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海里颠簸的分布特征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分析
海洋灾害(中图版)PPT课件
灾害性海浪
10
咆哮西风带
在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大 约在南纬40度至60度附近,有 一个环绕地球的低压区,常年 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和四五米高 的涌浪,7级以上的大风天气 全年各月都可达7—10天以上,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南半球 西风带,也称“咆哮西风带”, 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 关”。
11
13
• 寒流流经的地区会出现多雾的天气,因为寒流海
水温度低,造成海洋表层气温也低,当遇到暖空气时 ,冷暖空气交汇,水汽容易凝结形成海雾。
海雾多产生于寒流的上空,或者寒暖流交汇处。原 因:雾形成需要以下条件:充足水汽、下垫面较冷、 静风或者微风。
伦敦沿海正好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由于北大西洋 暖流是世界上规模强大的暖流,在秋冬季节,当西风 把暖流带来的暖湿水汽吹向伦敦时,与伦敦上空的干 冷空气相遇,暖温水汽受冷以后,就会形成漫天大雾 。
风暴潮 - 形成条件
一是持续的刮向岸的大风,引
起沿岸海水的潮位变化。
二是逢农历初一、十五的天文
大潮。大风与天文大潮相遇更
易形成破坏性的风暴潮。
三是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
岸形状、海底地形、社会及经
济情况等。如海岸呈喇叭口形
状,海滩平缓,海底地势平缓,
使海浪直抵湾顶,不易向四周
扩散。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
8
主要的海洋灾害——灾害性海浪
• 灾害性海浪: 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风等引起
的海浪,在海上常能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 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的自然灾害。 我国实际 情况,波高6米以上的海浪会给近岸海域活动多数船只带来危害 ,并伴随产生风暴潮,引发海洋灾害。
6
海底火山爆发一般是有先 兆的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七章 海浪 (2)
波高与周期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浪的波候特征
风浪:
秋季>冬季>夏季>春季
南海>东海>黄海>渤海
波高高值区:台湾海峡,吕宋海峡,台湾以东海域,南海 东北部
波高低值区:北部湾,渤海,黄海北部 周期地理分布与波高相似
Toba,1972
波高与周期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浪的波候特征
涌浪: 总体趋势与风浪相似 秋季>冬季>夏季>春季 南海>东海>黄海>渤海 波高高值区:台湾海峡,吕宋海峡,台湾以东海域,南海 东北部,东海南部 波高低值区:北部湾,渤海,黄海北部 大部分海域,波高和周期大于风浪
气旋型
第三节 几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海浪分布
四季皆有,春季和初夏最多
暖锋前:偏东风,偏东向海浪,风时短, 浪高小
暖锋区:偏南风,偏南向海浪,混合浪, 比锋前大
冷锋后:偏北风,偏北向浪,风时长, 海浪大
最大波高通常在低压中心通过后几小时
第三节 几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海浪分布
气旋与高压配合型
初春,秋末,冬季 “西高东低”型(春季常见): 冷锋后气压梯度大,偏北大风增大且持续时间长 4m以上,仅次于台风 “东高西低”型: 冷锋前气压梯度大,偏南风增强 多出现于日本海及日本以南海域,3~4m
波长(λ)-波数(k=2 π / λ) 波高(H)
波向:波向线/波峰线 波龄(β=C/V)
波速(C= λ/T)
波向与风向类似, 指来向
波陡(δ= H/λ)
特征波
第一节 概论
➢部分大波平均值的特征波
•波列中各波浪按波高大小排列,取前1/n大波的平均波高和 周期作为特征波,称为1/n大波。特别的,H1/3称为有效波高, H1/10称为显著波高。n=1,3,10
2023人教版选修2《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ppt
地理位置 、风力大 小、河流 、地形、 海岸形状 、海底地 形、城市 、人口、 工业
——
灾害 类型
风 暴 潮
成因
发生时间 和地点
特点
危害
影响 因素
热(温)带 气旋等强烈 天气系统作 用下形成的 大风,引起 海面水位急 剧升降
热带气旋: 夏秋台风 影响海区
温带气旋: 春秋中高 纬度沿海 地区
来势猛、 速度快、 强度大、 破坏力强
特分点析:①渤图海文湾提西供南哪些部与受“风风暴暴潮潮灾影害响分灾布害”最有关为的严信重,风东暴北潮部的影概响念、较分小类。 思路:息
原因:①渤海湾地区风向以偏北风(东北风)为主,致使海水向渤海西南岸堆
积。②渤②海湾分西布侧原为因滨海平原原,因地势,低即平与。影③响人口因密素集相,关城市多,工农业发达。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的分析
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的分析张文舟1, 3,胡建宇1, 2, 4,商少平1, 2,陈美娜3,佘伟明4厦门大学海洋学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厦门大学教育部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1. 361005 2. 福建厦门;厦门海洋预报台,福建厦门;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部,日本仙台361005 3. 361002 4. 980-8578)摘要 :通过普查—年正面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分析了福建沿海风暴潮的特征及其可能 19602001 原因。
台湾海峡特殊地形对福建沿海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有明显影响,登陆岸段不同,台湾海峡对风暴潮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导致福建沿海风暴潮出现明显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当台风位于台湾海峡时,其大风区位置和范围不同,会影响福建沿海各地风暴增水的幅度。
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时,易使福建沿海台风大风区中心岸段出现双增水峰现象,第一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离开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后,第二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前后。
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有时会引起台湾海峡北部出现奇异增水现象,风暴潮与天文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重要原因。
奇异增水峰往往出现在天文潮低潮附近,此时实际潮位并不高。
关键词:风暴潮;福建沿海;台湾海峡中图分类号:P73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92(2004)03-0012-08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的西岸,其海岸线基本呈—向延伸。
台湾 NE SW 岛和福建省内的山脉主要走向与台湾海峡大致平行。
台湾海峡位于福建与台湾岛之间,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主要通道,也呈—走 NE SW 向,长约,平均宽约,北部较380 km 190 km 窄,南部较宽[1],狭管地形较为明显如图所( 1 示。
)福建最主要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加上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受风暴潮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对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进行研究,为风暴潮预报提供参考,对该沿海地区的风暴潮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台湾海峡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给这方面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第八讲 海洋中的波动
辐聚
高压 中心
辐散
高压中心向辐聚区运动 使Rossby波向西传
北半球罗斯贝的传播
罗斯贝波的生成
• 大洋中的扰动、开尔文波激发等
厄尔尼诺的一种机制
• 罗斯贝波从赤道附近的异常 暖的海面向西传播(厄尔尼 诺期间)。
• 当它达到海洋的西边界时会 被反射,形成开尔文波,这 种波向东传,它起着抵消或 改变海面暖信号的作用,引 发降温事件(拉尼娜期间)
• 1983年,中国加入ITWS • 目的:在海底设置压力传感器与海
面浮标相连,尽早发现海啸
海啸的预报和预警
• 2011年,中国开始一项“巨大的工程”— —“东海海底观测网”,将在未来五年内建 成
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
海洋内波
• 海洋内部不是均匀的,任何密度、温度、盐度剧 烈变化产生分层效应
• 海洋内部任何两层界面处均可能存在波动,称之 为内波
• 波浪破碎后形成沿着海岸线流动的沿岸流 • 沿岸流最终以离岸流回流到海中
离岸流对游泳者造成极大威胁!
James B Lushine
Courtesy Miami Herald
离岸流的间隔与破碎带宽度成正比
波浪浮标
海浪的观测
声学波浪浮标
卫星高度计测波高
风暴潮
风暴潮
气象潮与风暴潮
• 由气象原因引起的局部海洋水面非周期性的升降 现象,称为气象潮。
• 整个厄尔尼诺事件循环所需 时间是由这些波传播的速度 决定的,它大约需要2年。
第八章 海洋中的波动
• 周期性或准周期性运动随时间 在空间中传播的现象称为波动。
按照成因划分: • 海浪:由风引起的水重力波 • 潮波:引潮力引起 •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 • 风暴潮:气压骤降引起 • 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
地理波浪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理波浪知识点总结初中波浪是海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由风引起的水面波动。
它们在海面上移动,并在海岸线上产生各种效应,如侵蚀和沉积。
波浪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对地理波浪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波浪的形成波浪是由风引起的水面波动。
风吹过海洋表面时,将能量传递给水面,导致水面发生起伏变化。
当风速加大时,波浪高度和周期增加。
波浪的高度和周期是由风速、风向、风持续时间和海水深度等因素影响的。
2. 波浪的传播波浪在海洋中传播时,受到水深和地形的影响。
在深水中,波浪的波长较长,波速较快;而在浅水中,波浪的波长较短,波速较慢。
波浪还会受到大陆架和海岸线的影响,产生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3. 波浪的影响波浪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在海岸线上,波浪会引起侵蚀和沉积,改变海岸线的形态。
波浪还会影响航运和渔业等人类活动,对港口和海岛的建设和保护提出挑战。
4. 波浪测量与预报为了有效管理海洋资源和保护海岸线,有必要对波浪进行测量和预报。
波浪的测量可以使用浮标、遥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而波浪的预报可以利用数值模型和实时监测数据等手段,为航运、渔业和海岸防护等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
5. 波浪资源的利用除了对波浪进行测量和预报外,还可以利用波浪资源进行能源开发。
波浪能够转化为海洋动力,用于发电和淡化海水等用途。
波浪能源具有丰富、可再生和清洁的特点,可以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总之,地理波浪是海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对波浪的测量、预报和利用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海洋资源和保护海岸线。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地理波浪有所了解,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我国沿海地区波浪能的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沿海地区波浪能的空间分布特征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我国沿海地区的波浪能空间分布特征。
沿海地区的波浪能的分布规律对以前的大洋潮动、潮汐潮流流动以及海洋本质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沿海地区波浪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沿海地区波浪能的分布规律,从而有效控制和利用沿海海域的海洋资源。
一、波浪能的基本概念波浪能是指大气中的空气在海面,沿岸地形以及底栖物群落发生源动力耦合响应的结果,其起源于风力、潮汐和热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海浪,这种能量是满足潮流海洋环境动态过程的重要物质来源。
二、我国沿海地区波浪能的空间分布特征1、波浪能强度根据海岸边界类型和沿岸地形特点,我国沿海地区的波浪能强度在不同的位置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沿海地区,沿着表礁湾湾口的海水就会出现台风增大后的洋流,导致湾口处的波浪能会增大,而源源不断的台风浪会给港口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港口处波浪能也会较强。
同时,海浪能强度也受到岩礁等岸边地形的影响,礁林处的海浪能会明显增强。
2、波浪能频率从相对频率上来看,波浪能受到风场影响下可以分为高、中、低频段,由风向及风速的不同而有轻微差别。
除此之外,沿海地区的波浪能也受到潮汐流的影响,有的湾泊潮汐流强度可达 0.5m/s,湾内的波浪能频率与海岸线的复杂地形也有关系,在湾内波浪频率通常会有一定的变化。
3、波浪能方向在受到风向影响的地区,波浪能的方向与风向一致,即沿岸地区的海浪方向也会随着风场变化而改变,在受到潮汐作用影响的地区,海浪方向与潮流方向一致,而受到湾流影响的沿海地区,海浪方向与湾流流向相一致。
三、波浪能的空间分布规律1、水深对波浪能的影响随着沿海水深的增加,波浪能衰减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相比水深小的海域,深水海域中波浪能衰减较快,因此深水海域的波浪能较弱,衰减速率高。
2、地形对波浪能的影响沿海地形是决定波浪能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沿岸地形复杂、曲折时,海浪动能受到强烈的影响,海浪和沿岸环境之间会发生频繁的能量交换,从而引起海面波浪能的明显变化。
自然灾害知识:东海海域震源分布和自然灾害影响,海上平台和港口安全规范
自然灾害知识:东海海域震源分布和自然灾害影响,海上平台和港口安全规范东海是连接中国华东和日本九州的重要海域,其震源分布和自然灾害影响对于海上平台和港口安全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东海海域的地震活动频繁,主要是因为它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
东海地震以及其可能对海上平台和港口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统计,过去百年内,东海发生了许多强烈的地震,如1930年浙江温州发生的7.6级地震和1981年江苏连云港发生的6.8级地震等。
这些地震不仅对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产生了一系列的海啸事件。
因此,对于部署在东海海域的海上平台和港口进行安全规范和防灾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海上平台是许多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设施,在东海海域,面临着地震、海啸、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针对这些挑战,安全规范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颠簸的海浪等威胁沉船或者船体损坏的因素,可以通过加强船体设计的强度和减小设备规模的方式来减少安全隐患。
同时,部署更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的设备时,需要加强对天气预测和风浪预警的依赖,确保以提前预警的方式避免安全风险。
港口作为海外贸易的主要依托,也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通常,港口的主要安全威胁包括滑坡、波浪、海啸、台风和风暴潮等。
为了应对这些安全威胁,港口应该采用一系列的安全规范,包括加强建设港口围堤、强化充水站的防流控制和增加应急响应设施等。
此外,建立紧急预警监测系统和灾害应急预案并实行地方政府对港口进行定期检查也是有效降低灾害风险的重要举措。
总之,面对东海海域的震源分布和自然灾害影响,为了更好地保障海上平台和港口的安全,应加强安全规范的实施和防灾准备工作的实施。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能够为海上平台和港口的正常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而定期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的安全评估和安全检查,也能够更好地保障东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特征分析
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特征分析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特征分析引言波浪是海洋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特征对于海洋工程和海上交通等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的波浪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该海域波浪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
一、地理环境莺歌海洋站位于某省的沿海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该地地形复杂,临近大陆架边缘,是一个波浪活动频繁的地区。
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由于强大的海洋环流和风场影响,形成了特殊的波浪环境。
二、数据获取与处理本次研究使用了莺歌海洋站自2010年至2019年的波浪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包括波高、波周期等参数,以每小时为时间间隔记录。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排除了异常值和采样缺失的数据。
三、波浪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波浪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的波浪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
1. 季节性变化夏季和冬季是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活动最为剧烈的时期。
夏季,受到季风气流和热带风暴的影响,海域内波浪增高、周期缩短。
而冬季,此海域受到冷气团和寒潮的影响,波浪高度增加,周期延长。
春秋季则较为稳定,波浪波高和周期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变化。
2. 周期性变化日内波是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的一个显著特征。
观测数据显示,白天和夜晚的波浪形态明显不同。
白天波高较低,周期较长,波浪主要由来自外海的远距离波浪组成;而夜晚波高增加,周期缩短,波浪主要由来自近海的近距离波浪组成。
这种日内波的变化规律与潮汐和风场的变化密切相关。
四、海域波浪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对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变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季节性影响夏季和冬季气候特点直接影响海域内波浪的活动程度。
夏季气候炎热,季风和热带风暴逐渐减弱;而冬季气温降低,受冷气团和寒潮的影响波浪过程增加。
2. 风场影响风是波浪形成的主要动力源头。
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受到季节性风场和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
当风场强度增大,风速增加,波浪高度和周期也相应增大。
北大西洋海浪特征分析
北大西洋海浪特征分析北大西洋海浪是指位于大西洋北部地区,包括北欧海、爱尔兰海、北海、巴伦支海、格陵兰海等海域中的海浪。
这些海浪受到气候、海洋环流、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一些特征。
首先,北大西洋海浪季节性强、波高大。
北大西洋地区受西风带控制,因此冬季风力强大,海浪也随之增高。
此时波高能达到10米以上,有时甚至超过20米。
而夏季由于风力减弱,海浪也相应减小。
其次,北大西洋海浪周期长。
由于北大西洋冬季气温很低,海水也很冷,因此海水稠密度大,与空气互动的阻力变大,所以海浪传播速度较慢,波周期也相应增加。
通常北大西洋海浪的波周期约为10秒,这也是北极及北大西洋深广海面受到长途波浪影响的原因。
再次,北大西洋海浪方向多变。
北大西洋海域中气旋和暴风很多,所以海浪方向多变。
此外,由于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差异,也会对海浪的传播方向产生影响。
这使得北大西洋海浪的传播方向难以预测,对航海和海洋工程带来一定的挑战。
最后,北大西洋海浪频率高。
在北大西洋海域中,有很多种类的海浪,比如长途波浪、混合波浪、涟漪等不同类型的波浪。
这些海浪频繁出现并对海洋生态和人类活动带来影响,例如捕鱼、运输和旅游等。
因此,对北大西洋海浪进行科学研究和预测十分重要。
总之,北大西洋海浪具有季节性强、波高大、周期长、方向多变、频率高等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对海上航行和人类活动带来影响,也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北大西洋海浪,掌握其规律,以便更好地应对海洋灾害和环境变化的挑战。
08-2-海底地震,海啸与风暴潮2
“桑美”台风风暴潮冲击后的沙埕港
据统计,2006年我国发生9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和19次温带 风暴潮过程,风暴潮(含近岸台风浪)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跻 损失为217.11亿元,死亡(含失踪)人数达327人,其中0608号 超强台风“桑美”于8月10日登陆浙江,适逢当地天文大潮和季 节性海平面最高,造成沿岸多处潮位超过当地历史最高潮位, 损失巨大,其沿海增水分布见图5-31,最大增水为浙江鳌江的 40lcm。
台风风暴潮的主要动力因素是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的多台风时期。由于它的运动速度快,浪高大而能量巨大,造 成的破坏和损失也严重,受到台风影响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均会 有台风风暴潮的发生。
在沿海近岸,台风风暴潮的出现在潮位曲线变化上表现为 三个阶段。 首先是出现先行涌浪; 在热带风暴经过时,该处潮位急剧升高(风暴潮) 在热带风暴经过以后,水位在降落但并未停息,而且仍有 一系列的水位振动,称为余振阶段。
台风“珍珠”诱发粤东沿海风暴潮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夏秋季经常受到强台风风暴潮的袭击, 其中以8、9月份发生的次数最多。我国的北部海区在冬季和春秋季 经常受到寒潮大风和冷空气与气旋的相互影响作用而极易产生温带 风暴潮,因而风暴潮在我国每一年中都有发生,每年造成的经济损 失都在百亿元左右,且有扩大的趋势。
狭长海域的封闭端位于x=L,而开端 位于x=0并与外海相通。 半封闭深水水位变化: 半封闭有限水深水位变化:
等深半封闭海域中的定 常风暴潮
(1)风暴潮的特点
根据其性质,通常可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 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它们对海洋结构物及海 岸工程等构成严重威胁,是其高程安全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 因素。
坎门验潮站(又称坎门验潮所)系 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验潮站 (1929年建成)
气象条件对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的模拟与分析
气象条件对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的模拟与分析气象条件对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模拟与分析简介:大气边界层高度是指大气中风速和温度等物理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的层次,它对于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气象条件对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模拟与分析,探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有关气象条件与大气边界层高度相互关系的思考。
一、气象条件与大气边界层高度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气象条件中最基本也是最直接影响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因素。
高温和高湿度能提高大气的热容量,导致大气边界层上升,从而使边界层高度增加。
2. 风速和风向风速和风向也是影响大气边界层高度的重要因素。
风速越大,大气边界层混合程度越高,边界层高度也相应增加。
风向的改变会改变边界层内的湍流强度,从而影响边界层高度。
3. 地表特征地表特征对于大气边界层高度有着显著影响。
不同地表特征的温度和潮湿度差异导致了大气中的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进而影响边界层高度。
例如,海洋或湖泊附近的边界层高度往往较低,而山脉周围的边界层高度较高。
二、气象模拟与边界层高度预测1.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模拟和预测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手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气象条件输入,模拟得到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边界层高度预测,对于航空、环境保护等领域非常重要。
2. 基于统计学的方法除了数值模拟方法,还可以利用历史观测数据和统计学方法来对大气边界层高度进行预测。
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可以建立边界层高度与各种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预测边界层高度的变化趋势。
三、案例分析与思考在实际应用中,气象条件对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经常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例如,针对不同地区的特征和气象条件,我们可以分析和比较其边界层高度差异,以寻找气象条件和边界层高度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规律。
此外,边界层高度与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也密切相关。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海浪
6.2.1波浪运动的形式 Progressive wave
进行波 Progressive wave
进行波:波形会向外传播 (e.g., 风浪).
驻波:波形不向外传播,但是 会在某一节点上上下运动. 波节 :不产生运动的 点,无垂直位移. 波腹 :具有最大垂直 位移的点
驻波 Standing wave
6.2.2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6.2.2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每个水质点都在 做同样的圆周运 动,那么每个水 质点的运动情况 有何不同?
沿波向,相邻水质点的运动半径和角速度都相同,只是后一个水质点 比前一个启动要慢一段时间。这样,在同一时刻,水质点位于不同的 位相上,这些水质点的连线就构成一定的波形,经过某一时刻后,每 个水质点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移动相等的一段弧。把这些不同位相的水 质点再连接起来,仍保持一定波形。
6.3.3.1 涌浪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① 波高H逐渐降低
能量是与H2成正比的
涌浪传递传递过程能 量是衰减的
弥散 角散
Deep-water wave transformations
6.3.3.1 涌浪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② 波长、周期逐渐变大,波速变快-P185
由于弥散, 波速快、波长大的跑在前面, 因此, 传播距离越远, 波长大、周期长的涌 浪越占优势地位。波高变得更小, 在海上 难以看到它。
波浪成因:
风 火山、地震 大气压力的变化 日、月引潮力
毛细波
成因 风
风暴 地震、风暴 日、月引潮力
波浪类型 碎浪 涌
荡漾、海啸 潮汐
周期
1~30 s 30s ~ 5 min
min ~hr 12 ~24 h
三、波浪的分类 3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五《中国的海洋灾害》课件
【解析】 第(1)题,由材料结合题目设问可知大风天气 引发风暴潮,且是迎岸风。我国南方的热带气旋,北方的温 带气旋都可能形成迎岸风,且风力大。第(2)题,海南岛东南 部是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
【答案】 (1)热带气旋、温带气旋。 (2)类型:台风风暴潮(热带气旋风暴潮)。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图表展示]
教材P42图2-3-1 “森拉克”台风路径及风暴潮影响范 围
[解图精要] 该图展示了“森拉克”台风路径及引发的风暴潮影响范围 ,应掌握台风发生路径与风暴潮影响地区的关系。阅读该图 ,还应明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暴潮的影响为何更为深远。 虽然我国风暴潮从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都有发生,但东南沿 海的台风发生的频次多,时间长,引起的风暴潮频繁。东南 沿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有我国发达的农 业区和工业区、密集的人口和城市群。台风风暴潮灾害给这 里带来的影响不仅是人员、财产等直接损失,还有更加严重 的间接损失,例如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浸泡精密高级仪器 的经济损失等。因此,我国东南沿海的风暴潮灾害影响更为 深远。
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台风
我国的海洋灾害
【问题导思】 1.中国有哪些类型的海洋灾害? 【提示】 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和海啸等 。
2.为何风暴潮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的破坏巨大? 【提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台风和温带气旋多发 区,风力强,风暴潮势力强;东部海岸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港 口、开放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盐业、捕捞渔业、海洋养 殖业发达,是一条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对全国发展有极为 重要价值的地带,因而风暴潮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更 大。
1.赤潮的危害包括( )
①危害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 ②损害海洋环境 ③危害 人体健康 ④影响海洋旅游业
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气象特征及污染扩散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气象特征及污染扩散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复杂地形区域是指地形地貌形态非常复杂、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其气象环境和污染扩散特征较为复杂,对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改善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分布在复杂地形区域,例如北京、重庆、成都等城市,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也较为突出。
因此,对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气象特征及污染扩散模拟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域的空气质量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城市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研究:利用现代数值模拟技术,对典型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重点探讨复杂地形对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形成机理。
2.复杂地形区域污染扩散规律研究:借助现代污染扩散模拟技术,对复杂地形区域典型污染排放源的污染物扩散规律进行模拟分析,探讨复杂地形对污染扩散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扩散的变化规律。
3.方案设计与模型搭建:结合实际研究需要,设计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和污染扩散规律模拟的实验方案,并利用MATLAB、PYTHON等编程语言构建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型,以实现对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污染扩散的定量分析和预报。
三、预期研究成果1.了解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复杂地形环境下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揭示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2.探究复杂地形对污染扩散的影响:运用污染扩散模拟技术,研究复杂地形区域典型污染排放源的污染物扩散规律,探究复杂地形对污染扩散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扩散的变化规律。
3.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基于MATLAB、PYTHON等编程语言构建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和污染扩散模拟模型,为研究提供科学工具和技术支持。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深入探究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气象特征及污染扩散规律,为城市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984-5-21南黄海M6.2级地震系列的震源电磁辐射临震前兆之记录图像及其分析
1984-5-21南黄海M6.2级地震系列的震源电磁辐射临震前兆之记录图像及其分析陈宗红;陈正海【摘要】本文提供了1984年5月21日前后, 南黄海M6.2及M6.1双主震及其前震、余震、邻震系列的"震源超极低频(0.3-3 Hz)电磁辐射前兆"系列记录图(共11次地震的前兆), 并着重指出前兆记录中与地震三要素的预报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参数及其规律.【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9(000)001【总页数】13页(P32-44)【关键词】南黄海M6.2地震;震源;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作者】陈宗红;陈正海【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电信分局技术部,深圳,518172;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1引言1984年5月21 日23 时58分(PT),南黄海河豚沙(32.7°N,121.6°E)发生了MS6.2级中强地震。
此前约一分钟,同地已发生了M6.1级地震,故该震属“双主震类型”地震。
震时,附近一、二百公里区域内的上海市及江苏省震感强烈,很多居民梦中惊醒,惊避户外,仅沪宁一线大学生因跳楼避难而致伤者竟达263人。
邻近的山东、安徽、浙江等省份也有较强震感。
上海市及长江口沿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即便只是一次中强地震,产生的反响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国家地震局首任局长安启元曾亲自撰文总结,并强调在国家人烟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加强“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防震救灾工作必须警钟长鸣、长备不懈。
因此,我们将二十多年来在研究中积累的上千例“地震电磁波临震前兆的记录资料”陆续整理发表,希望能为地震的科学预报添砖献瓦。
1.1 记录场所及设备简介(1)本文所报导的南黄海M6.2地震系列的“电磁波临震前兆”记录图系1984年在安徽省泾县地震台(30°41'57″N,118°22'36″E)所记录,该台位于县郊的吴山坑山沟中,距南黄海M6.2震中约390 km。
不同区域的海洋灾害
不同区域的海洋灾害“海洋”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不陌生的,海洋,巨大无比,美丽富饶。
她总是像一位母亲一样去包容人类,把取之不尽的资源带给人类:渔业资源,海底石油,地热资源……海洋带给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可是海洋不只是会给我们带来利益,它也会给我们带来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地震海啸灾害及赤潮、海水入侵、溢油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
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沿岸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综合最近20年的统计资料,我国由风暴潮、风暴巨浪、严重海冰、海雾及海上大风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5亿元,死亡500人左右。
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所产生的海洋灾害也是不同的。
例如,中国东南半部的北部则为华北、东北与西北的东部。
这一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盛夏(7—8月),春旱频繁,旱涝灾害十分严重。
东南半部的西南,包括青藏高原的东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这里主要受印度季风影响。
贵州、四川一带还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这一地区也多春旱,夏、秋季多洪水灾害与旱灾。
这些是由于自然因素所引起的,但有一些海洋灾害是由于人为引起的,例如,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原子核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开发、海洋环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例如,2002年,我国发生海上溢油事件6起。
中国发生海洋灾害较多的省份有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辽宁省和海南省等。
福建省海域于2003年的海洋灾害主要是赤潮、海浪、入侵生物和风暴潮。
2003年福建海域共发现赤潮29起,海浪事故5起,沿海滩涂湿地面积继续减少,互花米草和大米草蔓延。
福建近邻海域是我国海域中风浪最大,受热带风暴和台风风暴影响频繁,风暴潮较为严重的海区,台风“鲇鱼”于2010年10月23日12时55分在福建省漳浦县境内登陆。
北太平洋液态边界层湍流特性大暴雨
北太平洋液态边界层湍流特性大暴雨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海洋,它维系着全球的水循环和气候变化。
液态边界层是指上升空气与地表接触区域,是影响大气运动和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北太平洋上,液态边界层湍流特性对于大暴雨事件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北太平洋液态边界层湍流特性与大暴雨之间的关系。
液态边界层的湍流特性是大气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是指由于大气不稳定引起的气流湍动。
湍流的产生与大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对于北太平洋地区而言,有着广阔的海域与陆地交界,这一特点使得液态边界层湍流特性在大暴雨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北太平洋上的海域面积庞大,这导致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海洋表面的温度分布。
海洋表面的温度影响着上升空气的热力特性,从而影响液态边界层的湍流现象。
当温暖的海水与空气接触时,会使得上升空气受热而变得不稳定,从而促进湍流的发生。
湍流现象的增加,会增大暴雨事件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北太平洋液态边界层湍流特性还受到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
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由热力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大气运动。
北太平洋地区常常受到热带气旋和东亚季风的影响,这种大气环流模式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为大暴雨事件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大气环流中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对于液态边界层湍流的形成都有影响。
此外,北太平洋上的陆地与海洋交界处也是大暴雨事件频发的区域。
陆地表面的地形和地势对于气流的运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地势的高低和地形的起伏,影响着空气的层流和湍流现象。
在液态边界层上升的空气受到地形的影响,会加剧湍流的发生,进而增加大暴雨事件的发生机率。
综上所述,北太平洋液态边界层湍流特性与大暴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海洋表面的温度分布、大气环流系统、地形地势等因素都会影响液态边界层的湍流现象,进而影响大暴雨事件的发生。
对于预测和研究大暴雨事件,在理解和掌握北太平洋液态边界层湍流特性的基础上,能够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和预警措施。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第八章 海浪
3、浅水中风浪的成长 风速、风时、风区相同时,浅水区的风浪尺寸比深水区 的小得多。 二、涌浪(Swell) 1、特征 ――波形规则,波峰圆滑,波长长,波峰线长,周期长, 移速快。 方向(来向)与海面实际风向无关,两者间可成任意角度。 2、传播特性 ――波长大的衰减慢,波长小的衰减快,随着传播距离的 增加,波高逐渐降低,周期不断增大,波长增加。
CH8
海
浪
8.1 概 述 8.2 群波和驻波 8.3 风浪、涌浪和近岸浪 8.4 有效波高和合成波高 12.1&12.2 风浪分布概况 8.5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与编报
1
8.1
一、波浪(Wave)要素
概
述
§8.1 概 述
2
1、波峰――波面的最高点。 2、波谷――波面的最低点。 3、波高(H)――相邻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 4、波幅(a)――波高的一半,a=H/2。 5、波长(λ)――相邻两波峰或相邻两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 6、波陡(δ)――波高与波长之比,δ=H/λ。 7、周期(T)――相邻的两波峰或两波谷相继通过一固定点 所需要的时间。 8、频率(f)――周期的倒数,f=1/T。 9、波速(C)――波峰或波谷在单位时间内的水平位移(波 形传播的速度),C=λ/ T。 10、波峰线――通过波峰垂直于波浪传播方向的线。 11、波向线――波形传播的方向线,垂直于波峰线。
§8.4 有效波高和合成波高 20
3、合成波高 ――风浪波高与涌浪波高的合成, HE=(Hw2+Hs2)1/2 公式中:Hw――平均显著风浪波高; Hs――平均显著涌浪波高。 波浪分析图上的波高为合成波高。 二、有效波高与其它统计波高的关系 设有效波高H1/3=1m,则 平均H=0.63m H1/10=1.27m H1/100=1.61m H1/1000=1.94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海里颠簸的分布特征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分析谭艳梅 张利平 陈阳权民航新疆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乌鲁木齐市,新疆 830016摘要:利用2011年1月-2013年12月航空器颠簸报告、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乌鲁木齐机场地面自动观测资料、以及2013年11-12月移动风廓线资料,对乌鲁木齐机场跑道25方向8.4海里附近的非气象原因低空颠簸事件发生规律和边界层气象条件、以及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颠簸在夏季6-8月和秋季10月发生次数最多,冬季1-2月最少,午后-夜间最多,凌晨最少,这种分布规律除了与乌鲁木齐机场飞行流量和飞行计划有关外,还与不同季节环流特征和边界层特征有极大关系。
近地层层结不稳定、有乱流、风速小于4m/s、无逆温或弱逆温是8.4海里容易发生颠簸的边界层气象条件,春夏季高空槽区配合低空暖脊、秋冬季高空脊区配合低空弱扰动,是8.4海里发生颠簸的有利环流背景。
关键词:颠簸 时空分布 移动风廓线、边界层、气象条件1 引言飞机颠簸是影响航空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强烈颠簸会危及飞行安全,特别是对高空飞行的运输机来说,已成为威胁最大的气象危害之一,甚至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1】。
飞机颠簸资料主要来源于飞机报告,颠簸的位置与管制区域内航线的设计和飞行高度直接相关,颠簸的频次与航路飞行密度有关。
国内外对飞机颠簸的研究工作很多,通过对飞机报告的统计、颠簸气象条件分析、颠簸事件个例模拟,在颠簸的成因、颠簸的类型和颠簸的预报方法等方面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2-5】,指出飞机的颠簸是由大气湍流引起的,风与湍流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一定条件下的风切变可产生湍流。
而湍流能否得以发展取决于风的分布。
飞机颠簸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来自空中的风切变和温度切变,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引起的低空飞行颠簸,主要来自风的垂直切变。
李子良等【8】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气流过山生成飞行数值仿真所需要的风场,揭示了飞机在过山脉地形背风面所产生的大气湍流中飞行时引起飞机颠簸的物理机制,程雪玲等【9】通过对大气边界层剪切湍流统计特性的风洞实验模拟,指出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湍流场的速度脉动特点。
新疆民航气象专家通过对乌鲁木齐管制区域的颠簸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乌鲁木齐机场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颠簸主要在机场上空方圆二十公里左右,颠簸层高度在2000米以下。
飞机在爬升和降落阶段,颠簸主要出现在飞行航路上,多在阿什里和阜康附近,高度多在3000-6000米。
飞机在巡航阶段,颠簸多出现在阿什里-伊宁、阜康-哈密航段,颠簸高度在6000米以上。
乌鲁木齐机场管制区域飞机颠簸可分为锋面颠簸、槽线颠簸、急流颠簸、东南风层颠簸、晴空颠簸、地形颠簸类。
其中东南风层颠簸是乌鲁木齐机场地面或空中东南风层导致的地方性颠簸,多发生在3000米以下,常造成飞机严重颠簸。
但自2010年10月开始,乌鲁木齐机场距离跑道东头8.4海里附近,飞行高度1300-1400米处,频繁出现与已有认识出入很大、原因不明的低空强烈颠簸,曾发生过自动驾驶仪脱开、航空器复飞的严重颠簸不安全事件。
而且由于此类颠簸发生位置为最后进近航段,飞行方式由自动驾驶转为手动驾驶,开始建立盲降的位置,高度低且无法绕飞,对飞行操纵影响很大,严重威胁航行安全。
气象人员从已有的探测资料,包括乌鲁木齐机场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和中尺度数值预报资料,都不能解释出现强烈颠簸的原因。
管理局、空管局等管理部门对此展开了现场调查和专题研究,初步认为系2010年实现投产的米东中泰化学热电厂地面烟囱排放热气,形成烟流抬升所致。
烟流的抬升和传播与边界层环境气象条件有关,什么样的边界层气象条件、什么样的环流配置容易使8.4海里处烟流发展,导致发生颠簸,是新疆民航预报人员面临的严峻的新问题。
本文根据近3年来收到的8.4海里非气象原因的飞机颠簸报告,结合探空观测、移动风廓线实验观测资料,统计颠簸事件发生规律,分析有利颠簸发生的边界层气象条件、边界层结构特征、高低空环流配置,对加强8.4海里颠簸的认知,建立相应的预报概念模型,提高预警水平,减少安全隐患具有积极的意义。
2 资料及处理2.1 航空器空中报告:收集整理了2011年至2013年间收到的8.4海里颠簸的航空器空中报告331份,内容包括颠簸报告时间、颠簸位置、颠簸强度、颠簸高度、飞机机型及状态,对颠簸出现的时间、出现的高度、范围,以及颠簸强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2.2 乌鲁木齐探空资料,乌鲁木齐机场、米东气象站、乌鲁木齐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乌鲁木齐机场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米东气象站移动风廓线观测资料。
2013年11-12月依托沙漠研究所的移动风廓线雷达在颠簸发生地附近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试验观测,获取34天数据,其中2000米以下采集到的有效观测数据共28天。
对试验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与乌鲁木齐机场风廓线观测资料较对比,研究8.4海里烟囱群烟源对边界层的影响、8.4海里颠簸发生时实验观测地风的表现,从而推测烟源地边界层的湍流特征。
3 颠簸报告的统计特征3.1时间分布统计特征:3.1.1 月、季分布统计特征3年间收到的331份8.4海里航空器空中颠簸报告中,2011年148份, 2012年110份,2013年75份。
各季都有报告,其中夏季最多108份,秋季次之97份,春季79份,冬季最少49份。
从各月收到的报告数来看,各月都有出现,10月最多48份,其次是5-8月30-40份。
9月、12月相对较少,不足20份, 1月最少,仅有10份。
图1:8.4海里颠簸报告的月分布图3.1.2 小时分布统计特征:颠簸报告的高峰时段是夜间22 -00点之间,报告份数达到107份,占总数的31%,其次是上午的10 -12点、夜间的20-22点,收到报告份数分别为64份和55份,占总次数的19%、16%。
夜间00点之后报告数迅速减少,凌晨03-06点之间报告份数为零,上午9-10点、下午15-17点报告数也是相对较少的时段。
午后到夜间(16:00-24:00)多发时段,分季度来看,夏季收到的颠簸报告最多达到62份,秋季次之51份,春季44份,冬季最少33份。
3.2 强度及持续时间统计特征收到的331份颠簸报告中,中度颠簸最多143份,中-严重颠簸108份,严重颠簸63次,轻-中度颠簸9份,轻度颠簸3份,未报告强度的5份。
强烈颠簸各月都有发生,其中夏季最多,平均每月3次,春秋季次之,平均每月2次,冬季最少,平均每月不到一次。
持续时间多在3-4秒(飞行员自述),最长持续时间8秒(有报告记录)。
102030405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颠簸次数时间(月)010203040506000‐…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颠簸发生次数时间图2:8.4海里颠簸报告的逐时分布图3.3空间分布统计特征:331份颠簸报告中,有18份仅报告颠簸位于机场25跑道五边,没有具体位置,从有具体报告点的313份数据分析来看,颠簸距离25跑道五边最近的6海里(2份),最远的12.4海里(1份),最多位于8.3-8.4海里(235份),占总数的75%。
统计不同距离发生的颠簸次数(见表1),可见颠簸出现在8.0-8.5海里范围的共计274份,占总数的82%,其中8.3-8.4海里占86%。
其次是7.5-8.0海里范围,共27份,占总数的8%。
7.0-7.5海里和8.5-9.0海里,都有11份报告,占总数的3%,小于7.0海里和大于9.0海里的分别有4份和2份,占总数的1%和0.6%。
表1:8.4海里颠簸报告的颠簸距离区间统计表331份颠簸报告中有28份没有报告颠簸高度,从有高度报告的记录来看,最低有600米,经与管制员和飞行员了解,在颠簸点正常的飞行高度应该是距离地面600米以上,认为飞行员报告的是真高,因此本文将高度报告在700米以下的真高数据,换算成海拔高度后参与统计。
报告记录中有报告颠簸高度在某一高度的,也有在某个高度范围的,为了要尽可能全面真实的统计颠簸发生的高度,本文将一次颠簸报告中某个高度范围内所经过的所有高度层都按照该高度层有颠簸进行统计,如某一次颠簸高度报告是1300-1400米,则1300米和1400米各统计为一次颠簸(统计结果见表2)。
表2:8.4海里颠簸报告的颠簸高度区间统计表颠簸次数统计方法:某个高度范围内所经过的所有高度层都按照该高度层有颠簸进行统计,共441次 从统计结果来看,颠簸高度最低900米,最高1800米,最多在1300米,占41.7%,集中在1200-1400米,合计占86.4%。
1000米以下和1600米以上出现可能性很小,不足1%。
从颠簸层高度范围记录来看,颠簸层厚度最大可达600米,有两次记录,分别为2011年10月17日报告颠簸高度为900-1500米、2013年4月6日报告颠簸高度为1200-1800米。
3.4 颠簸分布特征的气象成因分析上述结果是完全基于收到的航空器报告份数进行统计的,颠簸的时空分布统计结果与乌鲁木齐机场飞行流量、飞行密度和中泰化学的生产计划有着密切关系,但与乌鲁木齐地区各季节边界层特点也有极大关系。
何清【7】、李霞【10】等对乌鲁木齐边界层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边界层具有不同的季节特征,冬季最为典型的是近地层风速小,存在稳定的悬浮逆温层,夏季边界层相对不稳定,特别是午后到夜间,气流不稳定更为明显,春秋季边界层风速相对较大,春季气流不稳定要强于秋季。
边界层特点可以很好解释8.4海里颠簸的月、季、小时分布特征。
烟囱排放出的热气,犹如一个热泡,在抬升的过程中与周围空气相互卷夹,受边界层气象条件影响,烟流的传播和发展不同。
冬季边界层风小,悬浮逆温高度低,多在1500米以下,而这个高度正好是飞机在8.4海里的飞行高度,逆温的存在不利于烟流的向上传播和发展,所以冬季收到的颠簸报告最少。
夏季午后-夜间近地层空气不稳定度较大,乱流强,烟流的水平传播和向上伸展强势,有时和云体结合,高度很容易超过飞机在8.4海里的飞行高度,所以夏季午后到夜间收到的航空器空中报告最多。
春秋季边界层风速较其他季节稍大,而且空气干燥,烟囱排放热气在上升过程中随风向飘移,水汽和能量耗散使得烟流发展和扩散受阻,所以在8.4海里飞行高度收到的颠簸报告相对夏季偏少。
4 颠簸的气象条件分析4.1移动风廓线观测实验分析2013年10-12月依托沙漠研究所的移动风廓线雷达在颠簸发生地附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试验观测,获取34天数据,其中2000米高度以上数据采集情况较差,2000米以下采集到的有效观测数据共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