

土地与国土:国土泛指国家拥有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等),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国土是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的综合体现,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研究意义(从人地关系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各方面用地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土地评价和土地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对缓解上述矛盾,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将发挥重要作用。

土地管理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复习资料

1、土地的概念(名词解释)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我国土地基本国情的具体特点(1)土地总数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足;(5)水土资源不平衡。

3、土地的两重性(1)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资料;(2)土地既反映生产力,又体现生产关系;(3)土地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4、土地的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的永久性;(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5)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第二章1、管理的概念通常将某一社会组织、团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或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行为称之为管理。

2、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3、土地管理的特性(1)土地管理的自然性;(2)土地管理的经济性;(3)土地管理的社会性。

4、土地管理的原则(1)坚持依法管理土地的原则;(2)实行土地统一管理的原则;(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4)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5)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5、土地管理的任务(1)贯彻执行土地法律,维护土地所有制;(2)加强法制建设,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3)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4)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5)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1、管理学主要理论(选填)(1)X-Y理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组织或单位主体的人,员工和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2)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一、1.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2.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3. 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

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

4. 地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

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而且包括土地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

5. 土地管理是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6. 土地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它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

7.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8.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二、9. 土地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10.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1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12. 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

国土日国土资源管理知识暨相关名词解释汇编

国土日国土资源管理知识暨相关名词解释汇编

国土日国土资源管理知识暨相关名词解释汇编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2、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3、土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是指有关企业和个人为履行土地复垦义务,在自行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时,向当地政府或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的进行土地复垦的费用。

4、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是指为开垦耕地向非农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收取的包括保护性工作、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工程和生物技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的投资费用。

对占用基本农田收取的耕地开垦费要高于占用一般耕地的耕地开垦费。

5、闲置土地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

6、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费是指向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未按照规定动工建设满一年,不满二年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征收的闲置土地的费用。

7、农业税农业税是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个人,根据其农业收入所征收的税。

习称公粮。

农业税按常年产量计征。

8、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壳中有开采价值、能作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物质,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13、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14、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15、未利用地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16、建筑物建筑物一般是指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等。

17、构筑物构筑物一般是指人们不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建筑,如水塔、烟囱、栈桥、堤坝、挡土墙、蓄水池和囤仓等。

18、农用地转用农用地转用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获得批准后,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管理工作相关专业术语解释

土地管理工作相关专业术语解释
• 三是可以免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 用税等税费。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依据
•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
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 知》 • 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 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 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管理办法》 • 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 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区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等
• 简单的说,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把所置换的建设用地指 标用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新区建设,并保证项 目区内各类用地面积平衡的一种具体行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出的背景
• 把保护18亿亩耕地定为“红线”, 土地资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 瓶颈。为了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国务院2004年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 定》(国发【2004】28号),该文件第二部分中明确指出了“鼓励农 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 一是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对低效利用农村居民点进行重新规划、整 合,通过就地安置或向中心村、集镇集中安置等方式,对腾出的农村 建设用地复垦为农用地,即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改善了农 民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又增加了农用地面积。
• 二是可以将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城镇配套 设施、重点工业项目等,不占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
• 2、指标是谁的。指标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如果集体经济组织 引入社会资金来实施,可以约定,指标交给投资主体。
对挂钩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取得、 交易和的六大规定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重要)2.相对封闭原理: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土地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4.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5.地价指数:是指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它反映一个城市各类土地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对数。

6.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7.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薄,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8.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有的耕地。

9.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指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再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有计划的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安排。

10.土地资产:土地财产中用于生产,经营的那部分土地称之为土地资产。

二、填空1.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情形:答: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有四种情形(1)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城市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2)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城市建筑密谋和建筑容积率极高(3)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的房地产未脱售而空置(4)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居民住房和营业性用房极为紧张2.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答:(1)城市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土地管理总论名词解释汇总

土地管理总论名词解释汇总

土地管理学总论名词解释汇总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在转移的行为,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寻租:指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通过权力等追逐既有生产利润的活动。

或政府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

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与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所确定的各类土地等级。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反应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储备:是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收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未利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农用地内部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属于农用地转用的范畴。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土地。

园地: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树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含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主要是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

其中,有的未利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要求条件下,通过工程或其他措施,可开发成耕地。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尚未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开发可以变为耕地。

在一定条件下,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耕地长期闲置、荒芜就变成了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地通过开发就变成了耕地。

正确理解和把握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贯彻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严禁在禁止开发区开发耕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

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

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是土地科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

土地分类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其理论是建立在类型学基础上。

其分类单位是从区域土地个体单位所具有的相似属性中归纳出来的,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单位级别愈低,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共同性愈少。

建设用地land for construction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是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

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

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

农用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等。

土地管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土地资产:明确了权属关系的土地,简称地产。

土地产权: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总和。

国土资源: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

国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农用地转用:指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简称。

即将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政策类型:土地产权政策、土地使用权政策。

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全国性、区域性的总体还规划,功能:确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如农用地规划,包括农用地的划分、各项生产基地的布局,农业生产组织的区划与各级经营中心的布局,各项用地的内部规划及各项基本建设规划;生产单位内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如仅在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地区范围内,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农、林、牧、渔、工副等各业用地,居民点用地,耕作区、排溉渠系、田间道路网、农田防护林带等。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一种区域概念,保护区内除了基本农田以外,还可能有少量建设用地、废弃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并不全是基本农田。

土地储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权限内,对通过征收、收回、置换,购买等方式取得的土地利用,进行储备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项建设用地的行为。

建设用地的取得方式:征用集体土地(强制性,补偿性);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有限制、无偿、无限期);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市场管理:国家和政府通过土地规划、税收金融和法律等手段对土地市场行为进行规划,以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区别:土地开发侧重于未利用土地,土地复垦侧重于建设中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整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用地进行综合整理。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3)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3)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3)土地管理名词解释48、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49、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50、土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是指有关企业和个人为履行土地复垦义务,在自行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时,向当地政府或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的进行土地复垦的费用。

51、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是指为开垦耕地向非农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收取的包括保护性工作、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工程和生物技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的投资费用。

对占用基本农田收取的耕地开垦费要高于占用一般耕地的耕地开垦费。

53、闲置土地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

54、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费是指向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未按照规定动工建设满一年,不满二年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征收的闲置土地的费用。

55、农业税农业税是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个人,根据其农业收入所征收的税。

习称公粮。

农业税按常年产量计征。

56、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壳中有开采价值、能作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物质,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57、渔业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

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

58、林业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

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59、种植业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

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

土地管理的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的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的名词解释土地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管理涉及到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益分配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土地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土地资源。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愈发凸显,因此保护土地资源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

保护土地资源包括保护土地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和破坏、维护土地的生态功能等。

只有充分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才能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地管理涉及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需求而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配置。

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另外,土地管理与土地权属密切相关。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的归属关系和所有权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权属制度存在差异,土地管理就是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依法对土地进行管理。

土地权属问题涉及到土地的流转、土地的划拨和土地的收回等方面,需要依法进行管理,保证土地的权利合法性和公平性。

基于土地管理的特点和目标,土地评估和土地监管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定价,旨在确定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格。

土地评估的结果可以用于土地交易、土地征收等方面。

土地监管是指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土地利用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不违反相关政策。

土地评估和土地监管的有效实施,有助于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土地管理还涉及到土地利益的分配问题。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土地利益的分配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在土地管理中,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保障土地权益,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不合理占用。

土地利益的合理分配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增强人民群众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名词解释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名词解释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名词解释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名词解释
一、用途管制:是指国家对用地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用以实现国家“和谐、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规划、开发、使用与保护的基本目标,不仅要对土地中每一块用地实行规划的管理,而且要对土地中每一块用地根据其用途进行管理。

二、用地性质:用地性质是用地的质量。

在土地管制中,通常将用地分类为工矿用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林地、园地、湿地等六大类,每类用地具有不同的用地性质。

三、用地等级:用地等级是用地的数量。

在土地管制中,通常按照土地利用功能分为一级到四级,各级用地具有不同的用地等级。

四、用地质量:用地质量是用地价值的体现,也是用地用途与管制的重要依据。

在土地管制中,用地质量根据其综合的环境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来定义,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土地规划管制:土地规划管制是指以国家、省、市及下属行政区划为统一标准,根据国内外、宏观、微观等多方面的资料调查总结,制定的计划性文件,实施对土地利用经济活动的统一约束,规范和指导土地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方式,实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空气、生物、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2)山地多,平地少;(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4)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和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改造等方面的政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

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87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土地统一管理工作。

这表明,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结束了土地长期分散多头管理的体制。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地土管理法》第五条又进—步规定: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这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

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1998年8月19口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资源在一定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生产的食品可养活一定消费水平人口的数量。

土地面积:土地面积是指地球陆地范围内特定区域的全部山地、丘陵、平原等陆地面积和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之和。

我国内陆范围的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特定土地最适于利用方向的基础资料,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为耕地保护服务,可以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去保护最适宜于农业利用的土地;第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税费征收量确定的基础;第四,为科学地确定征地补偿费,承包土地转包的补偿费以及评价土地质量保护效果的好坏等,也应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

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

非农建设用地:非农建设用地是相利于农业建设用地而言的,它是指用于农业之外的一切工程建设以及其它建设设施所占用的土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工矿企业用地、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国防、风景旅游和名胜古迹用地等。

荒地:荒地是指尚未开垦利用或曾开垦而长期荒芜的土地。

可分为生荒地和熟荒地两种。

生荒地亦称“处女地”,指从未利用的土地、熟荒地亦称“撂荒地”,指曾被利用,但由于土地利用措施不当,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因受自然灾害、战乱以及其它原因而荒芜达3年以上的土地。

滩涂:滩涂是指水边泥沙淤积而成的区域,如海滩、河滩、湖滩等。

耕地质量: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

耕地后备资源:耕地后备资源一般是指在—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转化为耕地的非耕地资源。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我国未来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应不断提高。

耕地特殊保护的必要性:保护耕地是小耕地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首先,耕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体表现在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表现在耕地为农村入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我国是有12亿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较少,为1.5亩,只约世界人均值的1/3,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进—步减少。

所以,在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要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出路,也没有退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特殊性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包括土地的生产性利用和非生产性利用。

土地用途:从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以及土地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下所发挥的功能而言,称为土地用途。

土地调查:为了解和认识土地的状况,需要对土地进行的调查为土地调查。

因调查的目的和所需要认识的方面不同,土地调查可分为土地利用调查,土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为了解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方式所进行的调查为土地利用调查。

为了解当前土利用的状况而进行的调查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为了解土地的权属、不同权属土地的位臵、界址、面积、用途和质量等级的调查为地籍调查。

为了解土地的质量而对土地的组成要素,包括地貌、地质、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和区位等情况所进行的调查为土地条件调查。

土地利用详查:由于土地利用概查受比例尺限制,不能满足以生产大队 (村)为单位建立土地统汁登记,不能替换耕地统计数据,不能满足联产承包责任制情况下的农村土地管理要求,所以于1982年开始进行更大比例尺、更详细的土地利用调查。

在农区采用1:1万比例尺。

因之,称为土地利用洋查。

土地利用状况动态监测:由于土地利用状况是随人口的增减、迁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的,为掌握、了解实时实地的土地利用状况,就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状况动态监测。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

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土地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土地利用区: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按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根据本县土地资源特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要求,在上一级规划指导下,将县内土地划分成各个土地利用区。

共9种土地利用区:农业用地区、园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和其它用地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和—定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现状和潜力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用地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下列原则编制: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士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了切实保护耕地,国家把按照——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或一定时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称为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上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色保扩区域。

实行基本农田保护方针:基本农田保护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城市规划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没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是指城市中基础设施和地面建筑已经建成的地区,一般指城市建筑集中连片的市区。

国土规划: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条件制定的全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

国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规划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从地域总体上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关系,协调人口、资源、建设、环境的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分布和地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其主要内容为:确定本地区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布局和步骤:确定人口、生产、城镇的合理布局,明确主要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其相互关系;确定交通、通讯、能源、水源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安排;确定环境治理的目标与对策。

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国家为了获取:卜地的位臵、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用途等信息,建立完整的地籍图、簿册,而按统——的方法、要求和程序实施的——系列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工作措施体系。

宗地:宗地是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

通常,一宗地是一个权利人所拥有或使用的一个地块。

宗地四至:宗地四至是指—宗地四个方位与相邻上地的交接界线。

一般填写四邻的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单位和个人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律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坐落、面积、用途、等级、价格等在专门的簿册上进行登记的一项重要土地行政管理制度,以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土地登记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

初始土地登记:初始土地登记开始时,人民政府要发布公告、通知;说明申请登记的范围、对象和地点。

办理初始土地登记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1)申报; (2)地籍调查;(3)权属审核; (4)注册登记; (5)颁发证书;变更土地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是指初始土地登记以外的土地登记,包括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设定和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的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土地权属:土地权属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

土地他项权利登记业务:土地他项权利是指非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在他人土地上享有的一定权利,或者说是设定在他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上的权利。

目前,在我国设立的土地他项权利主要是指土地抵押权和租赁权。

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土地统计凋查:土地统计调查是指根据拟定的调查方案,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调查单位采集土地及其变化的原始资料的过程。

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变更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权属的变化情况而开展的调查。

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指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中,在地籍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历史记录,包括地籍的簿、册、图件、音像、软盘等文据材料:按其内容可分为:土地调查档案、土地登记档案、土地定级估价档案、土地统计档案、土地监测档案,以及地籍综合档案等。

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指导下,对未利用土地以及废弃的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的、生物的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土地,并加以充分、合理地利用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