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
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作者:陈庆丰张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29期【摘要】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MRI表现,评价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发病时间小于6 h,临床拟诊脑梗死的患者,均行常规MRI和DWI扫描,将获得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DWI序列中超急性期脑梗死100%表现为高信号。
结论低场磁共振 DWI序列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非常敏感,对指导临床早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超急性脑梗死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而缺血性脑血管病更是居首位。
它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威胁生命,影响劳动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因此,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以往CT和常规MRI检查很难显示发病时间小于6 h的病变。
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对37例发病时间小于6 h,临床拟诊脑梗死患者行DWI序列检查,进一步探讨低场磁共振DWI序列在超急性脑梗死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7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其中男22例,女15 例;年龄41~79岁,平均60岁,发病时间均小于6 h,临床表现为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失语,意识模糊,头痛,饮水呛咳等,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排除脑出血。
1.2 检查方法影像检查设备为深圳安科 0.3T永磁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头部正交线圈,患者仰卧位,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T1WI (SE) TR/TE=340 ms/16 ms;T2WI (FSE)TR/TE=5800 ms/102 ms;T2WI(FLAIR)TR/TE=5500 ms/105 ms,TI1300 ms;DWI(SE—EPI) TR/TE=3000 ms/102 ms,B值 700。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价值论文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探析【摘要】目的探讨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总结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发病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对76例发病6小时内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行常规mri 平扫与dwi扫描,比较病灶的范围、显示率及adc值。
结果 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均呈高信号,adc图像呈低信号,检出率达100%;23例在flair序列上显示病灶,检出率为3026%,但其病灶范围显著小于dwi,且信号强度比dwi弱;t1wi序列与tset2wi 序列的检出率均为0%。
结论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dwi技术是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能够可靠、准确、及时地作出诊断。
【关键词】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09-01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病亡率及致残率较高。
脑梗死经诊断治疗之后复发的危险性较高,可严重影响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死是指因缺血引起的脑部组织坏死,脑梗死发病在6h内的属于超急性期脑梗死。
该时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大多数未达高峰,且血脑屏障还没有破坏。
目前急性脑梗死影像诊断的常规方法是mri,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可正确检测出发病6h内的脑梗死,与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技术比较,具有简便、快捷、无创等优势,可初步评价脑梗死病人的脑血管状况。
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对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行磁共振dwi诊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其中48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36-79岁,平均(612±878)岁;发病至行mri检查的时间为1-6h,其中14例为发病3h内,62例3-6h。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龙源期刊网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者:刘才安龙小星龙渊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急性脑梗死(ACI)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进而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系统体征与病症。
ACI主要由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异常物体沿血液循环进入供应脑部血液的颈动脉、脑动脉等引起。
在ACI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对其发病早期做出准确的诊断,实现早期干预,能够切实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结合常规MRI检查的实践效果来看,其对各期病灶的显示情况以及面积测量的准确率等均不理想,严重制约着ACI患者的早期诊断效果。
与之相比,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人体活组织的微观几何结构、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转移与跨莫运动、温度等变化,在脑血管诸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优越性。
鉴于此,本文对DWI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纳入标准:(1)均进行常规MRI检查与DWI检查;(2)经磁共振检查与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3)临床治疗证明有效。
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介于47~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2±4.5)岁。
临床分期(以起病至检查前的间隔时间为划分标准):超急性期(≤6h)5例,急性期(7~24h)13例,亚急性期(1-7d)42例。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对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60例患者均采用MAGNETOM_ESSENZA1.5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行常规头颅MR扫描与DW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 WI(TR360ms,TE9ms),T2 WI(TR4200ms,TE114ms),Flair(TR9450ms,TEl20ms),矩阵 512×512,视野(FOV)240X240cm。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本文就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方法就我院2015年1月1日~11月31日就医的6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将60例患者经由常规磁共振检查基础上,进行弥散加权成像的检查;对比不同成像序列发现新发病灶数量。
结果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经由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检查方式对于新发病灶的检出率高,尤其对于新发腔隙性梗死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查序列。
结论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检查方法,能够有效的判断患者的梗死范围和血流情况,有助于早期判断。
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更敏感,更准确,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诊断分析急性脑梗死,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此疾病发病快、致残率和致死率高。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速度较为突然,易在休息时突然病发,在发病几个小时就会达到高峰时期[1]。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为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半身不遂以及语言障碍,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经由常规的MRI检查的方式,但是此种检查方式对于病灶的检出率较低[2]。
本文探究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运用或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1月1日~11月31日就医的6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相关检查的讨论和分析。
入选的60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头晕、构音不清、共济失调等,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50~75,平均年龄为(58.32±3.14)岁,发病时间6 h~3 d内,根据从发病到磁共振检查时间分为三组,发病6~12h 组15例,12~24 h组21例,发病24~72 h组24例。
1.2检查方法我院磁共振为1.5 T西门子MRI(型号Avanto-Dot)是全球第一套集成了全身成像矩阵(Total Image Matrix,Tim)技术的磁共振系统。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经验交流 ・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 D WI ) 技术
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张 沁 买 买提 明
脑 梗塞 是 由于缺 血形 成 的 脑组 织坏 死 ,发病 6
高信号影 ; 2 2 例发病时间 2 — 6 h , T 2 WI 呈稍高信号 影, D WI 呈异常高信号 。单发梗死灶 2 7 例, 多发梗 死灶 9 例。 6 例 曾有脑梗 塞病史病人 , M R I 常规序列 只发现陈 旧性梗死灶 ,而 D WI 检查发现有新梗死
关于脑缺血时弥散受 限的确切生物物理学机
制仍不清楚 , 多数实验研究认为与细胞毒性水肿有 关翻 。各种原因引起 的脑 血流量下降均可使细胞缺
率一直很高。及时安全的溶栓治疗可以及早地恢复
脑血 流 , 改 善 区域 血 液 供应 , 缩 小 梗死 面 积 , 挽救 死
亡的脑组织及其功能。 尽管 目 前认为 D WI 上出现的
体征相符。1 1 例发病时间<2 h的和 3 例发病时间 2 ~ 6 h的在 T 1 WI 和T 2 WI 均为正 常 , D WI 像呈 稍
作者单位 : 8 4 4 0 0 0 新疆 喀什
缺 血瀑布理论为确实 的脑保护 打断反应链 导致治 疗 成功提供 了基本保证 ,这两个治疗环节相互相
下降至 2 0 m U ( 1 0 0 g / mi n ) 以下时 , 神 经 元 电活 动 衰
我院 2 0 1 3 年7 月~ 2 0 1 4 年 1 月期间超急性期 脑梗死病人 3 6 例 ,男性 2 l 例 ,女性 l 5 例 ;年龄
竭 ,出现 电衰竭 ,传导功能丧失 ;当下降至 1 5 m l / ( 1 0 0 g / m i n ) 以下时, 导致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衰竭( 膜 衰竭 ) , 细胞进入不可逆 损害 ; 当下降至 1 0 m l / ( 1 0 0 g / m i n ) 以下时 , 细胞 膜去极化 , 钙离子内流 , 细胞最 终进入死亡( 脑梗塞 ) ; 此即缺血阈理论。脑缺血半 暗带 ( i s c h a e m i c p e n u m b r a , I P ) 是指超急性脑缺血的 早期血流并未完全 中断 , 梗死灶 中心区周围存在一
磁共振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作者:刘自英宋继伟王海军王峰王瑞龙由春梅李瑞卿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16期【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MRI各序列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72例患者中共检出梗塞病灶104个,陈旧性病灶26个,超急性、急性梗塞病灶78个,急性、超急性病灶中,T2WI显示出梗塞灶53个,阳性率679%。
DWI显示出病灶78个阳性率100%。
陈旧性病灶26个呈长T1、长T2信号,DWI上呈等、低信号。
结论 DWI对急性梗塞病变应用价值高,较常规MRI 中T2WI序列敏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致死率、致残率极高。
能否对其进行早期诊治,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DWI主要应用于急性脑缺血早期的诊断及评价[1]。
本文回顾性分析72例病例共包括78个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及T2WI检查结果,讨论DWI 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神经内科自2O11年6月至12月期间最终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
发病时间24 h17例。
男42例,女30例,年龄42~81岁,平均62岁。
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且排除脑出血及其他非缺血性脑病。
1 2 MRI检查检查使用超导MRI机Siemens15T,使用正交头线圈,行常规T1WI (TR/ TE 500/8 ms) T2WI (TR/ TE 4 000/98 ms),层厚5 mm。
全部病例均先行常规MRI检查,再行SS EPI DW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4名以上主治医师阅片,并确认病变发生部位及其在各序列中的检出率,b值分别为0、500、1 000s/m2,平均次数为3次,检查时间共为48 s。
层厚5 mm,矩阵为256×256。
2 结果2 1 72例患者中共检出梗塞病灶104个,陈旧性病灶26个,超急性、急性梗塞病灶78个,急性、超急性病灶中,T2WI显示出梗塞灶53个,阳性率679%。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分析
醒,促使患者在成功施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尽快进行身体康复练习,所以两种麻醉方式的应用价值对比可知腰-硬联合麻醉的使用效果理想,需要县级医疗机构的骨科医生㊁麻醉医师对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与了解,以此在高龄患者接受手术期间,可以选用此种麻醉方式开展手术[2]㊂在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联合麻醉法,获得了较好的麻醉结果,各项数据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综上所述,县级医院治疗患者的髋关节疾病时,不仅需要有效掌握髋关节置换术的操作要点及手术注意事项,而且还需要对不同麻醉方式加以了解,以此在患者手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患者患病基本情况与身体素质,选择最适合患者手术进行的麻醉方式,从而保证患者手术后有着非常理想的预后质量,针对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疾病的老年患者,临床主张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手术麻醉㊂4 参考文献[1] 于素丽,张智勇,张立涛.腰丛-坐骨神经阻滞㊁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22):2460. [2] 郭 青.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8, 15(32):51.[收稿日期:2018-12-23 编校:王丽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分析孙 睿1,林晓燕2,高利红3 (1.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2.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3.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摘 要] 目的:探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㊂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㊂对照组的诊断方法为常规MR,观察组的诊断方法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和不同序列的检出率㊂结果:观察组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WI㊁T2WI㊁水抑制序列(FLAIR)上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区ADC明显低于组织正常区,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准确率高,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诊断价值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人群㊂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提高㊂从临床治疗的角度上来看,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残疾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诊断㊁早治疗㊂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CT㊁常规MR进行检查和诊断,但诊断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总体疗效较差[1-2]㊂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上有较高的准确率,是诊断敏感性较高的技术㊂为进一步探究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2017年4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主要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7年4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㊂纳入标准[3]:①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入组前均确诊;②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完整,检查依从性良好;③本着患者知情㊁自愿参与的原则,分组方法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要求㊂排除标准[4]: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②合并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③患有恶性肿瘤;④对本研究存在异议者㊂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42~78岁,平均为(59.36±2.12)岁;急性脑梗死37例,超急性脑梗死3例㊂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1~78岁,平均为(59.54±2.03)岁;急性脑梗死36例,超急性脑梗死4例㊂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1.2 研究方法:常规MR检查(对照组):行常规T1WI㊁T2WI 与DWI检查,扫描轴位和矢状位,扫描SE序列T1WI的参数如下:TR/TE=500/11ms,FSE序列T2WI的扫描层厚为6mm,间隔为2mm,TR/TE=3000/102ms,矩阵为256×192,FOV 20cm×20cm,激励次数为2NXT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组):检查使用GE3T磁共振检测仪,TR/TE=10000/100ms,b值为1000s/mm2,层厚为6mm,间隔为2mm,矩阵为128×18,FOV22cm×22cm,分别在X㊁Y㊁Z三个轴向的轴位采集成像㊂1.3 观察指标:①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常规MR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上的检出情况,计算两组的检出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㊂②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常规MR 在T1WI㊁T2WI㊁水抑制序列(FLAIR)上的检出情况进行统计,计算两组的检出率,并对两组的检出率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和处理㊂③对病灶区与组织正常区的ADC值进行测定,并对两区域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处理㊂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检出率比较:观察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共检出38例,总检出率为95.0%;对照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共检出32例,总检出率为80.0%㊂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0.05)㊂2.2 两组患者的序列检出率比较:观察组在T1WI㊁T2WI㊁水抑制序列(FLAIR)上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㊂表1 两组患者在T1WI㊁T2WI㊁FLAIR序列检出率比较[例(%)]组别例数T1WI T2WI FLAIR观察组4036(90.0)35(87.50)38(95.0)对照组4024(60.0)23(57.50)26(65.0)χ2值9.6009.02811.250P值0.0020.0030.000 2.3 病灶区与组织正常区的ADC值比较:病灶区的ADC值为(0.44±0.12)×10-3mm2/s,组织正常区的ADC值为(0.86±0.08)×10-3mm2/s,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8.418,P=0.000<0.05)㊂3 讨论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的病情危及,病情进展快,及时抢救和针对性治疗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㊂而制定安全㊁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前提在于对病情进行准确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开展针对性治疗,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预后[5]㊂影像学检查是用于急性脑梗死诊断的常用且有效方法,可对疾病的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参考㊂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MR进行检查和诊断,虽然常规MR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检出率,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检出率相对较低[6]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热点作为成像原理,通过表现弥散系统测量完成扫描,从而获得图像㊂水分子的弥散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此时DWI会出现高信号,形成血管源性水肿,因此,DWI上的高信号可用于表现早期的细胞毒性水肿,而T2WI上的高信号则表示后期出现了血管源性水肿㊂当弥散成像呈现出高信号,则代表细胞弥散功能下降,组织含水量不会增加[7]㊂本研究比较了急性脑梗死诊断中常规MR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诊断结果,经研究发现,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更高,一方面,总检出率可达到95%,这与常规MR的80.0%比较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说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有更高的检出率㊂另一方面,在T1WI㊁T2WI㊁FLAIR序列上的检出率较高,分别达到了90%㊁87.50%㊁95.0%,与常规MR的60.0%㊁57.50%和65.0%相比是存在显著优势的,这再次体现了此种诊断技术的准确性㊂此外,从病变区和组织正常区的ADC值比较上来看,病变区的ADC值相对较低㊂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水分子弥散度相对较低,在发病初期患者体内会发生细胞毒性水肿,这会导致细胞的间隙变小,扩散程度也会降低,随之,ADC 值减小,弥散图像的信号会升高,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㊂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上,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㊂4 参考文献[1] 张向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3):81. [2] 黄文飞,庄伟雄,朱志嫦,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6,40(1):66.[3] 樊会军,杜金明,律 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9):87.[4] 刘献知,李建超,刘丙川,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 (9):1633.[5] 陈淑宽,宋振强,时玉春,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2018,38(5):50.[6] 宗惠花,余 银,吉 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2): 3471.[7] 曹兰芳,王建林,杨志秀,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 36(5):627.[收稿日期:2018-09-23 编校:李晓飞]。
超急性及急性脑梗塞的磁共振弥散成像
超急性及急性脑梗塞的磁共振弥散成像目的:研究探讨超急性、急性脑梗塞的磁共振弥散成像的临床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脑梗塞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包括13例超急性期和37例急性期,患者均在72h内起病,分别采用常规的核磁共振(TIWI和T2WI 序列)扫描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核磁共振成像扫描(DWI序列),观察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比较急性、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MR-DWI表现与常规MR表现的不同。
结果:比较患者的T2WI、DWI的梗塞灶检出阳性率可见,T2WI序列和DWI序列的检出率分别为88.0%和100。
0%,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超急性期的患者的T2WI图像显示正常。
急性期与超急性期患者的DWI信号表现为高信号,梗死灶的ADC平均值显著与对侧相应区域ADC值相比,显著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超急性和急性期病灶的ADC值、不均匀的,病灶中心的相对ADC值最低,且呈现出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的梯度征。
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序列(DWI)对脑缺血病变的敏感性强,可以对早期急性脑梗塞(特别是超急性脑梗塞)进行有效的、明确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急性脑梗塞;临床应用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也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
在脑梗塞的患者中,急性脑梗塞的患者高达80%-85%[2],具有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主要特点,是医疗工作中的重点和重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急性、超急性脑梗塞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50例脑梗死患者中,包括13例超急性期(发病到检查时间小于6小时称超急性期)和37例急性期患者(发病时间在24h到72h之间)。
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在24岁到9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5±4.1)岁;患者的发病时间在2h到72h之间,平均发病时间为(25.1±2.2)h。
磁共振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磁共振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DWI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检测结果展开分析。
结果经临床追踪随访及影像复查确诊,120例患者中,48例为超急性期脑梗死、60例为急性期脑梗死、12例为亚急性期脑梗死。
12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44个,其中新发病灶105个,合并慢性期梗死病灶39个。
经CT扫描检出率为65.83%,MRI检出率为73.33%,DWI检出率99.17%,DWI 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和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行磁共振DWI检查,能够准确的检出患者病灶情况,诊断患者疾病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检出率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导致该血管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坏死软化,临床症状分为主观症状、脑神经症状及躯体症状。
CT和MRI检查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和判断脑梗死的主要手段,但针对急性期脑梗死同时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检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磁共振DWI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
本次研究就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扫描、MRI检查及DWI检查,就其诊断情况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急诊、神经内科门诊检查,并符合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
120例患者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56~75岁,平均年龄(65.5±6.5)岁。
其中经临床追踪随访及影像复查确诊,120例患者中,48例为超急性期脑梗死、60例为急性期脑梗死、12例为亚急性期脑梗死。
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84例发病6 h内疑似脑梗死患者,于CT检查下排除急性脑出血后,给予患者常规的DWI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
结果经DWI诊断检查84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显示高信号,弥散系数图像为低信号,检出率100.0%。
32例继发脑梗死患者采用MRI常规序列诊断仅可见有陈旧性梗死病灶,而采用DWI则可清晰发现新梗死病灶,DWI全方向能更清晰诊断梗死病灶。
结论DWI技术用于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脑梗死是因脑血液供应异常而导致的脑部病变,临床将发病6 h内脑梗死称为超急性期脑梗死,在该时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均未达到高峰,血脑屏障仍未遭到破坏[1]。
因此,早期及时确诊脑梗死疾病,可有效减少致残率以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疗效显著。
常规的CT以及MRI诊断方法并不能明确确定缺血性损伤情况,而采用DWI技术则可于早期明确疾病的发展情况。
本次研究中,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中采用DWI技术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84例临床以及影像资料完整的脑梗死患者,男48例,女36例,年龄42~96岁,平均年龄(69.0±7.1)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失语、偏瘫、意识障碍、突发剧烈头痛等。
在初次发病0.5~6 h内疑似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其他患者均接受常规MRI扫描以及DWI扫描技术检查。
1. 2 影像学设备与测定方法采用GE Discovery CT750 HD CT扫描,电压设定125 kV,电流300 mAs,层厚6 mm,层距6 mm。
观察兴趣区病灶显示为层距2 mm,层厚2 mm,扫描角度36°。
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临床分析
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临床分析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为100%。
结论:磁共振DWI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好的方法。
标签: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脑梗死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脑梗死在影像中较易诊断,发病6 h之内的脑梗死属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诊断困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以图像来显示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微观运动,可在细胞水平上早期检测水分子运动受限的程度。
本文着重探讨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55~78岁,平均64岁。
发病时间全部在6 h以内,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
1.2检查方法所用设备为SIEMENS Symphony P 1.5 T超导型磁共振仪,以正交头部线圈作为发射和接收线圈。
所有患者均常规做T2WI、T1WI、T2FLAIR,DWI采用单次激发EPI脉冲序列,TR/TE=3 940/98 ms,矩阵为128×128,FOV=230 cm×230 cm,层厚为5.0 mm、层距为1.5 mm,弥散方向分别为AP、RL、SI、ALL。
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2 000 s/mm2。
BW:1 260 Hz。
2结果本文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检查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100%。
脑梗死发生在脑灰质时弥散全方向与弥散单方向对于显示梗死灶效果一样;发生在脑白质时,弥散全方向较弥散单方向显示梗死灶清楚。
梗死部位发生在左基底节区14例,右基底节区10例,脑干7例,小脑8例,大脑半球2例,左颞叶4例,额顶部3例。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 应用研究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超急性期所有病例在常规T2WI及FLAIR上信号强度无明显异常改变,但在DWI上出现异常高信号,ADC图上呈明显低信号。
5例患者发病6~12小时患者DWI上均出现明显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结合DWI,在T2WI和FLAIR上隐约见稍高信号,但范围较小。
而对于亚急性后期及慢性期脑梗死,DWI的诊断价值不如T2WI及FLAIR。
DWI的程度受b值大小强度的影响,b值越高产生的弥散梯度场越强,信号下降越大,对病灶显示越清晰。
全方向比单方向的DWI图像效果好,尤其是位于脑白质处的病灶。
结论:DWI及FLAIR技术的运用与结合能非常准确可靠地诊断早期脑梗死,特别是在超急性脑梗死病变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脑梗死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死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故如何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
然而由于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及形态学表现常不典型,常规MRI、CT对超早期脑梗死病变常无阳性发现,而PET能够早期发现且定量进行脑血流分析,但设备复杂、昂贵、耗时较长不适合在急症患者中常规使用。
随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广泛应用,DWI技术日益受到临床的关注,使得在脑梗死超急性期显示梗塞灶的部位与范围已成为可能。
本文旨在对DWI技术的急性脑梗死中临床应用价值作初步探讨。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1年8月收藏治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
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50~78岁,平均62岁。
根据症状出现到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小时)12例,急性期(6小时~3天)25例,亚急性期(3~7天)15例,慢性期(>7天)8例。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作用效果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作用效果分析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作用效果。
方法:选择患有急性脑梗死的52例患者进行对照诊断研究,其中观察组25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法诊断,对照组采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检查方法诊断,比较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检出率。
结果:在选择的52名病人中,诊断出超急性脑梗死患者17人,急性脑梗死19人,亚急性脑梗死16人,病人均为高信号显示磁共振弥散成像。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梗死灶的检出率达到100%,远高于T2WI。
然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则对于较小范围内的大脑表面、基底节附近的病理变化和大脑白质的变性诊断更为准确。
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效果明显,结果显示清晰准确,增强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磁共振弥散成像相比常规MR对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要高;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因其检查的特点可结合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检查及T2WI,对急性脑梗死的检查具有辅助作用。
标签: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T2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一种磁共振功能成像的新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比较广泛,在脑梗塞的急性期诊断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是目前惟一能够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诊断方法。
弥散是指分子的随机侧向运动,即布朗运动[1]。
在脑梗塞急性期时,尤其是超急性期DWI较常规SE序列有明显优势。
DWI在临床上主要用在早期脑缺血的诊断中。
因为细胞毒性水肿是造成急性脑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所以病灶在DWI 检测中表现为高信号,比较常规的SE检查序列,可以较早地对梗塞区的异常信号做出准确判断[2]。
为进一步证明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作用效果,现做出如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其中包括男20人,女32人,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0.32±21.58)岁,患者体力状态评分(KPS)为(50.65±9.32)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肿 演 变 为 细 胞 坏死 , 神经元核固缩 , 胞体缩小变形 。 细 胞 膜 破
裂后 。 细 胞 内水 分 子 游 离 出 细 胞 成 为 游 离 水 。 这个时期 就 由
清 和 视 物模 糊 等 。 发病至检查时间均在 6 h内 。 所有 2 3例 均
行C T检 查 和 常 规 MR I 扫 描 以 排 除 脑 出 血 及 其 它 非 缺 血 性
磁 共振弥散 加权成像 ( D Wt ) 的 原 理 是 将 组 织 中 的 水 分
子 弥散 运 动 的速 度 以 信 号 强 度 反 映 出 的 影 像 。在 正 常 情 况 下, 由 于分 子 的 布 朗运 动 , 正常组织信号降低 , 而 当布 朗运 动 减弱时 ( 弥 散运 动受 限 ) , 病变组织就会呈现高信号改变 。 目 前许多学者认为 。 弥 散 加 权 上 的高 信 号 表 示 细 胞 的毒 性 水 肿 所致 , 而T 2 Ⅵ r I 及 F l a i r 加 权 上 出 现 的 高 信 号 则代 表 血 管 源 性 水肿闭 。 超急性期脑梗死时 , 由 于脑 组 织 缺 氧 、 缺血等因素 。 神 经元线粒体受损伤 , A T P生 成 减 少 、细胞 膜 N a + 一 l ( + 泵 功 能 障 碍 而 导 致 钠 离 子 和 水 过 多 聚集 于 细胞 内 ,之后 无 机 磷 酸 盐 、 乳 酸 和 嘌 呤 核 苷 酸 等 代谢 产 物 的 蓄 积 。可增 加 渗透 压 负荷 . 进一步加重细胞水肿 。 即细 胞 毒 性 水 肿 。这 时 整 个 缺 血 区 的
及 治 疗 提 供 了 更 好 的 影 像诊 断依 据 。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搜集 源自 2 0 0 9 — 4 - 2 0 1 卜3期 间 ,在 笔 者 所 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11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2月 第4卷第23期肿胀、变软,呈苍白色。
如脑梗死区内有斑块样出血,则称为出血性脑梗死,多因动脉栓塞、静脉阻塞及使用抗凝剂治疗脑梗死所致[3]。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为脑梗死区域的神经功能丧失所致的神经局灶症状,如脑梗死的范围大伴有脑组织水肿者,则引起颅高压的症状,甚至引起脑疝的形成,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增高,脑脊液的成分一般正常。
如为出血性脑梗死,则脑脊液含较多红细胞。
脑梗死急性期是指发病时间在6小时~14d,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会导致患者脑部受到严重损伤。
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的现象,严重可能会伴有轻度偏瘫、大小便失禁等现象。
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生命安全会严重受到疾病威胁,所以临床需要对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有效诊断与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在临床中合理运用MRI新技术,可以让脑梗死的诊断内容得到有效丰富。
磁共振血管造影与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将患者脑梗死缺血区的早期病理信息有效反馈给医生,使得医生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疾病情况来合理制定治疗方案[4]。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临床中属于新型MRI技术,该技术存在有磁敏感性的特征,也具有高分辨三维采集功能,其在临床中还会运用射频脉冲扰相、完全流动补偿等技术,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5]。
脑梗死患者处于亚急性期与急性期的时候,患者病变区会转变低灌注状态,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流量均会发生明显减少,使得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短时间内发生降低,进一步改进患者病变区磁敏感物质的磁敏感效应,磁敏感加权成像中可以呈现出包含有大量去氧血红蛋白的新鲜血栓。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主要是借助BOLD效应与组织之间的磁敏感差异来实现成像,内源性对比剂主要是患者血管中存在的脱氧血红蛋白,该内源性对比剂具有无创、安全的优势,能够将低流速的静脉得到良好显示,同时对患者微出血、铁沉积、静脉与血液代谢产物均存在有敏感效应[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患者均于6h内发病,行DWI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均为100%,无漏诊患者。
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为诊断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表现为急性发作,且患者病情进展较快,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加强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但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症状不显著,为临床早期诊断过程增加了难度,越早确诊,越可以尽早治疗,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是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诊断技术[3],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44~78岁,平均65.5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及感觉性失语重则昏迷。
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等;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脑出血患者、其他脑部疾病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严重意识障碍患者。
1.2 检查方法MRI检查选用1.5T超导MR扫描仪,利用标准头颅线圈予以检查。
主要包括矢状面、轴位的扫描,运用FSE序列予以检查,行T2加权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相关参数设置为:层厚6 mm,层距1 mm,矩阵64×64,FOV=24 cm,快速自旋回波T2WI矩阵为193-255,TR设置为3600 ms,TE设置为84 ms,在FLAIR序列中将TR设置为8000 ms,将TE设置为80 ms。
磁共振的DWI对急性期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的DWI对急性期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3月—2021年12月接诊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DWI检查,回顾分析相关检查资料。
结果:磁共振联合DWI对急性期脑梗死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纯核磁共振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的DWI可明确病变部位,患侧与健侧AD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磁共振的DWI对急性期脑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可重视该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DWI;急性期;脑梗死;临床应用脑梗死作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绝大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可不同程度存在残疾,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与自理能力[1]。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其溶栓治疗开始时间越早,患者预后越好,相关残疾程度也较轻,因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快速与准确诊断是进行治疗的前提[2]。
影像学方法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依据,其中MRI较CT在急性脑梗死诊断方面更有优势,尤其是在磁共振的DWI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基础上,急性期脑梗死早期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本文对2021年3月—2021年12月接诊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DWI检查的关键性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21年3月—2021年12月接诊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包括21例男性与17例女性,年龄52岁到78岁不等,平均年龄(68.57±5.28)岁,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24小时内,不同患者同意采用MRI、DWI等进行检查,不同患者各项检查资料均有详细记录。
1.2方法对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DWI检查,检查仪器为东软NSM-S15 1.5T MR扫描仪,对不同患者进行多序列扫描,包括T1WI、T2WI、T1WI矢状位、T2-FLAIR横轴面、DWI检查,其中DWI检查参数设置为:层间距6mm,层厚5mm,矩阵240×240,扩散敏感系数b=1000s/mm2,实施单次激发。
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Ap i a i n o i f so i ht d i a i n t e d a n ss o plc to f d f u i n we g e m g ng i h i g o i f
s p r a u e Ce e r li a c i n u e ’ c t r b a nf r to
d a n i u r a ut e e r li a c i n.M e h d 1 8 c s so e e a n a c i fp t g n ssc i i i g ossofs pe — c e c r b a nf r to to s 2 a e fc r br li f r ton o a ho e e i ln — c u p c s i als s e t n 6 h,wh c x l det c t r i mo r g y CT,we eun ra n a r utneM RIs a ih e c u hea u e b a n he r ha e b r de t ke o i c n a nd DW I s a n umma ie he r s t bt i d fom nayss cna ds rz d t e uls o a ne r a l i.Re u t DW Ia ldip a o i h sgn l s ls l s l y f r h g i a i 2 a e up ra ut e i d b an i a c i n pa i n s,i a e v e if son c fi int( n 1 8 c s s s e — c e p ro r i nf r to te t n t bl i ws d fu i oe fc e ADC)i ge ma
第3 5卷 第 3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作者:阳俊葛凯任元亮吴凤英杨丽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目的: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间收治的80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80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及T2W1序列扫描,另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其他序列扫描。
扫描后对影响结果进行医学分析。
结果:在15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中,有14例患者检测后显示为高信号,阳性率为93.33%;在65例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中,经T2W1序列和T2WF-FLAIR序列扫描中有58例患者表现为稍高信号,阳性率为89.23%,DWI序列扫描检测有65例患者显示高信号,其阳性率检测为100.00%。
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超急性期脑梗塞;应用价值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DWI in the diagnosis of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80 cases of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Infarct patients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M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sequence and T2W1 sequence were performed in 80 patients with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ddition,other sequence scans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actual condition. Med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was performed after scanning. Results: of the 15 patients with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14 showed high reliability after examination. In 65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58 of the 65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showed slightly hyperintense signal,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89.23%. Conclusion: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 (DWI) technique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pplication value【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1在临床治疗中,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多发、常见的疾病,患者由于脑部缺血形成的脑组织坏死被称为脑梗死,其是神经系统疾病中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对该类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治疗效果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几年新发展出一种技术,那就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其能够无创伤的在活体中对分子弥散运动进行评价。
本研究即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塞进行临床诊断,探究其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间收治的80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所有患者年龄范围为34岁到9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7.3±5.24)岁。
80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呕吐、偏瘫、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
有15例患者为发病6小时内检查出,剩余的65例患者都是在发病6小时到24小时之间检查出。
另外,所有患者均排除非血管性疾病干扰因素,一般临床资料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1.2 方法实验选用Philips Intera 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影像扫描。
对于疑似急性脑梗塞患者首先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及T2W1序列扫描,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其他序列扫描,例如进行T1WI、T2WF-FLAIR等序列扫描。
进行DWI扫描,其参数设定为:TR:shortest;TE:90ms;b值设定范围在0s/mm2到1000s/mm2之间;激励次数NEX设定为1;扫描时间为32秒;横断面扫描,扫描层厚6mm,层间距1mm,层数18帧,FOV为190mm*230mm。
采用T2W1序列进行扫描,其参数设定为:TR:45ms到650ms之间;TE:15ms;横断面扫描,扫描层厚6mm,层间距1mm,层数18帧,FOV为190mm*230mm。
1.3 统计学意义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加以表示;实验对比差采用X2检验,当P2 结果经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成像技术检查,发现在发病6小时以内超急性期脑梗塞的15例患者中,T2W1序列扫描结果显示均未阴性,T2WF-FLAIR序列扫描未见扫描明显;使用DWI进行扫描,有14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均显示与梗塞病变区一致的点状、片状态极高信号,而且ADC值下降,经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塞,阳性率为93.33%。
经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成像技术检查,发现在发病在6小时到24小时之间的65例患者中,T2W1序列和T2WF-FLAIR序列扫描中有58例患者表现为稍高信号,阳性率为89.23%,DWI序列扫描检测有65例患者显示高信号,其结果更加的精确,范围更大,阳性率检测为100.00%。
3 讨论脑梗塞的形成原因是因为脑部缺氧、缺血而造成的脑组织坏死,大脑中的血管动脉硬化后造成的血管内部堵塞。
以时间段为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急性和非急性。
急性脑梗塞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治疗才有可能对缺血、缺氧区域进行及时的治疗和补救,将堵塞范围控制到最小;非急性脑梗塞则是患者的缺血、缺氧区域形成病灶,出细胞变大趋势的现象。
而超急性脑梗塞的发病时间一般在6小时以内。
针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应该抢分多秒,否则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致使患者死亡。
常规CT成像检查通常很难发现细小的脑梗塞现象,尤其对于24小时内发病的急性脑梗塞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
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则能具有很好的组织分辨率,在不对患者进行创伤的前提下,能够有效的检测出活体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情况,是目前的唯一检查办法。
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当脑部受到缺血、缺氧后造成的血管堵塞的一段时间内,患者体内的分子变化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检查下,会出现明显病理变化。
目前医学界对于脑缺血是弥散受到限制的明确生理学基础仍然不够明确,但多数实验表明,其与细胞毒性水肿有着密切的关系。
脑部缺血、缺氧,会使得能量代谢产生直接障碍,抑制质膜上Na+-K+-ATP 酶的活性,形成细胞内高渗状态,导致细胞内有大量水份进入,缩小细胞外间隙,形成细胞毒性水肿。
在几小时后,组织细胞出现坏死情况,血脑屏障遭受破坏,增加蛋白质通透性,组织间隙水份增多,细胞外间隙越来越大,最终形成血管源性水肿。
DWI 上显示的高信号就代表着细胞毒性水肿,其是对脑细胞功能状态的反映,高信号的内涵在于细胞的弥散性功能的降低;T2WI上的高信号则代表着血管源性水肿,其反映的是组织内水含量的形态变化状况。
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上反应的组织内的变化情况。
因为组织的形态变化常常要晚于组织的功能性变化情况,因此对于超急性期脑梗塞只能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检测,在T2WI中则不能显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是反映分子弥散性特征的唯一成像方法,其对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的特异性反映程度高达85%—100%,敏感性高达50%—94%,显示的高信号即是梗死区水分子弥散运动的受限状况。
通过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进行扫描,在发现小的新梗死灶和区分新旧不同的梗死灶等方面,与MRI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成像更加的清晰。
尤其是针对超急性期脑梗塞来说,其灵敏度甚至达到100%,特异度达到86%。
相比较MRI检测所达到的灵敏度18%来说,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对超急性脑缺血病灶进行快速的鉴别,并能区分新旧灶。
根据医学相关报道,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患者缺血160秒后就可以找到病灶所在。
通过本文的临床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超急性期脑梗塞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是一种十分容易发病,并且致残率、致死率很高的疾病。
尽早的发现、诊断对于早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目前医学技术手段还无法对DWI上显示的代表着梗死核心区的高信号区域进行恢复,但是DWI可以通过成像技术在脑缺血未造成根本性损害之前通过静脉或介入溶栓等手段解除血管阻塞,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的危急状况,防止梗死灶的进一步增大,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文通过对本院在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间收治的80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在文献报道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于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的临床意义,虽然限于样本数量有限,但对于加深该领域的研究,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结果证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