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鉴赏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拓展知识视野:通过登临诗群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激发创新思维:通过诗歌的创作和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
强调情感体验:通过 登临诗的阅读,引导 学生深入体验诗中情 感,理解作者的人生 感悟。
培养审美意识:通 过欣赏登临诗的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 识,提升其人生境 界。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背景、诗人介绍等
音频资料:播放诗歌朗诵,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
课堂氛围:评估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和讨论。
思维深度: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是否深入,能否提出有见地的观 点。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清晰地 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提交率:统计学生提交作业的比例,反映学生参与度。
作业正确率:统计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程度。
YOUR LOGO
登临诗群诗阅读 教学设计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X-XX
登临诗群诗文特 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步骤设计 教学评价与反馈
登临诗群诗文特点
登高望远的意境
添加标题
登高望远是登临诗群诗文的重要特点,通过描绘高山、远景等自然景观, 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登临诗鉴赏PPT课件

登临诗鉴赏PPT课件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8
感情六: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或是登临诗的最高境界,将个人
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舒展
怀抱、怀古论今。如李煜《相见欢·无言
独上西楼》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9
登临诗主题:
• 1、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 2、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 3、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 4、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 5、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 6、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白日依山尽,
闻说鸡鸣见日升。
黄河入海流。
不畏浮云遮望眼,
欲穷千里目,
只缘身在最高层。
更上里层楼。
.
7
感情五: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登高的过程,是征
服的过程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如林则徐幼年佳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 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
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
点,全面赏析。
.
13
与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5
感情三: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登临诗词鉴赏PPT课件

登临诗词鉴赏PPT课件
一个接点 三条线索(主题思想)
(一)一个接点
找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 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 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 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三条线索(主题思想)
怀古诗中透露的作者的情感线索无外乎三条:
怀人伤己 吊古讽今 理性反思
1、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 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 ,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 种。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 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 ,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连接点: 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苏轼和周郎 周瑜:英才年少而令“强虏灰飞烟灭” 自己: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已过不惑却 “心在天山”,身老黄州。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间如梦”的感 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 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 冷静的思考。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 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 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 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登临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够分析和评价登临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3. 能够欣赏并理解经典登临诗的内涵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登临诗的定义和分类。

2. 登临诗的主要代表作品。

3. 登临诗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美丽的山景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兴趣。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山的印象和感受,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步骤二:讲解(15分钟)1. 展示登临诗的定义和分类,解释登临诗的来历和发展。

2. 介绍登临诗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杜甫的《望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

3. 分析登临诗的艺术特点,如描写山水的生动形象、表达诗人内心感受的深刻性等。

4. 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经典登临诗的内涵和意义。

步骤三:活动一(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首登临诗进行朗读和讨论。

要求学生通过诗歌朗读展示出诗歌的情感和节奏,同时进行文本分析讨论。

指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方式,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步骤四:活动二(25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以小组形式设计和创作一首登临诗。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山的感受和想象,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同时鼓励他们展示个人的情感和创造力。

步骤五:展示与评价(1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朗读和分享他们所创作的登临诗。

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引导,学生能够对登临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朗读和创作登临诗,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和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设计综合了知识传授、个人创作和互动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群文阅读之登临诗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之登临诗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之登临诗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群文阅读之登临诗教学设计参赛教师:李春发单位:茚旺高中参赛序号:2参赛课题:群文阅读之登临诗一、教学目标1、回顾旧课文《望岳》,初步探究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规律2、举一反三,同步学习高中课文《登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进行规律性概括3、通过探究分析和总结,掌握学习登临诗词较为全面可行的方法4、迁移运用,将所学知识延伸至课外,实现登临诗词群文阅读实践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组群诗词中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规律探索2、难点: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利用课内知识、技能实现课外同类型诗歌的群文阅读实践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一、导入语南朝(梁)时期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说过这样的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在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创作的作品中规律性地呈现这么一件事:主人公登到一个高的地方,然后望远、深思……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群文阅读的主题——登临诗词二、组群课文展示1、杜甫《望岳》八年级(上)2、杜甫《登高》高中必修3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高中选修三、回顾学习旧课文《望岳》1、朗读《望岳》2、思考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有哪些意象(云、鸟、绝顶、众山等)(2)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雄伟磅礴、雄浑壮观)(3)用了什么手法(情景交融、夸张、直抒胸臆)(4)表达了什么感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不惧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壮志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自信而乐观)四、初步总结规律1、登临对象:山顶(高于地面的地方)2、选用意象:云鸟(眼前景象)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一般)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般)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五、同步学习课文《登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诵读这两首诗(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两首诗中分别选用哪些意象?(2)这两首诗分别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3)这两首诗分别用了什么手法?(4)这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示例:《登高》1、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霜鬓酒杯2、意境:悲凉萧瑟开阔3、手法:动静视听情景直抒胸臆4、情感:忧国伤时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示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意象:楼大荒海天风芙蓉薜荔墙栏杆树江2、意境:辽阔荒凉3、手法:借景抒情动静直抒胸臆4、情感:被贬异地的感伤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对政敌的抨击六、探究规律1、登临对象:山台楼阁……(高)2、选用意象:云鸟山水树木……(眼前事物)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悲凉……(与情感相关)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典故……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羁旅愁苦思乡念家忧国忧民【补充提示】1、登临诗词,有的在题目中可见标志,如“登”,但有的没有标志2、登临诗词,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能与其他类别有交叉,比如闺怨诗词、羁旅诗词等3、登临诗词,意象选取、意境营造、手法运用、情感表达等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又不尽相同,需灵活对待七、展示课文中的登临诗词(作者和标题)1、初中课文:曹操《观沧海》杜甫《望岳》崔颢《黄鹤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安石《登飞来峰》杜甫《登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高中课文:杜甫《登高》杜甫《登岳阳楼》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八、作业设计读下面两首诗词,从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尝试赏析。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四、学习目标确定: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简约美,体悟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分析,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完成知识迁移,阅读更多的登临诗作,学会鉴赏登临诗作,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三、教学反思:
在最初选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是想逐渐消除学生对古诗鉴赏题的畏惧之心,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选这两首诗作为依托点,来探究登临这一题材诗作的鉴赏规律,让学生明白这类诗作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给他们鉴赏登临诗作提供一个抓手。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个规律之后,遇到这类诗词不再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彩多姿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4.艺术手法:
5.情感表达:
根据《望岳》一诗的分析,初步概括登临诗的鉴赏规律
1.登临对象:山
2.选用意象:云鸟山顶众山
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
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夸张
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意识,增强学生鉴赏诗词的信心。
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鉴赏新诗《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补充完善登临诗词鉴赏规律内容。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登临诗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登临诗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登临诗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登临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2. 能够品味登临诗中的山水意境和情感表达;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登临诗。

教学准备:1. 登临诗的示范材料,如杜甫的《望岳》;2. 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如韵律、修辞手法等;3. 展示授课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在课堂上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发学生对山水的思考和想象,进而引出登临诗这一题材。

分享:教师介绍登临诗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是诗人在登临名山或高楼之际抒发情感、寄托思想的作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登临诗的内涵,教师可以展示几首经典的登临诗,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陆游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等。

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解读诗歌中的山水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理解:教师以杜甫的《望岳》为例,详细讲解诗歌内容和韵律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登临诗的写作技巧。

教师可以分段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第一节中的“岱宗”和“东皇”,第二节中的“泾渭”和“宣城”,通过对具体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和山水意境的描绘。

创作: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仿照登临诗的写作方式,以自己喜欢的山峰或高楼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帮助学生展开创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提示,如关注自然景观的细节、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等。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登临诗写在纸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评互鉴,对同学们的诗歌进行评价和赏析,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分享。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登临诗是一种具有特殊情感和山水意境的诗歌形式,通过学习和创作登临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诗歌流派进行探究,如田园诗、咏史诗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艺术欣赏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登临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登临词二首8粤教版课件

登临词二首8粤教版课件
儒、释、道三教融合
唐代中晚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 势逐渐加强,登临词二首也深受其影 响,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 思考。
个人背景
诗人身世
登临词二首的作者身处唐代中晚期,历经了社会的沧桑巨变,其身世之感融入 诗中,使得诗歌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诗人性格
诗人性格豁达开朗,面对困境仍能保持乐观心态,这种性格特点也在登临词二 首中得以体现,使得诗歌在抒发忧愁之情的同时,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02
登临词二首的诗词解析
诗词内容解析
《登高》内容解析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作者登高远眺的场景,通过景色的描绘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感慨。其中,“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写出了秋天的凄清和萧瑟,表 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落寞。
《登鹳雀楼》内容解析
这首诗则通过描写登楼所见,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作者 的豪情壮志。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句,写 出了大自然的恢弘和壮美,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诗词语言特色解析
《登高》语言特色解析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生动,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运用了平 仄和韵律的技巧,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
《登鹳雀楼》语言特色解析
这首诗的语言则更加豪放、奔放,通过运用大量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比喻手法,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 负。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频、视频资料
播放、作业提交 等。
教学评价与反馈
要点一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要点二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评价与反馈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登临诗群诗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解析这些诗歌,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套针对中学生的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登临诗群诗的背景和特点;2. 能够独立阅读、理解并解析登临诗群诗;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登临诗群诗的背景介绍a. 登临诗群诗的定义和起源;b. 登临诗群诗的地位和影响;c. 登临诗群诗的特点和题材。

2. 登临诗群诗的阅读与分析a. 教师提供一首典型的登临诗群诗,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情;b. 学生独立阅读其他登临诗群诗,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意象以及情感表达;c.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3. 登临诗群诗的创作a.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登临诗群诗;b. 学生交换彼此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修改;c. 学生在班级中朗读和分享自己的登临诗群诗。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登临诗群诗的背景和特点。

2. 互动讨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创作,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4. 个别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创作进行个别指导和鼓励。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2. 作业评价:学生完成的阅读和创作作业的质量和创造性。

3.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在班级中朗读和分享自己的登临诗群诗。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提供登临诗群诗的相关背景和阅读分析内容的课件。

2. 登临诗群诗选本:提供经典的登临诗群诗,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3. 互联网资源:提供登临诗群诗的在线阅读和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七、教学扩展1. 诗歌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在登临诗群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登临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登临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登临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桂枝香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

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

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

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

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据词意所加。

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

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

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

(主旨)上片写景。

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目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绘,纯属自然景观。

“似练”、“如簇”,很简括,也非常形象。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写动景。

写出了人的活动,侧重于人文因素的描写。

“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

残阳、西风,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整个景象的氛围以悲情为基调,与下片中的“悲恨相续”相呼应。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1《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1《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登临诗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21 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两首古诗。

本单元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中,体会寄寓的情思和抒发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第五单元导语中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登幽州台歌》诗人陈子昂是唐代具有政治才能的文人,却怀才不遇,进言不被采用还遭贬职,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面对悠悠天地感慨人生的短暂渺小,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悲愤。

《登飞来峰》诗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作此诗时诗人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登上飞来峰山应天塔最高层,面对眼前之景,兴怀赋诗,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艰难险阻的豪情壮志。

王安石48岁任宰相后上书皇帝改革变法,遇到了司马光等人的阻挠,但是他毫不畏惧,坚决与之斗争。

这种精神从这首诗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登高而赋的经典之作,同样是登高而赋,因描写地点、景物和创作背景的不同,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却大相径庭。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之美;对比品读不同诗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置身诗境,发挥联想和想象演读画面;同时联系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感所思的不同,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提升诗歌品悟的能力和鉴赏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文章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中,体会寄寓的情思和抒发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与积累,已经对诗歌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的领悟力,但想象力的发掘与情感领悟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

同时文本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不熟悉,不能真正感受诗文中地点及景物与情感的联系,对此补充诗人及背景资料,由教师引导,将学生独立思考和生生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学设计力求有所突破,从对比品读的角度,分析景物及情感,以读促解,边读边悟,对学生的品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难度;同时利用微写作学以致用,将诗歌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结合,对于诗文的深刻哲思的感悟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反复品读。

第21课《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教案)

第21课《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鉴赏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登临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登临诗的价值、分析其艺术魅力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临诗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鉴赏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登临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欣赏古诗时能够运用所学,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境。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们自己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吸收和理解了课程要点。从他们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登临诗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仍有少数学生显得有些迷茫。我需要反思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鉴赏技巧的运用: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运用所学鉴赏技巧来分析古诗文,如:
-识别并分析两首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悠悠”、“涕下”、“浮云”、“最高层”等;
-识别并解读诗中的意象,如“幽州台”、“飞来峰”等自然景观在诗中的作用;
-分析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2.教学难点
-情感理解与共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家国情怀和历史感的把握。难点包括: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通过讨论和实验操作,不仅加深了对登临诗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鉴赏技巧应用到实际分析中去。不过,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缺乏自信。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登临词二首 教案

.登临词二首 教案

.登临词二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课文剖析(18.登临词二首)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萧索。

故国,这里指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天气初肃,意谓秋天到来了。

肃,肃杀,萧索。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

“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点化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澄江静如练”的句子。

江,指长江。

练,白色的绸带子。

簇(cù),箭头,形容山的峭拔。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酒旗斜矗(chù),酒旗斜插着。

酒旗,酒楼上所悬挂的布招帘。

矗,直立。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妍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彩舟,船的美称。

南京西南的长江中有白鹭洲,作者在此联想为白鹭鸟起飞。

以上几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

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 上片:描述景物虚实结合,浓淡相宜,视角有远有近,为下片的个人咏叹埋下伏笔。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

“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登临诗群诗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诗教学设计

说教法
2022版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通过设计 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 我决定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和创造性思维来理解诗歌。
2.多样朗读法:将朗读与品析相互交织,可以形成 诗意的课堂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又兼顾学生的主体地 位。
《登幽州台歌》
“怆然”是非常的样子,不是诗人见不到圣君, 陈子昂也想表现贤明的君主看不到自己,表现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伤感,还有“独”,他看浩渺的天地, 他觉得身边没有人理解,他很孤独,把渺小的自己 放到广阔的天地中,这样更能显示出他的孤独。是 啊,这个“独”里还包括哪些情感?无奈、期待、 伤感。

说话。 就是重拾信心的过程。就是看到未来的过程。
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发豪情壮志的过
程。就是走向乐观旷达的过程。……
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今天学习登临诗,我们领略了 高远宏大的气象,结识了遥隔一千多年的诗 人,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像这些诗人一样, 登高望远,胸怀天下,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品叁 Nhomakorabea读感




体悟情感
请大家从每首诗找出一个表现诗人情感的字词。请问 你从哪一个字或者词,触摸到了诗人的内心?
《望岳》 《登飞来峰》
“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表明 诗人不畏惧困难,山的高突出志向的 远大。 《登飞来峰》中的“不畏”说明作者 不怕,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 也就是不怕前进路上遇到的困难。
谢谢观看

1 说教材
2 说学情
3 说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选修《登临词二首》课件

选修《登临词二首》课件
千古凭高对 此 漫嗟荣辱
总领下片词意
用典:南北朝陈朝 亡国之君陈叔宝
人们登高吊古, 只是空叹兴亡
三、朗读:下片怀古,抒发感概
六朝旧事随 历史教训至今还没有引
流水
起当朝者应有的警惕
但寒烟衰草 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 曲
借景抒情:抒 发悲叹之情
化用:再不醒 悟,必然重蹈
六朝的覆辙
·
念 奴 娇
登 多 陈景 亮楼
陈亮
陈亮(1143一1194),字同甫 (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 属浙江)人。学者称之为龙川先 生。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 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 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 赴任就去世了。他为人才气超迈, 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思 想出入于王霸之间,
策略。他的《戊申再上孝宗皇帝
书》说:“京口连冈三面,而大
江横陈,江傍极目千里,其势大
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
也。天岂使南方自限于一江之表 而不使与中国而为一哉?”这就 是此词的写作背景。
一、朗读课文,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 的登临词。写景、怀古都为议论 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 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 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
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 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 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 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 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 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 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词, 所作不多,但不受前人绮靡风气 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
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 的题目。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 据词意所加。但从词作的实际 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这 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 伤今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 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 熙宁年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1)疾风骤雨 (2)承上启下 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 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 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 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 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感情二: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借广阔之景聊 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通过广袤无垠的时空 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 待等复杂情感。
登临诗主题:
• 1、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 2、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 3、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 4、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 5、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 6、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登临诗常用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1.用典 • 2.对比、烘托(衬托)、渲染 • 3.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 4.虚实相生、想象、联想 • 5.视觉效果:仰观、俯瞰、远观、近看等 • 6.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 7.夸张、比喻 • 8.拟人、拟物
与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感情三: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 拜,对生命激《情观的沧释海放》和(燃曹烧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感情四: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登高则心胸开阔,明理致知,脱尽尘垢 ,忘凡超俗,理性冷静,感悟生活,哲理人生。 经过登临的过程, 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 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
《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鹳雀楼》(王之涣)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 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 点,全面赏析。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登临诗鉴赏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感?
同是登临者, 不同是胸怀。 须论世、知人。
论世——时代背景
知人——生平事迹、 思想文化。
感情一: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 所见愈生别情。尽管登高并不 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踪影,但 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着落 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情六: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或是登临诗的最高境界,将个人 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舒展 怀抱、怀古论今。如李煜《相见欢·无言 独上西楼》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飞来山升。
黄河入海流。
不畏浮云遮望眼,
欲穷千里目,
只缘身在最高层。
更上里层楼。
感情五: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登高的过程,是征 服的过程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如林则徐幼年佳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练习:(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微雨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 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1分 )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 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 赏析。(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