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
(一)教学重难点
1.重力产生原因的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这是重力的本质属性。学生对这一点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
2.重力方向的理解:重力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对重力的方向产生误解。
3.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探究: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这是本章节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实例、有趣的故事、直观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让学生明白重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重力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对于重力的深入理解和实验探究,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对重力的产生原因和方向理解不够透彻;在实验操作中,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可能不够熟练;对于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能仅停留在表面认识,未能深入理解其内在联系。
c.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用公式表示?
d.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2.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重力知识点的理解。题目如下: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
第七章力第一节、力2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的概念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心血,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程。
本节课的主题是弹力,我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弹力的存在,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
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难点: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弹力的故事,如“弹簧怪兽”,激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橡皮筋等教具,讲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实践活动:a. 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弹性变形,并记录下来。
b. 让学生用橡皮筋制作弹力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c. 让学生用气球制作弹力球,观察球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难点: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反思本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弹力的现象,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趣、实用的课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活动的设计我选择了弹簧、橡皮筋、气球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具,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体验弹力的存在。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作用,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教学设计
-布置与弹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和体验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现象是跟弹性有关的呢?比如拉伸弹簧、挤压海绵等。这些现象都与一种力有关,那就是弹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弹力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在家中寻找至少三个与弹力相关的现象,观察并记录下来。要求描述现象时,明确指出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可能的大小变化。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求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1.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适当引导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弹力的题目,巩固弹力的计算和应用。
4.结合弹力的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小短文:
-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弹力在科技领域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弹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5.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弹力的科普海报,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计算方法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要求设计新颖,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7章力教学设计
2.利用实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小组合作任务:
-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力的合成或分解问题的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开展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互相提问、解答,共同提高。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请注意以下事项:
1.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及时复习、总结所学知识。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力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对本章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设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实现共同进步。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翻转课堂、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1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知识网络托勒密:地心说人类对行哥白尼:日心说星运动规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律的认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万有引力定律 F=G引力常数的测定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地球质量M=万有引力的理论成就 M=与航天计算天体质量 r=R,M=M=人造地球卫星 M=宇宙航行 G = mmrma第一宇宙速度7.9km/s三个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km/s地三宇宙速度16.7km/s宇宙航行的成就(二)、重点内容讲解计算重力加速度1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可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
G=G =6.67- - =9.8(m/ )=9.8N/kg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m/ 。
这一结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 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处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可得:g’= 又g= ,∴ = ,∴g’= g3 计算任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得:g’= (M’为星球质量,R’卫星球的半径),又g= ,∴ = 。
星体运行的基本公式在宇宙空间,行星和卫星运行所需的向心力,均来自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
因此万有引力即为行星或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因此可的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1 向心力的六个基本公式,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M,行星(或卫星)的圆轨道半径为r,则向心力可以表示为:=G =ma=m =mr =mr =mr =m v。
2 五个比例关系。
利用上述计算关系,可以导出与r相应的比例关系。
向心力: =G ,F∝ ;向心加速度:a=G , a∝ ;线速度:v= ,v∝ ;角速度: = ,∝ ;周期:T=2 ,T∝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学设计7
4.分析实验数据,推导出胡克定律的公式,并进行讲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2.各小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探讨胡克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7章第3节后的练习题,巩固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题目中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改正。
3.针对练习题中的重难点,教师进行讲解和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力、弹簧测力计、胡克定律等知识点。
5.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进取精神,使他们具备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对弹力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2.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尚不熟悉,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和教师指导来掌握。
2.学生分享自己对弹力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弹力”概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本节课的主题是力学,旨在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
通过介绍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并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最后,介绍了力的三要素,让学生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后续的研究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生在研究力学时,可能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法、事例法等方法,结合生活经验来形成正确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如知道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等;以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如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主要探讨了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力的概念和作用。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探索物理学中的道理,同时通过画力的图示来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是力的概念,其中形成力的概念时需要寻求现象的共性,同时需要理解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时安排为1课时。
在新课引入部分,教师通过游戏和观察来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常用性和重要性。
在新课讲解部分,教师首先解释了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然后介绍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最后,通过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水、撑竿跳高等,学生了解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需要修改的地方:1.文章开头应该加上文章的标题。
2.第一段中,“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这句话有重复,需要修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 《弹力》教案 新人教版
弹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
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了解弹簧称的制作原理及作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开展将知识效劳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外表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材分析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等。
学法指导〔1〕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每小组分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学生实验〕用细钢丝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4节 重 力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动手实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心。
3. 重力的大小及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悬挂重物的绳子、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扔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知识讲解:(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3.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知识解释为什么抛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3重力--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3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够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方向,能够描述重力的方向特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 G=mg 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心的概念。
3. 重力的方向特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受到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作用点、方向特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运用教具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地球仪、重锤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方向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重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物体掉落到地面上、为什么抛出去的球会落回地面等。
5. 重心概念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找出物体的重心,如天平实验、砝码实验等,让学生掌握重心的概念和找重心的方法。
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应用:让学生运用公式 G=mg 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1. 重力概念2. 施力物体:地球3. 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物体4. 作用点:重心5. 方向特点:竖直向下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讲述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力。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知道只有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簧的弹力。
2. 概念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
3. 实验演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5. 例题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7. 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8. 作业设计:题目1:解释弹力的概念。
答案: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题目2: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弹力?答案: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题目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答案: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待测力的物体,读取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即可。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掌握较好,但在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时,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在课后进行纠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讨除了弹簧测力计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弹力的大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产生条件是学生理解弹力概念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
要求:提交制作过程和测量结果的图片或视频,并附上简要说明。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在学习弹力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要求:不少于300字,真实反映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成长。
6.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解答和指导,强调重点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至少三个含有弹力现象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a.弹力的计算题。
b.弹力与形变程度、材料种类的关系题。
c.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弹力现象。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学设计7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指导学生提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本章节学习摩擦力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然而,摩擦力作为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效果相对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其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较多,学生需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研究。
7.评价与反思: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如走路、开车、写字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中存在的共同现象,进而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摩擦力的已有认识,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摩擦力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摩擦力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减小摩擦力等。
2.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话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实验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水果、玩具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探究重力的定义:观察地球仪,让孩子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3. 实验演示:利用重力计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用记录本记录。
6.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有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7. 课后拓展:让孩子们思考: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太空中呢?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重力大小的理解仍有困难。
在课后,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定义在引入重力概念时,我选择了提问方式:“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个问题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我接着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力的定义。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7.1力【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弹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
2.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c.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弹力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习题:请学生完成课本中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弹力计算和应用的问题。通过独立完成习题,让学生对弹力的概念、计算和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弹力的变化,加深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4.知识巩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弹力的计算和方向判断。
-例如,给出一个弹簧压缩的情景,让学生计算弹力大小和方向。
-或者,让学生解释某个日常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跳床、撑杆跳高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为切入点,如跳绳、弹簧门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力有什么关系?
2.教学实施: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对生活中弹力现象的观察和感受。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将话题引向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3.教学过程:
a.弹力的定义:介绍弹力的概念,强调弹力是一种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
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
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法建议★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
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法指导★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
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2)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
教师:做完活动后,赢的一方请站起来;同学观察一下,这些同学有什么体征呢?学生:个头较高,身体较壮。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个头较高,身体较壮,侧面反映这个人的一个什么特征?学生:“劲”大。
教师: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劲”大,实质上就是我们物理上的力,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察和讨论下课本上的图片。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学生:起重机,汽车等。
教师:这几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可以通过推、拉、举、压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其他物体能否产生同样的效果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新课讲解1.力是什么教师:结合上面的事例,我们分析下要产生力,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学生:需要两个物体。
教师:而在物理学上,我们把推、拉、举、压等称为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下力是什么?学生:在物理学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两个物体呢?学生: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用力敲桌子,小车的作用,站在滑板上推墙。
通过这些小实验我们发现什么?学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甲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施力(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水、撑高跳高,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我们发现弓、跳板和撑杆发生了形变。
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师:踢球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球由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静止,头球攻门时还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这些都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所以,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下面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学生:发点球、下落的物体撞在地面上、下落的物体越来越快、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乒乓球遇到球拍反弹回来。
4.力的三要素教师: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推门的游戏。
首先在门的同一点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沿方向推门,同学们感觉下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其次在门的同一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沿不同方向推门,发现此时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再次在门的不同点用同样大小的力沿相同方向推门,发现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以上演示实验,我们发现当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会有不同。
教师:物理学上,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教师:在任何科学技术读物中,图都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图往往能够把有关现象或过程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给人的印象有时比文字叙述更清楚。
同样的为了表示力,我们引入了示意图,这样可以很直观明了把力展示出来。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画力的示意图吧。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我们发现了力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教师:物理上我们就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例1.(多选)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B.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用手捏一个空的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排球运动员扣球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2.下列实例中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是()A.紧急刹车B.骑自行车加速前进C.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D.两手用力扳竹条,使其弯曲五、达标测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学案达标测试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力的概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给学生介绍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明白力对生产生活的作用。
弹力——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形变的现象入手从而引出弹性及弹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弹力的概念引出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组成。
弹力是三种基本常见力之一,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知识。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力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
★教法建议★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弹力的概念,认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上节力的作用效果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出弹力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以及它的工作原理,设计实验让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这节知识内容较少,第一块知识弹力熟悉抽象,第二块知识弹簧识测力计简单枯燥,如何吸引学生是关键。
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弹力概念的教学。
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认识弹簧测力计。
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2.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2分钟)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学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个弹簧、一根橡皮筋、一块橡皮泥和一段铜丝。
分别请同学上来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挤压橡皮泥和弯折铜丝。
松手后,观察他们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弹簧和橡皮筋松手后又恢复了原状;橡皮泥和铜丝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类似现象。
学生甲:射箭时箭射出后弓会恢复原状;学生乙:跳水运动运在跳板上起跳后跳板会恢复原状;学生丙:面粉团可以捏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不能够恢复原状。
教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造成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吗?学了这节课之后你们就能够明白了。
【设计意图】从力的效果着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发现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
从而引入对新课的教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35分钟)1.弹力教师:同学们已经观察到了在自然界中有些物体能像橡皮筋一样拉伸后能够恢复原状,这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我们称为弹性;而像橡皮泥一样拉伸后不能够恢复原状的这也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我们称为塑性。
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塑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教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下具有弹性性质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