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评课稿
在老师上课之前,我再读了两遍这首诗,是想着“有备而去”的。无奈,本来就对诗歌不敏感,而对于这篇还带着历史痕迹政治痕迹的诗歌更觉无从下手的样子。
听课之后,发现,哦,原来可以这样巧妙。
课堂分成三个板块——初读诗歌、寻树之影;揣摩诗意,品树之神;融情诵读、咏树之魂。这三个板块之间很明显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既有思维的坡度又有思维的广度。分别用三个问题完成——这棵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在于初步感知整首诗歌。为下面的主体部分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二个问题,“你给这棵树取个什么名字?找出理由。”这个问题串起了对文字、意象的感悟,其中穿插朗读指导。是课堂的重头戏。第三个问题,“作者要写的仅仅是一棵树吗?”这一问完成了主题的拓展与深化。就这样完成了这堂课,完成了对这首诗的解读。
就像是找到了一条合适的线,把那些散落的珠子完美成一件饰品。赏心悦目的样子。
这样巧妙的设计,肯定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这学期,我们学校商讨了不少教研课,我们也在寻求一种合理的方式,给课文一个巧妙的突破点,并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是能找到这么一个点的,然后向纵深处发展,引领学生探寻到意外
的乐趣与美丽。语文本就是很有诗意很有灵性的学科,只待我们巧妙的去发现。一直强调,语文要上出语文的味道,味道来源于诵读来源于赏析来源于感悟,那么,得给学生一个准确而别致的方向,避免琐碎,避免纷繁,也要避免肤浅与简单。所以这样一个突破点,无论是以问题的形式或者其他的形式呈现,所能包涵的内容应该是意蕴丰富的。便是题目所言——简约,而不简单。
当然,这不只是教学流程设计或者有效提问方面的问题,更在于我们备课者心中要有一个底,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再思考这些内容该怎样一点点地呈现出来。
这是这节课在结构方面给我的启示,因为跟我们近来的设想很相近,所以这课听得也觉得特别亲切。
另外,想提提关于文本解读方面的所获。
这堂课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都比较高。在课堂的主体部分,四个学生说出了他们给这棵树所起的名字——奉献之光、理想之树、真性情之树、萌芽的梦想;老师就按他们的说法进行了板书。这四个学生分别从诗歌当中不同的部分说出他们的想法,同时,看得出来,学生们的思维很快被激活了,纷纷说出对这棵树的精神的理解。最后,很自然的提高到,作者写这棵树其实是在歌颂一种胸怀、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等这样的一个层面。
不着痕迹。
我想,这些精彩除了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之外,与老师的点拨引导也应该是分不开的。老师在课堂上显得轻松自然。一些看似随意的问题其实颇具匠心。问题基本上都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追问的,没有固有的顺序,没有生硬的发问。比如,有一段话这样的,
我幻想,有一天,
我能流出奶,流出蜜,
甚至流出香醇的酒,
并且能开出
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香味的
花朵......
胡老师问,这里开出花朵我们知道是为了给世界增添魅力,那么为什么还要“流出奶、流出蜜甚至流出酒呢?”学生说,他要尽可能地奉献自己。师又问,如果你是这棵树,真的能流出奶你将送给谁呢?这下说的很多。胡老师又问,你能从诗歌中找一个对象送出去吗?这种紧扣文本的解读是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孙绍振教授在先前的报告《文本解读的层次与方法》里提出:所谓多元解读,是一定要以一元为基础的。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是脱离了文本的空谈。胡老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这一首诗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这种点拨引导当然是建立在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上。胡晓安在后来的讨论中说到自己对这棵树的理解——纯美之树、流泪的树,人性之树、努力的树,即使倒下也在关照世界的树!颇有高度!所以,他在课堂上能表现出那样胸有成竹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