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

合集下载

明清名医治疗痞满医案赏析

明清名医治疗痞满医案赏析

明清名医治疗痞满医案赏析【医案1】某。

舌白脘闷,中焦阳气不宣。

半夏、草果、厚朴、广皮、茯苓、藿香梗。

(《临证指南医案·痞》)按:此案乃因痰湿中阻所致。

其治用二陈汤去甘草,加草果、厚朴、藿香梗,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于一炉,使湿邪从上、中、下三焦分消。

【医案2】某。

脉不清,神烦倦,中痞恶心。

乃热邪里结,进泻心法。

炒半夏、黄芩、黄连、干姜、枳实、杏仁。

(《临证指南医案·痞》)按:此案乃因湿热中阻所致。

其治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因非虚证,故去人参、大枣、甘草;因兼湿邪,故加杏仁辛宣化湿,枳实苦温燥湿。

【医案3】胡。

肝脾克贼,食下胀及于脘,形寒。

宜疏化和中。

苏梗、旋覆花、鸡内金、沉香曲、炒谷芽、制香附、淡吴萸、陈香橼、茯苓皮、白蒺藜、秦艽、代赭石、台乌药。

(《曹沧州医案·脾胃》)按:此案乃因肝胃气滞,兼夹寒湿所致。

其治用苏梗、旋覆花、香附、香橼、蒺藜、代赭石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吴茱萸、沉香、乌药温中散寒,理气宽胀;鸡内金、谷芽消食助运;茯苓皮利湿和中;秦艽祛风通络。

【医案4】痞满作胀,肝脾气滞所致,将成单腹胀矣。

不易治。

炒川连、焦茅术、赤茯苓、制香附、陈皮、炒中朴、法半夏、炒青皮、大麦芽、川郁。

(《簳山草堂医案·痞积》)按:此案乃因肝胃气滞,兼夹湿热所致。

其治用胃苓汤去甘草,和胃化湿,加香附、青皮、郁金疏肝理气,黄连燥湿清热,麦芽和胃助运。

【医案5】淮安刘君少瑜,患胸腹作胀,渐及四肢,上至头面,胀极难受,必须人为按摩,得食则安,故时常强食,以冀胀缓,脉来沉弱。

气虚不摄已著,向来湿痰多,从来投补。

此症非益气不为功,佐以化痰消湿,即无流弊。

潞党参三钱,炙黄芪四钱,甘草五分,当归二钱,白芍一钱半,陈皮一钱,半夏一钱半,苍术一钱,茯苓二钱,大枣五枚。

连服二十剂而愈。

(《费绳甫医话医案·肿胀》)按:此案乃因脾虚湿滞所致。

其治用归芍六君子汤改白术为苍术,加黄芪、大枣,以增强健脾益气、化痰渗湿作用。

痞满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痞满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痞满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痞满是以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无痛,触之无形,按之柔软为临床表现的病证。

多因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痰瘀内阻、脾胃虚弱以及外邪侵袭等,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成。

【范围】西医学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当于痞满。

消化系统其它胃部疾病若出现以胃脘部痞闷胀满不舒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患胃疾不愈,或它疾久不愈累及脾胃,或年老体衰致脾胃自衰,均可使脾胃虚弱,脾失运化,胃纳失司,纳运失常,致升降失和,中焦失畅,食入难化,水谷不化精微,气血生化乏源,胃体失于荣养,渐而枯萎,则发为痞满。

2.胃阴不足素体阴津亏虚或禀赋不足,或因肝肾阴虚,或久服香燥辛温之品等原因,均可使胃阴不足,久则胃体失于荣养,渐而枯萎,而发为痞满。

3.情志因素多因长期抑郁寡欢,所愿不遂,忿怒急躁,或中年以后随着肝肾阴虚而阳气易盛,性情多乖癖等原因,而致情志失和,气机郁滞,持续不解,影响脾胃,使脾胃升降异常,胃纳失司,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于胃,中焦壅塞,气机久滞则胃之络脉自痹,气血运行受阻,胃体失于荣养,渐而枯萎,发为痞满。

4.饮食因素(1)饥饱失宜长期过饥则气血化源不足,津液气血阴精亏虚,胃失濡养,渐而枯萎;或长期摄入过量,或因饮食滋腻肥甘,皆可致食纳而难化,积于胃腑,壅滞气机,久则损胃,胃体失荣养,渐而枯萎,发为痞满。

(2)饮食不洁长期食用污染的水或食品,毒邪(幽门螺杆菌Hp)经口而入胃,客居于胃体络脉,久则胃体失荣,渐而枯萎,发为痞满。

(3)饮食偏嗜长期服用辛热燥辣之品(如吸烟过度,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胡椒、辣椒、芥末等调味品),耗伤胃之阴液,灼伤胃之络脉;或长期饮用过热饮料(如浓茶、咖啡等)、摄食粗糙,可反复创作胃体,络脉受损;或长期过量饮酒,酒性辛温燥热有毒,且湿性重,可以直接刺激胃体,损伤络脉,同时酒积湿化热,伤胃气,耗阴津,湿热又可灼伤胃络,损伤胃体,均可使胃体失荣养渐而枯萎,发为痞满。

痞满及诊治

痞满及诊治
舒。 • 兼次症: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
加重。 • 舌象:苔薄白。 • 脉象:弦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 方药: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
分治论治(5)
• 5、脾胃虚弱 • 主症:脘腹不舒,痞塞胀满,时缓时急,喜温喜
按。 • 兼次症: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气短懒言,
大便稀溏。 • 舌象:舌质淡,苔白。 • 脉象:沉弱。 •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痞满及诊治
痞满
• 定义: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 常,出现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为主病的病 证。
• 特点: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 痛。
痞满
• 分型:按部位分有胸痞、心下痞等。心下 即胃脘部,故心下痞以称胃痞,该病是脾 胃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
• 西医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下垂等疾病,以上腹部满闷不适为主要 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辩证论治。
诊断
1、以胃脘部痞满,满闷不舒为主症,望之无胀大之 形,按之柔软,触之无块,,压之不痛。起病缓 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发病常 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
2、需排除胃癌以及其它病症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3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钡剂检查、胃电图等有助于
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 1、胃痛 与痞满病位均在胃脘部位,且可常兼有 胀满,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满 闷为主;胃痛常兼有泛酸、嘈杂等症,痞满则常 兼见嗳气等症;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 则按之无痛;一般胃痛起病可急可缓,病程可短 可长,胃满则发病较缓,病程较久,然而就症状 而言,胃痛与痞满同时出现,亦可以是胃病的某 一阶段的不同表现,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辩证依 据。
痞满

痞满概述、病因与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痞满概述、病因与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痞满概述、病因和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
科学—脾胃系病证
12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可诊断慢性胃炎并排 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痞满概述、病因和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
科学—脾胃系病证
中焦气机不利 胃
酿生痰浊
升降失司
多思则气结
暴怒则气逆
情志失和
悲忧则气郁
惊恐则气乱
痞满概述、病因和诊断医学课件中机小结 (一)、病位及涉及脏腑
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二)、病机关键
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 (三)、病性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
实: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留)
17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可鉴别肝胆疾 病及腹水等
痞满概述、病因和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
科学—脾胃系病证
18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痞
病因病机
多有邪热内陷饮 食停滞,痰湿内 阻或肝气郁结致 中焦气机阻滞升 降失常而致
科学—脾胃系病证
21
三、证治分类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症状:
主症: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
嗳腐吞酸,恶心呕吐 ;
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 脉数者为热。
痞满概述、病因和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
科学—脾胃系病证
20
二、治疗原则

痞满讲课PPT课件

痞满讲课PPT课件

内容全面,条理清晰
内容覆盖面广, 知识点详尽
结构清晰,层 次分明
逻辑严密,易 于理解
信息量大,信 息质量高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图片丰富多样,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文字简练易懂,避免专业术语 图表和数据可视化,便于观众快速理解 图文排版整洁美观,提高观众阅读体验
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重点内容突出:课件中的重点内容会以醒目的方式进行标注和强调,方便学生快速理解。
课件逻辑严密, 前后连贯,无跳 跃
课件语言简练, 表达准确,不模 棱两可
适用人群和使用场景
适用人群:中医学生、 中医师、中医爱好者
使用场景:中医课程、 临床实践、自我学习
学习方法和技巧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注重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多种学习方式结合: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听课、阅读、讨论等,以提高学习效果。 及时复习: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复习已学过的内容,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痞满的治疗和预防
药物治疗:针对痞满症 状,可选用中药或西药 进行治疗,如四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等。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 易消化,忌食生冷、油 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如生姜、葱、蒜等。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 运动锻炼,如散步、 慢跑、太极拳等,有 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 缓解痞满症状。
预防保健:保持心情舒 畅,避免过度劳累,注 意腹部保暖,有助于预 防痞满的发生。
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
添加内容标题
注意事项:在使用痞满讲课PPT课件时,建议提前熟悉课件内容 和结构,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添加内容标题
常见问题解答:在使用痞满讲课PPT课件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常 见问题,如课件无法正常打开、字体不显示等,可以参考痞满官 网提供的常见问题解答进行解决。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痞满的定义和症状痞满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胃口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

痞满是因为胃肠功能失调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可能与饮食不当、睡眠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痞满在中医中被归属于“气滞”、“食积”等范畴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疗效达到最大化。

中医注重从根本上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西医则重视对症治疗,采用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解决病因。

结合两种医学的优势,不仅可以解决痞满的症状,还可以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具体方法中医治疗方法1.饮食调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吃辛辣、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同时,中医还可以为患者配制一些有助于消化的药膳。

2.中药治疗: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如提神醒脾的六君子汤、化痰消食的陈皮枳实汤等。

3.推拿治疗:推拿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西医治疗方法1.胃肠促进药物: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可以帮助胃肠道将食物尽快消化,达到缓解痞满的症状的目的。

2.解热镇痛药:部分痞满患者可能会伴随发热和身体不适感,此时可以采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3.抗酸药:对于胃酸过多或胃酸逆流比较严重的痞满患者,可以采用抗酸药来缓解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可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来缓解痞满的症状。

此外,西医也将针灸纳入其辅助治疗范畴。

2.汉方药物配合西药:中药和西药使用相互配合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一种方法。

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同时使用西药暂时缓解症状,可以达到中长期治疗的效果。

3.生物反馈治疗:这是一种采用现代仪器来调节身体自然节律的方法,促进身体的自愈和抗病功能。

注意事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时,需要患者配合医生积极调整自己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同时,患者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避免贪图方便而乱用药物,以免影响疗效和健康。

痞满

痞满

痞满【概述】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

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

如《伤寒论》所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食滞中阻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如《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3.痰湿阻滞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4.情志失调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

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

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5.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

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人里,饮食停滞,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中医内科学讲义(十四)痞满

中医内科学讲义(十四)痞满

中医内科学讲义(十四)痞满痞满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要点一概述《内经》有“痞”、“痞塞”、“痞隔”等。

病因——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异论》:“脏寒生满病”。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而且还说:“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否。

”“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朱震亨《丹溪心法·痞》:“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

”“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

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并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不补不可。

”根据痞满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若以上腹胀满不舒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病满的病因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内伤饮食暴饮暴食,咨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气机被阻→痞满《伤寒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一、实痞(一)饮食内停1.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吸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失和,气机塞塞。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4.代表方:保和丸。

5.常用药:山楂、神曲、莱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开胃;胀满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理气导滞;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或用积实导滞丸消食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实消痞丸。

(二)痰湿中阻1.临床表现: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嗳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3.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4.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5.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者,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痰阻气逆,心下痞硬,吸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或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合五苓散;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砂仁。

(三)湿热阻胃1.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3.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4.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前方泻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5.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若胃中灼热、嘈杂明显者,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清热和胃;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和胃降逆;大便黏滞不畅者,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化湿和胃;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沙参养阴生津。

【名医话临床】栗德林:痞满的治疗

【名医话临床】栗德林:痞满的治疗

【名医话临床】栗德林:痞满的治疗痞满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痞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痞”“痞塞”和“痞隔”等。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而且还说:“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

”“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在《丹溪心法●痞》中指出:“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

”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栗德林教授认为,痞满的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

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

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临床治疗中应辨证施治,灵活运用。

病案一崔某,女,36岁,2009年5月28日初诊。

现病史:吃饭时噎而吐,胸前后疼痛,胃脘胀痛。

经检查为贲门上食道弛缓、狭窄,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

经气囊扩展后挟窄症状缓解,基本吃饭不噎了,但现在晚间胃脘部痞胀连系背肩部疼痛,频频噎气,胃部喜暖,无吞酸,月经期两乳发胀。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脉沉细。

诊断:痞满。

治法:辛开苦降,和中消痞。

处方:党参15g 黄芩12g 黄连10g 干姜10g元胡15g 半夏15g 甘草10g 瓜蒌15g乌药15g 木香5g 桔梗20g 炒莱菔20g郁金12g 香附12g 内金12g 焦三仙各15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胸及肩背痛均减轻,噎气偶而1~2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痞满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痞满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痞满的治疗方法和用药2022-09-18 发表于福建【证治方药】(一)热邪内结1,临床表现:心下痞,胸膈满闷,局部有灼热不适感,食后加重,按之软而不痛,反酸嘈杂,心烦口渴,时有干呕,大便干。

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弦带数。

2,病因病机:外感误治,胃气受损,热邪乘虚内陷,与无形之气结于心下。

胃气壅滞,气机不畅。

3,治法:泄热除痞。

4,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制大黄3~5g,黄连3~5g,黄芩10g。

开水冲渍约10分钟,取汁200m1分服。

方义: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苦寒泄热,药轻而用开水冲渍,取其气薄之性,以泄中焦胃热,除痞泄满。

杂病胃热,兼有痰、湿者均可用之。

加减:兼痰热、湿热者,加杏仁、枳壳、厚朴,以菁,辛、寒除痞泄满,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法。

干呕恶心者,加竹茹、旋覆花降逆和胃;兼腹胀者加枳实、厚朴理气除满;兼胸膈满闷者,加积壳、桔梗宽胸理气。

5,变通法:痰、热、气互郁心下,痞满倒饱,暖气嘈杂,吞酸吐酸者,可用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加黄苓、黄连。

前方即陈皮、半夏、白术、枳实四味,加芩、连后,泄热、化痰、理气、除痞。

(二)肝气郁滞1,临床表现:心下痞满。

胸闷胁胀,嗳气或矢气则舒,常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时作叹息,或情绪忧郁,或易于激动。

舌苔薄,脉弦。

2,病因病机:七情不和,肝气郁结,胃不和降故痞满引及胁胀胸满,而因情志变化而诱发。

3,治法:疏肝和胃。

理气除痞。

4,方剂;四逆散(《伤寒论》)合越鞠丸(《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甘草5g,香附10g,苍术10g,川芎5g,神曲10g,山栀5g。

方义:柴胡、枳实、白芍、甘草为四逆散,疏肝理气;香附、苍术、川芎、神曲、山栀为越鞠丸,治气、血、痰、湿、食、火六郁。

加减:气滞甚者,加苏梗、陈皮理气;兼痰湿者,加半夏、厚朴化痰;火郁吞酸口苦者,加左金丸、龙胆草清热;蒹腹胀便秘者。

加槟榔、乌药除满。

若有寒者,去川芎、山栀,加丁香、肉桂温中。

第二节 痞满

第二节 痞满

【预防调护】
患者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 患者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 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之品. 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之品. 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三,证治分类
实痞
1,饮食内停 主症:脘腹痞闷而张,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算, 主症:脘腹痞闷而张,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算,恶 食呕吐,或大便不调,失气频作,味臭如败卵. 食呕吐,或大便不调,失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 脉滑. 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内停,胃腹失和,气机壅塞. 证机概要:饮食内停,胃腹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 翘.
二,治疗原则
痞满的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 痞满的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 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 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 原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原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 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 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 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 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 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三,证治分类
2,痰湿中阻 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 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 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汤. 代表方:二陈汤. 常用药:半夏,陈皮,藿香,苍术,厚朴,茯苓,甘草. 常用药:半夏,陈皮,藿香,苍术,厚朴,茯苓,甘草.

中医内科学之痞满

中医内科学之痞满

症状辨证:痞满的症状主要 包括脘腹胀满、嗳气吞酸、
大便不爽等。
体征辨证:痞满的体征主要 包括舌苔厚腻、脉滑数等。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 症状、体征、舌脉等综 合分析,确定证型,选 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01
扶正祛邪:在治疗过程 中,既要扶助正气,又 要祛除邪气,使身体恢 复健康。
03
02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调 理,兼顾五脏六腑、气 血津液的平衡,以达到 治病求本的目的。
脉搏紧张
痞满的辨证论
2治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是辨证 论治的核心,主要包括病因、 病机、病理、症状、体征等。
病因辨证:痞满的病因主要 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外感六淫等。
病机辨证:痞满的病机主要 包括脾胃虚弱、湿热内蕴、
肝气郁结等。
病理辨证:痞满的病理主要 包括气机郁滞、湿热内蕴、
血瘀痰阻等。
4
痞满的治疗原则 是调理脾胃,行 气化湿,消痞除
满。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 胃,导致痞满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 侵袭,影响脾胃功能,导致痞满
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气郁 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痞满
脏腑虚弱:脾胃虚弱,运化功 能失调,导致痞满
临床表现
01
胃脘部胀满:患 者感觉胃脘部胀 满不适,按压有
06
温胆汤:用于痰湿内 蕴,气机不畅的痞满
痞满的预防与
3 调护
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 规律,避免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焦虑和紧张
04
适当进行体育锻 炼,增强体质,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痞满课件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痞满课件

治疗效果评估
03
04
患者满意度:患者对治 疗效果表示满意,愿意 继续接受治疗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 肝功能等指标恢复正常
01
02
体征改善:如舌苔、脉 象等体征恢复正常
症状改善:如食欲不振、 腹胀、腹痛等症状减轻 或消失
谢谢
中医内科学脾胃 病证痞满课件
目录
01. 脾胃病证痞满概述 02. 脾胃病证痞满的治疗方法 03. 脾胃病证痞满的预防与调养 04. 脾胃病证痞满的案例分析
1
脾胃病证痞满概 述
脾胃病证痞满的定义
01
脾胃病证痞满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病证
02
痞满是指胃脘部胀满不适,伴有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03
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邪气等
药物治疗:根据辨 证论治的结果,选 择相应的中药方剂 进行治疗,如健脾 和胃、消食导滞等。
针灸治疗:根据辨 证论治的结果,选 择相应的穴位进行 针灸治疗,如足三 里、中脘等。
饮食调理:根据辨 证论治的结果,制 定相应的饮食调理 方案,如清淡饮食、 忌食生冷等。
生活习惯调整:根 据辨证论治的结果, 调整患者的生活习 惯,如规律作息、 避免劳累等。
3
脾胃病证痞满的 预防与调养
生活习惯调整
饮食清淡:避免 辛辣、油腻、刺
激性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

01
02
03
04
05
饮食规律:定时 定量,避免暴饮
暴食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
饮食调理
01 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 02 适量摄入蛋白质,如瘦

中医医案——胃脘痞满

中医医案——胃脘痞满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辛开苦降法治愈痞满病案:焦某,男,67岁。

初诊:1982年10月15日。

主诉及病史:1年前因发恼怒而两胁胀闷疼痛,继而腹满,胃脘不适。

经服疏肝理气之品治疗不愈,日益加重,故来我处就诊。

诊查:症见胃脘痞满,嗳气不出,饭前甚轻,饭后较重,逸则为轻,劳则为重,遇寒遇热均甚;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腻、黄白相兼,脉沉弦而濡。

辨证:此乃肝郁克脾,中焦失运所致之痞满证。

前医用疏肝理气,过用则耗气燥血而伤正,更使脾胃失调,中焦升降呆滞,故痞满之证乃发。

治法:惟附子泻心汤辛开苦降以除痞为宜。

处方:附子15g 姜黄连5g 酒黄芩15g 酒大黄3g 蜜升麻3g 半夏4g共进药8剂,其病获愈。

按语肝气郁滞,木克脾土,脾之运化无权,脾气不升,胃气不1降而发痞满之证。

又过用理气之品,一伐肝木,二伤中土,中焦气化闭塞,痞满加重。

惟附子泻心汤,以三黄泻热除痞,附子温经扶阳,诸药合用以达辛开苦降,除痞祛满之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52-553,任继学医案。

任继学,1926年生,吉林省扶余县人。

中医教授。

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长春分会理事长、中国红十字会吉林省分会理事、长春中医学院教授、内科教研室主任等职。

任氏少年拜当地名老中医宋景峰先生为师习医。

由于资质颖悟,勤奋刻苦,侍诊五载有余,尽得师传。

其后在当地行医,擅长内科,挽逆救危,活人甚众,声誉颇隆。

50年代赴长春、北京等地深造,学业日深,医术精湛。

1956年受聘执教于长春,先后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近40年。

临床对肾、心、脑、急性热病的诊治颇有独到见解。

已发表中风辨治、气化学说、相火初探等论文50余篇。

2。

痞满诊治精粹

痞满诊治精粹

痞满诊治精粹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一种自觉症状。

按部位有胸痞与心下痞之分,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称胃痞,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内经》称胃痞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在病因病机方面《景岳全书·痞满》:“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在鉴别上《景岳全书·痞满》:“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在治疗上《类证治裁·痞满》:“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泻;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满闷不适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或失治误治,外邪乘虚内陷,结于心下胃脘,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2.食滞中阻暴饮暴食,恣食生冷,食滞胃脘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3.痰湿阻滞饮食不节,外湿内侵,损伤脾胃,脾运失常,痰湿内生,痰气交阻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4.七情失和情志失调,气机逆乱,肝脾不和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5.脾胃虚弱素体脾虚,饮食不节,脾胃失职,气机不利而生痞满。

总病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病机特点: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各因相兼,互相转化。

病位在胃脘,但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与肝亦有一定关系。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主症: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

(2)查体: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

(3)发病: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4)诱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5)须除外胃癌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2.鉴别诊断(1)胃痛:胃痛与痞满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胃痛时兼胀满,痞满偶有隐痛。

中医对痞满的认识与论治-2019年文档

中医对痞满的认识与论治-2019年文档

中医对痞满的认识与论治痞满是指以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自觉,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痞即胃脘部出现的痞满,又称胃痞。

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

现将古代对其论治总结如下:1、病名症候:痞满之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满、否塞、否膈等。

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明确了痞病的基本概念。

《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做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否”。

金元时代的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则简明之:“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

”其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中更明确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痞》中也提出:“胀在腹中,其病有形;痞在心下,其病无形。

”可见前人对痞满病症候的认识,随着年代的发展,日趋进步,并为后人治疗该病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病因病机《素问?太阴阳明论》谓:“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填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 脏寒生满病”。

又《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谓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可见其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可见其病机是因外邪入里,食滞内停,痰湿中阻等诸邪干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浊音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

《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中说:“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与胸痹心痛鉴别 胸痹是指胸中闷塞不通。痞 满常兼有胸膈不适,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胸 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 胸痛,胸闷,短气为主,而胃痞则为脾胃气机 升降失职所致,以胃脘痛闷为主症,当然,老 年人突然出现胃脘痞满,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 而胃痞出现胸膈痞塞,满闷不舒则属兼症。
• 4.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心 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 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剂:越鞠丸。 加减与备选方:气郁较重,胀满明显,加柴胡、 郁金、枳壳;气郁化火,口苦咽干,加 左金丸或栀子、龙胆草、黄芩。
• 虚痞
2. 与鼓胀鉴别: 二者在临床上症状相似,鼓胀 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但鼓 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 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在大腹,或有形或 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 皮急,胃痞按之柔软。《证治汇补·痞满》: “痞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痞 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
(二)治疗原则 实者泻之:泻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 虚则补之:温补脾胃。 虚实夹杂:补消并用。
(三)分证论治
• 实痞 1. 邪热内陷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痛 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 喜饮冷,身 热汗出,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 加减:可酌加枳实、厚朴、木香等以助行 气消痞之力。
• 痞满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常见于 现代医学中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糖尿病胃轻瘫, 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二、病

• 是以心下胃脘自觉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 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无痛,望无胀大, 常伴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
三、病

• 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 因为脾主升,胃主降,清升浊降则气机畅通。 或为脾胃之虚,或为病邪所阻,均可导致气机 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而发,所以病位在脾 胃。而脾胃的运化转输又靠肝的疏泄条达,故 与肝关系密切。亦即《内经》中所言:“浊气 在上则生瞋胀”之意。
(四)其它疗法 1.外用烫熨法:麸皮一两,拌灼生姜渣五 钱,灼热后用布包裹,揉 熨患处,适用于脾胃虚弱, 脏寒痞满。 2.双手烘热,按摩患处。
十、转归与预后
• 转归:痞满的转归有二:一是痞满患者经过正 确的调治,多能痊愈;二是少数患者由于久病 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慢性 进展,发展为胃痛、鼓胀,甚至胃癌、瘕 • 痞满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 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痊愈。 • 本病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应坚持长期治疗。久病失治,常使病程迁延, 并可慢性进展,发展为胃痛、鼓胀,甚至胃癌、 癥瘕积聚等。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
一、概

Hale Waihona Puke 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 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 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病证。
• 按部位分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又可称为胃 痞。《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素问 · 异 法方异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 ……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 痞满。” --这些均是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 • 汉·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痞的基本概念,如“但满 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 陷,升降失调。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 其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十一、预防与调护 • 痞满患者饮食宜清淡,勿暴饮暴食,贪凉饮凉, 力戒烟酒,以免损伤脾胃。另外保 • 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气机郁滞。
太阴太阳同主开方治愈胃痞1例病案分享
• 病情介绍:王某,女,28岁,因“反复发热伴 腹胀纳差半月”2016年9月7日经朋友介绍微 信远程会诊。患者诉近半月反复出现低热,最 高体温37.4℃,发热无明显规律,伴随乏力、 纳差,腹部胀满明显,全身多处酸痛,以手足 酸痛明显,近期脸部皮疹增多,瘙痒,色暗红, 以腮部为重,无汗出恶寒,无腹中雷鸣干呕, 无食谷不化等不适,大便日一解,便溏,小便 及睡眠正常。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为实,无邪者为虚。 2.辨虚实寒热 虚:痞满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痞满时减, 喜揉喜按为者为虚; 实:痞满能食,大便闭结,痞满不减,按之满甚者为实。 热:痞满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为热; 寒: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属 寒。
• 既往体健。平素月经规律。目前未处于经期。 诊断:发热、胃痞太阴虚热化,甲胆不降。治 则:补中气、开太阴、降甲胆。 处方:麻黄3、石膏30(包煎)、蝉蜕5、乌梅 12、淡竹叶10、炙甘草15、法半夏10、淡附 片10(先煎)、甘草15、细辛3、党参15、当 归10、黄芪60、熟地15、生地15、赤芍15、 白芍15 2剂,水煎服,日一剂,日2次。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病史:胃脘自觉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时轻 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发病常与饮食、情志、 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 2.典型临床病象:痞满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 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3.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检查等助 于本病的诊断。需除外胃癌,以及其它病证中出现的 痞满症状。
• 疗效:服药1剂,病衰大半,续服第2剂,诸症 皆除! 20天后随访,患者无不适。
• 按语:患者因发热、纳差、腹胀、皮疹为主症, 考虑病机为太阴虚化热,甲胆不降,局部火热 燥形成,治疗立足土气,以开太阴,降甲胆, 清解局部火热燥,重新恢复一身之圆运动。
• 处方“太阴太阳同主开方”源自于李可中医药 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方中以黄芪为主药, 配合当归活血,为当归补血汤,作用为立足于 太阴地土、阳明中土,针对肌肉层存在但未进 入厥阴血脉的层次的血虚生风生燥生热,可加 强血行的推动之力,改善微循坏。
• 谢谢!
• 曾在上海大医院就诊,查血常规、胸片等未见 明显异常,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及慢性胃炎” 可能,给予制酸护胃、调节肠道菌群及抗生素 等药物口服,症状无改善。
• 症见:精神疲惫,自觉低热,测T37.3℃,纳 差,腹胀满不适,全身多处阵发酸痛,面部散 在暗红色丘疹,瘙痒明显,偶口干,大便溏, 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白厚,脉未及。
四、病

• 分实痞,虚痞两类。 五、病 性 有虚实寒热之分,常为虚实夹杂之候。 六、 病 程 • 较长,起病缓,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痞满的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 邪入里,食滞中阻,痰湿阻滞与七情失和;虚即 中虚不运,脾胃虚弱。
1.表邪入里 : 伤寒邪在肌表,医者反攻其里, 以致误下伤中,邪气乘虚结于心下,而成痞满。 2.食滞中阻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损伤中 阳,影响脾胃的运化升清降浊功能,而致胃脘 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 赤芍开血脉郁热,生地滋阴养血清热,同时阴 分不足,燥热火在上在外,甲胆不降,生地熟 地同用滋阴的同时加强了阴抱阳之力,白芍、 炙甘草降甲胆,小剂麻黄附子细辛拖透伏邪, 开腠理,给出路,佐以石膏、蝉蜕,清解太阴 虚热,党参、炙甘草补益中气,乌梅阖厥阴、 开太阳,收敛离位之相火而无敛邪气之弊,配 合适量生甘草解毒、清解土中之热。 • 诸药合用,直达病机,效如桴鼓!
3 .痰湿阻滞: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 气交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成痞满。 4.七情失和: 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 郁,惊恐则气乱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其 中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肝脾不和,气机郁滞而 成之痞满多见。 5 .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 均,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气机不利, 而成痞满。
(二)鉴别 1.与胃痛鉴别: 痞满与胃痛二者临床症状相似, 二者部位均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胃痞 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 痞以满闷为主,胀甚者属胃痛,满剧者属胃痞; 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压之无痛; 胃痛起病可急,胃痞发病较缓。然而就症状而 言,胃痛与痞满常同时出现,或在胃病的某一 阶段表现程度不同,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辨证 依据。
2.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 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 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 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方剂:保和丸。 加减与备选方:①食积较重,加枳实、厚 朴;②食积化热,加大黄、槟榔; ③食积脾虚,加白术、黄芪。
• 3.痰湿内阻
临床表现: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 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痰多,恶心 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 胖大,边有齿痕, 苔白厚腻, 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剂:二陈汤。 加减与备选方:若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逆不 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益气和胃,降气化痰。
• 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不知饥, 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 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剂:补中益气汤。 加减与备选方:①脾阳不振,手足不温可加附子、干姜; 气虚失运,满闷较重,可加木香、枳壳、 厚 朴;②若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合, 出 现虚实夹杂之候,心下痞满,呕吐下痢, 可 加半夏泻心汤;③若中虚较甚,加甘草泻 心
• 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 明细:“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 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 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 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 《张氏医通》对本病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到患 者的体质:“肥人心下痞闷,内有湿痰也”; “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中焦”;“老人、 虚人”则多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