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标准(大纲)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3. 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1 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1.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2.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1 加成反应2.2 消除反应2.3 取代反应2.4 重排反应3.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3.1 基本实验器材和操作技巧3.2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3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3.4 有机物的鉴定和表征技术4. 有机化学的应用4.1 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2 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4.3 有机物在材料科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提供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练习和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电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第二学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机理的深入讲解,实验操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第三学期: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的介绍,学生实验课题的设计和完成。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有机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纲)《有机化学》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定位《有机化学》学习领域是应⽤化⼯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和⾷品加⼯技术等专业的⼀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他的前修学习领域是《⽆机化学》,他的后续学习领域是各专业的《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以及应⽤化⼯技术专业的《有机合成技术》和《精细化学品⽣产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和《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制药⼯艺学及反应器》;⾷品加⼯技术专业的《粮油加⼯技术》和《⾷品发酵技术》。

本学习领域的⼯作任务以有机物官能团特征为主线按实际⼯位进⾏设计,以烃、含卤衍⽣物、含氧衍⽣物、含氮衍⽣物和杂环化合物等为项⽬载体,设置了六项学习情境,16项⼯作任务。

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16项⼯作任务,使学⽣具备制备⼯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有机物检测基本能⼒;设备运⾏、操作、故障处理能⼒;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

同时使学⽣具备较强的动⼿能⼒、⽅法能⼒和社会能⼒。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在应⽤化⼯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和⾷品加⼯技术的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

通过完成本学习领域设置的16项⼯作任务,能够将前修学习领域《⽆机化学》所培养的各项能⼒进⼀步加强和综合,同时为后续学习领域《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有机合成技术》、《精细化学品⽣产技术》、《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制药⼯艺学及反应器》、《粮油加⼯技术》和《⾷品发酵技术》奠定基础。

⼆、学习⽬标(⼀)课程总⽬标《有机化学》学习领域通过六项学习情境,共16项⼯作任务的实施,利⽤多媒体教学⼿段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以引导的⽅式结合具体任务的实施,使同学们学会有机物制备、分离、提纯等⽅法。

训练学⽣具备制备⼯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有机物检测基本能⼒;设备运⾏、操作、故障处理能⼒;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

同时使学⽣具备较强的动⼿能⼒、⽅法能⼒和社会能⼒。

(⼆)专业能⼒⽬标《有机化学》学习领域通过校内两个实训中⼼、校外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等⼯作设备完成了甲烷的制备、鉴别与应⽤、任⼀烯烃的合成、鉴别及应⽤、⼄炔的制备、鉴别与应⽤、对硝基苯甲酸的合成、任⼀卤代烃的合成、鉴别和应⽤、⼗⼆烷基硫酸钠的合成及液体洗涤剂的制备、酚醛树脂的合成、分离煤油中的⼄醚、⼄醛的合成、鉴别及应⽤、板蓝根的提取、肥皂的制备和应⽤、硝基苯的合成和应⽤、丁腈橡胶的制备和应⽤、⼄酰苯胺的合成和提纯、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单糖、⼆糖、多糖的鉴别和应⽤共16项⼯作任务,使学⽣具备制备⼯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有机物检测基本能⼒;设备运⾏、操作、故障处理能⼒;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22(1-2)10012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学分:80/5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适用对象:药学类各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化学、物理学内容简介:《有机化学》是药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烷烃和环烷烃,立体化学基础、卤代烷,醇和醚,烯烃,炔烃和二烯烃,芳香烃,羰基化合物,酚、醌,羰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周环反应,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的化学,糖类,核酸和辅酶化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生命的运动从分子水平上来说就是有机化合物的运动,因此有机化学与生命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不含类脂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规律和立体化学特征,熟悉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及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了解各类代表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渗透、交叉十分广泛,对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尤其是药学领域,必须加强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

有机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实验技能,使同学们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受到科学思维的良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 6 ][基本内容]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有机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结构测定的一般方法。

共价键的性质,碳原子的 SP 3 杂化,有机酸碱理论。

[基本要求]掌握:碳原子的 sp3杂化。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高职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高职

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化学制剂、药学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等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和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药物中,极大多数为有机化合物;而且在大量涌现的新药中,也几乎是有机化合物。

通常有机药物的结构和性能都较复杂,要正确了解和掌握药物的组成、结构、性质、配制和药效,以及对新药的创研、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合成药物生产中的工艺改进、药品质量检验、剂型加工以及药品使用保管、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精制等,都需要有比较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作基础, 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以从事化学制药生产中的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为主线,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在选择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理论,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紧扣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门课程总计144学时包含:理论课程(100学时)、实验课程(44学时)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这些知识、技能、方法在生活和化学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关注化学制药技术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培养一定的合作共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意识、劳动纪律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

重新建立及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所属教学计划:0501100000120031课程代码:0500000046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54面向专业:科学教育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预修课程学生在修读普通化学后修读本课程。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基本内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五、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所规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官能团性质和特点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物技术问题。

六、教学用书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七、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共价键,反应类型。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化学键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构象、卤代反应及链反应机理。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2、教学内容一、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三、乙烷和丁烷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不饱和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马氏规则,检验方法,亲电加成及加成机理。

了解:萜类化合物及异戊二烯规律。

2、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反应五、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七、炔烃的结构及命名八、炔烃的物理性质九、炔烃的化学反应第四章环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环己烷的构象,芳烃性质及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Hückel 规则。

(完整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W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有机化学W,OrganicChemistry W课程号(代码):20321240-5课程类别:基础课学时:64学分:4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如下: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法、主要理化性质、了解重要合成法及官能团的鉴别。

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

键、n键及大n 键)、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立体效应、共振论、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及立体异体、构象分析等基本概念,并用来理解或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八*、五年制学生、卫生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学生,讲课64学时。

其中划线内容为重点内容或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一一共价键的形成及参数。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4学时)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3杂化)。

键的形成及特点。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和构象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顺序规则。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2°、3°氢的活性。

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

第三章烯烃、炔烃、二烯烃(7学时)第一节烯烃和炔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2杂化和SP杂化。

n键的形成及特点。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顺反异构的概念,产生条件,顺反异构的命名法(顺反和Z、E构型标记法)。

烯烃和炔烃的化性:与亲电试剂加成、马氏规则、氧化反应。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第一局部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有机化学》化工系化学制药专业重要的专业根底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适合高中毕业后三年制高职高专制药类专业的学生使用,学时数不少于100 。

〔理论64学时,实验 36 学时〕。

《有机化学》是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根底上,学习的一门新的专业根底课。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根本理论、根底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根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底。

二、课程的根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本门课程面向化学制药专业类全体学生,注重专业根底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突出学生主题,尊重个体差异本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泼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开展建立能鼓励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开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开展与完善。

4、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本门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场实际,能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课程资源。

5、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等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锡卫生高职校专业课课程标准(2014级用)《有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时数:136(理论学时:100 实践学时:36)学分:8适用专业:五年制高职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是根据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为培养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有机化学,积极探究有机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有机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具备工作所必需的有机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了解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有机化学》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出,课程框架和学时分配如下表:二、课程目标《有机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机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方法、结构及重要理化性质。

(二)能力目标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操作,学会重要试剂的配制和官能团的鉴别操作,学会使用常用有机化学实验仪器,能进行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999年制定,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200150英文名:Organic Chemistr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中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后置课: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学分:5学分课时:90课时(其中实验30课时)主讲教师:施仰周选定教材: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课程概述: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分类、结构和化学性质,书中突出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由结构的角度阐述各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对于一些成熟的电子理论,反应机理、反应历程如共轭效应、诱导效应、亲电加成、亲核加成、亲电取代、游离基取代、亲核取代等都作一定的介绍,对瓦尔登转化,旋光异构、外消旋化、构象等立体有机化学内容也作了扼要的阐述,同时对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在讲述某一些反应时也适当提及,让学生有所了解.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又与其它自然科学之间有许多内在联系,是学习和研究其它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特别对食品工程专业学生来说,许多食品添加剂都是通过合成的有机化合物,食品检验很多也应用到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试剂,因此通过学习掌握一些有机化学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对食工专业的学生是必要的,对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教学目的:总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有机化学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和食品检验等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加一些对拓宽知识面可能有益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由于有机化学内容丰富,各类有机物种类繁多,各种有机化学反应数量较大,使初学者在学习上会感到困难,枯燥甚至感到味如嚼蜡、兴趣索然,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比较注重推理,而学习有机化学应该经常注意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上归纳问题,学习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正确理解是很必要的。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学时学分:156(理论学时96、实训学时60)专业: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先修课程:初中化学、基础化学(无机)后续课程:化工分析、实用药物化学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适合三年制中专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中的职业素质板块课,是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无机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设计思路1.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化工岗位从业资格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本课程以“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初级化工岗位专业技术”等四个基本目标,彻底打破按学科和理论体系设计课程的模式,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有机化学的各个模块设计学习单元,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3.本课程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用一定的学时让学生练习所学知识点,以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建立完整的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化学反应;加强对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及从事化工技术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和同分异构现象;掌握立体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制备,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规律,注意典型反应,理解典型反应的机理;掌握有机反应的理论。

(3)能熟悉常见的化学试剂和仪器,并能根据实验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实验,正确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写出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定位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是应用化工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他的前修学习领域是《无机化学》,他的后续学习领域是各专业的《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以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有机合成技术》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和《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制药工艺学及反应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粮油加工技术》和《食品发酵技术》。

本学习领域的工作任务以有机物官能团特征为主线按实际工位进行设计,以烃、含卤衍生物、含氧衍生物、含氮衍生物和杂环化合物等为项目载体,设置了六项学习情境,16项工作任务。

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16项工作任务,使学生具备制备工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力;有机物检测基本能力;设备运行、操作、故障处理能力;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力。

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在应用化工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的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完成本学习领域设置的16项工作任务,能够将前修学习领域《无机化学》所培养的各项能力进一步加强和综合,同时为后续学习领域《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有机合成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制药工艺学及反应器》、《粮油加工技术》和《食品发酵技术》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通过六项学习情境,共16项工作任务的实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以引导的方式结合具体任务的实施,使同学们学会有机物制备、分离、提纯等方法。

训练学生具备制备工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力;有机物检测基本能力;设备运行、操作、故障处理能力;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力。

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专业能力目标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通过校内两个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等工作设备完成了甲烷的制备、鉴别与应用、任一烯烃的合成、鉴别及应用、乙
炔的制备、鉴别与应用、对硝基苯甲酸的合成、任一卤代烃的合成、鉴别和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合成及液体洗涤剂的制备、酚醛树脂的合成、分离煤油中的乙醚、乙醛的合成、鉴别及应用、板蓝根的提取、肥皂的制备和应用、硝基苯的合成和应用、丁腈橡胶的制备和应用、乙酰苯胺的合成和提纯、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单糖、二糖、多糖的鉴别和应用共16项工作任务,使学生具备制备工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力;有机物检测基本能力;设备运行、操作、故障处理能力;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力。

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方法能力目标
1. 具有独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评估的能力。

2. 具有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3. 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4. 具有将知识与技术综合运用与转换的能力。

5. 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从事程度较复杂的技术工作的能力。

6. 具有合理利用与支配资源的能力。

(四)社会能力目标
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 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 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4. 具有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学习领域设计
1.学习领域设计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的设计基本思路是依据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将学习领域划分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六项学习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以有机化学理实一体专业教室为教学载体,组织实施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任务驱动下,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具备制备工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力;有机物检测基本能力;设备运行、操作、故障处理能力;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力,中小型设备的操作、安装、检查能力,使学生具有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考核方式设计
一、专业能力考核(60分)
依据15项工作任务的《配分评分标准》进行专业能力综合考核。

具体包括细化
的工作过程、流程设计、操作技能、展示交流、环保意识、整理文件、出勤纪律等。

二、知识目标考核(30分)
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实施应知应会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

三、方法能力评价(5分)
依据方法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具备工作方法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社会能力评价(5分)
依据社会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