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添光彩”主题征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家乡添光彩”主题征文

怀念一个叫贾岭的地方

我出生在豫东平原上的一座小镇,它的名字叫贾岭,这里并没有高耸的山头,它只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太阳每天从高大的白杨树上升起,又从西边白杨的剪影下落幕,周而复始,代代相传。

18岁之前,我一直居住在这里,我的祖辈们也像我一样,很少去过更远的地方。镇里有一条被命名为106的国道,南来北往的商旅每天都从此经过,纷扬的尘土埋没了这座小镇,如果外面的世界是一部彩色电影,那么它就是几十年前的黑白影像。

幼年的我不知未来是怎样的,在这里我读完了小学与初中。我曾在七岁的时候去过幼稚园,那时我的父母都还很年轻,春耕秋种,夏忙冬藏,炎热的阳光炙烤着锋芒毕露的的麦穗,冬天的风雪覆盖着安安稳稳的房屋。农民们在四季轮回中打下一颗颗粮食,又在岁月交替中变得黝黑苍老。

大概在十几岁的时候,我知道了镇上一条长长的河流,它从村庄的前方一直延伸到镇子的尽头,几乎贯穿了整个乡镇。人们逐水而居,河流的一边住着我的家人,河流的另一边是我妈妈的老家,后来我的姥爷葬在了河边,一望无际的麦田与他相伴。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外出打工,从前热闹的乡村开始变得安静,男人们背负着一身行李向外走,一条防水产业链由此延伸到全国各地。后来镇里的每个村庄都有了大大小小的包工头,他们是第一批走出去的人,他们带动更多劳力去到更远的地方,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开始变得郁郁葱葱。几十年后,村子里有了高楼,平坦的水泥地纵横交错在每个街道,那些走出去的人,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去年的时候乡镇实行“六村共建”政策,我们村很荣幸的参与其中,从此街道两边灰色的墙壁开始有了色彩,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出现在老家的墙壁上,这个曾经灰色的村镇又一次焕发了生机。多年以前,那条贯穿乡镇的河流开始变得污浊,但是在国家“美丽乡村”战略的引导下,这条河流被整治,如今它变得更加清澈。河流的尽头有一座巨大的坟墓,很多人都认为这里很神秘,不过时间己久,很多故事都己漫灭,如今它的身侧是一个砖瓦场,开采的土块让这条河深不见底,巨大的土堆形成了高耸的凸起,这使得贾岭之“岭”名副其实。我曾无数次来到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拍照,每一次都是不同的心境,沧海桑田之下,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家乡的特产并不多见,惟有醇香的白芝麻让人难忘。芝麻生在夏季,成熟于秋季,无论离家多远的打工者都会在秋收时回到老家帮忙。即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没有任何

机器能够代替人力去收割芝麻,人们经过刀割、捆扎、晾晒、敲打,将一颗颗芝麻收回家中,然后将之压榨成油,本地人最引以自豪的便是家乡的白芝麻。几年前,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中便提到了我们贾岭的白芝麻,虽然是一种商业代言,但是身在全国各地的贾岭人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那些经过辛苦劳动打下的粮食,是外人体会不到的芳香。

除此之外,芝麻叶晒干以后,还可以作为干菜,本地人喜食面条,将之放入素面之中烹饪,自带一种植物的芳香。就像南方的梅干菜一样,芝麻叶之于我们,就是家乡的味道。芝麻榨出的香油伴随着全国各地搞防水的贾岭人,正渐渐的越走越远。

每逢佳节,我都会回到家乡,虽然每年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我依然想念着家乡,这里有我至亲的人,有我熟悉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土地。每当我乘着归来的汽车驶向106国道,熟悉的景色便不断出现在我眼前,街道两旁的陈设一如往昔,沿街的叫卖声、转瞬即逝的母校、匆匆不停的车辆,还有父母头上的一层风霜,都让我忘不了这个地方。

“我为家乡添光彩”主题征文

乡路

——记我眼中四十余年来对外开放对吾乡之影响

贾岭版图上,两条“乡路”交汇,纵横南北,尾接东西。南北106国道。从北京丰台出发,一路向南,跨越江河湖海,穿越丘陵盆地,深入祖国腹地,通连广州。东西345国道,起源上海北翼门户,沿三级阶梯逆向登攀,跨越八省,直抵雪域高原。

乡路,游子归家之路,对外开放之路,亦为吾乡人开眼看世界之路,四十年来的辉煌开放,黄子怀抱志东行,闫汝东启航南下,两条开放包容的乡路,诉说贾岭人令人感怀的岁月沧桑。

一,基础建设之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2019年2月,贾岭镇党委班子走进农村,会聚乡贤,审议50km道路、镇村两级文化广场及村庄乡道绿化建设诸项目, 从镇到村,由政到民,民生工程,日夜兼程。

前溯四月,丹枫迎秋之际,张伟书记多次走镇区东环,视察道路环道体系架构;不到一月,乡村振兴研讨会召开,再次提出六村共建,村庄改造倡议。

古镇大地,热潮涌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落实的关键时期,乡村基础建设,上升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帷幕拉开,新网络电商之路,更推动农业国家优质白芝麻种植基地建设。厕所革命、道路绿化带建设等诸多民生项目走出规划,脱身蓝图,走进日异月新的今日。

借用历史的广镜头去看,更知步步为营,高瞻远瞩。此刻,距离黄锡祯书记响应改革开放之声已四十余载。四十余年来,坚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始终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麦田黄了又绿,地平日出日落,岁月在贾岭大地留下了什么?是41年来贾岭人民从零开始,不断完善乡镇建设,积累对外交流的先进经验,是建设绿水青山家乡,发展自身的胜利成果。

今天,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贾岭人民开放学习的意愿从未如此之真。而我们这些学子沐浴着先辈光辉,才有机会从乡道走出,作为家乡名片,走向祖国大地。

基础设施建设之路,开放的路牌,前行的方向。

二,吸精去粕,反哺故乡之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民消得人憔悴。

为外语系生,益知开放之重,曾处埃及他乡,更添故乡思念,同为开放,阿语国家处战略要地,拥石油黑金,然民怨暴乱,此起彼伏,叙伊战争,饿殍遍野,独我故国故乡繁荣昌盛,对比鲜明,究其根由,盖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心中奉献进取的“乡路”也。

张启的乡路,一条忠于岗位,兢兢业业的为民之路。

身为社保所长,她始终奋战一线,将民生保障落实乡村,我曾有幸在一个夏日见到她为花甲老人办理补贴的情景,更感真实,怎能忘记那些画面细节?那是割舍不断的故乡之近,人民之亲。

闫汝东的乡路,一条务实勤奋,回报家乡的大志之路。

敢于闯荡,弃政从商,游历湖广,纵横沪杭,他凭借一腔热血,递出了贾岭防水之乡的重要名片。功名已成,却不顾盼自雄,回乡助邻是他下一个心愿,于是短短两年,铺路造塘,兴建水厂,家乡建设处处留身影。

家乡崛起,设施为基石,制度是保障,坚持党的领导,自力更生,以图自强,祖国才不会如阿语国家量其物力,讨列强欢心。

三,强基固本,思想强乡之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打磨器物,改良制度,但故乡发展的根本在哪里?寻史访事,发展根本还看人的思想进步,新世纪以来,贾岭镇投资乡村书屋,推动教育普及,从镇入乡,一中二中欣欣向荣,中心麻老各小学百花齐放,种子幼小,或可为大厦脊梁,星星之火,亦可成燎原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