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莱芜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

莱芜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肖广玲来源:《绿色科技》2018年第12期摘要:指出了莱芜市环境地质问题为水资源短缺及污染、岩溶塌陷、采矿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浅部地质资源短缺。
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动态监测、长期监测环境监测体系及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系统,以及加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对策。
关键词:莱芜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X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2-0101-02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
2 环境地质背景莱芜市地处泰莱盆地东部,为一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
城区规划范围内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代古近系及第四系皆不同程度发育。
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多沿盆地边缘分布,无新构造活动迹象,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 2015)划分,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 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为抗震稳定性良好的地段。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前寒武纪及燕山期,前寒武纪变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大面积分布于盆地周边隆起区;燕山晚期形成的岩体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岩性为闪长岩及闪长玢岩,岩体与奥陶纪碳酸盐地层的接触带常产出矽卡岩型铁矿。
区内地下水类型以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及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为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为Q31及Q41,主要分布于河床附近,单井涌水量一般1000~5000 m3/d;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于莱城东部及牟汶河南岸八里沟一带,含水层为古近系、侏罗系、二叠系砂岩、页岩,单井涌水量小于500m3/d;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含水层由裂隙、岩溶发育的奥陶系及寒武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在区内多隐伏于石炭、二叠、第四系之下。
受地形、构造等因素控制,富水性不均匀。
新构造断裂对莱芜铁矿田中岩溶地面塌陷的控制作用

新构造断裂对莱芜铁矿田中岩溶地面塌陷的控制作用
刘建茂;郑文忠
【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
【年(卷),期】2002(017)004
【摘要】莱芜铁矿田中,一般情况下地表水、第四系潜水与岩溶水无水力联系,地表无塌陷产生,只有在新构造断裂发育的地段,才有可能产生岩溶地面塌陷.而在这些地段,灰岩顶部岩溶裂隙发育的程度,覆盖层结构,地表水、第四系潜水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均有新构造断裂控制,而这几方面正是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必要条件,所以,莱芜铁矿田中的岩溶地面塌陷由新构造断裂控制.
【总页数】5页(P282-286)
【作者】刘建茂;郑文忠
【作者单位】天津市勘察院,天津,300191;天津市勘察院,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134;X143
【相关文献】
1.桂林市断裂构造对岩溶塌陷的控制作用 [J], 冯佐海;李晓峰;刘辉利;梁金城
2.徐州废黄河断裂带对区内岩溶地面塌陷控制作用研究 [J], 徐智敏;孙亚军;刘沂轩
3.论岩溶地下水位对岩溶塌陷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山东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例 [J], 袁杰;高宗军;马海会
4.论新构造对莱芜铁矿田的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 [J], 刘建茂
5.徐州废黄河断裂带对岩溶塌陷的控制作用 [J], 黄敬军;崔龙玉;武鑫;姜素;姜国庆;徐士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泰莱盆地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山东省泰莱盆地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王延岭;陈伟清;蒋小珍;管振德【摘要】泰莱盆地位于山东省中部,截止2013年底,盆地内共发生有记录岩溶塌陷97处,161点次,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调查、监测成果,研究了泰莱盆地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地质结构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盆地内岩溶塌陷点多集中分布于岩溶地下水降落漏斗及其影响范围内;塌陷点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塌陷区第四系厚度一般小于30 m,下伏基岩主要为奥陶纪灰岩;80%以上的塌陷集中发生于汛期。
根据岩溶塌陷点土层结构、地下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建立了3种岩溶塌陷的基本地质模式:单层、双层和多层结构土层岩溶塌陷,其中单层结构土层岩溶塌陷的形成历经“真空吸蚀-崩解剥落-塌陷”3个阶段;双层土层结构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可概括为“渗透变形-崩解垮塌-塌陷”或“真空吸蚀-渗透变形-塌陷”3个阶段;多层结构土层岩溶塌陷历经“真空吸蚀-渗透变形-崩解垮塌-塌陷”4个阶段。
%The Tailai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Shandong Province.By the end of 2013,the historyre-cords karst collapses up to 1 61 in number,which occurred at 97 locations.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the up-dated survey and monitoring results,this work makes a research on karst styles,characte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karst collapses of the Tailai basi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karst collaps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groundwater drawdown funnels and affected areas.Their distribution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geo-logical structures.The thickness of Quaternary System above the subsidence areas is generally less than 30 meters,with underlying bedrock of Ordovician limeston.More than 80% of the karst collapses occur in floodseasons.Three geological models of karst collapses a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stratum structures and groundwater dynamic conditions at collapse sites:(1)karst collapse in single-layer structure without aquifer;(2)karst collapse in two-layer structure;(3)karst collapse in multiple-layer structure with aquifers.The process of the first karst collapse is “vacuum suction erosion-disintegrating peel-collapse”.The process of the second karst collapse is “seepage deformation-disintegration-collapse”or “vacuum suction erosion-seepage de-formation-collapse”.And the process of the last one is “vacuum suction erosion-seepage deformation-disinte-gration-collapse”.This paper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risk prediction and geologic hazard control in karst collapse areas.【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12页(P495-506)【关键词】泰莱盆地;岩溶塌陷;地质模式;机理【作者】王延岭;陈伟清;蒋小珍;管振德【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山东泰安 271000;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山东泰安 271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6;X141由于岩溶塌陷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具有隐伏性、突发性的特点,使得对塌陷发育机理研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莱芜 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 调查报告

关于对莱芜市部分地区岩溶塌陷灾害的调查报告[摘要]山东省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三面环山,且处于北方岩溶发育地区,主要受岩溶塌陷、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威胁较大。
由于本人家处岩溶塌陷区,故特别研究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经查阅资料文献后,论述了其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并作了尝试性小结。
[关键词]莱芜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漏斗负地形[正文]一、山东省莱芜地区地质概况地质构造位置属于中朝准地台鲁西断块隆起之泰莱断陷盆地,盆地的周边及基底为太古代形成的变质的花岗岩类,盆地呈南升北陷格局,形成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组成的单斜构造,盆地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含盐物质,在第三系缺失区域,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直接覆盖于寒武系奥陶系灰岩之上,称为隐伏灰岩区域。
盆地内隐伏灰岩区灰岩岩溶发育,岩溶水丰富,岩溶水单井涌水量在5 000 m3/d以上。
二、莱芜市岩溶发育情况简介山东省处于我国北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地区,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如图1),北接省会济南,西南与泰安接壤,东靠淄博,南邻临沂。
周遭地市均有明显的岩溶地质现象,如“泉城”济南的岩溶性泉群发育、泰安旧城县自上世纪60年达就开始的严重岩溶塌陷、临沂沂水的被众多国内地质专家誉江北图1第一溶洞的“天然地下画廊”,莱芜市则有4条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评定的需要重点防范的岩溶塌陷区:公清一带岩溶塌陷区(如图2)、后枯河一孤山一带岩溶塌陷区、西泉河一带岩溶塌陷区、孟家庄—大曹村一带岩溶塌陷区。
图2三、岩溶塌陷的概念岩溶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
它是覆盖型岩溶地区开口岩溶形态与上覆土层(少数为松软岩层)中的水、气对盖层发生的力学效应在地面形成的坍落现象。
它既不同于抽取地下水和疏干地层中孔隙、裂隙水导致的大面积地面沉降,也不同于矿山采空引起的地面坍塌下沉,更不是岩溶洞穴顶板坍塌。
岩溶地陷在我国是近40余年来发现并引起重视的一个新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抽取地下水与坑道排水与日俱增,人为活动强度增大,各地区的岩溶塌陷也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危害日益严重,发展势头不可逆转。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8741/9/25.60
589/58/4.7 13808/127/67.12
58/58/ 1560/5/4.26 2131/107/20.2
岩 溶塌陷 成因类型
自然塌陷 矿坑排水
抽水
蓄水引水
3/3/
1/1/
52/52/
23/23/
286/6/
1/1/
2/2/
2/2/
2/2/
6/4/ 12/1/ 129/3/0.
40
1/1/ 1/1/ 7/7/ 4/4/
1993年的资料显示,我省岩溶 塌陷总数为107处,塌陷坑有 2131个,塌陷面积为20.2km2 。 主要分布在水城、六枝、安顺、 遵义、贵阳等地区。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第二节 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了解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 是让建设场地避开、预警和防 治岩溶塌陷的基础。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建筑之家
主要内容
1、岩溶塌陷概况 2、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建设中如何避开塌陷区 4、如何开展塌陷的群测群防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岩溶塌陷概况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岩溶地形的岩地溶塌陷面地质灾和害和其地防治下特征
第一节 岩溶塌陷概况
岩溶塌陷是我省除崩塌、滑坡、 泥石流之外的又一主要地质灾种。
1/1/
16/4/
159/4
196/9/
1/1/
2/2/
21/21/
233/32/ 682/13/1.82 449/22/11.72
5/5/
2/2/
247/12/1.72 31/8/0.11
500/500/
4/1/
莱芜市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及防治浅析

莱芜市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及防治浅析作者:陈方镇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摘要:莱芜市是山东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阻碍了莱芜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莱芜市进行了大量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工作,本文总结了莱芜市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防治;莱芜市莱芜市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
莱芜市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与莱芜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莱芜市地质灾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呈逐年加速增加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1自然因素1.1气候莱芜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莱芜市地质灾害受气候影响较明显,主要受大气降水、气温等气候因素影响,其中大气降水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降水量大小、强度、时间长短等均影响。
1.2地形地貌莱芜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貌直接相关。
地形强烈切割的北部、南部、东部山区,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莱芜市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以下地段:①陡崖:多形成于单面山一侧,坡度大于50°,当高、陡斜坡由坚硬较坚硬的岩石组成,当岩体内裂隙发育时,通常会发生崩塌。
②顺向坡:主要软弱结构面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当主要软弱结构面倾角小于自然地形坡度时,在大气降水渗透作用下易沿结构面形成滑坡或崩塌。
1.3地质因素莱芜市地质灾害形成受地质因素的影响明显。
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因素影响。
莱芜市北部、东部、南部山区多分布岩浆岩、变质岩、石灰岩等硬脆性岩石,由于受地质构造影响,岩石发育多组节理裂隙,加之受风化影响,岩体十分破碎,因此该地区多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浅谈某岩溶地区岩溶塌陷原因及处理措施

浅谈某岩溶地区岩溶塌陷原因及处理措施作者:尹玉霞楚云松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30期摘要在岩溶地区,覆盖层的塌陷成了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针对某岩溶地区岩溶塌陷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发生塌陷的机理,简要地提出在工程实践中的处理措施,达到指导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岩溶塌陷处理措施中图分类号:TB652 文献标识码:A1工程概况某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南北长约720m,东西宽约1062m,治理区面积约为0.327km2,治理区范围下为非采空区,目前矿山已经停止开采,地下水位已趋于稳定。
本工程主要包括对整个治理区(490亩)进行地形测量、填平整个治理区的塌陷坑、改造老河床、修复排灌系统和栽植经济林等。
2治理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2.1地表塌陷治理区地表塌陷属于典型的岩溶塌陷,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其发育数量多,分布广,严重地威协到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导致房屋建筑开裂(图1所示),城镇整体搬迁,邻近农田毁坏(图2所示),致使目前该区多处处于丢荒状态。
岩溶塌陷是岩溶地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塌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包括塌陷点的大小、规模与地下岩溶、土洞的发育情况,其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关系等有关。
根据上述对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本治理区处于岩溶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地貌,构造断裂发育,隆起区为砂页岩组成,低洼地基底为砂页岩,上覆灰岩,地形易使降水汇集,促进了灰岩分布区内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致使矿床充水较为严重,同时由于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地下水的径流、排泄活跃,地下水动态变化较大,促进了本区岩溶的发展。
根据塌陷的形成条件,一般分为3种,即下部具有岩溶地层,具有溶洞或者是土洞;上部具有一定厚度的土质或者岩质盖层;第三种是塌陷主导因素——致塌力。
这种力主要来源于地下水位的改变,水流产生的水气作用力及岩土体的自重,而本治理区下部为废弃的采空区,且治理区范围外的周边地区明矿还在开采,故引起大面积的疏干降水,导致治理区的地下水大幅度下降,从而引起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水力坡度和流速加大,促使岩溶裂隙中的充填物和上覆土层受到冲蚀、搬运、淘空,从而引起岩溶、土洞规模的扩大,在覆盖层受到重力、地震及人为震动,真空吸蚀、降雨入渗造成覆盖层增压软化等作用下,从而导致塌陷。
莱新高速公路岩溶塌陷灌浆试验研究

莱新高速公路岩溶塌陷灌浆试验研究一、工程概况莱新高速公路位于国道205莱芜至新泰段,全长45.6km,路面宽26m,边坡1:1.5,是山东交通基本溅射规划“三纵、三横”重要的一段。
其中青泥沟路段K10+400~K13+900段穿越莱芜盆地水源地岩溶地基段,路基、路面底基层试验段碾压完工后,出现了桥涵下沉、路基纵横向开裂现象。
经地质补充勘察表明,该段地层岩性为中奥陶白云质灰岩,岩溶现象严重,岩溶裂隙、溶沟、溶洞发育,上覆土层较薄,有的剥蚀成为地表水入渗通道。
路基周围地表可见多处塌陷坑,塌陷坑孔径一般2~3m。
岩溶发育段埋深一般5~10m,发育厚度一般10~20m,溶洞高0.3m~1.3m,充填物为砂土与亚粘土。
该路段为岩溶塌陷易发地段,属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若不进行处理及防治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对其处理技术进行了专项研究。
由于该路段穿越莱芜盆地水源地岩溶区,对其路基以下岩溶通道相互贯通,灌浆量不宜控制,为确保工程质量并兼顾工程效益,在该路段进行了常规灌浆技术与灌浆新技术——托底灌浆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
二、莱新高速公路水源地岩溶发育特征与规律莱新高速公路穿越莱芜盆地的地下水源区,属I 4区燕山山地、胶辽山地环境地质亚区[1]。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中朝地台的北、东边缘,基底隆起,NNE向的郯庐断裂带活动较强烈,平均滑动速率0.4mm/年,曾发生14次强震。
地层裂隙发育。
区内广泛分布碳酸盐岩,地层以奥陶系马家沟组(O1m)灰岩、白云质灰岩溶蚀最为发育,并受NWW向断层与NNE 向断层构造影响,致使断层交汇地带和断层带两侧岩溶发育,地下水运动促使其溶蚀作用加强,为其塌陷提供位移空间。
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属于山前斜坡地,为中更新统(Q2)粘土,亚粘土组成,厚度1~6m,土层结构致密。
(1)岩性与构造据西安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资料,在莱新高速公路K10+400~K13+900为岩溶地区发育段,上覆第四系冲洪积和残坡积物,岩性为亚粘土和中粗砂及砂砾。
莱芜市矿山排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

2 矿坑水水质 特征
2 1 煤 矿矿 坑水 水质特 征 .
奥 陶 纪灰 岩 裂 隙岩 溶水 , 于南 部 山区接 受 大气 降水 的大量 补 给 , 向北 部 矿 区方 向径 流 。由 于 E W
向 的石 门官庄一 王庄 断 裂 、 冶~ 庄 断 裂 及 煤 系 沙 南 颜
由于地 质 背 景 的原 因 , 系地 层 特别 是 煤层 裂 煤 隙水 水质 较差 , 加之 井下 生产 污染 , 矿坑 水 中 s 、 o 一
南冶煤矿
业庄铁矿
杜官庄铁矿
马庄铁矿
温石埠铁矿
响水 资源 的开发 。
3 矿 山排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3 1 矿 山排 水对 地下 水动 力场 的影响 .
3 2 矿 山排水 引发岩 溶塌 陷地 质灾 害 . 17 9 3年顾 家 台铁 矿大 抽水 , 在抽 水量 为 2 8 1 5 3 m/ d时 , 岩溶水 位 降深 达到 2 . 赵 庄地 段 沿 张 2 4m,
则通过 孔 隙水 间接 补给 , 成充 水水 源 。 构 铁 矿矿 体赋 存 于矿 山背斜两 翼燕 山期 岩浆岩 与 奥 陶纪碳 酸盐类 岩 石 接触 带 附 近 , 水水 源为 大 理 充
岩 围岩裂 隙岩溶 水 , 量较 大 。 水 莱 芜 市 主 要 煤 矿 和 铁 矿 矿 坑 水 排 放 量 约 2 2 . 4 ta 其 中煤 矿 矿 坑 水 排放 量 约 16 9 8 44 2万 / , 9 .9 万 ta 铁 矿矿 坑 水 排放 量 约 7 4 3 /, 2 . 5万 ta 年 循 环 /, 利 用量 为 1 0 . 6万 t 86 4 。
1 充水水源及排水量
莱芜煤 田地处莱芜断陷盆地南缘 , 上部赋存第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动力因素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动力因素一、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
(一)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产生的基础。
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这里主要对前者进行论述)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
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
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其分级标志参见下表。
岩溶发育愈强烈,岩溶洞隙数量愈多,其规模也愈大,愈有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
岩溶洞隙的发育一般受岩溶地下水排浊基准面的控制,多发育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
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岩溶洞隙的开口程度是影响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因素,岩溶地下水的活动,塌陷物质的运移都是通过洞隙开口处进行的,因此,塌陷坑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
实践表明,洞隙规模愈大,塌陷也愈大;洞隙开口愈大,塌陷速度愈快。
洞隙的平面展布形态对塌陷平面形态有着决定性影响,裂隙状洞隙往往形成长条状塌陷坑,沿地下河管道往往产生链状或串珠状分布的塌陷坑群。
(二)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目前已知塌陷中土层塌陷占96.7%,可见土层是塌陷的主要组成部分。
岩溶塌陷的类型及其特征

岩溶塌陷的类型及其特征一、岩溶塌陷的类型划分我国岩溶塌陷类型繁多(二)各种成因类型的发育特征我国岩溶塌陷主要发育于华南的连片岩溶区。
(一)自然塌陷在天然作用下产生的塌陷,约占总数的33%(不包括陷落柱),是各类塌陷中最多的一种。
古塌陷:形成于第四纪以前,如“陷落柱”;老塌陷:形成于第四纪期间,具残留形态,往往为后期堆积物充填或掩盖;新塌陷:新近时期产生,或形成时期不明,但形态保持较好。
它们多发育于地下水变化迅猛的岩溶山地的洼地、槽谷中,塌陷范围小。
强度弱,往往呈单个坑零星分布,塌陷规模随结构不同而差异很大。
按其成因,又可分为:1.暴雨引起的塌陷:暴雨可导致土体迅速充水和地表水的强烈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而产生正压冲爆作用,易于产生塌陷。
2.洪水引起的塌陷:在近岸地带第四系冲积层中潜水位和岩溶地下水位均随洪水位而波动,由于两者渗透性的差异,在波动过程中不但可产生有利于渗透潜蚀作用的附加水头,而且还产生正负压力的作用,这些作用都可导致塌陷的产生。
3.重力引起的塌陷:在岩溶发育过程中,地下洞穴,管道在崩塌作用下不断扩展,最后导致顶板盖层在重力作用卞失稳陷落的现象。
在岩溶山区并不罕见。
岩溶漏斗、地下河天窗岩溶障谷、天生桥等地岩溶形态有许多就是塌陷的遗迹,这些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形成之后一般不再复活。
4.地震引起的塌陷:在构造地震作用下,在覆盖层比较薄弱的地段也可产生一系列的塌陷,如1853年2月在湖南新宁,5级地震的历史记载c“有声如雷,陷成七潭,大小不一,皆有水涌出”。
此外,近几十年来地震塌陷也常有,如:1976年唐山地震引起数十处塌陷等。
(二)人类活动诱发的塌陷(简称人为塌陷)是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改变了岩溶洞穴及其上覆盖层的稳定平衡状态而引起的塌陷,约占总数的60%,可见人为作用已成为现代塌陷的重要动力。
人为塌陷按成因又可分为坑道排水或突水、抽汲岩溶地下水、水库蓄引水、震动加载及表水、污水下渗引起等类型塌陷+前三者共古人为塌陷的92%。
莱芜市矿山排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

mg /L ,是前者的 1. 61倍 。矿坑排水是区内 SO24 - 污 参考文献 :
染的主要污染源 ,因此矿区范围内的高 SO24 - 孔隙
[ 1 ] 吴耀国. 采煤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污染防治技术 [M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2002.
Effect Ana lysis of M ine D ischarge to Geolog ica l Env ironm en t in La iwu C ity
0. 10 326
温石埠铁矿 15. 96 77. 16 0. 25 50. 50 0. 060 < 0. 10 < 0. 04 236. 46
0. 98
0. 49
1. 37
0. 49
响水资源的开发 。
3 矿山排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3. 2 矿山排水引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3. 1 矿山排水对地下水动力场的影响
项目 ClSO24 FNO3 NO2 NH4 + Fe 总硬度
Mo
Se
COD
潘西煤矿 43. 65 363. 45 2. 40 1. 30 < 0. 004 < 0. 10 0. 06 465. 52 0. 0029 0. 0003 0. 57
鄂庄煤矿 114. 66 302. 48 0. 45 112. 50 0. 220 < 0. 10 < 0. 04 499. 80 0. 0059 0. 0033 3. 50
矿坑排水的水质以高 SO24 - 为特征 ,各矿矿井水 中 SO24 - 含量在 203. 48~480. 69 mg /L 之间 (表 2) 。
表 2 煤矿区及外围地区第四系孔隙水水质状况 (mg/L )
山东莱芜盆地东部水文地质条件及富水块段特征

第39卷第5期2020年10月中国岩溶Vol.39No.5Oct.2020CARSOLOGICASINICA山东莱芜盆地东部水文地质条件及富水块段特征李波1,2,王金晓1,2,吴璇1,2,刘春伟1,2,徐聪聪1,2,罗斐1,2,滕跃1,2(1.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济南250014;2.山东省地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南250014)摘要:基于在莱芜盆地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详细论述了盆地东部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与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水四类,并总结了其含水岩组富水性;分析了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与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收集分析区内钻孔资料,总结了岩溶区岩溶发育特征,发现区内岩溶发育主要集中在200m 以浅,以溶蚀裂隙、蜂窝状溶孔为主;对清泥沟断裂、兴隆山-高峪铺断裂、铜冶店-孙祖断裂等主要控水断裂进行分析,提出东泉、清泥沟、丈八丘三个岩溶水富水块段,分析了各块段的富水机理,并提出各富水块段允许开采地下水量,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资料。
关键词:莱芜盆地;水文地质调查;控水构造;富水块段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810(2020)05-0637-1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在新形势下,通过开展大比例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摸清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水资源分布特征,寻找可利用的后备富水块段,已成为水文地质学由理论转向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1-3]。
莱芜盆地地处鲁中南山区中部,为典型向斜岩溶汇水盆地。
不同学者针对盆地地层特征、构造演化等方面做过不同考察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4-5],但对盆地内水文地质方面总结较少。
本文基于目前在盆地东部地区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从含水岩组类型及富水性、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地下水动态变化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莱芜盆地东部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主要断裂水文地质性质,解析了典型富水块段富水机理,为区内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生态环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浅谈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以桂西南某铝厂岩溶塌陷勘察为例摘要:岩溶在我国广泛发育,岩溶塌陷为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对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岩溶塌陷的形成因素及机理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治理措施建议。
1 岩溶背景岩溶,主要指水流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现象。
广西华银铝厂位于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地处桂西北,为岩溶强烈发育区。
我国的岩溶发育广泛,碳酸盐岩的分布,有346.3万km2,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有90.7万km2,从北方小兴安岭到南海诸岛,从青藏高原到宝岛台湾,都有岩溶发育。
其中以山西高原及邻近省区,到华南云、桂、贵,包括川、鄂、湘的部分地区最为发育。
山西岩溶高原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两侧的华北油田潜山型储集层和鄂尔多斯油田深部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西南岩溶区及华南岩溶区蕴藏着我国最主要的有色金属和磷矿资源,不仅在岩溶区有丰富的固体矿产资源,我国四分之一的地下水资源也是分布于岩溶区。
此外,岩溶地区造成的地貌成就了一批著名的风景名胜,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四川黄龙九寨沟等风景区。
因此岩溶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2 岩溶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简称岩溶塌陷或塌陷,是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亦是岩溶地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现象。
它是岩溶发育过程中,自然界岩土、水、气多相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后,地表岩土体向下部岩溶空间流失,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种现象,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但发展缓慢。
而在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中,加速了自然界平衡的破坏,塌陷的产生往往十分迅速,有时规模巨大,危害严重。
该厂自从投产以来,由于厂区周边建设的加速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改变,厂区内发生了大小规模不一的地面塌陷,这些塌陷部分已对厂内设备、建(构)筑物基础造成了安全隐患。
莱芜市主要地质灾害特征易发区划分及防治措施

之不合理的在山坡上削坡建 房等活动 , 导致该 区成 为崩 塌 、 滑坡 、 泥 石 流 地质 灾 害 的 多发 区域 。煤 矿 、 铁矿的开发也引发了采空塌陷、 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
害 。在灰 岩 隐伏 区 , 人 们 对 地 下 水 的过 量 开 采 及 矿 坑疏 干排水 , 也 易引起 岩 溶塌 陷地质 灾 害 ( 图1 ) 。
作者简介 : 苏宝成 ( 1 9 8 0 一) , 男, 山东泰安人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水工环等方 面的工作 ; E— m a i l : s u b a o c h e n g @1 6 3 . c o n。 r ①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 山东省莱芜市( 莱城 区、 钢城 区) 山地丘陵 1 : 5 万地质灾害调查与 区划报告 , 2 0 1 2年。
1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
莱 芜 市地 质 灾 害 发 育较 强 烈 , 地质 灾 害类 型多
样、 季 节性特 征 明显 、 人 类 活动 引发 的地质 灾 害逐年
增多 、 区域分 布 有 明显差 异 。 截 至 2 0 1 2年 底 , 莱 芜 市共 发 现地 质 灾 害 及 隐 患 点 7 1处 , 其 中地 面 塌 陷
1 . 1 . 3 泥石 流
内。截 至 2 0 1 2年底 , 莱 芜市 因煤 矿 开采 而造 成 的采
空区面积 约 4 8 k m , 引起 的塌 陷 面积 累计 约 1 1 k m。 涉 及凤 城 街 道 办 、 高庄街 道办 、 牛泉 、 辛庄、 颜
,
坡体岩性可分为岩质滑坡 和土质滑坡 。莱芜市滑坡 灾害及隐患点主要分 布在茶业 口镇 、 牛泉 镇、 和庄 镇、 大王 庄镇 和辛 庄镇 等乡 镇 。
芜 市崩 塌灾 害及 隐 患 点 主要 分 布 于大 王 庄 镇 、 茶 叶 口镇 、 苗 山镇和 和 庄镇 的低 山 、 丘 陵地 带 等 , 其他 乡 镇 也有 零 星分 布 。
山东省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山东省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摘要:山东省莱芜市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
通过对该区岩溶塌陷现状和成因的分析研究,认为岩溶洞隙的开口程度是影响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因素;松散盖层是岩溶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诱发因素。
通过落实各区政府的政府主体防治责任,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强化对地下水开采量的控制管理,积极筹集资金治理岩溶塌陷坑,开展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和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和体系,落实防灾各项工作制度,加快涉及村庄搬迁避让工作进度,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岩溶塌陷发生所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岩溶塌陷;易发区;现状;成因;防范措施;山东莱芜莱芜市位于鲁中泰沂山区,西邻泰安,北接济南。
全市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30万。
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历年来为山东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之一。
近年来,近年来,该区域先后有406间房屋因岩溶塌陷出现不同程度的板裂,裂缝最宽处达20cm以上,河道、耕地内先后出现142处岩溶塌陷坑和裂缝,直径15米上的塌坑10处,造成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据初步测算,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区内5000余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
因此,在该区域加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措施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现状莱芜属中低山、丘陵区,区域性岩溶发育,矿业开发强度大,矿山分布点多面广,具备岩溶塌陷发生的先天地质条件。
近几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抽取量不断增加,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引发岩溶塌陷。
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土层下隐伏的灰岩区,主要分布在莱城区方下镇耿公清村至张家洼办事处孟公清村一带、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孟家庄至大曹村一带、莱城区寨里镇后枯河村至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孤山村一带、以及莱城区牛泉镇西泉河村至侯家沟村一带,影响面积23.06平方公里。
上述地质灾害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发生规模大,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社会影响、经济损失及危害程度都十分严重。
莱芜市煤矿采空区采空塌陷概况及防治探讨

莱芜市煤矿采空区采空塌陷概况及防治探讨陈方镇(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山东 泰安 271000)摘 要随着煤矿采空区逐步扩大,采空区的采空塌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阻碍了莱芜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莱芜市进行了大量煤矿采空区的地质调查及防治工作,总结了莱芜市煤矿采空区的采空塌陷概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建议。
关键词采空区 采空塌陷 防治中图分类号 P642.26 TD8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5-2801.2017.07.073Survey and prevention of coal gob subsidence in LaiwuChen Fang-zhen(Shandong coal geology bureau third prospecting team, Shandong Tai'an 271000)Abstract : With the coal mining area gradually expanded, the goaf mining subsidence problems seriously affected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inde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Laiwu city. In recent years, Laiwu city has a large number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al mine goaf, summarizes the coal mine goaf subsidence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Laiwu c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Keywords : gob gob subside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收稿日期2017-03-23作者简介 陈方镇(1984-),男,本科,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师。
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成因模式研究——以山东泰安-莱芜为例

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成因模式研究——以山东泰安-莱芜
为例
高宗军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
【年(卷),期】2008(010)004
【摘要】山东省泰安-莱芜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陆续由于岩溶水的排除而出现严重的地面塌陷,属于隐伏灰岩区岩溶地面塌陷,给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总结归纳了该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论述了其产生的地质条件和人为诱发因素,探讨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其成因模式,最后给出了今后该类研究的思路.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高宗军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山东泰安羊娄岩溶地面塌陷的高密度电法探测应用 [J], 郭栋栋;赵俐红;高宗军
2.论岩溶地下水位对岩溶塌陷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山东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例 [J], 袁杰;高宗军;马海会
3.泰安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J], 高宗军
4.城区复杂环境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成因与致灾规律研究
——以贵港市北环新村岩溶地面塌陷灾害为例 [J], 覃剑文;宋光啸;潘光明
5.一种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以武汉市烽火村塌陷为例 [J], 胡亚波;刘广润;肖尚德;张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莱芜盆地西北缘古近系半固结含水岩组的特征及其成因

Margin of Laiwu Basin, Shandong Province
LIU Yuan-qing1), ZHOU Le1), LI Wei1), ZHU Qing-jun1), XU Meng2), LÜ Lin1), DENG Qi-jun1), HE Jin1), WANG Xin-feng1)
1) Center for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Surve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aoding, Hebei 071051; 2) No. 1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Shandong 250014
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河北保定 071051; 2)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察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 通过岩心、测井、地下水常规离子组分及氢氧同位素样品测试对分布在莱芜盆地西北缘古近系半 固结含水岩组物性、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补给循环特征进行研究; 结合古新世以来盆地沉积演化史及含水 层成岩阶段划分, 分析半固结含水层地下水富集模式。结果表明, 埋深 100 m 以下的古近系砂砾岩含水层, 长期处在早成岩 A 期, 呈弱固结-半固结状态, 兼具裂隙与孔隙含水层特性, 且以孔隙为主。与碳酸盐岩含 水层水化学特征相似, 水化学类型为 HCO3-Ca•Mg 型, 现代大气降水作为地下水组分形成。在莱芜盆地北部边界断裂处, 部分断裂所夹 断块可作为古近系含水岩组应急找水靶区。 关键词: 莱芜盆地; 半固结含水岩组; 早成岩 A 期; 沉积演化史; 水化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P641.6; P641.7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75/cagsb.2018.0808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坑最大直径3 最大深度1 5m, 2m。 塌陷坑多分布在 有些仍 村东南冲沟和 农 田 内 。 有 些 塌 坑 已 被 充 填 , 保留 , 保留的塌坑情况见表 1。
4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4. 1 空间分布 已 发 生 的 塌 陷 主 要 分 布 在 侯 家 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 断 裂 以 东、 泉河断裂以东 , 西 泉 河 村 东 南 冲 沟 附 近。 第 四 纪 松 散层多直接与下伏的裂隙岩溶较发育的奥陶纪灰岩 直接接触或分布厚度不足1 0m 的古近纪红色砂岩 。
图 3 泉河地区岩溶塌陷发生时间统计
3 岩溶塌陷特征
3. 1 塌陷的突发性 岩溶塌陷多具突发性 , 塌陷前大多无明显征兆 , 塌陷过程短 , 从发生到终止仅几个小时 。 如 1 9 9 6年 午 后 1 点 多 种, 西泉河村有 农历 6 月 1 0 日下 大 雨 , 村东南 1 0 户居民的院内或者房内 发生突 发 性 塌 陷 , 冲沟及其两侧发生十几处塌陷 。 其中村民刘永利家 出现一直径 7. 深 4. 致 使 牛栏 房 0m, 0m 的塌陷 坑 ,
[ 1]
迅速 , 是区内裂 溶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作用强烈 、 隙岩溶水的主要 补 给 来 源 。 受 岩 层 倾 向 控 制 , 地下 由南东或南向北 西或北 径 流 ( 图 1) 。 水顺岩层倾向 , 流经 EW 向断裂及塔子 石 门 官 庄 EW 向 压 性 断 裂 南侧受到阻拦 , 通过杜官庄 牛王泉断裂和侯家沟断 裂东侧裂隙岩溶 发 育 带 穿 越 EW 向 压 性 断 裂 , 经八 里沟向斜西南端岩溶发育的浅埋藏中奥陶世灰岩进 入泉河地区 。 岩溶水的主要排泄途径为顶托排泄和 人工开采排泄 。 古 近 纪 地 层 是 岩 溶 水 的 隔 水 顶 板 , 也是第四纪孔隙水 的 隔 水 底 板 , 割断了岩溶水与孔 隙水的水力联系 。 在 地 形 低 洼 处 灰 岩 隆 起 , 古近纪 隔水岩层缺失或者 较 薄 部 位 , 岩溶水与孔隙水具有 密切的水力联系 , 以泉的方式溢出地表 。
第2 8 卷第 9 期 山
东 国 土 资 源 2 0 1 2年9月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刘妍芬 , 王振涛 , 高峰 , 于德杰
(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 山东 济南 2 ) 5 0 0 1 4
摘要 : 在2 莱芜市泉河地区 发 生 多 起 岩 溶 塌 陷 , 而 且 岩 溶 塌 陷 的 发 生 具 有 突 发 性、 重 复 性。在 0 世纪 8 0 年代以来 , 系统总结了莱 芜 市 泉 河 地 区 岩 溶 塌 陷 特 征 , 即岩溶塌陷的形成与分布在空 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 , 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与集中爆发 期 。 岩 溶 塌 陷 发 育 情 况 、 覆盖层条件和水文动态资料综合分析 间上具有方向性 ,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是区内水动力条件的改变造成的 。 结果表明 , 关键词 : 岩溶塌陷 ; 发育现状 ; 塌陷特征 ; 成因分析 ; 莱芜泉河 中图分类号 : P 6 4 2. 2 5 文献标识码 : B
5 岩溶塌陷成因分析
5. 1 松散盖层岩性特征及厚度 研究区松散盖层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和厚度较 小的古近纪砂 页 岩 。 其 中 古 近 纪 砂 页 岩 厚 度 较 薄 , 一般小于 5m, 岩性主要为砂岩 , 胶结 程度差 。 第 四 纪松散堆积物以粘质砂土为主 , 其次为中细砂 , 易被 产生 潜 蚀 作 用 生 成 土 洞 。 松 散 盖 层 厚 度 水流带走 ,
修订日期 : 编辑 : 孟舞平 2 0 1 2 0 8 2 9; 2 0 1 2 0 9 1 6;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刘妍芬 ( , 女, 山东威海人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 1 9 8 3—) E m a i l w a n z h e n t a o s d 6 3. c o m。 @1 g
。
1 地质环境背景
研究区地形平坦 , 地貌为山前冲洪积平原 。 区内 年 最 大 降 水 量 12 多年平均降 水 量 6 9 7 . 3mm, 3 6 . 9 降水多 集 中 在 6 —9 月 份 , 占全年的7 mm, 5 % 左 右。 3 区内主要河流为汶河 , 多年平均流量 8 / 。历 . 2 9m s
3] 空间 [ 。
体天然容重增加 。 在大气压和土体自重的共同作用 下, 厚度较薄的 土 体 将 在 短 时 间 内 发 生 塌 落 。 泉 河 地区岩溶塌陷大多集中于雨中或雨后便起因于此 。
6 结语
泉河地区岩溶塌陷发生机理主要为在第四纪松 散盖层覆盖的岩溶 发 育 区 , 由 于 自 然、 人为因素( 大 量抽取岩溶水 ) 的 作 用, 造 成 地 下 水 动 力 条 件 改 变, 第四系盖层土颗粒被水迁移 、 地层完整性遭到破坏 。 地下水位的变化使 得 土 洞 内 气 压 变 化 , 外加降雨使 颗粒间相互吸引力减小 , 致使岩溶上 土体自重加大 、 覆较薄的土层发生塌陷 。
中间 夹 薄 层 古 近 纪 砂 岩 。 西 泉 河 地 区 自 1 9 7 5年开 始塌陷至今 , 共塌陷 6 塌陷坑呈筒状 , 坑口以 0 余处 , 圆形 、 椭 圆 形 为 主, 塌 坑 面 积 约 30 图 2) , 塌 0 0m (
2
全部 淹 没 , 窖 子 里 的 10 0 0 多 千 克 土 豆 埋 至 于 内。 西泉河村突现多处塌 2 0 0 0 年农历 8 月 1 1 日 雨 后, 陷坑 , 其中最 大塌陷 坑直径约 5m, 深 6m。 致 使 多 家房屋突然陷落 , 房内物品多陷于坑中 。 3. 2 塌陷的重复性 岩溶 塌 陷 一 般 是 雨 天 或 雨 天 过 后 , 在塌陷范围 内重复出现塌陷 。 如西泉河东南部的田地中 , 1 9 9 8, 1 9 9 9, 2 0 0 0, 2 0 0 1, 2 0 0 8, 2 0 0 9 年多次发 生岩溶 塌 陷 。 再如西 泉 河 村 南 5 0 0m 小河沟内的2处岩溶塌陷 坑, 自1 9 9 9 年至今已经发生了 3 次塌陷 。
3 3 年最大流量 2 / , 历年最小流量 0 / 。 9 2 0m s . 0 4m s
研 究 区 地 层 由 老 至 新 依 次 为 奥 陶 纪 马 家 沟 组、 石炭纪本溪组 、 古 近 纪 大 汶 口 组 及 第 四 纪。 泉 河 地 区附近主要断裂构造为侯家沟东断层及泉河断层 。 研究区位于赵庄 牛王泉水文地质单元内 , 为裂 隙岩溶水的富 水 地 带 。 南 部 寒 武 系 、 奥陶系广泛分 布, 地表岩溶发育 , 多为溶沟 、 溶槽和溶蚀裂隙 , 可直 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山间溪流地表水的入渗补给 。 岩
图 2 泉河地区地质环境图
1— 第四系 ; 2— 奥陶系 ; 3— 现存塌陷坑 ; 4— 古塌陷 ; 5— 古近纪 地层缺失分界线 ; 6— 实测及推测地质界线 ; 7— 推测断层
4. 2 时间分布 泉河 地 区 岩 溶 塌 陷 发 生 的 季 节 性 较 为 明 显 , 据 调 查 统 计, 8 0% 以 上 的 塌 陷 集 中 发 生 于 每 年 汛 期 ( 的 较 大 降 雨 中 或 雨 后 的 一 段 时 期 内。 如 6—9 月 ) 其中8月份 2 0 0 0 年莱芜市共 发 生 岩 溶 塌 陷 1 5 处, 发生 1 暴雨中 发 生 1 , 占全年岩溶塌陷总 2 处( 0 处) 量的 8 图3 ) 。 0% (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西泉河村 东侧及东南冲沟附近 , 呈 NNW 向 , 南北长 10 0 0m, 东西宽 1 在冲沟 0 0~3 0 0m。1 9 7 5 年叶庄放水实验 , 及其两 侧 发 生 塌 陷 1 6 处。进 入 2 0世纪8 0年代以 来, 由于大量开采地下岩溶水 , 再加上南部鄂庄煤矿 和槲 林 电 厂 的 废 水 排 放 , 加 剧 了 该 处 的 塌 陷。 自 区内 共 塌 陷 6 塌陷坑 1 9 7 5 年开始塌陷至今 , 0 余 处, 坑 口 以 圆 形、 椭 圆 形 为 主。 塌 陷 多 具 突 发 呈 筒 状, 一般是雨天或雨天过后 , 在塌陷范围内重复出现 性, 塌陷
表 1 西泉河地区岩溶塌陷坑基本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塌 坑 情 况 长 7. 宽6 深 1. 7 m, m, 5 m。 塌 陷 时 间 塌陷坑近似圆 形 , 2 0 0 9 年秋雨后 直径 2 深 0. m, 5 m。 塌陷时间 2 0 0 9年 塌陷坑呈圆形 , 坑口长 5 宽 4. 现状 深 度 约 0. m, 7 m, 1 m。 塌陷坑呈圆形 , 塌陷时间 2 0 0 8年 长约2 宽约2 塌陷时深度约 5. 5 m, 5 m, 塌陷坑呈 方 形 , 2. 3 m。 塌陷时间为 2 0 0 7年 长1 宽5 深2 7 m, m, m。 塌陷时间 2 0 0 9年 塌坑呈长方形 , 长1 最宽处 3 深 1. 0 m, m, 5 m。 塌 陷 塌陷坑呈葫芦形状 , 时间 2 0 0 9年 坑 口 直 径 约 3. 塌陷时间2 5 m, 0 0 9年7 塌陷坑成圆形 , 月1 3日 深 约 0. 塌陷时间2 2 m, 5 m, 0 0 8年5 塌陷坑直径约为 1. 月9日
图 1 莱芜泉河地区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运动示意图
2 岩溶塌陷发育现状
岩溶塌陷现象主要集中在西泉河村东侧及东南 冲沟附近 。 奥陶纪灰岩上覆较薄的第四纪松散层或
·1 8·
第2 8 卷第 9 期 环 境 地 质 2 0 1 2年9月
5] 土体黏聚力 及 内 摩 擦 角 减 小 , 抗 塌 力 降 低[ , 土 和,
散盖层厚度 小 于 1 厚度1 0m 的 占 多 大 数 , 0~3 0m 的塌陷数量较小 , 而厚度大于 3 0m 的仅零星出现 。 5. 2 可溶岩发育程度 研究区浅部岩溶洞隙的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 烈, 连通性好 , 成为岩溶塌陷物质的储存空间和运移 多数 通道 。 泉河地区在灰岩顶板之下 3 0m 范围内 , 钻孔可见溶洞且多呈半充填状 , 溶洞厚度可达 2m, 为地下水强烈活动和塌陷物质的运移提供了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