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素材-古诗文赏析与考点分析:《题临安邸》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题临安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题临安邸体裁:诗题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名字:林升年代:宋代描述: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翻译: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译文: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原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题临安邸》是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被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他们的安乐窝。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样的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不但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加强了情感,而且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沉迷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题临安邸》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咱们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原文。
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一句就像是给咱们展开了一幅繁华热闹的画卷。
想象一下,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近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可就有意思啦!诗人看着西湖边那不停歇的歌舞表演,心里那个气呀!他在想,这歌舞啥时候才能停呢?难道就一直这么醉生梦死下去?“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暖风啊,不仅吹得人身体暖洋洋的,还把人的心智都给吹迷糊啦!那些个在杭州游玩的人,一个个都被这舒适的环境给迷得晕头转向,沉醉其中。
“直把杭州作汴州”,这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大家都把杭州当成了曾经的汴州,完全忘记了北方国土的沦陷,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一下这首诗。
有一次,我去杭州旅游,就站在西湖边上。
那时候正好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好看极了。
湖边的亭子里,有人在演奏着古典的音乐,不远处的舞台上,还有一群穿着古装的演员在翩翩起舞。
周围的游客们,有的拿着手机拍照,有的跟着音乐哼唱,脸上洋溢着轻松和愉快。
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想到了这首《题临安邸》。
当时的场景是很美,大家也都很享受。
可我就在想啊,要是诗人林升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呢?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南宋的统治者们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
而如今,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也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讽刺意味十足。
诗人没有直接痛斥统治者的无能和昏庸,而是通过对西湖边繁华景象的描写,以一种委婉却又犀利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忧虑。
这种手法,就像是给你一颗糖,你刚觉得甜,却发现里面藏着苦药,让人回味无穷。
从语言上来看,整首诗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那些生僻的字词,也没有复杂的句式,但是却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从结构上说,前两句是写景抒情,后两句则是进一步深化主题,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
林升《题临安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林升《题临安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临安邸①[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题临安邸:题:书写。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②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③熏:吹④游人:这里指达官贵人。
⑤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阅读训练及答案](1)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____的青山,__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各填一个四字词语)【参考答案】:(重重叠叠鳞次栉比)(2)“暖风”、“游人”在诗中又怎样的含义?【参考答案】:(“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3)用“____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几时休)[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题临安邸》 讲义
《题临安邸》讲义一、诗歌背景《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达官贵人却在临安(今杭州)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林升目睹这一切,心中愤懑不已,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二、诗歌原文及译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三、诗歌赏析1、“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句诗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阁,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然而,这表面的繁华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2、“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达官贵人沉迷于歌舞享乐的不满和质问。
他们无休止地纵情声色,完全忘记了国家的安危和沦陷的故土。
3、“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这种风气使得那些游玩的人们陶醉其中,丧失了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精神。
4、“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最为沉痛的谴责。
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如今已被金兵占领。
而南宋的统治者们却把临时的都城杭州当作了曾经的汴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丝毫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景衬情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临安城的美景,与后两句中人们的醉生梦死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2、讽刺深刻诗人运用犀利的笔触,深刻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和无能,揭示了他们只顾享乐、不顾国家前途的丑恶嘴脸。
3、语言简洁明快全诗语言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五、诗歌的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当头棒喝,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它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题临安邸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题临安邸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题临安邸?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1.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栈、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同意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尽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确实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宽敞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点: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明白得为一样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尽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包蕴着极大的愤慨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喧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题临安邸》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题临安邸》课文原文及赏析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的一首七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题临安邸》是林升在南宋时期,针对朝廷偏安一隅,不顾国家危亡,沉湎于享乐生活而创作的。
全诗以临安(今杭州)的繁华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西湖边歌舞升平的描绘,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和苟且偷安。
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形象地描绘了临安城的繁荣景象,山峦重叠,楼宇林立,展现出一幅繁华的城市画卷。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忧虑。
第二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用疑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不满和批判。
西湖边的歌舞娱乐似乎永无止境,这不仅是对国家危亡的漠视,也是对人民疾苦的无视。
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进一步揭示了统治阶层沉迷于享乐的状态。
这里的“暖风”既是指春天的和煦微风,也象征着朝廷的腐化风气。
这种风气使人们陶醉其中,丧失了对现实问题的警觉和责任感。
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后来被金兵攻占,南宋被迫南迁至临安。
诗人借此暗讽南宋朝廷忘记了国耻家仇,竟然将临时的避难所当作永久的安乐窝,完全忽视了北方的威胁和民族的复兴大业。
总的来说,《题临安邸》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寓意,揭示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昏庸,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以其犀利的讽刺和深沉的感慨,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
《语文天地12》古诗《题临安邸》赏析
《语文天地12》古诗《题临安邸》赏析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邸:官府,官邸。
②休:停止、罢休。
③直:简直。
④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⑤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
⑥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写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只顾吃喝玩乐,却忘了江山被撕裂,蹦碎的耻辱。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题临安邸》 讲义
《题临安邸》讲义《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苟且偷安,表达了诗人的愤懑和忧国忧民之情。
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前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两句描绘了临安城繁华的景象。
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城外有青山环绕,城内楼阁林立,一片繁荣。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景象背后,却是无休止的歌舞升平。
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这种奢靡生活的质疑和不满。
“几时休”三个字,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对这种现状的愤怒和无奈。
接着看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里的“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这股风让那些来游玩的人沉醉其中,忘却了国家的耻辱和安危。
他们竟然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曾经的都城汴州,完全没有了收复失地的念头。
这两句深刻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和对国家命运的漠视。
整首诗构思巧妙,措辞辛辣。
诗人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对临安城景象的描绘和对人们心态的刻画,让读者自行感受到其中的讽刺意味。
这种含蓄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从历史背景来看,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在临安建立了临时的政权。
然而,南宋统治者并没有积极地组织力量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是沉迷于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林升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临安城的繁华与国家的危亡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与人民的痛苦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反问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西湖歌舞几时休?”增强了语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题临安邸》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题临安邸》课文解析
《题临安邸》课文解析题临安邸《题临安邸》是唐代文学家陆游所作的一首诗歌,它描绘了作者游历临安时的景色和感慨。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从诗歌的结构、意境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结构分析《题临安邸》共分为五个句子,表达了作者登高临安之地,怀古伤今的情感。
整首诗由七言绝句组成,每句字数较多,形式严谨。
二、诗意解读1. 第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句表达了作者身处山水之间,感叹临安城外的高楼矗立,形成了一种连绵不断的景象,展现了山水之美。
2. 第二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描绘了临安城内西湖畔上的歌舞升平,给人一种欢乐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心中的忧伤。
3. 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这句写出了临安的魅力所在,临安的风光和气候使得游人陶醉其中。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4. 第四句: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意味深长,揭示了作者对临安的思乡之情。
杭州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城市,而汴州则是北方的都城,作者借此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 第五句:十五年前罢官居最后一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他曾经官居之地,但如今却只能游历临安,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思考和感叹。
整首诗通过描绘临安的山水和人文景观,以及对家乡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文化内涵解读1. 临安:临安是唐代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现今的杭州。
它以其秀丽的山水和繁华的市井闻名,是当时文人墨客钟情之地。
2. 西湖:西湖是临安著名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这里也寄托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天堂。
3. 杭州和汴州:杭州是江南的一座传统文化古城,而汴州则是北方的都城,两地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出唐代时期南北之别。
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运用,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曾经的荣光。
四、艺术特点1. 用意境描绘景色:作者通过描绘山水和风物,展示了临安的繁华和美景,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2. 对比手法的使用:通过对比杭州和汴州两个地方的差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悲伤。
题临安邸课文精讲
课文《题临安邸》精讲一、学习目标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深入解析和品味,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感受到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感慨,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译文(翻译)《题临安邸》的译文如下: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春风吹拂着游人如织的锦绣河山,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这首诗通过描写临安城内的景色和歌舞升平的景象,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投降主义思想。
前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描写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阁鳞次栉比的特征,以及湖面歌舞飘荡的场景,表现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则以“游人”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三、中心思想《题临安邸》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人林升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临安城美丽景色的描绘,反衬出统治者苟且偷安、纵情声色的丑态。
诗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展现了临安城歌舞升平、繁华热闹的景象,但“几时休”的疑问,却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虚假繁荣背后的危机和隐患的警觉。
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则更是直接揭露了统治者被享乐所迷惑,忘记了国仇家恨,甚至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诗人还通过讽刺的语言,揭示了“游人们”即当权者的反动本质和苟且偷安的心态,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民族危亡的沉痛感慨。
《题临安邸》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临安城的繁华景象,讽刺南宋朝廷的苟安享乐,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危亡的沉痛感慨,寄寓了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够醒悟、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四、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填空题1. 《题临安邸》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
答案:宋;林升2. “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句诗描写了临安城_____和_____的特征。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题临安邸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分析:题临安邸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分析:题临安邸??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说明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酒店、酒店。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酒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下北宋国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领土全被金人侵犯。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无接受北宋亡国的凄惨教训而奋斗图强,当政者不思光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诚,对内残忍伤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权贵一味尽情声色,招蜂引蝶。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类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诉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愁。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第1 页安城的特色: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华太平情形。
诗人触景伤情,不由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手?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脑筋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可以理解为一般旅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生,招蜂引蝶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非常,把那些尽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权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暂时苟安的杭州几乎看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嘲讽中包含着极大的愤慨和无量的隐忧。
第2 页。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分析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分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作者:林升3、朝代:南宋4、诗歌体裁:七言绝句5、创作背景:南宋时期,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宋高宗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今杭州)建都。
当时的达官贵人不思收复失地,却在杭州苟且偷安,纵情声色。
林升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
二、原文翻译1、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
描绘出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高楼。
2、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边那些轻歌曼舞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的愤怒和质问。
3、暖风熏得游人醉: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沉醉其中。
这里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当时社会上弥漫的淫靡之风。
4、直把杭州作汴州: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深刻地讽刺了统治者忘却了国仇家恨,苟且偷安的丑态。
三、诗歌分析1、 1 艺术手法11 以景衬情: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临安城的繁华景象,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与后两句中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12 反问手法:“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以反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无休止的享乐生活的不满和谴责。
13 象征寓意:“暖风”象征着当时社会的淫靡之风,“游人”则象征着那些沉迷于享乐的统治者,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腐朽。
2、 2 主题思想21 批判统治者的苟且偷安:诗人通过对临安城繁华表象下的腐朽生活的描写,批判了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顾贪图享乐的行为。
22 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3 历史价值31 见证时代: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社会状况的一个真实写照,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2 警示作用:它提醒着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能在安逸的环境中丧失斗志,忘记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4、 4 对后世的影响41 文学传承: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激励着后来的诗人关注社会现实,抒发爱国情怀。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文赏析与考点分析:《题临安邸》 部编版
题临安邸体裁:诗题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名字:林升年代:宋代描述: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翻译: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译文: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原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题临安邸》是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被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他们的安乐窝。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样的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不但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加强了情感,而且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沉迷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赏析一、《题临安邸》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二、《题临安邸》翻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三、《题临安邸》赏析11 诗歌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当时的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整日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
诗人林升目睹了这种景象,怀着满腔的悲愤和忧国忧民之情,写下了这首讽喻诗。
111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
“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出杭州城的繁华景象,然而在这繁华背后却是国家的危亡。
“西湖歌舞几时休”以问句的形式,强烈地表达了对统治者无休止歌舞享乐的质问和谴责。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南宋的统治阶层。
“直把杭州作汴州”则将杭州与汴州进行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忘记了国耻。
112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
他希望能够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促使统治者振作起来,收复失地,重振国家。
113 深远影响《题临安邸》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成为了南宋时期的一首重要诗作。
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 诗歌的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安逸和享乐时,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题临安邸》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强烈情感的诗作,它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南宋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题临安邸》-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题临安邸》-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临安邸》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有一首古诗叫做《题临安邸》,它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林升。
林升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而北方的大片国土却沦陷在金人手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诗的开篇就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
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高楼,展现出了临安城的美丽与富饶。
然而,在这看似繁华的背后,却是无尽的悲哀。
那西湖边上的轻歌曼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诗人用一个问句,表达了对这种纸醉金迷生活的质问和不满。
在这歌舞升平之中,人们似乎忘记了国家的耻辱,忘记了北方还在受苦受难的百姓。
他们沉浸在享乐之中,对国家的安危毫不关心。
这种行为让诗人感到愤怒和痛心。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温暖的风把人们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里的“暖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风,更是指那股让人沉迷、堕落的奢靡之风。
而“游人”,则指的是那些达官贵人。
他们已经被这股风气迷惑,失去了清醒的头脑,甚至把临时的都城杭州当成了曾经的都城汴州,完全没有了收复失地、重振国家的志向。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它通过对临安城繁华景象的描写,以及对人们不思进取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孩子们可以逐渐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怀。
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让孩子们想象一下临安城的繁华景象,然后思考这种繁华背后隐藏的问题。
同时,可以给孩子们讲述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让他们了解南宋朝廷的处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情。
还可以让孩子们对比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古代那些人的生活,让他们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还可以引导孩子们从这首诗中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
《题临安邸》课文解读
《题临安邸》课文解读题临安邸课文解读《题临安邸》是南宋文学家林则徐所作的一篇诗文。
此文通过对宅院的描绘和对自然景物的咏叹,展现了作者追求宁静自然、远离尘嚣的心境。
下面对这篇课文进行解读。
课文开篇即是对临安邸园的赞美:“山舍寂无人”,形容此地的幽静与宁静。
接着,作者抒发了自己追求清净、远离纷扰的愿望,希望在这个宅院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这一表达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渴望田园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宅院中的风景,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园内的各种景物。
如“斑竹市筠篁”表现园内花木茂盛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二水夹明镜,秋露共垂指”反映了园内的水景和秋天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文中的宁静幽静的氛围。
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通过描绘房舍的建筑和摆设,进一步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比如“玳瑁屏风高展,几曲幽幷锦”,让人感受到舒适与美好。
“天青瓷地金鞍鸣”,通过对宅院中一幅山水画的描绘,进一步凸显了这个地方的山野气息和宁静。
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园内的清幽景物和高雅娱乐活动。
“暖日蔽旛旌”描绘了宅院中的阳光明媚;“细欲魂离冶,轻欲倦舞衣”则展现了主人在园中舞蹈的情景,将宴会之乐与田园之趣相结合,营造了一种放松愉悦的氛围。
文章的最后一段,则是对主人文雅品味的描绘。
通过描绘屋内的布置和陈设,表现了主人的高尚品味。
“画楼情绪影年青,黄粱梦白发”,描写了主人心境的宁静,更是将宅院中的雅趣与主人的心境相结合。
《题临安邸》描绘了临安邸园美丽宁静的景象,以及主人追求宁静与自然的心境。
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绘和主人的心境的表达,给人以宁静和宜人的感受。
这篇课文不仅展现了南宋时期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传递了南宋文化追求自然、宁静的价值观念。
《题临安邸》 文章解析
《题临安邸》文章解析《题临安邸》文章解析《题临安邸》是宋代文学家林则徐所作的一首诗,以下将对该诗进行解析,剖析其深意和艺术特点。
首先,该诗以写景的方式描绘了临安邸的壮丽景色。
“山行四顾无人迹,潇湘意尽留满页。
隐居此地成文章,真宝独露世人知。
”作者通过山行探访,发现此地并无人迹,使得景色更显得清幽干净。
潇湘意即指南方美景,满页意指登高远望所见之景色令人陶然。
“隐居此地成文章”则将作者自己隐居临安邸的身份暗示其中,且表达了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的文章是珍贵的。
其次,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诗中写到的“日晚洞中宿,宇长计爱争宝。
”表现了作者对这里的宁静和淳朴的向往。
他选择在这里宿营,度过夜晚,说明临安邸给他带来的舒适和满足。
“宇长计爱争宝”则表达了作者对宇宙间各种知识和智慧的渴望。
这些描写既展现了作者对环境的喜爱,又反映了他对学问和理想的追求。
此外,该诗运用了具象的意象描写和对比手法,凸显了景色的美妙之处。
“焚香修竹间隐隐,空中喧雀一声声。
”描述了临安邸内焚香的情景,这不仅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还暗示作者在此地修身养性,静心从事学问创作。
“焚香修竹”与“空中喧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于宁静和繁杂的态度。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生色。
最后,作者在诗末以自我标榜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临安邸的珍视和自豪。
“偶寻明主谢公意,高举国篇祭明光。
赋得怀丘真主者,四境高才比伯夷。
”通过提到明主谢公、高举国篇祭明光,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临安邸的重要性和自豪感。
将自己与怀丘真主以及四境高才比伯夷相提并论,更加强调了自己在临安邸所作文章的特殊价值和高尚品质。
综上所述,《题临安邸》一诗通过清新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以及对学问和理想的向往。
同时,通过具象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更加生动,表达更加鲜明。
最后,作者以自我标榜的方式展示了自己对临安邸的珍视和自豪感。
这首诗无疑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留下了深深的艺术印象。
《题临安邸》小学语文课外
《题临安邸》小学语文课外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古诗总是带着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画卷。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首名为《题临安邸》的古诗。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的作品,全诗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的开篇“山外青山楼外楼”,为我们描绘出了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一幅繁华的景象。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忧虑。
“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以问句的形式,强烈地表达了对统治者们醉生梦死、沉迷于歌舞享乐的不满和质问。
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国家的危难,忘记了北方的失地和人民的痛苦。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那纸醉金迷的淫靡之风。
这种风气使得那些来游玩的人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而最后的“直把杭州作汴州”,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更是诗人愤怒的爆发。
那些统治者们竟然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完全没有了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但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批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为孩子们讲述当时的历史背景,让他们了解宋朝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困境,以及统治者们的不作为。
这样,孩子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体会这首诗,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
一部分孩子扮演那些沉迷于歌舞的统治者,另一部分孩子则扮演忧国忧民的诗人,通过对话和表演,真切地感受诗中的情感冲突。
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描绘出他们心目中临安城的景象,以及诗人当时的神态和心情。
此外,还可以将这首诗与其他同类主题的古诗进行对比学习。
比如陆游的《示儿》,同样是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通过对比,孩子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学习《题临安邸》,不仅仅是学习一首古诗,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一次对爱国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小学1-6年级古诗全赏析——题临安邸
小学语文-小学1-6年级古诗全赏析——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作者简介】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注释】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客栈、旅店。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北宋京城。
【赏析】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
体裁:诗
题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
名字:林升
年代:宋代
描述: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翻译: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译文:
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原文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是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被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
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他们的安乐窝。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样的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不但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加强了情感,而且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沉迷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政治上却腐败无能,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赏析四:语言赏析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停下吧。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沉迷歌舞,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暖风熏得游人醉”。
“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
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
在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诗中的“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对照。
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赏析五:诗歌结构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考点:
一、必背名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释:
关键词:西湖
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关键词:几时休
什么时候休止。
关键词:熏
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关键词:直
简直。
关键词:汴州
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