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
《会计理论》第06章-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了解所有者权益的 定义和种类、股东权益的确认和计量、公司利润的分配等内容,有助于加深 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和概述
所有者权益是指公司归属于所有者的资产净值,包括股东权益和其他所有者 权益。它们是用于评估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
其他综合收益的确认和计量
除了股东权益和公司利润外,还存在其他综合收益,如外币折算差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这 些收益的确认和计量对于准确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至关重要。
股东权益变动的会计处理
1
股份回购
公司回购股份,减少已发行股本。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2
将资本公积转为股本,增加已发行股本。
3
利润分配
将公司利润分配给股东,例如派发现金
其他权益变动
4
红利。
其他股东权益的变动情况,如股权激励、 增减资等。
股东投资的会计处理
股票投资
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形成投资组合。
债券投资
购买公司债券,获得固定利息。
金融衍生品投资
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投机和对冲。
投资者关系管理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增强投资者 信心。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股东作为公司的股权持有者,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他们在公司治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股东权益的确认和计量
股东权益是指股东在公司中拥有的权利和利益。它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 余公积等。股东权益的确认和计量涉及到股票发行、投资收益、股权分置改 革等多个方面。
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分析概论
阶段2
以预测、决策 为基本特征 的管理会计
1、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战后:提高经济效益)
2、经济理论的迅速发展 (古典组织理论:提高经济效益)
3、管理会计的发展
(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
阶段3
以重视环境适应性 为基本特征
的战略管理会计
1、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20世纪70年代后:顾客化生产)
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 (2)从范围看,管理会计既为企业管理 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股东、 债权人、规章制度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 、甚至国家行政机构等非管理集团服务 。也就是说,其研究范围并不局限于企 业,从目前看有扩大研究范围的倾向。
• (3)从内容看,管理会计既要研究 传统管理会计所要研究的问题,也要 研究管理会计的新领域、新方法,并 且应把成本管理纳入管理会计研究的 领域。
英国成本与 管理会计师协会
1986年
管理会计
会计
内部审计、外部审计
司库职能 筹措资金
编制预算
财务会计 对业务进行分
类和记录
成本会计 按产品和成本中 心的范围
• 按照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的解释:
“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提供所需信息的那一部分 会计的工作,使管理当局得以:(1)制定方针政 策;(2)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 3)保护财产的安全;(4)向企业外部人员(股 东等)反映财务状况;(5)向职工反映财务状况 ;(6)对各个行动的备选方案作出决策。”
1.3.1管理会计的对象 1.3.2管理会计的目标 1.3.3管理会计的职能 1.3.4实现职能应完成的管理会计工作 1.3.5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新的收益观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新的收益观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企业收益变得更加多样化,如何有效的报告企业的收益,成为会计报告的一个新问题。
会计学中的收益概念也正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收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收益理论正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基于此理论而编制的全面收益表,被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第四张报表”展现在人们面前。
收益全面收益确认计量一、全面收益的概述(一)收益的不同概念1、经济学收益概念从历史来看,收益概念起源于经济学。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
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1980年的艾·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亚当·斯密的“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引入企业,提出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经济学收益思想。
20世纪初,XX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
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1)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2)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3)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
后来,J.R.希克斯在1946年著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又提到一中经济学收益的概念。
他认为,收益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消费的数额,并且他在期末的状况保持与期初一样好”。
这个收益概念获得相当广泛的认可,并对会计的收益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实际上,它还涉及到资本保持的涵义。
2、会计学收益概念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
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又称为利润或盈利,它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会计学对收益的界定比经济学对收益的界定,不仅从时间上看更晚,其定义本身也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会计人员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为避免职业判断和估计的随意性、片面性,如何才能既达到会计计量的可行性又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并认同了“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就是收益”这一观点,有不少人认为这一表述表面上看与经济学的收益观甚为一致。
资产、收益的确认与计量理论
第四章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第一节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理论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内容能够归结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以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确认与计量。
在这会计六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中,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是最首要、最差不多的,因为资产确认与计量模式的选择直接阻碍到其他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确认与计量的结果构成了其他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础。
一、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理论概述(一)资产的内涵1.资产的定义对资产实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会计界众多人士、团体作出过各种尝试和努力,试图给资产以明确的定义,并因此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类观点。
(1)未消逝成本观(2)借方余额观(3)经济资源观(4)以后经济利益观2.资产的特征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以后经济利益,应该讲是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全然目的的,因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它持有资产因此是为了获得以后的经济利益。
依照以后经济利益观,资产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资产蕴藏着可能的以后经济利益。
(2)资产为某一特定主体所操纵。
(3)资产的获得源于过去差不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二)资产的确认不管是从会计理论的角度,依旧从会计实务的角度来讲,都需要我们对资产的确认标准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和解释。
一般来讲,资产的确认标准有如下几种:1.法定权利标准2.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标准3.稳健主义标准4.资产价值可计量标准(三)资产的计量1.资产计量的目的资产计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问题。
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确实是在账簿和资产负债表上记录和反映资产的价值。
资产计量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1)资产计量是收益计量的必需步骤①资产计量是配比程序中的一个步骤②资产计量是反映企业增值的一种量度(2)资产计量是向投资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手段(3)资产计量能够向债权人提供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有关信息(4)资产计量能够向企业治理当局提供经营治理方面的信息2.资产计量中的计价概念资产的计量能够采纳两种不同的计价概念,一种是交换投入价值,即买价,它反映企业为了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产而牺牲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另一种是交换产出价值,即售价,它反映企业在以后可收取的预期现金数额,通常以企业出售产品所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表示。
中级会计课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第四节 会计要素
二、财务状况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一)资产
•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 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 (二)负债
•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的现时义务。
• (三)所有者权益
•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 净资产。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定是否加以记录和报告的过程。 • 资产确认的标准: • 1、所有权标准 • 2、稳健性原则 • 3、可计量性 • 4、企业获得资产的交易或事项
接上页
• (三)负债的确认 • 负债的确认,就是按照负债的定义和具体确认标准,决定
某个负债项目是否记录和报告的过程。 • 负债确认的标准: • 1、负债在其发生时就已由合同、契约或债券发行条件等
本章概念(关键词)
• 会计理论结构 会计目标 会计概念 会计信 息质量特征 会计要素 资产 负债 所有者 权益 收入 费用 利润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会计报告 会计报表
本章相关的法规、制度及主要阅读文献
•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 •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 《企业会计制度-2001》 • FASB 1978:SFAC No.1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 • FASB 1980:SFAC No.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FASB 1980:SFAC No.3 “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 • FASB 1980:SFAC No.4 “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 • FASB 1984:SFAC No.5 “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 • FASB 1985:SFAC No.6 “财务报表的要素” • FASB 2000:SFAC No.7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
第6章投资风险与投资组合123
证券投资风险的的界定及类型
• 证券投资风险来自哪里?
•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 •通胀风险 •政治风险
•……
•系统性风 险
•风险化解方法
•期货、期 权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道德风险 •流动性风 险
•……
•非系统风 险
•投资组合
风险溢价
•承担风险的报酬——风险溢价
– 风险溢价是投资者因承担风险而获得的超额 报酬
– 协方差的大小是无限的,从理论上来说,其 变化范围可以从负无穷大到正无穷大。
证券组合的风险
•相关系数
– 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判定A、B两证券收益之 间的关联强度。
投资组合协方差的计算
证券A
证券B
年份
收益率 偏差 收益率 偏差
R1
R1k- R1
R2
R2k- R2
偏差 乘积
组合 收益率
(1) (2) (3) (4) (2)*(4)
– 统计上,一般用收益率的标准差(或方差)来度量风 险。
– 标准差反映了投资收益的各种可能结果相对于其期望 值的偏离程度的大小。
•σ——投资收益的标准差 •E(R)——预期收益率 •率Ri ——各种可能的投资收益 •Pi ——收益率事件发生的概率
单一资产期望收益率与风险
•投资风险的衡量指标——标准差(或方差)
•从预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它是 一个以概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 •联系前述的历史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可以 发现,历史的收益率也是一个加权平均数 ,只是它的权数为1/n。
单一资产期望收益率与风险
•风险衡量——标准差(或方差)
– 为了计量的便利,一般将投资风险定义为投资预期收 益的变异性或波动性(Variability) 。
收入确认和计量的五步法原则、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关键考点
收入确认和计量的五步法原则、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关键考点一、内容提要本章首先对收入确认和计量的五步法作了非常详细地理论及案例解析,继而对合同履约成本作了阐述,并对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作了案例说明。
二、关键考点1.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2.合同履约成本与合同取得成本的构成、摊销及减值3.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三、历年试题分析四、本章知识点详解【知识点】收入的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知识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一)收入确认和计量的五步法原则『解析』假设电脑主机、键盘和鼠标通常都是打包一起出售,没有单独出售的情况,则该合同包含一项单项履约义务;假设电脑主机、键盘通常都是打包一起出售,鼠标通常是单独出售,则该合同包含两项单项履约义务;假设电脑主机、键盘和鼠标通常都是单独出售,则该合同包含三项单项履约义务;【举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项销售并安装电梯的合同,那么该合同包含几项履约义务呢?『解析』如果市场上电梯销售和电梯安装都是一起打包提供的,此时电梯销售和电梯安装应作为一项单项履约义务;如果市场上存在单独销售电梯和单独提供电梯安装的情形,则电梯销售和电梯安装应作为两项单项履约义务。
【举例】甲公司卖电脑及配件给乙公司,包括电脑主机、键盘和鼠标,合同价 10200 元。
这三种商品的市场单独售价分别为:电脑主机 10000 元,键盘 1000 元,鼠标 600 元。
『解析』电脑主机分摊的交易价格=10200×10000/(10000+1000+600)键盘分摊的交易价格=10200×1000/(10000+1000+600)鼠标分摊的交易价格=10200×600/(10000+1000+600)(二)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1.合同的概念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订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义务的协议,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以及其他可验证的形式(如隐含于商业惯例或企业以往的习惯做法中等)。
资产确认与计量理论
• 各国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都把历史 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基本原则。
• 历史成本是过去的信息而非现在的信息,过去的 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的有用性是有限 的。
31
(二)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 (1)现行成本表示企业在目前为取得该项资产或劳
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中明确指出:资产是可 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 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 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比较符合企业 持有资产的根本目的。因为从一个营利性企业来看, 它持有资产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在未来获得经济利 益。
9
•【例1】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就采用了
• 其中,资产是企业存在和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 在所有会计要素中,资产是关键性要素,其他要 素的定义都以资产为基点。资产计价通常决定着 收益确定。
4
一、 对资产的传统理解 (一)未来劳务观点
• 主张这种观点的是坎宁。1929年他在《会计经济学 》中将资产解释为:
• “资产指任何货币形态的未来劳务或任何可转换为 货币的未来劳务(对那些由合同而产生的未来劳务要 扣除合同双方都未履行的部分),这种劳务只有对某 人或某批人有用时才是资产。”
• 计量属性直接影响计量的结果,并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
22
(一)选择计量属性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 1、计量对象
资产和负债计量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是确定取得(投入)的价值; 二是确定变现(产出)价值。 • 收入和费用的计量:主要是为了揭示企业的经营的净收益, 或者说是为了实现配比的需要。
务须支付的数额,因此它代表了企业投入价值的 最佳量度,以便能与现时收入相配比;
第六章--绩效评价
会计理论界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权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实践中没有一种不变的、普遍适用的 管理原则可以遵守,企业必须随机应变,及时有效 地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出反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克莱夫·伊曼纽尔博士和戴维·奥特利博士根据权变
理论提出了由17项指标构成的“权变业绩计量”
体系。这是一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复合 评价体系,首次将生存能力、应变能力纳入业绩评 价的范围,从而使评价结果能够反映企业的生命力, 是一种更加综合的评价方法。
90年代初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管理咨询师 和财务会计专家在关注企业的资本回报率的同时,
兴起了一股现金流热潮。如采用权益现金流量、总
负债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现金流量等指标衡量企业 经营绩效。
其主要理由是利润目标的实现要以现金流为基础, 单纯考察资本回报水平,容易被公司管理层的利润 操纵所蒙骗,而现金流是相对实在的指标。
成本绩效评价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
财务绩效评价时期(约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1、成本绩效评价时期
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设 计的标准成本制度,实现了成本会计的第二 次革命。标准成本及其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 实现了成本控制,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工人的潜能被大大挖掘出来。成本控制 的状况即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 果为该时期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指标。
企业绩效评价包括了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 业绩两个方面的评判
一、概述
3、早期评价思想:
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比较
根源:两权分离产生的代理问题是现代企业 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中级财务会计》PPT课件
中级财务会计
131
及时性
•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 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 所谓及时性是指信息在对用户失效之前就提供给 用户。
及时收集
及时处理
及时传递
中级财务会计
132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 会计要素:为实现目标,以基本前提为基础,对会 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也就是资金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 小企业会计制度:04.4发布,05.1.1起执行
中级财务会计
19
新准则体系的简要介绍
• 基本准则(1项):
– 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确认条件、计 量属性、报告框架
• 具体准则(38项):
– 一般业务准则(18项) – 特殊业务准则(9项)
找资料,熟悉一 下准则的名称。
– 财务报告调整及披露(10项)
112
财务报告调整及披露
• 具体包括第28至37号准则:
–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 表日后事项、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 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分部报告、 关联方披露、金融工具列报等。
中级财务会计
113
新准则主要特点
•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 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替代了原会计准则以及 《企业会计制度》(注意:小企业会计制度仍然 有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准则体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的资源。特征:
– 现实已存在的; – 拥有或控制的;
思考:1.用会计的观念分析家 用轿车是不是资产?2.如何判 断一项资源是不是资产?
– 预期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财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022)
《财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财务会计理论2.英文名称: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二、课程概况课程类别:专业学位课学时数:32学分数:2适用专业:会计学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财会系三、四、教学目的及要求财务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学习,加深对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内容、方法以及会计实务的了解,培养说明和解释财务会计实务的能力。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先修课程主要内容:1)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会计理论的定义及其研究意义、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
安排8学时。
2)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会计的本质、演绎与归纳方法。
安排4学时。
3)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认识、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的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安排6学时。
4)构建财务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会计准则的发展与特征、会计准则的制定。
安排4学时。
5)财务报告中的收益理论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对资本与收益的认识、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与现金流量。
安排4学时。
6)资产计量的理论:资产计量的概念与目的、资产的计量属性、资产计量的模式及选择、各项资产的计量。
安排4学时。
7)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理论、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基本会计报表、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其他手段。
安排4学时。
8)财务会计信息含量与资本市场有效性:资本市场与信息披露、资本市场效率理论、财务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安排2学时。
先修课程:会计学,国际会计,财务管理等六、课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七、课程考核方式课堂小组讨论评价、期末考试八、课程使用教材《会计理论》,汤云为主编,财经大学出版九、课程主要参考资料1、Eldon S. Hendriksen,<Accounting Theory>,©RICHARD D. IRWIN, INC.2、Jayne Godfrey, Allan Hodgson, Ann Tarca, Jane Hamilton, ScottHolmes, <Accounting Theory> 7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3、刘仲文,《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分委员会主席审批:年月日学院主管院长审批:年月日编号:C3/研部03/002。
公司理财第6章资本结构决策
式中,MN表示一年内借款结息次数。
•例6-3:ABC公司欲借款1000万元,年利率 5%,期限3年,每年结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 银行要求补偿性余额20%。公司所得税税率为 25%。这笔借款的资本成本率为:
•例6-15:ABC公司若按目标价值确定资本比例,进 而测算综合资本成本率,如表6-4所示。
•第一步,计算各种长期资本的比例。
• 长期借款资本比例=2000/10000=0.20或20%
• 长期债券资本比例=3500/10000=0.35或35%
• 优先股资本比例=1000/10000=0.10或10%
• 普通股资本比例=3000/10000=0.30或30%
• 保留盈余资本比例=500/10000=0.05或5%
•例6-8:XYZ公司准备增发普通股,每股的发 行价格15元,发行费用1.5元,预定第一年分 派现金股利每股1.5元,以后每年股利增长4%。 其资本成本率测算为:
1.普通股资本成本率的测算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普通股投资的必要报酬率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
险报酬率。 K cR F(R m R F )
例6-11:ABC 公司准备发行一批优先股,每 股发行价格5元,发行费用0.2元,预计年股利 0.5元。其资本成本率测算如下:
3.保留盈余资本成本率的测算
保留盈余是否有资本成本?
也有资本成本,不过是一种机会资本成本。
应当如何测算保留盈余的资本成本?
与普通股基本相同,只是不考虑筹资费用。
非股份制企业股权资本成本率的测算
不存在明显的目标资本结构。
第2节 资本成本的测算
第六章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封闭型基金首次公开发行定价 ( H a n l e y, Lee and seguin,1 9 9 6 )分 析了1 9 8 8年1月1日至1 9 8 9年3月3 1日 间6 5个封闭型基金公司首次公开发行( I P O )的市价与交易量 市场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即新上市封闭 型投资基金的股票价格在首次发行后数月 总是下跌的。
15
虽然会计人员或审计人员可能声称对于即 将发生的破产,其征兆已隐含在附注或其 他信息源里,因而他们对此不负责任 这些法律义务的压力好像还在继续增 另外,公司正面临日益增加的社会责任压 力。因而,许多公司有着大量的未来责任
16
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保护自己免于这些压 力的一种方法是采用现值计量观 由于法律责任的存在,会计人员也许更愿 意在不丧失可靠性的前提下运用现值计量。
2
6.2 估值的理由
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计量方法的引用可以增 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 从实证的角度看,在盈利公告公布日前后,报 告净收益似乎只能解释证券价格波动的一 小部分原因。
实证研究同时也显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明证券市场可能没有先前所认为的那么有 效。
现实生活也证实现值计量观正日益受到关 注。
13
首先,即使在理想状态下,所有的行为不 再仅基于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也变得重要起来,因为它揭示了本 年度的非常收益 其次,公司强调投资者需要信息帮助他们 评估存续收益,因为这对公司未来业绩十 分重要。
14
6.2.5 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在历史成本基础下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 情况,即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反应该公司 能持续经营,但不久它就破产了 ,为什么 主要的财务报告不更明确地预见这一灾难?
财务报告中有这么多项目在用公允价值, 而且还在增加。 最近的准则扩展了计量观,提倡同时计量 当期价值增加和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各种收益概念,明确资本保持与收益计量、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系,掌握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标准与计量。
•技能目标:掌握我国的利润与国外盈利、综合收益以及净收益在构成内容上的异同,并能准确计算。
•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收益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准则,对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主要内容6.1 收益的概念6.2 收益的确认与计量6.3 收入与费用和利得与损失6.4 收益与现金流量6.1 收益的概念6.1.1资本与收益1)资本经济学家所研究的资本,一方面因其所站的立场不同,形成的资本定义也不同;另一方面,就资本的本质来讲,既有其自然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
资本的内涵包括了以劳动为中心的各种生产要素,反映的是一种劳动关系。
会计学中的资本,通常是指企业出资人投入企业的那部分财产。
其所有权归出资人所有,并以资本账户的形式得以描述和量化。
资本账户成为联系企业与投资者的核心。
从经济学和会计学对资本概念的分歧可以看出:会计学的资本概念,强调其法律意义反映的是产权关系;而经济学中的资本指的是作为劳动条件的资产,反映的是一种劳动关系。
2)收益经济收益以实物资本保全概念为依据,强调收益是企业所有财富的增加,是在实物资本得到保持的前提下,企业本期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
(1)以现行成本(实际生产能力)为计量属性。
(2)反对币值稳定的假设。
(3)既包括营业所得,也包括意外收获和其他活动所得;既包括已实现收益,也包括未实现收益。
经济收益概念的主观性较强,不利于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假定企业处于静态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即假定没有物价变动、没有任何不确定性、不存在交易之外的各种潜在风险与报酬。
在理论上,它以财务资本保全概念为依据,有以下主要特征:(1)以会计分期、币值稳定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认为收益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强调收益必须与交易相联系。
(3)强调收入实现原则,认为收益必须是已实现的。
(4)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5)强调费用配比原则。
(6)适当运用稳健原则。
因此,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下确定的收益额比较客观、可核查,有利于反映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比较严重,传统会计收益概念下的财务报表越来越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扩展会计收益概念”被提了出来。
扩展会计收益概念仍以财务资本保全概念为依据,但允许有适当的灵活性,它既考虑了经济收益概念所强调的“真实”收益,又注意到了收益项目在计量方面的可操作性,因而容易被接受。
虽然会计收益概念和经济收益概念完全走向统一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未来的会计收益概念将会进一步适应动态经济环境的需求却是令人信服的,这也是会计收益概念发展的大势所趋。
6.1.2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盈利、净收益、综合收益与利润盈利与净收益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会计原则变动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项目的处理不同。
净收益与综合收益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业主交往以外的其他权益变动”项目的的处理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6.1.3 收益与资本的关系资本和收益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经济理论上讲,资本是某一特定时点存在的财富,收益是某一特定期间内由财富产生的利益流动。
在资本和收益关系的许多方面,会计学和经济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会计理论与经济理论界定资本和收益的原则、范围不同,所持的资本保全概念也不同,因而对收益的确认与计量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6.2 收益的确认与计量6.2.1 收益与资本保全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确认为收益。
资本保全是计量期间收益的重要争论点,不同的资本保全概念,在确定收益时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1)财务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亦称名义资本保全、货币资本保全,是传统会计所主张的观念,主张以名义货币表示的资本的保全为基础来确定企业收益。
2)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亦称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主张在不改变会计计量标准但改变会计计量单位的前提下来确定收益。
3)实物资本保全实物资本保全亦称在生产能力资本保全,主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保持原有的实物资产或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
根据不同的资本保全概念可以提出多种评价资产和资本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又会得出许多不同的收益计量模型。
在会计上,收益的确认不仅受不同的资本保全概念影响,而且也受不同的收益观影响。
1)本期经营收益观本期经营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应只反映本期的经营(活动的)收益,而非常项目的收益则不包括在内。
按本期经营收益观确认收益,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1)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的区分。
正确区分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目的是使损益表中的收益数额能恰当地计量企业业绩。
(2)本期与非本期收益的区分。
列入经营收益的收益应与本期业绩相联系,这样使不同会计期间的收益可以更好的比较,以对不同时期的业绩作出评价。
2)全面收益观全面收益观亦称总括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既包括经营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收益。
持这种收益观计量收益的理由是:(1)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的界限很难划分清楚,而且也很难找出一个统一的标准。
(2)按全面收益观编制的利润表,由于较少掺杂主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而使会计报表更具客观性。
(3)全面收益观可将年内收益变动的性质予以提示,财务报表使用者可据以作出独立的分类,得出恰当的收益量度。
综上所述,本期经营收益观与全面收益观的主要区别是:两者报告收益的目标不同。
因此,会计理论界一般赞同全面收益观,要求将企业的全部收益列入企业的损益表。
传统会计对收益的确认是建立在收益实现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基础之上的。
1)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亦即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其重心在于明确最恰当的收入(益)记录的时点。
2)收益确认的稳健性原则,指对资产和收入若有几种可能价值估计,应按其最低的价值来陈报;而对于负债和费用若有几种可能价值估计,则应按其最高的价值陈报。
6.2.3 收益的计量收益的计量,是指对收益形成过程的量化表述过程。
广义上讲,收益的计量包括在收益确认的范围之内。
1)货币计量单位会计是以货币作为计量标准的,优点是可以综合反映各项实物指标,使会计信息更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但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计量也存在币值变化对收益的影响问题。
2)收入与费用配比当某项营业收入已经在某一会计期间确认时,所有与赚取营业收入有关的成本均应在同一会计期间转为费用,以便与营业收入配合而正确地计算损益。
配比原则由于存在一些缺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家的批评,但是人们并没有放弃配比原则的应用,也未否定以成本分配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用。
6.3 收入与费用和利得与损失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是确定企业收益的重要内容,其中收入与费用是收益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取决于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以及与之相关的费用的配比。
收入和费用是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1)收入的性质第一种论点是传统的收入定义,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第二种论点认为,收入是企业在报告期内导致权益增加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其他增加,或流出的节省,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传统的收入定义。
2)收入的确认标准收入的确认标准同其他要素的确认一样,必须首先符合确认的基本标准。
任何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4个前提条件: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收入实现原则是确认标准在收入这一特定会计要素上的具体运用。
收入确认的具体方法有3种:在销售时确认收入、在销售前确认收入、在销售后确认收入。
6.3.2 费用的配比1)费用的性质广义地说,费用是企业的全部耗费,既包括产生营业收入的耗费(狭义的费用),也包括不生产营业收入的耗费。
这一观点的代表机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费用的性质揭示了费用与收入的内在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即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亦称为费用的确认规则。
2)费用的确认原则费用的确认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确认费用不能离开收入而单独进行。
因此,费用的确认亦称费用的配比。
(1)结合因果关系确认费用结合因果关系确认费用又称直接配比确认费用,只要确认了收入,就一定要确认与其相关的费用。
(2)合理地、系统地分配费用在会计实务中,有些费用不能以因果关系直接加以确认,就要按照各期的受益情况将成本合理地、系统地分为不同会计期间的费用。
(3)成本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成本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亦称期间配比费用,其大多不与某一笔收入直接相联系,但却与某个期间的总收入相联系。
6.3.3 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是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没有关系的收益和损失。
按照全面收益概念,利得和损失也应当是收益的解释性项目,即也应当包括在收益的计算中。
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及计量可以参照收益和费用的确认及计量,但它们也有自身的特点。
6.4 收益与现金流量6.4.1 现金流量及收益的关系现金流量是指一个企业在特定的会计期间现金的流入量、流出量及其两者相抵后的差额,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和获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
现金流量与收益指标密切相关。
收益是一定期间的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相抵后的差额,收入必然会引起现金流出量的增加,两者相抵后的净现金流入量即为企业的收益。
6.4.2 现金流量的分类现金流量的有用性取决于现金流量的分类,目前有代表性的分类是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财务报告中的分类。
我国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3类,即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6.4.3 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分析评价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分析评价主要是看企业已实现的收益是否已为变现的收益,以此来评价企业收益的质量。
评价的方法是通过对公司账面实现的收益与相应的现金流量对比,看前两者是否大体一致、是否适当配比。
一般可通过如下指标来进行:(1)销货收到现金与销售收入的比率,亦称销货收现率。
(2)购货支付现金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亦称成本付现率。
(3)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亦称营业利润变现率。
(4)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亦称投资收益变现率。
(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亦称净利润变现率或净收益变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