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

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

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古书的注解课件

古书的注解课件

(二)串讲句子大意 1、翻译 按字面直接释义,包括直译和意 译。 ①直译——译文与正文词义对应, 语法结构基本相当。 《尚书· 洛诰》:‚考朕昭子刑, 乃单文祖德。‛苏轼《书传》: ‚考我所以明子之法,乃尽文王 德也。‛
②意译——不拘于正文词义和语
法结构的串讲,目的在于沟通文 意。 《孟子· 尽心上》:‚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赵岐《孟子章 句》:‚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 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仪礼注》、《礼记注》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 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史部方面:‚《史记》三家注‛: 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 裴骃《史记集 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裴松之 《三国志注》
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淮南子· 精神篇》:‚不识天下之 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 者乎?‛高诱注:‚与,耶,辞也。‛ 《孟子·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 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 至之辞。‛
2、实词用法 《礼记· 表记》:‚不自大其事。‛
孔疏:‚大谓夸大。‛这里‚大‛用 为动词。 《左传· 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 于郑庄公。‛杜注:‚以女妻人曰 女。‛ 《史记· 卫世家》:‚繄起死人而肉 白骨也。‛韦昭注:‚是使白骨生肉, 德至厚也。‛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唐
唐文宗
宋仁宗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所谓“脱文”,就是指出古书中脱落文
字的现象。
《诗·周南·桃夭》孔疏:“此云 家人,家犹夫也, 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 当脱‘人’字。”
三 、阅读古书注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古人作注的目的 古人作注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典,因而对作 品的思想的解释难免有错误之处。
2.注意古人作注的习惯
5.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解称笺,是对毛 传有所阐发和补充。 后来一些古书注解称为“笺证”“笺 注”也就是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类型
(二)义疏类 疏 又称“义疏”或“正义”,即疏通其义。 是一种既解释正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是针对“注”而言的。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三)章句类
章句;除了解释字词之外, 主要是串讲文章大意。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四)集解类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 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三国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 集解》。
(五)补注类
补注,即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 包括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 《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 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8.如字 表示按照某字常见的读音来读,相对于变读和改字而是 原文用的是通假字,现在要改成本字读。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释文》:“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也”。 多数情况下,“×,×也”是 在解释词义,有时并不是在解释词义。
《诗·召南·行露》郑笺:“谓媒灼之言 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释文》: “媒,谋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

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

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一、傳注類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

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

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

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

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

二、章句類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

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

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

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

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

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

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

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

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孟子章句》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尚书》注疏
汉 ·孔安国 《尚书孔氏传》
(简称《伪孔传》)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
宋 ·蔡 沈 《书集传》
清 ·阎若璩(qú) 《尚书古文疏证》
清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
返回本章目录
附:《尚书》与注疏-2
西晋末年 秦焚书 西汉初 西汉中期 永嘉之乱
东晋
唐初颁布 《五经正义》
现在
《尚书》 原本 被毁
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传
传注体-传
古注 体例


举例
1.传:zhuàn,传述。
《春秋左氏传》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
经义,故称传。
春秋 ·左丘明
2.秦汉之际的注释多 《毛诗故训传》
称传,传是最早出
西汉 ·毛亨
现的注释体例。
今文《尚书》
29篇
古文《尚书》
45篇
武帝时孔壁 孔安国献书
伪《孔传古文尚书》
58篇
存于十三经中 33篇为旧本原有 25篇为伪作
返回本章目录
附:《诗经》与注疏-1
西汉传诗的
四家
齐人辕固所传- 齐诗 鲁人申培所传- 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 韩诗
今文经学派
东汉后散佚
鲁人毛亨所传- 毛诗 — 古文经学派
毛诗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毛诗笺》
东汉 ·郑玄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释例
毛亨 传
毛亨 传
郑玄 笺 郑玄 笺 郑玄 笺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幻灯⽚1古书的注解⼀、古代注疏簡介⼆、古書注解的體例三、古書注解的內容四、注解術語五、古注閱讀實例幻灯⽚2古代注疏簡介●注解古書的⼯作開始於漢代。

●鄭⽞是漢代最著名的注解家,對《周易》、《⽑詩》等多部經書都作過注解。

●唐代出現了“疏”、“正義”,它不僅注解經書原⽂,還對漢代學者的注釋也作解釋。

●六朝以后,注解的古書的范圍有所擴展。

唐代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作之外,也對其他古書做了注解。

●清代是⼩學發展的⿍盛期,學者幾乎對每⼀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取得極⾼的成就。

幻灯⽚3古書注解的體例● 1.傳注類和義疏類的體例●以《⼗三經注疏》的《⽑詩正義》為例。

● 2.集注、集解類注疏書的體例●以《論語集解》、《孟⼦集注》為例。

● 3.⾳義類書的體例●以《經典釋⽂》為例。

● 4.章句類書的體例●以《孟⼦集注》引鄒⽒“章指”為例。

幻灯⽚4古注的体例·传●1、传(zhuàn)。

本义为传(chuán)递、传述的意思。

引申指解释经义的⽂字,也指对古书字句解释疏通的注释。

●前者如解释《易经》的《易传》,解释《春秋经》的《左传》、《公⽺传》、《⾕梁传》等,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的思想内容,或是叙述事件的原委(如《左传》),或是对“微⾔⼤义”的阐发解说(如公⽺、⾕梁⼆传)。

幻灯⽚5古注的体例·传●后者如西汉⽑亨的《⽑诗故训传》,它是以语⾔⽂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的注解形式。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使为《离骚》传。

”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诗传》。

”《⽑诗正义·关雎》“诂训传”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可见,传是注解的⼀种形式,讲古书注解,主要指后⼀类书。

幻灯⽚6古注的体例·注●注,本义为灌注,引申为传注、注释。

《说⽂·⽔部》:“注,灌也。

”段⽟裁注:“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注。

”唐贾公彦《仪礼·⼠冠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之注物也。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三)注
•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而称“注”。
• 注,流注、注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 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 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四)疏
•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 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
• ⑤儒家七十子之徒,于先秦古书多有注解.
•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 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 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 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 《礼记》、《孟子》、《老子》之属,七十子之徒所论。”
孔颖达经学成就
•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 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 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 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 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 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 程。 • 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 学家。
(六)章句
•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 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 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 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 如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 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后注: •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 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三)常用的注音术语 读曰,读为: 1、读曰,读为: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郑玄注:"时读曰莳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2、读若,读如: 读若,读如: 又重之以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霾读若埋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逍遥游》)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如字: 3、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 大学》 记·大学》) 大学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 好好 呼报反,下如字。 呼报反,下如字。
• 练习: 练习: 写出下列几部典籍的注疏者 诗经》 《诗经》:汉 传,汉 笺,唐 集解, 论语》 《论语》魏 集解,宋 疏。 左传》 等正义。 《左传》晋 注,唐 等正义。 孟子》 《孟子》汉 注,宋 疏。
等正义。 等正义。
• 三、古注的基本体例 1."传":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传 :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广义: 注解” 广义:“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2.“笺”: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3.正义(义、疏):串讲文意 ):串讲文意 .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4.章句: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章句: 章句 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古书的注解-讲解[优质PPT]

古书的注解-讲解[优质PPT]
稷麦菽也。”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 后面,相当于“……的样子”。
例:《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 注:“泠然,轻妙之貌。” 4、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 例:《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 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 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秦:先秦著作中多有注释
杂夹文中。 如:
(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 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 兑,说也。”
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郭 象 《庄子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 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颜师古 《汉书集注》
(4)古注的中落——宋、元、明
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 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 古书的注解(上)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 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 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 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一、古书注解的概念
• 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 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第二,两汉时期为古书注解盛行的第一个高潮,儒家各 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代表人物:东汉· 郑玄 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 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 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的注释。但各种名 称就其本义而言,也略有差别,简述如下。
(一)传
•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 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 • • • 例如 “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 《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也称“传”,
(七)集解、集注、集释
• 此三者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 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 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 • • • 如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 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
十 三 经 注 疏
• 南宋时人们把汉代毛亨郑玄,魏晋魏王弼、韩康 伯的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 勛的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 疏》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發展一、漢代漢代是訓詁學形成的時期。

《漢書·藝文志》:“魯申公爲《詩》訓詁,而齊轅固生、燕韓生皆爲之傳,……三家皆列於學官。

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

”現存最早的訓詁著作是毛亨的《毛詩故訓傳》,也稱《毛詩》或《毛傳》。

孔安國《尚書孔氏傳》趙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辭章句》鄭玄《毛詩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高誘《戰國策注》、《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劉歆、鄭衆、賈逵、馬融、應劭、服虔二、魏晉南北朝注書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並出現了“義疏體”和“集解體”兩種新的注解體例。

何晏《論語集解》杜預《春秋左傳集解》王弼《周易注》]、《老子注》郭璞《爾雅注》郭象《莊子注》裴松之《三國志注》裴駰《史記集解》三、唐代唐太宗詔令孔穎達、顔師古等人撰成《五經正義》,包括《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傳》。

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顔師古《漢書注》李善《文選注》成玄英《莊子疏》陸德明《經典釋文》四、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詩集傳》、《周易本義》、《楚辭集注》洪興祖《楚辭補注》五、清代清代小學昌盛,在古書注解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

其注釋水平高、範圍廣泛、注家輩出,不可枚舉。

《清人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群經平議》、《諸子平議》熟記:十三經注疏書名、著者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史記三家注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唐·顔師古《漢書注》唐·李賢等《後漢書注》南朝宋·裴松之《三國志注》東漢·王弼《老子注》晉·郭象《莊子注》唐·成玄英《莊子疏》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唐·李善《文選注》第二節古書註解的類型與體例一、古注的類型1.傳《説文·人部》:“傳,遽也。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1、傳注體 、
1.1詁、訓 詁 1.2傳612 傳 《說文》:“傳,遽也。”段玉裁注: “傳者,今之驛馬。” 1.3注 注 《說文》:“注,灌也。”用在注釋古書 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暢通明曉。 1.4箋612 箋
《說文》:“箋,表識書也。”
1.1詁、訓 詁
唐孔穎達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 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 告人也。”(《詩•周南•關雎》疏)。 清馬瑞辰認為:“單詞則為詁,重言則為 訓。詁是就其字之義旨而證明之,訓則兼 其言之比興而訓道之。此詁與訓之辨也。”
(三)闡釋語法
1、詞法 、 1.1注釋虛詞 注釋虛詞 1.1.1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1.1.2區分虛詞具體用法 區分虛詞具體用法 1.1.3比較分析虛詞用法的細微差別 比較分析虛詞用法的細微差別 1.2實詞用法分析 實詞用法分析 2、句法 、 2.1對句讀的分析 對句讀的分析 2.1.1明注 明注 2.1.2暗注 暗注 2.2對句式的分析 對句式的分析 2.2.1語序變異的分析 語序變異的分析 2.2.2省略 省略
1.2.2指出修辭手法,點明句子的言外之意 指出修辭手法, 指出修辭手法 • (19)牂羊墳首,三星在罶。(《詩·小雅 苕之華》)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 《 小雅 苕之華》 小雅·苕之華 牂羊墳首 毛傳: 牂羊, 牝羊也。 大也。 毛傳 : “ 牂羊 , 牝羊也 。 墳 , 大也 。 罶 , 曲梁 寡婦之笱也。 牂羊墳首, 言無是道也。 也 , 寡婦之笱也 。 牂羊墳首 , 言無是道也 。 三 星在罶, 言不可久也。 鄭箋:“‘無是道 無是道’ 星在罶 , 言不可久也 。 ” 鄭箋 : “‘ 無是道 ’ 喻周已衰, 求其復興不可得也。 不可久’ 者 , 喻周已衰 , 求其復興不可得也 。 ‘ 不可久 ’ 喻周將亡, 如心星之光耀見於魚笱之中, 者 , 喻周將亡 , 如心星之光耀見於魚笱之中 , 其去須臾也。 其去須臾也。”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2.1对句读的分析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
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
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之而不反,谓之大成。”
2.1.1明注
• (44)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 (《周礼 •天官 •宫正》)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 ‘禁凡邦之事跸’。” • (45) 昔赵衰以壶飨从径,馁而弗食。 (《左传 • 僖公二十 五年》) 《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 ‘径’为‘经’,连下句。” • (46)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 犀革裹之。(《左传•庄公十二年》)孔疏:“断‘以赂’ 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 (47)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 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注:“不知 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左传 • 昭公三年》) 音义: “吾弗知,绝句。”
• 《诗 · 周南 · 关睢 · 郑氏笺》释文:“《字林》云: ‘笺,表也,识也。’按,郑《六艺论》云 ‘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 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 · 周南 · 关雎》 “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 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 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 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 故谓之注。”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 训。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 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
• 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 其义也。”
• 《 汉 书 ·古 今 人 表 》“ 传 曰 ……” 注:“师古曰:传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古文的意境和美感。
语法分析
定义
语法分析是对古汉语语法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句子结构、 词序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语法规律。
方法
运用语法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句子结构、词序进行 归纳和分类。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语法结构,解决阅读中的句法障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宋代的注解
《四书章句集注》
对《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的注解,由朱熹
所著,主要解释义理和考据。
《资治通鉴音注》
对《资治通鉴》的注解,由司马 光所著,主要解释史实和地名。
《九经解》
对九部儒家经典的注解,由欧阳 修等所著,主要解释文义和考据。
明清的注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01
对四库全书的提要和评价,由纪晓岚等所著,主要评价书籍的
新技术的应用与影响
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应用于古书注解领域。这些技术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古书注解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影响分析
新技术应用对古书注解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 的质量和效率,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便利;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 致一些传统方法的丧失,需要合理平衡新旧方法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运用现代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字、 词进行语义、语音、语用等方面的分析。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中的语义,解决阅读中的语言障碍。
音韵研究
定义
音韵研究是对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韵脚、 声调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音韵规律。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第三,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 例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
句中的“加”作何解释?
• 查《辞源》(修订本)有“增加;超越;侵凌;施于、安 放;担任”五个义项。《辞海》(修订本)列八个义项, 比《辞源》多了“算法之一;戴上;施及”三个义项。但 所有这些义项用在“不敢加也”句里,哪一个也不合适。 倒是杜预在这句话下的注解为我们解决了难题。 • 杜注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意思是说:
注》,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 子疏》,李善的《文选注》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 骃的《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大体说来,《集解》以征引广博为长, 《索隐》以探幽发微为胜,《正义》以释地理著称。李善《文选注》详于对原文
典故源和词语出处的考释,受到后人推崇。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古注可以分为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 人注,简称古注。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例如我们读《礼记· 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下的一段注疏,就
可以详细了解古代打猎的具体做法和古人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具体规定; 读《左传· 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于是乎用之”下的注疏, 可以了解古代藏冰的制度以及冰的多种用途;
对神灵的祝辞,不敢把小的祭品(牺牲玉帛)说成大的, 差的说成好的,一定按实情报告。杜注虽然没有直接告诉 我们“加”当什么讲,但他的说解已经说明“加”是谎报 的意思。杜预的注解是有根据的。《说文》:“加,语相 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诬下曰‘加也’, 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与编排体例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齐鲁韩三家从西晋到宋先后失 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 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 “毛诗”流传下来,现存《诗 经》是毛氏所传的本子,故又 称《毛诗》。郑玄作笺、孔颖 达作疏,就成了《毛诗正义》。
孔安国:西汉鲁人,孔子十一代孙。 西汉经学家。据传,汉鲁恭王扩建 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 《尚书》,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 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 即《尚书传》。司马迁研究《尧 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 请教。
贾公彦:唐人。官至太常博士。著 《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均流 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士勋:唐人,著《春秋谷梁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此外,张守节著《史记正义》, 司马贞著《史记索隐》,唐代 李善《文选注》,给梁萧统编 撰的《文选》作注,影响较大。
儒学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流派 众多。各派之间纷争异常,甚至有水 火不容之势。因此,五经越解越不明, 越讲越糊涂。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 行方便,从其所好。这样就给后生学 习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的 乱世,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 后,特别是实行科举取才以后,没有 一个统一的教材和标准,势必给教育 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五)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清代四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 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 严厉的思想禁制,大兴文字狱,因 此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里以 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 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清代训诂学,名家辈出(有师徒关 系的,如戴震与段玉裁、王念孙; 有父子关系的,如王念孙与王引之; 有兄弟关系的,如王先谦与王先慎, 二者是湖南长沙人,等),著述繁 多。清儒反对宋人的空疏义理学风, 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 学风。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 六、讀曰、讀為 一般是用本字來說明通假字,點明通假現象。 段玉裁《說文注》:“凡傳注言‘讀為’者, 皆易其字也。又:“‘讀為’亦言‘讀曰’。” 《莊子· 逍遙遊》:“而禦六氣之辯。”郭慶藩 注:“辯讀為變。” 《書· 堯典》:“播時百穀。”鄭玄注:“時讀 曰蒔。” 【按】◇集解 鄭玄曰:“時,讀曰蒔。”□正 義 稷,農官也。播時謂順四時而種百穀。
第三節 舊注的體例
注的本義是灌注。古代經書多難懂,好象 水道阻塞,必須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對 經文的解釋也叫做注。古注就其特點而言, 主要可以分為傳、箋、章句、集解、疏五 類。
一、傳 解說經文字詞、闡明其大義的注解。古人把儒 家的重要文獻叫做“經”,把解釋經書的著作叫 做“傳”。 如孔子著《春秋》,後人寫書解釋《春秋》者, 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 梁傳》。另外依照經書文字逐字逐句進行解釋的, 也稱作傳。如西漢魯人毛亨的《毛詩傳》: 《詩·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毛傳》:“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 猶為闇昧之行。”
邢 昺 雅疏》 孫 奭 陸德明 楊 倞 尹知章 張守節 司馬貞 裴 駰 顏師古 李 善
《論語疏》、《孝經疏》、《爾 《孟子疏》 《經典釋文》 《荀子注》 (liàng) 《管子注》 《史記正義》 《史記索隱》 《史記集解》 (《史記》三家注) 《漢書集注》 《文選注》
四、注釋的中落——宋、元、明
• 四、猶 用“猶”注釋的詞和被注釋的詞意義並不完 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語境中意義相通。“猶”可 譯為“等於、等於說”等。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漢人作注云 ‘猶’者,皆義隔而通之。” 《詩經· 魏風· 伐檀》:“置之河之側兮。” 毛傳:“側,猶涯也。” 《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趙岐注:“老,猶敬也; 幼猶愛也。” 《詩經· 豳風· 鴟鴞》:“鴟(chī)鴞(xiāo)鴟 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鄭箋:“室,猶巢 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 1、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 2、古注,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 3、古注今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 4、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一)汉代的古书注释 ❖(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三)唐代的古书注释 ❖(四)宋代的古书注释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 3、注释体式 读书札记 4、注释特点 (1)清儒直承汉学,重字义训诂和名物考据 (2)清代因为古音研究的成就而传统语言学 发达,由此全面整理注释古籍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 (一)传注类 ❖ (二)章句类 ❖ (三)义疏类 ❖ (四)集解类 ❖ (五)音义类
(一)传注类
❖ 1、诂、训 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 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训”。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 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 《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 训诂》等等。
❖ 2、传 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一)体式 章句、传注
(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 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 释;小学著作。
❖ 2、注家注本 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 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 《史记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裴松 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 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刘孝 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 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 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 眩。
(四)集解类
❖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 种注释。
(五)音义类
❖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有音训、音诂、 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 陆德明的《经典释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 作。
❖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 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 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 释义。
毛传 “无礼义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 “仪”解释为“礼仪”。
3、辨析同义词
《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 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 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 人相对。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4、注释虚词
《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 舟战之器。”孙诒让注:“焉犹于是也。” 就是对虚词“焉”的注释。
(一)汉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 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 2、注家注本 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郑玄 毛亭《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 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尚书 传》,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 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 秋注》。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 (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 证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 2、注家注本 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 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宝楠《论语正 义》,焦循《孟子正义》,梁玉绳《史记志疑》, 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庄子集解》,《荀 子集解》、《汉书补注》,郭庆藩《庄子集释》、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 《墨子间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 《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读 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三)唐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 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 注》,成玄英《庄子疏》,李善《文选注》 等。
(三)唐代的古书注释
❖ 3、注释体式 (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诏更裁,定 名曰正”,所以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的产生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
❖ 4、笺 是表识的意思。名称始于郑玄。郑玄有 《毛诗笺》 笺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 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 不同看法。
(二)章句类
❖ 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 意思。 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 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三)义疏类
❖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 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 4、唐代义疏的特点 (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 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2)唐疏 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四)宋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 2、注家注本
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 集注》 ❖ 3、注释特点 (1)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 (2)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 力阐述义理;其治经多讲义理
(二)串讲文句大意。
❖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 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 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 人年易老也。”
四、古注的内容
❖ (一)解释词义 ❖ (二)串讲文句大意 ❖ (三)正字注音 ❖ (四)分析篇章 ❖ (五)补证史实 ❖ (六)指明典故出处 ❖ (七)说明名物制度
(一)解释词义
1、直接释词 《诗经·邶风·新台》中的毛传:“泚,鲜明貌;
沵沵,盛貌。”郑笺:“鲜,善也。” 2、串讲中释词 《诗经·鄘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 3、注释体式 (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 “义疏”体式。 (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
❖ 4、注释特点 魏晋时期北方注经守东汉经师家法,重训诂 章句;南方注好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 大谈性命哲理。 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大兴。儒生注书 开始采用一种既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 “义疏”由此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