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杭州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
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作为欣赏把玩对象的书法绘画作品,最精致的摹本也赶不上最朴拙的真迹,后者所具有的自然灵气是精工巧匠和先进技术无法复制的,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灵气的存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使它的知音每一次欣赏都能获得新的乐趣。
②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③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
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
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
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
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④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同时,又是强烈的具有很大能量的心理之流。
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⑤“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而思维的创造性的大小高低正与此相关联。
湖北省黄冈市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卷含解析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下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实验中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甲图转为乙图,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①转动细准焦螺旋②转动粗准焦螺旋③移动装片⑧调节光图(或转换反光镜)⑤转动转换器A.③-⑤-②-①B.①-②-③-⑤C.③-⑤-④-①D.③-①-④-③3.大肠杆菌和颤蓝细菌都属于细菌,下列不属于两者共同点的是A.有拟核无染色体B.有叶绿素是自养生物C.有核糖体无叶绿体D.有细胞壁和细胞膜4.研究表明缺硒可导致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急重症病人可发生猝死。
医学界专家认为,成人每天硒的摄取量约在40~100μg就可满足人体需要。
根据资料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适当补充含硒物质可以降低发病率B.硒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C.硒的作用重大,只要有了硒,人体就能正常生长发育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5.某同学经常出现肌肉抽搐,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后肌肉抽搐现象没有得到改善。
该同学经常肌肉抽搐的原因最可能是体内缺少A.无机盐B.葡萄糖C.维生素D D.糖原6.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最基本元素、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和化合物、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依次是A.C、O、水、水B.C、H、水、蛋白质C.C、O、水、蛋白质D.C、O、蛋白质、蛋白质7.下列关于脂肪和磷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脂肪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组成B.使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可使脂肪呈现橘黄色C.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中,磷脂含量丰富D.磷脂和脂肪都属于脂质,二者结构完全相同8.下列关于蛋白质及其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抗体与机体的免疫密切相关,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B.大部分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C.有些蛋白质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D.血红蛋白能够运输氧气,说明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9.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鄞州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完成相应内容的填写和填涂考试号、贴好条形码,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本次考试期间不得使用计算器;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
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西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8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
它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
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诗作的意境之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言简意赅意犹未尽领会B.言之有物余味绵长领略C.言简意赅余味绵长领略D.言之有物意犹未尽领会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B.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C.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D.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3.下列与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
豪放派伐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B.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被后人赞为“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情的将军”。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思想“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孝”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孝”强调对父母的敬爱与顺从。
子女应尊重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的生活,尽自己所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其次,“孝”注重赡养父母。
子女要在物质上给予父母保障,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最后,“孝”倡导传承家族文化。
子女通过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将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孝”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孝”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孝”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孝”的思想,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价值观,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孝”只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不注重其他方面。
C.“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重要意义。
D.在当今社会,“孝”思想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孝”的内涵、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孝”的内涵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C.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价值时,从家庭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D.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现实意义时,结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B. 咫尺天涯(zhǐ chǐ tiān yá)C. 踟蹰不前(chí chú bù qián)D. 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篇古文?A. 《岳阳楼记》B. 《醉翁亭记》C. 《滕王阁序》D. 《出师表》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很有才华。
B.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成功。
C. 这篇文章的写作水平很高,值得我们学习。
D. 他的演讲很精彩,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元代的吴承恩。
D. 《三国演义》是清代罗贯中所著。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_________。
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名句,出自其作品《_________》。
8.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_________。
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出自其作品《_________》。
10. “水调歌头”是一种古代的词牌名,其代表作之一是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沈阳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26届)语文试题说明:1.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2.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71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文物。
在这幅近12米的长卷中,王希孟主要运用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以细腻的工笔勾勒出连绵起伏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海、点缀其间的村舍、江中独钓的渔翁和挺拔秀丽的松竹。
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场视听盛宴掀起了文化自信的国潮热,引发了一轮对“青绿腰”的模仿热,影响力覆盖全民。
《只此青绿》打破了赏画的平面视角,用多维的舞蹈语言和舞台空间让《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活”了起来。
青绿女子刚柔并济,舞姿翩跹,曼妙的“青绿腰”将古典式的奇幻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了私享画作的沉浸感。
这独特的沉浸式“赏画”方式重塑了当代观众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体验,这“复活的艺术品”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时空穿梭机,让观众穿越时空与画家王希孟对话,走进王希孟的心路历程,走进北宋工匠艺人们的生活。
这种赏画经验的革新,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一直以来,守正与创新都是古典题材舞蹈创作者们的共识。
“守正”体现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上。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丰沛源泉。
而“创新”则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舞蹈技巧等舞蹈要素的“文化性”上进行的想象和开发。
《只此青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做出了一次成功探索。
思考大众对“青绿腰”动作的模仿热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大众对传统文化表达喜爱和认同的质朴方式。
他们通过对“险峰”动作形态的模仿,再现了自己心中对于“气韵山河”的想象和价值认同。
单从舞蹈动作层面来看,“青绿腰”并不属于舞蹈中的典型技巧动作,但它却能够成为一种符号,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进入大众的认知。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实力。
③依据材料一第四段“科学家发觉,矢车菊中的色素形成一个大的分子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由6个花色素分子组成,它们与1个被称为黄酮的色素分子结合,又与另外4个金属离子结合在一起,其中包括一个铁离子、一个镁离子和两个钙离子”可知,在介绍矢车菊中的色素形成一个大的分子联合体时,列出详细数字,更加精准,科普文在介绍科学学问的过程中具有严谨性(精确性);
D.“花瓣中颜色”扩大范围,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假如不含有色素,或者由于某些缘由,色素没有发挥作用,花儿只能呈现纯净的白色”,可见白色的花中不含色素或色素不发挥作用。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实力。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
B.“两种观点是错误的”说法错误,材料一只是说植物学家提出了新的理论,发觉了“微胞”,从材料一第五段“科学家的探讨不是说这种观念是错的”可知,作者并没有说原有观点有错。
C.“已经娴熟驾驭了一条培育蓝色花朵的新方法”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五段“人们已经起先尝试用新方法把一些不是蓝色的花变成蓝色的”可知,进行时误会成完成时。
植物呈现黄色与橙色通常是类胡萝卜素的功劳,红、蓝、紫等色调则主要靠以花青素为代表的类黄酮色素来描绘。石竹目植物则比较特殊,它们的黄色或红色主要源于甜菜红碱。至于花朵中的绿色和茎叶中的翠绿色,则一样来自叶绿素。须要留意的是,以上这些植物色素的名称全都是一类化学物质的统称,成员都比较困难,比如花青素就是一个大家族,广泛存在于众多植物的大多数器官之中。不同种类植物体内的花青素,不论是分子结构,还是呈现的颜色,都不相同。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郭沫若和惠特曼的诗歌意象群中,“海洋”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者是以影响关系存在的,惠特曼海洋诗的风格改变了中国传统诗歌中提及海洋时的情感。
受儒道自然观的影响,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大海往往只是人们观赏的景象,诗人大都是借景抒情,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发乎情、止乎礼”的诗歌教义往往限制着古代诗人想要酣畅淋漓地抒情达意的愿望。
《唐诗三百首》里有很多嵌有海的诗句,如白居易写“忽闻海上有仙山”,李白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等,但海洋在这些诗里,没有像日、花、江、河那样成为诗人讴歌的正面对象,它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地理遥远的概念。
“五四”的时代精神呼唤着狂飙突进的诗风,只有充满高于人类力量的自然物象才能和这一时代精神契合。
于是,新诗的先驱们从惠特曼诗歌中汲取精神,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实践进行大胆改造。
这种创造体现在主体对大海的态度上,就是从畏惧向渴望征服转变。
古诗中海的形象表现出慷慨悲凉的在少数,表现变幻莫测、诡异奇绝居多,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即对大海的神秘莫测的恐惧情感与隔膜态度。
惠特曼诗中满是由气势恢宏的大海激发而出的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毅力,给了郭沫若等很多现代诗人以很深的启发。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展现出海洋的博大神秘、势不可挡的气势。
相比于古诗中温柔婉转、发乎情止乎礼的抒情,郭沫若诗中的海洋之形、声、味以直观真切的感受洗涤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潜移默化恣意妄为B. 鸿篇巨制畏首畏尾C. 风和日丽沦为笑柄D. 面面俱到亘古不变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B. 由于连续降雨,这场运动会不得不推迟。
C. 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青少年。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增加课时。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读书,尤其是《红楼梦》。
B. 我喜欢游泳,也喜欢打篮球。
C. 他昨天去了北京,今天下午回来。
D. 他平时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B. 他跑得快,像离弦的箭一样。
C.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D. 这朵花真美,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
5.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非常)有趣,读起来让人捧腹大笑。
B. (非常)喜欢音乐,他每天都会弹奏吉他。
C. (非常)努力学习,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 (非常)辛苦了一整天,他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7. 下列词语中,与“浩如烟海”意思相近的是:()A. 博大精深B. 无边无际C. 高深莫测D. 漫无边际8. 下列成语中,形容事物非常多的成语是:()A. 漫天要价B. 人山人海C. 美轮美奂D. 鱼龙混杂9.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
B. 他工作认真,像蜜蜂一样勤劳。
C. 她的歌声像天籁之音。
D. 这条河弯弯曲曲,像一条银色的丝带。
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生活简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基础知识:(1—25题每题3分,26—29题每题2分)1、指出下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A对峙(zhi)钩心斗角(jiao)戒奢(she)以俭载舟(zai)覆舟B黑出恶(chu)彭蠡(li)睇眄(mian)命途多舛(chuan)C阿(a)房宫庐冢(zhong)澎湃(pai)涅槃(nie)D偈(ji)子挈(qi)妇将雏哗众取宠(hua)前仆(pu)后继2、找出下列各项中有两处错别字的一项()A急于事功人心惟危时乖命蹇相濡以沫B既往不究怨天忧人贻笑大方出人头地C出神入斩钉截铁明珠投暗前车之鉴D谆谆教导事实求是夸夸奇谈情随事迁3、选择恰当的词填空()(1)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者。
(2)拿了革命,则害了革命。
(3)错误常常是正确的。
(4)应该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
A倡导引导先导向导B引导指导先导向导C指导倡导向导先导D倡导指导先导向导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A克终者盖(能够)董之以严刑(监督)气凌彭泽之樽(超过)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疑惑)B浚其泉源(疏通)垂拱而治(拱手)椒兰(一种香料)句读不知(句子的停顿)C承天景命(大)既得志(既然)率赂秦耶(全,都)D躬逢胜饯(宴会)始速祸焉(加速)华而不实(开花)有的放矢(箭靶子)5、选择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1)《发行我们的学习》开宗明义地提出论点。
(2)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采、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3)这几首乐曲是他早期作品,当然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同日而语。
(4)为“希望工程”捐款,小李一下子就拿出100元,真是大方之家6、找出无病句的一项:()A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B“不屑者”把这件事看成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于报端C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怎样的骗人,他就……D学生会主席汇报了新年前夕,各班同学准备文艺节目,利用课外时间,积极排练,准备过一个愉快的除夕。
7、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A王勃和杨炯、骆宾王、杜牧被称为“唐初四杰”,他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水共长天一色”广为传诵。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C王安石,字介甫,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革家”,《游褒禅山记》选自《王文公文集》。
D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起八代之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8、选出与原文一致的一项()A为国者,无使为其积威之所劫也B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C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遇,尽是他乡之客。
D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9、加点字用法与其它项不同的一项()A吾从而师之B襟三江而带五湖C函梁君臣之首D不耻相师10、选出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1)童子何知(2)余是以记之(3)不拘于时(4)学于余(5)虽董之以严刑(6)智勇多困于所溺A(1)/(2)/(3)(4)(5)/(6)B(1)(2)/(3)(4)/(5)/(6)C(1)(5)/(3)(4)/(2)/(6)D(1)(2)/(3)(6)/(4)(5)11、找出下列各组句子中意思不同的一项()A 这事,我差点儿忘了。
B 除非你告诉他,他不会知道这事,我差点儿没忘。
除非你告诉他,他才会知道C 你端好,小心撒了。
D 你今天晚上能来吗?你端好,小心别撒了。
你能今天晚上来吗?12、对下列句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一项()(1)族秦者秦也。
(2)思知止以安人。
(3)乐游盘。
(4)宾主尽乐南之美。
(5)我妻之美我。
(6)骊山北构而西折(7)不能独完。
(8)日削月割(9)李牧连却之(10)火足以明(11)其至又加少。
(12)泪下沾襟(13)积于忽微(1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15)目见耳闻A(1)(7)(10)(11)(12)/(8)(6)(15)/(2)(3)(5)(9)(14)/(4)(13)B(4)(5)(9)/(2)(3)(6)/(7)(1)(11)/(12)(13)/(15)(8)(10)(14)/C(2)(9)(14)/(1)(12)/(3)(5)/(4)(13)/(6)(8)(15)/(7)(10)/(11)D(15)(8)(6)/(11)(10)(13)/(1)(7)(12)/(2)(9)(14)/(3)(4)(5)13、找出与其他句式不一样的一项()A古之人不余欺也B时人莫之许也C何以战D石之铿然有声者14、选出与例句“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杳不知其所之也。
A秦人视之,亦不甚惜B孟学士之词宗C何厌之有D吾欲之南海15、选出与例句“所以”意义不同的一项()例:圣人之所以为圣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世也所以不传也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6、选出“其”用法与其它各不同的一项()A吾其还也B其皆也于此乎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也D余亦悔其随之17、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当与秦相较B及仇雠已灭C或师焉或否焉D所赖君子见机读臧克家《老黄牛》做以下各题: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白奋蹄18、选出“韶光”和“备”两个词恰当的义项()韶光:(1)美丽的春光(2)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奋:(1)鼓起劲来(2)摇动、举起A(1)(1)B(2)(2)C(1)(2)D(2)(1)19、“老黄牛”这一形象最感人的一点是什么()A贵在认真B贵在耐劳C贵在惜时D贵在自觉20、请选出对“老牛亦解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二、短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21—25题。
上以京兆久不理,夏,五月丁卯,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为人直,既视事,豪贵敛手。
郑光(1)庄吏恣横,为闾里患,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
上于廷问澳,澳且奏其状。
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
”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2)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3)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上曰:“诚如此,但郑光歹带我不置。
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可乎?”对曰:“臣不敢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
”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
”澳当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5)足,乃以吏归光。
注:(1)郑光:唐宣宗李忱的舅舅。
(2)畿(ji):国都附近的地区(3)重辟:杀头(5)殢(ti):困扰,纠缠。
21、“上以京兆久不理”中“理”字的正确意思()A理睬B管理C治理得好D治理得不好22、“愿听臣且系之”中“听”和“且”的正确意思()A听一听,并且。
B准许,暂且C听任,而且D我,将要23、“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正确意思是()A如果郑光的庄吏连年作蛀虫,得到宽厚的待遇B假如郑光的庄吏连年为害,能免重刑C只是郑光的庄吏多年为害,还得到好处D假如郑光的庄吏多年不交税,能免重刑。
24、“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意思正确的一项()A我让你痛打一顿,顶替他的死罪,行吗?B你把他痛打一顿,先欠下死罪,行吗?C你把他痛打一顿,代替他一死,行吗?D你把他痛打一顿,饶他的死罪,行吗?2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韦澳严于执法,对上敢说“不敢奉诏”,吏风可敬,但对郑光庄吏未施“重辟”之刑,可见人治时代,很难做到法不徇情。
B韦澳为人公直,历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京兆尹等官职。
C郑光有意指使庄吏为害京畿,韦澳抓他问法,显示了他公直廉洁的高贵品质。
D韦澳顶住压力,判处郑光庄吏重辟之刑,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终使京畿积弊得以清除。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26-29题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2)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3)实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
(4)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5)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6)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7)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26、给本段划分层次最恰当一项()A(1)/(2)(3)(4)(5)(6)(7)B(1)(2)/(3)(4)(5)(6)(7)C(1)(2)(3)(4)(5)/(6)(7)D(1)(2)(3)(4)(5)(6)/(7)27、下面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第(2)句中的“回想”做句子谓语,它的宾语是“我党……贫乏。
”B因为我们注意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所以才有第(2)句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C第(7)句中“所有这些”指的是(4)(5)(6)D这段话运用了例证法和对此论证法,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28第(3)—(7)从、、三个时期进一步说明的重大意义。
(2分)29、仿照划线部分,造一个句子(2分)30、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3分)三、背诵部分(14分)31、《石钟山记》一文中心思想,,?3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
33、《师说》中韩愈对教师职能论述。
34、《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七律的颈联,。
35、〈〈书〉〉日:“满招损,。
”,自然之理也。
36、夫夷以近,;,少。
37、秦人不暇自哀;,后人也。
38、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志。
39、简能而任之,,勇者智勘。
40、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人。
(1—27题)答题卡四、作文:(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的人在掌声四起,鲜花满怀的时候,脸上会露出微笑;有的人则在暗夜沉沉,风雨如磐的时候,脸上露出微笑,胜利时的微笑,得之不易;艰难中的微笑,则会有别样的坚韧。
要求:1、阅读以上材料,写一篇650字以上文章,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